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024(3篇)》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024(通用3篇)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024 篇1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地少人多,不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有了不少的留守学生,近年来又因车祸造成不少的孤儿和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一家有三到四名学生,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如学校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鸦鹊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将制约鸦鹊岭经济、社会、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结合我校小学教学实际,更好地有效发挥我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
(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 分享好文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8、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会学。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9、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辅导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争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关,并另外做一些巩固练习,弥补知识的缺陷。
10、开展结对子活动。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结队子,这样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11、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12、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13、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六、研究方式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文献、论文、论著,并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校作理论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运用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转化。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法: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实验报告
2、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过程资料
3、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案例与反思
4、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教案
5、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论文
八、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分为选定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个体成因分析、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及课外延伸跟踪指导。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何锦华:负责课题研究的统一管理和指导。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及开题的准备活动安排等工作。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表现成因分析"子课题研究。
何勇: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子课题研究。
刘家琼:负责进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与总结,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外延伸跟踪指导"子课题研究。
陈志刚: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具体负责"针对学困生课堂表现的心理辅导"子课题研究。
梅林小学同意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十、参考文献:
[1]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小学数学参考》20xx年第9期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xx。(6)。
[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6]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
[7]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024 篇2
一、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课程价值,体现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需要,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是发挥地方教 育、教师优质资源,是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育的资源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也 是全国性课程改革的新教育名词和研究内容。 体育是一种世界性的通用文化, 给予人类健身、娱乐、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功能。 花样跳绳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有 4名体育兼职师,期中体育专业教师2名,11个教学班,结合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我们 确立开发花样跳绳校本课程。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 性。要创新,就必须关注个性,关注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结合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我 校以由点到面再到尖为出发点,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心是体育课, 上好体育课势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与健康 课本。我校将根据《体育与健康教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目标,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学 生兴趣、爱好的特点,构建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程。
三、目的
1、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的品位。
四、原则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智慧和审美道德的培养。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充分 发展其特长。
6、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要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
1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尽可能 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
1、科学性原则 重视体育学科在校本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民主性原则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 设。
3、针对性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出发;从教师的专长出发。
4、多样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设的多样性程度越高,学生选择余地就越大,学校在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满足社 会多样化的需求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人文性原则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内容
一、二年级学生跳绳兴趣的培养,三——六年级学生花样跳绳技术、技能的培养。
六、方法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七、组织与实验步骤
1、教师每学期应认真书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 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游戏等) ,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 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八、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11个教学班)
九、人员与分工 全校体育老师
十、时间开发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12月
1、组织发动,宣传学习,召开师生大会,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2、教师选课,向学校申请,学生选课。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xx年2月 收集资料:开发总结、案例、论文、备 2
课等,归档,成果展示。
十一、成果展示
1、老师教案、案例、论文、档案等。
2、学生成果展示
十二、教学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 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7、课程开发教师应有:个人申请、开发纲要、过程记载、学生花名册、点名册、评价体系、实验报告及总结等。
8、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的管理。
9、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 开发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2024 篇3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迄今为止在各级、各类书刊上发表的文章大约有千余篇。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开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地少人多,不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有了不少的留守学生,近年来又因车祸造成不少的孤儿和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一家有三到四名学生,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如学校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鸦鹊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将制约鸦鹊岭经济、社会、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结合我校小学教学实际,更好地有效发挥我校的教育、教学功能,整合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探寻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发展,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 (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7、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8、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会学。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9、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辅导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使他们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争取今天的内容今天过关,并另外做一些巩固练习,弥补知识的缺陷。
10、开展'结对子'活动。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结队子,这样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11、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12、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13、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六、研究方式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文献、论文、论著,并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校作理论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运用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转化。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法: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七、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实验报告
2、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过程资料
3、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案例与反思
4、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教案
5、课题《小学学困生课堂表现及对策研究》研究的相关论文
八、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分为选定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个体成因分析、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及课外延伸跟踪指导。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九、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何锦华:负责课题研究的统一管理和指导。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及开题的准备活动安排等工作。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表现成因分析"子课题研究。
何勇: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子课题研究。
刘家琼:负责进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研究计划与总结,具体负责"学困生课外延伸跟踪指导"子课题研究。
陈志刚:负责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具体负责"针对学困生课堂表现的心理辅导"子课题研究。
梅林小学同意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十、参考文献
[1]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小学数学参考》20xx年第9期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3]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20xx.(6)。
[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6]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
[7]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