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发言稿(热门31篇)》
评课发言稿(精选31篇)
内容导航
评课发言稿 篇1评课发言稿 篇2评课发言稿 篇3评课发言稿 篇4评课发言稿 篇5评课发言稿 篇6评课发言稿 篇7评课发言稿 篇8评课发言稿 篇9评课发言稿 篇10评课发言稿 篇11评课发言稿 篇12评课发言稿 篇13评课发言稿 篇14评课发言稿 篇15评课发言稿 篇16评课发言稿 篇17评课发言稿 篇18评课发言稿 篇19评课发言稿 篇20评课发言稿 篇21评课发言稿 篇22评课发言稿 篇23评课发言稿 篇24评课发言稿 篇25评课发言稿 篇26评课发言稿 篇27评课发言稿 篇28评课发言稿 篇29评课发言稿 篇30评课发言稿 篇31评课发言稿 篇1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发言,谈不上什么经验,我就说一下我校在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培养这两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于集体备课
1提高认识,提供方便。
要让老师们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只有意识跟上了,才能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让每一位老师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再把备出来的成果运用到每一节课中。给老师们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我校七年级四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三个班,共10个班级,专职教师48人,老师办公室的分配基本上是同级同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这样有利于集体备课。
2备课要求和备课形式。
从开学初,我们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间为周一和周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具体时间由各备课组的自行安排,但不得超过星期二。安排过后报教导处,以后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旁听。要求同级同学科老师必须参加,备课时有主备人,有集体备课记录,由组长负责,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形式大致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3备课原则和备课过程
我校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原则: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大纲、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基础训练、*学进度。过程中,因为各个班级的学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每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记录,有反思。由备课组长组织,有主备人(轮流)。一般情况下一按照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先后顺序进行,因为备一周的课。研讨时,先由主备人对自已所备教案的知识点、设计思路、设计意图等方面进行解说,然后组内其他成员根据自已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订和必要的补充,形成共*教案。同时,备课组长还要填写。
4形成共案,同上一节课。
20xx年以来,我们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各备课组在每周的单元集体备课之后,确定一名教师进行学案导学设计,就是由主讲这一单元的教师确定一节本单元有代表*的内容,事先进行精心备课,然后再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修正定稿,然后按其进度确定具体的时间、地点开公开课,所有组内成员参与听课评课,各科教研组长参与并主持活动,所有听课人员都必须参加评课,并写出评课意见交教研员连同活动记录一并整理存档。同时改进学案导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变为一人讲、大家评,让各备课组的老师在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上一节课,然后进行互评。
同上一节课活动,学校要求每个年级备课组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活动时间由备课组自行确定,活动时备课组要邀请学科教研员参加活动。选定课题其实就是统一课题,然后组内成员先个人备课,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集体备课教案。个人上课是指备课组内的教师用集体研讨的教案进行上课,也就是不同的教师用同一篇教案进行上课。评课,就是上完课后,组内成员进行互相评课。二次集体备课,是指在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第一次集体教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同上一节课活动,推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还能发现集体备课中存的问题,进行及的整改,为以后的集体备课更具有实效*和可*作*找到了出路。
5、集体备课评价机制
每到学期末,学科教研员根据平时对各组备课检查累计赋分情况进行量化赋分。备课组长的赋分,根据累计成绩,按3:2:1的比例进行赋分,赋分档次:一等奖备课组长得30分,二等奖备课组长得25分,三等奖备课组长得20分。教师量化赋分:组课组累计成绩与备课次数的比值乘以教师数,就是该备课组所得成绩,然后由备课组长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再对老师进行赋分。以上所有的赋分结果都会纳入教师量化总成绩。
关于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培养
要我们说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谈不上,我校就是在工作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做法。20xx年以来我校己经连续7年分配新的大学生,不管是特岗还是招教,前几年都是80后,今年还有2个90后。年青教师干劲足,具备年轻的优势,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向上,有努力进取精神,但因刚出校门不久,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方法不够妥当,或者缺少教学的针对*,会导致教学的效果不够显著为了能让年轻老师在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上能快速成长,我们每学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指导:
一、在理论上加以指导,指导听课、备课。
对于一名刚刚踏入校园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课堂的常规组织便成了上好课的前提,如何解决好新教师好常规,便成了指导进步的关键之一。我们通常在同级同组的老师中找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一对一地形成师傅和徒弟关系,为期一年。利用年轻人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制定硬*任务:每二周听徒弟一节课,并进行详细讲评,指正不足之处;使之课堂教学日趋完善。并注重给徒弟上好示范课,让其每周听一节课,并给师傅的课做出评价,通过听课,评课能有所收获,不断进步。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能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能备好学生,写好教学反思。力争师徒在教学上能做到作业统一,上课的进度同步,重难点的同步,课件统一,测试同步;互通信息,共同解决面对学生或教材出现的问题。
二、指导班主任工作,让老师师和学生生融洽相处:
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之外,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之学会与备课组的老师年级组的老师融洽显出。师傅除了要教会徒弟如何进行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外,更要教会与带班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其与家长的沟通,借助各种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有爱一个老师才会爱上这门学科。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和指导,这些青年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能顺利完成每个学期的培养、指导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这些青年教师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他们课堂教学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教学方法得到全校的认可。几乎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给他们承担校公开课,公开课的的效果受得了领导和同事一定的好评。到了学期末,所教学科的成绩都位列前茅。
师徒结对协约有一年的时间保*,在这段时间里师徒俩能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既全面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学科成绩;又能在一年后*地备课,上课,成功地开好公开课,让她们在教学上迅速地成长为不可多得的教学骨干。
以上是我校的对于这两方面的实际做法,其实其他兄弟学校做的更好,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同进步,一起提高。
评课发言稿 篇3
xx月xx日,非常荣幸地听了xx小学林xx老师的一节群文阅读指导课《正面和侧面描写》,在这一节课上,林老师对课堂巧妙的设计,精准的指导和自身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节精彩的优质课堂上,我有了许多的启发。
一、“巧妙”体现在群文阅读指导课对文本的处理上。众所周知,群文阅读指导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短,阅读量大”。在这一节课上,林老师把三篇文档定为“一精二略”,恰当处理了群文阅读指导课上阅读文本多、阅读量大的教学难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了开发了文的使用价值。
二、“巧妙”体现在群文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个人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最终达到运用的程度。林老师在这节课上,采用了“一扶二放”的教学设计,首先结合文本的处理,在第一篇文章精读时恰如其份地渗透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学习,在后两篇文章的阅读时,马上进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强化训练学到的方法。充份体现了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在初步感知获得知识后,通过具体环境的实践运用,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能力。
三、“巧妙”体现在“四两拨千斤”的课堂艺术上。群文阅读学生主体性更加突出,如何准确引导学生进行“读、说、写”,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因素。在这节课上,林老师紧紧围绕三个问题:“为什么叫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哪些地方看出来技艺高超?”“还写了谁?”学生也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阅读,在文本中去体会,去感悟。把一个人物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悟透。
四、再好的课堂也有瑕疵,这一节课是《正面和侧面描写》,个人认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应该处于同等位置。在这一节课中,老师对感悟正面描写的引导过多,而对感悟侧面描写的引导过少,容易让学生出现选择性遗忘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可能更多的记忆了下面描写的表达方法,而侧面描写则忽视了。
评课发言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中心学校为老师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每一次活动都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活动中注重过程享受,不在乎结果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几位教师的准备说声“谢谢”。听完几堂语文教师的课来不及系统的。对于评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谈点个人的认识,首先我向几位老师学习,你们的课是我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你们的课各具特色。从听课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几节课看,老师们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唤醒。学生自主地学习,老师恰当点拔。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老师们在一次次反复地、耐心地、期待地启发下,孩子学得快乐,学得真实。包老师课堂上的激趣导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较好诠释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今天的几位老师将尊重学生做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们的语文意识。
1、以读为本。几节课,我们听得到朗朗的读书声,有学生默读时的沉思。这就是语文课以读为主,有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读的时间充足。
2、解读文本,吃透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3、教师言行和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话语是学生学习的旗帜,你的形象和体态语都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黎静老师年轻,但给学生亲切,教师上课有激情,语言也很有特点。
4、上出语文特色。语文课主要是听、说、读、写。这是双方的,一是老师的听说读写,老师以引导、示范、为主;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以训练、巩固、为主。各环节之间能做到水到渠成,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的活动重在交流,我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1、备课时备学生,作准备。课堂四十分钟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构建高效课堂上做学问。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的不讲。学生课堂上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课堂上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课堂上能写的老师不写。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小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上对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个要求,对学困生给予更多能够得着的机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多一点语文意识,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越来越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5
5月底至6月初县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刚才听了李艳荣老师的说课,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参与此次活动,自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收获向各位老师做以简单介绍:
①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新课改理念显示的更加充分。例如:学生动手制作人际关系树轮图、评选班级的魅力之星等环节。
②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乐等。
③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初步显示,例如: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列举了一些学生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比如:为了解释交友的原则列举了四个案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内化,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总之,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评课发言稿 篇6
李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整堂课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主要教学了第一自然段。在教学中,老师教态大方、自然、得体,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李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老师趁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各种花儿开放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感受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也同时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
当然老师也比较注重学生写的训练。在教学中,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花外,老师又出示了3种花,想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种仿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之后,学生的回答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
建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李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在体会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写花的细节方面,老师还没做到很好引导,学生感悟不深,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突显出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方面,教师没有针对性、激励性,以致教师的评价评而不导,评而不实,评而不治,评而不全。
因为是刚从二年级过渡三年级,所以在字词方面还应加强识记,另外在体会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写花的细节方面,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观察想象,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句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的老师也不用解释那么多了。 比如,在请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观察一大片万寿菊开放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这些万寿菊开得怎么样?再请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会怎么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评课发言稿 篇7
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课件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干什么”的句式。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课件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2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课件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
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主任和X。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8
大家好!我是跃升里小学的。我今天做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看图写话》的期末复习。看图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凭借之一,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和中年级的语文相衔接,从低年级就要逐步开展一定的写话训练。因为这是一堂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谁 干什么”的句式,这也是我们期末复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已知,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 以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谁 干什么”的句式。2 以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提示把句子写具体,层层递进,提高难度,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用“什么时间 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的句式把句子说具体。一般学生掌握“谁 干什么”的句式就达到了看图写话的基本要求。同时,我结合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句号和逗号。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可发展的空间。3 以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因为这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去写,然后去检查,教给他们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逐步养成检查的习惯。由于这是复习课,每个环节我都让学生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复习巩固看图写话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的基础上,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帮助学生编了一个小儿歌,让学生在中正确、巧妙的运用。通过这次的做研究课,我的教学理念有了的转变,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刚才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我先谈谈我感觉几处成功的地方:
进入填一填的练习后,我利用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通过比较第一二句话,让学生知道用上“在什么地方”使句子更加具体了。再通过引导启发,由学生说出,句子的开头还可以加上“什么时间”就更加的具体了。因为学生掌握的时间只是局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给出了在“语文课上”,又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其中一个学生回答了“数学课上”,我及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图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语文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要“仔细观察”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想象要合理。最后,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试着写出一句话。我就“仔细观察”这个要点给出了一句话: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里下象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错误,图上实际是两个小朋友在下围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本着“学有所得,学为所用”的原则,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看图写话的小儿歌,强化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也变于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刚才我提到的,在观察看语文书这个环节时,我应该在学生说出“数学课上”以后,当时就让学生再来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学生认真听,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想象合理。2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多处都出现了“那么”的口头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去发现,改正,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的简洁、精练。3学生的时候应该在充分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仅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没能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就显得的语言过于单调,缺乏新意。
我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研究课,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帮助我进步。最后,在这里我还要感谢给予我大力帮助的简主任和x。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9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蒋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蒋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遗像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如:蒋老师释题后就会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重点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战士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想鸥群呼唤。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老师叫给巧妙地朗读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
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蒋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培养朗读的有时,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渎、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评课发言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本月一共听了四位老师的公开课,受益良多,感受颇深。方xx老师的甜美的语言风格,让人心旷神怡;张xx老师的循循善诱,发人深省;吴xx老师的激情澎湃,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黄xx老师的复沓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作为语文老师,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发展。针对这四节课,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课堂上,适当地等待是一种美。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不能以教师的描述性语言代替学生的思考,当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因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有一个过程,即从接触文本到情感的输出,是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以往的经验等加工分析,最后才会形成相对完整的情感体验。如,在吴xx老师《与象共舞》一课中,当老师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泰国,人和象有没有距离?学生在没有充分研读文本,在没有真正走进字里行间去体会的前提下,教师急于给出了答案,并且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让学生在“人”字边上写“象”字,其实,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只可惜上一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个环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从教育目标达成性的角度来说,学生情感体验没有很好达成。课堂上,教师适当地等待,或许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二、课堂上,好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美。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通过对它们的体会来达到对整篇课文情感的理解、感悟,这就是所谓的“聚焦”教学。它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既感受得深,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怎么抓课堂的重点,突破难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方xx老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对于居里夫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聚焦到“可能”一词,从成功和不成功两方面创设情境体验,相信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对于后文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对于阅读课的教学,切忌泛泛而谈,泛泛而读,切忌面面俱到,没有取舍这样既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学到最后感觉这课不上,我也能懂。
三、课堂中,科学的板书设计是一种美。
语文板书是辅助性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不仅仅在公开课上,对于板书设计要精心,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对板书设计下一番功夫。在张xx老师《妈妈的账单》一课,板书设计是母爱、无私、无价。个人认为内容单调了点,形式上也不够新颖,学生看后可能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在初读课文后,顺势在黑板板书故事的主要人物小彼得(写左边) 妈妈(写右边),紧接着根据账单内容,在小彼得下面写60芬尼 在妈妈下面写0芬尼,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感悟相机在0芬妮下写上无私、无价。最后在升华课题时,画一个红色的大爱心,这样的板书设计,在视觉效果上和板书内容上是否会更完美些呢?
也许正如吴xx老师的发的说说那样,教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积极汲取他人优秀的做法,加之理论上的指导,我想,终有一天,会修成正果的。
评课发言稿 篇11
各位、各位老师: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准备充分。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中,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板书工整。这节课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很多,但并没有因为板书内容多,而字迹潦草。工整的板书与课文的挂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既有上节课字词教学内容上的回顾,又有故事内涵上的挖掘;既有课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课本剧的表演;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又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对文本的表演,应建立在熟读理解、内化吸收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就会显得很仓促、很呆板。不但会让表演者显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难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另外,我觉得语文姓语,不姓演,没有特别的需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受到震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心灵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评课发言稿 篇12
大家上午好!
5月底至6月初县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刚才听了李艳荣老师的说课,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参与此次活动,自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收获向各位老师做以简单介绍:
①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新课改理念显示的更加充分。例如:学生动手制作人际关系树轮图、评选班级的魅力之星等环节。
②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乐等。
③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初步显示,例如: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列举了一些学生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比如:为了解释交友的原则列举了四个案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内化,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总之,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评课发言稿 篇13
各位同仁: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有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蒋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蒋老师问:“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从哪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遗像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导入自然,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老人与海鸥之间有多大的深厚感情,请同学们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执教中,如:蒋老师释题后就会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重点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战士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和叫海鸥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如: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想鸥群呼唤。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老师叫给巧妙地朗读方法,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
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蒋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培养朗读的有时,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渎、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评课发言稿 篇14
老师们:
下午好!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老师的展评课,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主要针对姚敏老师和刘君碧老师的习作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作题仍然无言以对、空话假话连篇,而这次两个老师的习作训练内容,更有利于老师去引导学生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不再惧怕作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本节习作指导课上他们把这一要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的能力,以及由感到说,由说到写的正确表达的方法。
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在《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一文中提出“作文是一个人在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这其实点明了作文的实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而现在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痛,我觉得这两节节习作课的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真话,然后,顺水推舟,由说到写。写作文的难点放在了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怎样抓住事情中的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另外,让每一个学生从别人的评价中完成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那些写得好,那些还不足,可以怎么修改,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说到这节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俗话“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和蔼的创作气氛,让学生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变“要学生写”为“学生要写”,把学生引入“成长”、“有趣”的境界,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这样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出发,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引导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让他们自由的去表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谈话法,谈论“成长”,”回忆童年“这样一个话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童心,”学生可以在这节课上愉快地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把真实的心境说出来,写出来,与别人交流,这是讨论法。另外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习作,从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评价法。在这节课上,如果要把教学方法归纳出来,大概有谈话法、疏导法、讨论交流法,评价法。
这两节课的设计上从习作本质的特点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上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的四结合。让我们非常明了的感受到从激趣——审题——选材——说作文——评作文——写作文——改作文这一教学流程的清楚和流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倾吐真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评课发言稿 篇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通过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评课发言稿 篇1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老人与海鸥》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说话等事例表现了求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向人们展示的是老人与海鸥至真至爱的人鸟情。
这是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怎样做到长课短教,合理取舍,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执教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姜洪霞老师老师对课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简简单单教语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处理,新颖而独特
上课伊始,姜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老人陪海鸥”、“海鸥送老人”两个主要内容,引出话题:“海鸥的哪些举动使我们意想不到”,从而引导学生速读课文15—17自然段。当学生抓住重点语段体会情感后,又顺着他们的思路抛出话题“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海鸥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再次引导学生复习梳理第1—12自然段,剖析老人对待海鸥的行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更好的感悟老人热爱海鸥的深情。
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扎实而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读交织在一起,尤其是课堂后半段的教学,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通过朗读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重点句段的教学,扎实而有效
姜老师在教学15、16、17自然段时,着实下了工夫,他心理很清楚要突破哪几个点,并且怎样落实这几个点的教学。在选取的文本中,也做到了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在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抓住海鸥的动作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海鸥与老人不舍的深厚情感。
四、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课中,姜老师多次恰到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比如:对海鸥老人的介绍;在悲伤的乐曲中,诗歌的范读;以及让学生想象说话“老人想和海鸥说些什么?海鸥会对老人说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建议:
一、关注问题设计的同时关注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可操作性,让孩子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孩子几乎没有动笔,缺少学生批注能力的训练和片段练习。最后想象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幅图片动笔写一段话,而不是说一句话,不符合高年段的训练要求。
三、课堂时间的把握因该再斟酌,有点前紧后松,可以在品读重点段落部分更耐心点,让孩子充分朗读,感悟深情。
评课发言稿 篇1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按教研组要求观看了温州市优质课评比其中一节课堂时录,让我感受破深,给我一些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
方睿老师以往承担低段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老师们一致地认可和欣赏。她热情大方的教态,悦耳动听的韵律歌,活泼有趣的游戏以及美观新颖的教具都成为她英语课堂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法宝。而这次听方睿老师的课,同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堂课里,我感觉方睿老师随着她的学生年龄的增长,变换了教学模式和方法,增添了些许成熟优雅,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比如,课前的歌曲由儿歌变成了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video欣赏; 教学设计中少了机械操作的游戏,更多地引导学生连贯流利地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思想。
二、简单的形式,丰富的内容。
该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以清晰实在的印象。这堂课教学步骤并不多:歌曲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论, What can you see? 接着引出学生不能说的新授单词,再着说说what do you like? Why?然后再引入课文。但是,老师却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口语表达的机会。在她的课堂上,更多地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而不是老师的声音;更多地听到的是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声音,而不是机械齐读的声音。在同学们的口语表达中,也感受到了她的学生有着丰富的词汇量。这与方睿老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她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三、夯实基础知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
色彩鲜艳,新颖美观的教具是方睿老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之一;而这堂课,方睿老师一个课件一张嘴,同样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我想,此中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个听课如天书的学生,是很难在一个没有游戏,没有五颜六色的图片的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我随手翻看了两、三个学生的课本,每课都记着老师补充的同类词汇,每课都有学生回家朗读背诵的家长签字。因为有着每天一步一个阶梯的艰辛,才能享受明天登上峰顶欣赏美景的喜悦。
评课发言稿 篇1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李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说课。大致说来,李老师的说课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品德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李老师拍摄学生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小片段,先发生小冲突、小矛盾;后两个同学化干戈为玉帛的情景。运用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评课发言稿 篇19
各位、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三位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公开课。我个人的感觉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精彩粉呈。
大致说来,三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有如下特点:
1、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宁冬莲老师设计的让学生“听、读、说、悟、思”,李叶玲老师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宁佐胜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三位老师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明白生命中的第一次次愈多,生命也就多姿多彩,愿大家珍重第一次,大胆尝试,拥有更多的第一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李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感知亲情,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土培养亲情,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感的意识。宁佐胜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宁冬莲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第一次;李叶玲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感动的话,说说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教材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重陶、感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刚才我说三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具体说来,宁冬莲老师的课问题设计很有梯度,由听、读、说到悟、结,一步一个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蓄势,环环相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起伏迭宕之美。李叶玲老师的《散步》我认为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们听后如沐春风,如饮美酒。宁佐胜老师的课则紧紧抓住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教师教给了学生怎样去圈点批注,怎么去品味语段,怎样别出心裁地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求表面的热闹,真正回归了语文的本真地位,整堂课充满思辨的光彩。
我们这三位老师的讲课,旨在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20
各位:
大家好!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三、教学组织秩序严禁,教学层次分明,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评课发言稿 篇21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小丽老师的课总算顺利地上完了。如果说,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话,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刘主任和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刘主任的工作那么忙,事务那么多,却隔三差五地询问课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上课的时间、准备上课的桌椅;我们组的老师们更是齐心协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平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收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评课发言稿 篇2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感谢研训中心和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观摩了四节《跳高课》及湖熟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为体育教师的精湛教学和XX小学班主任对大课间的热情付出深深折服,现在我就XX小学李老师的《跳高课》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李老师的这节课严格遵循了体育课堂教学规律,落实了5分钟慢跑,从准备动作入手,然后进行基本教材跳高的教学,接着进行游戏教学,最后在结束部分进行放松练习和师生小结。
其次,李老师这节课突破了跳高教学的传统模式,注重了跳高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了趣味性强的特点,用悬挂的小球激发学生的跳高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自己的弹跳能力。
第三,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讲解流畅,示范标准,评价适时,分解合理,密度适宜,从开始的用短绳代替横杆,引导学生起跳,到用悬挂的小球激发学生跳起,从一步跳起的详细讲解到三步跳起的标准示范,逐步提高学生跳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跳的动作,水到渠成地学习跳的动作,无不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讨:李老师让学生确定起跳腿,并用短绳绑起做记号,这很好,但有个别同学是右脚有劲,第二组的第一个小女孩,李老师教了她好多次,她总是自然而然地抬左腿,后来李老师把她带到边上个别辅导,但我认为,把她换个方向从左边起跳呢,我想她抬左腿就是正确的了。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让学生在成功快乐中发展了自己的弹跳力,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效果较好,这仅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
评课发言稿 篇23
5月26日,武平实验小学向大禾中心学校第二次捐赠仪式暨送教下乡观摩活动在大禾中心学校举行。实验小学继去年向我校捐赠学生餐桌椅之后,这次又向我校捐赠了价值3万7千多元的讲台、课桌椅,同时还不辞辛苦,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6节示范课。其中练瑞英老师在五(1)班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听这么优秀的老师上课,上的又是这么美的一篇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花美、人美、课更美!
一是结构美。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美学大师,连老师的这节课也把季先生的这一作品以很美的结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整节课思路清晰,线条简洁,从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开始,让学生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再引领他们认识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到“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并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用一首小诗《给予》作为全课的结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由“花美”到“人美”,由“读”到“写”,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外在形态来看,呈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中体现出练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二是情境美。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两次赴德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异国风情。课堂上,练老师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如在课前互动时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养花的体会,还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练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练老师用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德国,带进了一个花的世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鲜花,还让他们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发了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真正体会到了“花美,人更美”的美好境界。
三是语言美。课堂上,练老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范读,还是对文章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都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打动着所有听课老师的心灵。而且,练老师不仅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传神,还努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文本,强化语感,从鲜活的语言实例出发,从具体的语境中领会语义。如对“花的脊梁”中“脊梁”一词的理解,老师亲切地摸着一位同学的后背的脊梁骨说:“这是人的“脊梁”,我们只能从他的后面看到。那么,在句子中,花的脊梁又指什么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花的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
人看的。又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练老师让他们进入德国人的角色,自己对他们进行采访“请问小姐,你家养花吗?”“你家呢?”在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进入了文本,理解了语义。同时,练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还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不但让他们积累教材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当堂做到熟读成诵,还重视课外积累,如在学习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让学生积累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描写花的词语。特别是与课文密切相联系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小练笔设计,既练习了表达,又升华了情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同时又体现出语言美与哲理美的相互交融。
当然,除了结构美,情境美,语言美,这节课还有太多的亮点,太多的美。如节奏美、生成美、板书美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我无法进行一一阐述。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原来语文课是可以上得这么美的!
感谢实小的练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一节语文课,感谢所有的这次送教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蓝兴启)
评课发言稿 篇24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花钟》一课,这课文是三年级一科普小品文,课文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也是一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我特别欣赏她的这几点做法:
一、老师注重课件的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在课件的展示中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以便于新课的学习。
二、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朱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课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组是新的词语,第二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课中新的生字。学习时,首先抓读准字音。先个别抽读,集体纠正。接着男女读,再让全班齐读,读完请学生发现规律,互相说一说,哪些生词拼读得注意。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记忆,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语,丰富的语言。
三、品、读、绘结合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重点,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探究答案,教师相应点拨,指导学生绘出花钟的日钟图和夜钟图,接着课件出示“花钟”图,引出下文。多种手段结合,理解课文。
四、给予学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课中,朱老师都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学习兴趣,充满了自信心。孩子生词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会读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这有些需要探讨的地方,在课件出示花钟图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下图片,了解花朵,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理解这个难点更容易些。学生绘画“花钟”难度也小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给位老师点评指正,互相交流学习。
评课发言稿 篇25
各位领导、老师们:
首先让我感谢,感谢永安西门小学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为我们城关小学的三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实践、提高、成长;感谢永安西门小学的三位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节精彩的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由于你们的参与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
我在家乡里常听说一句话:“一沙、二尤、三清流”说的是姑娘的美丽,今天到此一看才知道,原来这句话是瞢人的,而且一瞢就是五十几年,三位老师人美课更美!
昨天,我听了谢安平主任的一句话:“智慧是聪明的最高境界”。今天听了以李智慧老师开始的三节课,我才知道智慧的真正含义。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三节课的感受:
一、强烈的目标意识:
三节课不但有总体目标而且有阶段目标,如:《小小的船》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学会看病》: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标上序号。再读一读,想一想,母亲愿意让孩子独立去看病吗?并在相关语段做上批注;《呼风唤雨的世纪》:默读课文三、四段,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科索沃状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20世纪这一百年中技术发展的句子……,学生只有明确目标,而且时时知道阶段目标,才能够达到目标。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甲组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向导走。刚走2、3千米,就有学生叫苦,走到一半时学生情绪低落,开始抱怨,队形散乱,最后溃不成军;乙组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千米,中途没有路牌,行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丙组的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千米,而且中途有路牌,结果这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走了8千米,不但没有人叫苦,反而有人带头唱歌鼓劲。这告诉我们:设置合理的目标,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是很重要的。但督促学生执行计划,提供支撑、进行帮助、建立平台,让学生们在合适的梯子上达到阶段性目标也同样重要。
二、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李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如:一位学生朗读时声音很小,李老师没有直接让他坐下,而是让其它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后,再让他读一读(这一次声音大了)李老师让同学们给点掌声,他感受到了自己的成功。成功使人产生兴趣,因为满足学习的需求是兴趣的重要因素,而成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需求,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我对女儿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时刻让她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她小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她说:“如果有生活保障,我可以一辈子读书”。所以她书读得越来越好,一直到名校的硕士、博士。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有一位现代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个人生”。他的女儿读高三的时候,还是让她自己洗碗、自己做家务事,他做过一个调查,常做家务事的人,将来失业率比不常做家务事的要低百分之六十几。李老师在这点做得特别好,如:对别人评价自己的时候,就要求学生面对评价者(倾听)。《破窗理论》认为:无序会诱发人们的破坏欲,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目标。
四、体现以读书为根本,以训练为主线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给的而通过读书和训练而获得的。尤老师特别注重读书,全课教学紧紧抓住“母亲”的矛盾心理:我应该让孩子独立去看病,是因为:;我怎么能够让孩子独立去看病呢?是因为:。反复读这些句子。又如,儿子走了,带走了只是怎样看病的纸片吗?读:“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的时候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读!课堂中所有问题都是引导学生去读书。其次是训练,都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写句、片段训练,有的写句还不只一次、两次,甚至还达到三次、四次。这种的课堂教学实在,学生实实在在得到了能力训练。
五、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们在评选论文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人敢于让学生提问题,尤其是公开课,因为怕学生提的问题连老师也无法解决,而邓老师却勇于让学生提问题,如:在学生读书看了一组数字后,老师引导学生提问题:“看了这组数字后,难道就没有问题要问吗?”然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读书,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成功的乐趣。
六、教师激情高涨
邓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激情的语言、激情的朗读、激情的动作唤起学生饱满的精神,整堂课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就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篇童话叫做《南风和北风》,说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把路上行人棉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暧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这则故事讲的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特别注意方法,两人目标一致,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育也是如此,教学也不例外,方法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感谢大家这么迟了还这么认真地倾听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篇2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到处一派祥和景象。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远道的客人。鸟鸣嘤嘤,诉说着我们心底最深切的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方的客人,欢迎你们!
亲爱的朋友,我们盼望已久!
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是我们共同追求。我们今天聚首寨底,共悟育人之道。你们远道而来为我们传经送宝,我们万分感谢。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不吝言辞,把你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传授给我们。而我们也一定会向你们虚心求教,与你们真诚交流。相信你们的到来一定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前进的动力,一定会增进我们两校之间的友谊。
我们虽然身处乡村小学,但我们对教育事业有着无限的热忱和忠诚。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孩子,热爱这片教育的热土。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志,我们只希望给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描绘希望,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想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爱是一样的。
春风阵阵,传递着我们两校之间浓浓的情谊。白云朵朵,承载着我们对教育共同的追求和希望。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寨底小学全体师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评课发言稿 篇27
首先感谢韦老师和黄老师两位老师呈现给我们这么精彩的两届语文课。二位老师选同一年级同一单元的两不同课文,展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风格。
先说黄老师的这节德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黄老师在这四十分钟里展现了很多亮点。如前面几位老师评的,教学环节紧凑、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我想说的是品词和德育的两个亮点。在品词学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一环节时,黄老师先给学生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接着投影出示句子,并用鲜艳的颜色标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学生读句子再解释词语意思,然后展现12张鲜花美图,紧接着质疑,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这些鲜花?学生纷纷发言,黄老师收集了学生提到的6个词语,分成A B C三组,再给学生换到课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位置读句子。我觉得这样品词很好,但是又觉得好像这样结束还缺点什么。如果再追问,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写好在哪?使学生区别同义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选择,体会语文用词的美与准确性,是不是更好? 第二亮点是课文的情感升华部分,黄老师也做得很好。他从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填空开始,引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的心灵美。再给学生合作交流,我们身边或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布置作业续写“花的梦”或者“思乡的梦”。不知道是不是快到下课时间的原因,学生好像还有些困惑。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我们当前创建文明的大背景引导学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种奉献。奉献己的花,就能欣赏到许多别人的花;有了奉献就有回报,得到回报后学会感恩,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种的花,人人种花给别人看,那么我们将看到怎么样的花?这就是“花的梦”。如果我们全社会都讲奉献,人人会感恩,那么我们的国家将是怎么样?这是“思乡梦”——“我的梦”。
再说韦老师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小艇》,也有很多亮点。韦老师看似简单的几张填空题幻灯片,体现了韦老师对这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要求。三张填空题由易到难设计。学生只有读会课文,读懂课文,才能完成练习。在第一张练习,韦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主要交通工具”定义威尼斯的小艇。第二张练习概括小艇特点,“把小艇比作 ,写出了小艇的 特点”,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事物,第三张练习“在 时候,小艇能够 。”是用排比的句式说小艇的作用。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扶到放地引导体现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法。如果再设计一题仿写的扩展练习,是不是更好呢?
最后说一点这两节课的不足之处。语文课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练习,两位老师在“听说读 ”的练习很到位,就是少了“写”。两节课里,学生几乎不用动笔写字。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说会写才是硬道理。
评课发言稿 篇2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首先,我要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抓住数学灵魂,转化思想贯穿始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学习层层深入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学习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习题设计由浅入深。
本节课在习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平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评课发言稿 篇29
各位同仁:
5月底至6月初县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刚才听了李艳荣老师的说课,让我耳目一新,在这里,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用欣赏的眼光参与此次活动,自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我的收获向各位老师做以简单介绍:
①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新课改理念显示的更加充分。例如:学生动手制作人际关系树轮图、评选班级的魅力之星等环节。
②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乐等。
③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初步显示,例如: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列举了一些学生经常发生的典型案例,比如:为了解释交友的原则列举了四个案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内化,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之外,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能认真地倾听、合作、交流、分享。总之,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评课发言稿 篇30
李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整堂课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主要教学了第一自然段。在教学中,老师教态大方、自然、得体,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李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老师趁机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各种花儿开放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感受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也同时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
当然老师也比较注重学生写的训练。在教学中,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花外,老师又出示了3种花,想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种仿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之后,学生的回答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着用,有些仿出了味道,有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
建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李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在体会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写花的细节方面,老师还没做到很好引导,学生感悟不深,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突显出来。在对学生朗读的方面,教师没有针对性、激励性,以致教师的评而不导,评而不实,评而不治,评而不全。
因为是刚从二年级过渡三年级,所以在字词方面还应加强识记,另外在体会作者用不同方式描写花的细节方面,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肢体语言,观察想象,他们更好地理解句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的老师也不用解释那么多了。 比如,在请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观察一大片万寿菊开放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这些万寿菊开得怎么样?再请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会怎么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评课发言稿 篇31
一、准备充分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利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利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较远影响。几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食物教具等,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生字卡片的准备一面有图一面是生词,有利于检测生词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ㄐ纬梢欢ǖ淖酆嫌镅栽擞媚芰Γ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六、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
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
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
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
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五、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