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心得体会 >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9篇】正文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9篇】》

时间: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精选9篇)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1

我校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教育改革大家谈”总要求,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组织党员教师学习,以促进学校管理上水平,教育管理上台阶,学校工作上特色。下面,我就对学习后,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升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教师是一项“崇尚”事业,育人成才是教育的基本伦理特征,党的__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这给教育工作者明确了教育发展新导向,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仅是改革当今社会的显著力量,也是实现未来的重要保障,更是促进和谐,可靠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教育活动的这种本质特征赋予了教师职业重要的道德意义,教师如何正确看待教育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我认为应体现为以下几点:

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2、要追求以育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为目标的职业理想;

3、要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

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努力追求,不断完善自我,把教育事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树立求索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做到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价值的取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培养观、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育事业的追求上,始终把学生发展体现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上,最终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及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要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有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雄心壮志,更要具备“创造出值得我自己崇科的人”的伟大胸怀。

三、端正教学态度,充分运用好教育的艺术魅力

教师是特定社会的代表者,承担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育不仅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并且是得到充分的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对教育者来说,端正的教学态度,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要条件何至关因素。要学会走出传统的教育局限性,善于观察,敏于综合,充分的运用教育的魅力所在,用真情打动学生,用尊重贴近学生,用真诚走近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自由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

正如教师的誓言中所说:“教育,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教师,我所选择的崇高职业;育人,我所承载的终身使命”。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严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4周年。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2

《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学地、充分地发挥。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以文凭、论文和帽子为唯一依据来评价人才。”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具体分析:“‘唯分数’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升学’评价学校,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评价人才,忽视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唯论文’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唯帽子’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职责、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体方案》部署的`五项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均是围绕“破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和切入点,开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多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又称为网络教育正快速发展,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学历的在职人士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网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含金量最低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网络教育就是花钱买证书,基本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大部分用人单位也对网络教育文凭不屑一顾。为了摆脱学历歧视观的现象,网络教育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例如提高报名要求,缩减部分专业,毕业要求更加严格等,自20xx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到20xx年发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升网络教育的含金量。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3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次变化中,我们不断学习新的课程,努力准确掌握新科目的精神和理念,期待能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为了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研修举办的简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业训练。现在将自己的体感、认识和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引入后,教材也进行了很大的修订。教材体系混乱,没有熟悉的内容,很多适应不了。因此,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感到抵触。这次训练中,他说:“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用教材教?”的话。是的,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教学过程中教材死了,但作为教师的人还活着。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更新,才能把教材的有限知识扩展到无限的生活中。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成功的教学,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和谐的交流和沟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成功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导师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他们学会了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己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尊重所有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都不批评。表扬、默许、错误观念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纠正。(乔治伯纳德肖,学)在新课程下,老师们充分意识到教材只是载体,所有教师都要发掘和创造。约翰肯尼迪教育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课程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调试和重组教材”。

沃德说:“平凡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教师说明知识。好老师示范知识伟大的老师鼓励学生学习知识。单击每次听课的过程中,我都深刻地意识到新课程下的老师都在努力让学生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民教育。这就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最终追求。正在训练的老师讲课值得我再一次有深刻的品位。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4

在空闲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读叶澜教授撰写的《新基础教育》,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我觉得有的地方我还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觉得很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际,比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针对性,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够在工作之处就接触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我觉得我很幸运,这本书我还需要一遍遍地拜读才能慢慢地透彻地领悟其精华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对书中教师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较深。

书中指出,教师要主动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自己更新。我认为,传统的教师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想再加上几个词:创新,与时代接轨。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点燃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突显出来了。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

所以,我会不断进行自己的创新,以造福于我的学生们。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5

世界是物质的,是运动的,教育模式也不例外。要兼容并蓄,不断变革创新才会有出路,才不至于昙花一现,才不至于热闹一阵后 被人弃若敝履。

—— 题记

有幸参加了这次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培训会,我倍受教育与鼓舞。深深感受到新时代的教育形式;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更进一步了解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拓宽了视野,理清了思路。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

一、在敬业中提升教育境界

在国家督学、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的汇报中使我明白了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重基于知识论,准确的系统第传授知识,也就是教书,就是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第二重是基于方法论,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得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仁爱之心,待生如朋友,视生似自己的孩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第三重是研究创新论,性格独立、卓尔不群,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超越。着眼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支撑。

通过和诸多校长的交流中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道德,是人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责任。当一个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把制度当作制约人的时候就是境界,成为自觉行为的时候就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敬业体现为“畏而不敢怠慢”,将“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的精气神体现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中。敬业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伦理和职业情感,还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为方式。通过自己对“业”的不欺慢、不怠懈,成就自己、涵养品行。

反思自己的现实工作也可以体会到:当我们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时,就能够在精益求精中体验到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这样来看,敬业就不是约束人的“规矩”,而是激励人的理念,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遵守。

基于这些,我将通过培训学习,以身示范、榜样引领等方式感召我校教师勤勉奉献、担当有责、淡泊名利,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以成名师为事业价值追求取向,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提升自己,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真正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与幸福。

二、在根治本土中出特色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李怀源校长说:”教育是阳光、空气和水“,马卡连柯语:“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赋予学生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气质,而一所学校、一个教育者该如何去构建师生们的精神和气质呢?这种气质就是使广大在面临人生的坎坷、面对世界的风雨,始终抱着一种诗意的人生态度去坦然面对。为此让我国优秀诗词真正走进校园,根据我校的地域特点,创建“诗意校园”,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开阔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的好性格,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欢乐的童年,为师生营造一个幸福的精神乐园。从而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1、诗意校园特色之一 ——校本课程展诗意

广泛收集优秀诗作,组织师生开展研究活动,全面开展读诗诵诗活动,编印校本教材。

2、诗意校园特色之二 ——育人环境透诗意

为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盈着温情、都蕴含着艺术、都飘动着墨香,我们对校园进行了整修与美化。一进学校大门在宣传栏中醒目的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的感召下,在教室外的墙壁上会欣赏到不同的国学内容。教室内班班出好专题黑板报,开辟专题文化园地,在“墨香诗韵”专栏中会吟咏到历史各时期的诗词;办公室、功能室这些小环境中也进行诗词句美化布置,张贴和悬挂适宜师生学习的诗歌以及名言警句。

根据我校树木成林的特点,我们把操场上的每棵白杨树都配上古诗文,我们称之为“诗林”。启动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让孩子们不仅在课堂,而且在课间,在游戏中孩子都会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去理解的、去受益的文化准备。就这样因地制宜,营造了具有浓郁的诗意特色景点。让这些景点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的感动场所。

3、诗意校园特色之三——各项活动融诗意。

① “诵诗”活动

让爱好朗诵的学生用声音来传递古诗,每天在上下学时在“红领巾”广播中让每班朗诵优秀着朗诵古诗。

②“比诗”活动

一周一小比。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一次背诵比赛,各评选出四位背诵最多篇目的学生为班级小擂主,并发给班级小擂主的标记,以此激发其他同学争当班级小擂主。

一学期一大比。以古诗词为内容,可以配乐诵读、吟唱、诗配画、演诗文剧等等,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展示学生特长。力求在 “诗意校园”特色的建设中,力求让“阅读”成为我校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同学和老师带来欣赏诗歌的机会。在季节默然交替里,在岁月悄然流逝中,有诗歌作伴。将来有一天,相信我们的师生会想起我们的校园,这段岁月虽不处处流光溢彩。但我们会说:“因我曾是这里的一员,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人生充满诗意。

三、在展望中期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敬业、务实、廉洁、善思、博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与执行能力。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纵观农村教育现状,虽然政府不断地在加大教育投入,学校硬件设施在不断改进,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水平还待进一步改变与提高。特别是急需音体美专业教师。为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为确实让农村孩子受到城市教育,强烈呼吁政府领导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希望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让农村学校部分教师与专业性质比较强的城市教师对调一段时间,这样既能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对薄弱学校进行了支援,会对农村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状况下,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知识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

结语:

有一种现代学习,你没有参与,就不会知道内涵丰富;

有一种知识交流,你没有融入,就不会知道赏心悦目;

有一种真诚对话,你没有投入,就不会知道有缘千里;

两天的培训学习紧张而充实,我们倍感使命之大、责任之重,但我们会满怀豪情不负领导之重托,开启春的序曲,把改革的讯息传遍大地,让教育的春天更加灿烂......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6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终极追求。培训中的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位。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7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案的发布为深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当然,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更是新生事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对象,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必须破立并举,方可久久为功。

首先,要坚决破除应用型办学的认识误区,明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评价对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显然,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的初衷,其本科生培养应占较大比重,研究生的培养也应以专业学位为主,其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应该是扎根地方而不是升学或出国留学,一些坚持学术导向或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本科高校不能归属

其次,要坚决破除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针对学校评价,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内涵、重学术轻应用等倾向,树立坚持扎根地方、服务行业、崇尚应用的办学导向,突出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专业、来自企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产教融合项目(平台)、应用性研究和成果、毕业生地方就业占比等;针对教师评价,要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校内轻校外等现象,树立潜心教学、服务地方、全心育人的评价导向,突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学生指导等;针对学生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突出学术诚信、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

然后,要坚决破除评价模式和评价工具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信息化平台泛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模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等现象,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通过某个阶段或某个时点的少量数据、少量个体和几个方面等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参与,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平台,不断创新评价工具。

最后,要坚决破除评价考核与结果应用“两张皮”现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闭环评价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和片面评价,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闭环评价体系。要坚决扭转

“唯名校”“唯学历”“唯称号”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经费投入、绩效分配、合格评估、招生指标、专业认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等挂钩,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一些错误做法,不要把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要将学科科研平台数量、SCI论文数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要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用人选人的限制性条件;不要通过任何形式以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要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等。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8

利用假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本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

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篇9

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千校携手项目交流活动,听取了美国驻华使馆官员陈女士介绍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听取了乔治梅森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arenRiux-Baile教授关于美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美基础教育实践比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讲座,听取了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徐永吉参赞对领区美国教育情况和开展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情况介绍,听取了纽约军事学院张洁校长对纽约市基础教育情况介绍和她任公立高中、私立寄宿制中学校长的工作体会及两类学校运行模式、挑战及机遇的讲解,参加了“创新教育实践”中美基础教育对接研讨会,实地参观考察了三所高中学校、两所初中学校和两所小学校。整个交流考察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对自己此前从报刊等方面了解的美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实地印证,有了新的更深刻的体会。

第一,美国基础教育(—12教育,从岁—xx岁)很重视基础性、核心素养性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母语(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人教育(历史、艺术)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基础教育本质就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的。基础教育要摒弃功利性,不要以赢在了起跑线而输在了终点线,不要牺牲了今天而失去了未。美国基础教育中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科学教学和人教学,都十分注重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注重阅读量的要求。母语教学以不同年龄实际指导阅读相应名著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不同名著中感受和体会词汇的运用艺术和方法,描写事物和人的技巧等,学生在情景和体验中学习,而不是被动枯燥地听老师讲作品背景、段落大意、作品结构等。数学和科学教学以应用性为手段,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户外进行实际性观察、动手动脑地活动,不是听老师讲例题后各自做习题。历史教学很受重视,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后,要进行论写作,要求学生查阅很多资料。让学生大胆进行想象性艺术绘画,让学生大胆上舞台表演歌舞剧等。语言上重视学生的演讲和辩论培养,让学生学会流畅和严谨地进行语言和思想表达,更好地从事写作和人与人的交流。这就是素质教育。

第二,美国基础教育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很注重讨论式、问题式学习。

无论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堂教学组织方式多样,学习时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可以坐长方型桌、可以坐圆型桌、可以坐软型椅等,大多以教师引导下的讨论式学习为主,甚至学生两人或一小组在教学楼走廊和大厅里席地而坐着讨论。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没有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滔滔不绝地布道式讲,老师以平等姿态同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老师希望学生在讨论式学习中提问新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什么正确答案。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没有不变的正确答案。只有教学组织形式的自由性、多样性,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学生才能有行动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才能有灵活而非僵化的头脑。这正是我们在倡导的教学组织方式,也是新程的内容之一,但目前推行的很艰难。

第三,美国基础教育是大众化和精英化培养相结合的。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可能用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不能用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美国基础教育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让学生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美国的—12教育中公立学校保障进行义务教育,甚至21岁或2岁前都可以接受高中教育。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学校在开学前派教师深入到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规划。在九年级(高一)时(—是-6岁的幼儿大班,小学教育1-6年级。初中7-8年级,高中9-12年级),指导学生写个人未职业规划。高二结束时进行申请职业类大学和学术型大学分流,高三、高四开展不同性质大学申请的学习指导。纽约市史蒂森高中等8所高中学校属于学术性精英教育,他们在全纽约市通过考试招生,选拔有学术兴趣和潜力的学生进行培养。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后,用较短时间完成高中学分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兴趣、能力和申请高校,进行大学先修程学习,参加各种竞赛,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等,学校鼓励学生写论发表作品和出书。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精英的.。

第四,美国基础教育的困难与我们有相同之处。

一是不平衡性。美国实行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联邦政府对教育是宏观引导,地方政府实际负责基础教育。各地方的基础教育程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美国各州的基础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无法用一个标准评判的。就是在同一个州,由于各个学区的居民纳税情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金差异也较大,拥有的教育资也不同的。我们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基本上以县区为主体,各个县区财政状况不同,对学校资金投入就不同,不平衡差异大。二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不广、待遇不高。因为待遇不高,导致优秀者不愿意投身基础教育,教师质量得不到保证。

第五,美国基础教育学校对校长和教师选拔要求高。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实行职业化,实行任期制,学区教育委员会开展校长选拔工作。选拔校长时既注重学识、经验、效果、人品,也注重表达、写作等能力,要进行公开答辩。学区教育委员会对校长进行年度考评。美国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选择由校长和学区共同开展,教师除专业知识外,必须在教育学院进修,取得教师执照,每年度学校考评教师,不合格者被辞退。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有许多不同,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中美基础教育所表现出的不同地方是与两国历史和化紧密相关的。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建国的,是欧洲化在北美大陆的新发展,美国化基因里深深地打上了主权主义、达尔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烙印,崇尚自主、竞争、实用和自然,这都在美国基础教育里得到体现的。我们中华明基因中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很大,注重大一统,注重家国情怀,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堂上。不同化体系下的基础教育都有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此,开展中美基础教育交流活动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