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大学语文论文(优秀9篇)正文

《大学语文论文(优秀9篇)》

时间: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

大学语文论文 篇1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是汉语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规律,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顺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究

大学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能够对学生的涵养气质、精神世界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通过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节奏进行掌控,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院校的教学特点,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出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思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越来越被重视,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

1.学科性质略显模糊。尽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经多年,但是对大学语文性质的鉴定,还多是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进行判断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性的公共课程,并且长期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上,这与英语教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轻视的学习态度。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对于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要想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对自身情感进行塑造。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学语文课堂上未能体现出的内容。

2.课程定位缺乏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那些刚刚经历高考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需要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延伸,同时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也要进行必要的强化。部分学生自身的人文综合素质不高,其人文精神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中的课程内容来对其进行改进。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对于大学语文内容的定位考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种延续,也就是简单的补课;二是人文性定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要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行培训;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洽的定位,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实用技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由于以上教学观念无法进行统一,导致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不高。

二、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

1.大学语文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课堂开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大学语文的教育定位在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中,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和不具体的学习问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人文性的主体内容展开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环境,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2.大学语文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薄弱,且人文课程的开设数量较少,所以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人文素质主要是指由能力、知识、观念、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修养和气质的表现。它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发展,协调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拜金心理严重,审美水平低下,甚至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国大学语文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语言文学,但是教师却并未对语言文学知识展开透彻的讲解。所以要想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背后的内容,揭示文本中所蕴藏的文化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对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的协调。教材是由相关专家总结出的重要学习经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内容展开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将弘扬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当然,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也不能被教材束缚,教师要钻研教材,对其中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挖掘。例如,在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其中的精华,通过挖掘其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展开教育。对于一些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前人对其所做的评价,教师都可以讲述给学生,不只是单单让他们对作品进行理解。在大学课堂上对《孟子》《论语》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找准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人文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延伸出庄子、韩非子等人的学说,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学识和智慧。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体验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比如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诗人的诗歌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节操和品格进行深入的感受;同时结合诗文之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创作的理想和抱负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作品有更好的把握。又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以从乐府体诗歌的结构特色以及诗人李白的创作风格入手,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体现的感情进行全面了解,深化学生的人文思想感受,强化其整体的学习质量。

2.围绕人文素质教育改善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到首位,强化整体的思维训练方法,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开放式的引导。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这样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对教学课堂展开必要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互动活动中。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后,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感受。只要教师烘托出必要的学习氛围,学生普遍能够对“施仁政、反暴政、反兼并”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那些具有戏剧性质的文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对文章的主体进行阐述,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教育讲究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发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阅读和理解,将创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等内容融合进来。

比如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首词进行学习时,当学生在对词中凄苦悲凉的情绪进行感受时,教师不妨将李清照在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讲述出来。由于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流落江南,丈夫的过世使她孤苦无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时,也可以掌握触类旁通的方法,对一些诗歌、散文进行欣赏阅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对教材上的《煮酒论英雄》和《宝玉挨打》等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不妨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对语言内容展开视觉化的体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化自身的理解程度。在对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进行学习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内容,或者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一方面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深化其人文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xx(8).

[2]姚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xx(7):100-102.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xx.

[4]张建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上半月),20xx(11).

[5]汪亚明,魏一媚.论高职旅游专业文化课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xx(33).

[6]尹世玮.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7).

[7]孟新芝.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谈大学语文课程与改革[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xx(1).

[8]蒋业华.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性定位及其实施[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2).

[9]葛娟.大学语文课程走向何处———对大学语文课程本质观的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xx(6).

[10]金银.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11]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5).

大学语文论文 篇2

一、大学语文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思政素质。在发挥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功能上,语文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教育与感染,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拥有雄厚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具有高思政素质和人格力量。而作为灵魂播种者与知识传授者,语文老师不能仅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却忽略了思政素质。所以,只有提高教师思政素质,才会准确把握与理解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所描绘的情境,由此才能让学生进入思政崇高意境,在往复沉潜中滋养甘霖。若非如此,就算语文教材有非常高的教学质量,也会由于不到位的领悟而不能育人。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思政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并将其切实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去践行与追求,为教育与引导学生作铺垫。通过对工作实践与生活点滴的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修养,以此达到铸造优秀思政素质与崇高人格风范的目的。此外,语文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真善美为学生做表率、树榜样。

(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要想使大学生语文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重视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师对新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得以不断增强,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与教育的主人。为学生创造一个以课堂为中心,并向延伸至人文讲坛、社团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全方位教学环境,同时让学生自觉创建一个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络互动中,能够确保学生自我思政教育的实现。此外,还要加强思政实践,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期时间接触社会,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深化理解与认识相关文学作品,并于日常生活中领悟语文为他们所带来的`思政魅力。

(三)通过优秀文章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所有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往往只有高质量教材才具有正面进行思政教育的功能。毋庸置疑,从总体上说,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质量比较高,这就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大量情理并茂及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然而,现阶段我国各文化思想相互激荡,尤其是部分反动势力,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将错误理念与观点渗透至大学语文中,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思政观念。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问题的因素存在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及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带给大学的最大问题是负面影响学生信念与理想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等负面追求就会趁虚而入。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所潜藏的优秀传统理念,以此对大学生做好人格形象教育与道德情操熏陶。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解儒家所宣扬的“刚正不阿”与“浩然正气”的人格精神、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以及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等,启发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这样对学生崇高感与责任感的培养非常有利,使学生能够自觉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行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崇高的思政素养。

(四)挖掘传统革命精神,确保学生爱国教育得以加强。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出现了城乡差距大、地区收入差距大、就业形势严峻以及贫富差距大等现象。在诸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缺少自我奉献精神,而且情绪非常消极。面对这种现象,大学语文老师就要深入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能够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精神的词句或篇章,突出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从这些篇章中感染与启发学生。

二、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有效结合

所谓结合,并非就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简单合并,结合是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渗透、协调、互动以及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有机过程。一方面要注重大学语文的思政导向作用,通过先进文化与理念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指导,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对学习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这样既可以保持两者特点,而且还能探求两者在教育效果与教育方式方面的新途径,寻找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的共同规律。类似于刘晓哲在《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中所阐述的问题,思政教育作用并非大学语文的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大学语文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那么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就无法并驾齐驱于“两课”。然而,这并非学术界不重视、不研究大学语文此功能真实存在的理由。反之,若高校可以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极大的思政教育作用,并创造条件确保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实效性与感染力得以提高,这对当前教育界思政教育差强人意局面的改善有着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大学生思政素养。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属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 篇3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运用所需的技能、职业能力相结合,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价值的人才。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文字是生活及工作中交流、表达的载体,是实际应用型的学科。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此,我们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做的教学改革。

1.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企业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基本的专业水平以及相应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相应的语言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宽阔的知识面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和交流。 这都严重影响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因此,想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找出高职语文教学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

一方面, 由于语文学科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语言文字的科目,所以很多的学生甚至是老师会把语文当作是基础性学科而忽视其存在的价值, 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应付式的开设《大学语文》教学,甚至不开设语文学科的教学,这并没有把语文教学工作实质性地开展到教学中去。 由此看来,部分的高职院校以及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阻碍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降低了语文的职业价值。

1.2 实际运用上缺位

由于对思想意识上的认识不到位,因此部分学校所开设的语文教学也只是“花瓶式”的教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的需求。

学校设置的语文课程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缺乏职业能力的训练,更多的课程只是理论的教育,而没有实际的操作。 因此学生只会听、背、记,一旦结束学习,语文课程留给学生的只是碎片形式的知识。 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语文课程的职业教育是等同于就业教育的。 就面试技巧而言,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授课过程中只是被动式地传授条条款款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过背下,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把语文知识运用到面试中去,例如没有基本的面试礼仪,不能理解面试官的意图,好高骛远等等,甚至不会写基本的求职信自荐信,这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1.3 被动式教学的不合理

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着教材展开,往往注重的是传授教材的知识,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实用性的教学思想,所以学校会通过压缩一些非技能性课程的课时来增加技能性课程的学习,例如语文课程,那么被压缩的课程就缺乏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这也是老师“走场式”教学来完成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老师被动式地、任务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

2.职业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言,高职院校只有改变观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进行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效益最大化。

2.1 转变观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求职者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精神面貌是用人单位非常在意的一个标准,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再把语文教学当做是副科,而数理化是主科,而是应该把语文教学向职业技能方向转变,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它的技能性。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不断改变陈旧的观念,冲破旧的思想,清楚地认识到高职语文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介乎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功能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职业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首位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又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应对职场竞争的能力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社交上的称谓为例,传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针对社交上称谓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是罗列出一堆“尊称”,“敬语”,学生只能通过“看”、“听”、“背”来把知识零散地储存在记忆中,等到真正需要运用时就会不知所措,往往闹出不少笑话。

2.2 改变形势,以考核职业能力为目的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往往记忆能力好,考试成绩便理想。 因此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语文课程的学分会把自己一个只会背诵知识,咀嚼别人嚼过的知识的机器。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能得到的知识会越来越少, 自身能力提升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为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认识也只停留在“静态地记忆”中,慢慢地,这种“静态的记忆”考核方式就会变成应付式的考核而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考核方式,以“静态的记忆”变成“动态的学习”。

所谓“动态的学习”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完全发挥主体作用,全程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的一种学习过程。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基础所必须的听说读写的考核之外,还要考核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能力,把理论知识不断转化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在传统的考核中,考核的主体是老师,被考核的对象是学生,老师往往掌握了考核的主动性,包括命题,评分等等。 尤其是书面形势的考核, 老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而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命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主观因素,并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的,学校的考核必须有职业能力的考核,例如传统的口语交际考试只是一篇800 字的写 作 ,学生完全可以套用老师喜爱的模板来进行创作 ,这样会大大提高得分率。但这种“模板式”的创作是随着老师对文章的喜爱程度来评定的,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评定更多的是掌握在老师手里而不是自己手中。职业化高职语文考核模式则可以在文章写作的基础上加以真实案例实践考核,以口语交际场景作为背景,以学生在场景中的表现能力作为考核成绩, 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3 提高认识,加强职业能力培训

“学以致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意义。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育却是持无所谓态度,课程课时被压缩,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改变压缩语文教学时长的思想,还应开展语文职业能力的相关训练,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大大提升,通过语文职业能力搭起改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中间桥梁。例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项目,通过实际的赛事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一方面能以此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的现象,另一方面能通过这些赛事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胆量,使学生能从容大方应对职场上的竞争。

3.职业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化的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实用性,还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也就意味着,职业化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永不停息地坚持迎合社会的需求。 总言而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的人才基地, 必不能忽视的就是人才输送到职场所需的职业技能,而语文学科正是其中的桥梁,一旦中间桥梁断了,那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就不能实现了。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育,把语文课程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旭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xx,02:28-31.

[2]丁兰兰。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探 讨[J].情感读 本,20xx,35:91-92.

[3]李佳。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研究[J].晋城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5:42-44.

[4]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171-174.

[5]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11:79-81.

[6]黄丽娟。职业汉语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xx,33:25-27.

大学语文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大学语文论文(优秀9篇)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 篇5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 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大学语文论文 篇6

题目:大学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发展前景

当前,由于多数 实际上,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认知误区,以求探讨二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发展前景。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认知误区

(一)大学语文只是一种工具,与职业教育无任何相关

多数 可见,大学语文教育所教授的文明与培养的品格无疑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无法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

多数人过分强调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属性相当强的课程,过于强调其理论价值,即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某些问题,也并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引用大学语文中的某些理论泛泛而谈,使得理论与实际脱离,最终解决方法也仅是纸上谈兵,未能得到实效。长此以往,导致多数人都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使用大学语文所教授的理论去联系具体实际,是能够处理职业生涯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的。

(三)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对职业生涯不具实际效用

许多人都觉得大学语文是专注于文学的课程,而在真正的职业生涯中很难遇到文学中那些“伤春悲秋”的事情,而且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对文学予以深入研究,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即便是学习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自身职业的发展也并无多大帮助,反而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甚至还有 但事实上,大学语文并不专注于研究文学,它旨在于通过文学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人处事的品格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而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助力。

(四)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无作何关系

当前,由于职场上过于关注技能的培养,多数 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并非只是指技能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除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品格的培养,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可见,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二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关系认知误区的分析,尽管由于大学语文具备着人文属性,其相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或是应用科学,对于职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而大学语言教育的革新又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结合不仅具备着重要性而且还具备着必要性。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又具备着怎么样的发展前景呢?

(一)职业至上说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由原来的普通教育理念与精英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专业教育理念,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教学科目开始大都以职业准备为导向,职业至上说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学开始更多地趋向于职业化。由于工业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技能的提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步伐开始迈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就业市场与职业结构来说,一旦职业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真品格、技能水平强的人才。换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能促使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加以革新,以便既保有其原有魅力,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职位升迁离不开知识基础

新世纪又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需要具备知识基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既是最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又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由于知识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日益升高,导致经济已逐步从传统的物质投入转变为知识投入,知识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累积,那么将很难在职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一旦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便能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所培养的人才

对于中国当前的国情来说,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旧困锁在象牙塔之中,那么就会与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脱节,而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地保有竞争力,那么具备一批高级地知识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的专职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中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迈进。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了,经济腾飞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品格所进行的培养,尽管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职业能力,但是如果只专注于专业课程而忽略人文课程的学习,那么这样的职业教育势必是不成功的,所以要想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格加以培养,那么大学语文教育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只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相结合,才能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大学语文论文 篇7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如今的大学语文有些向反方向的方面发展,让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缺失,也让大学语文教育走向了困难尴尬的处境的主要原因。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发展是现 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素质及精神的提升。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是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从现今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的缺失角度出发,从现今大学语文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状况出发,找出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维度;育人;审美教育

受现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和文化潮流方向的环境影响下,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存在着心浮气躁、重理轻文和急于求成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对知识文化的积累,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学中的模式及理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已无法符合现今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文教育的意义将无法得到全面的体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及意义,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发扬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教育的主要性质是推动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体,也是促使个人人格、价值观等全面的完善。文化和专业技能是教育的两个层面,它们是共存的的整体,不是相抵触不容的。我们应充分的了解到当前高校的人文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人文维度的重建需是以大学语文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高准则。

一、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大部分作用只限于学生对文章作品的了解、欣赏及表达出来,使其大学语文教育成为了语言交流工具,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本质根据没有体现出来及对资源的浪费,将会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其造成现今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境界,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重视度不高、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学时不足等,具体如下:第一,过于专业化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压力的加大。长期以来,我国的文科理科是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区分,其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越高,其在专业化的划分上就会越细腻。从而导致学生入校之后就被束缚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从而自己局限一个专业领域。一些高等院校以理工为主的更加的重视和着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虽这些高等院校是为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也会导致一些高等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开,其重视度不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就业压力的加大也迫使学生只注重一定的专业或学科,从而忽略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而高等院校为增强就业率把专业文化知识及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可以迫使大学生在面对语文教育过程中有所倾向及误会,大学生面对语文教育也将会失去几分兴趣及积极性。而人所学的知识及才能并不能很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幸福、自由及发展空间,就业压力的加大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脆弱,人们更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造成了人文文化知识与精神的南辕北辙。人文精神也是当今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人为维度的最有实质性的一种表现,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陶冶情操、抗压力的增强及有一个真正的人生价值观。第二,传统文化的丢失崇外思想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判断的接受及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从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丧失,过度的重视经济效益从而让我们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把英语课程作为必修之课,而语文作为了选修,有些崇洋媚外的感觉。对于传统文化的不断丧失,各种非主流事物不断扰乱及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不知所措、价值观的曲解、社会责任意识的降低、坚持本心及不懈努力的精神淡化及人文素质不高等方面,从而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事情时显得更加的急功就利。重智能、智力轻视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观念已经产生,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变得势力化、工具化及俗气化,最终教育的意义也将背道而驰。第三,教师人文知识及精神方面的淡化和缺失。市场经济的开放、自由、公平等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有所下降,其心起伏不定的状态下,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其教师的威严、威信及吸引力等崇高的人格魅力将会淡化也将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的都是过度的注重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其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产用听之任之、草草了事的态度,将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影响。其教师在教学大学语文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众多学生安排到一个教室,教师也不能顾及到时每一个学生,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固定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文素质的缺失也将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语文教育中的“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其这三个又代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个所侧重的内容知识点不同,之间相互联系与递增的关系,其重点和主要要素就是文化。其小学阶段我们主要一些文字,为了进行交流、表达及写作等;其在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文学知识,让我们给我们的心理上塑造一个轮廓,心理特征更加的明确,各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及智力得以提升;其我们所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书面(“读”“写”)的表达和口头(“听”“说”)的表达;而大学的语文教育主要让我们了解语言文化(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主要是交际、思维、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知识情报资源的载体),能够让大学生步入社会对能够在精神层面及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上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即语言情感。语文教育具有人文和工具性两者兼具的功能。人文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和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就是以精神文明为向导的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工具性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其好的口才能够弥补一些弱点或缺陷。其语言情感所对应的是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最为重要。其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定位存在着偏差,其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以完成,根据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性与所需,大学语文教育应以人文性为重,从而使大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其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遵循一切以人为本的想法,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资源及渊博的文化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渗入,来找出其中所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从而陶冶情操,引导大学生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及道德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的健全。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需将大学语文教育为一个核心的任务。其应当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及重视,实现统一的态度,并付出行动。大学语文教育应对于大学语文的科目的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定位,大学语文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联系更要深切的了解到及捋顺。而人文维度的缺失是大学语文教育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大学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及提升能力等,其主要的作用是育人。而大学语文也应从大学的领域来制定语文教育,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在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考虑: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各大院校的教育者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其最为根本及其重要的是在于其人文教育。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在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知识和价值观)与职业技术的培训之间进行争议。而今社会是多样化、复杂性及广泛的思想活动的有机体,其作为大学应提供重要的人文教育。而增强和改善人文教育可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伦理、历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大学生有自已的观点想法及人格的健全。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应日新月异,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老师在讲解古今中外的名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串讲,由此联想到时什么内容,都可以讲出来,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的深思自己应该遇问题该如何面对,增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历史、名著、伦理等古今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自己的交流,通过别人内心的世界与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反思转换,提高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是对语言情感的审美教育的提升。第三,重建大学语文的人维维度最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体,对美的审势,也有利于提升大学创造能力、修身养性、人格的塑造、审美及情感等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层次得以满足,从而更好的挖掘出藏在人们身体里的潜能。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课程。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让大学生体现出文字内在的魅力,体会生命的内存真谛,激发其独立、自由、创新的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品质,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其重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维度其对老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其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广泛的兴趣及职业操守,让其具有崇高的使命感。从而使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收获成就满足感。而人文教育不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讲授上,其老师本人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得以体现的方法之一。大学生是我国以后的未来,民族的栋梁之才。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有效统一;是我国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其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习马列哲学、加强文化知识底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质、正确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技能的提升及审美教育能力的提升和荣辱观念的加强,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及具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四、总结

处于全球知识信息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全球多元化的知识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文化的更替继承者大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中华文明的探讨及传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乎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重大事业。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作为最主要基本的方面,其工具性作为辅助,从而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的重建。

作者:宋卫泽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xx,(12).

[2]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12).

[3]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xx,(32).

[4]张文达。浅谈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J].语文学刊,20xx,(10).

[5]徐清华,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xx,(1).

大学语文论文 篇8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本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论文的,是关于教学模式论文的讨论分析。

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大学生的语文论文 篇9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 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