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中药学论文范例优秀6篇正文

《中药学论文范例优秀6篇》

时间:

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中药学论文范例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药学论文 篇1

11名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全盲的,有半盲的,有认识汉字的,有对汉字毫无概念,只识别盲文。所幸学校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台电脑,有读屏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但只识别word文档。授课教师也配有电脑,可通过红蜘蛛软件给学生传word形式的讲稿、习题。授课完全靠教师语言描述,无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毫无用武之地。给普通学生授课,可授课过程中穿插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但给视障学生授课,讲授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反复讲解,授课进度较普通学生慢。只能靠生动的语言,一些传说故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2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我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11人小班授课的优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提问,师生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逐渐形成了集讲授法、比较法和讨论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2.1讲授法

由于中药学涉及的信息量大,学生阅读速度慢,大量的信息主要靠课堂讲授获取。因此,课前为学生准备word文档的讲稿,并为6位学生准备由专业老师转换的盲文讲稿。中药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模块。总论部分主要讲授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定义、发展简史、中药的产地与采收、中药的药性理论、中药的炮制等内容。该部分比较抽象,讲授过程中尽量结合典型药物来讲授。当然,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具体药物,讲授的过程中可提示学生先知道药名,不必深究具体功效,以免给学生造成中药难学的印象。比如,常列举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药物,如金银花、冬虫夏草、大黄等,让学生感觉中药就在身边,有一种亲切感,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论部分掌握好了,对各论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与学生交流,使他们真正明白。各论内容非常庞大,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先讲清概述部分,再讲具体药物的顺序。因为概述内容虽少,却是一章的精华所在,是对一章药物共性的总结。知道共性了,学习具体药物只需掌握个性,同中求异,可事半功倍。以解表药为例,概述部分包括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应用、分类和使用注意等内容。含义简明扼要,包括的信息有功效、适应证。要使学生明白为何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归属于解表药,是因为解表为主要功效。如羌活和独活两味药,均可解表、祛风湿。但羌活以解表为主要功效,归属于解表药,独活以祛风湿为主要作用,归属于祛风湿药。当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意识,在治疗表证时固然应重点考虑解表药,但散在在不同章节中的具有解表作用的中药也可选择,完全可打破章节,选择最适合病情需要的药物。如外感风寒湿邪引发的一身上下诸痛,可羌活、独活并用。功效和适应证根据含义可推导,不用刻意记忆。配伍应用,旨在强调根据具体病情,可搭配相应的药物,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病情需要,为今后方剂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分类是根据药性的差异、归经的差异,将中药细化为不同的类别。以解表药为例,解表药都有辛味,但辛温和辛凉之品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辛温可发散风寒,辛凉可发散风热,分别适用于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故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节。使用注意是解表药总的注意事项,由于解表药通过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故如何煎药、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发汗的程度、慎用或禁用的人群都有相关要求。掌握好概述部分,再来学习具体药物就了然于胸了。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先学习发散风寒药的特点、功效、适应证等,学习具体药物时已经掌握了第一条功效即发散风寒。当然,课本中具体中药发散风寒功效的表述各不相同,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表散寒、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等。这就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同样可以治疗风寒表证,其细微之处何在,如何选用。若外感风寒之重证,可选择发汗之力强的,如麻黄、桂枝;若轻证可选择生姜、苏叶;若外感风寒湿邪,可选择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若选择风寒和风热的通用药可选择荆芥、防风。把解表的功效掌握好后,就要注意同一类药物的区别,此时就要使用比较法。

2.2比较法

比较法应贯彻中药学的整个授课过程。可同一节的药物比较,可不同章节的药物比较,在比较中明晰药物各自的特点,以利于在临床中灵活选择药物,使之更符合复杂的病情需要。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发汗之力强的麻黄和桂枝要在比较中掌握其异同点。如麻黄可开腠理,桂枝可温通经脉,故二者搭配一起,可增强发汗之功,治疗风寒表实证。若营卫不和的风寒表虚证,则桂枝搭配白芍使用,散中有收,调和营卫。除此之外,麻黄尚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尚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这样,两味药的功效异同点就明确了,至于临床应用根据功效可直接推导。再以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为例,生姜、芦根、半夏均可止呕,分属于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生姜为"呕家之圣药",擅长治疗胃寒呕吐;芦根可清肺胃之热,擅长治疗胃热呕吐;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可治疗胃寒或痰饮呕吐。这样就明晰三个止呕药主治不同证型的呕吐。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同样可安胎的药物,各适用于何种证型的胎动不安?在比较之中,还可穿插一些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同学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如根据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谜语:三朵姊妹花,大姐是外科医生,二姐是妇科医生,小妹是眼科医生,她们的名字与职业密切相关,试结合中药中花类药,猜测一下三姐妹的名字?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将课本中讲过的花类药逐一列举出来,外科医生可治疗疮疡肿毒,很快大家把目光锁定到金银花,又名金花、银花。妇科医生主治经带胎产,女子以血为本,活血化瘀药自然经常使用,最后大家锁定红花。眼科医生主治眼病,肝开窍于目,使用的药物大多入肝经,具有清肝、养肝等作用,可选择菊花。虽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而且可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结合视障生的特点,无法到本草园实地进行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又为了满足学生对认识中药的渴望,我们把中药标本带到课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常见中药材鉴别的小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采用触摸、闻的方式来切身感受一下中药。比如学生通过触摸可大致摸出入药的部位是根、茎、叶还是花,同样是叶片其形状的差异是什么;通过闻气味,可对一些有特殊气味的中药进行比较记忆。比如,点燃血竭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砂仁有浓樟脑气;鱼腥草,鲜品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干品用手搓之或用水润湿亦有鱼腥气味;白藓皮有羊膻气;山豆根有豆腥气等等,通过气味不同可鉴别一些药物,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而对中药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

2.3讨论法

2012级视障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授课,提出他们的疑问,使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授课进度,师生在讨论中教学互长。比如在讲到桑叶的时候,我提到桑树浑身上下都是宝,让同学讨论下桑树有哪些入药部位?其不同入药部位是否作用相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大家集思广益,很快找到桑树的入药部位有叶、枝、果实、根皮。我进一步给学生介绍分别为桑叶、桑枝、桑椹和桑白皮。对于不同的入药部位作用是否相同,学生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我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因为叶、枝、果实和根皮特征相差很大,叶片质地轻清,故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尤其以霜桑叶为妙。枝类的药物大多具有祛风湿的作用。果实其味甘,具有补血之功。根皮具有清泻肺热之功,药用部位不同,功效天壤之别。进而,我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药物的入药部位相同,作用是否相同呢?师生一起列出几种均以叶片入药的中药,从中寻找其共同点。结果发现药用部位相同的药物有很多相同的功效。进而鼓励学生学完中药之后可以把叶类药、花类药、种子类药、果实类药、动物类药等逐一寻找其共同的功效,撰写科研小论文。讲到鹿茸时,我又提到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三个附药。师生一起讨论为何鹿茸用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入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之功;鹿角用已骨化的角,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但药力薄弱,兼能活血散瘀消肿;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块,功效介于鹿茸和鹿角之间;鹿角霜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是四者之中补肾助阳之力最弱的,兼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在这种讨论中可加深对药物的理解,有的同学甚至马上联想到桃仁活血之功很强,那吃桃子有没有活血的作用呢?孕妇能多吃桃子吗?红色的药材是不是都有一定的活血之功?玫瑰花必需要红色的入药吗?黄色、白色、黑色也可入药吗?通过讨论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要告诫学生,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比如,花类的药物大多质地轻清,性善上行,治疗上部的病证。但也有特例:旋复花是沉降的,故有"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的说法。所以,我们既要掌握中药的共性,也不要一概而论,要全面地学习问题。在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很多生活中的启示。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了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3结语

中药学论文 篇2

1.1开课时间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部推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内学习3年专业知识,然后在有就业意向的实习单位实习1年。鉴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中药综合性实验》开设在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大多数专业课程,储备了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中药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已具备开设中药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条件。如果选择在前几学期开设,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尚不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基本学完专业课程之后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开设,既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发生脱节,又能给学生在知识结构具备的情况下及时提供运用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基础。

1.2具体内容

根据实验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结合由浅入深的课程设计原则,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性实验项目———“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与“香连丸质量检查与评价”,一个设计性实验项目———“中药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检验”。为做好实验,我们带领学生回顾项目中所涉及中药品种的中药学知识,包括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中药鉴定学知识,应用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等多种鉴别手段对实验中用到的药材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对于鉴别合格的中药品种,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中药化学知识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提取分离得到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中药药剂学知识利用制备得到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加一定的辅料制成一定剂型的中成药;最后要求学生应用中药制剂分析知识按《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测。这些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系统地把握了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由于学时限制,我们在三个实验项目中选择了最常见的中成药剂型-颗粒剂与丸剂,由浅入深、有所侧重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2课程特色

2.1多课程专业知识的综合

综合性实验涉及多门课程,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灵活运用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原本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各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系统的构架。

2.2模块化设计

三个实验培养目标明确,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密切相关。既可以单独操作以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又可以按需组合逐步开展各项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符合学习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2.3强化设计性实验

在综合性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设计性实验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深化在综合性实验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能力。

3实施效果

中药学论文 篇3

1.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中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古有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日世界各国知名药学实验室都有中药学研究,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药学院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作为国内知名药科院校,广东药学院从2007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作为学校一级学科和品牌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但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在我校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是经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全日制三年制专业型硕士,第一年第一学期进行硕士阶段中药学理论的学习,各学科优秀带头人亲自授课,系统学习中药学理论,为以后两年的实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一年下学期按照不同导师的具体安排学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导师的安排下在实验室开始实验的学习,为开始自己的课题做好准备。(2)在导师的安排下,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医院实习相结合。(3)由各自的导师安排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创作毕业论文。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几乎全部派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企业联系好第二导师,由双导师指导,实现与科研工作相接轨,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实习与工作相接轨,实习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符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宗旨,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

2.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要求

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拓展学校科研应用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与各知名药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素质和增加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1.学校与企业协商签订培养议。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质量,我校领导积极与相关医药企业沟通协商,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向企业提供科研指导,派遣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去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一年的合作经验,我校学生在各知名药企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为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个人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一部分导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绝大部分导师都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项目,与一些药企领导有过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科研需要,派送专业型硕士去药企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导师与企业之间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合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合作,还能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

3.企业校友联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学校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伴随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数十年共同努力,学校在华南地区已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若干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谋求长期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很好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传播与企业的科研进步、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实现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实习与就业相接轨,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自201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三年来,我校专业型硕士培养已取得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部分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习单位,发现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不相符,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部分同学所在实习单位只存在简单的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背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

2.双导师负责制仍需改进。

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规划,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位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制定和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目前,学校部分研究生存在导师对研究生负责混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不能很好地协调,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校方导师偏向科研进展,而企业导师则偏重企业效益等问题。

四、改进对策

1.增强校企合作的理念。

企业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的影响之下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研究科研的生产,积极主动地担起实习、研究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选拔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向学生传输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掌握企业中的管理生产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2.深化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一是企业应该注重民生的培养,积极主动把握市场的总方向,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二是要契合双方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升自身价值,使得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双方共赢的结果。只有全面通过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我们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伙伴应遵循互补、双赢和信誉良好的原则,针对校企双方课题研究或生产技术革新需求点,使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进行探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吸取企业给予的意见,最大程度地节约教育成本。充分调动校企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总体质量水平。企业应该与学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机构,科研型学校是每一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不能盲目追求科学研究和,应该把科研成果更大可能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为此,我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拓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企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3.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

中药学论文 篇4

对中药材的进行炮制之前,一定要清楚的认识中药材的性质。对含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炮制,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2]。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

2净制法

主要是指药材通过净制的处理过后,使毒副作用祛除。例如:白首乌的外皮含有剧毒,经过加工之后,大大降低了何首乌的毒性。又如:巴戟天的木质心中含有大量的铅,祛除木质心过后,使铅的含量大大降低。再如蕲蛇:因头部有个毒腺,并且含有大量的溶血性毒和出血性毒[3],当人畜被咬伤之后,即内脏出血,所以必须要祛除该蛇的头部,祛除毒性。

3水制法

水中祛毒,毒性溶解于水中,降低毒性的含量。常用的方法有:洗、泡、漂、浸、润、水飞等。下面介绍两种。

3.1浸泡法

长时间的将药材放进流水中浸泡,已达到祛除毒性的目的。例如:生天南星,该药含有剧毒,在进行炮制之前,必须要用水浸泡上10天,并且每天都要换水,一直到该药材没有白心,口试稍带麻辣感觉。槟榔的炮制也需置水中浸泡,每日换水,约浸3~5d,捞起置容器内,经常淋水,润透,切薄片干燥

3.2水飞法

药材通过反复的研磨,使其成分溶于水的毒性被祛除,从而达到祛毒的目的。例如:雄黄,有效成分As2S2是不溶于水中,但是剧毒成分的As2O3则溶于水;经过水飞制成了极细的粉末,并反复的操作,使其有毒成分逐渐溶于水,降低毒性。一般雄黄:水=1:500以内,水温大于90℃,除去As2O3的效果最好。

4火制法

借助外力火处理药材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广泛的,常见的方法有:炒、炙、煅、煨等。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法。

4.1炒法

4.1.1清炒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了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例如:苍耳子,性温,味较苦、辛;有毒。将干净的苍耳子放进锅内,使用中火清炒,直至成焦黄色即可,然后碾去刺,筛干净。该药经过清炒之后,毒性降低,止痛、祛风湿,并且还能通鼻窍。槐花炭190℃以前制备的,其止血作用随制炭温度升高而增强,以190~195℃制成的槐花炭止血作用最强。所以有些药材清炒时,对温度的掌握很重要。

4.1.2米炒法

米炒主要是为了矫正臭味,降低毒副作用。例如:斑蝥,性热,味辛;含有大毒。将米放进锅中,中火加热直到冒烟,再放斑蝥混合清炒,直至将米炒成黄棕色再取出,祛除米、头、足、翅,晾干即可。炮制后的斑蝥,降低了毒副作用,气味也得到了矫正,并可以内服。

4.2炙法

该方法包括多种:酒炙法、醋炙法、盐炙法、姜炙法、蜜炙法等。

4.2.1醋炙法

该方法能够引药进入肝脏,从而增强活血止痛的功能,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缓和药材的性质,还能矫正臭味。例如: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归于脾脏和肝脏;能活血、止痛、行气等。用定量的米醋读延胡索进行闷润,直至米醋被吸收完,然后将延胡索放进锅内用文火炒干,然后取出晾干即可。一般醋炙法100千克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过50千克。

4.2.2蜜炙法

该方法能够降低副作用,矫正辛臭气味,润肺止咳、益气补脾,缓和中药材的性能等。例如:甘草,性平、味甘;先用水稀释蜜,再将稀释好的蜜汁倒入甘草中,搅拌闷润,放进铁锅中使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的时候再取出晾干即可。蜜炙后的甘草性温,调和诸药,和胃益气等。蜜炙法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5水火共制

利用水和火共同炮制药材,降低或者是消除药材的毒副作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煮、蒸、淬等。

5.1煮

将药材放进适当的容器之中,加上适量的清水煮,用以祛除药材的毒副作用。例如:川乌,该药材毒性较大,通过蒸或者是煮4~6h之后,能够降低毒性。清半夏在炮制的过程中先清水浸泡(夏7天,冬14天左右),日换水1~2次,泡至稍有麻辣感,再加白矾煮透,或加白面制团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5.2淬

将药材煅烧红后,迅速将其放进凉水或者是在醋中,使其达到酥脆。例如:醋淬自然铜(每100千克自然铜用醋25~30千克)。

中药学论文 篇5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药学论文 篇6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om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