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探讨如何利用水资源的论文 篇1
1水资源概况
1.1特征
1.1.1降水
山西省是我国的一个内陆省份,属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尤其是7,8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而且日降水量≥50mm的大暴雨有90%以上也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受干冷气团的影响,雨雪稀少。全省年均降水量为517.9mm。
1.1.2地表水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这4种水体的总称。在山西省,地表水主要有河流和湖泊。山西省境内的河流有10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240条,≥4000km2的河流有9条。这些河流分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水系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南部和西部地区,总流域面积为97138km2,占全省总流域面积的62%。≥4000km2的是汾河、沁河、涑水河、昕水河和三川河。海河水系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北部及东部地区,总流域面积为59133km2,约占全省总流域面积的38%。≥4000km2的支流有桑干河、滹沱河及浊漳河和清漳河。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西省现有湖泊比较少,集中分布在运城地区和宁武附近,主要有运城盐池和宁武天池湖群。
1.1.3地下水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主要由盆地平原区孔隙水、山丘区裂隙孔隙水和岩溶山区的岩溶水构成。全省年均地下水补给量约为85.34亿m3。其中,降雨入渗补给量为79.43亿m3/a。出露地表的泉水全省共有598处,其中,朔州市16处,大同市13处,忻州市40处,太原市25处,吕梁市38处,阳泉市1处,晋中市123处,临汾市190处,运城市110处,长治市16处,晋城市26处。总体而言,山西水资源总量偏少,仅占全国总量的0.4%,人均占有水量284.75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4.29%,是一个贫水的省份。
1.2区域水资源差异比较
山西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其分布在地域上也不平衡,各个县市、地区在水资源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就行政区划而言,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方是忻州和运城,分别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4.52%和13.18%,其次是占全省水资源总量10%左右的长治、临汾、晋城、吕梁和晋中,其余4个市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只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左右。说明山西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一个地方水资源的丰富与短缺,某地区水资源短缺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水资源总量,还与区域内的耕地面积、国土面积以及人口数量等有关。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这3个指标描述区域内水资源的丰亏程度。全省人均水量为262.18m3,忻州和晋城的人均水量较大,是山西省人均水量的1.71倍,达到450m3,其次是人均水量在300m3以上的长治和朔州,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均水量在200~300m3之间,人均水量最低的地方位于经济发达的太原和大同。山西省单位耕地水量平均为80979.2m3/km2,超过全省平均值的地区有晋城、长治、晋中、太原、朔州5个市,尤其是晋城和长治,是全省单位耕地平均水量的2.95倍,而大同、运城、吕梁则是全省平均水量的50%左右,尤其是忻州,仅仅为3542.07m3/km2,是全省平均水量4.3%。因此,就单位耕地水量而言,忻州则是一个贫水的地区。全省单位国土水量为61300m3/km2,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有晋城、运城、长治、阳泉,相对匮乏的地区有朔州、大同和吕梁。通过人均水量、单位耕地水量和单位国土水量来看,山西省水量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是长治和晋城,位列第2丰富的地区是运城、晋中和朔州,水资源相对缺少的地区是大同。
2山西省水资源利用分析
2.1用水结构动态分析
从利用结构来看,水资源可以分为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4个方面,其中,生态用水是指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维持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山西省水资源利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近10a来,山西省总体用水量变化较小,增长最大的时期是2011,2012年。农业用水在2010年以前变化不大,但是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较快,工业用水近10a有下降的趋势,生活用水量在10亿m3左右浮动变化,用水量显著上升的是生态用水,从2003年的0.29亿m3增长到2012年的3.32亿m3。
2.2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特征
度量水资源效率的指标有很多,本研究采用“万元GDP水耗”来分析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万元GDP水耗”值越大,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反之越高。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近10a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工业用水效率的增长比较迅猛。除此之外,山西省用水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态用水在逐年增加,说明山西省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开始重视,而且程度较大。
2.3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因素分析
2.3.1教育水平提高
山西省近10a的教育经费在不断增长,2011年为7373843万元,各类学校的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但高校的本科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专科人数则在下降。表明山西省的教育普及范围在不断扩大,教育水平在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提高了,民众的节水意识就会增强,节水的好习惯更容易养成,提高了人的能动性,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具有促进性。这与孙爱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2.3.2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山西省近10a加大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如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集雨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等,这些都为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
2.3.3政策引导
山西省在2002年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山西省的森林覆盖面积在2012年增加到了14.1%,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0.4%低6.3百分点。但是对于山西省而言,森林面积增加了,水土流失减少了,从而使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水质变好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3.1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在山西省水资源利用结构中,农业用水一直占有最大的比例。因此,提高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可以采取多种农业技术,如继续加强“改坡为梯”的农田建设,有数据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降水的利用率提高10%~20%,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而言非常可观。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输水系统、灌溉技术以及选育抗旱作物和优良品种等方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3.2控制水污染
山西省的废水排放量在近10a中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2012年达到134298.48万t。大量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等地方,必然会引起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影响到水资源的使用功能,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水污染,要加强对废水的处理。
4结语
山西省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只有加强民众的节水意识,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蝉玉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水资源的论文 篇2
关于水资源的论文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配置能力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制约着特色经济、重大工业项目等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步伐。
2.3水利工程老化问题突出,功能衰减,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全县近几年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账较多,灌区工程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小型灌区因缺乏投资,长期无法配套完善,经济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全县灌区老化失修的工程约占总数的38%,破损率达42%。有一半以上渠系建筑物带病运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4。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工程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全县农业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平均毛灌溉定额489m3/667m2,节约用水的观念不强,用水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2.4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水利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在规范水事行为方面,水利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不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协调管理能力。交叉灌区管理主体范围不清,矛盾突出。水价执行和形成机制方面,由于利益关系不同,水价调整缺乏联动机制,执行的平均水价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难以发挥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现状涉水事务的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政府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3.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理保护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我县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只有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各种关系,才能保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了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部分灌区引进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农业出现了现代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但由于传统的`季节性供水模式,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力开发经济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保障,已成为水利建设的紧迫任务。
3.3建设节水型社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在水利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完善水利投资、价格、管理、责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利社会化管理手段,推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规范水管行为,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而要推进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供水节水这个基础问题。
4、建议及措施
4.1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统一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筹建成立皋兰县水务局,将全县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务局,建立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开发与保护等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与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二是深化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农民自主管水、乡村两级监督协调、水管单位延伸服务的新型管水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水费收取体制,加强末级渠系管理,完善配水量水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三是健全用水节水管理网络。成立节水办公室,农业用水建立以县节水办公室-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为纵向的节水管理体系;工业节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为中心,行业系统为干线,用水单位为节点的节约用水管理网络;城镇生活用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社区、小区和用户为主线的管理网络,全面系统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
4.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扩大蔬菜基地建设规模,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发展中节水,在节水中发展,形成围绕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新格局;二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优化配置水资源。
4.3建设示范基地,完善工程体系一要更新灌溉观念,抓好农业节水示范村建设。把农业节水灌溉作为主要任务,在普及改畦、整平等田间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新农村节水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棚种植,节水方式以管灌、喷灌、滴灌为主,同时引入适宜县情的高新技术,把发展节水工程改造和农业高效设施节水工程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广,通过示范村的节水经验,带动全县的农业节水;二要加快生活节水器具改造。要在全县范围内淘汰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非节水淋浴喷头,新建小区全部使用节水器具,包括便器、淋浴喷头和水龙头,老住宅逐年更换非节水型便器水箱。同时开展节水型小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在新住宅区推行预付费方式水表;三要推进城镇供水和排污管网改造。要加快县城旧损自来水管道的改造更新,扩大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区域,建成县城环状供水管网。
4.4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管理能力一要建立用水计量设施体系。农业供水方面,进一步强化末级渠系基础设施建设,在试点期间要求各灌区在完善干、支量水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大末级渠系的配套,修建量水堰,做到干、支两级引水渠口安装自动测水仪,末级渠系有量水设施。城镇供水方面,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安装和更换城镇生活用水水表,尽量做到“一户一表”;二要建立基础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皋兰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将历史和实时的供水、用水、节水和水资源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形成专业数据库,在统一的GIS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对县节水型社会的多方有效信息的集成、分析和管理;三要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和交流等途径,全面增强水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普及办公自动化等措施,建设县节水网站,提高管理水平。
4.5健全规划体系,完善科技支撑建立完善科学规划体系。建立健全水资源及相关专业规划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科学管理。一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研究与制定,二是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研究,三是提高水质标准的治本方法优化研究。
探讨如何利用水资源的论文 篇3
1西部地区水资源自然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由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两大区域构成。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全境和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陕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区,面积约342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总体来说,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着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西北地区产水模数低,开发利用极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维持生态平衡用水量大,水资源只能在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的基础上评价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由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许多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如高山沙漠等地形区,因此可利用量少。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以及西藏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地区还应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这6个省(市、自治区)的总面积约为257万km2,其中山区约占75%,丘陵约占20%,平原、盆地及大谷地大约只占5%。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西南地区水资源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月~9月份,特别是7、8月份,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西南地区高山峡谷多,山地面积大,岩溶地貌比例大,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为西南地区的主要构成部分。山地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使得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特征。
2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管理体制缺陷、水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利益分配等问题。
2.1水资源管理严重缺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水资源管理仍然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责,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功能,水资源实际上无法真正实现流域内各行政区域间的统一管理。①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威受到削弱。在处理省区之间的矛盾上,流域管理机构只有协调功能而没有仲裁功能。流域管理机构不具有水污染的监督管理职能,只负责检测结果并及时报告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务院水利管理部门,没有行政执法权。②在缺乏流域统一规划与权利界定的情况下,水事矛盾增多。
各地政府为追求当地经济的发展,尽量扩大自己对水资源的占用,未经协商和批准建设损害临区利益的擦边球工程,引发争利让害的矛盾,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公地悲剧。基于谁都无权对其他主体过度利用水资源的行动做出抵抗,流域水质的恶化不可避免。③流域管理职能未能划分清晰。中国现行流域和区域2种管理系统,一个是条条,一个是块块,各自的职能内涵与形式异同交错,无法达到协调统一,不利于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在运作中,很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导致水事管理服从地方经济利益。
2.2水资源相对短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在3个方面:水资源质量性短缺、水资源结构性缺水、水资源数量性短缺。
①水资源质量性短缺主要是指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并没有得到同步完善,导致水资源压力不断加大,造成严重的水质性缺水状况。
②水资源结构性缺水是指西部地区在用水结构上不能合理统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生产用水挤占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违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原则和优先用水原则。
③水资源数量性短缺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西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普遍低于3000m3a-1,水资源处于短缺状态;西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同时河流深切,开发难度大,导致高地工农业用水,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城镇用水相对短缺。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还表现为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例如: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是76m3、154m3、191m3,西部比东部高近1.5倍,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分别为383m3、365m3、522m3,依然是西部地区用水量最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是50m3、87m3、69m3,呈东部小西部大的分布态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东部大,西部小的分布态势。
2.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利益分配不协调,社会矛盾突出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关系根据划分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资源利益主体划分可分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与地方居民的利益关系、央地企业与地方政府、地方居民的关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地企业与地方居民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财政和税收收入的分配问题上。
按利益内容划分可分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经济利益是对水资源利用中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占有、享有和消费,例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直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与之相关的一批产业和产业群,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利益是基于维护水生态文明的正常秩序而提出的各种具有普遍性的主张、需要和愿望,例如:水电资源开发中对库区居民进行妥善安置,如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水电资源富集区通常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正当利益,避免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环境利益是指在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同时,保护和优化水生态系统,保持水资源可持续生产力,以满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例如: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避免出现重视水资源开发而忽视水资源保护的现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新型资源开发观为指导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公益和社会利益不为私有者独享,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在现实中成为弱势利益,更易受损,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开发中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资源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3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企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与资源配置的2套基本的组织机制,而公共事业机制与公共事业组织则是对二者的有效补充。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坚持政府、市场和公共事业组织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实现对水资源的多元化互动治理,这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市场和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由于自身特殊的地位从而决定了其在推进“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3.1健全水资源的法规体系,统一水资源流域管理制度
3.1.1针对水资源流域管理体制缺陷,政府应积极推进流域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流域管理体系,统一水资源流域管理制度。在流域一级应建立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委员会,重点建立强有力的流域统一管理模式,同时提高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流域管理机构全权负责本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开发、分配、治理、保护的一切活动,不断对机构体系、投融资制度、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在流域范围内实施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颁发排污许可证,流域管理机构统一协调供水与排水、水资源与水环境、上游与下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通过现代化信息系统进行水质变化过程的检测与预测,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3.1.2针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配套立法,使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加法制化,为此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水权制度是水事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加强对水权配置、转移的规定,使水权转让更加合法化和规范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剩余同时出现的局面;②建立水环境保护利益补偿制度,西部地区河流上游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水质,为保证中下游地区水质,需要建立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水环境保护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如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和水污染经济补偿制度,通过经济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上、中、下游间积极预防和治理水污染;③《水法》中规定的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等,需尽快制定相应的程序和具体操作办法使之落到实处,这些制度一旦落到实处,必然有助于协调水资源开发中的多方利益;④切实保障水资源开发地区少数民族的利益,现阶段有关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具有概括性和原则性的特点,细化现阶段有关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规章是实现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
3.2完善阶梯水价体制,构建水权转让体系
3.2.1节约水资源是西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如浮动水价、阶梯水价、用水权有偿转让等制度促进节水。201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各地要按照不少于三级设置阶梯水量,第一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80%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95%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体现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合理用水需求;第一、二、三级阶梯水价按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价差。阶梯水价制度的上述规定坚持了政企分开原则、阶梯式原则、可承受能力原则、水资源费差异性原则,体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和水资源的准商品属性。阶梯水价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经济杠杆功能,为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水权转让是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明细水权的基础上建立可转让的水权体系,培育水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对水量进行调节,有助于自觉形成激励节水制度和限制超额用水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①按照国家和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国有水权形式下通过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间的协商,制定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流域分水应符合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和用水总量控制的要求,根据地区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制订方案,兼顾效率和公平,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和生态环境的需要。②通过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形式进行水资源初始分配,在区域内对水资源使用权的进一步排他性界定,其权利主体细化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自然人等。初始水权分配应以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优先。③通过有条件的许可转让,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对目前取水许可制度中不允许许可转让的规定进行修订,允许许可证持有者在不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和危害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依法转让取水权。一般而言,竞争性经济用水是水权转让的主要内容,而基本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其他公益性用水目前还不能进行转让。水权转让必须是有偿的,转让价格由市场决定。
3.3监督政府行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环境治理
公共事业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成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共事业组织参与水资源管理可以降低政府成本,使政府高效率的进行政治管理和宏观调控,同时能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有效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维护相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3.3.1公共事业组织通过加强组织内部自身的互动与联系,在组织内部形成联盟,由此产生“压力集团”,同时利用主流媒体发布信息,使主流媒体成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扩音器,进而影响政府决策与企业行动。例如:2003年,绿家园志愿者、云南大众流域、自然之友等多个环保组织相继投入到反对怒江中下游修建两库十三级水坝方案的行动中,即“怒江保卫战”。这些组织通过大量媒体和网络,开展讲座,论坛等形式,积极向公众宣传怒江大坝的情况,取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邀请36位生态、农业、林业、地质、遗产保护、水利水电、鱼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题研究怒江开发问题,形成了“保护怒江,慎重开发”的共识。
3.3.2公共事业组织必须加强与媒体、公众间的互动与合作,尤其加强公共事业组织内部的联系,充分发挥组织技术、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等要素的作用。通过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发放水资源保护宣传材料、演讲等形式,广泛传播环保理念,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使环境问题成为讨论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组织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的活动中,是公共事业组织在水资源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功能。例如:2004年以来,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围绕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活动,参与“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相约2008―――绿色接力潮河情”、“环太湖流域青少年生态环保活动”等多项宣传服务活动。
4结论
中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以保护水环境为前提,坚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水资源供需平衡,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水资源流域管理体制缺陷,政府应组建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流域范围内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在准市场条件下,将“国家所有”的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建立可转让的水权体系,通过浮动水价、阶梯水价和有条件的水权有偿转,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公共事业组织通过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影响政府决策,监督企业水污染行为,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资源治理。现阶段,中国涉水公共事业组织还不成熟,能力有限,需要国家加大扶植力度。
作者:李桂连 王金辉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 篇4
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
1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内涵及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结语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必要性,通过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可以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致性,同时满足生态效益,使自然与环境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论文 篇5
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论文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盘山县各城、乡、镇供水多为地下水水井工程供水;盘山县城、乡、镇供水水源有15处,共48眼地下水井。全县共有蓄水工程3座,分别是红旗水库、青年水库、八一水库,总库容为7182万m3,总兴利库容为4000万m3。盘山县城区及各乡镇的生活、工业用水均采用地下水。城区供水量为46.2万m3;各乡镇合计供水量为514.2万m3。其中生活供水量348万m3,工业供水量10.3万m3,建筑业供水量为43.1万m3,第三产供水量为159万m3,盘山县城区用水量为46.2万m3;各乡镇合计用水量为514.2万m3。生活用水量348万m3,工业用水量10.3万m3,建筑业用水量为43.1万m3,三产用水量为159万m3。
2节水现状
近几年,通过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工作,节约用水工作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资金,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工业方面:石油、化工等行业狠抓节水降耗,加大节水投入,推行节水技术,尤其是利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对耗水高的工业企业进行设备设施改造。全县城镇生活节水工作已全面展开,对非节水型卫生用水器具进行了清理整顿,从根本上控制了淘汰型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把住了市场入口关。同时严禁新建项目安装非节水型卫生器具,对在用的非节水型器具进行限期改造,使节水器具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3废污水排放及中水利用现状
盘山县没有污水处理厂,根据《盘锦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建设盘山县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t/日,年削减COD排放1463吨。目前没有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没有中水回用水量。
4用水现状分析评价
4.1用水现状分析与评价
全年用水量为46.2万m3,均为上第三系地下水,其中生活用水量23万m3,城区共有人口0.64万人,人均生活用水量98.5L/人d;工业用水量6.0万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7.7m3;建筑业用水量9.6万m3,万元建筑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0.0m3;第三产业用水量7.6万m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取水量9.5m3。共有十四个乡镇,合计用水量为514.2万m3(不含太平镇)。生活用水量325万m3,各乡镇采用集中式供水,乡镇所在地及周边村都使用同一水厂水源,所以供水人口为18.32万人,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8.6L/人d;工业用水量4.3万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7.7m3;建筑业用水量33.5万m3,万元建筑业增加值取水量为4.1m3;第三产业用水量151.4万m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取水量18.6m3。
4.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全县各乡镇共有水井48眼,供水能力可以达到年739.9万m3,现状年实际供水量554.4万m3。另外,高升水源地有水井24眼,石新水源地有水井12眼,盘东水源地有44眼井,供水量分别为976万m3、1500万m3、60.8万m3。高升、石山水源地的水供给市区,盘东水源地的水供给辽河油田。全县各乡镇及辽河油田总供水量为3091.2万m3,其中第四系地下水供水量为2605.5万m3,占84.3%;第三系地下水供水量为485.7万m3,占15.7%。由于集中开采强度较大,淡水含水层面积已由1980年的900km2减少到目前的719km2。
4.3存在的主要问题
盘山县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同时高升、石新水源还要担负供给市区用水的重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严重短缺,盘山县水资源先天不足,大部分区域处于咸水区域,地下水开采能力会逐渐缩小。东郭镇、羊圈子乡、胡家镇、陈家乡、坝墙子乡等乡镇区域处于咸淡水分界区,如果大量开采地下水,将会破坏咸淡水目前的均衡状态,咸水区域扩大,使地下水资源萎缩、减少。
(2)节水管理体系不健全,规章制度建设滞后。还缺少一套完整的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目前用水奖惩制度还未形成,只是过多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约用水工作。节水投入不足,节水技术开发与推广不够,经济结构调整和节水工程建设不能同步,投入的力度也较弱,致使必要的节水措施不到位,节水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3)水资源污染严重。没有污水处理系统,致使河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为V类、劣V类水质。大部分地区第四系地下水质量很差,均为咸水。上第三系地下水水质较好,但是铁、锰超标,作为生活用水需要经过处理。
5节水规划
盘山县农业节水潜力较大的为农田灌溉,现状年全县农田灌溉用水定额为892m3/亩,预计未来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全县农田灌溉综合需水定额降至700m3/亩。如按现状有效灌溉面积计算,全县农田灌溉总节水潜力为10858万m3。20盘山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3.3m3/万元,预计未来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用水定额可下降至20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由现状的15%提高到30%以上,对造纸工业采用先进的白水回收工艺及设备,将造纸白水迅速解离成洁净清水和新鲜回收浆,彻底消除白水污染与浪费;推广制浆封闭筛选、中浓操作、白水回收、碱回收等技术,提高工序间的`串联利用率和水重复利用率;对规模小、耗水大的造纸企业实行撤小并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定额普遍呈增加趋势,年盘山县平均生活用水综合定额为67L/人日,城镇综合管网漏损率为10%,预计未来节水指标实现条件下,生活用水定额将增长至100L/人日,综合管网漏损率将下降至10%以下。根据现状城镇用水量计算,全县城镇生活工程节水潜力为506万m3。初步建立起盘山县节水型社会的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建立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成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发展科学的节水型社会。基本完成严重漏损的供水管网的改造,使全县城镇供水管网综合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全面推广生活节水器具。争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目前降低3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目前降低15%以上,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0%。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削减地下水超采水量,使咸水体运移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到规划标准。
6水资源供需水量预测
6.1生活需水量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镇人口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根据《盘山县城总体规划》,到新县城人口将达到10万人。参照现状年全市用水调查分析成果、辽宁省地方标准《行业用水定额》(DB21/T1237-),同时考虑生活用水水平的提高和现状节水水平,采用定额法预测需水量。预计到、20、2030年盘山县城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1万m3、231万m3、276万m3。各乡镇生活需水量在20、年、2030年分别为123万m3、162万m3、182万m3。
6.2工业需水量预测
根据《盘山县城总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在太平镇将建成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石油化工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城。按照现状年工业用水统计资料分析,以供定需的原则,规划确定未来工业需水增长与将来的节水水平提高相当。工业需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0%。县城区年、2020年和2030年的需水量分别为159万m3、267万m3和486万m3。各乡镇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需水量分别为51.0万m3、57.0万m3和64.0万m3。
6.3建筑业需水量预测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建筑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至2007年盘锦市统计年鉴数据资料,盘山县建筑业生产总值从1.37亿元上升到2.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8%,建筑业生产情况较好,增长速度呈稳步攀升态势。根据《盘锦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盘山县城区各规划水平年需水量分别为5万m3、5万m3、7万m3。各乡镇合计各规划水平年需水量均为1万m3。
6.4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根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盘山县第三产业在20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4.8%。据此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盘山县城区第三产业需水量分别为12万m3、12万m3、11万m3;各乡镇第三产业需水量分别为107万m3、120万m3、135万m3;
6.5生态和环境需水量预测
根据《盘山县城总体规划》目标,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达到10km2。按照定额法计算各规划年城市环境用水量。2015年、2020年、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23.0万m3、30.0万m3和42.0万m3。
6.6规划水平年供水量预测
现状年盘山县城区及各乡镇均为地下水供水,随着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竣工运行,到2015年后,县城区用水由过去的地下水,逐步为地表水所替代,各乡镇则继续用地下水。根据大伙房水库输水全省配额,县城区在2015、2020、2030年可供水量为1095万m3、2774万m3、3000万m3。各乡镇2015、2020、2030年可供水量为282万m3、340万m3、382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