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论文题目(精选6篇)》
公共管理将公民权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公民权利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公共事业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论文题目(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是当下公立医院管理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管理;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评价医院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我国已经进入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深水区,县级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固定资产和卫生材料划分不明确、资产盘点不及时、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未上报财务部门,随意性较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公立医院中的老问题、必须破除这些长期阻碍医院发展的拦路石,摒弃不利于医院发展的因素,才能更好的把公立医院的改革推向前进,而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医院改革的进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办(2015)33号]中的规定“要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检验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严禁县级公立医院自行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控制超越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或疗效不明确、费用高昂的医疗技术、大型医用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其中一项的重要环节就要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殖。
一、县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在县级公立医院中,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质,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1)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成本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要求更高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具有损耗快、价值高、因技术要求淘汰快等特点,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大环境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降低药品、卫生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新形式下,需要思考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如何才能使用率最大化,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殖,这些都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管理要求更高
在县级公立医院,财政给予医院补偿的资金基本上是针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对于药品收入减少补偿的那部分,针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补助相对上级公立医院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现阶段县级公立医院购置固定资产基本都是靠业务收入,这就需要公立医院加强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编制、节约成本,并对于固定资产的购建、入库、领用、使用、报废等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县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资产盘点制度执行不力、“重购置、轻维修”等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归属设备科管理、一般设备归属后勤科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产总账,设备科和后勤科室的资产管理员往往由设备维修人员兼任,他们没有经过固定资产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于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没有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医院内部对于卫生材料和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固定资产的报账标准和报账流程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有的把固定资产和卫生材料搞混淆,再加上县级公立医院往往先由设备、后勤部门先入库,造入库单,再由设备股、后勤股报账给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就造成了账实不符、资产虚增或虚减,严重的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重要性认识不够
公立医院的设备部门往往还管理卫生材料,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者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把固定资产库和卫生材料库设定为一个库,出库和入库都在卫生材料库。资产核算方面,对于未能及时付款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未能清晰地判断为费用化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对于应该资本化支出应该入固定资产的部分也错误地费用化处理,这严重地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减了医院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执行力不够
在县级医院里,财务部门和设备部门同为平级部门,两个部门各自为政,不存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固定资产盘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点未能进行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医院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时,未能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处理,没有严格执行提交处置申请、批准处置申请、实施资产处置、进行账务处理这一套流程。
(4)重购置、轻维修
在一些公立医院的管理部门,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和这些部门的奖金绩效不是直接挂钩,所以对于一般设备的保养并不重视,设备坏了不维修就直接换新,这种情况会造成很多的浪费;医院对于大型专业设备的购置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只是认为需要了就要购置,没有对设备购置以及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科学的预算,这些可能导致固定资产产生的收入要小于自身应该承担和分摊的支出,从而加大了医疗成本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三、影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因素分析
(1)监管意识
监管意识薄弱,将会忽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而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资产的购置缺乏可行性论证以及预算编制,这将引起资产的重复购置、资产闲置等情况,会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
加强管理层的监管意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进行可行性论证,加强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这些将从根源上杜绝重复采购、超标采购,把医院有限的资金都花在刀刃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不会一味地“重购置轻保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2)人员素质水平
固定资产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关键。资产管理人员若素质不高,将只会呆板地按照经验办事,创新能力不足,对于工作只能应付了事,不能精细化、专业化,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领悟将不透彻,甚至会曲解制度制定人的本意,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如若不够,再好的管理制度都执行不了。
加强公立医院人员的素质管理,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使人人都按照规章条例流程合规办事,深入透彻地把管理制度执行好 、执行彻底,将会杜绝固定资产管理的随意性、盲目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将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监督和惩处措施
在公立医院中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措施,那么对于固定资产减值、毁损的原因可能就不能明确,即使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毁损,也没有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控制,对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能听之任之,而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措施,将规范固定资产保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树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保障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杜绝人为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四、改革下的县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善对策
(1)建立分级责任管理制度
一级管理:由院长指派一个副院长分管医院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在副院长的领导下作好医院的固定资产总账。二级管理:设备科和后勤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医院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的二级明细账,负责所有关于固定资产的财务方面的报账,设备部门设置科室固定资产卡片,要与科室保管的固定资产卡片要一一对应,要定期与财务和科室沟通、对账,看固定资产实物与卡片是否相符。三级管理:科室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由专人负责管理,要定期与设备部门对账,作到账实相符。以上的三级管理,责任要落实到人,分管领导要定期与各个责任人沟通,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及时解决,防止小问题堆积成大问题。
(2)加强管理层责任意识,完善内控制度
要提高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要提高医院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首先医院领导要足够重视,要领导设备部门和财务部门按照财务制度制定一套从采购、入库、领用、出库、报损、报废等一套完整的制度,并要严格遵守,严格把控采购关,设备购置要实施可行性论证、论证通过再编制购置预算,然后再由分管院长审批购置预算,从根源上杜绝购置不适用医院的固定资产以及重复购置、超标购置,科室领用固定资产后要指定专人管理、制定操作规程,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医院也应该作到资产资源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3)加强固定资产内部审计,尝试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挂钩
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督审计是是其中一项重要环节,医院要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抽取科室对固定资产实地盘点,并和财务账务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整改措施,责任明确,对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固定资产毁损,要上报院领导,经院办会议研究通过后追究个人责任,对于原因不明的毁损,要追究科室责任。财务部门要尝试把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制定考核标准。对科室进行定期考核,订立惩处措施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室人员对于科室固定资产的主人翁意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顺应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要在有限的经济资源中创造固定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管理层提高重视,注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杜绝浪费,使得固定资产能为医院的医疗活动创造更好的效益,并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篇2
澳大利亚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
30余年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取向
权力与对话:教育管理观的转变
高等学校教育标准化质量管理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二次开发――教务管理平台
21世纪以来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双语聋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基层教育局体、卫、艺、国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初探
新时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探析
追求教师幸福的教育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士兵管理教育研究
受教育权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我国军队管理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
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研究
港澳台教育管理比较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体制改革的方向选择――新公共管理的视角
福建基层理论教育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教育信息化下电教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民办教育行业管理
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
军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民办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高校MPA教育中心管理人员管理过程的激励问题研究
唐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刘彭芝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三校结合”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国内外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研究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利用现状及思考
基于知识管理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从现代走向后现代
中国远程基础教育学校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基础教育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研究
知识管理在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特殊成份士兵教育与管理研究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军校本科军体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教育管理创新的哲学视界
印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ISO9000族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作竞争 共同提高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研究
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 教育策划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关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基础的反思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职能的初步研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研究
论我国政府对教育中介组织的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
教育知识管理研究
我国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与改革探究
试论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平台
青岛天材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德国职教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兴安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及支撑系统的实现和设计
推行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农村乡镇成人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的研究
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研究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生的自我教育
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华南理工大学网络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
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
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
论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主体性教育思想下包头市区中小学管理现状与对策
关于教育管理人性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社区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探索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研究 治理视野下大学创业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网络时代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全面质量管理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优化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
基于Web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对话管理:成人教育管理的新视野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区域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管理制度探析
普通高中班级管理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中国远程基础教育学校营销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过程管理的研究
继续教育战略管理研究
西藏地区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研究
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
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
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
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ISO9000标准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的现代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和技术实现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启示
教育管理公平初论
三峡移民县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管理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捐赠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江门市江海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教育技术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发展策略研究
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
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关系探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融合管理模式研究
试析美国成人教育的分权制管理
论教育管理的伦理性
基于TQM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中政府职能的研究
广西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与管理策略 教育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探 m.jiaoxuela.com 讨 Z省H市文海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管理伦理的若干思考
远程教育中知识管理的研究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3
1、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15、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1、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62、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64、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65、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66、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67、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8、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69、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70、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71、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72、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73、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74、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75、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76、浅谈“政府上网”
77、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78、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79、公共权力贪腐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80、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81、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82、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83、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84、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85、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8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87、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88、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89、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90、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91、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92、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93、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9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9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96、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97、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98、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99、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100、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01、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102、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103、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104、公共财政体制研究
105、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10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107、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08、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109、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110、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111、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112、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11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14、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15、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16、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17、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18、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19、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20、权力贪腐中的59现象研究
121、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23、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24、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25、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26、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27、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8、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29、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30、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31、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32、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3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34、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35、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36、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37、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38、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4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完善公民参与形式,达到高质量公共管理活动开展目标,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据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实施现状不断完善自身价值的发挥,最终达到最佳的公共管理状态。以下就是对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公共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我国物质文明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建。
一、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1、网民素质存在差异性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网民素质差异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在公共网络参与机制实际实施过程中其是基于某一话题的讨论而实现的,如网络论坛中即会通过对特定话题的讨论而引发公民主动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但是在公民网络平台中,由于网民的素质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引发出偏激言论,最终严重的影响到讨论活动整体质量。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政策实施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网民立场的不同,因而很容易引发过激行为,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判断。
2、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
网民代表利益不够全面也是当前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网民自身所掌握的网络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其在运用网络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层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最终由此影响到了网络代表利益的全面性;第二,经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网民间还存在着相应的城乡差距,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部分网民的利益,并致使网络环境较差的农民无法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政府对农民利益重视度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网民利益呈现出缺乏全面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公共管理水平不足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由此发展起来,但是在其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公共部门对公共舆论的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舆论的引导功能来完善自身的工作事项。此外,在公共管理活动实际实施过程中公共部门在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对公用服务重视度不足的问题,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公共管理工作实施的成效,并由此削弱了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价值。另外,我国网站公开信息形式还存在着单一性的问题,由此影响到了公民对政府监督行为的展开。为此,要求政府在网络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方式来充实自身公共管理技能。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对策
1、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
构建网络实名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此,首先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网络环境管理的重视,以便在此基础上满足公民的言论需求,且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会给公共部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在此基础上公共部门应大力推动网络实名制管理策略的实施,继而由此约束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并引导其在网络环境中能规范自身公共舆论的走向。其次,在网络实名制管理实施的基础上,公共部门亦应采取相应措施监督公民的言论行为,并在发现其言论不当时及时对其展开封杀处理,最终确保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在公共管理中能发挥价值功效。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在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过程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民的过激行为,并促使其在网络道德环境的引导下能提高对社会舆论重要性的认知,且主动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并由此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及公正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构建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而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限制广告商在公民讨论平台中放置相应的恐怖活动及丑闻等网络信息影响到公民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另外,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公共管理活动实施中的问题,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公共秩序信息的调整,继而由此提高公民对公共管理活动的认知,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话题参与行为。
3、加强宣传力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民言论自由也逐渐得以实现,但是在公共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实现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相应的缺陷。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公民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宣传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重要性,并为公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全面了解到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问题,且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身见解,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另外,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展开宣传活动的过程中,公共部门即可通过传统媒介,如电视、报纸等来宣传公民所关心的问题,并调动其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
4、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公民参与秩序逐渐趋向于稳定性,因而在实施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的重要性。对于此,首先要求媒体自身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避免影响公民正常参与政治活动信息内容的出现。此外,在网络监管工作实施的基础上,媒体自身也应通过削减商业化所占空间的途径来达到监管目的,并以此来为公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问题参与平台,有效保障公民自身合法利益。其次,政府应依据公民网络参与机制实施的现状构建相应的政策及法规,继而以此来推动公民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行为逐渐趋向于规范性。
三、结论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公共管理中公共网络参与机制的实施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公民一个良好的网络参与平台,要求公共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通过加大自身网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宣传力度等途径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下能积极参与到公共问题讨论中,最终为政府对相关决策的判断提供相应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政治活动高度民主化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5
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1、对于否定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反思。现在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公共事业应该按照一定的规章而独立的存在,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一些单位。即对行政的管理,应该是由政府来进行的,那么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其管理者就应该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理论上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认为政府不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观念是难以有说服力的。理由如下:
第一,公共事业不单单指那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还包含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方面的事业,这些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
第二,准公共用品不是必须全由非政府组织来提供,所以可以由政府来提供。
第三,我国的政府并不是对于准公共物品是低效的,所以那么认为政府就是在这方面的低效的观念是不成立的。
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依据。我国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与之前我国的状况相比,现在我国的政治和职能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我国存在很久的官本位思想慢慢的变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确立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主要职能,这样便从确定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为此我国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下,公共事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公共事业的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
第一,公共事务的范围变大,这提高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需求,也确定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由于公共事务变得更加的淡化政治,所以,让政府进行协调和处理更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如果要变得更为法律化和规范化,就需要我们公共事业的管理主体是政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对公共事业的管理方面有法可依,规定程序等来让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变得更加的好。
二、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1、公共事业的管理者职责。我国已经将公共事务大体的分为国际,国家,地区和社区的三类公共事业,我们大体来看,就是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类,宏观的为国际和国家公共事业,微观的为地区和社区公共事业。不同的层面的公共事业我们需要不同的管理主体,便构成了多元化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来担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职责。我国的公共事业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的,所以为了避免美国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出现的现象,所以需要不同等级主体的公共权力,那么只有政府才能够管理宏观的公共事业,所以政府必须要对宏观的公共事业进行管理。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国政府在宏观和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但随之后的发展,非政府的组织已经参与到微观事业的管理中,这个改变并不是代表微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为了实现一些目标。我国政府对于微观事业管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管理方式,来更好的行驶监督和调控。所以政府也是需要承担微观公共事业的间接管理主要职责。所以,政府对于公共管理的职责的承担,是为了完善政府的职责,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
2、公共事业的组织者职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公共事业变得愈来愈广泛,过去的政府包办的状况已经不能满足许多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对的公共事业的管理进行改革,让政府承担起组织者的职责。作为公共事业的组织者们,我们就需要加大事业单位的改革,尽量的将事业单位分离出政府组织,将它们转为非政府组织,实现它们的身份的转化,来调整它们的利益。也要坚持将政府自己应办的事业单位办的更好,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里的公共需求。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新兴的公共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培养,对于目前非政府组织扮演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成为新兴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的现象,由于非政府组织各方面的不完善的状况,我们政府还是需要进行主要的管理。政府应该将一些政府不好做的和一些可以由非政府组织做的交给非政府组织,来让在公共事业的管理中给非政府组织一些好的待遇。那么对于非政府组织也应该准确的定位自己,其主要在提供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和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层面,所以非政府组织,他们在参加宏观事业的管理一定要遵循政府的管理,实现规范有序的进行。
3、公共事业的目标责任者职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多元化造成公共事业管理目标也是多元化的,无欧阳为了更好是实现我国公共事业的正确管理,我们的政府需要肩负起目标责任者的职责。那么政府就需要做好义务教育和社会的基本福利保障等,来让人民群众一起分享公共事业改革的果实。对于损害我国人们的利益的行为,要减少,如看病难和读书不公平对待等问题,各地的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事业的管理,尽量减少这些现象。为了公共事业的目标,政府要对参与公共事业的各种组织进行干了,在不同的领域,建立不同的关系,例如政府管制或者合作的关系。这样对于各种组织者的有效管控将会让政府管理的更加出色。对于目前那些从事公共事业的政府事业却追求高利润的企业行为已经变得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公共事业的公平。可以指定相关的法律,来实现公共事业的目标不是盈利而是为了社会的更好和更和谐。对于我国在《决定》中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我们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政治领导主体,这决定了我国政府要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公共事业的参与主体,我国实行民主制度。总而言之,只有对公共事业刚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我国人们的更好生活,保证中国人们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限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责
实践证明真理,那么通过我们这么多年的实践,政府如果什么都管,还不如什么都不管好,这就说明我国要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政府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及时的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有些地方进行限制,来实现对政府的权利和智能的约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使政府淡出社会服务领域,来实现一些由政府管理的企业变成私人管理,也可以为基层放手一些权限以使各级单位整体提高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政府在公共事业上的管理还是需要承担主体的职责,无论是在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是打造我们政府变成服务型的政府,还是在供给公共产品方面等许多方面,我们都应该明白,政府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主体职责,这种现状就需要我国政府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改变,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学什么 篇6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培养要求
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饱满的公共管理学科共同课和专业基础课,又进一步设置了人力资源、公共政策分析、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四个专业培养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让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愿意深造的专业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宽”“专”有机结合,达到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与高素质的培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