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通用28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28篇)
内容导航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4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5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6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7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8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9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0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1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2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4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5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6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7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8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9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0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1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2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4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5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6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7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8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日用品因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从而引起学生对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此课中可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从学生的作业看,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绘画表现,二是装饰制作。在教学中我重点进行两方面的指导,第一,在观察同一物品时,可以调换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进行观察,因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第二,同一物品从同一角度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于日用品的范围很广,少数学生一时很难确定自己的表现对象,后来我就带学生把日用品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帮助学生确定表现对象。
《飞天》是小学美术第九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什么是石窟缺乏感性认识,对飞天的艺术特点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发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尽量的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带学生具体分析飞天人物的动态特征,学生还提到了春晚上的飞天舞蹈,我也让几个学生在集体面前尝试着模仿几个飞天的动态,学生的兴趣浓厚。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作画中出现的问题。
《色彩的色相》是一节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的课程。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色彩也认识这些色彩,但是他们没有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些色彩的色相。如为什么喜庆的时候要用红色?绿色和兰色有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让学生分析研究色彩,恰当的运用这些色彩来帮助我们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调,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度”的概念,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现作品时,一时不知如何画起,出现心中没有形象,不知画什么,怎样设计等问题,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受到启发后继续作画。
《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以这种形式上欣赏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学生的家里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写生》一课很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植物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感到如何表现植物的空间层次关系,在作画时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详细示范,并请几位绘画能力棒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从学生的作业质量来看,教学效果不错。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本课内容属于立体造型的范围,从学生们熟悉喜爱的蝴蝶导入美术学习,融入了折纸、剪纸、图案装饰和色彩知识,知识点多,跨度比较大。这一课前面刚刚学习过《跟奶奶学手艺》,了解了图案和剪纸套色的方法,为这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而蝴蝶的造型又是学生们从小就爱画的内容,有了这些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容易设定了。
本课重点之一就是立体柱的折叠方法,四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立体思维思维能力强,但是想象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这里我请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圆柱体的折叠方法很简单,同学们轻轻一卷就可以做到,这里在讲课时一带而过。四棱柱和三棱柱部分学生做得出来,但是部分同学随意一折,不知道对折,通过小组内交流,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是美观的问题,好多小组没有预留边角,这样折完只能用透明胶带硬粘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同学想到提前留出一个边,这样就可以和另一边重合,看起来更整齐美观。
本课难点是如何刻画蝴蝶?老师按照学生回答示范错误的方法,同学们发现,首先蝴蝶应该画在棱角两边,刻画时要与棱角留出空隙,这样才不会将蝴蝶翅膀完全剪下来。
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如何装饰的更漂亮?可以在不同棱边上刻画蝴蝶,可以装饰小花小草。
本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三维目标的预期效果。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4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__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____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____)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7、8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12、13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2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 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 你学懂了什么 。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 拨云见日 的功力,给人以 神龙见首不见尾 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 零起点 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 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 你真棒 。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 牛顿 ,夭折了一个 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 你们都有一定道理 你们都很聪明 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 情感 。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 充满情感的我 ,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 燃烧的岁月 !
2、尊重 需要 ,注重 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 我要学 我想学 的积极教学气氛。 激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 变苦为乐 。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 情 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 催化剂 ,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 交流的课堂 。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 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 交流 的课堂,实现 文本对话 、 师生交流 和 生生交流 。
(三)给学生一个 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 展示自己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 请、清、情、晴 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 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 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 三看 :一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习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 整合 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 (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 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 语 。都应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都应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 走进 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 结合 ,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 结合 ,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 说课 、 听课 、 评课 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6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7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8
语言教学要“固根求本”,语言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言学习的缺位。在本节课教学设计里,我让人文阳光充盈语言训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与所要理解语言相关的文本,唤醒相关的文字储备,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的深入提供触类旁通的可能。如在引导学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出,,便插茱萸稍一人”这句诗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我曾经____,也曾经____,也曾经____兄弟们欢聚在一起,多么令人高兴啊”这样的练习是有别于传统的训练的,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又如我让学生体会过节家人在一起团聚的幸福,让学生给“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中的“兴高采烈”换个词,再来读句子。这其实就是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激活学生的语言意识,积累学生的语言库存,积淀学生的语言图式,这正符合田本娜教授讲的,积累语言的训练要具有语文性,要在课文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
上完之后,我感觉课堂没有琐碎的分析固然很好,但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有效,我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如果我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反馈练习”,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方向,始终把学生“学”得如何放在第一位,那一定能让更多学生学得有效,也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最后还要把诗文再完整清楚地结合理解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课堂。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9
期中考试以来,一直有一些课堂教育的困惑。专职英语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如何提高考试成绩?经过反思和学习,我得到以下结论。
一、努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困难。
三、注重培养同学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坚持早读的习惯
早上是记忆力的时间。因此早上起床后,应大声地朗读半小时左右的英语。有条件的,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响就恬静下来,收心唱唱英文歌,营造学习英文的氛围。同学在课堂上怎样站,怎样坐,怎样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英语的同学。
3、认真听录音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干说得准,说得好。听录音时要坚持恬静、集中精力,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开口模仿。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其语音语调和语气。
4、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的习惯
为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应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如看英语动画片,收看儿童英语节目,搜集生活中和媒体上使用的英语,尝试看英语课外读物,积极参与英语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在课内外活动中尽量用英语来交流(必要时还可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进行交流),等等。
5、与家长谈论自身学习的习惯
经常与家长谈论自身的英语学习,一方面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也可随时让他们了解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达到检查和监督自身学习的目的,迫使自身认真学好英语,从而增强自身的成绩感,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骏()俏()悄()拢()
竣()峻()哨()梢()笼()
添()沾()倦()谱()符()
填()粘()圈()普()附()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第2课 古诗两首
咏柳——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
2.教师以《咏柳》和《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
【教学设想】
1.本课上两课时。
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
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
第一课时
△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
△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今天学习的《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
(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
1.释题
2.复习《咏柳》
①背诵本诗。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
3.关于赏析
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
4.学法
△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学生补出)
△订正:《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
△全班背诵《咏柳》。
△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
△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
△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
(二)阅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
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
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
△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
△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
△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
△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
△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
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
第二课时
△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这样就由表及里了。
△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
△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89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齐读一遍)
△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
△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
△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
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
△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
△教师范读第6段。
△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
△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
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的意境?
△订正:明确三句话是“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垂下来”。“诗人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诗人通过“谁”的设问,不露形迹地把描写重点转移到春风,达到了赞美春风以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开辟了新的意境。(此处可分析具体些)
(三)复习与总结
△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板书:
△请学生完成课后全部练习。
春日- 教学设计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3、荷花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教前反思与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
反思二:
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1
在三年级障碍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跑过、跳过、爬过、绕过若干障碍。在游戏环节部分中,我让各组尝试做一遍游戏,然后请各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过障碍很快,而且不犯规;有的很慢还犯规?”各组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既要快过障碍,又不能犯规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两个要求呢?”我再次启发学生从活动中去体验,去寻找答案。接着各组继续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次各组过障碍的速度比第一次明显加快,犯规也少了。同学们在体验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做法:“跳沟”前要加速,绕杆前要减速。尤其是我班一名同学与众不同的“爬过”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其他同学到达低橡皮筋前,都采用从头到脚依次爬过的方法,而他却把身体横过来与低橡皮筋平行,采用俯卧“横爬”方法,所以他的动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师及时肯定了大家的“发现”,有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想想,只要不犯规,还有什么更快、更好的过障碍的方法?”学生的练习情绪更加高涨,又出现“绕杆时身体主动内倾”和用“翻滚动作过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创举”……
通过这节障碍跑的教学课,我发现对学生创造性地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实际上,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常表现出良好的创造力,他们会用积木在自己的床上、地板上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并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提供诱发创新思维的刺激,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创新体验。本课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刺激和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创新的满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创意与我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千万别“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动方式或游戏规则常常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比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指导,也不是说样样事情都需要学生去创造,我们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体育课才会更精彩,学生也会更加喜爱。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2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3
【设计思路】初中的作文教学一直陷入困境,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作文课上学生愁眉苦脸。怎样使学生爱上写作文?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游戏作文法是我一直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我想通过此课进一步检验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而丰富与深化这一实践做法。此课是一节送教下乡课,备课时我根据送教地点的实际特点,把教学内容定为景物描写指导。为了降低难度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这样的梯度设计让学生有一个接受和学习的过程,教学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学情灵活把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课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手法进行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写景时融入感情。爱文字才能爱写文字,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采用游戏作文法充分营造快乐的氛围,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一件很难很枯燥的事情。
【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文字接力
看图片分别完成下列问题,将答案分条写出来。选一名志愿者板前完成。 a. 从图片上,我看见了 (填景物);
b. 它像 (写一个比喻句) 或 它 (写一个拟人句);
c. 我仿佛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 (填一种感觉);
d. 我的心情也 (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内容为例,导入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二、认识描写
1.说说你了解的描写;2. 品评投影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全面认识描写。
三、添枝加叶
1.继续以学生板演内容为例按要求修改。
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看谁能让描写更生动!
2.边修改边总结出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并板书。
四、名家引路
欣赏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总结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当运用修辞;(4)调动多种感官;(5)注意描写的高低、远近的顺序;(6)适当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
2.重点强调: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参照例文任选校园的一处写一写校园冬雪,200~300字即可。
问题: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他(她)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讲台前板演游戏过程,一会儿我们要拿志愿者同学的板演内容作为讲课的例子,哪位同学愿意配合?(一名学生举手)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乡图片)。
师:我们的游戏分四步,首先让我们观察图片,记录下你从图片上看到的景物。 生:写几个?
师:把你观察到,你认为有用的都记录下来备用。(生观察图片,记录图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继续观察你记录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态?写一个比喻句或者一个拟人句。(生观察图片,按要求写句子。)
师:继续看图片,发挥想象,透过静止的图像我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有着怎样的触感?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三步。
师:下一步,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写出来。(生迅速写出自己的心情。)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配合,请回到座位。请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戏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再读读黑板上的内容。
(生读完自己的语段后齐读:从图片上,我看见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我的心情开朗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起来是一段景物描写。
师:对了!可是这段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生动。
生:不精彩。
师:不通顺、不连贯这些问题我们稍做修改就可以解决,不精彩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板书课题: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描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描写是什么?
生:描写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让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这个描述感受到。 生:描写就是画画,用文字画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形象。让我们看一看文学上对于描写的定义(大屏幕出示描写的定义及分类),请一名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生读。)
师:好,认识了描写之后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学的语段为例,参考你本子上的内容,通过添枝接叶让这段描写生动起来。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4
上周过得充实也很有意义,连续听了几节好课,如冬日品茗茶香四溢散芬芳,又如春夜听雨宁静欣然润心田。
上周四,____中心学校主动到我校送课,__校长带队一行五人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室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教师,座位不够不少老师就站着听。老师们不仅对这两名老师的教学水平赞不绝口,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学校友好互助的行为,不出家门就学到了精妙的授课艺术。周五,在县教研室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小学又迎来了两名优秀的送教教师,尽管是小学学科,但是我不愿错过极好的学习机会,还是调了课去了。
课堂永远是我们的根!只有坚守我们的课堂,教育才能枝繁叶茂。这四节课分别是两节语文,一节数学,一节主题班会课。送教的老师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课前没有和学生作任何沟通与交流,完全凭借个人独特魅力和过硬的素质来驾驭课堂。没有矫情作秀的成分,没有千锤百炼的打磨;只有回归本真的学习,只有自由开放的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本于教学,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常课,就是要求教师将平常的课堂当做优质课来打造,没有扎花架子。这次送教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特别是厉山中心学校的两名老师,更是敢于开放自己的课堂,主动要求来送课。
这四名送教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均体现出教学用心与独具匠心。这些很能够体现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她们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课来是娓娓动听,特别是两名小学教师声音柔美语速不紧不慢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特别是均匀中心小学包小红老师,亲和力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并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生疏的授课环境,面对一群新奇陌生的学生,在事先无沟通无预设的情境下,老师能以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实不是一日之功!
学校开学初就拿出了“课内比教学”的新方案,即同课异构与说课比赛在五大教研组同时进行。语文教研组最后一轮“同课异构”于本周一画上了句号。细细回想聆听的每一节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还真不多,包括对自己的一节同课异构课也不太满意。
说实话我很喜欢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每一位上课的教师,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用着风格各异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来表现自己。虽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似,相比之下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却有了差别,更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的高低水平。
三年前学校启动课堂改革搅活了课堂教学一池春水,三年后又恰逢轰轰烈烈的“两课”开展,成了推动我校课堂改革继续前行的新引擎。老师将目光关注于每一节课,力求还课堂以本真。但在实践中,我发觉我们的课堂与“理想”“高效”有着距离。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了教学比武亲历的我益发觉想上好一节“好课”确实不易。于漪老师不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她说:“我上的每一节课我都在想,究竟有多少课是上到学生心里去的。”可见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这远远不只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而是一个更需要理性的事业。
针对前一轮听课情况,首先我觉得教师个人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亟待提高。且不说是否说得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就是那“嗯”“啊”的口头禅也会让人听得索然无味,如果语言再不干脆利落,那更是让人心生厌烦。整个课堂上教师的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提示语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关键。还有就是教师的教态,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些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然后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他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体现在教师与文本、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文本的探究,体现在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则仍然是“三多三少”,即“牵”得多“引”得少;“点”得多“拔”得少;“讲”得多“导”得少。故新授课变成习题课的比比皆是。现在我们老师的课改潜意识里,一节好课就是看学生探究了没有,小组讨论了没有,个人展示了没有。教师们能把评课的角色从老师转向学生,这种改变固然是对的。但从授课角度来看,一节好课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教材使用的创新程度,对教学重点的明确程度,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程度,对教学结构和过程设计的取舍程度,而不是说以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就意味着老师可以不教,可以让学生来讲。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最终考量的是教师。
当然一节好课的着力点还是在学生,但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授课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尊重了个体的差异,则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我们的语文课追求的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精雕细琢,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看似这种“好课”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如果没有教辅资料还能回答这么“标准”?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学困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课堂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有没有捕捉到学生不经意间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认为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精彩”都“闪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受益甚至深藏记忆之中。教师要苦练基本功,练口语功,练粉笔功,练表演功。第二要加强学习,不学习的老师思想是封闭的,思想走不远行动也不会走多远。多阅读新教学理论书和课堂案例,多研究新课程标准,只有多阅读,深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轻车熟路、收放自如。因参加市语文教学比武,故得机会与其中一名来自府河的评委老师交流,他说他阅读过的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摞起来一人多高。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作芳老师也说过,一名语文老师,要想在课堂上有底气地站着,肚子里没有几本书撑着是不行的。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应多观摩他人课堂,以课堂为镜可知不足,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学名师,每天主动走进我们身边的教师课堂,“择其善者而从之”。三要敢于挑战。一个教师如果不敢开放自己的课堂,不敢放下手中的课本,(说实话我最不喜欢老师一节课都拿着书不放,甚至是导入语都要一字不落地照着念)不敢放手于学生,那说明教材还够熟练,内心还不够自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课堂开放了,他人的观摩与建议才有实际意义,这样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会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没有深入钻研,就没有驾轻就熟;没有反复推敲,就没有豁然开朗;没有深度开发,就没有得心应手;没有精心设计,就没有课堂拔节的声音……看来,“炼”好一节“好”课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继而享受语文教学的别样精彩和魅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5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__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______,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6
队列队形教学资料比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若要活跃课堂气氛,有必须的难度。个性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总是练着练着就厌烦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我把游戏与队列队形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例如:体育教师教队列前,提前布置“任务”,教授后要指定的某些学生展示队列动作。在这种“善意”的压力下,全体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跟教师“学练”;根据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不是练习次数多了,学生厌烦。就是方法不适合学生,总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针对学生能分辨左右方向的状况,引导学生从左右脚的交替时开始数数。此方法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踏步走、立定的动作方法。巧用评价和幽默,评价是调动学生学练的动力,教师要学会打破常规的束缚,例如:在报数教学中,提出记得摆头还原的重要性,并用幽默动作模仿出各个学生的动作,让学生在欢笑中明白就应怎样练习,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好。
体育老师要关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点滴小细节,不放过小细节,完善小细节,挑战小细节,并在小细节中不断成熟!
透过以上实践,我觉得: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务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十分重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情境十分重要,这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关键是学生还学得很快乐。它能让学生透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潜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自信心。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7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所以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英语的效果呢?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口味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证明,注入情感、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发挥交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德育、智育相互渗透,完善教学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总是盯住学生的弱点错误,而不对他们的成功作出正确的评价,就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形的思想,从而阻碍了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异想天开”,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态度,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调动积极性。在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两点:
(1)注意评价的鼓励性
面对精彩的回答,我们要舍得"掌声"。但在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的基础上,也应注意否定学生错误的方法。教师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句“No,Youarewrong.”常常使回答的学生积极性一落千丈,甚至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不如把它换成善意的话,如“Idon’tthinkso.”“Pleasethinkitover.”“Maybeyou’reright.”“Really?”它们听起来委婉含蓄,不但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注意评价的层次性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要求。优等生往往给予高要求的评价,希望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更上一层楼;而后进生往往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给予积极的评价,才能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到"勤思",创造力才能得以继续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外语教育研究界提出,当前,外语教学法正处于转变之中,其特点是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与同伴及小组活动之间寻求平衡。外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热情,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寸步难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特点,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热烈兴奋、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在自由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起伏、有节奏,使课堂上充满生机、挑战与激情。促成情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认知互动、师生情感互动、师生实践性活动的互动等,形成多维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共同创设的各种情景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助角色模拟,展现对话情景。例如:在教学小学英语第一册第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Lishan、Helen、Alice、Tom上台自由发挥即兴表演对话,通过动作、神情及语言,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使较长的对话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会了。又如:在教学钢笔、铅笔、橡皮擦、卷笔刀、尺子、铅笔盒的一些单词时,教师可准备相关实物放在一个“百宝箱”盒子里,然后一边神秘地出示,一边说:“Look,Whatisthis,doyouknow?”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争着回答,教师趁机教学单词,使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会了单词。智慧的创造,灵感的激发,成功的喜悦,常常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在师生的生命长河中,留下永不消逝的痕迹。
三、发挥交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英语教材给教师以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它贴近生活,我们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创新的过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生活,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英语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发展学生创造力。因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对外界的感知比其他人要敏锐得多,他们的显著特点是在于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曾获诺贝尔奖的奥.圣洁尔吉医生说的,他们具有“见人之所皆见,思人之所未思”的品质,创造便从此开始。比如:小学四年级课本中一句“Ihaveapencil.”教师可拓展来,列出相似的句子:1.Ihaveabook.2.Ihaveapen.3.Ihaveabag.
再配以相应的实物,经过观察,同学们明白了“Ihavea”的意思是“我有一个”
在课外,老师尽量多和学生在一起,使自己能真正地贴近学生。平时常启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并且带头用外语表达。如:一个单元结束后,我要给学生奖励,这时候就说:“Hereyouare!”这时候学生自然会说:“Thankyou!”并带以动作,当相互见面时问声:“Howareyou?”当放学回家时道声:“Bye—Bye!”等等,相互用英语对话。即使在家中,也鼓励学生常用英语来锻炼听说能力。这样,孩子们运用语言的积极性特别高,若能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丰富充分了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了外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风筝、气球的句子后,请学生们课后准备学具,互相利用句子交谈。同学们兴趣盎然,俨然像个小老外似地对着话。“Ihaveakite.”“Ihaveaballoon.”“Metoo!Look!”通过课外实物练习,学生们学到的是活的语言,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学到的有限的语汇灵活地进行搭配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所以,孩子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爱说英语,敢说英语,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紧连生活,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8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2、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
学习数学仅仅是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9
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施教者务必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 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 实施效果到达实际可能到达的最高水平;二是时光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光内最 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实验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强调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好每一单元 ,区别对待和处理每一个课型,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资料,设法将教材资料转换成生动活泼 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条件下,兴致勃勃地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以保证教 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构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 构成了系统的帮忙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 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资料,设法将教材资料转换成 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 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用心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思考师生的 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资料、定时光、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 过开展英语朗诵 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 富学生的语言生活,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忙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用心性,教师 根据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一样的层次要求。? 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 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我的学习环 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构成自主学习。?
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的作用与目的,让学生明确学 习的目的。起初学生颇感新鲜和高兴,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机会来了,另一部分学生则由平时 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变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2)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处理部分学生的分数,让学 生在学习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
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体差异,考试制订不一样的层次要求。例如:单元测根据整 体的测试状况,能够分别按A B C定出不一样的分数等级为达标,这样,有助于层次教学的正 常进行,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减少两极分化,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3) 实行考试分层,合作达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
测试设置A、B两卷,要求、难度有所不一样;或进行一试两卷:
Ⅰ卷为基础达标题,人人需做 ;
Ⅱ卷为综合测试,潜力达标,鼓励学生多做,中下生面较大的学校分数只做参考,不记入 总分;中等偏上学生要求必须要做,以便于挖潜能、培养尖子生、发展潜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0
张老师这堂《詹天佑》的课堂教学,激情澎湃,张老师运用"语言"这把火把,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焰。张老师自己"感动处泪盈眼眶,激动处悲愤难抑",语言再加形体,将情感渲染到极点,他是在用以"情"促"情"的方式引领学生体验主流价值情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学生情感充沛、表达流畅的颁奖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张老师引领下的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动态生成"。 纵观全程,我们体会到的是开放中透射出的那种大气洒脱,精微处拥有的那分细腻感人。水无常势,教无定法,教师的引导探究不从常见的由"杰出"、"爱国"处入手演释,而是从"哪些细节让你感触最深?"中着眼于归纳,可谓创意独具;而从"1905年"到"20__年"的百年跨越中点化,使阅读教学具有了常读常新的时代光彩。
1、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教学呈现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交流"便成了一个将学生边读边思的"暗箱"操作转化为合作共享的"白箱"呈现的重要环节。"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教师修炼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了教师或正面激励,或侧面拓深,或补充实证,或顺势转移,或梳理小结......那有声有色的引领交流的功力,使课堂交流既是个体探究成果的展示,又是群体合作使探究不断拓深的延续。这是极具现场感的随机生成的教学智慧。
这也是我感到的自身的不足之处,记得课堂中经常当学生交流中出现精彩回答时或辞不达意时,评价或引导总是那么苍白,无法很好地将学生的交流点更加深深度,经常是停留在浅一层次的指导上,所以如何将课堂中学生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更具有实效性,更深一层次的帮助理解学生理解课文,教师的教学机智的闪现和挖掘学生交流中的关键点是很重要的,特别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教会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起个好头,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养成会、爱问,从而学会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意的,当然这关键的关键就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教学智慧的生成,那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教材,不断取经,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同时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多提炼、多总结,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吸引学生了。
2、精彩导语,走进文本
曾经接触过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语言就如詹天佑其人,不苟言笑,严谨务实,还夹还一些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十一二岁的孩子并不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即使走进文字也很难真正获得情感的共鸣,可是张老师却可以用激情澎湃,押韵如诗的语言,激起了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带着阅读期待披文入情,潜心会文,这种语言的驾驭和引导功力确实让我感到自身的不足,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旦课文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或平淡无奇时,师生的交流就显得机械化问对,学生言说有时言不达意,有时脱离文本,课堂就如一潭死水,了无涟漪。
张老师的教学给我很大启示:首先将课文的内容吃透,找到可以让学生兴奋的关键点,随后自己先情感投入,通过各种语言训练的形式,变换语音语调,语言更富有童趣,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根据一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喜欢鼓励的实际情况,通过表演、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情、多媒体辅助,将学生逐渐引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1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朗读、默读、分主角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取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__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____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____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 、 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3
学完课文,我还让孩子们同桌合作,一个做影子,一个做小孩,表演书本的内容。其他孩子边看边念课文。这似乎让学习变成了游戏,孩子们非常投入地准备,又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巩固了课文。
思考:
1.教学内容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个要求会不会过高?
教学这个课时后,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 友。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4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做操》这篇课文时,我用一张画了太阳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5
本节体育课贯穿了“健康第一,快乐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了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合作、学会欣赏他人。 这节课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在课堂上在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非常投入地进行跳绳,我边巡视边指导学生练习。 在学生展示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大部分学生,要大胆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参加展示活动,使学生做到"我能行 ",听到教师激励性的话,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通过对这节课,我觉得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是非常的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把握教学机制,即时的调整课堂结构,以学生的主体性为课堂教学的契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为了突破本节教学重点,我在基础部分的设计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展示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不同的跳法,从而引出本节教学重点。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6
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挂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准备了一些快乐的儿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改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8
上周过得充实也很有意义,连续听了几节好课,如冬日品茗茶香四溢散芬芳,又如春夜听雨宁静欣然润心田。
上周四,中心学校主动到我校送课,X校长带队一行五人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室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教师,座位不够不少老师就站着听。老师们不仅对这两名老师的教学水平赞不绝口,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学校友好互助的行为,不出家门就学到了精妙的授课艺术。周五,在县教研室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小学又迎来了两名优秀的送教教师,尽管是小学学科,但是我不愿错过极好的学习机会,还是调了课去了。
课堂永远是我们的根!只有坚守我们的课堂,教育才能枝繁叶茂。这四节课分别是两节语文,一节数学,一节主题班会课。送教的老师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课前没有和学生作任何沟通与交流,完全凭借个人独特魅力和过硬的素质来驾驭课堂。没有矫情作秀的成分,没有千锤百炼的打磨;只有回归本真的学习,只有自由开放的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本于教学,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常课,就是要求教师将平常的课堂当做优质课来打造,没有扎花架子。这次送教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特别是厉山中心学校的两名老师,更是敢于开放自己的课堂,主动要求来送课。
这四名送教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均体现出教学用心与独具匠心。这些很能够体现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她们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课来是娓娓动听,特别是两名小学教师声音柔美语速不紧不慢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特别是均匀中心小学包小红老师,亲和力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并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生疏的授课环境,面对一群新奇陌生的学生,在事先无沟通无预设的情境下,老师能以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实不是一日之功!
学校开学初就拿出了“课内比教学”的新方案,即同课异构与说课比赛在五大教研组同时进行。语文教研组最后一轮“同课异构”于本周一画上了句号。细细回想聆听的每一节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还真不多,包括对自己的一节同课异构课也不太满意。
说实话我很喜欢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每一位上课的教师,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用着风格各异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来表现自己。虽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似,相比之下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却有了差别,更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的高低水平。
三年前学校启动课堂改革搅活了课堂教学一池春水,三年后又恰逢轰轰烈烈的“两课”开展,成了推动我校课堂改革继续前行的新引擎。老师将目光关注于每一节课,力求还课堂以本真。但在实践中,我发觉我们的课堂与“理想”“高效”有着距离。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了教学比武亲历的我益发觉想上好一节“好课”确实不易。于漪老师不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她说:“我上的每一节课我都在想,究竟有多少课是上到学生心里去的。”可见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这远远不只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而是一个更需要理性的事业。
针对前一轮听课情况,首先我觉得教师个人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亟待提高。且不说是否说得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就是那“嗯”“啊”的口头禅也会让人听得索然无味,如果语言再不干脆利落,那更是让人心生厌烦。整个课堂上教师的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提示语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关键。还有就是教师的教态,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些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然后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他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体现在教师与文本、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文本的探究,体现在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则仍然是“三多三少”,即“牵”得多“引”得少;“点”得多“拔”得少;“讲”得多“导”得少。故新授课变成习题课的比比皆是。现在我们老师的课改潜意识里,一节好课就是看学生探究了没有,小组讨论了没有,个人展示了没有。教师们能把评课的角色从老师转向学生,这种改变固然是对的。但从授课角度来看,一节好课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教材使用的创新程度,对教学重点的明确程度,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程度,对教学结构和过程设计的取舍程度,而不是说以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就意味着老师可以不教,可以让学生来讲。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最终考量的是教师。
当然一节好课的着力点还是在学生,但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授课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尊重了个体的差异,则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我们的语文课追求的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精雕细琢,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看似这种“好课”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如果没有教辅资料还能回答这么“标准”?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学困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课堂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有没有捕捉到学生不经意间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认为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精彩”都“闪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受益甚至深藏记忆之中。教师要苦练基本功,练口语功,练粉笔功,练表演功。第二要加强学习,不学习的老师思想是封闭的,思想走不远行动也不会走多远。多阅读新教学理论书和课堂案例,多研究新课程标准,只有多阅读,深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轻车熟路、收放自如。因参加市语文教学比武,故得机会与其中一名来自府河的评委老师交流,他说他阅读过的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摞起来一人多高。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作芳老师也说过,一名语文老师,要想在课堂上有底气地站着,肚子里没有几本书撑着是不行的。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应多观摩他人课堂,以课堂为镜可知不足,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学名师,每天主动走进我们身边的教师课堂,“择其善者而从之”。三要敢于挑战。一个教师如果不敢开放自己的课堂,不敢放下手中的课本,(说实话我最不喜欢老师一节课都拿着书不放,甚至是导入语都要一字不落地照着念)不敢放手于学生,那说明教材还够熟练,内心还不够自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课堂开放了,他人的观摩与建议才有实际意义,这样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会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没有深入钻研,就没有驾轻就熟;没有反复推敲,就没有豁然开朗;没有深度开发,就没有得心应手;没有精心设计,就没有课堂拔节的声音……看来,“炼”好一节“好”课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继而享受语文教学的别样精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