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我的中国梦征文论文【优秀4篇】正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论文【优秀4篇】》

时间: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我的中国梦征文论文【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的中国梦论文 篇1

中国,那么大,那么美,作为炎黄子孙,提起中国,我们的心里总能油然而生一种骄傲和自豪。中国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百姓逐渐踏上了小康社会。这一切的一切,作为90后,我们都有幸看到。可是,在发展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东西,在不自觉的发生变化。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大人们就告诉自己,记得好好学习,以后找一个好工作,你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所以从小开始我就告诉自己,学习就是为了好工作。但是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我慢慢在质疑自己。为什么这些知识会成为金钱的化身。

我曾看了一条新闻,北美的孩子们假期基本没有作业,老师更注重的是孩子们业余生活,作业大多是家务或者打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之外的生活。可是这种学习理念在中国却难以实现,我想,中国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这种假期。

中国现在的教育被易中天这样评论: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曰其名:“压力即是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

也许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种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是不够成功的,尤其是现代的教育。想上学的没学上,想混日子的确虚度光阴,连幼儿园这样天真的时期都有了升小考试。每个人都从小在被“教育”。

我看着身边的同学机械的学着,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教诲,每一次考试完了之后的班会,总是为了下一次考试,我开始问自己,我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每一场考试么?是为了每一次升学么?那么,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只告诉我,怎么考试不来得更快?

有时会想,是不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这个年龄段也曾愤愤不平,想来肯定会有,愤懑中国的教育,长大却从事曾经憎恨的教育,这又是为何?每个人都要生存,有的是热爱,有的是无奈,我们不能归罪与谁,可是谁又是罪魁祸首?

大家都是想奋斗这些年,考上好大学,进入人生的快车道。可是最重要的,人自身的道德教育和对知识本身的追求逐渐被遗忘。

我在想,多年以后的中国,是否能改变这一成不变的教育理念,我只想,多年以后的中国学子,不再是学习的机器,忘了学习的意义。

我的美丽中国梦,我在等待,它的实现……

中国梦论文 篇2

中国梦论文

学习,成就梦想;拼搏,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题记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是中国的黑暗时期,但是今天的中国却是繁 荣的大国。这不是奇迹,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学习、拼搏、实干所造就出来的。富国强国是我们的梦想,是可以改变中国的梦想。

学习

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像鲁迅嚼辣椒驱寒、王亚南苦读成才、苏东坡、郭沫若、华罗庚鲁迅就是用他的笔做枪把一个将要“灭亡”的民族拉了回来。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拼搏

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有一种拼搏的精神都会迎刃而解。斯 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 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还有海伦・凯勒,她是美国盲聋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盯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当然还有中国的邓亚萍: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著名的女子选手之一,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两届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的运动员,职业生涯共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奥林匹克不仅是竞技,是拼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博爱情怀。”这是邓亚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的话。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怀,使她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如果中国多一点像邓亚萍一样的中国人,那么中国就会向前迈一大步。

实干

空说无凭,只有实干才是道理。中国有许许多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在戈壁滩上顽强、倔强的马兰花――林俊德就是这样的人,他尽管在生死边缘,但他仍在工作。他一不怕死,二不怕累,怕的就是没时间。他抓紧时间工作,置生命而不顾,四次病恶化,他依旧坚定信念邓稼先同志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真诚。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xx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还有罗阳的所作所为与他所受的良好教育是密不可分,与他32年前的中学时代的勤学习苦锻炼是密不可分的,罗阳曾说过他刚上中学那会儿:“特别爱看打仗的电影,什么飞机呀大炮呀的战争场面,电影里总是出现敌机轰炸我们的场面,却没有我们的飞机出现,很憋气。后来问了大人才知道我们还不能制造飞机,当时我就下决心我要学会制造飞机,打那以后学习也有劲、打球也有劲,干啥都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后来又考取了航空学院真就与飞机结了缘哈哈。”。人活着就要有理想就要活出个 样来,中学时代是树立远大理想憧憬未来的时代,要做一个能为国家的发展强大、使我们的国民从此扬眉吐气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人,罗阳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向罗阳学习,学习他为国家着想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忘我的学习和工作精神,将来就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些人的事迹让我们痛苦的,也是让我们快乐的。他们用生命诠释着中国人民的信念和中国人民的倔强,对于这一切的的期望,都来源于我们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梦想。

我的梦

我的梦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国家bb调查员,本着“为国调查、为民服务”为宗旨,把握形势任务,借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的东风奋力推进二次创业继续坚持强化实干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讲实话、干实事,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调查业务知识,深入基层第一线客观反应民生民意。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调查对象服务。中国梦!就是现在,用我的力量,用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力量用坚强、勇敢、创新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用学习、用实干、用拼搏、用坚定不变的信念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让中国大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强国!

中国梦教育论文 篇3

中国梦教育论文

让“中国梦”走进校园

作者/翟颖 姜晓敏

摘 要:“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它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把“中国梦”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中国梦;学校教育;校园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它与每个年轻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让“中国梦”走进校园,传递给每位学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让“中国梦”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中开花结果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想法。

一、推进“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将“中国梦”的宣传融入校园文化中,可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启迪学生聪明才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修建“中国梦”长廊和道德经典墙;()在走廊里以张贴为梦想而奋斗取得成功人士的画像及名言;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梦想,为将来投身“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中

“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人小的梦想合成,它是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的梦想。将“中国梦”及时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去。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国梦”融入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到个人理想时,也可以同“中国梦”结合起来。“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大家去完成自己的。个人梦想,只有每个人去为自己的个人梦想努力、拼搏的时候,中国合力才会越聚越强,离实现“中国梦”才会越来越近。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激发他们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和追求的愿望,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生动,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把“中国梦”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需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体验会更深、更广。

比如,召开“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班会活动,可采取诗歌朗诵、校园短剧、青春小品、梦想小故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通过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感,可以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国梦”的蓝图变得鲜活和真实,增强学生自豪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相联系。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让“中国梦”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发芽,最后茁壮成长,学生从内心认同“中国梦”,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和中国梦想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的3500字毛概论文:《试论“中国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篇4

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国家的振兴之梦,同时还是公民个体的幸福、出彩之梦。中国梦既是一个宏观语境也是一个微观的语境。然而,无论是大到民族、国家的振兴,还是个体人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一个最首要的前提――健康。健康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与发展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可以说,“中国梦”内在地包含有“健康梦”,而“健康梦”正是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因此,医疗被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医务工作者,即将肩负起未来中国救死扶伤之职,是未来中国“健康梦”的捍卫者,因而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同时还应兼具良好的医德。因为只有兼具妙手与仁心的医者才是好医者。然而反观当前我们对医学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只重医术而不重医德的错误状态。因此,本文旨在提出医疗行业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而作为医疗行业里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医学生群体的培养,必须改变当前继续重理轻文的旧姿态,而真正开始着力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疗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

一、“中国梦”内在地包含“健康梦”,呼唤医者兼具精湛的医术与良好的医德

“中国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令国人备受鼓舞,也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事实上,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又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或者说对一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文明古国来讲,即使不强调这个概念,它实质的精神也是蕴含于这个民族人民的内心的。复兴,就像潜藏于这个伟大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也像是潜藏在这个民族命运中的一个必然,它应了好些世纪前一个外族人的预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这头在经历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长达1个多世纪苦难的狮子,已是时候醒来,她的醒来不需要世界发抖,但至少,恢复民族自信还是会有的。走到今天,由谁提出或者强调“中国梦”这个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提出或者强调正在唤醒这个国家人民的集体潜意识,使整个民族命运中的那个必然慢慢实现。循着这样冥冥的踪迹,仿佛我们对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一切努力和思考,都成为了一种注定。注定中国的各行各业会发展得更好,注定中国各性别、各民族、各阶层、各年龄层次的人们,都能为实现本世纪的复兴之梦尽力。

医疗行业作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行业,理应以实际行动响应这个民族的世纪之梦,为实现民族、国家的富强之梦和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保驾护航。医术,因与人类健康最密切相关,而历来被奉为是神圣之术;而良医,因兼具医术与仁心,方能妙手回春、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故而被誉为(白衣)天使,甚至大唐孙思邈也曾说过,若“世无良医”,则“枉死者半”。可见,医术、良医对于一个社会之个人存亡、民族兴旺、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本世纪前半叶,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关键时期,医者更应肩负起为实现这一时代任务保驾护航之职,是为历史之使命。然而当前之中国,有术无德者之众,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不争的事实。医者,本应兼具医之术与德。医术倒是从未被忽略,而以医德为核心的人文情怀和素质之培育则恰恰相反,是从未被真正重视过。作为教育界一份子,笔者甚至以为,这种重理轻文之医学教育,必会使未来之医者更加地功利与缺乏人道主义,而这必将越来越背离人类文明发展之趋势――人道。同时,这种重术轻德的价值取向也正是当前医患矛盾尖锐、医疗事故频发、医疗冲突升级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何其重要、迫切,可见一斑。同时,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加强也是教育界对当前社会功利价值取向应有的有力回应,其本身也是对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当然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最好准备。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如果说医者兼具妙手与仁心是“中国梦”对医疗行业的要求,那当前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轻文现象突出的现状则是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呼唤。然而,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正处于知行背离的尴尬境地,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甚至社会大众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漠视,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到位,贯彻不到位。目前,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教育部、卫生部于2012年5月7日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有过明确的指示,即“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获得了国家的明确关注,但具体到各医学院校则出现了认识到位,贯彻不到位的现象。许多医学院校的管理层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发展,使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甚而一些医学院校的管理层还漠视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性,从而使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地被忽视。

二是教师队伍自身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一些医学专业教师自身仍然持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传统狭隘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传递到了学生,从而使医学生们轻视人文课程。另一方面,一些人文课教师队伍内部也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以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执教队伍为例,当前许多高校的政治类专业教师队伍人数不够,聘请大量行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事教学并不罕见,如此便难以形成专业化的执教队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一些学校文科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时也反应了学校对人文课学科性的否定。这样的现象恰巧表明了我们过去医学专业学生培育中人文素质培育的缺失。此外,医学院校往往以医学专业为主,因此,医学专业氛围浓厚,这种大环境也使一部分人文类教师受重理轻文思想同化,自身也学科信心不足、干劲不够,这也是导致当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三是医学生漠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漠视人文素质教育,更多的是社会功利化价值取向的一个折射。医学生对专业课的看重,有兴趣的原因,但也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专业成绩的高下和专业技能的高低无疑是决定一名医学生未来求职好坏的重要考量,这是社会对一名专业学生的评价,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正是学生自身的漠视,导致了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低下。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讨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者的摇篮,不仅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还理应肩负起培育学生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操。对于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是可行的改善路径。

首先,转变办学理念,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要的是改变学校管理层的老思路,充分认识人文科学与医学学科同等的重要性,唯此,学校的决策层才会在人员管理、资源配备、教师地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作出科学的应对,从而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其次,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医学专业课教师,二是人文类课程教师。对于医学专业课教师,由于其在课堂上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因此,他们对人文类课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人文类课程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加强人文类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要加强教师对自身学科的自信心。学科自信心缺乏是当前多数医学院校文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科自信心是教师对所从事学科的信念与爱,没有了学科自信心,便难能在讲台上吸引住学生。

其次,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医学生有着明确的职业方向,因此,在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过程中,应该适当联系其专业(或职业)方向予以施教,这或许会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其教学实效性。

再次,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人文课程门数与时数。我国医学院校目前开设的人文类课程较之于一些发达国家还是明显不足。有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教学时数占学生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7%―8%,而美国、德国的比例高达20%―25%,英国、日本也有10%―15%。[2]因此,增加人文课程门数,尤其是多设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医学法规、医学美容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可切实拓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面”;同时增加各门课程的时数以及总时数,又是切实保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度”的有力保障。

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一个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统一规定,这使得我们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乏一个统一、完备的体系,直接导致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上呈现出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指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对全国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出起码的规定,这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改进教材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以及打造美丽校园,创造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等等也是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