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语言学论文范文(优秀12篇)正文

《语言学论文范文(优秀12篇)》

时间: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12篇语言学论文范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言学论文 篇1

1、数学符号的科学性

数学符号是数学文字的主要形式,它是构成数学语言的基本成份。

1,2,3,4,5,6,7,8,9,0,这十个符号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它们表示了全部的数,书写、运算都十分方便。这10个符号常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却是印度人创造的,只是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是印度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这一贡献的意义也可能是今天的人们不易觉察的。但是,18世纪一位法国著名数学家曾说过:“用不多的记号表示全部的数的思想,赋予它的除了形式上的意义外,还有位置上的意义,它之如此绝妙非常,正是由于这种简易得难以估量。”

关于“位置上的意义”,指的是数字的进位表达。比如说724,它实际上是7×100+2×10+4,可是它只需简写成724就明白了。此外还有空位的问题,假若有个数字是7×1000+2×100+4,那该怎么写呢?现在我们是很容易回答了,不就写为7204吗?可是,在最初的数字符号系统中是没有0这个符号的。有的用一个点来表示:72•4有的用一个方格来表示;有的干脆就拉开一点写,表示空一位;……但这些写法的不准确、不方便是显而易见的。直到使用了0这个符号,问题才得以解决。而0这个符号比其他符号的出现晚了好几百年。如果年看72004这个数字,我们能更清楚地体会到0这个符号的特殊意义。

数学的简洁不只表现在数字符号上,还表现在其他符号上,表现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表现在它的逻辑体系上,总之,表现在思维经济上。

数学符号有许多种,除了前面提到的数字符号外,还有代数的符号,通常用英文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在笛卡儿时代,以英文字母的开头几个表示已知数,如a、b、c、…,以英文字母的最后几个代表未知数,如x、y、z,或以a、b、c、…代表常数,以x、y、z代表变数。现在,这已不是固定的了,在某种约定之下,a、b、c、…也可代表未知数,也可以表变数,x、y、z也可以代表已知数,也可以代表常数。还有一些特殊的常数,如π,e。还有另一些表现数量的符号,往往是其他类型符号的组合。

数字研究的对象已不只限于数,还研究形,表示三角形,表示四边形,表示圆。

数学研究的最一般对象是集合,而表示集合的符号常常用英文字母的斜体,如A、B、C、D、X、Y、Z等。某些特殊的集合又用特殊的符号表示,例如,用N表示自然数集,而实数集则用R表示,N与nature(自然)一词有关,R与real(实的)有关。特定的集合组成空间,空间有时用S表示,S与space(空间)一词有关,但也用其他字母表示空间。这些符号的运用使得数学语言变得简练。

还有一类符号是表示关系的,通过种种关系起联结作用。常用的如等号=,近似等号≈,全等号≌或。还有不等号≠,<,>,<<。∥表示平行关系,表示垂直关系,与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蕴涵关系等等。

还有一大类是关于运算的符号。+,-,×,÷是四则运算符号。是开方运算符号,sin,cos,tan是三角运算符号,lim是极限运算符号,d,是微积分运算符号。表示若干项乃至无穷项求和,表示连乘(若干因子或无穷个因子),!表示阶乘,,是集合论中的运算符号。映射是比运算更普遍的概念,f,g,h等常被运用作映射符号。

微积分是英国人牛顿和德国人莱布尼茨彼此独立发现的,牛顿和莱布尼茨使用的微分符号却是不同的。牛顿创立了微分符号,比如说的微分用表示,可是牛顿的这一符号对于高阶微分并不方便,并且不宜于表现微分与积分的关系,因而实质上并不十分科学。相比之下,莱布尼茨的符号在这两方面都比牛顿的符号更加科学合理,它反映了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减轻了想象的任务。诸如这样的优美的式子,是在莱布尼茨符号下才能出现的。而英国人却以牛顿为自豪,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时间固守牛顿的符号,使英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所以,数学符号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数学语言的质量,影响着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数学语言非常简洁精确,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科学语言的基础。

从宏观来说,人们常以“成千上万”来研究多,再多就是“百万”、“千万”了,更多则是“亿万”。可是,数学能作出更简洁也更明确、更有力的表示,比如说,1025、286243这样巨大的数字,一般语言就说不太清楚了。

从微观来说,日常语言之中,“失之毫厘,廖以千里”,用一毫一厘来形容微小,还有形容体积之小的,时间之短的,距离之近的。但是,没有比10-15,10-45这样一些表达更能说明问题,它也更简洁、更明了。

[a,b]仅由a、b、[]这三个数学符号表出,但如果比用一般语言描述就成为“大于或等于a,小于或等于b的一切实数的集合。”除去标点还得需要20个符号,其中18个汉字。

若对任何使得对任何n,m>N,有,则数列有极限。这是著名的柯西判别准则。如果要用一般语言是无论如何也表示不清的,

作为有理数、无理数、代数数、超越数、实数、虚数之间关系之一的式子,是各种数的大统一。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这样的简洁、明晰。

数学语言有其独特之处,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普通语言无法替代的,而且它构成了科学语言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科学门类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这不仅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简洁,而且是因为数学语言的精确及其思想的普遍性与深刻性。

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式子,就能明白物理学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的。

F=0

F=

F=

第一、二两个式子分别表达的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第三个式子说的是万有引力定律。

惯性定律说的是,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或静止)状态,然而简洁的数学式F=0(C是常数)表达了定律的实质。

第二定律说的是,力与质量和加速成正比,数学式子F=表达了这一点。当质量是常数的时候,式子可写为F=,又可用a表示加速度,因此牛顿第二定律又可以表示为人所共知的形式F=ma。

万有引力定律说的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其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之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式子F=又是多么有力地刻画了这一思想。

3、数学语言的通用性

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它具有无民族性、无区域性,它世界上唯一的通用语言。

数学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与一般语言是相通的,而且可以说是以一般语言为基础的。一般语言掌握得如何,直接会影响数学语言的学习。但是,一般语言学得很好的人也不一定能掌握好数学语言,它们毕竟有差别。

一般语言具有民族性、地区性,一般语言与民族、地区文化有极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区语言的差别可以很大,这种差别主要指符号及法则体系的不同。例如,英语与俄语,不仅符号表示的差别很大,而且语言规则的差别也很大;至于汉语,它与英语、俄语的差别更大,从书写来看,汉语是方块字,从读音来看,英语、俄语是拼读法,语法的差别也特别大。

就是同一民族,书面语言完全相同而发音很不相同的情形更多,例如同讲汉语,北方与南方就有很大不同,北京话与广大话很不相同。而且,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就多达2500—3000种,其中仅美洲语言即有1000多种,非洲语言也近1000种。100万以上人口使用的文字则只有140种。这140种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0%;其次是英语,约占6%;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法语,使用这五种语言的人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

但数学语言没有地区性、民族性。全世界因为地区之不同、民族之不同而有二、三千种语言(远远超过全世界国家的数目),可是,全世界的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这种语言符号,全世界的中学生大学生们都认识,同一种书写、同一个含义,只是读音一般有所不同而已。

从以上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构成数学语言的数学符号科学、简洁,而导致数学语言具有不同一般语言的特殊性,也就是具有科学性、简洁性、相通性。对数学语言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而且也能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正因为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那它在数学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3、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4、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语言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

接下来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数学要求,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语言学论文 篇2

关键词:文学语言 意象美 言语生成 策略

一、引言

意象是指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直觉思维的方式而瞬间产生的艺术表象。文学语言是对日常生活中常用语言的一种有意识的解构,在完成解构的过程中,辞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形式。诗歌意象的超凡脱俗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变形的产物,在营构意象的多种言语策略中,辞格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目前我们对辞格意象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还处于比较弱的环节,本研究试图探讨文学语言意象美中的言语生成策略,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二、文学语言意象生成的语言物质基础

文学语言意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具象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构造具象性的言语是营构意象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语言自身变得越发抽象,文学语言意象营构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与理性的对立。诗歌意象之所称为典型的审美信息,是因为它凝结了审美信息的全部特质,语汇与感觉功能联系的特点为意象的生成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营造文学语言意象需要在一般性与意象具象性、语汇的抽象性及个别性的矛盾中运作,借助具体的组合,来突出语汇个别的、具体的即可感的功能。

三、意象美的言语生成策略

我们对辞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过程,在完成文学语言对日常生活语言有意识的解构过程中,辞格是最先锋的形式,但是辞格与变异两者并不是对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文学语言的表达中并不是所有的变异现象皆是通过辞格所造成的。以辞格的形式来营构的审美意象主要有通感意象、列锦意象、对比意象以及比喻意象等。

1.通感意象

通感在心理学上叫做联觉,通常情况下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各司其职,但是在兴奋“分化”情形下会引起“感觉的挪移”。通感一方面是许多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感艺术语言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感意象是指为了创造审美效应,而借助不同感官相互之间的联系,通过文学语言中所呈现的策略而营造的意象。一般情况下,不同感觉之间短暂的联系在语言符号上有相应的呈现形式。通感一般是把分别属于不同感觉区域词组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结合在一起,使得核心意象的词义感染上其他感觉域区域所特有的色彩,从而形成通感意象。研究显示,一个语义场的各个义位既在意义上有关,同时在意义上也是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语言中,语义场很显然制约着词汇的选择。例如正常情况下,视、听、触、味具有相互区别意义的义位,语义搭配都是在语义场中进行,通感性意象的生成,则有意识地破坏这种正常的逻辑规范,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将不同感觉语义场的词组合到一起。这些词如果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则会相互感染、交融,将不同的语义场所具有的感觉色彩赋予核心意象,这样就有百合花的视觉意象赋予给了知了的鸣叫声现象。

2.列锦意象

列锦是指所要表达的语意中的关键词的连缀。列锦格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将名词性的词组组合在一起,通过没有起语法作用的虚词将它们联系起来,组成了名词意象间的并置,它是辞格的一种积极修辞手法。列锦意象是指通过列锦辞格相对稳定的言语形式,来营构的意象。列锦意象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列锦意象主要包括词列锦意象与词组列锦意象。例如秋千庭院小帘栊,中每个词都是硬朗、鲜明的名词,换句话来说就是不依赖任何修饰语,就可以独立唤起完整意象的名词。

3.对比意象

对比是指将两种互相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中互相矛盾的方面加以比较,所受到的语义鲜明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诗歌语体中情感意象的营构很重视这一言语生成策略。对比意象是指以建构意象为美学宗旨,以对比辞格为言语呈现形式,将语义及感情上矛盾的词或者句子整合在一起,最终使两种意象产生相互对比及相互冲突的效果,来突显诗人的情感观念。对比意象主要包括语义相反的对比意象、空间对比意象、时间空间对比意象、意象色彩的对比以及意象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等。

4.比喻意象

比喻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人们的相似联想,通过一种事物来描摹一两种事物。比喻意象就是以被比喻物、相似性、比喻物以及喻词的四要素,为深层言语结构来营构意象。例如“物其胡越,合则肝胆”这个比喻给人的意象则十分新颖给人一种很高的境界。

四、结论

文学语言意象营构需要在语汇的抽象性及意象的具体性与可感性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作中通过特定的组合,凸显语汇的个别可感可视的功能。意象美的言语生成策略主要包括通感意象策略、列锦意象策略、对比意象策略以及比喻意象策略等。

参考文献

[1]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J],复旦大学,2003,(3).

语言专业论文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学术个性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49—02

在我国,随着硕士点不断增多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也在不断增多,如何提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了许多高校面临的课题。本文将就我国目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加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蔡元培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著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简言之,培养和保护研究生的研究个性,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从而达到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激扬个性风采的效果。

综上,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样,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从基础抓起,注重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协同式创新的培养模式和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提倡引导研究生向个性化学术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霞。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

[2]徐烈炯。外文系怎么办[J].外国语,2004(01).

语言学论文范文 篇4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语言的评价尺度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美感,同时还要注重观察语言的“善”。他曾说过,“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孔老夫子根据这一句话,在文学的审美方面也主张尽善尽美,就是指在实际的审美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文学中包含的思想与体现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要把尽善尽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在我国的古时候,两者分开来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经常会出现对其中的一方面非常重视,而却忽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非常极端。前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法家及墨家的作品都是为人民群众将一些做人的道理,主要注重内容的客观实用性,但是这些文学作品无法为众人带来美感,使人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不能为人们带来欢快的感觉,就显得毫无味道,就像是现今的政治科目,总是以说教的形式为学生将一些知识与道理,根本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后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美感的表现形式,不能重视文学的思想内涵,例如南朝的骈体文与宫体文,这些都是注重文字上的美感,用一些华丽的文字来进行修饰,但是却不能值得人们深刻挖掘,没有令人深思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认为这类文章华而无实。

(一)古汉语言源于生活

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中,往往会分析汉语言文学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意境,而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但是这些博大精深的背后,往往就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一些意境,而后经过不同的引用者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效果。就以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意境为例,古代作家在作诗的时候,一般都是经过自己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富有美感,使古诗词中的所描写的事物要比现实当中所展示的还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这样的诗词中也会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让人们深刻体会古汉语言中所要体现的真正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通过作者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庐山,正是由于作者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结合到一起,才使得这首诗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想要更深层次的研究与了解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同时,这种意境还产生了一定的哲学道理,让读者深刻的的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完美体现,让读者有如亲眼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一样。古汉语言文学正是如此,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影像,通过一些意境旳突破,来表现出更深层次的道理,可谓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古汉语言可以侧面表现内心世界

古汉语言的审美注重尽善尽美,而古代的诗歌当中总会侧面的烘托出作者或者诗人的心境,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来侧面体现出自己的内心,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同我国一直以来的“诗言志”相呼应,就是指一些诗人或者学者作家通过书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由此可见,古汉语言可以充分的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侧面烘托出是人的内心所想。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所创作的三吏三别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但是这是由于作者细致认真的描绘,才使得读者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并不会感到陌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读者犹如身历其境,感受着诗中的人物所感,观望着诗中人物所看,同时更是会深刻的体会到是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抒发的志向。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笔下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份危机的气氛,用“粉骨碎身”来描写当时情况的惨烈,但是同时又在后一句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只要能够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当中,什么达官贵族,什么生生死死,都是不足畏惧的。由此可见,古汉语言的美感还在于能够侧面言志,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景物来美化整篇文章,还能够侧面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向。

二、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致使文学的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虽然可以将文学看作是作家对生活中的景象的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但是,正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就会使对于文学的审美会有所不同。在一九八零年代,对文学的审美可以说是沉思的审美,对历史进行沉思,对人性进行沉思,对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沉思,同时还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深刻的沉思与研究反省。通过对创作角度的分析,对于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都能够赋予文学新的形势与启发。在那个时代,作家与诗人都深刻的反思了历史,深刻的揭露了的伤痕,响应者拯救的口号。在一九八零年代,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思潮,但是,从文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对于文学的沉思审美已经言传了很多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一样,不但为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与诗人不但对历史进行了沉思,对现实进行了沉思,并且为了使文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又通过理论的角度对当代的社会,社会中的人们进行了深思,进而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沉思。从宏观的审美角度上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学主要是向五四时期的目标进行靠近,同时还要结合群众,考虑到群众的心声,一定要运用讲真话、抒发真实感情的方式来与群众达到心意相通,充分表达群众的思想。文学一直都处于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每每出现一次文学新潮,理论界都会出现激烈的竞争,诗文并不是作家与读者真正感兴趣的中心,而只是体现出了教化功能以及政治功能。举一个例子,卢新华的著作《伤痕》,以及高晓声所谱写的《陈奂生上城》和《李顺大造屋》,柯云路的《新星》等文章,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总会与作家心意相通,因此,一九八零年代对于文学的审美,继承了五四年代的文学特点,同时还体现出了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学形式。因此,在那个年代对于文学的审美,可以将沉思当作主题,那个时代人们向往于追求人生的解放,面对复杂的人生,总是会进行深刻的沉思,这样才会使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一定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定的理性,审美的色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样才会使作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四、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审美

(一)汉语口语的审美

汉语文学中最重要的还要数语言的审美,因为不同的地区的汉语拥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属性,致使学习汉语言的学生的文学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都会拥有很高的造诣。在汉语言的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拥有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普通话是所有国学语言的标准,汉语的审美要与普通话靠拢,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南方区域很难分清卷舌,就会分不清许多读音,讲很多的读音都说成一个;而与之不同的是,北方区域的普通话虽然较之南方较强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们对于卷舌不是特别敏感,也使发音不够标准,就不能准确的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所以,在口语方面的审美,就存在着地方差异。

(二)汉语书面语的审美

语言学论文 篇5

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意境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灵活使用,否则,语言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也就促成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语文知识的形成与汉语言素养强化相得益彰。例如,在形容风景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如果用作“风光靓丽,风景艳丽”,不仅读起来拗口,就连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让美丽的风景变得艳俗无比,让人无语。虽然四个词语单独拎出来都是形容词,但是用法差别很大。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会直接影响语境的塑造,说“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人们会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靓丽、艳丽”形容风景,只会让人们倒胃口,很难找到美的感觉。

2.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所以,在品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了解,还要对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地了解。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阅读、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之一,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增加阅读量有助于理解汉语的应用,同时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最终,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易于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提高对汉语言的应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诵

语言学论文 篇6

1.1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与语言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授课语言的运用,具体来讲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在理解能力上还存在着欠缺,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一些语言很难完全理解,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语言的调整与改革,以一种平易近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行课堂的授课,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授课质量。(2)加强学生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不在死记而在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艺术,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增加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育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成长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思考的问题。而提高语言艺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语言上的改变,可以很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师生交流。要想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通过改变语言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可以很好的增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良性的交流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有益于学生的学习。(2)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现代教育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鼓励教师与学生做朋友。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与学生进行谈心活动,以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语言的艺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表达将有利与师生间距离的拉近。

2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

2.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各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作育英才为己任,因此教育教学一直是一项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保障学生可以有效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重规范性,保障学生学习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其对语文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迷糊性,无法判断学习的知识是否正确,因此其往往会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无条件的接受。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2)语言表述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严格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引述例子,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保持客观真实,不能向学生介绍违背科学的知识与例子,要通过科学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2.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引导性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向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而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中语言上的运用,具体来说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授课。疑问是语言中的一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用疑问的方式代替传统陈述式的教育教学,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是一种备受推崇的课堂教学方法。(2)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与引导,通过使用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这种引导式的语言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从小学生的年龄段出发,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而制定,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着生动性,故事性等特点。而要想有效的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在语言上也应突出生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融入到教材的情境中去,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语言的生动性:(1)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取不同的的授课语言,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声音的表达要相对夸张,以小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期间就应以讲故事的语言方式进行课文朗读,针对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读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2)有效的借助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关注语言本身,还要充分的发掘自身潜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弥补语言表述上的不足,增强语言的表述效果,使课堂授课的语言充满生动性。

2.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保持简洁,这样做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太过复杂的语言其很难明白。另一方面则是,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语言的简洁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以学生理解为标准。语言的简洁程度应以学生的理解为标准,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语言,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学生更好的对教师的语言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语言以一种简单直白,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尽量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避免过于复杂的阐述方式,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2)语言的简洁性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但这种简洁性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于简单直白的授课方式有时会局限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述,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鼓励性

负面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严重的影响,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情绪不稳,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言上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鼓励式的教学语言。鼓励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理念,通过专家的研究证明,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运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乐趣。(2)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方式。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一般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在语言上相对严肃,尖锐,经过研究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认识错误,反之还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温和的批评教育手段,以谈心的方式,通过平等的交谈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语言学论文 篇7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英美文学教育;学生主体性培养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合理而完善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即做到平衡教师、学生、语言与语言学习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知识形成初步感知,进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所在。但英美文学教育难点在于作品中的意境很难得以完美传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进行主动思考,主动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生态语言学观点下的教学活动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能动的且可变的体系,教师与学生都被看作是发展中的人,其中教学效果的呈现则是这两者之间有意识的相互影响。本文尝试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英美文学教学,并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希望能真正发挥出英美文学教育的潜在作用,进一步推动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

一、生态语言学内涵概述

生态语言学是自然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观点的核心概念“语言生态”最早由美国学者霍根提出,他在《语言生态学》中指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隐喻类比,并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对生态语言学进行考察和研究。纵观“生态语言学”的所有发展历程,所有研究者都将研究对象比喻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学与生态学之间互动变化的动态过程,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机制原理,研究各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的多样性。如生物的多样性类似,语言也是由多种语言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性体现,“就好比是自然生态中的有机体,各个个体都具备其独特的生长机制及演化规律”。(2)语言的互动性。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媒介和有效工具,也是实现彼此进行深度融合的关键,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之上。(3)语言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相互作用。任何一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都受到所处特殊环境的相应影响,将两者看作是一种微型的生态系统,继而针对系统内部之间的彼此作用和协调机制进行相应的考察和研究。而生态语言学理论自身较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即语言系统是由不同时空语言交织建构的一个整体性存在,其内部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彼此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相对平衡的语言生态系统。

二、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1.理论基础--生态系统中的“协调发展”。根据霍根的“语言生态”理论,英美文学课堂本质上是组成语言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教学环境内生存的各种要素及因子(教师与学生、教学工具及教学模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随着英美文学教学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改善,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方式等各个重要影响因子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因子都试图占据更大的“势力”范围,以便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而这均会对该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只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整个教学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当中,以此来达到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实践运用--生态语言学下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共同作用于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牵涉到生态环境中的多个生态因子,其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其在不断的能量交换中,技能、知识和教学手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这些会相应的影响生态位的范围,进而构成英美文学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独特角度去体会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第一,教学环境宏观化。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运行的保护伞,其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得到健康而快速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转换自身的传统思想观念,突破以往的师生教学体系,建构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生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教学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当然,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学习仅靠课堂内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课堂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环境的生态发展平衡。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利用“慕课”“微课”以及其它的新兴教学手段,以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所在,与学生共同鉴赏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二,教学方式多样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传统,这使得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现象,而英美文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异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式,以求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展示出英美语言的魅力和特点所在。虽然发达的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要完全依靠多媒体技术等先进工具,而是要从作品自身出发,开展多样化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在自身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进行深度解读,以全方位的掌握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进而才能选择合适的引导角度。教师在生态语言学的观点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可让学生透过语言的赏析,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感受到文学中的深刻内涵。第三,教学策略互动化。如语言体系的各种结构关系一样,教学系统中也存在很多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之间的不断作用,进而形成相应的互动体,“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互动化教学策略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体系时,教师应该留以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解决相应的难题,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探究。师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互结合,两者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生的互动,即学生之间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下共同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共同建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恰当的指引下,事先对所学文学进行阅读理解,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知。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复杂关系,而各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作为主体出现,虽然教师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以便做出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从教学环境的宏观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化以及教学策略的互动化来探讨学生主体性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处并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使得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梦娟。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3).

[2]林凡。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

语言学概论论文 篇8

[关键词] 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 语法分析; 语法概念; 语言模式

一、 引 言

爱德华?萨丕尔是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到萨丕尔,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这一假说是萨丕尔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这一重要话题。然而,萨丕尔对语言、社会、种族和文化的研究不仅限于此。这一点从他1921年出版的《语言论》一书中可以窥见一斑[1]。这部专著内容涉及广泛,涵括了语言的定义、语言的成分、语音、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结构类型、语言的演变以及语言与种族、文化、文学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语言进行了外部研究,即对和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研究,还对语言进行了内部研究,即对语言内部的知性概念系统进行研究。

198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14卷第3期Language in Society期刊发表了大卫?萨丕尔为纪念其父爱德华?萨丕尔诞辰一百周年会议召开的讲话。在这篇名为《爱德华?萨丕尔引介》(“Introducing Edward Sapir”)的文章里,大卫?萨丕尔指出, “萨丕尔把自己视为一名语言学家。他认为他只是碰巧成了一名人类学家”[2]291。他说,他父亲的语言学藏书颇丰,不仅包括美洲印第安语言学,还包括普通语言学,以及后期的有关古代近东语言的书籍。与之相反,他所拥有的人类学书籍大部分是他的同事和学生所撰写或是一些需要他评述的书籍。爱德华?萨丕尔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语法研究与比较研究,并乐此不疲[2]。

正如大卫?萨丕尔所述,与人类学或语言人类学一样,当论语言学同样传承了爱德华?萨丕尔的思想精髓。应该指出,萨丕尔在撰写《语言论》时的兴趣主要还是集中在语法系统方面。然而,人们一般认为萨丕尔对语音系统的论述比他对语法系统的讨论影响更大[3]10。当论语言学家也往往将萨丕尔的贡献集中在语言人类学领域,而他在理论语言学领域的影响较少被提及。此外,由于萨丕尔以往被国内学术界冠以“观念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头衔,他的许多观点曾经遭到过猛烈批判,萨丕尔的学术地位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72。

笔者认为,萨丕尔就语言形式和意义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及其独特的语法分析方法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语法理论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被重新审视。萨丕尔在《语言论》第四章及第五章中分别探讨了语言形式上的语法程序和语言意义上的语法概念,这两章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有异于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本文将集中讨论萨丕尔在第五章中所进行的语法概念分析,通过对该章节的文本分析及相关背景研究,深入探讨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方法及其价值所在。

二、 萨丕尔的语法概念分析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对语法本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书中第一章关于语言本质、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论述是其语法分析的基础。萨丕尔认为: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5]9语言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它必须进一步和人的经验的某个成分或某些成分联合起来,否则不可能具有起码的言语意义。这个经验‘成分’就是一个语言单位的内容或‘意义’”[5]9。可见,萨丕尔将语言的基本成分视为有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体现不同的概念,而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能力对其社会经验的分类并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萨丕尔语法分析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按照语言成分所表达的不同概念对其进行分类,突出了语言的心理特性。

“任何语言似乎都不可能把每一个具体观念都用一个独立的词或根本成分表达出来。经验的具体性是无穷的,而最丰富的语言的资源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所以不得不把无数的概念归到某些基本概念项下,而用别的具体或半具体的观念来作功能媒介。”[5]74依据萨丕尔的语法理论,任何语言表达具体概念不外乎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根本方式表达出来的,另一种是用派生方式表达出来的。“这两种表达方式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概念和两种类型的语言成分,即根本的和派生的。”[5]74根本语言成分(radical elements)表达基本的和相对具体的概念(radical concepts),如事物、行为、品质等。而派生语言成分(derivational elements)表达派生性的或形容性的概念(derivational concepts)。由于派生语言成分是用来修饰和限制根本语言成分的意义的,因此,派生语言成分不能单独使用。上述分析是基于词汇层面上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法层面的内容,萨丕尔又引入关系语言成分(relational elements),对应产生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s)。与派生语言成分不同,关系语言成分限定根本语言成分间的关系并构成命题的基本形式,而派生语言成分限定根本语言成分的意义,但不影响整个命题的意义。

在《语言论》第五章“语言里的形式: 语法概念”中,萨丕尔使用“The farmer kills the duckling”这句话解释了上述三种概念。在此,我们通过下页表1简要介绍一下他的分析。

从表中可见,“The farmer kills the duckling”这句话中包含了13个不同的概念,其中3个是根本的和具体的,2个是派生的,8个是关系性的。

在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中,萨丕尔将根本语言成分和派生语言成分归结为语言的物质内容,并将关系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造句性质的具体关系概念(concrete relational concepts),例如表示性别及时间的关系。这类概念的表现方法看似与派生概念相似,都是在根本成分上附加非根本成分,但附加的非根本成分一般不像在派生概念里那样和根本成分联结紧凑。与派生概念不同,具体关系概念表明或暗含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超出它所直接依附之词以外[5]74,也即它是在句法层面上体现物质内容间关系的概念。另一类是给予命题以一定造句形式的纯关系概念(pure relational concepts),例如施受关系。它的功能是“联系命题里的具体概念,给命题以一定的造句形式”[5]74。由此,可将萨丕尔的语法概念归结在如下的概念表格中:

萨丕尔同时提出:“第I类概念是一切语言所必需的,第IV 类也是这样。第II类和第III类都常用,但不是必需的;特别是第III类,实际上代表着II类和IV类,或I类和IV类在心理上和形式上的混杂,是可以不用的一类概念”。[5]90例如,“The farmer kills the duckling”这句话的汉语句子“人宰鸭子”仅涉及了三个基本概念,即“人”和“鸭子”两样东西和“宰”这个动作,并且这三个基本概念都是用根本成分直接表达的,没有涉及派生概念。同时,主语和宾语这两个施受关系性概念通过“人”和“鸭子”在“宰”这个动作的前后位置表达出来。至于原句英语中指称的确定性、数、人称、时间等具体关系概念并没有涉及。因此,语言里绝对不可少的并且必须表达的概念包括第I类基本或根本概念,它们是语言的具体家当。同时,一些关系性的概念必须表达出来,把根本概念栓在一起,即第IV类概念[5]82。

三、 萨丕尔语法概念分析的哲学基础

萨丕尔的语法分析以“概念”为核心。如前所述,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能力对其社会经验的分类,并体现在语言使用中。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方法体现了语言内容(词汇)和语法(关系表达)之间的认知联系。任何语法成分或概念都表达意义[6]350。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是一种以意义为基础的方法。

萨丕尔提出的概念表格摒弃了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正如他所言: “我们必须放弃秩序井然的范畴分类法”,因为“我们的概念表格是一个活动标尺,不是对经验的哲学分析,所以我们不能预先决定某个概念该放在什么地方”[5]95。萨丕尔同时强调:“词的各个成分也是特定地联结起来的,按照严格的顺序排列着的……最基本、最有力的联系方法就是词序(word order)”。[5]95词序体现了最基本的关系概念。由此,萨丕尔打破了词和句子的界限,这使他对语法的认识有别于传统语法中基于词法和句法的分析方法。

概念的分析体现了萨丕尔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即语言具有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心理的产物,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和心理认知功能[7]10。萨丕尔对语法概念的分析尤其突出了语言的心理特性。语言将人们丰富的经验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概念化并抽象化,这个过程体现了语言对经验概念化的心理过程和作用。在随后发表的《语法学家和语言》中,萨丕尔进一步阐明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研究的心理范畴[8]。他认为最吸引语言学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及结构形成的心理过程。

萨丕尔语法研究上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不仅来源于他的老师博厄斯对人类学和心理学不可分割性的主张,还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精神哲学”的影响。萨丕尔语言观的哲学背景是新黑格尔派克罗齐的心灵哲学[9]103。萨丕尔在《语言论》前言中写道: “当代作家中对自由思想有影响的,很少几个能了解语言的基本意义,克罗齐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他指出了语言和艺术的密切关系。我从他的看法受惠不浅。”[5]2

萨丕尔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语言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受到了克罗齐哲学观点的影响。克罗齐认为,语言和艺术一样,是处于直觉阶段的人类精神活动的反映,是一种感性认识,没有经过人类意志和逻辑思维的处理。因此,语言同艺术一样,具有完满的表达和完整的意义。一般语言学家对语言各个部分的机械分析割裂了语言的完整价值[10]26。萨丕尔提出的语法概念正反映出语言成分将经验简化并发现其共性的完满和完整的心理过程。

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也影响了萨丕尔的语法研究。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在研究印第安语言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相对论”,从对象到观点与洪堡特都有渊源[11]117。然而,洪堡特对萨丕尔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语言相对论”的提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探讨了语言与思维的本质关系,而任何语法研究的基础都与研究者对语言本质的看法紧密相连。语言句法结构和语法形式的解释是语言世界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萨丕尔的语法研究体现了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特别是洪堡特关于语言结构反映人类认知的论述。如前所述,萨丕尔将语言的基本成分视为体现不同概念的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能力对其社会经验的分类并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而洪堡特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也多次提到了“概念”一词,并认为概念首先是一种“像”,是“词的原像”,先于词而存在,是它与语音的结合产生了词。概念本身是一个纯内在的、理性的过程,它是在语言创造过程中由精神自主构成的[12]21。“心灵的所有力量都投入了语言创造活动;人的内心世界中再精深广博的东西,也都可以转化为语言,在语言中得到表现。”[13]179可见,洪堡特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心理基础。此外,在谈论语言的形式时,洪堡特提出,“在把音节转化为思想表达的精神劳动中,存在着某种恒定不变的、同形的元素,而这正是这种元素,就其全部的关系和整个系统而言,构成了语言的形式”[13]58。他同时指出,“在语言内在的、智力的方面,正如在语音形式方面一样,需要注意的两个突出的要点是: 概念的指称和词语结合的规律”[13]105。“语言形式的本质就在于把那些具体的、与它相对而言被视为质料的语言要素综合为精神的统一体。”[13]138可见,洪堡特语言学关于语言内在形式的这些重要命题及其在语言形式分析过程中提到的“元素”、“关系”、“系统”、“概念的指称”和“词语结合规律”等要素,均已渗透到了萨丕尔的语法概念论述过程中。

四、 对萨丕尔语法概念分析的评述

纵观萨丕尔《语言论》第五章的内容,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萨丕尔在书中并没有对其理论进行细致明确的阐述,特别是没有清楚地界定语法概念中所涉及的根本概念、派生概念及关系概念之间的划分标准。他自己也指出,“实际做分析工作的时候,时常出现困难的问题,叫我们疑惑某一组概念该怎样归类才好,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不熟悉的语言里”[5]90。同时,萨丕尔也没有提出自己完善的术语系统,对具体分析的方法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了他在论述过程中重复出现包含不同意义的某一概念或说法。由于萨丕尔采用心灵主义的分析方法,而他在书中并没有深入讨论语言的心理问题,因而,诸如“直觉”、“印象”、“概念”、“完整的思想”等带有强烈心理倾向的提法多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这些都会使读者感到萨丕尔的理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遗憾很可能来源于萨丕尔将这部著作的阅读对象定义为大众群体,其中既包括研究语言学的人,也包括非专业人士。因此,正如他在前言部分中指出的那样,大部分语言学术语名称和一切技术符号均避免在文中提及。这就难怪有些内容被隐藏着,为了使读者更容易读懂而不予仔细阐述了。

此外,萨丕尔通晓多国文字,在《语言论》中共提到了六十多种语言作为例证。然而,他对某些语言的了解程度却不够深入。以他著名的“The farmer killed the duckling”为例,在文中它的汉语对应句是“人杀/宰鸭”。基于此,萨丕尔在分析过程中指出,由于“人”的前面没有如同英语中定冠词“the”的确切指称,因而,汉语的语法概念中没有指称成分。在这里,这句话中的“人”体现了零指称的语法现象。仅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便得出汉语没有指称成分的结论是草率的。陈国华教授在一次讲课时指出: “我们不能想象一种语言没有指称成分,因为每种语言都必须具有指称成分。而且‘人杀/宰鸭’这句话也不是地道、标准的汉语。人们在汉语交流中并不会真正使用这样的句子。”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于2011年3月25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课上的讲话。因此,萨丕尔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有力依据。

但这些遗憾并不能掩盖萨丕尔智慧的光芒。笔者认为,萨丕尔语法分析方法对理论语言学特别是语法理论所做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萨丕尔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始终强调语言模式的心理基础,这反映出他对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尽管萨丕尔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一度受到人们的冷落,以至于他的影响不及同时期的布龙菲尔德,但萨丕尔对语言心理性的关注和讨论影响了20世纪后期认知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所以,一旦语言的心理现象受到重视,人们自然就想到了他[14]34。

其次,萨丕尔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他没有把语言看做是封闭的、自主的,而是将其视为开放的、非自主的体系[4]73。因此,语法规律不能从语言的外部表现形态中寻找到,而是要从语言内部所表达的意义中追寻。在语法分析过程中,语言成分和成分关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萨丕尔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以意义为基础的语言描写及语法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没有按照传统方式将某一逻辑命题进行结构上的切分,而是从语言成分的概念内容及语言成分间的关系入手,并着眼于语言成分及成分关系所表达的意义,从而打破了词法和句法间的界限,进而将不同的语言视为以意义为基础的独立体系,并将意义分析纳入语法分析的范畴内,兼顾了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最后,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非印欧语系语言,特别是汉语的特点。正如陆志韦在《语言论》中译本序言中所指出的: “中国语法学者这几十年有意无意地受到一些印欧语法的牵累,有的人几乎忘记了汉语语法的‘精神面貌’。我们大可以从这本书学到一些基本的东西。”[5]ii汉语与印欧语结构差异显著,例如,汉语的“词”不等同于英语的“word”,前者受“语义型”汉语语义规律的制约,后者受“语法型”印欧语句法规则的制约[15]4。如果用印欧语系的语法来界定汉语的格局,那么汉语几乎没有形态可言。而萨丕尔提出:“汉语没有单纯的形式成分,没有‘外部形式’,可是,它像拉丁语一样,对于关系,对于主语和宾语的区别、定语和述语的区别等等,都显得很敏感。换句话说,它具有‘内部形式’,只是外表上是‘没有形式’的,而拉丁语在外表上是有形式的”。[5]112萨丕尔对“语言形式”的论述基于对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及其意义的重视,同时,这种分析方法为汉语语法分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视角。

萨丕尔的语言研究始于对美国印第安部落语言的继承和拯救。他师从博厄斯并与其共同成为美国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然而,博厄斯专注于对印第安语的具体描写,并没有深入探讨具有一般理论意义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萨丕尔有所不同。他并没有止步于对语言的调查与描写,而是在博厄斯的基础上发展了语言学理论。基于对语言社会性和心理性本质的论述,萨丕尔提出了以语法概念为核心、以意义为基础的语法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萨丕尔《语言论》第五章内容的集中分析,试图挖掘和解读萨丕尔深邃的理论语言学思想。通过对萨丕尔理论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依旧是鲜活的。这位被比作美国语言学界的莱伯尼兹的跨学科语言研究者不仅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开阔的思路和智慧的眼光也为理论语言学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启示。

[参 考 文 献][1] E.Sapir,Language,New York: Harcourt,Brace,1921.[2] D.J.Sapir,″Introducing Edward Sapir,″ Language in Society,Vol.14,No.3(1985),pp.289

297.[3] 熊兵: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Xiong Bing,American Structuralism and Moder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7.][4] 宋宣: 《试论萨丕尔的功能主义语言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2

75页。[Song Xuan,″On Edward Sapirs Linguistic Functionism Theory,″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No.2(2004),pp.72

75.][5] [美]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年。[E. 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trans.by Lu Zhuoyuan,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5.][6] E.ContiniMorava,″Form in Language: Sapirs Theory of Grammar,″ in W.Cowan,M.K.Foster & K.Koerner(eds.),New Perspectives in Language,Culture,and Person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Edward Sapir Centenary Conference,Amsterdam: J.Benjamins,1986,pp.341

364.[7] 侯福莉: 《人文学者爱德华?萨丕尔的跨学科语言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 10

15页。[Hou Fuli,″An Exploration into Edward Sapirs Interdisciplinary Humanistic Language Research,″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No.1(2010),pp.10

15.][8] E.Sapir,″The Grammarian and His Language,″ in D.G.Mandelbaum(ed.),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and Personalit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pp.150

159.[9] 李开: 《理论语言学哲理研究》,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Li Kai,A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Philosophy,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0.][10] 幸文静: 《论萨丕尔的基本语言观》,《青年作家》2010年第4期,第26

28页。[Xing Wenjing,″On Sapirs Language View,″ Youth Writer,No.4(2010),pp.26

28.][11] 姚小平: 《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6

118页。[Yao Xiaoping,″Humboldt and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No.2(2005),pp.116

118.][12] 于峻嵘: 《语言学中的“概念”论——从洪堡特的著作说起》,《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第21 23页。[Yu Junrong,″′Concepts′ in Linguistics: From Humboldts Works,″ Social Science Forum,No.3(2005),pp.21

语言学论文 篇9

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活动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附加值,如文学素养等。由此看来,目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确定并不合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以及文学素养的建立应该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人文素养这个本应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素养,却并没有渗透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未成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

2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进和优化策略

2.1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学作品、文章和文字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学习形式,比如是选择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欣赏还是选择传统式的诵读等。对传统教学手段我们不应一味地批判,而是应该有所取舍,一些教学形式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考试不能仅以分数论成败,而是要让学生将这种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汉语言教学的特征来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的首要职责。

2.2创新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需要有所改变,基于此应改变和重组教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应加强对最新知识的把握,在讲解过程中,无论是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还是作文都应该加强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应用发展的科学理念加以优化。此外,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一方面,教师本身一个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提出一些较为独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行为上应善于探索,不断实验、不断总结。另一方面,要做到勤于思考,勤于行动,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以此为背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激励学生去思索、去探讨。

2.3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语言学论文 篇10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准确无误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要准确无误。语音是口语表达的第一要素,教师准确、清晰、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音,能够刺激学生听觉神经的兴奋,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教师要善于组织自己的语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高低错落,或高昂、或低沉、或激越、或舒缓,抑扬顿挫,各得其妙;轻重缓急,各领其趣。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用词准确上,遣词造句,要有法度。此外,语法也要合乎规则,前后连贯,语脉相承;上下衔接,过渡自然;立论精辟,推导有致。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

教师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同时,还要强调语言的生动形象。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孩子们大脑中的表象,进而形成新的兴奋点,产生无穷的遐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能根据课本的内容,时刻联系生活的实际,用身边的人物、事物作参照,生动形象地描述或讲解。在讲到有情境的文章段落时,要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孩子们带入文中设定的特定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身临其境。例如:我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哈尔威船长如同一尊雕塑随着轮船缓缓下沉时,我就问学生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们摇头,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大场面啊。我就结合泰坦尼克号的内容模拟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那可怕的情景,学生仿佛看见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听得目瞪口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来引导他们体会船长那可贵的精神就容易了。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感情丰富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只有融进了情感的语言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其智慧的火花。总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文章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啊。他们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用心灵去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感悟文中美的人和物。通过学习,孩子们会知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认识到大海的广阔,天空的高远。也会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可贵品质,而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由此可见,教学中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能产生惊人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循循善诱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语言一定有启发性。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能引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语文老师要能讲究设疑提问,掌握提问艺术。教师无论讲授或组织讨论或指导练习,都要注重启发性。准确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学生在学完文章都在责怪狐狸的狡猾时,我就问学生:这个故事仅仅是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吗?乌鸦就没有错误的地方吗?这一问,无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翅膀,他们又陷入疑惑之中。我就要孩子们再次通读全文,重新思考。读完以后,我就适时有效地引导他们思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乌鸦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它如果能及时看破狐狸的诡计,不听信它的花言巧语,也不至于上当受骗啊。

五、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要目标明确

课堂上话可不能随便说,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挥语言的优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中,常常由于文体的不同、作品情调的差别,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既有叙述语言的委婉有致,娓娓动听;又有描写语言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还有说明语言的清晰条理,言简意赅;更有抒情语言的婉转细腻和议论语言的鞭辟入里。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语言也要随之改变。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做到目标明确。同时,课堂上,教师还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范围内选择最能接近表达学生思想感情的词句,运用准确、生动、通俗、风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造乐学的情境。

语言学概论论文 篇11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很多,李薇的《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周卫华等都对外汉语专业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符合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大致都认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属于基础理论的语言类方面,都应该开设,但就如何开设这些课程的问题,他们都未论及。上文已经提及,语言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先“现代汉语”,然后是“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最后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者认为此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在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也开设,这三门课程还不能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相对的,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就会低。另外,最主要的是这三门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如果不联系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练习,不学以致用,那么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而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在相应的课程中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练习。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基础和依据,引导着教师教学,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因此,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虽然有不少版本,但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对外汉语专业设计的教材。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版本虽然也很多,但几乎所有的版本在语言要素教学那一部分都会先简要地介绍语言要素的一些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好处理这部分内容。如果不详细讲解,因为之前学生们在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时没有打好基础,学生就回忆不起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甚至是一直都不理解。那么之后的关于相关语素教学的知识就更不好教授给学生。而如果详细讲解的话,课时方面又不够,并且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所以他们总有“炒夹生饭”的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法方面

由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这三门课程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课时也有限制,且教材针对性不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法往往都和教其他专业一样,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上,教师在处理语言要素知识方面也存在难度,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一主干,二枝干

课程设置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课程相对专业对口的就业是:中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现在一般只能进一些对外汉语培训公司)或继续深造。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按照“一主干、二枝干”思路开设课程。“一主干”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语言要素主要是现代汉语方面的,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可单独做一门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而其他课程,即“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作为“二枝干”应穿插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大一开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该课程中,首先介绍对外汉语的相关知识,讲到语言要素时,就先进行“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然后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其他知识方面的讲解。

(二)教材方面

根据以上课程的设置,编写相应的教材。通过比较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不同教材,如陈昌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周健、彭小川、张军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等,笔者认为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材可按以下内容编写。第一章:学科论。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学科现状和趋势以及语言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等。这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学校就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相关知识,指引着他们以后的学习。第二章: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这章主要进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的讲授。与传统学习角度不同的是,学生们是以如何教会留学生语言要素的角度去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这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记忆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这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版本把这章放在“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前面,笔者认为这章放在最后比较恰当,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

(三)教学法方面

在新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新教材使用后,教学法就显得更为重要。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因为我们的“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学生是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专业性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专业目标,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2]所以在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强烈意识到“是教学生如何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如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要素中的语音要素讲解时,传统的课程设置下,教师在“现代汉语”课中可能只会详细地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而在强调“专业性”的原则下,我们应从“如何让留学生学会发辅音”的角度去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比如,讲辅音“zh、ch、sh”时,我们可以先讲“s”,因为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考虑,一般的语言都有辅音“s”,我们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留学生,先由“s”带出“sh”:发“s”时是舌尖平伸放在上齿背那(舌尖前音),但不能紧挨着上齿背要留一条缝(擦音),然后发音出来即可,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是清音)。而发“sh”时,只要把舌尖翘起放在硬腭前部,其他方面同发“s”时一样即可。而发“zh”、“ch”时,只要在发“sh”的基础上,把发音方法改改就行。如发“zh”时舌头和硬腭那不是一直留条缝,而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突然放开。发“ch”则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留一条缝让声音出来。这样的教学原则,既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到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更会专业地去应用。

2.实践性

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所以对外汉语的语言课也一定要重视实践性,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语言课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讲语言要素和教学法那章时,每讲完一个语素知识及其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要安排两节实践课,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语言理论去实践。同样的,在讲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时,也应该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去实际练习。这个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更好地进行。一般来说,只有师范类学校才有微格教室,但对外汉语专业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联系,所以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最好也建一些微格教室,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让学生在国内或者是到国外进行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而在讲授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时也应该让学生实践,这个实践和之前的实际教学不一样,这个是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语料然后进行实践的研究工作。任何知识只有去应用才是真正学会,我们的语言课更应该这样。

3.趣味性

语言学论文 篇12

虽然说英语文化是由英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是英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维,文化不是与语言相脱离的。英语国家文化所包含的诸多传统,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应当都蕴含在英语文本的字里行间,不同阶段的教材有着不同英语文化的高度而又集中地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去做到的是理清教师自身教学行为与英语文化渗透的关系。窃以为教师应当是学生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感染的引路人,而要做到正确引路,教师对英语文化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敏感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初中英语教师有了这方面的敏感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度肯定就能逐步提升。

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和热心人,把搜集英语文化资源或者说挖掘英语课程文化资源变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觉行为。其次要理清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应当说目前学生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是广泛的,英语国家文化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英语国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再加之英语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而学生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全部学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读英语文化的硬功夫,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初中学生必须形成的相关文化意识的具体级别目标,思考学生文化内容的选择的问题。只有这样,初中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基础才能奠基得牢牢实实。

二、努力发展英语文化学习的能力是加强语言文化学习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