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优秀9篇)正文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生命教育》心得体会(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生命教育范文 篇1

(一)学生的生存技能教育一定要结合其相关体育教学内容

生存技能的学习应该与体育课程相结合,例如在体育课程训练学生的攀爬技能,就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野兽攻击、洪涝灾害时爬上大树或高地逃生;速跑能力、翻越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得到训练,并且,如果这些能力锻炼项目与体育课程能很好地结合,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例如对于学生平时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为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在培训学生引体向上、攀爬前进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设想他们处于一次洪涝灾害中,旁边有几棵大树,而他们的攀爬能力不足,他们会面临怎么样的后果?换言之,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体育能力在紧急情况下的实际功效。又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耐跑能力时,可以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校园的操场中模拟一个地图,并且要求不同学生要按不同的行进路线完成全程,行进路线不能出错,否则会被扣分,最后按照分数排列名次,前几名会得到奖励。如果该游戏的各方面内容设置合理,尽管学生们可能气喘吁吁,但他们肯定会非常高兴,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完成了耐跑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门运动技能、收获了一份快乐,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生命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二)突发事件是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良机

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都以室外课为主,而室外课程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意外突发事件,并极有可能酿成事故,所以教师要具备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以应对该类事件的出现,同时教师也应懂得让学生们学会反思,教育他们要学会“前世之事,后世之师”,这样的教育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例如夏季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有些体质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在体育室外课程中出现晕厥现象,此时教师应该视情景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如对学生采取急救行为、或联系校园医生,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实时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再如,学生们在操场上做运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擦伤、扭伤甚至还会出现骨折等情况,此时教师首先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并以身体力行的姿势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此类事情,如擦伤后要先用碘酒处理伤口,再做一些适当的包扎;扭伤时要先用冰块或冷水冷敷一段时间,24小时后再对其进行热敷并稍作按摩;情况紧急时要及时进行就医等,并向学生们讲解清晰治疗原理,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意外突发事件中既学会一定的急救常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意识。

(三)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习生存技能

记忆迅速、忘记也迅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正因如此,对于孩子们而言,在课堂上正式学习生存技能的效率远不如在游戏中。所以,我们应该将相关处理紧急危险情况的方法融入到游戏环节中,换言之,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们玩各种小游戏,如“抢救伤员”,让某一位学生模拟在课堂中受了伤,其他同学对该位同学进行急救,最后比较谁的方法最正确、最规范。又如“紧急疏散”游戏,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建筑物中紧急疏散标志的含义,并且告诉学生们在紧急疏散时一定要保持态度冷静,整个集体也要保持有秩序且疏散路线保持正确等,随后,教师可以设计该游戏的相关细节,让学生们尽可能真实地体验紧急疏散,并从中学会紧急疏散的生存技能。再如“火灾逃生演习”游戏,教师要告诫学生因在火灾中烟雾较大,所以学生们在安全撤离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降低身体重心且要安全快速。这样的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合作的品质,又使孩子们增强了体质,更使他们学会了火灾中自救和他救的技能。

二.健康生活———积极参与体育

体育教育是一门综合身体和心灵的一门教育,所以,体育是实施生命关怀教育的最好载体,在具体的体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更为神圣地尊重和崇尚人的生命。从人的自然生命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自然生命,并且爱护自然生命,我国在60年代提出发展体育运动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其实质就是让我们热爱我们的自然生命,当然,这也与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的那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的精髓不谋而合。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抵御疾病。从精神生命的角度而言,体育运动可以不断的突破自我,增强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磨炼我们的意志,同时可以焕发我们自由奔放的初始生命体征,所以,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风靡全球、盛行不衰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体育运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冒险类和技巧类运动完美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运动中需要我们身体各部完美协作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所以体育运动对人们精神生命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生命的角度而言,体育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每一项体育运动都会相应配套详细的体育规则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参加体育活动的必须遵守体育规则,否则就会被罚出局,所以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习惯会很自然地延伸到整个社会活动中,故要想我们一个人都享有进行体育运动的快乐,我们就必须遵守规矩,和谐相处。所以,参与体育是我们健康生活、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最佳载体。

三、独立发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范文 篇2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二、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三、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生命教育范文 篇3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纵观当前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情况,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构建显得格外重要。从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为主要出发点,透析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重点探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生命安全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马家爵杀人事件、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等重大事件发生后,高校及相关部门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我国理论实践研究的重要范畴。“十二五”发展期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这将意味着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各高校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在体育教育领域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成果,但是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对此,本文就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进行透析,并探讨其构建策略,以便引导高校学子身心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一致性

高校体育教育以提高学生身体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体能基础。而生命安全教育则是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在自然灾害、危险事故面前能够从容不迫,积极应对。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位两者的融合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教育理念基础,并对其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身体素养。

(二)内容共生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这便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改革奠定了基础,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高校体育教育以户外教育为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材及教师均可以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资源,从而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及内容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对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进行强化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技能。

(三)知识相通性

高校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知识体系上具有相通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知识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为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服务。生命安全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安全责任感,其中需要医疗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等内容作为教育理论支撑,体育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含量相对丰富,能够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和科学的指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在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现象透析

(一)生命安全的教育目标模糊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模糊这一层面。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深入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格培养、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仅仅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以机械、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方向定位精准性不足,更无法将体育教育的人本化特征和价值引导内涵践行于实际的教育工作之中,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三维目标有所割裂[1]。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有所偏颇,强调体育学科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科性特征,极易导致相关教育内容无法与民族文化、教育环境、社会发展相契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不强。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以校纪校风、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火灾自救等教育内容为主,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责任强化、安全理念树立等方面有所忽视,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生命安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生命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在模糊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在高校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明确重视,并且对“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在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学习存在的问题时尚未进行有效引导,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双向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失衡

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和大学生学习方式失衡,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难以处于均衡状态,影响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生命安全能力的提升[2]。从理论上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朝着理论化和健全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探究生命安全教育的总体课堂教学情况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尚未融入到教师教学方式构建体系之中,教师和教学方式仍占据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地位,学生围绕老师的教学方式开展学习。

三、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要树立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并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思想指导,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要借助体育教育目标,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生在加强体育技术学习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以此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此,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生身体能力、精神素养和生命素质三方的系统提升。

(二)建立健全生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

要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生命安全知识脉络,从而形成科学的生命安全认知结构。高校要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社会生命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如自然灾害、社会交往、诈骗传销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意识培养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同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修课,如自卫防身、野外生存等,以此来满足学生日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明确生命安全课程教学主体

在明晰的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明确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主体,以便更好的处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加深“主体”和“主导”两种教学理念的认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问题提供更好的答疑思路,以便拓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思维[3]。同时,学生的发展与认知强化,能够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克服生命安全教育盲目性弊端。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

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坚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能力。在生命安全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以对话式的平等沟通方式为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便实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认知结构自主构建的综合发展。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均可以获得自身的互动式双向发展,学生强化自身技能的同时,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素养,更好的从事体育教学活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为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化发展,对此,要从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明确主体、模式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五方面入手,更好的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宗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4):502-507.

[2]李清。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69-75.

生命教育范文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14-02

【Abstract】Lif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each life education in biology, and use flexible methods to teach life education. Then cultivat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make students respect and cherish life.

【Key words】Biology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近年来,社会压力增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不断出现自杀和他杀的现象。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现在,我国学校还没有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课程,笔者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旨在从生物学角度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在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孕育、发展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生物学科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孕育、成长和繁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重视课堂上教学,结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起点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在介绍“生物的起源”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生命孕育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的艰难,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因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特别是在“人的生殖”的学习时,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通过近10个月的培育后才产生的,在这10个月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疼痛才把我们产下,并且在生产中,母亲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二步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在介绍到有关蛋白质、DNA、遗传病等有关知识时,让学生明白生命体的个体差异性,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不可以蔑视任何一个个体生命,教师可以穿插讲解一些小知识,以增强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体的意识,如介绍艾滋病、肝炎等遗传病的起因和传播途径,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明白关心弱势群体的价值,理解平等对待生命的意义,学会关爱他人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三步是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活用生物学中的生物实验,帮助学生学会与其它生命体和谐共处。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生物实验中,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体之间的双向关系,同时,学会宽容同学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辱骂同学。以此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体谅别人,这样遇事时才不会轻易对别人造成伤害,才会尊重他人生命。

2.开展多样的课外教育,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在进行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应该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教育,以启迪学生求善之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介绍“生物和环境”时,可以带领学生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考察,了解生物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生物生命的情感。在讲授书本知识的时候,不要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在介绍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配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敬老院等地方,让他们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的尊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自己记录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生命成长的艰难,通过亲身观察和记录,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的重要。在教授遗传病知识和关注健康知识时,开展专题讨论,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监狱,邀请服刑人员做报告,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远离,珍爱生命。一次有意无意的伤害对社会、家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3.死亡教育

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就开设了死亡教育的课程,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点,近年来,自杀和他杀率不断上升,大多因为学生不能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而对于家长和教师,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也不愿正面和孩子交谈,总是轻描淡写的带过对死亡的看法,这无疑让孩子进入一个误区,觉得死亡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介绍大自然正常生存规律,人的生老病死时,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死亡,让他们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现象,导致生命的消失,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有目的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与其它生命体和谐相处的能力;而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在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学中,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也应该不同,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同时,生命教育也不能仅仅限于书本理论,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要通过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关注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体会保护生命的意义。

其次,作为生命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温暖学生,用生命激活生命;教师还应该提高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不但能够把书本知识活灵活现的教授给学生,还可以在课堂内容中加入一些课外小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帮助学生保护生命的急救知识,同时,生物教师还应该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变化情况,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

生命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健康发展的艰难,从而懂得享受生命,尊重生命。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丰富生命教育的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整个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云峰、冯 维。对生命教育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生命是美好而宝贵的,也是脆弱的。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的。所以,常教育学生们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我身上美好的“善根”。说到底,也就是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那么,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如何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在课堂、在家里都应时刻让孩子受到尊重生命的这种教育,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亦是尊重生命。遇到困难把心态摆正皆是尊重生命,遇到危险冷静处理更是保护生命。在教学上渗透一些生命的故事,让孩子去感受,比每天说一些大道理来的实际。怎样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和生活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生命,爱护生命。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生命的概念很模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认识生命。通过对植物,动物的观察,对大自然一些现象的了解,使孩子知道生命是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类去关心和保护。

二、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不可挽回的悲剧。怎样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除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还应该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记住各种急救的电话号码,安全使用煤,电,水,不在马路旁,池塘边玩耍。进出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

三、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每个人的财富,世界因有了生命而绚丽多姿,生机勃勃。利用阅读或身边的小事让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生命,把握人生中的每分每秒,少玩电脑,少看电视,学习更多的知识,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长大做个多别人有用的人。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坚强,因为所有的一切梦想都源于有宝贵的生命。生命同样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亲人的。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予无限希冀。现实世界里,生命只有一次,失不再来。如果说,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那么它从生命降临的一刻起就该开始,主题只有一个:珍爱生命,让生命之花灿然绽放。

生命教育范文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战略;引导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今年国家了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提出了十大教育改革试点,无一例外的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是每个家庭和学生所关心的大事。在整个纲要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当中,主要体现在其战略主题的提出上,战略主题中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国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其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当其冲。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和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在社会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己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压力;他们的性格鲜明,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

可就是这样一群性格活泼,热情洋溢的大学生,现在却有着极高的自杀率并且每年都在以上升的趋势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6.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甚至现在还有的是因为仇恨而他杀的现象,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些现象都令人深思。有人对大学生“遇到挫折时的心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80、90后”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样的一个现状实在是让人感到困惑,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一个新的认识。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既保证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促进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使大学生珍惜、热爱生命;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抵制一些错误观念,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四处弥漫,尤其是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受各种腐朽思想的侵入,必须在科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生命坐标系统,不断走向成功。

(二)教育是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纲要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学校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先。而以人为本的基础就是充分尊重人,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发展。生命教育正是秉着这样的原则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保障。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但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认可自我、欣赏自我、创造自我,肯定自我的多元价值,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彰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没有了人的生命的存在,那么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生命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切前提。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受挫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思想发生变化、心态发生扭曲等都致使他们对自己,甚至是他人生命的生命漠视,自杀事件屡屡发生,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开展生命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命观,使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和谐、人格更加健全,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大学生不重视生命的原因分析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大部分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学业而努力,为了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将自己的生命终止。在这一部分人中,有大部分还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大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就这样放弃生命?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甚至还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的,理所当然,他们的受挫能力就比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差。也正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很高,处处给他们最好的,告诉他们要成绩好,考的好。而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过高的期望变成了孩子心理最大的压力,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中,一旦他们觉得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会觉得自己没用,辜负了父母或是受不了父母的责备,其中就有可能会有人因此而选择自杀。

(二)学校方面

学校本是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生命是可贵的,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可现在由于许多高校扩招的原因,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相对忽略了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教育。这样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神圣性,以至于看轻生命,用放弃自己生命或残害别人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就算高校有一些有关于生命安全的课程,其内容的单调、形式的单一,都使得大学生们不愿意听这样的课,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的现象经常可见。再者,就是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方面培训的教师更是稀缺。

(三)社会方面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与冷漠的社会文化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压力。一是经济的压力。高校学费的提高,日常生活花销的增大,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如若他们再被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所嘲笑,那么就会造成他们心里的失衡,甚至是自杀。二是就业的压力。目前,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绝大多数同学能理性的对待,可有少数同学却无法接受事实,无法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更无法接受自己一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的做法。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塑造个人品格的第一所学校,是个性和人格形成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生命教育要从小开始,在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中努力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其中对孩子进行生活态度和情感的教育是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生活氛围,给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另外,家长还要做好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表率,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子女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接纳他人。再者,家长要尊重子女的自尊心,培养子女克服挫折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畏缩,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减少他们遇到挫折而自杀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获得智慧、塑造情操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发挥生命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1)加强大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可复得,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维持生命存在是最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亵渎和践踏。倡导生命价值的存在及重要意义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根据。(2)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价值的失落和瓦解必然带来人精神的苦恼、意义的丧失和信仰的坍塌。生命价值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内在价值的教育即是生命存在本身价值的教育,个体的人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它的价值,谈得上他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他们并不重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没有认识到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容易轻易地处置和放弃自身的生命。通过生命教育,要使他们体悟到每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在价值的教育是指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教育。单独的某个人是没有外在价值的,或者说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当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满足他人需要的时候,外在价值才呈现出来,这时才会有成就感,才会觉得人生有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参加生产、技术发明和其他劳动实践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收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喜悦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使大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回顾过去,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偏呆板化、政治化,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兴趣,感到乏味,收效甚微。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渗透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生命教育的融入搭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生命教育奠定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获得生命的意义,既要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要自觉提高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人生。大学是学生观念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时期,是他们性格培养的有效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理论熏陶和实践锻炼,那么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遭遇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信念动摇,思想发生分歧,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所以,只有将教育与情感、实践、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内化。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

生命教育还必须争取广泛而有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目前的生命观现状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政策,为生命教育的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全社会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注意抑制社会环境中不良的负面的诱导因素。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传媒宣传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各类新闻媒体,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全社会形成一股浓厚的珍惜和尊重生命的高尚风气,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马艳玲。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7]姚月红,马建青。影响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三因素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5).

生命教育范文 篇7

【何荣汉博士,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经理。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自2006年以来,本身就一直致力于跨文化、跨宗教、跨灵性传统的研究和教育发展,希望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而何荣汉博士在生命教育的发展上走在前列。】

起点,认识生命教育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此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以及尊重生命,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而直面生命,直面教育,实现生命价值的新理念逐渐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追寻的方向。在香港走在生命教育前列的,何荣汉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何荣汉博士的兴趣所在,就是对生命教育的探讨。他于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课题。那个时候,香港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尚没有起步,当时吴梓明教授与何荣汉博士就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申请香港特区政府刚设立不久的“优质教育基金”,尝试深化“中小学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计划”的研究与发展。

何荣汉博士在1995年9月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在沙田的崇真中学担任宗教教育的教席,负责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的工作。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作为普通教师,他本着对培育学生生命的期盼,诠释着属于教师的责任和理想。

到1994年10月,何荣汉先生参与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行的校庆活动,他的老师李炽昌教授告诉他母校宗教系开设了博士学位,并鼓励他回母校进修。这个时候他刚刚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部的哲学硕士课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增值,出于种种考虑,他决定报读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年中辞去沙田崇真中学的工作。

此时何荣汉博士的人生与学业生涯都刚刚经历一次重大的转变,致使他将眼光进行重大调整,开始感悟生命,意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何荣汉博士也开始进行学术的研究和探讨,他本来是准备以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最早到中国内地展开传教工作的福州卫理公会历史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他是一名基督徒,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就是他所属教会,因此他确定方向之后,计划多次到访与之有关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及档案文献研究。

但期间何荣汉博士却得悉自己的身体患有遗传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术,并且手术后需要时间复原和适应,使得博士论文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出外远行进行研究更成为很大的难题。然而正是在这段手术期间,令他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并且基督教的原动力就是爱,就是作整全服务,他相信给人一种信念,有一种超越肉体的内在精神,而这个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因此何荣汉博士开始关注生命的话题,也开始尝试研究这个课题。当时他三年全日进修博士课程的阶段很快将会过去,恰好吴梓明教授提出一项支持中小学宗教教育的计划,“中小学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计划”,并成功取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资助,何荣汉博士也获聘担任这个计划的全职研究助理。

至此,何荣汉博士开始真正踏上追寻生命教育的旅程。传达生命的激情,生活的热情,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行进,推动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其实目前在香港仍然没有肯定的定义,有关的说法是,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在广义上来说,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刚刚起步,何荣汉博士其实对生命教育也所知不多,他亦是一步一步地追寻在生命教育的路上,以生命教育激发自己生命的磁场。

当时吴教授和何博士便将“宗教教育、德育与公民教育发展”推展为“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开始自己的追寻计划。也就是在此追寻的期间,他认识了陶行知,发现陶行知在中国很早就提出生命教育 (陶行知以英文提出 Life Education,并译作生活教育),并实践作为基督教徒的信念。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促进全国教育的普及,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他逝世时,宋庆龄女士以赞誉孔子的称号“万世师表”作为悼词,而主席也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陶行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何荣汉博士,并以陶研为博士论文主题。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如何去发掘这种生命的价值,如何去肯定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些都促成了何荣汉博士对生命的理解。他说:“每个人活着,都可以体现生命的意义,赋予生命一种价值,更在生活中表达出来。”

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著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的思想。那么在香港,何荣汉博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致力于推动香港的生命教育。

他发现现在的小孩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到2008年,他获所属教会 (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学校教育部聘请,参与属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到2008年6月,他加入香港教育学院,担任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经理,负责行政工作。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自2006年以来,本身就一直致力于跨文化、跨宗教、跨灵性传统的研究,希望培养更多人才,促进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发展。何荣汉博士在负责行政工作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生命教育。

2009年9月,他任职的中心应星岛日报的邀请,参与星岛日报中学学生报《通识生活:其它学习经历手册》专栏文章的供稿,通过一些富有德育涵义的小故事,带出宗教教育、心灵教育、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等的概念和内涵。他所撰写的小故事《一个少年的立志》,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国做贡献的故事,激励中小学生成长,让学生们幼小的生命,受这些伟人的生命故事影响,立志成才。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篇8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正因如此,教育之“育”就应从尊重生命开始,教人向善,使人胸襟开阔。

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命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生命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和有关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养成关爱生命的情怀。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事,还应包括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加强对孩子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家长还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培养他们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豁达开朗的胸怀。教育他们分清自尊与虚荣、要强与逞强的界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生命作为虚荣和逞能的代价。

生命教育 篇9

一、 生命教育的长度:引领生命成长

教育之“育”应该从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开始,启发青少年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延伸个体生命的长度,生命才能健康成长。

1.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诞生。我们生活的地球至今已存在45亿多年了,生命的出现大约是在35亿年以前。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如果将地球的历史用一天24小时来衡量的话,你将会发现:

0:00-6:00,地球上没有生物;6:00—16:00,出现初级生物;23:30,恐龙出现,延续了10分钟;人类在23:50分左右才出现 [2] 。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凝聚着孕育者的艰辛,也延续着生命的传承和新的希望。遵循生命的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生存规律,大自然因此丰富绵延,生命因此生生不息,世界因此绚丽多彩。

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当我们用心去关注生命,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在生物界每天诞生的生命中,成为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其概率是三百万亿分之一,这比中亿万大奖的概率还要低得多。人类的生命是多么神圣与伟大。生命同样也是极为艰辛与脆弱的,从两个小小的细胞结合成长为健康的人类,这中间的任何一次疏忽或灾难,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甚至终止。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3]认识到生命的神奇与脆弱,我们才会远离一切伤害生命的行为,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唯一性。生命是不断发展、生成的 “进行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唯一存在,生命唯一地属于自己,具有不可重复性。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才能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要引领学生在各式生命体验中认识生命的诞生、神奇与脆弱、多样性和唯一性,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欣赏生命的丰富多彩,尊重不同生命的生存权利,尊重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独特载体的个性,珍惜生命的拥有与可贵。

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不管生存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懂得珍惜,不放弃希望与梦想,我们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同时,尊重自己的生命,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私”地活着,漠视、侮辱、践踏他人的生命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体验寒冷、饥饿、黑暗、痛苦等生命中的磨难,能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苦难,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直面各种生命大难。经历了生命中的苦难,才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才能迸发出战胜苦难热爱生命的激情。

同时要创造适当的逆境,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学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能激发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潜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要引导学生实现多元的生命价值,以超然豁达乐观向上的胸怀去面对升学压力,软化或抵消逆境中的不幸。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环节,生命以其短暂而弥足珍贵。“向死而生,向苦难而欢乐,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路向”。[4]通过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关注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坦然地面对生命之无常,将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 生命教育的宽度:丰富生命色彩

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可以无限。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万物为其作证的生存理由,都是整个生命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看似独立存在的生命,都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任何生命进程都依赖于所有生命乃至万物共同的运动变化,只有融合在更完美的生命群体中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1.人与人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必然结果,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社会关系。

其一,尊重生命价值。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他人的尊重和他人价值的承认,首先是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承认。对生命而言,本质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必要要求生命个体整齐划一,事实上也不可能拥有相同的模式。欣赏包容他人的异己性,自己的不同也就得到了接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包容与接纳他人。

其二,遵守社会秩序。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体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个体的共同努力。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和社会实践的贡献为基础,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既要考虑到自我,又要考虑到他人。个人肢体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以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个人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5]。个人的行为既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活动的历史进程,只有将个人活动完全融入群体社会中,个体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青少年才能积极融入社会集体,自觉遵守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每个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

要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悲悯感恩情怀。

同理心(Empathy)指一个人对于他人感觉、情绪和愿望的关注敏感程度,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它能让人想象到别人的感受,或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对别人的幸福不仅是欣慰,而是心喜,对别人的不幸不仅是同情,而是心痛。同理心是人们产生同情心、怜悯的基础,它有助于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利他和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如果强调学生个体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如:因为你的不认真,造成了你所在的小组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同理心会比较敏锐;而只责怪个体行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教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同理心,孩子们的同理心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

2.人与自然

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互相联系。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生存也将随之灭亡。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和负责,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我们与宇宙的亲和关系。”[5]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

可爱的花草、高大的树木,千姿百态,它们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打扮得五彩缤纷。为了生存的需要,植物具备了各自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本领。科学家巴科斯塔的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现象:花草树木也有感情,而且特别丰富[6] !认识了这些,我们就会珍惜这个美丽灿烂的星球。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的凶狠,有的温顺,有的服务于人类,有的却侵扰人们的生活……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都有各自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它们,地球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请善待动物朋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尽力帮助、保护它们,我们就能与它们和谐共处。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所有生命的摇篮,它就像母亲一样,慷慨地赐予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阳光……面对大自然的慷慨无私,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善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其实就是尊重关心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我们呼唤“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眷恋和期待,让学生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 生命教育的高度:提升生命境界

生命的属性决定了无法延长生命的理想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提升生命历程的境界,提高生命海拔,使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1.物质境界

自然的生理性的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脱离了生命的物质性来谈生命境界只能是虚幻的。完整的生命应该包含生存、生活、生命。生存层面,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广大、开阔,有安全保障;生活层面,人类共同追求的愿景是幸福、快乐、适意;生命层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才貌与智慧俱佳,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能影响生命的善恶。一个人在物质相对贫穷的情况下会产生困顿或不安,心生邪恶,一切信仰都会显得空虚,物质的匮乏会带来精神的困惑和行为的堕落。人类不仅不排除物质享受,还在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是不属于生命本体的,过度的追求、沉迷于物质享受,把权力、财富这些生命外部的东西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就会无限膨胀自己的私欲。物质追求的成功,只能获得片刻的满足,可欲壑难填,还会有新的欲望的涌动,最终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既要享受生命的物质滋润,正确理解人类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作的努力,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地位、美色,都是易于失去和消解的。生命的品格是既认同物质享受又不限于物质追求,立足生命据点,追求生命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对金钱的彻底信仰,就是对道德的彻底沦丧。如果把对物质的追求作为人生主要目标,人就已经不自觉地将幸福的支点安放在生命以外。

2.精神境界

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的肉体生命,也包括精神的智慧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精神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所在,精神的缺失就是人性的缺失,人的生命就是在支配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实现。生命历程应该有无限丰富的内涵,情感、意志、精神、个性品质、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都是生命最核心的表现。生命本身的理想价值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精神的崇高。生命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生命海拔,为学生自我修炼的心灵照进极地之光。

善良是生命的底色。就像绿色之于大树,善良使生命美丽、丰满、纯洁、雄壮;善良使生命开出绚丽的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崇善抑恶是生命的本质。如果一个人在聆听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时不曾黯然销魂,面临海的女儿黎明前的毁灭不曾心碎……怎能说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或许就是善良的“薪火相传”,用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那些最优秀的生命火种去照亮学生的生命情感,点燃他们待燃的精神之“薪”。

仁爱是生命的坐标。仁爱没有分析、比较、计算;没有目的、计划、措施;没有相异、相对、相同、相等。仁爱是无报无求的奉献,是领心会意的尊严,是忠贞不渝的情操,是守候的信念,是理解的宽容,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内心充斥怨愁仇恨的人,就像被雨水淹没的田园,很难再吸收新的水分,很难再长出仁爱的花朵或禾苗。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禾苗,根治邪恶最好的办法就是播撒仁爱。生命教育就是仁爱的人性修炼,是历史的感悟,是文化的觉醒。

孤独是生命的试金石。生命教育要锻炼学生忍受孤独并学会与孤独为伴,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接受孤独,继而用心去感悟孤独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勇者,才能够演奏出一曲曲壮丽的生命进行曲。孤独能够引人深思、发人自省,孤独的美是一种内敛而不外露、深沉而不悲戚、幽远而又深邃的美。凡成大事者,无不与孤独相伴,孤独能够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一番大彻大悟之后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追求是生命的原动力。勤劳、勇敢、拚搏、进取、坚韧都将给生命带来活力和亮色。生命不能等待,学生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追求,生命才能远离枯燥乏味,过得丰盈饱满,充满无穷乐趣,成为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命强者。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追求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旅行,这是支配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宇宙好比广袤无垠的大海,而人生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有了对生命的精神境界的坚定追求,就等于给生命航道设置了目标与方向,就能在追求的实践中超越自我。远离虚幻的名利和无谓的烦恼,远离浮华的诱惑和情感的沦陷,把生命中所有的杂质沉淀过滤,以更透彻、更淡定,也更从容的心境面对上苍恩赐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就是为提升生命质量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活动,正是通过教育的重构,人类才能不断远离动物界,在社会进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并不断实现生命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六年级上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 王春东。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4] 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