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六篇》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通用6篇)
内容导航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1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2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3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4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5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6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学习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对于政研干部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说话才有中气,思想才有灵气,文章才有才气,行事才有底气。为此,我们围绕适应“新常态”、确保“新作为”这一主题,着眼于“人人可学、人人好学、人人学好”的“三学”目标,推行学习全员化、学习组织化、学习制度化、学习价值化“四化”学习制度,以学修身、以学益智、以学增才,努力提升干部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提升服务水平。
推行学习全员化。学习全员化,就是把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学习计划,树立“全民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领导带头学。行不率则众不从,身不先则众不信。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抓、带头学、带着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坚定拥护者、模范带头者。二是集体专题学。结合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同时,适时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广宣为学之道,大兴勤学之风,力求善学之策。三是干部普遍学。学通“必修课”,用最新理论、政策法规武装头脑,用党风、党纪、党性规范和约束自己;学精“专业课”,对基本理论深学、本职业务精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努力成为部门工作的行家里手;学好“选修课”,力求有己所长,专兼并进,综合提高。推行学习组织化。学习组织化,就是确保整个学习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坚持科学组织,努力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整体氛围。一是分段推进。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具体的学习工作计划,量化指标要求,做到长期有规划,短期有安排。二是分类引导。年轻干部职工重点抓团队式学习培训,建立材料交流平台,提供学习资料,搭建“网络学习课堂”,开展“传、帮、带”活动,实行“零距离”学习、“全天候”学习和“开放式”学习。
推行学习制度化。学习制度化,就是依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将学习行为方式内化为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领导、考核等机制,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领导制度。成立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学习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各项工作。二是建立学习制度。推行星期一例会学习制度,围绕新时期新任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重点,组织开展理论、政策、法规学习。
三是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将个人年度学分作为干部职工评先评优依据之一,年底根据学分标准和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无正当理由,年度学分不合格者,当年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推行学习价值化。学习价值化,就是坚持“三看三不看”,不看学历看学习、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按照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变为思路、措施、办法,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部门工作新发展、展示部门新形象,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推行学习价值化,目的就是促进笃学笃行,如此,则学可成、事可成。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政治生态“是指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树立形象的土壤。广元市要求各地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国全省全市系列会议精神,深化对“四个全面”、“四个新常态”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上来。要采取召开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会、支部专题学习会以及务虚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增强讨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无疑是营造当地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举措。
目前,虽然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作风认真干事创业,但仍然有一些干部存在不适应新常态,思想懈怠、作风懒散、工作不力的现象。通过大讨论活动的扎实开展,一方面可以巩固教育活动成果,为“三严三实”活动预热升温,另一方面能够解决部分班子及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达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目的。
当今时代在快速发展,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会导致行动迟缓,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实绩,无法引领社会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能够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仍存在的问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回归主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就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践行群众路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再一次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观望的心态和一阵风的想法。作风建设必将作为常态在新时期常抓不懈,唯有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工作中,放到为人民服务中,才能适应新常态,有所作为。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却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信奉“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产生由“为官不易”向“为官不为”转变的苗头和倾向。秦光荣严肃指出,必须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彻底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以新的作为适应新常态。
二是建立学习制度。推行星期一例会学习制度,围绕新时期新任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重点,组织开展理论、政策、法规学习。
三是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将个人年度学分作为干部职工评先评优依据之一,年底根据学分标准和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无正当理由,年度学分不合格者,当年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推行学习价值化。学习价值化,就是坚持“三看三不看”,不看学历看学习、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按照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变为思路、措施、办法,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部门工作新发展、展示部门新形象,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推行学习价值化,目的就是促进笃学笃行,如此,则学可成、事可成。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三)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政治生态“是指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树立形象的土壤。广元市要求各地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国全省全市系列会议精神,深化对“四个全面”、“四个新常态”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上来。要采取召开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会、支部专题学习会以及务虚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增强讨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无疑是营造当地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举措。
目前,虽然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作风认真干事创业,但仍然有一些干部存在不适应新常态,思想懈怠、作风懒散、工作不力的现象。通过大讨论活动的扎实开展,一方面可以巩固教育活动成果,为“三严三实”活动预热升温,另一方面能够解决部分班子及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达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目的。
当今时代在快速发展,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会导致行动迟缓,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实绩,无法引领社会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能够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仍存在的问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回归主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就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践行群众路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再一次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观望的心态和一阵风的想法。作风建设必将作为常态在新时期常抓不懈,唯有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工作中,放到为人民服务中,才能适应新常态,有所作为。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却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信奉“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产生由“为官不易”向“为官不为”转变的苗头和倾向。秦光荣严肃指出,必须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彻底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以新的作为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国家说过一句精辟的话:“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学习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对于政研干部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说话才有中气,思想才有灵气,文章才有才气,行事才有底气。为此,我们围绕适应“新常态”、确保“新作为”这一主题,着眼于“人人可学、人人好学、人人学好”的“三学”目标,推行学习全员化、学习组织化、学习制度化、学习价值化“四化”学习制度,以学修身、以学益智、以学增才,努力提升干部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提升服务水平。
推行学习全员化。学习全员化,就是把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学习计划,树立“全民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领导带头学。行不率则众不从,身不先则众不信。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抓、带头学、带着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坚定拥护者、模范带头者。二是集体专题学。结合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同时,适时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广宣为学之道,大兴勤学之风,力求善学之策。三是干部普遍学。学通“必修课”,用最新理论、政策法规武装头脑,用党风、党纪、党性规范和约束自己;学精“专业课”,对基本理论深学、本职业务精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努力成为部门工作的行家里手;学好 “选修课”,力求有己所长,专兼并进,综合提高。 推行学习组织化。学习组织化,就是确保整个学习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坚持科学组织,努力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整体氛围。一是分段推进。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具体的学习工作计划,量化指标要求,做到长期有规划,短期有安排。二是分类引导。年轻干部职工重点抓团队式学习培训,建立材料交流平台,提供学习资料,搭建“网络学习课堂”,开展 “传、帮、带”活动,实行“零距离”学习、“全天候”学习和“开放式”学习。
推行学习制度化。学习制度化,就是依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将学习行为方式内化为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领导、考核等机制,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建立领导制度。成立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学习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学习制度。推行星期一例会学习制度,围绕新时期新任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学习重点,组织开展理论、政策、法规学习。
三是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将个人年度学分作为干部职工评先评优依据之一,年底根据学分标准和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对无正当理由,年度学分不合格者,当年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推行学习价值化。学习价值化,就是坚持“三看三不看”,不看学历看学习、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按照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的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变为思路、措施、办法,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部门工作新发展、展示部门新形象,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推行学习价值化,目的就是促进笃学笃行,如此,则学可成、事可成。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按照区委安排,陈从2月16日开始至29日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旨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加快“五个秦都”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该办成立了集中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各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同时,该办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集中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认真抓好落实,推动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组织集中学习,强化督查宣传。该办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要求全办、社区党员干部,村、非公党员要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集中查找并解决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三新”要求的突出问题。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对学习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为学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注重学用结合,实现跨越发展。该办要求辖区各党(总)支部、各村、各社区、各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开展集中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相结合,与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转变工作作风、严明纪律规矩相结合,与解决农村、社区、企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借集中学习教育之力弥补不足、破解难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陈杨创新、跨越式发展。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用了64个“改革”、70个“新”、26个“教育现代化”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
多做对国家有益的事,多办群众期盼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1月22日召开的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以改革的精神抓落实,敢于打破利益固化,勇于突破旧体制机制!要以创新的方式抓落实,把督查、自查和第三方评估、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让社会监督我们的落实效果!要以严格的问责抓落实,该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要以完善的制度抓落实,做好任务分解、限期报告、政策调整,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在回顾总结20xx年教育工作、分析研判当前教育形势和研究部署20xx年的教育工作时,袁贵仁用了64个“改革”、70个“新”、26个“教育现代化”等字眼。这意味着以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转入新常态的重要“风向标”。
往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
20xx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中国社会各领域正在适应,世界也在适应“中国节奏”。
作为社会民生之首的教育事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成为20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次“换挡”。这意味着教育综合改革从20xx年聚力攻坚克难“啃硬骨头”,转入向教育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让所有受教育群体都能享受到政策阳光,享受发展成果,以垫高教育公平的起点。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优质、适合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梦。对此,袁贵仁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关于择校问题,说句实在话,北京能解决,没有地方不能解决!别的省不要再来说有困难,没有理由解决不好!”
保障随迁子女、特殊教育、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的心愿。老百姓的这些期盼都已被列入今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袁贵仁要求,要坚持雪中送炭、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今年的教育工作会报告针对性非常强,对地方的指导作用很大。”坐在会场第一排的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火炉全部改造成水暖、电暖,解决了不安全、不卫生等问题。但从今年的教育工作会中,找到了我们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
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活力
当“新常态”遇上中国教育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历史性转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倒计时的历史关口,中国教育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何在?
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相似,“换挡期”的中国教育发展也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有合理的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袁贵仁说,发达地区也有发达地区的难处,薄弱地区也有薄弱地区的优势。有的省提出的问题,其他省份早就解决了,答案就在兄弟省份!
以20xx年高教界普遍关心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例,袁贵仁说,一些学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名称和地位“升格”了,但办学能力、培养水平并未真正“升格”,有的甚至出现了招生难、就业难并存现象,发展难以持续。
“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袁贵仁进一步解释说,转型是对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路、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转型要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阵风。
对此,教育部20xx年将抓紧研究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印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拨款和分类评估制度,为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谈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袁贵仁指出,今后,要以一流为目标,持续支持,统筹推进;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强化特色;以绩效为杠杆,突出竞争,强化开放。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方向不仅没有变,而且还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但是,今后的管理方式要改革,要引入公平竞争,加大绩效考核,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入实施“20xx计划”,不断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育人,使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调结构、提质量的背后,是观念的改变。徐梅说,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但我们的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社会,还没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思想观念还未转过来,这也给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比如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的任性和惯性很强,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变化的反应较慢,持续过去的惯性较强,对今天“新常态”下对教育的新要求、新变化,也还没有适应。
从依法治教中找寻改革的动力
实干为先,落实为要。新一年的改革依靠什么来保障落实,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绕不开的命题。
“法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可靠保障。”袁贵仁说,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把本该属于学校、社会的权力还回去,使行政行为都于法有据。同时,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
袁贵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这两个原则,尽早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既要从“越位点”退出,又要把“缺位点”补上,并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教育行政执法如何有效行使执法权力,是与会厅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分组讨论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建议,教育行政执法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学校,重点是要把所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主体纳入执法对象,比如说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投入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关于代表们关心的“新常态”下教育经费筹措问题,袁贵仁提出,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是法律规定,也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要用有限的财政支出,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源,放低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教育的门槛。特别是我们要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的钱尽量少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任何一起贪污挪用办学经费、困难群体补助经费的,都要绳之以法,让他们身败名裂!”
教育优先发展永远不过时
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格外受到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服务能力,通过高质量服务和更大的贡献赢得更多的支持。”袁贵仁说,党的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大家也都会记得,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永远没有“过去时”。徐梅说,与多年前不同,现在的地方政府也重视教育,但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未完全树立起来,觉得重视教育就是把学校建得漂亮点,甚至有的贫困县举全县之力建一所高标准学校,而将偏远的教学点、村小全部撤并,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今后在方向、规律上还需适应新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经济“新常态”后,教育如何争取更多教育投入是个新问题。因此,要发挥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获得更多支持。
袁贵仁要求,教育系统的干部要奋发有为、主动作为,在中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之际,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懒政怠政,要尽心尽力,廉以服众、勤以治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活动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按照区委安排,陈从2月16日开始至29日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旨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加快“五个秦都”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该办成立了集中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各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同时,该办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集中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认真抓好落实,推动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组织集中学习,强化督查宣传。该办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国家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要求全办、社区党员干部,村、非公党员要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集中查找并解决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三新”要求的突出问题。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对学习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为学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注重学用结合,实现跨越发展。该办要求辖区各党(总)支部、各村、各社区、各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开展集中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相结合,与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转变工作作风、严明纪律规矩相结合,与解决农村、社区、企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借集中学习教育之力弥补不足、破解难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陈杨创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