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精选10篇正文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精选10篇》

时间: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精选10篇)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1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需求,营造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游戏激趣师生涂色比赛。通过比赛来导入新课,一方面以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让学生建立图形有大小的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体验,认识新知1、感知面积概念主要让学生从分门别类,对照比较中认识平面图形有大有小,为平面图形的面积作铺垫。

(1)看图找朋友(动手操作一);平面图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动手操作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归纳概括,板书

课题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学环节

每个同学体验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实践应用,巩固反馈1、基础性练习(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3)说一说每种颜色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2、拓展性练习(1)画图活动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用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发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整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选用正确的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等教法和最优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课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组合,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乐趣,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3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 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五、教具: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摸一摸):我们要认识的平面图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体中,请你找一找、摸一摸并说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它是什么形状,使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画一画):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自己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看看谁的办法最多。经过交流,学生可能会使用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无论学生用的什么方法,都是一种体验,这种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面”在“体”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谢谢大家!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4

李燕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从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引入课题,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平面和曲面的区别,然后通过“辩一辩”认识各立体图形的本质特点,最后通过“摸宝游戏”巩固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整堂课通过直观物体及游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体验和探寻知识,感悟立体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知,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

作为新教师能以学生为本组织教材非常难得,如果能在课中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巧妙利用学生发言中的错误资源进行辩证点拨,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5

“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一、课前准备充分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二、活动组织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三、课堂教学扎实

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6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习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7

20xx年10月30日上午听取了李老师讲的《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节课,《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鲍老师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

通过听课,我觉得鲍老师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充分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等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在小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猜想——验证”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类的环节欠缺一些引导,显得单薄。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滚一滚进行分类,一类是可以滚动的、有球和圆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滚动,而圆柱放到用手推回滚动。另一类是不能滚动的长方体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圆球在教室地面乱滚,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需要改进。

总体而言,李老师的这节课,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纪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是低年级,所以也是多数班级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后需要共同研究,进步。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8

陈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9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2、这节课因为强调让学生在动中学,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摸一摸、抓一抓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 篇10

上星期听了同教研组孔丽老师执教的一课,感觉上的非常成功。孔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清晰,层次清楚,整节课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4、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新课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把这些物品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表象,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他们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现代数学理论主张,选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本课选的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用这些例子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观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对例子进行知觉辨别,为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练习时可设计一个‘拼搭游戏’,让学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的特征,分辨并认清立体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