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全市(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在统筹协调中谋发展,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好形势,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呈两位数的增长。全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6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3元,增长11%,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一是 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市粮食总产66.8万吨,比上年增加32.5%, 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油菜、棉花、蔬菜、蚕茧产量也分别比去年有所增长。 二是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米、双低油菜、秋浦花鳜、皖南土鸡、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品牌整合取得实效,又有4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功阻击了“禽流感”等疫情的侵袭,保持了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三是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24家市级龙头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群逐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日趋活跃,全市新增各类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16个,有55名农民获得省、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四是 劳务经济成效显著。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9888人,实现转移9066人。全市外出务工农民2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 五是 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办林业势头强劲,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新建“三结合”沼气池10609口,截至到去年底全市已建成沼气池41954口,入户率达12.7%。 六是 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江堤加固工程全面完工,沿江排涝泵站、河道整治等一批防洪保安重点工程顺利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加强。同时,农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4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好形势,是国家政策调动、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有利天气助动等多种因素同向合力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得益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好形势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从物质条件看, 农业基础不牢,农田基本设施薄弱,防洪、抗旱、排涝功能较差,全市377座水库中35%是险病库,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依然脆弱。从增收基础看,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0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3∶1(2003年为2.60∶1)。农民增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农产品〖JP2〗价格上涨。2004年,种粮农民与非种粮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如贵池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1元,而石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71元。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其中化肥、农药全年均价比上年分别上涨25.6%和7.2%。〖JP〗从运行机制看,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格局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仍然偏弱。据统计,全市年营销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1家,2004年营业收入不到4亿元;年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只有13家,且集中在棉花、油脂和茶叶等产业,难以在更大层面和更深层次上组织农民、开拓市场。从宏观环境看,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异常艰巨。同时,实施免征农业税后,一些历史积淀的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矛盾将开始集中暴露。总之,制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推进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2005年是池州建市五周年,是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是 国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中央将据此逐步建立一个能够持久地调动农民群众和地方党委、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体系。我市是农业优势地区,认真研究、积极争取中央、省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将会大大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 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好于往年。去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援力量同步增强。同时一批项目的启动实施,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 三是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日趋活跃,我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区位条件,具备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 四是 城乡统筹方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逐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利于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缩小城乡、工农差距。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涉农部门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既要看到很多有利的条件,又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要下更大的力气,用更多的精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是确保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即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和关键环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要严格保护耕地。 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抓住新一轮“沃土工程”实施的机遇,争取投入,培肥地力,确保耕地质量有所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要针对一些地方土地二轮承包后续工作不完善、部分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未到户等情况,各地要进行摸底调查,查漏补缺。要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坚决杜绝和防止违背农户意愿强行将其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违法行为发生。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牛桥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重要河段、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和一些泵站的技术改造;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要适应农村“两工”取消后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群众自愿、项目确定、严格程序、民主监督的前提下,通过农民筹资筹劳,大力兴办农田基础设施。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任务来抓,县区、乡镇村都要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增加投入,分步实施。要尽快修通、硬化行政村连结公路的主干道,有条件的乡村可修通到自然村的水泥路。三要加大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认真抓好长江防护林、德援、世行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要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国土绿化新格局。要加快农村农田林网、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步伐,使农村面貌有更大的改观。要落实政策,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通过转让、租赁、合作等方式参与林业开发,推动非公有制林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开展退耕还林“回头看”活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努力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拓宽经营管理空间。四要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池州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落实分年度建设任务,今年计划全市新建“三结合”沼气池1.1万口。要严格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提高专业施工水平,强化建后维护服务。以乡村沼气协会为重点,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自我管护的能力。要多渠道加大对生态家园建设的投入,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生态家园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生态家园综合利用水平。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违背群众意愿。五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继续实施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积极引进、繁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我市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和科技增效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按照省里统一部署,今年将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职农技人员,都必须选择一个或若干个村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每年驻村服务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工作日,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2、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首先还是要立足区域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比较效益。一要立足资源特色抓调整。 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市场农业就是特色农业。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把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作为突出任务来抓。要在继续优化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围绕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中药材、食用菌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形成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立足实际,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区域布局着眼,从基地建设入手,扩点成线,聚块成带,把规模做大,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使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尤其是有机食品,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建设,加快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 发展粮食中央有要求,政策有扶持,市场有需求,我市有优势。要正确处理好扩大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粮扩经”,也不能机械地“扩粮压经”。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确保直补政策落实到位。三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龙头企业。从今年起,省里将组织实施“121强龙工程”,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按照要求,每个市都要培育一批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每个县都要培育年营销收入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市还没有年营销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集中财力优先发展、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以资产、产品为纽带,促进龙头企业间的要素优化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开拓市场、招商融资能力,争取在两至三年内,培育出1-2个大中型龙头企业。同时,要对现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认真进行总结,研究扶持措施加以完善,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继续大力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要进一步开展品牌整合,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要努力扩大农业招商引资。 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战略位置上来抓,把扩大农业招商引资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市生态、土地、气候、区位和劳动力等优势,突出重点,精选项目,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围绕万亩蔬菜基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已有一定基础的规划项目抓招商,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外力加快建设。要围绕茶叶、食用菌、山区特产等特色资源和名优农产品抓招商,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围绕资产抓招商,以龙头企业和项目法人为载体,积极联姻,加快存量的盘活和重组。要围绕粮油等大宗农产品抓招商,促进粮食的加工转化增值。3、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顺应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重大变迁的趋势,主动调整思路,积极探索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一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民就业至关重要。不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农民富裕,也难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逐步实现从空间转移到职业转移和身份转移的转变。要继续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按照“定单、定点、定向”的要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的研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繁荣小城镇经济,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的歧视性限制和乱收费,建立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查处和纠正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劳动环境低劣等问题,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住宿、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等问题。二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服务。 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现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农行、农发行要对符合条件的粮食、棉花、油料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扶持农民经纪人的发展,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三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村镇两级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防病治病水平。尤其要重视做好血吸虫病、结核病、狂犬病等的防疫和控制工作。在严把医疗准入和从业人员关口的同时,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兴办卫生诊所,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在东至县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扩大推广面,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意愿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新路子。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促进农村基层群众性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增后劲,以改革促发展。一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深入贯彻实施《土地承包法》,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各项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各地要按照文件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安置的妥善方式,严格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取消农业税后,在农民法定负担大幅度减轻的同时,应当看到农民负担依然存在着反弹的压力,违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要继续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加大涉农乱收费案件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和建立健全涉农收费主管部门负责制和部门责任追究制、涉农价格公示和收费登记制、农民负担监督卡、涉农收费监测等各项制度。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不良债务,维护农村稳定。三是加快体制创新。 要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身实力,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支农力度。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妥善安排分流人员。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巩固和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依法治农进程,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逐步使农业执法监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强领导,改进服务,把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做好今年全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把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今年中央、省委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扶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一免征、三补贴”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好农村政策,吃透政策精神,增强政策观念。要结合各地实际,细化、实化、具体化,真正把政策及时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让农民群众从政策中得到实惠。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进村入户,向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二要明确职责,通力协作。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协调、组织和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抓“三农”工作不仅是农委的事情、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的事情,而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全市各级农业、财政、发展改革、交通、水利、国土、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强农村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从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出发,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 适应“皇粮国税”终结、“无税时代”开始的新形势,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转变工作方式,找准抓手,改进服务,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示范和引导,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推动基层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当前,我市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正在进行,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要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要针对当前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积极组织好货源,同时开展护农打假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以种子、农药、化肥等重点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让“放心农资”进农家。四要改进作风,注重实效。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吃透市情农情,善于发现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现在每个领导都有联系点,大家要真正沉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加强指导服务,努力把联系点办成引导各地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示范点。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注意防止和避免给基层压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思想、“两个趋向”的论断、“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追赶、实现池州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