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汇总三篇)》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 篇1
一座座整齐有序的饲舍,一个个健壮肥美的绵羊……看到这些巨变,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沉稳干炼、求真务实舍饲喂养养殖户——顾开生。
顾开生是大河乡红湾村村民,家中共有3口人,家中主要靠饲养牲畜维持生活,虽然辛勤的劳作但日子过的依旧很紧张,每年畜产品价格好的时候也只能收入9000元,加零散的打工收入最多也只能收入15000元左右,只能维持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这几年,在县、乡、干部的动员引导及身边一些依靠牲畜饲养改变生活困境的村民活生生的事迹的鼓舞下,顾开生逐渐认识到了依靠自家的9084亩草原,已经不能满足家里的正常开支,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状况,就要搞舍饲养殖。看到别人都在努力发家致富,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他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思维灵活。经过了解市场行情,掌握经济信息和乡亲们交谈,他对舍饲养殖业产生了兴趣,红湾村养殖业的在全乡是有实力的,舍饲养殖技术养殖效益在全县都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舍饲养殖业效益非常乐观,尤其是细毛羊养殖。
通过自身多方面的筹措资金,并且利用村上修建的舍饲养殖小区为支点,做起牛羊育肥返销的生意。近几年收入越
来越可观,基本上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但是舍饲养殖必须要依靠科技和细心的管理,起初他是盲目的养殖,技术懂得不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有过许多坎坷。在防疫方面很讲究,因此他经常在闲暇时间来学习养殖的技术。他认为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近几年在他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周围的15户人家开始发展舍饲养殖,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3户,饲养牲畜都在150头以上,年收入至少在5万元以上。他们经常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对周围许多人的发家致富有积极影响。为了保证牲畜销路畅通,与客商长期打交道,定要保证牲畜的品质,让别人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不能随便涨价,欺骗客商。至此,他养的牛羊全村都有着很好的口碑,经常有许多客商慕名而来,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为人朴实,团结他人,在自己从事几年的舍饲养殖中、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帮助、支持和带领他们,受到了乡亲们的青睐和信任,在村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发展舍饲养殖业,疫病防治是关键。初入行时,为了尽快掌握牲畜养殖技术,他每天到远教室里借阅饲料青贮、畜病防治等科技书籍和光盘进行自学,逐渐掌握了科学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为了用技术指导实践,他整天钻在养殖棚中打扫卫生、消毒,总结驱虫健胃的经验,观察牲畜的饮食规律,给每头牲畜确定了适宜个体状况的精饲料供给量和饲料配方。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领部分贫困户共同富裕起来,这是兰红卫发自内心真情的表白,20xx年,他又贷款十万元扩大了舍饲喂养,他先后去新疆、酒泉、肃北等地联系,把喂养的羊只贩销这些地方,帮助红湾村贫困户。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养殖前景非常乐观,是红湾村公认的养殖能人和致富能人。
他虽然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但他时刻牢记 并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的贫困乡亲,使他们鼓起勇气,大胆养殖,是群众心目中的致富带头人。他更坚定了舍饲养殖的信心与决心,有决心,也有信心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且越走越好。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 篇2
今年39岁的袁春年,是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十年来,他转变观念,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成为该乡的养鸡大户,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袁春年结婚以后,和众多农村青年一样,过起了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生活。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土地又少又薄,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没白没黑,可一算账,收入却少得可怜,经济上很不宽裕。随着孩子的出生,一家四口靠仅有的五亩土地,生活上开始捉襟见肘,陷入困境。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谋一条更好的出路?
20xx年,袁春年毅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蛋鸡养殖,他考虑了当地的养鸡业市场行情,认真研究了鸡蛋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认为在饲养蛋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4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通过借贷等途径,筹措资金15万多元,新建小型鸡舍两座,购进鸡笼,第一个在全乡搞起了蛋鸡养殖。他的行动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无偿提供木材8m3,解决了新建鸡舍所需的檩木和椽材。6月份,他购进3000只鸡雏。为了保证鸡雏的成活率,鸡雏头两个月的室温必须维持在38℃—40℃之间。室温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他和妻子每天三次给小鸡喂食,饮水或防疫,每次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为了学习养鸡技术,他亲自请来县、乡的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做指导,另一方面,自己认真学习掌握蛋鸡各阶段的饲养配比、防疫及病鸡的治疗技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6个月后,蛋鸡进入产蛋的高峰期,鸡场每天产蛋近 斤。当年收入达6万元。
20xx年,他又筹措资金55万元,扩建中型鸡舍两座,购进鸡雏5500只。 现在,他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鸡舍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可一次存栏蛋鸡8500只,年收入16万元。除此以外,家里还添了一辆小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家庭固定资产达到了 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再是梦。
村妇联勤劳致富事迹 篇3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年,为了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带领十几名村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筹资7万元建起的小型轧钢厂。为了把企业做大,**年又筹措了100多万元建起**县轧钢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不仅还清了借款,职工每月收入也达到了400-500百元,还向村里上交了几十万元。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1993年,与香港、湖南的两家公司联合投资3000多万元,组建钢铁有限公司。在企业投产后不久,钢材市场滑坡、产品滞销,债主登门要帐,合资伙伴也产生了退股的念头。在企业最艰难的情况下,他看准了轻轨“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市场空档,他果断调整了产品结构。从此,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轻轨生产厂家,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年上缴税金1.18亿元。成为县市纳税大户、邯郸市十强规模民营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企业和创名牌重点企业。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办一家企业,富一方百姓。**年,担任杜**村委会主任后,怀着“办一家企业、养一厂员工、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强烈愿望,先后安排农村1600名富余劳力、300名下岗职工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公司就业。他投资3900万元用于杜新农村建设。以补贴的方式使全村826户全部实现了住宅楼房化,人均住房达到36平方米。硬化11条街道面积3.5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1.85万米,安装高标准路灯200多盏。在村里建了3个健身广场,面积4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改建了20xx平方的村民文化中心,扩建3000平方米休闲场所,全村统一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年新建了24栋欧式别墅楼、6800平方米的超市和1个大型停车场。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高标准卫生院、养老院、剧院已陆续动工。为支持本村的农业生产,打深井22眼、购买大型农机9台,免费为全村2900亩耕地统一耕、种、收。改造了电力设施,村民用电每度只收0.35元,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开支30多万元。从**年开始,陆续新建果园200多亩,发展日光温室12座、蔬菜大棚48栋,蔬菜基地100亩,提高了种植业效益,为不适合在企业上班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说,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他把全村16名残疾人全部安排在公司上班,村里3个五保户、7个孤儿的衣、食、住、学等费用由公司负担。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公司负责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的工资和医疗费,逢年过节对困难户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他的资助没有限于本村群众,三乡五里的邻村他也积极资助。投资10万元为河店村打两眼深井,投资30万元为兴业村铺设了2.7公里柏油路。为了邻村运输户行车方便,投资105万元修建了杜至107国道3.5公里的水泥路。为附近的大屯、兴业、两岗、曹庄、邓底等村修建学校、打井。生活特困户和孩子考上大学上交不起学费的困难户,都会及时得到他的帮助。据统计,累计投资162万元。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他积极参与市、县组织的募捐活动,捐款50万元。同时,还组织公司干部职工捐款15.6万元,为灾区人民献了一份爱心,尽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从**年开始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配备
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被县里命名为**县第六实验学校。出资320多万元资助20多名本村子弟上大学。投资25万元帮助南界河店、河店小学和城南中学改善办学条件。
**年,按照居民楼划成小组,建立警民联防体系,投资12万元为每户安装了无线报警器,实现了“一户报警、十户联动”。在9月**省召开的“联防互助110”现场会上,对杜**村试点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
他的家乡杜**村成为闻名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省、市领导多次到村视察指导工作。他本人先后荣获**省和邯郸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个人、省劳动模范、中央和国家十部委计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富民兴村百佳领军人物、全国慈善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