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通用25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内容导航
组织学论文 1电教论文 2电教论文 3电教论文 4电教论文 5电教论文 6电教论文 7组织学论文 8电教论文 9电教论文 10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1组织学论文 12组织学论文 13组织学论文 14组织学论文 15电教论文范文 16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7电教论文 18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9电教论文 20电教论文 21电教论文 22电教论文 23组织学论文 24电教论文 25组织学论文 1
加强学风建设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并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需要完善的制度、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方法的同时,还要突出学风建设,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是科学统一的,党员的学习成果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内化的成果,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与理论素养,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实践的经验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升华,从而促进人的内在素质的转化,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内化和外化相辅相成,紧密联结,共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基本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这两项工程是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的工作,这两项工程要最终取得圆满的胜利,对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产生预期的影响与效果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高校党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因此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制度的确立,每一个举措的实施需要着眼长远,以最终目标为衡量的标尺,把联动机制中涉及的问题、困难逐一解决。
2.2因地制宜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党都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落实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各级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因组织成员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从事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绝不能搞“一刀切”。学风建设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因学校性质、层次、专业的不同,所体现的校风、学风也大相径庭,因此学风建设也是要因地制宜的。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大方向是毫无疑义的,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但是在构建联动机制过程中,因地制宜就是一项需要广泛遵循的原则。
2.3尊重主体原则
无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是学风建设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成为所有高校各项工作的对象与主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也不例外。在构建二者的联动机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其中,让大学生成为联动机制的策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才能保证二者的联动机制能切实发挥作用,切实“联动”。
2.4开放性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确立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会形成一定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十分具体的模式,但是作为联动机制的指导者与实施者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作,不能让思维因具体的工作而越来越狭窄,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风建设以及联动机制的宏观层面考虑问题,推动工作,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这也就是构建二者联动机制中所需要遵循的开放性原则。
3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途径
3.1建立科学体制
其一要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结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高效、强力的组织领导能够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建立完整、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这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过程中完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既然二者要联动,两项工程的组织结构就要具有可对接性。组织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既简洁又合理,既高效又全面,既能够保证两项工程的有序进行,又能够实现两项工程的“无缝对接”。其二要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有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后就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职能划分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现实的情况对两项工程的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定位,最终目标是实现合理分工,权责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处两项工程中的成员,无论是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都能各司其职,通力配合,这也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客观要求。其三要加强管理,保证工作持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互补不是某个人的某项工作,而是基层组织的长期工作内容,而因高校的特殊性,人员流动频繁、数量大,因此加强两项工程及联动机制的管理,保证工作的持续性的重要意义就尤为突出。只有充分提升师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对两项工作的管理,注重“自上而下”的督促与推动,才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3.2建立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一项机制能够顺畅运行的基本保障。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不“因人而异”,“人亡政息”的重要措施,也是二者联动机制得以长久运转的动力源泉。
第一,完善学习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都集中在一个“学”字,因此完善学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二者联动机制的构建中,学习制度的完善是基础,要对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时间、深度等做出详细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全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让学
第二,完善奖惩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得以顺畅运转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激发师生学习热情、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长久蓬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这两项工程建设与联动过程中依据奖惩制度大力奖励优秀者,严格惩戒懈怠者,通过正反典型的示范与警示作用来保证两项工作的不断发展,良性循环。
电教论文 2
在机电教学中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机电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行为引导教学,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倍。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进行机电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为引导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熟练,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进行行为引导教学法进行机电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要求:
1.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机电教学开展之前应结合机电教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另外,要合理划分小组,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详细可行的机电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电教学开展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教师的引导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探究,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课下自觉性研究机电知识等这些都属于教师引导的范围。通过课前引导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机电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可以说机电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是有效开展机电教学工作的基础。
1.2正确应用及创新行为引导教学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当然机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机电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行为引导交教学法中涵盖了多种子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及引导课文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机电教学中单项应用,也可以进行合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机电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那么不论是应用单项教学法还是多种方法综合在一起,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及时为机电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3全面贯� 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正所谓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个人能力才会得以快速提升。在机电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机电教学环环相扣,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控好学生的活跃度,切不可过分活跃导致机电教学偏离主题,不论是在行为引导教学任务操作中,还是机电教学引导中都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一批批复合型人才。
2结束语
电教论文 3
一、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模式划一,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转,自然就形成学生看到作文怕,教师批改作文也怕,作文教学成了老师、学生的一大负担,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也谈不上学生作文的兴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大胆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训练。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又能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白写作要求。我的做法: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指导苏教版第十册习作3时,习作要点要学生写出扬子鳄的分布的地区、外行特点、生活习性等,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我课前要求学生从课外书上查找有关资料(文字的、图片的)上课时再将准备的有关资料、图片,用投影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素材就多了。二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再利用电教手段,通过作前的指导,让学生感到这次作文的有趣性,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赶快把自己想到的意思、情景写出来。
二、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写
拓宽学生写作思路,调动学生的积累,使学生感到这次作文有不少内容可写,可以从不少内容中选择最能写好的内容去写。如一次秋游,我有意让一学生将秋游中的景色和同学的活动拍入摄像机,作文课上,再现观赏到的秋景和同学们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要求学生选择秋游中最有感触的内容自由作文,题目自拟,结果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秋游》、《秋天的田野》、《红枫》等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作文应运而生。通过交流,学生真切地感到“处处留心皆作文”,学生的写作空间变宽了,并且也能写出生活气习、丰富浓厚的佳作来。一位教育家说过,童年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也就是在孩子们的童心世界里,想象的幼芽活跃地滋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而语文教材上按单元训练编排的写人、记事、写景之类的作文形式不够丰富,事实上,课本上许多课文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课文,通过各种形式:扩写、改写、看图写等想象性作文的趣味性训练,使学生觉得写作文不再是枯燥,没劲,相反倒象是做游戏似的轻松、有趣。这样,学生作文的空间更广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学生习作时,就有材可取,有话可说,提起笔来会写,能写了。
三、把握写作题材,使学生善写
电教论文 4
关键词:“1+X”模块化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电教论文 5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提升理论,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作者曾在电力系统就职,体会比较深刻。对于变电站而言变压器检修经常要做空载和短路试验,工程上变压器空载试验方法采用调压器在低压侧加压,空载容量应小于调压器容量的50%,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1%,以测量变压器的铁损。一般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压时,空载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1%~1%。变压器短路试验用自耦变压器调节原边电压,原边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量变压器铜损。通常电力变压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短路损耗约为额定容量的0.4%~4%。通过亲自动手做压器空载、短路试验及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电路》、《电机学》中关于变压器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变压器的学习与理解。发电厂自动化控制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已投产和在建的大型发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水平非常高,已达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管理模式。发电机组的自动开停机、自动同期并网技术验证了《自动控制理论》、《继电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工作的4年中,笔者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升。
二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
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
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带进课堂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
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结语
电教论文 6
如果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借助电教媒体提供的实物、模型、图像、声音、色彩等各种形式的感知,给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建立语言与物品、数与形、色彩与形体、文字与环境的联系,可以从根本上弥补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声画并茂促兴趣「激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
例如《看月食》一课,在讲日食开始时月亮的变化,也就是课文的第4自然段前,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月食的变化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动画边注意听与课文匹配的解说。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彷佛把他们带入了变幻莫测的天体之中,强化了第一信号系统,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了深刻的表像,加速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缩短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彩图排序促智能「转化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智能。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自学获得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灌输,而是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的。
在讲《看月食》一课时,我事先通过计算器设计了显示月亮形状及颜色变化的七张彩色图片,然后打印出来,课前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在学生经历声画并茂的初步感知后,启发他们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准这段话中写月亮形状和颜色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月亮是按什么顺序变化的,把七张彩图按顺序摆放在课桌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读书也读得分外专心。在认真阅读、找准关键词的基础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摆图了,大多数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的现象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多种感官同时激活,进行观察、阅读、思考、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语言文字,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三、文字显示促过程「强化
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将知识结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不是让学生铭记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某些结论,而应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把七张彩色图片按顺序摆好后,我先在多媒体显示屏上打出第4自然段文字,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让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找出的显示月亮形状变化的词语下加点。诱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分析比较,找出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是由大到小的,并指出,正因为有些同学专心读书的同时能够认真思考,所以摆图又对又快。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读书,懂得结论的获得应以本为本,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第4段课文,既方便了板演学生,又直观地给在座的学生演示了学习过程,强化了学习过程。
四、综合运用促理解「深化
学生搞清了月食开始时月亮样子的变化,是否真正读动了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呢?我看并不尽然。于是我先请同学们观察7张彩图,看看月食开始时除了月亮的形状在由大变小地变化,还发现什么也在变化?学生很快发现月亮的颜色也在由明到暗地变化。这时,我再引导学生从屏幕上打出的文字中找出写月亮颜色变化的字、词,学生不难找出开始是「玉,最后是「红铜色。然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月亮亮度的变化同时带来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直接找文字屏幕上的句子回答,学生又顺利找出是「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我再一次用多媒体演示了月食开始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看完后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月食开始时的景象。
电教论文 7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上课伊始,我出示自制灯片:列车将开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的情景。然后,用富有吸引力的语气深情地讲述:这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任务,凯旋回国。这时,他们已踏上了归途的列车,战士们一个个从车窗里探出身子,挥动着手,望着成千上万前来送行的朝鲜亲人,满含热泪,深情地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学生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顺势设问:“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称朝鲜的土地为亲爱的土地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学便从这里开始。
二、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小语阅读教材,都是经专家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由于学生见识有限,有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沿海的孩子不知《草原》的辽阔,内地的孩子较难理解《海底世界》,农村的孩子较难领会鲁迅笔下的“高墙院子上四角的天空”。北方的孩子很难体会《瀑布》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意境,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场面。如果运用电教手段,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认识、观察事物的良好条件,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对瀑布声音的认识、理解,可通过播放“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录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入境始与亲”的境地再通过瀑布录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让学生认真观察,细细品味。那“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一座珍珠的屏”等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铁路时,我运用抽拉灯片演示火车行进过程,形象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更钦佩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
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但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用语言表达而学生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的情况,此时,若恰当地用上电教手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对“追上去”“迎上去”不大理解,可设计活动灯片,通过观察动片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面对面向鲤鱼“游”过去叫“迎上去”;小蝌蚪从乌龟后面朝同一方向“赶”上去,叫“追上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直观地理解,品析了词义,语言训练也就到位了。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利用抽拉灯片指导背诵,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用动片演示:狐狸和老虎怎样向森林深处走去?百兽看到了都吓得怎样?学生边看边说边记。也可制作或填空或比较句子的文字灯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这样既加大了训练密度,又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组织学论文 8
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使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为人民服务,以劳动促发展,共享劳动成果。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解决城乡就业压力,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所以,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以优质的高职教育作为前提,其中,学风建设是优质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德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能够提高其竞争力,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直接生产式的,它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十分直接、密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和谐的建设上和健康学风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2.1积极方面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成为了其教育的内在需求,高职教育 各种教育水平的评估机制也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另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重要保障。
2.2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中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无目的地学习,没有对未来形成一个明确的规划方案;没有对高职院校认识清楚;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
3.高职院校以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路径
3.1明确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目标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要使学生学会指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指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方案,以及对其指定的规划方案进行实际实施的具体细则。通过学校的引导,使学生真正学会挖掘自身潜能,为实现自身的更高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这样,高职院校就实现了总体的学风建设的目标。
3.2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
网络是现代化科技良好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对当今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方面也具有十分可靠的应用性,因此,要想做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需要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学习。要求学校领导以及学生都要综合学习网络知识,鼓励和支持学生党员参加各种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党组织活动,有组织地推动理论学习,提高党性和学风修养。
3.3加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通过对加强学风建设的新路径的探讨,明确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引导建立,来推动对其爱国主义的培养。另外,通过对学生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推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举办各种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学生学会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的目的。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通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诚信做人,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通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帮扶工作的开展,组织党员帮扶讲课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
电教论文 9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难点;对策
互动式教学是指的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通过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合作,提高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互为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指导。该《标准》在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根据外贸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就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并寻求其解决之道。
一、外贸英语函电的课程特点
(一)实用性强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所学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得到迅速地应用,并能独立完成通过函电寻找新顾客、联系业务的事务,也能到外贸公司的任何一个外贸环节完成辅的工作。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展现自己的才能。由此可见,外贸英语函电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到企业实习或毕业生求职可起到巨大帮助。
(二)专业性、综合性强
外贸英语函电一般比较简短精练,看似简单。却是专业性和综合性十分强,它要求学生在学刊本门课程之前已具备了足够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但仅具有专业知识还不够,它是集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写作、营销、商务谈判及应用文写作等知识为一体。因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不仅仅要是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结合体,而且还需要跨学科掌握更多的与商业相关的知识。
(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外贸英语函电具有较为规范化的格式,其格式基本固定,而且基本沿用外贸英语常见的惯用语句,许多类型的函电的结构也较为固定,如首段为提及事由,中间为阐述己方观点,尾段为对业务的展望。此外,外贸英语函电中的业务单证,由于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应,其格式化的要求更高。但函电格式的规范性并不意味着函电就是“八股式”文章,相反,由于商业活动的变幻无常,函电撰写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事、具体的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采用不同的语气和态度,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敷衍。有时需要态度坚决。这就要求函电的撰写者能够灵活处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既要对规范性的部分严格要求,又要通过分析课文训练学生灵活处理业务的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灵活运用的基本经验。
二、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学生熟悉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和海关单证的知识,是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的前提。但由于相关课程可能不是在同一个学期学习,学生可能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已经生疏;或者相关课程开在同一个学期,但进度不同,导致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尚未触及。因此,一方面使得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或讲解相关专业知识,这有可能会耗费课程的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会影响互动的实施。此外,由于函电写作的综合性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知识。如果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将直接影响到函电撰写的质量。笔者曾在授课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都未能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更有甚者,当今大学生为了取得四六级证,十分注重英语学习,而对母语却忽视。以至在信件英译汉的时候,心里明白信件的意思,却无法清晰简炼地用正确的中文语句表达出来,常常词不达意,不通顺,或过于口语化。这种现象常常被一些持“外贸英语函电主要是训练英语写作”观点的教师所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成为教师授课的一个主要难点,也将直接影响互动式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
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无法参与到互动中来。二是害怕“丢脸”。根据前面所讲,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致使在教师布置的案例或互动题材面前,无从下手,只能静静地坐听别人讲或者等待老师给出答案。而害怕“丢脸”的心理是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但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安静,别的同学讨论的时候也很安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发表意见的时候也表现得非常谨慎,活跃度很低。成绩好的同学如此,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就更加不敢发表意见,唯恐讲错,成为笑柄。教师所设计的互动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否则,教师一人搭台,一人唱戏,不能实现互动的目标。由此可见,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是互动式教学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
(三)教师工作强度大
互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看似讲得少了,而实际工作量却要成倍地增加。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即“老师对学生”,而互动式教学中师生问是“一对多”的关系,即“老师对充满个性的多个学生”,课堂中,教师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师在课后要花更多的时间设计互动环节、批改作业、答疑解惑。教师工作强度大,是影响互动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隐患。
(四)教学节奏难于控制
教学节奏难于控制可能是互动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同一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各不相同,必然会出现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导致对某些问题出现冷场的现象,而对某些问题争论不休,且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会打乱教师所设计的原教学节奏。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当中,由于课程内容所涉知识面较广,业务处理手段多样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课堂互动控制难度更大,而且,对于某类业务信函,教学内容既要安排信件的讲解,又要安排相关知识的回顾介绍,还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互动,内容多、时间紧,如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好教学节奏,将会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五)教学效果难于评价
教学效果难于评价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实施互动教学的内在缺陷。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课堂互动的时候无法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分小组工作的案例分析,其最终提交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无法具体体现每个同学的参与和学习情况。虽然互动式教学只是使学生更好地撰写外贸英语函电的一种手段,但是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却不能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原因有二,一是试卷考试面毕竟比较狭窄,二是静态的试卷难以考查学生随机应变,临场反应的动态的交际能力。
三、提升外贸英语函电互动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教师要准备充分
主要包括讲授准备和心理两方面。从讲授准备上看,首先,要对授课内容精心准备,除了要对教材烂熟于心,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要能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出最贴近实际的互动题材,并能传授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小技巧,笔者在授课中发现,学生往往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更感兴趣,而认为书本上的知识自己随时可以学,反倒忽视。由于单个教师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范围都有限,以一已之力难以做好,这时可以发挥集体智慧,采取集体备课的手段完善教案。要做好课程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讲授与互动的时间。其次,要对学生有一定了解,要做好课前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障碍点。最后,还要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准备相关知识,要提前一至两节课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笔者认为,在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讲授中,应以专业术语、翻译技巧为基础,以互动活动为载体,最终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商业信函信息传递、社会交际目的。
在心理方面,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灌”式教学模式,要由前台走向幕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扮演的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中介的角色,同时肩负着计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协调者和评判者的职责,使课堂由“敦”变为“学”。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种“敌”进“我”退的现象,即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然就讲得少了,也想得少了,要想老师少讲,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多讲。笔者在互动过程中,常使用“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有见解,但还存在一点遗漏,谁能补充一下?”等肯定的话语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言,有时也会故意赞同错误观点,刺激学生辩驳。
(二)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建构理论,儿童存在“最近发展区”,即比儿童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可达到的水平。同时,随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介者”为儿童选择的活动水平应贴近“最近发展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发展。这一理论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要对所授课班级的以往学习情况有个基本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笔者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以模 要求其课后背诵重点句型或例信,在课堂上设计较简单的交易条件变更,要求套用句型或例信写一封新的信函,写得好予以赞扬,形成正激励,使之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写得不好,可以请班上其他同学点评,一来可 对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则将其“最近发展区”定在如何将以往所学相关知识综合运用到往来函电当中,使其在模拟环境中更加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培养兴趣,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教师要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和案例的设计,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学习之源。古人云:“学贵有疑”、“思维自疑问始”。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更透彻地了解问题,起到“拨云见日”之效。质疑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如对某信函的某种表达或措词,有传统表达方法和现代表达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更有利于业务的开展,原因何在。鼓励学生质疑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将教学任务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堂里“有话说,敢说话”。
再次,要善于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发挥个人魅力。一个赢得学生喜欢的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
最后,要使学生保持适当的焦虑。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焦虑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也就是说,过低和过高的焦虑水平都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对于� 对过于自信的同学也要给予压力,引起其对本门课程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互相批改作业,课后利用网络平台,互相答疑,不但对学生是一种锻炼,也可以为教师减轻一些负担。
电教论文 10
一、声画并茂,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闹花灯》时,我首先展现元宵节花灯的热闹场景:龙灯翻飞,莲花灯迎风展开,火箭灯空中飞旋,鸽子灯似天上飞,鱼儿似水中游,人们观灯赏灯笑逐颜开。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及《正月里来闹元宵》的音乐。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夜街头。当教师提问:“元宵夜的街头怎样”时,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头真是热闹极了。”“元宵夜的街头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展示过程,活跃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剪辑的录象——村庄下面的地道结构(形象思维),直观的空间形象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对照课文,边读边议,边想边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尔后投影于屏幕上,学生判断正误,教师随即点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后请学生指着屏幕说说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的方法很多,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减缓学生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点、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课,让学生理解贝多芬用乐曲表达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是教学的重点。于是,在讲课中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灯,显现了课文描述的内容。特别是讲解穷兄妹听《月光曲》一段时,利用声画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再如在教学《五彩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我在对折光镜稍作演示后,借助电脑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像中释义:丘陵、险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样色光交融,视听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使这一原本深奥的物理学中光的折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四、再现情境,培养语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象,感人悲壮的历史场面,低沉、徐缓、真挚的配乐朗读,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总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此时学生的心态已进入角色,进入语言所描述的语言情感氛围中。再运用投影,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段显示出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此时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情真意切,令听者动容。
五、重演实况,提高说写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如何使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写法关”,一直是语文教师极为关心又棘手的问题。可喜的是电教媒体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彻底改变了“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现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如我在指导四年级学生的一次场面描写时,运用录象重演几天前活动课上”扳手腕“比赛的实况,学生兴致勃勃,看得津津有味。是电教媒体,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等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解决了他们的“无米之炊”。然后,利用录象片进退便利的特点,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叙述当时热闹的比赛场面,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观察特写镜头——同学们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水到渠成。最后借助幻灯,投影学生即席写的小片断进行讲评,纠正文中语病,让学生在参与评议修改中逐步学会一些基本写作技能。由此可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作文教学,无疑是传统作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教学全过程以训练为主线,眼(观)、脑(构思)、口(说)、手(写)并用,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角度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1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背景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已成为变革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应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此形势下,开展信息教育、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作为培养人才主体之一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1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新型教学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近几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私播课(SPOC)、超级公播课(Meta-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DLMOOC)、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个性化公播课(PMOOC)和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MOOR)等在线学习新范式相继涌现,美国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了“后MOOC时代”。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课堂上信息化教学应用率极低。在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学尚流于形式,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之进行一些公开课活动或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未形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软环境。
2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因主要包括国家或地方颁布的与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学校的设备条件及教师所参加培训的时间安排、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等。这些外在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进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因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动机和教师的自我完善及发展能力。动机因素指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相关的内部心理因素,它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起到激励、维持和引导作用。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内在动机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如果一名教师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是能够胜任教师职业的必要充分条件或者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够达到某种教学成就,那么他就会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外在动机是教师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形下形成的。外界压力主要包括政策制度以及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等。因个体的差异,每位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能力及信息化科研教研能力。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提升的基础,共同构成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3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在回顾分析了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造成该现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影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尝试构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分析模型——“四多”模型,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来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1多形式培训
信息技术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再好的技术设备,没有教师的正确恰当应用,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益。要想获取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参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校外语教师可采取“多形式培训”的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比如参加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如专家讲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等。培训内容主要选择与教育信息技术、英语学科内容、英语教学方法及其三者的整合能力相关的项目。通过“多形式培训”,高校外语教师可全面提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即运用信息知识、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取相应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教学实施素养等。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是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外语教师而言,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教学层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能恰当选择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常用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电子白板、投影机、实物展台、数码设备、影响设备、触控电视等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的信息评判和反馈等;另一方面是科研层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科研教研能力。教学设计素养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元素进行设计的能力与素质。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发展的优良品质。教学实施素养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应变突发情况等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3]。
3.2多方法实践
以上所提到的高校外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是必须通过教学实践中多次反复演练才会形成的。“多形式培训”只是教师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初始阶段,教师还需通过“多方法实践”的路径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专家引领、同事互助、课堂实践及课后实践等。专家引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领域的专家或学科专家一方面可以向一线教师传达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并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研讨,以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校可根据需求建立导师制,让教学经验丰富及学术底蕴深厚的教师担任导师,帮助其他教师实现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讲授熟练程度、多元化教学法应用、基础理论运用、教学媒体选用效果、课堂活跃度和时间分配与管理等[4]。同事互助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开展有益的互助合作性学习研讨互动,共同分享经验探究问题以及实现教学专业的主动发展。同事互助的表现形式有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沙龙会谈、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可把从培训、专家或同事处得到的教学经验通过常态化课堂教学或公开课进行反复演练力求达到熟练。教师还可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等。
3.3多渠道竞赛
通过“多方法实践”反复演练的路径,无论是在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还是教学实施素养方面,教师都已积淀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既可通过“多渠道竞赛”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无论是何种形式(如传统的说课比赛、网络微课、慕课大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或教学设计比赛等)何种级别(如校级、市级、省级或部级等)的比赛都是快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举措。利用竞赛开放的多功能平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赛制下,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素养与成长轨迹,还能通过观摩其他参赛选手不同的教学设计素养和教学实施素养实现共同成长。同时,竞赛角逐出的优胜者还会发挥“强势模因”的作用,辐射牵引其他教师把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
3.4多途径探索
“多途径探索”也是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承担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意识,有“本领恐慌”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才能让自己紧跟学科前沿,汲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技能,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进步。就高校外语教师而言,需不断反思自己的外语知识、课程组织、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均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给予评析、支持或者修正。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完成知识的传递,还要观察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反馈,及时总结调整,使课堂从“设定”变成“动态生成”,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动力,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科研不但可以帮助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信息素养,还是推动其实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善于寻找自身的学术生长点,用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推动科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承担一定的课题项目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用持续更新的研究成果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使信息素养反哺、支撑和引领教学,创建一个“闭合”的教学科研能量循环圈。如此长期以往,教师既可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到“以研促教,教研合一”。
4结语
总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革新,同时也能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渗透,作为培养人才主体之一的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追踪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动态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的路径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实现其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及早日跻身国际教育新领域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5):45-53.
[2]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子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06-112.
[3]王轶,石纬林,崔艳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09-114.
组织学论文 12
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通用25篇
二、当前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应当看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但在学风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三是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四是学习不能做到有始有终;五是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而不思;七是不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学习的收获等。学风上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问题上具有被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习,往往认为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而进行的;党员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没有那种本能的、内在的积极性,参加学习是靠“党性”、靠组织纪律性去“完成任务”。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的问题上都缺乏主动性,以至于出现对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在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很多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研究和学习,在此形势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全党上下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着力纠正以下两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经验比理论重要。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若不上升为科学理论,就将永远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因此,只有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工作。而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以此提高思维的层次,开阔眼界和思路。二是认为工作比学习重要。这种观念是错误地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 实践证明,不认真学习,工作就不能科学、高效!由此可见,只有从思想上纠正上述错误观念,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过于程式化、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学习内容比较单调。长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呆板生硬,气氛沉闷压抑,常常是由一人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读文件,大家旁听;或前半段自学,后半段讨论;或限定主题,轮流发言;或集体学习,分散答题等。这些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长期沿用的结果,必然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疲劳”综合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是鲜活的学习内容也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时事政策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确实是应当认真学习的。但是,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还应当积极地去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三、“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
笔者按照认识论的相关理论,遵循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四步螺旋学习法”。所谓“四步螺旋学习法”,是指在学习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按照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被动性、程式化和低效性。四个学习步骤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步,选题定向。选题定向就是在学习活动起始时,学习者必须选定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向。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知识浩如烟海,如果在学习起始阶段学习者不能选定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指向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时间等,就必然使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选定内容是学习的前奏,也是学习开始的序幕,前奏和序幕能否引人入胜,将决定着演出(学习)的成效。第二步,深思凝思。深思凝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在学习中,学习者对于要学习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表面现象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和细微之处。自古以来,人类对“思”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息过,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等,人们对“思”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也产生了无数的、令人振奋的思维成果。深思凝思要深入、要专注,即对学习的内容、对接触到的实践,不仅要了解其表象,还要把握其本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第三步,检验交流。每个学习活动经过选定内容、深入思考阶段后,都必然会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检验个人的收获成果,就需要进入第三个学习步骤———检验交流。检验交流是学习者之间通过思想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各自学习收获的成果可能也不同,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这也就是交流的必要性之所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互相启发、思想互相碰撞,实际上是使每个学习者获得了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提高的机会。交流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欠缺方面的有益补充。第四步,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总结、提炼学习成果。学习者经过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就需要总结、提炼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新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升华阶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历了学习者的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萃取了集体的智慧、集结了众人的学习成果的精华而得以实现的。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一旦被个人或组织升华,就既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又可以惠及他人。
(二)“四步螺旋学习法”的特征
“四步螺旋学习法”具有循序渐进性、周而复始性、学以致用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的规律。
1.循序渐进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逾越、不可取代的,学习必须按顺序进行。它的不可逾越性表现为四个学习步骤的逻辑关系:整个学习过程必须依次通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环节。四个学习步骤的不可取代性表现为四个步骤的学习内容不可取代、方法不可取代和过程不可取代。即使人为地将其中某一过程合并,而事实上它还是隐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点点入心、润物无声的过程。
2.周而复始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使学 一次学习过程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这种周而复始性有两种涵义:一是对于选定的目标未能得到满意的升华时,可以在下一个学习过程中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二是一个选定目标完成后,再选定新的学习目标重复进行新的学习过程。这种多次选定、多次重复、多次升华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一个循环之后,既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起点。这种循环不是简单地自我重复和机械地轮转,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每一个学习的新起点都是在以往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
3.学以致用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特别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该方法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就立足于学以致用,强调要选题定向、要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规避了空学空转的问题,使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四、“四步螺旋学习法”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中的实施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需要全党在学习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四步螺旋学习法”是一个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顺应人们心理倾向的学习方法,为此,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中,笔者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可采用“四步螺旋学习法”,按照该方法的步骤依次开展学习活动。
(一)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必须首先选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电工电子教学论文范文通用25篇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必须勤于思考、深入思考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而不思等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应在选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内容勤于思考、深入思考,使学习活动进入深思凝思阶段。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也是认知的必然,要对所选定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用先进的理念去审视这些内容,才能萃取精华,萌生新的创意和设想,从而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全党更要在学习活动中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努力找寻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规律性,认识它们的本质,由此才能科学认知、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对改变一些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形式程式化、学习方法简单化、学习者怠于思考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党组织和党员要重视学习中的检验交流环节,并尽力提升检验交流的质量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检验交流环节是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检验交流对解决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习气氛沉闷压抑、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效果明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活动经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阶段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中进入检验交流阶段。检验交流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学习的理论收获需要用社会现实进行检验(联系),以验证学习的理论正确与否;二是学习者之间需要交流,以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应增强积极检验交流的意识,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中,除利用传统的组织学习的形式(党小组会、支部会等)外,还可利用新的媒介搞好交流,如网络就为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党的组织和党员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经常、及时地促进新的知识和成果在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达到党组织内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总结升华、推广学习成果
组织学论文 13
为了更好地实施STS教育,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仅有这还不够,有效和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必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如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他们在实验室外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必须要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在水面上”、“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大部分小实验均可在实验室外完成,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小实验可在实验室里完成。
每学期每班能收到学生完成的课外小实验报告和小结达100余份,对这些报告和小结我都给予了及时的批阅,从中还筛选出20余篇优秀报告和小结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然后存档。
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不无裨益。
近几年高考中,加强了对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这标志着今后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由于我重视学生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99年高考中,我所带的毕业班实验题得分率较高,平均分为15.2分,而实验题总分为17分。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在学完了“动量守恒定律”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
其次,我引导学生对身边观察到的和课本上遇到的物理现象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嫩稚而又不失科学的小论文。学了“向心力”知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安全谈》;学了“动量定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制造中的舒适问题》;学了“超重和失重”知识后,学生写出了《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起居》;学了“圆周运动”后,学生写出了《地球形状为什么是椭球体》;学了“振动和波”后,学生写出了《房屋建筑中的防震设计》等。
再次,我结合现代前沿科学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科学幻想。他们在查阅了我提供的有关资料后,写出了一篇篇发人深思的科幻小论文。如《月地索道与来来太空旅游》、《未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超导现象与电力革命》、《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环保生物电池》等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极大地陶冶了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每学年每班能收到学生的小制作和小论文达50多件(篇),在98年由京山县科协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小制作评选活动中有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获奖数居全县各校之首。有二项还作为科技成果向有关单位推广,如《楼道感应灯控电路的设计》被推广到建工局,《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被推广到制造厂。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但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
组织学论文 14
【关键词】自主情境氛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情境教学,精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使之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投身到学习中去。
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时,在讲桌上摆放粉笔盒、词典、篮球、象棋、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卷筒冰激凌盒、三棱镜、玻璃棒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观察后,提出问题:桌上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哪些与圆柱、圆锥类似?
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与图形相关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一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脉博,激发学生主动、自主的去探求新知识。
㈡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例如:以“五一”旅游黄金周为背景,提供有关数据编应用题。在学习打折销售这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请交他人,或查找相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等,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有哪些销售措施等专题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供问题的背景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四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相互交流。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还可让学生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撰写一片数学小论文。如目前,包括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在内,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其中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32.4%,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它的水土流失面积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还要多29万多平方千米,问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是多少?还可进一步拓展:通过解决上面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启发自觉设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可以尽情地发展,真正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首先,明确问题范围,指导思考方向。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并不单是参与意识差而是方向性不明确,或太大范围的思考使学生茫然。这就是说,教之以方法。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能直接让学生盲目地到生活中去搜集问题,而是先作分类例题起提示作用,使学生把握了数学本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自己再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运用激励机制,提高问题的层次。并不是说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表明参与了,还要看这个问题对学生思维的触动有多深,所以教师要控制相对肤浅问题,并激励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延伸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也可以使学生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学生的自身基础、认识特点和能力大小来考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引入式、提问式、自学式、讨论式等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次,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使他们通过学习活动得到更多的乐趣。
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之前,安排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老师也准备如下形状的纸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对自己准备材料的引导展示,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材
料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形成对新知识“展开与折叠”的认识。
四、指导学生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知识同化过程中想问题、导方法、作结论,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并从中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探索解法——得出结论。
引导探究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问形式,向学生指出探究方向,通过学生自主的形式去探索规律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应注意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注意提问层次作用,注重提问的激励作用。
如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角的比较也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前后出现的两种方法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实际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于这两种方法的比较物体大小方法吗?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就会让学生感到无味;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又会让学生感到望而生畏,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未具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跨度,若跨度太大,则可考虑设置中间问题,使之起到牵引的作用。
五、把握角色定位,实现有意义的自主
组织学论文 15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电教论文范文 16
电子商务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要人才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商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与实务知识,还要学生能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为了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的深入了解,结合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总结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对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不足。目前,很多实践实验教学课,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类似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老师讲授的时间比较多,而且很多授课教师自身由于没有实践的经历,很难根据当前电子商务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实验内容,因而学生缺乏电子商务技能的训练问题比较突出。
1.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偏少。大部分理论课程老师都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经历,因而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往往是比较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更多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没有考虑到所讲授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实践课老师也没有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需要把哪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比较差。近年来,虽然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但实践课程的比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
1.3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而很多本科院校历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比较好的实验实训室,实验室的设备陈旧,实验实训软件较少,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
1.4校外实践基地空有其名,学生去校外进行实践的机会缺乏。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院校与企业签订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希望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上,由于经费、管理等种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没有去实际公司实践,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情况。
2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六大技能(基础技能、商务技能、网站建设技能、网络营销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和网络创新创业技能)� 第一学期,邀请电商企业代表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刚进校学生初步接触电子商务,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兴趣,初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第二学期,学完《电子商务概论》后,与之配套的安排电子商务模拟实训,通过模拟实训是学生对电子商务模式及其流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安排计算机基础实践使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能,具备信息文案的编辑技能。第三学期,除了《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还安排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课程,为后续网站设计与开发打下基础。在期末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VB语言课程设计》。在实习基地,来自IT企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从基地实际完成的工程项目中结合课程内容抽取部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规范性。第四学期,数据库与动态网站开发,使学生具备一套网站开发和设计的完备技能。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增强未来就业能力。在期末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网站开发课程设计》。在实习基地,来自IT企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从基地实际完成的工程项目中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站开发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网站开发能力。第五学期,网络营销实践与美工平面设计,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各项基本技能及美工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期末分批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或《美工及平面设计课程设计》。第六学期,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大多数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的毕业生认为数据分析对工作帮助以及未来的提升帮助很大,开设SPSS数据统计分析将能提升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技能。移动商务实践课程将使学生跟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第七学期,跨专业综合实训与网商创业实训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校企联动面向毕业生提供仿真和真实项目,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八学期,定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定岗实习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
3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必须使得实践教学有效实施,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3.1明确岗位主要能力要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目的必须明确,要在对电子商务核心岗位群及岗位主要能力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实践课程。
3.2科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的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真正能够提升。
3.3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校内实验实训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之一,为此,学院要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购置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的模拟实践环境。
3.4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校外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学校和企业要改变观念,校外实践基地是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外实践基地要真正做深做细,让学生真正的在岗位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多赢。
3.5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也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7
对于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舒新城先生认为:首先将电影的放映给学生提供生活的场景,给与学生一定知识和技能。就是说在教学的开始,通过影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回忆。
同时他还认为对于教学难度大、讲解不经济和动作演示、及科学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利用电影教学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电影的放映不能够长时间的进行,而且放映的速度快,重复性较差,这是利用幻灯进行教学,有利教师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也有利学生理解。
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述,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学。在用电影、幻灯、和课本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再通过放电影复习,就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舒新城先生的四段式教学过程,对现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舒新城先生对我国电化教育作用的强调,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教育落后认识的基础上的,(针对过去社会教育强调扫除文盲,和针对战后急需建设的中国,舒新城强调运用文字盲的视听器官来进行提高生产,促进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教育。见舒新城。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A].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电化教育与中国建设)在解放后,它大力创导电化教育以扩大教学规模,促进中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界争论教育技术是“技术”为核心,还是以“教育”为核心问题,让很多学者感到迷茫。舒新城先生说自己“不是专治电化教育”的,运用这种身份,使老先生跳出了是“教育”还是“技术”之争的圈子,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电化教育,他对技术与教育两者关系的阐述,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遏制技术万能倾向,努力维持早期电化教育的教育定位和走向”的作用,促进当时的电化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建国的初期,舒新城先生极力反对“教育救国论”,认为其中的教育观点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是, 这与当前的教育观点相一致,也与舒新城先生的电化教育的核心思想相一致,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对电化教育的核心解释,以及对电化教育的作用的认识,突出的说明了电化教育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因此,在当今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主要的目的。
电教论文 18
一、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1.音乐激趣导入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二、讲授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黄河象》、《奇异的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总结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电化教育教学论文 19
目前,全区职工学技术热潮已如星火燎原,点燃全区各个企业。使各企业在转机制、抓管理、促营销等方面有了新的经验,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成果,全区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200多项,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为属地企业培育出一批技术拔尖人才,为突破限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对这些“创争”活动,长春市总工会以职工电化教育方式,及时跟踪,深入报导,总结经验,积累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表现了一个时代的风采。然而,“创争”活动中的“电化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第一,资源分散。在全国范围内,还需要整合资源,使省市地工会散在的、静态的电化教育事例,成为全国共享的、可资比较、借鉴的鲜活素材,为全国职工学习成才构筑更宽广、更立体的平台。
第二,仍停留于传统的思维教育模式。说到底这还是在因袭传统媒体的平面语汇,只是用“电”媒介替换了“纸”媒介,把现代视觉化、动态化的电化语汇退化为传统的平面化。比如:开辟专栏、刊登笔记、评比考核、报道座谈、表彰奖励等传统思维和表现技法。这种时代与意识的错位,是因为尽管我们的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动态的,但使用者却仍然滞留于传统的平面思维。
为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各级工会的电化教育必须与现代科技带来的现代意识同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网络,必须通过整合、提升、挖潜,发挥其最大效能,以期形成广大职工的终身教育平台。
因此,各级工会的电化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确:“创争”活动是新世纪全面提升、构建人的素质的历史性契机。其次,“电化”不是将传统的文字平面表述,简单地转化为电和影的平面表述。而必需确立非线性的、现代动态的、高度视觉化的思维和表现方式,即由静态的平面表述到动态的视觉化表述。
构建网� 企业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更喜欢,并擅长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平台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己所用,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达到与青年人在现代、动态、视觉化的电教平台进行形象化的互动对话目的。毋庸质疑,网络是现代社会高速、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效能,才能最快、最充分地占有信息,运用信息,才能通过互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高效沟通,这样的交流、对话才是平等的、立体的、开放的、富于生气的,才会赢得青年,赢得当下与未来。
电教论文 20
[摘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音乐教师如何把电教媒体运用到课堂上,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增大教学密度、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五个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电教媒体教师学生教学效果
新时代有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有新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兴趣,增大教学密度,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天地。电教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不但能为学生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新异事物的好奇。课堂上,我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尽量利用投影、录象、录音、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传授过程,使他们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由于电教手段的使用,使教与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对比强烈,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等特点,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充分受到刺激,因而大脑会更加兴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相应提高,这些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使学生轻松舒畅地投入学习。如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利用现代媒体结合之后,音乐的表现语言从静态的转变成流动的,而且也丰富了音乐形象。如我在课堂中,将歌、图画、多媒体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如在《婚礼进行曲》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采用视听结合这一手段,通过媒体讲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通过网络等方法,动手搜集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经常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传统教学中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范唱,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的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但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后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得直观化,能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从而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单一守旧的传统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抹杀了。现代电教媒体的使用为我们改变这种情况提供了契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借助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融合,开发学生的想像空间。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进行创造。在和同学们讲授歌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热爱,我把同学带到了微机房,利用powerpoint让同学设计自己喜欢的歌曲的动画形式,结果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出了各种非常漂亮的歌曲的动画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歌曲的喜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运用电教媒体,增大教学密度
音乐教学要求突出歌唱能力,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容量的歌唱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的歌唱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
五、运用电教媒体,拓宽学生知识层面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资源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范围广,容量大,给教师极大的操作空间,教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长学生见识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唱《红色娘子军》时,先让学生观看舞剧《红色娘子军》,使学生能用多种感官进行感受,感受到歌剧的唱法,丰富的舞台表演,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特点,不仅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无不被演员的表演折服;演员的舞刀、舞枪、舞棒,引来学生阵阵喝彩。学生欣赏完后,能有很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趁此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唱轻快激昂的进行曲式的歌曲,并掌握发声方法,进行音乐的拓展。虽然学生唱得不一定很好,但他们一定是用心的、开心的。在这种多种感官教学中,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听、认认真真地学,从动眼动耳到动口,由新奇到喜爱,由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此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勤学进取,及时地充电,不断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探索更先进、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才能使电教媒体在课堂中燃起夺目的火花,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承茂。出声入画事半功倍──谈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1998,(01).
[2]陈键。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2,(04).
[3]朱则平,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
电教论文 21
关键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电学”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电教论文 22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观察,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往往处于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直观现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如说话训练“你最喜欢的动物”选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小白兔,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来指导说话,教学时播放配有轻音乐的表现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内容的录像,并在放录像前先提出观察说话的要求。悦耳的音乐,诱人的画面,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有的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白兔多美呀!”教者按先整体后部分、从头到尾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放录像采用特写定格的方法,依次显示小白兔的各部分,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则采用放慢镜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说道:“我最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身洁白的毛,漂亮极了。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又圆又红的眼睛象宝石一样,长着一张三瓣嘴,吃东西时一动一动的,多有意思呀!”还有学生说道:“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象个棉球,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真可爱!”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说出一段通顺而连贯的话,说明教学是成功的。这成功来自于巧用电教媒体和教者的巧妙指导,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说话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下口诀: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部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白兔运南瓜》,上课时首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如果不联系观察,不看第一、三两幅图,怎能看懂第二幅中小白兔受到启发才想出办法的内容呢?这样有条理地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再按顺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
再如看图说话《公园的花不能摘》是一个单幅图,为了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观察能力,我制作了复合投影片。教学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完整的画面,从整体入手使学生看懂图;然后分部看,去掉上边的人物画面,观察画面的背景,使学生弄清图上的通过景物反映的时间、地点、主题背景;再覆盖上人物画面,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最后连起来总结图意。观察有序了,说话也就有条理了。
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事物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而个性是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边看边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把作文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是笼统的见林不见木,不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于是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可控性,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仔细观察。他们对于一种明显事物所掩盖下的另种不明显事物的观察还缺少深刻性。如在他们观察小白兔样子时,我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再进一步提示“小狗嘴巴是''''U''''字形的,小兔的嘴巴又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定格观察小白兔的嘴,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小白兔长着一张''''Y''''字形的嘴,吃食时还一动一动的。”通过类似这样的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观察思路豁然开朗,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说话能力。而电教媒体在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极其有利。
1.借助投影,展开想象
“想”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要让学生对画面内容有正确理解,就要指导他们边看边想,唯有通过不断地全面细致的观察思考,才能逐渐使他们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来,从静止的画面中看出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如指导学生观察《公园的花不能摘》一图,启发学生当看到盛开的菊花和树木、小亭时,想象到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公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观察,想象画面反映的主题(即作者意图)。如根据妈妈的动作神态想象妈妈是怎样说的;听了妈妈的话,孩子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及怎样做的,这些都要通过看图来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来完成。解决了这个问题,就领会了作者如何通过图画内容来展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了。
我注意发挥投影片的多种功能,让学生认真看老师演示投影片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尔后再要求先口述再写下来,如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运用五幅投影片。分别是:①小猴子掰玉米。②小猴子扔掉玉米摘桃子。③小猴子扔掉桃子去摘西瓜。④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兔子。⑤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两手空空地回家了。当讲到第五幅图时,我提出问题:大家想想,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又会怎样呢?又用投影打出一个大问号。这时同学们的想象活跃起来了,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的想象不但丰富,而且非常有趣。我便趁热打铁地让学生把续编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通过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想象训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借助音乐,进行合理想象
低年级学生好说爱动,表现欲极强,一有机会就尽情地施展他们的才能。有一次我让学生们听配乐童话。我一会伸双手当耳朵学小白兔蹦蹦跳跳,一会捏鼻子扮大灰狼。听完录音后,我拿出头饰让学生表演,有趣的故事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创作热情。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维妙维肖地表演开了,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故事语言的理解。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说得轻松愉快,写起来笔调也比以前顺畅,内容也较充实。
另外,用录音机录下有代表性的各种声音,如风雨声、鸟鸣声、马嘶牛吼声、汽车声、打谷场上的欢笑声、城镇早市的喧闹声……通过某些特定场合的录音,进行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3.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用录像再现写作素材,可使学生很好地感知、观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将从画面中观察到的图象与其内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这个联系点,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全面又合理,尔后将这样的情感与认识诉诸文字,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理。
如在一年级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爱”字造句。由于小学生知识肤浅,若照本宣科,学生能说出诸如: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句子。如果适时播放国旗飘扬、黄河奔流及一些动植物的录像,进行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倾刻间便能说出“我爱逗人的小猴子”、“我爱鲜艳的五星红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有谁不深深地爱她呢”等精采的句子。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完成从“物”到“意”的思维转化,从而通过铺设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运用电教媒体指导说写,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小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而现代媒体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从学生刚入学,我就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简单图,说完整句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子是由谁(或什么)和怎么样(或是什么)两部分组成。然后再启发学生仔细看图,说具体复杂的句子。句子教学我多用复合投影片,如“小女孩读书”一句话,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打出一个小女孩在读书的简单画面,首先问:“小女孩在做什么?”答曰:“小女孩在读书。”接着问:“小女孩在什么地方读书?”答曰:“小女孩在家中读书。”再给图上加上一盏台灯,问:“小女孩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读书?”最后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女孩的动作神态,问:“小女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时学生就能够说出:“小女孩晚上在家里认真读书”这样较具体复杂的句子。经常这样练习,学生说一句完整话的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
电教论文 23
思品课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也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成人化、抽象化,使思品课疲软,从而影响思品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优化思品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也刻不容缓。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富于浓厚兴趣,这些生理及心理特点更要求我们在思品课堂上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思品课上,引入电教媒体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一、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动之以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第师”,孩子们乐学了,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用投影片、录音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矗九年义务教材第四册《要注意交通安全》一课的教学,新授前先放一段录像片:十字路口,交通繁华之处,车水马龙,交通民警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指挥疏通来往的行人与车辆,提高通行效率,确保交通安全,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然后再放一段儿童交通事故录像片,让学生象小交警一样分析交通事故,谁违反了交通规则?后果怎样?从而使遵守交通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便水到渠成,效果极佳。
第四册《谦让》一文,我采用放“孔融让梨”动画片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孔融自小懂得谦让,受到大家的夸奖,这一收获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自然得到的,为下文分析孔融为什么让梨?理解谦让是一种美德奠定了很好的基矗八册《英勇的共产党》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首先提问,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用红粉笔粗体字写上“共产党”三个醒目的字,然后播放电影剪辑《烈火中永生》江竹筠、许云峰等身受敌人的种种酷刑,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片断,老师做如下旁白:像他们这样一身正气、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就牺牲了三十二万多人,他们伟大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存。此时,学生个个泪光莹莹,热爱共产党崇敬英雄之情便油然而生。然后问: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共产党员?顺势把课题补充完整。如此学生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引用电教媒体,学文悟道,晓之以理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品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
1.用投影灯片缩短时空距离
七册《坚持民族气节》?中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用投影片可缩短时空距离,深入浅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设计一框灯片,汉武帝派出苏武出使匈奴,亲手交他一根“使节”,使学生认识到苏武此行任重道远。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设计一框抽拉活动片,内容是苏武被单于用种种手段逼迫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再抽拉单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苏武抛进地窖,用饥饿和寒冷折磨他。画中苏武形销骨立,连眉毛上都结了冰,奄奄一息,但他还是没屈服,这就是民族气节。而后抽拉苏武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感情朗读训练,深入理解苏武如何坚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时,映出第三框灯片:十九年后,须发皆白的苏武回朝,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欢迎这位光荣的使者。苏武之所以受到万民敬仰是因为他坚持了民族气节,这种爱国精神,我们后人应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脑子里没有映象,当然进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维活动也很难活跃,因此,有必要借助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七册《珍惜时间》一课教学重点是“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怎样珍惜时间?”
而“时间”这个概念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理解这个概念成为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诵录音同步进行,学生兴趣盎然,“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人重视,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学生一番争论之后,得出谜底:“时间”。抓住这个时机,演示一框抽拉投影片: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工人能生产8.26吨钢;一台采摘机可摘西红柿69公斤;彩电生产线可组装一台半彩色电视机……这样使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时间的理解。
三、运用电教手段作结,提高学生道德辨析能力,强化主题,导之以行人们的认识规律是感性→理性→实践,这样才能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运用电教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册《先人后己》一课学完后,把课后第二题制成有图的投影片,附加字幕,讨论该怎么办?一框为春游回来,大家都累了,车上座位少,应当克服困难,把座位让给别人。另一框为“六一”儿童节影展,班里发票时好票不多,主动要一些不太好的票。此项道德识别练习做完,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指导学生树立先人后己的正确思想,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实践。
组织学论文 24
【摘要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China''''smainland
一、两岸学历互认问题的提出
台湾“采认”大陆学历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10月,当时台湾“教育部”首先对外宣布将“采认”大陆73所高校学历,并开放岛内青年赴大陆“念研究所”的决定。该政策在酝酿了五年之久后终于出台,主要是基于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加深、经贸往来的需要、课程专业互补性强、学历和学位制度存在对等关系的考虑。该政策的出台,曾获得了台湾民众约95%的支持率以及大部分高教界人士的欢迎,正当众多台湾学子殷切期盼此类实施之际,台湾方面随即又宣布“暂缓承认大陆73所大学学历”,并将此计划“无限期搁置”。从“采认”的提出到“暂缓执行”前后不足70天。应该说台湾“采认”大陆学历政策的出台,几经波折,经过了台湾“陆委会”以及“行政院”的反复审核,最终才由台湾“教育部”正式提出。然而,转眼之间学历“采认”便成了“过眼云烟”,而且还多出了三条“暂缓”理由:其一,大陆有许多大学课程并不完整,课程安排也不具备严格的专业区分;其二,大陆许多大学办学水平较低,又毫无国际声誉;其三,两岸学位制度差异很大,认可其学历须经审慎研究和重新评估,等等。这一“暂缓”便是漫长的五年。不言而喻,两岸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一种借口,而政治问题才是“暂缓”的真正理由。
就大陆对台湾学历“采认”政策的回应来看,早在台湾单方面提出“采认”政策之前,大陆就在1985年以“联合招生”的形式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学生,而且“联招”的院校从最先的7所增加到目前的150多所。当台湾单方面提出“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之后,大陆方面也随即做出了回应,提出“凡获得台湾大专以上学历的台湾青年,均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插班读本科课程”的规定。事实上,该规定是在承认台湾“大专以上学历”与“大陆高校本科学历具有衔接或对等关系”的前提下做出的具有善意的回应与表态。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大陆方面推荐参与“联招”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也都是国内最好、国际知名的院校,在学术积淀、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毫不逊色于台湾的知名大学。即便是在台湾“暂缓采认”大陆学历之后,大陆方面也仍在继续为台生来大陆求学提供各种方便,其中包括:继续放宽招收台湾学生的渠道;不设统一分数线,由各校自主决定;审批权由教育部下放到各盛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大陆对两岸高校学历“采认”的基本态度是,积极回应,乐观其成,创设条件。
尽管台湾“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已搁置多年,但在两岸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两岸间的学历“互认”是否有重新启动的必要?可行性如何?政治问题能否与学术问题分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进一步探讨的。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必要性分析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日益明显。各成员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日益升温:谋求开拓高等教育的国际或区域市场,吸引留学生和境外学生、加强合作办学、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等,已越来越成为各成员方努力奋斗的目标,“无边界的高等教育”[1]已初现端倪。事实上,“无边界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受教育者的学历互认(资格认证)。鉴于两岸都加入WTO的状况,双方是否能主动绕开意识形态问题,从学术的视角来探讨两岸学位、质量、水平和层次之间的对等问题是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的一个必要前提。
(一)WTO中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及原则
WTO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有四种:其 很显然,教育服务领域的条款,与金融、交通、航空等服务领域旨在消除关税与贸易壁垒的条款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各国以及区域间教育的封闭性和对外参与办学竞争的限制,以图建立开放的教育服务市场,使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境外机构与个人可以平等地与境内机构和个人竞争,等等。
台湾“经济部”官员吴文雅2002年7月12日对外公布,台湾已经于6月30日对大陆等34个WTO会员提出初始开放清单,希望大陆及其它方面提前开放研究发展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管理顾问服务业等5个领域。但台湾目前仍未向各成员方面提出开放台内教育服务业的清单,也未做出任何承诺。而大陆方面,已成“境外消费”中的“出境留学或培训”以及“商业存在”中的“合作办学与培训”等项,向WTO各会员做出了承诺,其它方面待时机成熟时也会陆续做出承诺。仅就WTO的规则而言,在WTO架构内,一旦会员之间互相开放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彼此之间就必须共同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包括无歧视待遇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等。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对成员方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照WTO的原则办事,包括对治见不同的成员方也必须信守承诺,不得另开炉社或人为设障。也就是说,在WTO的架构内,可以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分开来。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需要来看:首先,人为因素可以不在WTO规定的基本原则内进行讨论,因此在探讨两岸学历互认问题时可绕开意识形态而专门探讨与学历互认有关的学术交流、留学问题和合作办学等问题;其次,随着两岸对WTO各成员间的承诺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相互开放,两岸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分工、留学教育、技能培训、教师进修、人员互访、合作办学等教育消费活动将会不断增加,而这些活动的增加,通常必须以学历、职称、专业、质量的对等以及评价标准的对等为基础和前提,因此这在客观上也会促使台湾方面松动学历“采认”政策。
从主观需要来看:学历“互认”能使双方获利。大陆方面,首先希望台湾“采认”政策的松动能给大陆高校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学科、新的项目、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其次,两岸学历“互认”后,可以为大陆带来新的生源,从而提高大陆高校的资源利用率;第三,给大陆高校注入新的观念、新的活力和新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台湾方面的收获是,第一,可以用较少的成本获得相对多的人才回流,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制订人才战略并加紧对人才资源的争夺;第二,两岸学历互认,有利于台子女在两岸间自由选择就学与就业,方便更多的台湾学子到大陆就学和经商,既缓解了台湾的就业压力,又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第三,学历“采认”有利于两岸学科的优势互补和人才分工。比如,台湾相对薄弱的中医学和管理学科需从大陆方面获得学术上的支持,而大陆方面相对薄弱的信息资讯学科,也可以从台湾方面的优势学科中获得课程、师资和项目上的支持。从追求管理的最大综合效应来看,两岸科技人才的分工也十分必要,就象美国IBM大中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台杰所认为的那样,“两岸的科技人才各有强项、弱点,不过重点不在比较,而在全球化的挤压使得跨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到了‘非常专业’的地步。与其担心大陆人才会不会抢台湾人才的工作,还不如回头加速提升自己的专业。”[2]
(三)重启两岸学历互认的大门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从现实需要来看,自1999年台湾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独立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后,台湾学子留学大陆的热潮有增无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陆在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下,原本设限重重的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和通路业等,因受“外资”大举冲击,所需应对人才也大量剧增,因此,大量台湾学子热衷于到大陆求学,主要是放眼于大陆未来的就业市场,与前一代台湾学子完成学业即返台湾找工作的状况大不相同。有些台湾学生,在大陆读完本科后,没有马上回台湾就业,而是再到美国拿一个学历,然后回去让台湾承认。这种状况就像前台湾“教育部”官员曾志朗所表示的那样:“开放采认大陆学历的时机,已经成熟到必须好好面对的时候了。已经有台湾学生到大陆北京大学上学,之后再到美国耶鲁大学念完书,然后回来问‘教育部’承认不承认,承认哪一个?这会变成一个可笑的问题。”[3]
以上情况,若在WTO架构下加以技术处理,便可免尴尬与意外。由于学历“采认”涉及双方学位制度、学位评定、课程设置、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学术权限等方面的问题,应该说是各成员高等教育机构间相互承认其资格的一种学术行为,其实质是课程、专业、师资、质量、层次、规格和水平的对接,与政治问题无直接关系。因此,这种对接实际上是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进程是不 因此,当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对接功能受阻,其它环节的功能将会设法取而代之。
(四)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可共创两岸教育双赢
虽然台湾方面至今仍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但在临近加入WTO之前,两岸间的民间教育交流已相当频繁。2000年寒假和2001年暑假,台湾至少有上百位大学生自费或通过民间组团的方式,赴大陆参访知名大学。他们参访大陆高校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是参访大陆高校并与大陆学生交流座谈;其二是希望到大陆求学,尤其是攻读法律、会计专业,以应对两岸加入WTO、直接“三通”后的需求抢摊就业市常在台湾,要选读某些热门专业并不容易,而大陆不仅大学数量多,而且相同的专业也多,就读的机会也多,因此选择“曲线救国”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三是想通过求学到大陆经商或就业。台湾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来大陆的台商事业红红火火,这对许多想来大陆求学并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除了求学与抢滩大陆就业市场等好处之外,学历互认还可以加速两岸间的合作办学。据悉,台湾“元智”等私立大学曾表示想借入世之机,赴大陆专为台商设EMBA班,因为台商赴大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在台湾进修不便,于是规划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合作,借用其教室为台商设EMBA班。此信息刚一传开,包括“铭传”、“淡江”等大学也都表示已在进行类似的规划。台大等“国立”大学也有意规划比照办理,有些大学甚至表示愿到大陆设分校。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两岸间的直接互动,尤其是教育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学历互认对双方均有利:大陆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台湾生源;台湾学生学成之后则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大陆经商、就业,也可以返台就业。以上的分析表明,学历“互认”虽对双方均有利,但最大的赢家还是台湾学生。
(五)重启学历互认大门有助于加速两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理论根据。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员的交流、项目合作以及为研究和教学提供国际化的环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要真正富有成效地开展两岸人员与项目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必须以一定的对等关系为先决条件: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必须在专业、课程、学术、学位和质量水平等方面实现对等和对接;从高校外部来看,则必须充分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使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能在各成员之间进行贸易和流通。可见,互认学历将有助于加速两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大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后发外生”优势,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大陆近几年来在转变高等教育观念、改革办学体制、调整学科结构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众化的人才培养观,以及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单一的精英式办学思想,富有成效的改革使大陆高校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地迈进。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较早起步,教育市场的开放度较高,特别是在招生、转学、聘请外籍教师、学历对等、学位授予等方面早已和国际接轨,而且学校的招生、质量评估和学校声誉大多由市场决定,政府直接介入较少。尽管两岸在向国际化方面的差距已在缩小,但是一旦涉及双方高等教育的对接与互动问题时,台湾方面便表现出少有的敏感与被动,台湾当局也由间接干预变为直接干预。相信入世以后,两岸在创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
三、入世后两岸学历互认的可行性分析
两岸在加入WTO后并不意味着学历“采认”的相应条件就自然具备了。事实上,两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但“求同存异”仍是世界各国在寻求学历对等关系中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重申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仅文化传统、地方习俗、经济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足以产生该国特有的教育概念,因而试图强加一个通用的定义是无济于事的。”[4]学历“互认”也一样,强求完全的相同才“互认”,不仅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求同存异才是务实的做法。
(一)两岸学位制度存在的共性是学历互认的基本依据
发端于欧美的学位与学历对等研究,在东南亚也有广泛影响。进入21世纪后,学位制度的对等研究,已逐渐成为各国和各地区间高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基矗中国大陆与各国之间的学位对等关系,最初仅局限于与前苏联、东欧以及部分西欧高校间的人员对等交换。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中国高校与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主客观上都要求双方必须以对等的学历关系为基矗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快了对东南亚、香港以及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位对等制度的研究。
其中,对海峡两岸学位制度和学历方面的研究和比较表明,两岸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存在“许多共性”:1)两岸高等教育均实行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和博士;2)大陆和台湾对不同级别学位的申请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学术能力要求。其中,大陆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均有论文要求,而台湾的学士学位授予并无论文要求,但博士学位的申请程序,则比大陆方面更为烦琐;3)台湾各级学位开设的课程有必修科目、主修科目、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而大陆各级学位开设的课程差别也不大,主要有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5]4)大陆现行的学位是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门类授予,而台湾则是以文学(文、史、哲)、理学、法学、商学、农学、工学、医学和教育学等8大门类授予的。经比较表明,两岸学科门类的划分仍有不少共同之处,而且各级学位的授予都是按学科门类进行的。
两岸同源不同流,在总体上学位制度具有相似的特点,若相对与美国等国的学历互认而言,大陆与台湾的学历“互认”所涉及的文化、历史问题更少一些,这在客观上为两岸间的学历互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会遇到一些客观障碍,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处理。
(二)两岸普通高教系统的共同性是学历互认的基础
台湾的高等教育系统实行双轨制:一轨是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线的高等教育系统,另一轨是以专科教育以及职技高等教育为主线的高等教育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均有完整的升学和就业制度,前者以学术研究和升学为目标,也兼顾就业;后者则以就业为主,同时也兼顾一部分升学需要。到了研究所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又相互交叉并打通。相比之下,大陆方面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要比专科教育和职技高等教育系统完善得多,因为大陆的专科教育和职技高等教育原本不是同一个体系,是近两年才逐渐朝新的高等职业技术方向转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职业培训等方面与台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学历对等的角度看,大陆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与台湾的相比,更具有共同性。在实施对接过程中,可分期分批进行,先选择一些已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逐渐扩展到其它高校。
台湾原“教育部”选定的73所高校,自1997年大陆高校进行合并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名单中的部分高校已与其它高校进行了合并,有的甚至更换了校名。台湾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在2001年4月表示“现阶段很多中国大陆的大学进行整并,与前教育部长吴京公布预备采认的73所大陆学校有较大差距”,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部”已委托中原大学的2位教授,到中国大陆各地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希望取得更完整的资料再做“采认”方面的探讨。2001年5月,台湾“教育部”高教司人士称,“承认大陆学历的准备作业已在积极进行”,“教育部”已初拟两种方案,若采用宽松原则,将“采认”70多所大陆高校,若严格审查,则只能“采认”30至40所大陆高校,“学校名单已初步拟定。”[6]
(三)市场导向和社会评价可作为两岸高校学历互认的共同评判标准
虽然台湾学者对大陆高校以及大陆学者对台湾高校的评价机构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评价及其排行榜,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基本上仍可作为两岸大学学术水平、人才质量、社会声誉排名的基本尺度和共同标准。
就目前大陆向台湾学子开放招生的高校而言,多数是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这些大学基本上是经过两个评价渠道而胜出的:一是通过大陆教育部所组织的“优秀评估”或“合格评估”,二是在社会和企业评价中排名靠前的高校。大陆目前的高校,并不像有些人所误传的那样是“毫无国际声誉”或“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事实上,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以来,大陆方面就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以学术标准为惟一评价尺度的评价体系,改为能体现多样化趋势的质量评估体系;既建立了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评估体系,又形成了能体现和保持地方院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使整个大陆的高校评估符合质量多样化的要求。
台湾的大学评估制度已实行多年,有官方评估也有民间评估,但台湾历来较看重民间评估,特别是以学生、社会及企业评价的形式出现的排行榜,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因此,在两岸学历的互认中,可选择两岸具有共同性的民间(社会)排行作为试点,对社会排行相对靠前、分类排行较相似的高校,可先期作为学历“采认”的对象。
四、结语
基于对以上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自1997年台湾方面提出学历“采认”问题以来,两岸围绕这一问题的“出台”与“叫停”展开了多轮、多方面的探讨,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台湾是否以及如何“采认”大陆学历。随着两岸加入WTO,这一问题终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台湾方面,公、私立大学“西进”、“登陆”、“合办”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学生则基于就业与经商的长远考虑,也大多睛睐到大陆高校就读;大陆方面,通过学历互认吸引台湾学生到大陆学习可能是第一动机,加强双边的相互了解、互派人员以及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可能是第二动机,通过提供学习、就业和经商一条龙服务,间接地吸引更多的台商、台资到大陆来可能是另一动机。
其次,随着两岸的同时入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日益增多,涉及学历“采认”的人群、高校也将日益广泛和增多,两岸学历互认的前景与趋势应是“双向”而非“单向”、“大范围”而非“小范围”地进行:包括台湾承认大陆的学历,同时大陆也承认台湾的学历;两岸学历互认的规模将由小变大,由几十所逐渐扩大到几百所,甚至覆盖两岸的绝大多数高校。
再次,考虑到目前两岸还存在一些客观及人为障碍,全面、大范围的学历互认目前仍较难实现。因此,可考虑在WTO的架构下,依据WTO的基本原则,并基于以往及目前对两岸学位对等制度的研究成果,在双方教育服务贸易准入条件与承诺的范围内,采取相对灵活的措施,进行双边学界的对话与谈判,先以部分高校为采认试点,各项关系理顺之后再逐渐铺开。
第四,现阶段两岸的当务之急,是双方均要确定出第一批学历采认的高校名单,以供对方采认时参考。从大陆方面考虑,有以下几个方案可从中选一:其一是以台湾前“教育部”圈选的73所高校为基础,然后再进行增减;其二是以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名单为基础,从中再确定合适的学校为采认对象;其三是以2000年最新确定的向台湾地区联招学生的150多所高校为基础拟定采认名单;[7]其四,以美国承认的大陆高校作为参照,确定采认对象。
第五,应从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无边界”趋势及其发展特征,尽快建立两岸学历互认制度,积极谋求开拓双方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常大陆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是对所有成员方开放的,而不仅仅只关照具有天时地利的台湾。若台湾方面不抓住机会,仍纠缠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那么座失良机将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黎安琪。无边界高等教育及其资格认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9.
[2]导报讯。台湾人才仍具优势[N].海峡导报。2002-4-8(24).
[3]林承铎。希望台湾早日采认大陆学历[J].台声,2001,(1):12-13.
[4]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高教探索,2001,(3):60-63.
[5]李泽或,武毅英。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201-215.
电教论文 25
一、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 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在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