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优秀7篇】正文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优秀7篇】》

时间:

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承担着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文化建设论文【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精选

一、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专长有组织能力且钟爱文化的同志在那里积极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么没有专长且不热心文化的同志在那里工作,其文化活动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资建设起来的阵地也会丢失或垮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最关键是专业人才,最缺失的也是专业人才。那么,如何发挥专长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呢?一是实施特色文化建设辅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邀请市、县文化馆、群艺馆教师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顾问,吸引与鼓励有专长的文化人才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指导员,通过文化人才结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定向辅导,切实提升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有人指导、培训和组织。另外,要注重发现与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援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文化下乡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高校文化下乡往往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动机上,体现为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没有考虑最终的效果;在形式上体现为“送”,农民到底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没有周详的考虑。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必须避免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并确立新的价值诉求。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逐渐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保“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那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那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送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最后,地方高校要把发掘、整理农村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自己文化下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把那些散失在民

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地方政府要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方案分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进行评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一些能量化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农村特色文化投入的收益评估机制,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真正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而是在大搞文化形象工程。这就亟需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构建健全的收益评估机制,以保证相关政策法规与资金投入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文化收益自身的特点及评估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文化收益评估方法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应注意积累实际评估项目中的操作经验,用理论指导经验,用经验修正理论,以逐步提高评估机构对农村特色文化收益评估的准确性。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二: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 篇2

摘要:农村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潜在的活力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优化和加强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现代的文化意识,从封闭文化观念向开放文化观念转变,积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既要注意挖掘、继承、发扬光大具有民族传统的农村文化,还要做好外来文化的吸取创新工作,建设和发展与新形式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1农村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接受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智力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村信息封闭,资料缺乏的局面,给农村提供了发展新经济项目的可能,促进了农村经济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大力发展。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更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有偿文化娱乐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熏陶情操,从而使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农村致富奔小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文化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些至今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其文化意识依然处于自然经济时代,在他们看来农民还是靠天吃饭,文化没用。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镇,落后的文化意识同样存在着,尤其是某些领导误会的认为农民吃饱了,存钱了,就什么都有了,结果导致了文化工作的严重滞后。第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滑坡。由于部分领导文化意识浅薄,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干部待遇得不到落实,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健康文化活动十分萧条,文化干部不安心工作和跳槽。部分文化干部兼职过多,不能够将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文化工作之中,还有部分文化干部年龄较大,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即使开展活动也不能够吸引群众。同时,文化干部还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开展活动的能力不足。第三,负面文化抬头,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一层阴影。在一些农村,由于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导致文化设施缺少文化内容,活动室利用率不高。所以,一些封建迷信、赌博、贩黄等不良现象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效应。虽然这些现状非主流,但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越来越多,损失也就会越来越大,农村全面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3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工作,发展农村经济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我们要发展好农村经济,首先要建设好农村文化,满足好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因此,我们必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的重视。为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切实增强重视度。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不发达的毕竟是占多数,文化消费,文化导向,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要想扭转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各级党政领导都必须要提高对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合理地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完成建设任务,绝不能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贴金工程,需要时就抓一下,不需要时就丢弃。第二,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如果失去了文化设施,就意味着“阵地”的丢失。因此,增强“阵地”意识,巩固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影剧院、图书室、农民夜校,要尽快恢复起来,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职能作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社会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传递科技信息,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第三,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农村文化干部的工作条件,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人员待遇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抓好农村文化人的培养工作,把热爱农村文化,有文化特长的文化人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培训,从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干部队伍。总之,农村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潜在的活力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优化和加强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现代的文化意识,从封闭文化观念向开放文化观念转变,积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既要注意挖掘、继承、发扬光大具有民族传统的农村文化,还要做好外来文化的吸取创新工作,建设和发展与新形式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任保国;张宝荣;体育与科学2007-01-30

2、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朱保安河南社会科学2005-02-26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近些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深化和发展,农业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农村档案意识日益增强,档案的凭证和参考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农村档案作为农村文化的一种载体,忠实地记录了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提高和物质繁荣的进程,对于促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农业农村档案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门类相比,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更有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产生的基础。村级档案文化建设与村级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在各类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档案资料,一般包括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有关党务公开、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农村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征收征用、退耕还林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关村办企业管理、村居文化建设、村居历史沿革等内容材料。这些文件材料是形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内涵的基础,丰富着档案文化的内容。

(二)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农业农村档案作为农村文化的历史记录,是农业农村传统和现实最原始、最朴素、最根本的活动反映,档案文化建设和繁荣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明确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现实性和价值性,就必须将档案和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在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上,要提高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意识,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立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建设中,特别强化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务公开、承包合同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使档案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农村生活,更加关注农民利益,更加适应农业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的多元化。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就宏观管理(软件管理)而言,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必须发挥好档案和文化的结合功能;对于档案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档案、图书资料的管理(硬件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保管的物质条件,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设多位一体、功能全面的图书室、档案室、阅览室,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二是日常管理即跟踪服务,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严格执行借阅制度,严格遵循档案文化法律法规以及借阅利用的程序规定。搞好档案文化编研工作,编写参考资料、汇编丛书文件、参与编史修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

二、加强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要围绕农村工作中心,采取“档案搭桥、文化唱戏”措施,规范管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使档案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与时俱进,加强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开发利用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上升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层面来抓、上升到“繁荣文化、造福社会”高度来抓。

(二)依法行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指导工作,把档案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除对《档案法》贯彻落实情况和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外,还要对档案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建立起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考核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文化建设意识,使档案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三)巧借外力,落实档案文化政策。目前,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提出相应文化方面政策,这为档案行政部门提供一个做好“档案文化”工作的机遇,我们要巧借外力,及时出台一些有关指导性文件、政策,使档案文化工作有序进行,抓好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先抓试点,抓好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铺开。

三、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理念,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领导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具体承担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目标落实,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大发展。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文化建设中要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文化素养,塑造良好形象,立足岗位做贡献,依法行政,服务社会,将行业文化融入农业农村档案建设中,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2、健全网络,发挥机构功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注重健全管理机构,发挥机构功能,发挥好国家赋予的职能;对基层联合档案室职能不能弱化,使联合档案室建成联系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纽带,建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发展的中心;逐步建立起了以联合档案室为中心,辐射本辖区各行政村的档案文化管理网络,发挥档案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为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3、提高素质,加强能力建设。干好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光有积极性不行,还必须解决能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发挥好建设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主力军作用,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文化发展交流研讨”活动,特别是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标准、档案文化宣传等理论方面的交流;加强档案文化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了档案人员档案文化业务理论水平,加快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提升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整体水平。

(二)抓好落实,巩固档案文化建设成果

1、部门协作,抓好基础工作。档案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起“系统抓、抓系统”齐抓共管的局面,强化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挖掘整理,抓好档案文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在调研、培训、指导、检查等方面,发挥行业部门的组织优势,对农业农村贯彻落实好政策业务标准,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帮助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改善档案文化发展的氛围。

2、严把质量,规范业务标准。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档案业务的要求。在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中,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把依据国家业务标准,规范档案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整体水平,作为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对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考核中,严格按照管理考核办法,在体制人员、制度设施、管理利用、监督指导等方面,都要按照考核标准落实,使档案真正成为档案文化发展的源头,为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3、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示范。在加强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及时挖掘总结推广记录服务农业农村建设中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档案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带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全面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特点,找出档案文化建设有价值的方面,进行典型推广。树立样板,典型示范,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

(三)立足当前,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

1、理解内涵,服务中心任务。弘扬档案文化,其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要以“服务中心、便民利民”为宗旨。当前,民生工作是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民生档案涉及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劳保、劳力输出等档案,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挖掘档案资料,发挥档案凭证作用和利用价值,为社会生活和领导决策服务,同时拓展业务服务领域,落实民生中心任务。

2、突出特色,丰富档案内容。各地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条件丰厚,文化历史悠久。在加强档案文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围绕当地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丰富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内容。企业发达的地方,着重积累丰富“招商引资”档案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发达的地方着重丰富“旅游开发”档案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可将无公害果品、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等收集进室,大大丰富了室藏档案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当地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

3、资源建设,增强竞争能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激发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农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农业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的竞争力。如档案文化资料为农业农村“有机品牌”鉴定、论证提供强有力的凭证依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提供最原始的佐证。这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资料扩大了当地农村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档案“品牌”文化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篇4

先进示范村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村以提升村级文化建设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凝聚两种力量,着力三个方面,做到四个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参与率、满意率大幅攀升。

一、突出一个重点,大力兴建和改善文化基础设施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我村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先后筹资——元对原村篮球场、村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养老院1个,村卫生室1所,病床7张,建立幼儿园2所(私人)。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我村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音响设备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为我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凝聚两种力量,强力推动村委会与村民积极参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村委会的大力推进。为此,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文化建设的问题,经反复探讨,在如何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确立了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制定了“两问”的具体行动措施。一是问需于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分组深入全村村民之中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走访掌握和了解群众对文化需求情况、需要娱乐方式及村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计于民,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结合县、乡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通过召开村民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村民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根据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的修定,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规定。由于采取了两问的措施,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规定得到群众广泛的拥护,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村呈现出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着力三个方面,努力在特色资源的挖掘、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

我村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村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以特色村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丰富上,结合我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在三定四送(三定即:一是定期播放广播;二是定期开放图书室;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四送即:一是送文化下乡;二是送电影下乡;三是送演出文艺节目下乡;四是送科技知识下乡)的基础上,还坚持图书室书籍及时更新,每月组织群众看2场电影,举办专栏宣传新人新事,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我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做到四个结合,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村经济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把村域经济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修建21处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1口;完善二级提灌站1座,整治山坪塘9口,农田综合整治1万亩;全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与特色养殖,支持产业大户发展,辣椒、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长毛兔、生猪等特色养殖在我村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我村群众致富的主要方式。鼓励扶持本村村民兴办企业。目前,我村已有××和××等企业13家。大力培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个体运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村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为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二: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 篇5

摘要: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工作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乡镇文化站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设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司芳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25

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胡庆山;王健;王维;李海金;体育科学2007-10-15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6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村社发展,我们对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加快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资金1420多万元,完成了榆山社区和锦水社区及安城乡、洪范池镇、孔村镇等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为全县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要求,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迈进。全县2个办事处和6个乡镇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率达100%,为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设渐成规模。我县共有365个行政村,截至20**年底我县文化大院建有率达到70%,为促进全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农村重点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进重点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我县建设完善了县级分中心站点、乡镇基本型站点、村级基本型和扩展型站点。县级分中心站点由市里统一购置设备,将原来图书馆的普通阅览室改为拥有2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并配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加工、存储、整合、传输信息资源的功能,使我县图书阅览实现真正的网上阅览。乡镇、村基层站点与镇、村的党员远程教育相结合,实行一个场所,两个牌子,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年底,我县共建成农家书屋260个,根据省新闻出版局要求,20**年我县将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三是文化下乡工程。该工程是我们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个重要抓手,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电影和送图书下乡活动,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20**年至今,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作为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王皮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加鼓通、于派山东竹板快书、平阴渔鼓、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黄石公祭祀活动、少岱山庙会、王皮戏、平阴木偶戏、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观道教音乐、天主教民族音乐、柳子戏、丁兰孝母传说故事、玫瑰花的传说、和圣柳下惠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传说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五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我县有6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346个行政村,电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电影放映队,其中国有队6支,占放映队46%,集体队7支占放映队54%。20**年,全县共放映电影420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

3、群众文化日益红火。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我县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春节元宵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庆日,我县各乡镇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县城有活动,乡镇闹“红火”,且内容日渐丰富,形式日渐多样,规模日渐宏大;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好戏连台。20**年的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历时两个月,不仅为各行各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展示在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进英模事迹,树立行业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级培训,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系。针对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队伍弱化和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强烈的现状,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经常开展文艺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组建了10几支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农民文化异彩纷呈。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各地涌现出了多个读书、音乐、摄影、剪纸、花卉种植等特色文化户,这些农村特色文化户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树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我县的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各级政府文化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文化事业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和教育事业投入、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又远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是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国家要求市、县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基本上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由于国家缺少刚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县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经费紧缺,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文化活动经费几乎为零,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21号)精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对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无偿划拨。从调研情况来看,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建设土地批复、划拨困难的情况,致使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处于有钱无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二)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这些文化专干有些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学历偏低、文化专业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位虚薪低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评专业职称,也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长期得不到保障,养老保险等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因为缺少培训和业务学习,部分人员虽然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但业务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缺乏,很多乡镇文化站活动中涉及戏剧、曲艺、舞蹈、音乐、书画技能辅导领域渐成弱项。四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激励。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农民业余文艺团体,队伍建设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缺乏经费支持,音响、乐器等基本设备严重缺乏,演出收入难以弥补活动开支,且相当一部分文艺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员青黄不接;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文艺队伍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蕴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文化建设存在差距。文化底蕴厚,经济条件好,领导认识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设就相对搞得好,相对比较丰富。文化底蕴薄,经济条件差,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工作中,对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忽视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生活就较为贫乏。据调查,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户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间文艺队伍不稳定,开展活动难度大

民间文艺队伍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有生力量,近些年,农村多数有文化知识和文艺才能的人员外出务工,组织民间文艺队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县有6个镇组建民间文艺队伍60支,近1000人。民间文艺队伍组成人员无待遇,不从属于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随意流动,队伍不稳定,给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文化建设特色凸显 篇7

文化建设特色凸显

,兵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艺舞台百花齐放,文物普查、兵团文化遗产保护等项工作都已启动并全面铺开。

作 者:杨波  作者单位: 刊 名:兵团建设 英文刊名:BINGTUAN JIANSHE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