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音乐鉴赏论文优秀9篇正文

《音乐鉴赏论文优秀9篇》

时间: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音乐鉴赏论文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篇1

关键词:音乐鉴赏;流行音乐;高中生;音乐课

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中生来说,音乐鉴赏课不仅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繁重的课业活动中解脱出来,获得休息和放松。流行音乐的元素是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应该得到重视。流行音乐具备青春、活力和大众的特点,符合高中生的审美要求,应该加入到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流行音乐的要素,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运用流行音乐元素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视野

音乐鉴赏教学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应该符合艺术鉴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精神,要融合多种音乐类型,向学生传递最为健康、积极和正面的音乐力量,帮助高中生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完善个人素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在高中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大都接触的是流行音乐,包括内地、港台甚至日韩、欧美的流行乐等,这既符合他们的价值诉求,又可以追求青春的感觉,是高中生的最爱。

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适度地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内容进行授课,要把学生融入到他们喜爱的氛围中去,让兴趣支撑学习,而不是督促和教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天真烂漫、青春勃发,正是追求时尚、爱好潮流的时期,流行音乐快乐自然的特性符合他们的心理,自然得到高中生们的厚爱。所以,基于大部分高中生的兴趣点,教师的音乐教学要从流行音乐入手,博取学生的好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带动音乐鉴赏课的全面活跃。

将流行音乐的因素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保证了音乐鉴赏课的质量。同时,学生因为爱好流行音乐而更加愿意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的各种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鉴赏课的视野拓展,学生们从中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辅导

高中的音乐鉴赏课教学,要包含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既要有一般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还应该包括流行音乐和其他的音乐类型,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要想准确地运用流行音乐促进音乐教学课的发展,就必须做到“结合实际,深入辅导”。

所谓“结合实际”,就是要把学校、学生和课业的实际情况弄清楚,根据现实状况进行教学,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例如,在普通乡镇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分量和课程含量都不太高,这样的话,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地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因素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必然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让课堂活跃起来。比如,现今绝大部分高中生都会喜欢的歌手如周杰伦、陈奕迅、SHE、汪峰等,将他们的经典流行作品带入到课堂鉴赏中,会让学生“群情激奋,欲罢不能”。比如鉴赏课上,可以设计一个“中国风”的流行音乐讨论主题,教师可以给出诸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东风破》《本草纲目》等曲目,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献唱,然后由教师和大家一起进行评点,最后总结出“中国风”歌曲的精髓。

所以,在类似上述的音乐研讨专题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歌曲进行鉴赏,可以激发高中生的讨论热情,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促进教学鉴赏质量的提高。在类似的专题辅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节末进行总结和剖析,要让高中生们对流行音乐“一分为二”地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流行音乐中好的部分拿到音乐鉴赏课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也要对那些“糟粕”的作品进行评点,使学生们分清优劣,注意吸收那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营养”,而摒弃掉那些不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因素,这或许也是流行音乐运用于音乐鉴赏课的一个目的吧。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论文 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做了相应改革,各大高校已把音乐欣赏作为主要选修课之一,为了将这门课程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和接受,将音乐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现代化音乐的审美观和艺术性,使音乐课程不再枯燥乏味。本章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对各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求,近似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却又区别于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安排上,着重对现代的音乐欣赏做出更多的创新,把这种音乐欣赏的创新思维进行扩大和推广。

现代音乐的欣赏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以抒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行行为为主,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些高校似乎将这门音乐欣赏当做一种重要的课题来谈论。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场景的想象力是各大高校开展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所在,以便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中“美”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掌握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以及音乐感情的抒发为主要教课内容,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音乐的艺术境界。但是,事实并不如此,某些高校的音乐教师没有把学生看做是音乐欣赏的主体,漠不关心他们对音乐欣赏的感觉,忽视学生的音乐感受;另外,教师常常把学生音乐听课行为看做是一种主动形式,而对音乐的欣赏上是被动形式的错误观点;再次,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安排上,按部就班的对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没有将音乐的实质讲解出来,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创新思路,无法将音乐灵感与自身情感相融合;最后,有些教师自认为已把音乐课程的重内容传递给了学生,可是事与愿违,学生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不能将音乐的涵义表达出来,最终导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丧失。

2、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实际

音乐教学内容不能跟上现代音乐形式,存在时代音乐新,音乐课程守旧的现象。教育部认为有些音乐的形式不能当做教学内容,使得书本上的音乐内容与现实的音乐效果相偏离。另外,把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内容直接编成到非专业音乐欣赏的课程中,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导致音乐欣赏行为下降,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丧失,音乐的创新行为无法发散;再次,音乐课程的内容缺乏新意,几乎都是雷同或守旧的版本,致使学生的理解程度不高。

3、音乐教学设施紧迫

有些院校在音乐的设施上根本就没有进行全方位地安装,缺少专业的音乐媒体教室和音乐设备。高校领导借学校资金不足之原因,为不够重视音乐的欣赏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4、教师音乐素养偏差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各大高校的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底蕴和音乐艺术的天分,并且更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音乐的文学素养,以及独创音乐作品的能力,但就目前的音乐师资水平看,相差甚远。

二、对高校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原则,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上,应打破这种教与学的模式,老师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传授,让学生按图索骥,根本就无法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感情的过度,让学生身临音乐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

2、思辨和创新能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若想达到创新的境界,就必须让学生深知创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对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求得与创作人的心境达成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音乐的欣赏境界推向高峰。

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存在细致的一面,任重而道远。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方法上,因势施异。音乐的欣赏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鼓舞学生大胆创新,用灵感激发创新,音乐的欣赏要兼顾灵活与运用。另外,教师在音乐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多多挖掘有潜力的音乐人才,让学校成为他们音乐之路的照明灯;教师与学生共同融入音乐的氛围中,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共赏音乐的韵味,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浓郁,活跃的音乐欣赏氛围,让音乐达人们向音乐的艺术的殿堂慢慢迈进。

参考文献:

[1]、查雁楠.职高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

[2]、张媛. 培养人文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高职高专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

音乐鉴赏论文 篇3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96-02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

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

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 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4]刘勰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认为“文人相轻”致使文学鉴赏中偏见的产生,影响了真正的“知音”。其实,这一点与古代社会制度有关,古代的文人只能通过学达到仕的目的,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成了官场中的文人,自然会有位高一等的心理;而没落的文人也只能自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高傲地藐视一切。如此看来,文坛上“文人相轻”的现象无法避免,“崇己抑人”的偏向难以避免。

3.信伪迷真,妄加评论

对信伪迷真的现象,刘勰批评楼护自身文学修养不够、学问欠缺,却妄为评论,信伪迷真,而招致别人讥笑。对此,刘勰提出了文士不可妄加评论的观点,他对文学鉴赏者自身素质的重视由此略见一斑。另外,刘勰借酱瓿之议的典故,批评了当时不良的批评风气。

在论述知音难逢的问题上,刘勰举出了历史上不同身份、才情迥异的事例批评了以上三种错误方法,并将原因归于文学鉴赏者的主观偏好或自身修养不够。由此可见,刘勰欲建立的是客观、理性的鉴赏批评方法。

二、音实难知

在分析了“音实难逢”后,刘勰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论述了“音实难知”的原因:主观方面“人莫圆该”,由于鉴赏者的修养、爱好、阅历等不同,评论就有所差异;客观方面“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是抽象的,是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给文学鉴赏过程带来很大阻力。具体说来。

1.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从客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抽象性且包含作者的特定情感,这就给鉴赏者的客观鉴赏带来了困难。

刘勰认为那些有形之物容易分辨,但是楚国人把野鸡当做凤凰,宋国人把燕国碎石误认做宝珠。这些有形之物尚有被误认的可能,更何况那些抽象的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抽象性使得鉴赏者难以捉摸而产生误解,而鉴赏者并非作者注定鉴赏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难以正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从主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人莫圆该”,文学作品复杂多样,文质兼具,而鉴赏者的修养、爱好不同使其偏爱符合自己志趣的文学作品。反之则疏远或批判。可见,一个文学鉴赏者是无法顾及到所有作品的,更不可能对不同作品作出相同的褒贬态度。

刘勰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本身和文学鉴赏者两方面给正确的文学批评带来的困难,所以,文学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所有的文学作品作出相同的价值评判,也不能摒弃自己的爱好和偏见,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刘勰提出的批评方法

在分析了知音难后,刘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

1.博观

刘勰用大量篇幅论述知音难,并将其原因归于批评家的主观偏好。刘勰认为,要想知音首先应该做到“博观”。所谓“博观”,即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鉴别,掌握各种作品的艺术规律,提高鉴赏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广博、深刻的鉴赏者。

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创作规律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但关于“博观”的范围存在一个问题,即批评家在批评时应持的态度。刘勰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要求批评家要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批评家在品评文学作品时摒弃自己的私人偏好,从作品出发,做到不厚古薄今,不崇己抑人,不信伪迷真,认真研读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作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六观

在排除批评家主观偏好的基础上,刘勰提出了“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观”是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前要完成的,也是文学批评中对非情感因素的观照,这与英美新批评中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颇为相似。由此看出刘勰对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六观”的提出为文学批评提出了具体方法,这是刘勰对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刘勰并未提出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六观”的内容生硬过于程式化,这是后世文学批评理论中需要弥补和探索的。

3.入情

在排除批评家的主观偏见,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后,刘勰回到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上。当然,讨论此问题的理论基点是“诗缘情”。刘勰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的来源,因此,必须要把握文所传达的情感。

与此相反,文学批评是根据作品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正是由于“沿波讨源”的鉴赏活动才使得作家与批评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想要做到这一点还在于批评家的见识。只有批评家具备了敏锐的感觉、聪慧的心理,才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刘勰指出“见异,唯知音耳”,能看到作家独特创作才能有正确的评论者。

最后,刘勰提出只有能“深识鉴奥”的评论家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享受“欢然内怿”的快乐。由此可见,刘勰并没将批评家完全独立于作品之外,而是在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后,借助自身的博见、独特的洞见力与聪慧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的共鸣,进而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当批评家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之后就会成为真正的“知音”,形成一种愉悦心境。

四、刘勰文学鉴赏理论的现代意义

《知音》作为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专篇,无疑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规律,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进入火热状态,但是,批评界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吹捧”与“棒打”、批评家与创作者的分离等,严重影响着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回到刘勰的著作中去寻求答案。

1.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

刘勰在《知音》中提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首先要博观,一方面,批评家要广泛阅读,阅读中要保持客观的心态,不要对作品的异己之见抓住不放,要多了解别人的观点,尽可能在批评之前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作家及其作品,要尽可能掌握创作技巧,这也是刘勰“六观”所折射出的对鉴赏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了解批评家的评论,善于汲取营养,同时能在自己的评论中回避老生常谈的问题。

其次,作为批评家要有一定的实际创作经验。如此才能真正走进文学作品,掌握一般性的创作规律,并将自己的创作体会融入批评当中,做到创作与批评相结合。这也是解决创作者一心搞创作,批评家专注做批评现象的重要途径。

2.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真正的批评家发出的一定是自己的声音,这种评论既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又是独具匠心的,正所谓“见异”者。

首先,要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在这个倡导学术规范但仅文坛,学院派批评越来越流行,批评家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引用那些所谓的先进理论,或者前后追随,或者谨小慎微,隔靴搔痒,严重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因此,要想在文学批评界有所成就,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研究出一套为己所用的批评理论。

其次,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心态。如今,文学批评变成了一种附会手段,一些批评家为了迎合大众的某些不良心理需求,对低俗的东西大肆赞扬,抑或迎合媒体的需求,致使“深废浅售”的现象出现。更有甚者,以主观爱好去评论文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大力吹捧,反之棒打,忽视文学批评的本质,这是造成批评家与作家各自为政的重要原因。刘勰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思想情感进行品评的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石,也对当今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祖萍。知文之难甚于为文之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文学鉴赏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13.

[3]陈莉。在理性分析与直观感悟之间——《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文学批评模式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 学生鉴赏力 培养方法

音乐鉴赏力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象的高级精神活动能力,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在鉴赏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是鉴赏的基础,学生对作品客观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是鉴赏的基础。通过对作品内涵的鉴赏和认识,学生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借助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1.音乐鉴赏力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形式间接表现客观世界。[1]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分析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音乐教学更加适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需要,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的美育功能。[2]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前进,增强了大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更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评价标准。

2.教学中培养大学生鉴赏力的方法

2.1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在高校内处于边缘学科的范畴,大多数高校将音乐课设为考察课或者是选修课。音乐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教授简单的、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选择歌曲,组织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缺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大学生是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活跃的思维,并且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特殊群体,在对知识的理解与需求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那种停留在音乐欣赏的简单层面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对音乐的品鉴,达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感的升华,也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2.2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3]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4]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3.鉴赏力培养要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鉴赏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形成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培养才能获得。在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要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练结合起来,循序渐进,不断地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聆听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之外,还应该结合课外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手段的练习方式。多方面着手,在手段和方法上,应讲究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多向流行音乐借鉴经验,使得经典音乐也像流行音乐一样,使学生想听、爱听,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练习小组,互相进行练习,小组之间可定期地进行经典名曲主题辨识、演唱、演奏赛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结语

通过对学生鉴赏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活动中,学生鉴赏力的获得首先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区别对待;其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又要通过聆听等实践练习培养其鉴赏力;最后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音乐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创新,2007,(2):26-27.

[2]黄爱文。浅谈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18-219.

音乐鉴赏论文 篇5

想象和联想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让他们领会乐曲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曲中的意境,从而将人类本该拥有的灵性催生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得到升华。《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傣族名歌,这首歌曲将傣族的淳朴自然及本民族的格调展露无遗。教师在教这首歌曲时,可以用不含有歌词的曲子。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可以使用PPT给学生播放一些傣族美丽的图片,并附带音乐。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就像一个清灵可爱的傣族姑娘沐浴在月光之下,吹着动听的葫芦丝。姑娘所吹的曲子中含着些许青涩的情意,带着一丝若隐若现的幸福。姑娘是在思念某个少年,那少年英俊爽朗,而此时,少年则站在不远处偷偷地听姑娘吹葫芦丝。这个画面优美,青涩,灵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听者曲子,想象曲子的画面,最后再将PPT播放给学生感受,让他们的想象更加深刻。

二、运用视频影像,感悟音乐内涵

有美感,才有可欣赏的地方,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指导时,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让学生的全身感官都参与到对美的欣赏中,并感受音乐各方面的美,从而让学生将一整首歌曲理解通透。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学生把握好音乐的整体情绪,才能更理解音乐的风格和内涵,从而对音乐的整体有所知觉。以《七子之歌——澳门》为例,在教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感受歌曲中的内容和情绪。《七子之歌——澳门》是《澳门岁月》的主题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种爱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澳门岁月》这部纪录片,并让学生明白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澳门就像中国的孩子,它曾是被他国掠夺的中国国土,经三百年后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中。每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民族灵魂是不相同的,尽管澳门被夺,但掠夺者无法将那种民族的灵魂改变,澳门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拥有中国的灵魂,因此,它一直期盼着能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这是歌词“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最本质的意思。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全部情感调动,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

三、舞蹈表演结合,加深音乐理解

肢体动作可以将乐曲中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者或编舞者在编排舞蹈时,必然会对曲子中的风格、情感有所了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曲中的意思,也让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运用舞蹈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以《铃儿响叮当》为例,这首歌很欢快,经常被认作是圣诞歌曲。这首歌欢快、和乐,其舞蹈动作的跳跃次数很多。教师在教生舞蹈时,应当尽量让学生以动作表现出曲中的欢乐,并为学生渲染一下气氛,让学生将圣诞节想象成中国的新年,从而清晰学生的感觉。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生鉴赏歌曲时,首先要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唤醒、运用审美规律让学生获得音乐情感、运用视频和影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内涵、并能结合舞蹈动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音乐欣赏论文 篇6

1.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生活调节的作用

文化学习阶段任务很重,尤其是高中生,不仅有学习中的压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可以听音乐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学习的节奏,调整神经疲劳,减轻心理压力。因为听音乐能使人快乐,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此外,科学证明,当音乐通过听觉器官进入大脑,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伴随着感情的变化,人能感到精神愉快、兴奋,同时,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分泌,促进消化,缓解疲劳。

1.2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道德文化培养的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还能起到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作用。从音乐本身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心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可以说音乐和艺术是学生心灵塑造的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刺激与净化,促进学生的精神升华,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和“假”、“美”和“丑”“、善”与“恶”的基本素质。

1.3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加强情感素质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引导。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模式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无限的想象,音乐引领学生的艺术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性格、气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提升修养,甚至升华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意识。

2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模式改进对策

2.1欣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音乐作品和生活经验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力。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意,但却不敢说出来、表现出来。为此,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请你们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请大胆地演讲出来,我们的教室是你们的舞台。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2.2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

我们欣赏这类的作品,都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歌剧,这些学生都比较陌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所显示的特点与具体内容,重点探讨音乐内容,分析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可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2.3教学安排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作品

完善音乐中的欣赏教学,还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安排一些学生熟悉、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作品。欣赏教学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或是教材上那些经典的却基本上没有学生听过,也不为学生所感兴趣的曲子。学生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达不到欣赏教学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欣赏题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网络上的一些流行作品来选择。相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势必会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

2.4以流行音乐为引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论文 篇7

上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群众文化、音乐欣赏,那么如何有机结合群众文化与音乐欣赏,就是怎样提升群众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更好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笔者认为,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以便于掌握音乐规律,指导群众更好开展音乐工作。由于音乐具有艺术特性,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例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不受某种条件约束,仅发表之后,一个人静静观赏、阅读即可。而音乐作品,即使写出来之后,也是一个无声作品,需要音乐创作、演唱、欣赏等综合。在发展群众音乐文化的时候,我们组织好创作与演唱,提供活动场所,增添必需音响器材,以便于群众更好欣赏音乐。其次,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有利于激起群众音乐审美情趣。爱音乐者,其情操必然高尚,然而不是所有音乐都可培养情操,也就存在选择、引导问题。选择何种音乐,即引导群众的情趣走向何种方向,与音乐欣赏水平、爱好密切相关。对于音乐欣赏,若我们的范围较为狭窄,我们不可能选择出更好音乐,更加不可能去创作更好作品,以满足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这必然阻碍了群众的音乐发展水平。如果我们以个人爱好、趣味,去组织群众文化的音乐工作,必然会导致工作脱节,进而产生误区。第三,提升音乐欣赏水平,有利于提高创作者的鉴赏能力,演唱者的识别能力。对于群文工作者而言,因为工作而经常担任各种音乐活动、比赛的评委,或者音乐编导,对于音乐节目,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但如果自身音乐欣赏水平较低,则不利于发现好作品,挖掘好的音乐人才。因此,对于群文工作者而言,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积累相关知识,方可更好开展群众文化互动。所以,在群众文化中,必须有机结合音乐欣赏。目前,群众文化事业正在高速发展,群众的音乐需求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群文工作者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群众文化

对于群众而言,文化是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群众自身是主体对象,通过自我教育、娱乐的方式,民族特色鲜明,地方特点突出,精神文化活动呈普及性与综合性特点。音乐课能改变社会风气,最具群众性。对于现代群众,开展文化生活,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升音乐艺术工作。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逐渐壮大,群众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生活中全面渗透。

三、结束语

音乐赏析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为欣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的欣赏教学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倾听、评价和感情的抒发,而是在对音乐知识和积累有深厚的了解后对音乐的解析和对曲调的分析,是站在专业角度上的评价,是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剖析。因此,音乐的欣赏教学首先要为欣赏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让学生了解音乐,了解音乐的历史,了解音乐的内容,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音乐世界。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音乐的起源、各个分支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地音乐的概况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和各种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接受音乐的各种知识,并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和呈现,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对各种音乐的不同文化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对音乐的欣赏穿插进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音乐文化的熏陶,奠定前期的内涵基础和感知基础。

二、欣赏教学与歌曲学习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既然是音乐的欣赏教学,那么就少不了对音乐的鉴赏和体悟,但是纯粹的欣赏分析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将对音乐原本的兴趣抹杀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歌唱兴趣的带动,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哼唱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让学生发挥音乐天赋,进行歌唱的环节穿插进对音乐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歌曲比对和加强论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例如,在分析传世之曲《茉莉花》的时候,就可以将与其有相似之处的歌曲放到一起,让会唱的学生为同学们唱一遍,在歌曲的哼唱中进行对音乐的分析,继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直接沟通进行分析。在教师授课后,可以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也会在课下进行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借用影视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在我国现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将目光转向了传统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并且很多都有相对应的音乐,这些故事和音乐一样有着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除此之外,在很多新创作的影视剧中也会有对音乐的重新解读和理解性解读,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与音乐的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对影视剧的欣赏中去体会音乐中饱含的感情和人文的内涵。借用影视作品,并不是要将整个剧目都要看完,教师要结合音乐的需要,截取影视剧作品中经典的部分,让学生在影视启发下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感知,再辅以教师的引导,形成对音乐的多方面欣赏和立体的感知。

四、结合舞蹈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舞蹈经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呈现的,二者作为情感的抒发形式,有着共同的作用,因此经常会产生共鸣,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调动起学生的肢体积极性,这对于长期在教师里端坐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娱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音乐和与之对应的舞蹈进行播放,让学生欣赏和感知,在这之后,让学生集体或者几位参照视频进行模仿,感受肢体语言与音乐相互交融的过程,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情况下,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总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并重,让学生欣赏的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探究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师要在内容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形式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音乐欣赏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学问,而不是大家口中的听音乐和自我意识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与课程构建.中国音乐教育,1996,(1).

音乐欣赏论文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1)叙述某种痛苦。

(2)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喜悦。

(5)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①:《实践论》,《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quot;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的问题感兴趣,能同我一起探讨。本篇论文的写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师与郗力红老师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