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优秀7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7篇管理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学论文 篇1
摘要:生活化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将理论知识通过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且忽视实践性的单一知识传授的窠臼,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形成主导—主体的师生关系,构建互联网师生交流平台,加强建设行政管理实训基地等途径促进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行政管理;大学生生;活化教学
《行政管理学》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研究政府组织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问。由于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个体之外的政府如何进行行政管理,因此对一些倾向于个人利益考虑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一种淡然的距离感。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增强课堂亲和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思考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切实提升学生应有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清醒地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总是已经在那里了,对于我们来说是预先就存在的,是一切实践(不论是理论的实践还是理论之外的实践)的‘基础’。”[1]而教育只不过向自己提出了与人类其他实践不一样的目标罢了,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着力于从生活视角去解释教育,即“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抱持类似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但他的视角与杜威不同,着重于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2]综观这三位大师的思想,生活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生活过程和受教育过程统一起来,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呢?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充分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领悟教育教学的内涵和真谛,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解析:其一,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目标设计不要过高,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反而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而应该把教学目标既体现出一定的理想性,又能反映出现实性,让学生所接受。其二,从本体论层面来说,教育教学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活实践,而不能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和抽象概念作为全部内容。其三,在方法论层面上,要求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基本依托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健康的、良性的互动。其四,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仅为检测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其在实际的生活情境或者类似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缺失及其解析
《行政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一门核心课程,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在管理公共事务和内部活动现象、行为及规律,并把相应规律转化为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认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和适应性,提高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分支出来,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起步比较晚,学科性质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办学目标定位缺乏特色,加上受办学经费不足、办学场地有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以及传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相当程度地存在生活化教学的缺失现象,其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教学理念的偏颇和教学能力的制约
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向更加广袤和纵深领域发展,社会危机频发不断,各种对内、对外的公共关系处理、组织的危机处理等情况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致使行政工作的内容以及需要的任职人员的能力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需求,精心研究生活,选择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生活情景,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使之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消化。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客观上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总体上有一些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新要求。一方面,他们没有主动转换自身角色,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而不能很好地转化成主导—主体关系,因此其教学观念也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层面上。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敏锐地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国家、地方的某些相关政策或者条例给予及时地分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此外,从资历来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中从事过行政管理实践又具备较高学历的教师比较少,多数是理论型的或者是由政治学和法学专业转型的,有的则是刚从学校毕业任教,在专业能力上与现实的行政管理实务脱节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教师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中难于切实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难以充分应用“新鲜出炉”的行政管理案例,难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偏重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弱
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目前《行政管理学》教材多是停留于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从笼统的层面上阐释政府的整体概念,基本上都缺少对不同层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职责等全方位介绍[3]。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也往往乐意于进行理论教学,理论灌输远远多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忽视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考查也倾向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结论的记忆。这势必导致学生处理社会现实问题和交往能力的技能很难有所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明显存在不平衡,很难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严重薄弱。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一般都设置了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但由于其时间短、任务重,而且管理松散,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所以收效与实际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出现实际能力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象。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实践教学含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才能铸就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预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处理能力,形成工作积极、团队协作和谐、办事灵活的管理人才。
三、《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不能脱离现实的需求而对学生进行“闭门造车”,而生活化教学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乏味且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之不足,让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生活世界为视觉切入点,将行政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置于生活情境中,使得课程学习有新鲜感,充盈着兴趣盎然。这样可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他们之前所接受的义务教育阶段在知识上存在的距离感,消除其因知识跨度引起的困惑感,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活及其以后立足于社会的角色。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
行政管理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目的、有条理的一种对行政管理问题思考的路线、方法、规律的思维模式。行政管理过程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行政管理思维对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展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社会生活实践为视觉,探究社会生活实践的种种样式所蕴含的行政管理,涉及日常的行政环境、职能、组织、领导、人事、财政、信息、政策过程及分析、伦理、法治、监督、危机、后勤、绩效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从中挖掘行政管理环节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学科的创造思考能力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有助于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理性并无自身的纯粹独立的感性空间,总是存在于社会实践生活的各种具体领域之中,并通过这些领域显现自身,因此《行政管理学》教学必定与道德教育“纠缠”在一起,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必然的行动。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事迹、感人事件、感动人物等案例,讲好“政府故事”,诠释公职人员超越一般个体“社会人”身份,在工作中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为公众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奋斗;与此同时也就培植了大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观念,端正大学生价值选择取向,在未来工作中所持有的正确的政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大学生树立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化教学法引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一是通过建构生活化语言课堂。课堂语言的生活化即是将理论知识以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以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表达方式进行课堂语言应用,而不是一味应用专业术语。二是教学方式生活化。高校教师要研究我国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进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从生活源头挖掘有效的生活化内容,深入研究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消除行政管理过程对于学生的神秘感,使学生真正体会行政管理过程,从而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提升对理论的感知度,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导—主体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要结合自身和大学生实际,以生活视觉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成就感,变教师独白式的课堂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激发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加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同时满足于社会实际需要,着力考虑社会实务,增加操作性强的课程,理论教学精讲管用。
(三)建构行政管理专业交流平台
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教师可以以课业任务为导向,利用网络媒介,建设年级或者跨级行政管理交流平台,由教师布置任务,用学分积累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议题,并放在平台上讨论,真正把行政管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不足造成的,这需要教师充分与学生沟通,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存在的竞争状况,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招聘的数据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专业学习意识。
(四)建设模拟行政管理社会
一般情况下,学生班级设置班委,并赋予班委职责,各班委各司其职,负责班里各项事务,主要是传达学校和系部的各项通知并组织班级同学落实和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各项活动。这其实与行政管理的程序有相似性,如果在行政管理专业班级建设一个行政管理社会,包括让学生把分组扮演社会各个部门,让学生体验行政管理的过程,赋予学生各项模拟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行政管理模式融入学生生活,使行政管理过程日常化,并通过积分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专业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形成行政管理思维。
(五)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要解决教师与现实的行政管理实务脱节这一问题,需要高校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定期输送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者跟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知识储备,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衔接。同时,建设学生见习基地,形成“学校—政府”、“学校—公司”模式,以学生兼职的形式进行实践,改变以往集中一个月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现实的行政管理过程,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效性如何与教学生活化程度的深浅有着直接关联,必须切实贯彻生活化教学使之充分到位,最终有效实现《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必须保持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创新教学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从生活世界这个基本源头掘取有效的生活化内容,使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网络交往、社会实践等形成生活化教育教学的合力,促进《行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工作有效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89.
[3]叶毅.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改研究[J].科教文化,2014(3)(上):92-94.
管理学论文 篇2
引言: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有用超群的领导和管理才能[l}在学生工作中,管理者希望能够获得真心拥护,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希望能够保证学生们进步的正确方向。从本质上看,要达成预期,学生工作者就必须加强管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转化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艺术。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计划、组织、激励、统襄霎、创新等基本原理的合理运用,可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威信,增强凝聚力;与此同时,可增加学生对管理的依从性,增加集体向心力。因此,对于学生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的渗透可丰富学生工作开展手段,提升管理艺术,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流畅性、有序性。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组织学生工作的得失,对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卞知识这一课题浅谈几点心得。
一、自身素质的提升,凝聚管理向心力
首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身为学生的管理者、领导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基础,是敏锐洞察力、科学判断力、有效组织力的基石和源泉。因此,无论从领导方法还是领导艺术角度分析,勤于学习,永不懈怠,积累知识都是必行功课。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及时更新既有知识,学生管理人员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排斥。此外,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只有将管理学知识融人实践,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更加自信。
其次,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工作热忱。学生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繁琐性,是对管理者身心的双重考验,身体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心理、精神状态是关键。任何一件事情的完美处理,都必须有必要的体力,有健康向上的心,只有身心健康,学生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有序和稳定,更能感染学生,营造群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凝聚向心力,达到最佳丁作效果。此外,热忱是行动力的来源,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学生工作者具备高度的工作热忱,学生才能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工作效率。
再有,培养人格魅力。从管理制度上看,学生工作者是权利的行使者,这种权利从表面上分析是由组织和上级的赋予而来。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靠这种硬性的授予权利的管理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其实,学生工作者真正的权利来源,不是组织和上级授予的,而是学生内心认可赋予的。学生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赢得下属尊重与爱戴的重要因子,这种人格魅力不是炫耀和浮夸,而是内心深处的伟大和平衡,是管理者给人的综合感受与气质。
二、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一)做好心理组织工作管理学认为:人的行为B=F(P?E),其中P代表是个人内在心理因素,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提升自身素质是心理、加强与学生沟通是心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心理组织工作全依靠班长或辅导员一人之力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工作者首先需加强与各专业教师、班干部的沟通,定期收集学生的成绩状况、情绪状态、生活情况等。多方组织联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学业苦恼等,通过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横向和纵向上深人了解学生,便于学生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的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其次,学生工作者可在班级中选取一到两位学生担当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需开朗、感染力强、有班级向心性,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二)环境陶冶,拓展学生工作氛围如上文所述,人的行为B=F(P·E),其中E就到标着环境,故环境的营造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因此,良好的班风建设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所谓班风,顾名思义,是一个班级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等多元因子的综合体。班风看似无形,却有奇质的力量;看似飘渺,却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看似平淡,却是流传久远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因此,学生工作者可将平等、民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重家、拥党、爱国、心怀天下等素养纳人班风建设中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和升华。如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心理形态也良荞不齐,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榜样、典型、美好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来烛照学生内心。
(三)完善用人艺术,适当权力分化
首先,发掘人才。管理学的核心是人,合理启用人才,适当权力分化是管理的管理的高境界,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管理人员要有慧眼识英的能力,将真正的人才纳为己用。一方面要有细微的识人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在具体的人才发掘中,要注意观察其能力、品质和心态。其次,培养人才。最好的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科学培养而来。发掘了人才,就要给人才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培养力度,多给其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扬其长改其短,发掘其潜能。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说,新鲜血液的加人是不可少的,然而管理的根本还是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发展创造的自己培养的人才。再有,使用人才。以史为镜,历朝历代,成也用人,败也用人。对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衡量中,人才的使用是一关键因素,应合理授权,用人之长,用人不疑。在管理组织中,学生工作者主要主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同时注意个体分析,合理授权,容人纳人,形成组织归属感,增加人才自信心。
三、运用沟通、激励、创新原理,进行人本管理
(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激励是管理学的基本要义之一。首先,公平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任何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3].首先要做到问题处理立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学生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其次,要把激励制度与学生考核制度有机统一。以加强自我责任意识,深挖自身潜能。第三,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管理人员要广听学生心声,做到任人唯贤不惟亲,奖惩分明。其次,差别激励策略。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由高到低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源头,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讲,需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关系。
(二)创新原理的运用
创新是管理学的又一基本要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牛工作者,就要积极主动的探索新工作方式和思维,遇到问题要能够运用创新性知识分析问题,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创造新的工作氛围、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全新的工作局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工作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没有答案、没有模式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这就需要工作者能勇敢的面对,发挥创新精神探求正确的解决思路,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
(三)沟通原理的运用
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者如同人体的主动脉,沟通则是血脉中流动的血液,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带来消极影响。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在上行、平行及下行方面的沟通。因此,学生工作无大成“模式”可循,唯有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需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现状,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现代管理认知水平,学习有效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艺术,才能不断除旧迎新,打开新的管理篇章。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需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热忱;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将激励、统筹、创新等管理学基本知识纳人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l]谭竺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学生参与与管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xx
[2]付炳宽。论道德管理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转换[J].天中学刊,20xx,(4) :102-104.
[3]常征。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
[4]卓玉国。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1):115-117.
[5]白颗。以人为本,以文为道-《管理心理学》原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97-99.
[6]关丽艳。管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xx,(07):53-54.
[7]李倩。浅谈行政管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重的应用[J].科技信息,20xx,(09):296-297.
[8]单凤儒。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8
[9]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 , (04)。
[10]孙云寿,孙强。加入wTO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啊及对策。高等农业育,20xx , (O1)。
[1l]旷水青,王再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高教论坛,20xx , (0l )。
管理学论文 篇3
摘要:现代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得到了中小企业内部的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中小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动现代中小企业地稳定发展。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分析
1.基础相同
管理会计是中小企业内部较为关键的报告会计之一[1],成为了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将会计学与管理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就在于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内部控制是指在结合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系统,其核心职能就在于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充分结合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2.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以及评价,是一种规范性的管理活动,着重强调中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保证中小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与合理。而内部控制要求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中小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监控体系的建设中,确保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战略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都是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服务者,旨在通过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相互影响
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得益于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围绕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而展开的,内部控制是集中小企业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模式[2],涉及到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的全过程。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之间在服务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共同致力于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设中。
二、内控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要素分析
1.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要想确保中小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贯彻落实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中小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依托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目标
(1)提升管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准确合理的管理会计数据可以使中小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的发展现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明确中小企业权责关系,管理会计资料受到了相应的限制[3],进而避免了中小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
(2)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有效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现象,严厉打击公款挪用和贪赃受贿现象。
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协调中小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中小企业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重要制定性保障。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有效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激发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去。同时,将内控制度融入进财务体系中,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执行氛围,确保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2.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避免管理会计经营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推动力下,出现了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中小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经常会出现失误,难以预测潜在风险。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要善于预测中小企业在会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安排专业人士来负责风险识别作业机制的业务活动,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评估和预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动情况,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调节、控制以及反馈等功能,确保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管理会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控制度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的良好发挥。
3.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由于受到现代中小企业各种机制的影响,内控制度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推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是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分支,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要从管理会计的实施与控制开始进行,完善会计相应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确立,符合中小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战略,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财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更具清晰度、透明度。
4.加强平衡计分卡和责任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平衡计分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创新等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构成内容[4],使组织经营战略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
(2)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设立责任中心、建立跟踪记录系统以及进行反馈控制等是其重要的体现,通过不断贯彻落实于中小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确保经营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都建立在管理层,其管理者和相关审计人员要全面监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控体系很难有效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仅仅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影响着团队整体效果的发挥。而责任会计通过权责统一的责任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原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中,可以通过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合理的职务分工,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和流程,促进中小企业权责关系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来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雅琴,高北宁。基于“互联网+”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xx,(9):34-35,40.
[2]郑兰庆。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xx,(15):211.
[3]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xx,(15):267-268.
[4]李敏峰。如何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xx,(11):169-170.
管理学论文 篇4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改革
作者简介:谭景林,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xx.05.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xx)05-63-02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再比如教育管理,因为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强大的队伍,但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就应该根据娄底本地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地方教育的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娄底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一定完全适合这里,最多只能借鉴,我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三是校企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去相关单位锻炼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从企业请专家到学校上课,把他们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基本上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但这不符合老中青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原则,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经验,社会阅历也相对浅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很难很好地教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很难以切身的体会去传授相关的知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多给现有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或者提供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兼职或在一定时期内任职,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就是聘请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校兼课或讲座,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实际的运用。
四、教学条件建设
这里的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的建设,包括多媒体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书本知识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实验室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建设得好与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关乎到他们实习的效果,学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多实地调查和考察,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大投入的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当然,这跟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是有关系的,该专业20xx级首届招生,一切都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不管怎样,想要办好一个专业,尤其是要办好一个跟市场需要接轨的专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20xx级马上就进入实习阶段,但至今没有任何实习基地,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建立实习基地,尽快与相应的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和规模大、信誉好、用人多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在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以教研室为中心,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化,多让学生参与,多走出教室去学习。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点,我们要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过去单一的培养途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现有的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毫不马虎的,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和大多数的专业教师一样,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只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而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展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展示对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者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某个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但应该注意确保调查的真正完成,而不是敷衍塞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共事业相关工作部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 [J].江西社会科学, 20xx,(01).
[2] 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 20xx,(02).
[3] 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xx,(05).
[4] 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xx,(04) .
[5]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
[6] 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xx, (06) .
管理学论文 篇5
摘要:发现油田基层班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班组管理 绩效考核 班组氛围 标准化管理
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缩影,如同人体细胞至于人体,班组管理的好坏和优劣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效益、形象、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对于油田基层班组班站而言,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挥生产、衔接生产、服务生产,还有更繁重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人员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包括怎样消除班组内部上下级和同级员工因工作导致的矛盾,消除工作中的惰性;怎样实现班组管理现实、可行、有效的民主化,从根本上和实际上提升班组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怎样增强对本质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大局意识等等。下面将一些广泛性的问题分别探讨一下。
一、消除员工的不平衡心理,克服班组的惰性毒瘤
基层班组,特别是油田生产的基层班站中,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班站长的指挥和协调,更需要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配合。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油田基层单位的工作不同于其它某些类型的企业。比如说有的企业有严格的流水作业程序和任务分配,通过一定强度的传递将生产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车间、不同的班组直至个人,个人的工资收益与本身的重复性作业有紧密的联系。在油田基层班站中,除了必须的生产状态变更或递进是需要班组长分配生产任务,更多需要员工本身是否积极的参与和投入到生产运行的维护中,是否将工作的责任担负起来,是否具备作为班组集体一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不仅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能力、素质、修养,取决于上一级或更上一级的管理制度和体制,还取决于班站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且后者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感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和深远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的特点是繁琐,既然存在“繁”和“琐”,就必然存在工作任务和工作完成量的不均衡,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心理甚至是攀比心理。比如在稠油热采中,设备需要变更运行状态,切断或接通工艺流程,电力系统和机泵系统的运行等一系列活动需要人员操作和维护,这一系列工作的每项具体任务需要班站长将任务分配给个人,集体协作来完成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的分配过程当然是必要的,但必要过程的存在同时也导致另一种矛盾的积累。任务的分配不可能完全绝对的公平和均衡,更不可能完全迎合个人的特长或爱好,这样,个别人就会有想法:“为什么每次最脏最累的活都让我去做?”“为什么最危险的工作总是安排给我?”不存在制度上细化的分工,这个分工只能通过班组管理来完成,通过班组长管理的手段和策略来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当问题和矛盾存在并慢慢积累时,必然会增加管理的阻力甚至导致工作的脱节,上下之间的执行力就会荡然无存。
如何消除这种不平衡心理是每个班组管理者纠结的问题,即使存在表面上消除攀比心理心态的策略,付诸实施也必然表现的差强人意,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班组管理者就必须加强与下级之间的沟通,促进下级员工之间的沟通。除班组正式的、制度程序化的交流途径外,还需要班组或班站的管理者积极的引导、鼓励非正式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由别的任何层面引申到工作层面,进而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跃工作的氛围,使员工不再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培养班组成员的和谐心态。有了好的心态和氛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就会同时被激发,班组管理的阻力才会消失。
二、细化绩效考核制度,杜绝“钻空子”的行为
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人员管理。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规范员工基本行为的基础上突出榜样的力量,奖惩分明,达到以点带面、先进带动落后,最终提高班站的整体水平。
现阶段实际的班组绩效管理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绩效考核,是与生产工作和工人收入紧密挂钩的,既然使用绩效考核管理,就需要考核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有遗漏。如果绩效考核的片面或不全,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情绪,还会导致钻绩效考核空子的现象发生。所谓钻空子行为,就是部分功利心较重的员工认识到片面绩效考核所侧重的方向,一方面用奖励的侧重点指导自己工作的侧重点,针对奖励奖金多的工作拼命做,另一方面对绩效奖励未涉及的工作不重视,久而久之,不良的工作心态成为一种风气,从而在大局上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绩效管理是提升班组精益化管理水平,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绩效考核制度是必要的,同时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更是必要的。奖金考核,就要全面覆盖员工的工作,肯定员工的工作,尊重员工付出的劳动,不能因为员工的默默无闻而忽视,细化每一条考核制度,让班站员工真正做到心服口也服。在油田班站管理中,将绩效考核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绩效考核制度在把日常考勤、连班作业、班站临时增加的工作内容纳入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内容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应以班站日产工作为依据,将日常工作量化,用数字说话,建立透明化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更新完善奖惩制度,把奖惩与绩效管理、规范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标准化管理班组,强化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班组整体素质
班组管理需要有层次的实现标准化。首先,要积极完善班组建设体制,建立健全班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班组管理责任,形成符合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和层次。其次,把各个班组的建设工作有机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保证班组与班组之间管理信息的对称。实现班组管理民主的标准化,对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方式从组织上落实,丛制度上保证。通过每天早会、班前讲话、每周例会等形式,鼓励班组的成员参与生产决策,广泛征求合理化建议,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意见反馈体系,最大程度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组每一名成员都能敢于发言,畅所欲言。
提升班组管理的整体执行力,从根本上要提升每名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基本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必要的,拥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强化教育,就是在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不要总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消除员工的自私心理心态,真正认识到班组和企业的荣辱与自己系系相关,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
总结:我们一直在谈讨在倡导在号召“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这个“本”究竟是怎样一个“本”,这个“本”应该掌握怎样一个度。在油田基层生产中,不仅需要将人的“本”与生产和工作协调好,同时也需要将人的“本”与班组的进步发展串联起来。做好班组管理,必须能够做到标准化管理和决策,细化各种制度和规范,做好员工的交流沟通工作,创造出和谐向上且富有凝聚力的班组氛围,从而促进班组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管理学论文 篇6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与认可,其在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人才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分析了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为社会培养酒店专业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推动我国酒店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所以务必要重视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酒店行业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这些:第一,业务能力。在酒店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只有为顾客提供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服务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第二,有着一定的管理能力。酒店管理专业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管理”,很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高级酒店工作,因此只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组织、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第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酒店员工需要经常与客人接触、交流,因此学生必须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高职酒店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这些:
1.不能及时创新教育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仍未转变。一味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不能及时引进系统、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强行将管理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真实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不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职业素养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酒店管理专业一味将管理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有了毕业文凭就可以顺利进入酒店工作,就能胜任酒店的各个岗位,因此思想上出现偏差,不具备职业观念,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
3.不能适应酒店工作
很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感到工作很累,很多酒店为了节约运行成本,在时间上对员工的要求过细,会随着客户的增多或减少随时调整员工的上下班时间,由于实行这种做法导致很多员工不定时加班,因此学生在实习中需要工作的时间很长。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1.建设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要做到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开展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可以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顺利对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真正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高职院校还需与企业及时交流,有效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合理休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任务,要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实习过程中要依据实习方案进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
利用平时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但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而且也要结合开展职业活动进行。在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应用企业岗位规范与流程标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酒店真实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4.采用校企合作交替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与酒店实习单位同时设置管理部门,共同参加学生的管理。拥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可以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应用二者“交替培养”的做法。总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交替培养”过程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致萱.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05).
[2]靳慧,朱军.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3]李志书.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管理学论文 篇7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它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手段并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人们现实的生活与工作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有人将此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目前,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催生了网络居民消费,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居民的消费行为出现新的变化,分析网络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能够为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优化居民消费行为,促进内部消费提供决策依据。
网络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网络经济的内涵。所谓网络经济就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各个环节电子化,市场主体开始利用电子交易的方式来开展经济活动,传统的各种交易方式被取代。狭义来说,网络经济重点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商贸活动,如网上商贸交易、网络购物、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等等。网络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依靠网络实现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的经济形态相比,互联网经济具有快捷性、自我膨胀性、外部经济性、高渗透性、直接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和可持续性等多重特征。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当前,网络经济的发展是有自身内在优势的。中国网民数量庞大,他们都是潜在的消费群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xx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至20xx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数量达6.49亿,比20xx年底提升了2.1%,20xx年新增3117万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47.9%.这一数字无疑还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继续上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网络消费群体,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兴起和增长,传统企业也开始注重网络营销渠道,这进一步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网民的消费能力巨大。由艾瑞咨询出具的《20xx~2011中国网络经济年度监测报告》指出,20xx年,我国网络经济的营收规模为1485.8亿元,较20xx年增长近50%,80、90后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独立,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将会提高,这也意味着网民的消费能力将会继续扩大,支撑网络经济不断发展。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网络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以网络购物为例,20xx年中国网络购物的增长率高达187.0%,20xx年网络购物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132.5%的高增长速度。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网络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过度的快速增长,也让中国的网络经济产生诸多隐患,如跟风现象严重、山寨货泛滥、逐利目的明显。
网络经济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显着的贡献,面对它的隐患,国家也开始出台相关规范政策。如20xx年,我国就出台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旨在规范无序的网络经济。可以说,网络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有利也有弊。它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消费增长。
网络经济对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
网络经济降低消费成本。首先,网络经济降低了流通费用。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崛起,我国的物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第三方物流业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也进一步降低了运输费用。在网络经济带动下,电商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这也降低了仓储费用。其次,网络经济还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费用。在传统的经济贸易中,卖方往往要派出推销员来联系卖家或是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形成一张销售网络。但在网络交易中,卖方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买方也可以通过网络来采集产品信息进行比较,这对买卖双方来说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在网络交易中,买卖双方不必通过邮递来互换单证和磋商合同,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完成,这也降低了传递信息的费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也逐步将交易转至网络平台,这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市场组织架构成本。
最后,网络交易还拉低了消费品价格,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购买力。网络销售产品平均价格要比线下销售低6%到16%左右,据20xx年统计,网络零售将全国的零售价格拉低了0.2%到0.4%,到20xx年,这一数字持续上涨,变为0.3%到0.6%,网络的低价销售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据互联网络中心调查,中国55%的网络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能够节约日常花费。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中国居民在网络上的购物频次与金额也在不断上涨,可以说网络消费者购买力旺盛。
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发展对促进居民消费的支撑作用。据统计,我国20xx年的物流总额高达177.3万亿元,同比增长9.8%.我国的物流产业可以说是在网络消费的巨大需求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而物流产业的发展又支撑了网络经济。20xx年,我国的快递服务企业收入同比增长26.9%,达1980.9亿元,全国规模以上的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完成量为56.9 亿件,增幅达54.8%.物流快递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网络消费,它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商品跨地区、跨国家流动。有调查显示,在网络销售企业中,90%都会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合作。我国的快递企业以顺丰、申通、中通、圆通、汇通以及韵达等为新兴代表,他们在网络经济时代快速崛起,又为网络消费提供物流支撑。物流快递的便捷性也促使居民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易,刺激了居民消费。
网络金融的发展弱化消费的流动性约束。传统的经济交易依赖能够实现资金交付的银行等金融体系,而到了网络经济时代,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银行的线上支付体系成为网络经济运行的纽带。网上支付已经成为线上资金交付的主要渠道,它比传统银行的资金处理更加便捷有效率,成为网络经济时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居民进行网络支付的方式主要为第三方支付账号余额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商业银行是我国在线支付的主体,这二者之间具有优势互补的关系,商业银行更加愿意服务稳定、安全和成熟的市场,因此它一般为大企业提供支付服务,这也就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为一些中小商户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第三方支付企业是传统银行支付业务的延伸,它丰富了资金结算途径、提升了消费者的支付体验。此外,网上支付所支撑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网络购物、航空客票、网络游戏、电信缴费等等。网络金融支付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使之受到居民的青睐,成为居民网络消费时的重要支付手段,截止到20xx年上半年,我国有1.87亿人使用了网络支付功能,第三方网络支付的金额高达3803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6%.在网络金融技术的支持下,消费者随时都可以将储蓄金变为消费支出,这也刺激了居民消费。
网络经济环境下制约消费增长的问题
网络消费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一方面,我国网络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20xx年的统计来看,华东地区网络购物的渗透率为47.1%,华北、东北、中南、西南地区的渗透率保持在41%到42%之间,而西北地区的网购渗透率仅为38.8%.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消费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91.1%的网络购物者居住在城镇,而只有不到9%的用户居住在农村。
最后我国的网络消费还存在消费领域失衡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消费者更倾向在网上购买实物,如81.8%的网络购买者是购买了服装鞋帽等实物,有31.6%的网络消费者购买日用百货,还有29.6%的用户通过网络购买了数码产品及相关数码配件,但仅有 9.5%的用户通过网络来预定机票或酒店,而餐饮服务则只有 8.5%的网络购买者。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与消费领域的失衡都制约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实现的支撑体系不健全。首先,网络消费的商品配送面临着高成本问题。网络消费改变了以往消费者自我运输配送的行为而转为由厂商来统一配送商品,这方便了消费者。由于网络消费的兴起,我国的快递物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但数量庞大的网络消费产品还是给物流快递企业带来了分拨和分检复杂的问题。而且我国的快递产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集中度低的问题,国内注册的快递企业有几千家,而只有20多家成长为规模企业,快递业这种“小散乱”的状况拉低了我国快递产业整体的服务水平,也阻碍了快递物流产业的规范化、一体化和标准化发展。其次,网络消费的在线服务存在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风险。
居民在进行网络消费时使用在线支付功能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与此同时这项技术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在线支付的安全漏洞来盗取用户信息,进而转移用户资产、盗刷银行卡,这给网络支付用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最后,互联网金融还冲击着传统的金融秩序。互联网金融将金融活动与互联网技术联合起来,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诸多弊端,因此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用户,如余额宝一周内便吸引600万客户,半年内吸进5000亿元资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扩展冲击了传统的金融体系,而且我国缺乏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网络交易市场秩序存在风险。首先,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带来了消费纠纷。网络的交易双方对彼此并不了解,也非现场交易,这种虚拟性虽然给居民消费购物带来便捷,但也增加了交易风险,容易发生交易纠纷。以北京为例,20xx年北京工商局发布报告显示,网购投诉量占整个消费者投诉的半数之多,北京12315服务平台20xx年受理的网购投诉达31023件,占到整个平台投诉总量的52%.其次,网络交易的技术安全仍然存在问题。在目前的网络交易环境中,技术风险仍然对消费者的网络交易存在威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20xx年,我国有1.19亿网民遭遇账号或密码被盗,仅20xx年一年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就处理了40219个钓鱼网站,这其中电子商务与金融债券类钓鱼网站排在前两位。这种技术风险造成了居民消费者的恐慌,阻碍了他们网络购物活动,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最后,网络经济还存在严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于网络交易并非现场交易,这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售假的机会,一些市场上价值成千上万的名牌产品,在网络上仅仅以几百元的价格成交。一些消费者明知是假货,但为了省钱和满足虚荣心,很多消费者还是主动购买,而遭遇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时,因为怕麻烦且标的小,很少发起维权行为,这也进一步助长了网络售假。
网络经济环境下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积极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建设,包括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人才培训等。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中的服务业发展,提升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建立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或基地,引导电子商务规范化发展。针对电子商务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各方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交易来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协调发展的途径。
20xx年,我国的农民网民在网民总数中已经占比27.5%,因此农村的网络消费需求空间是巨大的。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了一个工业产品下乡和农业产品进城的双向渠道,应该积极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促使那些会操作电脑的农民群体参与网络购物。
政府部门可以在一些配套条件较好的农村开展试点工作,之后将试点经验推广,逐步建立起农村网络经济。健全网络消费物流配送体系。要想通过网络经济拉动居民消费,还需要继续健全我国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注册的物流快递公司虽然超过千家,但我国的物流设施总量仅为580万平方米,显然不能够满足数量巨大的网络交易需求。物流运送慢的问题也降低了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消费品的意愿。因此,要想以网络经济拉动居民消费,必须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产业的空运能力和仓储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物流企业提升自身的运送能力。要鼓励我国的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改变目前物流市场“小散乱”的现状,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规范互联网支付和金融市场。其一,要提高我国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水平。政府应该加快有关在线支付安全的立法,约束第三方机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政府需要联合安全厂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打击利用网络支付漏洞犯罪的行为。第三方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支付环境,并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安全支付习惯,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其二,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快发展,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使金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但与此同时,自身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也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风险。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为互联网金融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在线支付与互联网金融安全性有保证,才能够让消费者信任网络经济,在网络交易平台进行消费。
降低网络市场消费风险。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网络交易的监管,减少网络交易纠纷,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络交易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这导致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取证困难而在网络空间中发布虚假广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网络销售欺诈,这些违法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打击了他们进行网络消费的积极性。为此,我国应该建立适用网络交易的监管体系,规范网络经济秩序。应该督促第三方企业担负起主体责任,使之规范管理网络交易平台,处理消费者投诉。
还要加大对网络交易市场的检查力度,打击网络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适合网络经济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政府可以将掌握的企业资质、许可认证、涉信执法等信息公开,让网络零售平台以及消费者掌握卖家信息,建立一个诚信的网络消费环境。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建立,其能够为电子商务提供认证、征信和信用评价等专业服务,它可以通过定期公开电子商务企业信用排行榜的方式来监督企业,也为居民的网络消费提供信誉参考,提升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