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语言文字论文【优秀16篇】正文

《语言文字论文【优秀16篇】》

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

语言论文 1

在梵•高绝大多数画中,除了绚丽的色彩之外还有错落有致的线条。梵•高为了表现人物或动物、树林等的动势,虚构了许许多多的线,这些线在现实中往往看不到,但在画面上则能助成动势线。而更多的动势线是巧妙地利用物象本身的线助成的。如在法国圣玛丽亚斯村所作的风景画(图1),墙用直线,烟用曲线,路面用点,叶簇用漩涡状的粗线等等。但这种研究绝非臣服自然,梵•高对特征性的捕捉是主观性、个体性的,我认为在这幅画面中,任何事物都增加了许多动势线,画面的动势立刻增强了,画面中的事物仿佛具有了新的生命,绿色的植物向不同的方向旺盛地伸曲、生长,墙面是笔直的、向上的,许许多多的垂直线条整齐排列与地面松动的点形成对比,更加突出墙壁无比坚固。远处的烟用曲线来表现,这里的曲线具有柔和舒展、灵巧生动、飘逸流动的特点。从梵•高的绝大多数画中我们大都看到了类似于这幅画的特点,可以看的出梵•高的画具有一定的张力,使线条增强了运动感和方向感。在增加动势线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些事物新的生命。在他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树木都是郁郁葱葱向上生长的,房子总是错落有致地合理安排在画面当中。连最基本的小石头都被表现得很有动势。如果说铅笔赋予了梵•高以生命,那么梵•高则是赋予了线条以生命。

二、线条在空间的运用

达•芬奇在《论绘画》一书中指出: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和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2]。每个画面由许多线条组合而成,于是形成了各种组合关系。由于线条的性质不同,组成了线条的对比,在绘画中强化线条的对比使之更具有表现力,使画面空间无限增大。如图2近处横的小路用水平的线条排列,紧接着用一竖列排列紧密的线条突出路边草丛,画面中线条排列数量的疏松与密集,疏处更疏,密处更密,正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中景刻画比较仔细也非常丰富,用疏松的线条把篱笆那种材质表现得很生动,同时也把远景和中景相互隔开了。远处的小河和小路,又采用水平和垂直的线条相互更替变换使用,远景则采用小线条表示,使之虚向远方,大大增强了空间感。画中的线起界形的作用,它附属于形体,受限于物象,是一种非主要的造型因素。其线条是形存在的辅助基础,如一些轮廓线或是为再现物体的结构而服务的。西方绘画更注重形体、结构、色彩块面,所以必然不会将线条纯粹出来。而梵•高却不是这样, 我们今天向梵•高所学习的不光是在颜色、笔触上的运用,更多的是他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复杂的事物用不一样的线条表现出来,把画面当成自己心灵的一面镜子,照射出自己的感受。

三、线条在情感上的表达

梵•高的绘画强有力地表现个人主观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素描风景当中。他最先发现断枝残茬,任意截取繁杂的灌木篱和广阔的庄稼地之美。他从星空、果树园等等环境选取主题描绘的自然景色,就像表现人一样深含画家自身的情感。梵•高的艺术,正如他的性格一样,是一种热情的表现,成熟时期的作品,画面上布满着长条状的线条和笔触,把自然界的物体形象画得像翻腾的波涛、闪动的火焰。最后几年的名作《向日葵》用线条的游动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情感,可以看作是他整个人格的象征。线条具有表现力,每个成熟的艺术家其线条必然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与画家本人的性格特点是相吻合的。阿尔地区,灼热的阳光照射大地,使人热汗淋漓、头晕目眩。但对于梵•高来说太得劲了,他就是爱在烈日下折腾,拼命作画。在他那里印象派那种分析色彩的方法不再适用了,他使用的色彩更加主观或“大胆”,他那种小“长条”的笔触,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仿佛不光是描写大自然的笔触而是无数表现心中汹涌热情的音符。于是,田野、房舍、丛林、道路、行人、花花草草,一切事物都在他的画面上翻腾、旋转。金光灿烂的向日葵大如车轮,浓碧的丝柏直矗云霄,这一切仿佛只在天国中才能出现。

还有带阔边草帽的老农,以及小咖啡厅中用黄色线条排列整齐的昏黄灯光,卧室中铺着大红棉被的板床,却又透露着人间的温情,梵•高在最后两个月中所画的《麦田和群鸦》,画面中线条排列紧张,天空显得灰沉沉,金黄的麦穗显得憔悴,一群乌鸦正从地面飞起,仿佛听得见一阵不吉利的鸣叫,悲壮而急促的交响乐发出最后几个音响,猛烈喷射的岩浆爆出最后一个火花……线生活在画家的作品当中,所以线条在绘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绘画中,虽然存在着对线条的认识和运用的不同,但各自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丰富和完善着绘画的表现语言。线条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绘画语言,也是最高级的绘画语言。梵•高永远活在矛盾的中心,尊重自然同时又与之对抗,生活激情又求助于冷静的分析,表现自我过程中追求高于自身的东西,真诚地展示了人类心灵的艺术成就,是我们后人在学习素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而更吸引我们的恰恰是那种线条的魅力。

语言教育论文 2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随意模糊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提高和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生活、工作和未来学习的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目标随意模糊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无目标型。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开放性,就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教师缺乏指导作用;目标随意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花功夫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确立得当与否能决定课堂的成败。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教学目标,在备课时随意抄一两条当摆设,目标非常随意,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目标罗列型。有些课堂教学目标总是想做到面面俱到,但最终的结果是空洞庞杂,面面不到。

2.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效

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形式化和教学内容形式化。

(1)教学活动形式化。目前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变活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其背后却隐藏了盲从和浮躁。课堂教学的浮躁性非常严重,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很热闹,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激活。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非常多,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成功,但学生并没有理解一些真正的知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2)教学内容形式化。课堂教学是实施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老师要提前备课,对教学细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死磕自己课件的现象严重,固守传统,教学内容一直都不变化。形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降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测。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有非常严重的制约作用,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应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方向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的较少盲目性、模糊性和随意性。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率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陈旧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已� 转变学习方式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受动性、客体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应逐渐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对学习的认知,变对动为主动;转变学习角色,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无效学习变为有效学习。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语文学科的提点,构建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个创设好的情境,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通过恰当的手段,将抽象的文字进行再现,是其具体化和形象化,设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课堂作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场所,才能为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念云江 单位: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当代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有意识无行动,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普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还停留在意识层面,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具体行动,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将课堂教学反思新意识付诸行动;②课堂教学反思不够全面,就挡墙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过于片面,有的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有的只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这是由于课堂教学反思的概念较新,教师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很好的把握;③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当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往往都是通过课后写反思笔记来进行的,缺乏形式多样的反思,得不到很好的反思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反思的相关建议

1.变意识为行动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能永远都停留在意识层面,教师必须努力的做出突破,在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后,就要将其付诸行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针对每一堂语文课作出细致的事后反省和思考,反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方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领悟能力,因此,在实行课堂教学反思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师的优势特点,切实将自己对课堂教学反思的所感所悟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反复的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吸收经验,记住教训,逐渐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2.进一步学习和和把握课堂教学反思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片面性,相关的教研机构和组织,应该密切掌握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现状,根据实际调查,找出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组织和分派一些专门负责课堂教学反思研究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各个高中学校,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以“课堂教学反思”为中心的培训和指导,让教师通过专门性的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解何为课堂教学反思,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何在,并且通过专业人员的训练和指导,更加准确的掌握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要领和技巧。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强烈的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意识,对时下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加以充分的利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设备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更加的完善。

3.融合多种课堂教学反思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方式上,必须变单 而各种课堂教学反思方式又可以以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师中开展以“课堂教学反思”为题的研讨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研讨会,互相进行反省和思考,讨论出有利于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又可以是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研讨会,根据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作出的反思,总结经验,以便日后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汲取教训,避免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重复出现类似问题,这样去伪存精,有助于减少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的探索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弯路,让教师可以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此外,学校应该建立一整套的课堂教学反思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反思性教学提供强制性的保障,避免教师懒于反思的情况出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及时的纠正自己的教学错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反思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初次提出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存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寻求最新的解决办法,使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可以越来越完善,反思效果可以越来越明显,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亚辉 单位:甘肃省徽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对待学生方面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这一过程当中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应该机智且灵活地对待教育教学的过程,适当地采用课堂实训,在对高中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做到公正且正确。将高中生放到这样一个开明的环境当中,才能够将其的学习热情完全地激发出来,促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要想确实有效地完成课程机会,就应做到善于应用情感进行沟通与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具体而言,在文本中出现有清新爽然这一基调的时候,语文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心情的愉快与欢乐;而如果文本当中的基调是婉转哀怨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让自己的心情随着文本的气氛而变的沉郁幽婉。又如,在说明文的题材中大多是科学性与条理性的东西,语文老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以一种平和且舒快的心境来对待;而对于逻辑性强、周密的议论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授过程中,应该做到随着文本的深沉而严肃,随着文本的激昂而振奋。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永远都要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这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一篇课文中何处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刺激,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一篇课文中何处必须形成有效的刺激,这也是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所以,语文老师进行内容讲授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的从头到尾,应该结合课文的实际,抓住重点和难点,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删减。因此,必须进行精选,唯有如此才能够将一定量的时间与空间留给高中生去探索、发现、理解与掌握。现今,有很多的语文老师已经开始严格的限制教学中讲解的时间,而获取的课堂效果却非常的令人满意。这些老师教学的成功点就在于科学地将知识量进行了控制,对精华与要点进行了选择,以及对重点问题进行了凸显,如此一来,便能够为高中生保存足够方时间,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这样还有可以帮助高中生获得学习技能,这对于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和教学效率的增强都有极大的益处。

譬如,在教授《边城》这一课的时候,我在第一课时中,只设置了2个主要问题:第一,主人公爱哭,在课文当中主人公一共哭了多少次?每一次哭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为什么?第二,唱歌在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次,它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呢?上述2个大问题可以说是始终贯穿在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结合这2个大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探讨,我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实施了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了此文的写意性及抒情性,切身感受了文章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高中生语文能力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应该给高中生提供更多参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培育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将各自的想法与观点表达出来,并且还能够听取其他同学的各种意见,以及能够获得教师与同学们的双向肯定,如此对于高中生而言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少批评与多鼓励,如此高中生的自信心,这也是一种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极其关键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方面多下功夫,结合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与高中生的交流及合作,注重引导高中生以150%的精力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雪彦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舟曲一中

第四篇

一、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规划

规划教学内容是所有教师在进行正式上课前都要进行的重要工作,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针对的目标是高中学生,教师在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们的整体学习计划进行规划。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语文知识更加丰富,内容也更杂一些,知识点比较密,如何在三年的时间内让学生吸收这些内容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在最后一年的复习阶段更是要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课业压力,精神状态等等因素,有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吗,就要有一定的灵活度,随时安排可行的任务。笔者在带高三语文的时候经常性的会被临时状况打乱,高三是学生最累的一年,很多学生上课会睡着,并且反应力,注意力都会有所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本来安排的是文言文阅读这样的课程,就会让他们“雪上加霜”。因此,如果语文课被安排在比较晚或者学生状态比较低下的时候,就不要再安排那些“枯燥”的知识,现在语文考试灵活的题越来越多,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发挥性的题目,这样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师如何授课也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教的怎么样。教学不能用好坏来概括,但确实有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得当,能够迎合高中生的心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带劲,对于知识吸收的也好;也有的老师也是在辛辛苦苦的教学,但是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不能再遵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授课,要追求多元化的教学,和学生形成互动的模式,走素质教育的道路。既然要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就要锻炼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一点,从高一开始,每天的语文课都让大家轮流发言朗诵,按照学号进行。大家自己写稿子,写什么内容都可以,然后上台进行发言。不要小看这样的朗诵,对于培养学生的发言能力,表达能力,勇气以及信心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也发现,在经过了这样的步骤后,课上的就会比较有活力,尤其是刚朗诵完的学生,上起课来特别有积极性,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发挥带头作用,和学生做朋友,注重沟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感情

现代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你说我听”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对学生的反馈更加关注。要实现这样的进步,教师就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如在讲解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在讨论中形成观点,这样才能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老师,就要多和学生接触,建立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去表达观点。当然,我们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很好,但不是无原则性的。在这方面,笔者还是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如果没有一点威严性学生是不会有压力的。另外,语文是一门文学学科,对于学生感性思维,情感要求比较高。我们学得很多东西,诗词歌赋,从古老的《诗经》到凄美的《雨霖铃》,从怀才不遇,一心报国的杜甫到纵情诗词的帝王李煜,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就应该注重在这一点,注重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这对于丰富学生心理,陶冶情操都有益处,还会影响他们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的就业倾向。

除了以上应该注意的内容外,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还要重视每次考试,加强作业的评改等等。把自己的心真正的放在语文教学上,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每一点观点,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戴你,尊重你,加强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四、总结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思想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分数固然重要,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我们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的去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他们干净的内心,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李慧 单位:宁夏育才学校

第五篇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阅读教学占据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无论课堂内外,语文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先如今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已� 传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教师产生根据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造成了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收效甚低。为了改变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大胆创重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不能“照葫芦画瓢”直接把教材内容搬给学生,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处理,加入一些新的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设计和阅读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工具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课本、黑板、粉笔是教学的常规手段,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资源的丰富,这些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科技的改革创新带动着课堂教学工具的创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日渐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新版的苏教版教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涉猎领域广泛、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情感的培养等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课堂教材为蓝本,并不断扩大教材内涵的延生。在课上教学时,可以适当进行声音、图像和视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课文《边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蕴含在人物语言和表情中的情感的理解,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观看根据课文拍摄的电影,让学生在电影人物的情感表达中体会文章的情感教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中课堂似乎只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殊不知“有效教学”从本义出发,应当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上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及作品、对文章进行划短分章、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讨论以分组的方式发表看法并阐述理由,教师再通过示范点拨,与学生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全面理解课文,掌握文章背景、作者信息及蕴含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在班级内创办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和交流中,相互反馈信息,提高反思,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总结

语言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能力和推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加深学习体验和情感交流,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语文的学习。

作者:胡斌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六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而合作探究是他们对学习中难度较大、层次较高的内容,通过集体的努力进行学习,最终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合作强调的是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需要每个参与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自主发展,共同进步。而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中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手段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从而实现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们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展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也可以在课外作延伸拓展。如教材重难点突破,观点争鸣阐述,参与社团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加入校本课程和语文专题研究等等。天论课内课外,我们教师都要注重高中语文学习元素的注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实现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语文学习。

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效果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或模式都是可行的。积极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我们要运用激发学生内需,点燃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热情和激情的课堂导入。有效导人方式很多,诸如用与课文关联的故事导人,播放与课文情感相关音乐营造情境导人等等。如《听听那冷雨》导人时,一般可以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余光中《乡愁》导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作者和《听听那冷雨》的情感。《项脊轩志》可以用谜语的形式,让读者理解作者。其次,让学生针对预习案或学案提出自主学习后形成的问题,教学针对问题的难点,通过文本研读解决或是学生合作探究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突出共性问题的探讨。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引领式教学等多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分组合作,争论质疑,从而进行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我们教师要掌控学生的交流,甄别合作讨论问题有无价值,不能出现课堂热闹,效果不佳的虚假合作。再有,就是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情况,对那些合作仍然解决不了的重难点,我们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指明探究的路径,让他们在探究中,明白问题的实质。如对郁达夫“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国的秋”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往往只从地域着眼,其实,我们要让他们关注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用意,就能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探究了:从情感而言,该文重在怀旧,而“故都”是怀旧情感的寄托对象,故都的古老更显现着作者怀旧的文化意味和对其深厚的情感。

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实施中,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否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会流于形式。这里教师主导作用更应突出,要确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效率,我们要精准把握学情,研究准问题的价值和角度,机智引导争议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他们的阅读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他们在预习中找不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常规方法,明确文本解读的一些常见要点,引导他们感悟体验,将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自己联系起来。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效。

三、总结

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中,提高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如此,我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蒋廷禄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

第七篇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走进故事

如果说对文字的理解不够真实,对画面的理解不够深入的话,那么让学生真正的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深入其中探索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情怀,我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中语文课本中适合这种人物角色扮演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鸿门宴》就很具有代表性。这里涉及到很多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样拿捏人物角色,然后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打造他们心中的《鸿门宴》,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也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学生专注情感,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淋漓尽致的表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记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肢体表现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创设情境,多元互动

语文绝对不是单一的文字学科,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为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多元互动是为了实现一种全员参与进来的局面,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说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很多形式。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讨论的过程中思想的碰撞,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加深了对内容的剖析和理解,还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多维目标的情境设置,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和切磋的开放式平台,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情境化教学的必然性

不难看出,情景化教学是将情感和意境完美结合,为了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积极性而进行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从教学目标来说,情境的设置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情景交融,使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学科性质的角度看,语文是一个融合自然、社会、艺术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单纯的文字是不能完全表达生动的情感的,只有将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象感知打动学生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情景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通过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将知识、情感、意境和行为巧妙的融会贯通,生动的表现出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实践证明,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的优化语文情景化教学的进程中,只有将文字、声音、图像、音频和影像资料等融会贯通,巧妙运用,巧妙的设置适合课堂氛围的情景和意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通过良好有效的配合,教学相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坚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和逐步深化,情境化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会显现出着越来越显著的效果。

作者:谢朝林 单位:云南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

第八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写作问题

(一)重视文体轻视风格

最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显而易见,存在高度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文体结构,而轻视写作风格的问题,通过历年结构相似的的高考作文卷便可证明这一结论。目前高中的作文语言、内容和形式除了叙述文和议论文就是散文,写作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被“抛在脑后”,写作的结构上呈现的单一性和相似性的特点。而生活在“分数第一”的时代,高中语文存在着严重弊端,失去了原来开设语文课程的由衷。高中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走入歧途,将大多数的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误区,认为语文是母语,通过日常的沟通学习也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忽略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写作能力只体现在书面上,忽略了对学生的个人创作风格的教练和指导,导致写作缺乏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如此继续下去,高中语文的写作质量令人堪忧,长此已久高中写作演变成应试程序化指日可待。得到本末倒置的结果应该让我们警觉。

(二)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自“三维目标”作为新课程的标准被设立后,为高中写作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是抱残守缺,严重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侵蚀,课堂上如一潭死水,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已成为评估教师教育质量的标准,在高考成绩的影响下,教师只看成效,分数第一已� 对于现代的高中语文写作,是一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写作经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写作教学缺少创造性和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持久性,在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正确的给出表达情感的指导性意见,缺少开拓和深入探究的精神。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高中作文写仅仅是为了得分,教师也不会多此一举的从根本上挖掘写作教育问题,导致在写作方面存在着很多漏洞,写作水平一直处于表层,难以打动读者,更别说形成共鸣了。正因为此现象的肆意发展,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性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随时表达的意识

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高中语文写作思维大都存在封闭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常用的写作方法表达和写作的文体特征,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由发挥表达情感、吟诗作赋、写评论或根据自己的爱好编写小说或散文,让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现出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作内容要求语言恳切,感情深邃,情节曲折,能够吸引读者。通过要求学生多看书,多实践,多练习小练笔,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认清现实,提出反馈意见等问题。不要被课堂和书本所局限,深入了解写作的内涵,让学生触景生情,逐渐提高学子的写作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高中语文写作之光亮点每位莘莘学子心中的火炬。。

(二)实现以书面为主,建立自由充分的教学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初期,我们在创新写作中不断摸索着。我们采用以实现写作为主的思维定式,通过建立全面完善的写作制度,全面改革,开创有深度,有广度,活泼、开放的写作教学模式。只有建立一个完善丰富且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的写作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在文学写作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维护个人化需求,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在高中的文学教学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拥有优势,通过写作渗透自己的思想。所以要提倡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以辩论,洽谈的形式,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分析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创办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趣味性。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点吸收程度保持一致,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作文。

三、总结

总之,创新性写作探索是高中的写作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创新性写作教学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中写作创新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在这里,教师要懂得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生� 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略,让学生在写作的海洋里畅游。

作者:廖化峰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高级中学校

第九篇

一、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请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村居图: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门前一弯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酒,一边拉着家常。他们有三个儿子,老大在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幸福、美好、祥和的境界。一对老夫妻相亲相爱,充满了真情美;老大和老二耕种编织,充满了勤劳美;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模样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美,让我们感受到意境的和谐之美和人物的淳朴之美。

二、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去读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句子“,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着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着季雨。”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巧用迭音词,韵律和谐,具有描绘和表现旋律的作用,增强了语句的韵律之美。

三、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的风采,认识到许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可以咏唱到许多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了解到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各种有趣的民俗民风。与此同时,它还会把你带到一个充满奇思怪想的梦幻世界。它无穷的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寻找去发现。

作者:李宝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十一中

第十篇

一、课前充分准备

授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新课标改革后的重点并不是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复述,而是在详细研读之后,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左右逢源,发挥灵感,旁征博引,使同学们在老师的激情的带动下畅所欲言,自主学习,使课堂的精彩内容得到充分的升华。

二、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从分调动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和图片等等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知识,使语文教学更加现代化。

三、关注师生交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的情绪是好的学习的催化剂。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会让语文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进行。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同学们的思维拓展和创新理念的培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是益友。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总结

语言论文 3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平面性语言新媒介材料审美情感表现

装饰绘画常常被看成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传统绘画中则多采用真实感觉和实际感受获得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在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形式的感知是与其他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同性和关联性,采用装饰意味进行绘画的语言表现亦是现代绘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装饰绘画给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曾带来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绘画对传统语言的扩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给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平面形式语言的基本训练来进行装饰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从塞尚开始,将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给予了平面化的认识;凡·高具有个人符号的笔触不但是激情的表现,也是将事物改变空间关系的认知结果;高更以非常主观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画风格,成为西方学习东方的艺术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绘画的平面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提倡“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说明了形式传达意味的关系。美学家王弼也曾说过“得意而忘象”,所谓“记忆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体的、切近显露的,而“意”则是更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内涵。绘画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如果能与人的深层心理美感结构相通融,与人的美感经验相吻合,就可以产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获得新的美的感觉。东方是平面性形式语言的发源地,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朴素、单纯,从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意味:它们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真实,又通过笔画形式把自然的具体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种线的艺术表现。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出现了几何纹、曲线纹、水波纹、网纹、葫芦纹、涡纹、花瓣纹和蛙纹,这些纹样是一种将形象适应于感官的再创造,符合实践感受而又对它们进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极图形以一根相反互动的“S”线,将整圆分为阴、阳互缺又互补的两个相对的空间,一虚一实,相生相合,由此发展出来的许多以互相对应对照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双鸟、双鱼、双蝶、双龙等,都反映了装饰纹样自然又自由的生动意义。

上述中西方的绘画语言本身所具备的语言构成到造型表现都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不同风格,装饰绘画因此而显示了形式的基础意味,也为今天的装饰绘画艺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通道。当然,在装饰绘画的创造实践中,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强调:不能简单地把一个艺术图案直接搬入画面,这样只是在简单地模仿,而不是创造。装饰绘画创作应该把形式语言看成一种可用的资源,将装饰感受灵活地运用到画面的形式中去,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语言方式,使平面语言能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方法,并在新的媒介材料和语言样式中获取更多的鲜活动力。同时,在平面绘画教学过程中,也要顾及到现代生活内容对艺术形式所提供的新空间,运用新的艺术技能的发展,形成新的形式。例如,传统水墨画中对于构图是比较程式化的,山水中远、中、近三者的关系必须明确,形成上下的重叠关系,山水与人物在画种上的区分,也造成了人物与山水形象在画面中的特定的比例。而现代水墨创作中,则可以用重复、对应连贯等自由、多样的构图,人物与背景的比例也可以随意变换,从而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美感和装饰性的平面化语言意味。

语言论文范文 4

语言是人类社会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意义结合的符合系统,是作者用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材料和工具。所以,作为毕业论文形式方面的构成因素之一的语言是毕业论文赖以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基本问题的唯一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毕业论文写作尽管需要具备选题、取材、构思、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但这一切都必须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体现,来完成。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论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了解语言的特点,并且有比较丰富的语言储备,才能写好毕业论文。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论文的质量。因此,过好语言关,也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

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各类文章尽管文体不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这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毕业论文的语言表达同样要求做到简捷、明快、形象、生动、PB确、科学。

(一)语言要准确、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没有差错。“准确”是从总体上要求语言讲求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论文中用词和造句必须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并能如实、砧切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要使语言准确无误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毕业论文的语言质量如何,与选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用词准确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

用词准确的主要途径有两个:

第一,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完全不同。例如:

“才干”、“才华”、“才能”这三个词含义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它们都表示有较高的能力,但侧重点不同;“才干”着重指办事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才能”不仅用于重要的实践活动,还用于思维活动。

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

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能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终于死了,享年十二”,“享年”是敬词,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这个词用在这里读来使人感到别扭。成年人—写小孩,是不该用这个词的。

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区别词的褒贬色彩。比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其次要分清语意的轻重。比如:“责备”、“责怪”、“指责”、“斥责”这几个词的语意,一个比一个重,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

当然,汉语词汇极其丰富,要想从这浩瀚的词汇海洋中,选取唯一的、完善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言物、表情、达意,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我们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在没有搞清词义之前,绝不能轻易落笔,力求做到对每一个词都来一番推敲,以保证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原貌。

2.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

论文的语言最基本的就是遣词造句的问题。如果造句能够文从字顺各司其职,那么论文的语言就达到最起码的要求了。句子结构是不是正确,取决于事理说得对不对,合不合语法规则,用词不当、词序不妥、句子成分残缺、语言不合逻辑,就会使意思含糊不清。所以造句时要注意:

第一,句子成分要完整。

构成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比较复杂的句子里,还有宾语、补语和状语等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成分,特别主干部分是不能随意省掉的。如果省掉了不该省略的成分,句子就残缺不全,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例如:“我利用职权为自己建造庭院住宅,都是从教育卫生经费上卡下来的”,这里省略了主语“钱”。“大家认真讨论了今年的工作和学习”,这里缺少宾语“计划”。所以造句是一定要使基本成分完整,附加成分有条理。

第二,词语要搭配得当,词序要有条理。

在句子中,词与词的互相搭配以及词序的安排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会犯搭配不当和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例:“他的学习态度一向认真努力,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态度”与“努力”搭配不当,要改为“踏实”。“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榜样”也是搭配不当的。

第三,事理要合乎规则

有些句子,从语法形式上看,成分不缺,搭配也当,但仍不准确。原因是反映的事理不合逻辑,不合思维规则。例:“小陈的父亲长得很像小陈。”这是主客倒置,不合逻辑。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美国却由于发了战争的横财,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句显然不合事理。既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经济崩溃边缘”,为什么却又说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经济却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呢?

关联词语要扣紧,毕业论文属于议论文,关联词很多。如,因为……所以3要么……要么……;不但……而且,等等。关联词用得好,可以使文章严密紧凑,准确有力。

(二)语言要简捷明快。

简捷就是造句干净利落。用语“贵乎精要”,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赅”。语言要想简捷就必须做到:

1.思想明确,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有些毕业论文语言不精,常常是作者对内容理解不深所致,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所以,要提高语言的精练度,必须首先锻炼思想,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善于分析,抓住问题的症结,这样,写出的文字,才能以一当十,简洁凝练。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一文中谈到“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因此,按照简练的原则,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必须开门见山,在论文开头就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必拐弯抹角,先讲一大堆废话。论文的结尾也应适可而止,果断利落。

2.提取最精粹的词语。

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若要使语言简练,最要紧的是尽量节约用字。少用字,同时还要把意思表达完善,就必须在写作时注意选择提取那些经过干锤百炼的最精粹的词语。这个提炼工作,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节约用字。能少说一句话就少说一句,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同样的内容,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来,不仅节约用字,使语言更加简练,而且还会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富有艺术魅力。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价格上涨得十分迅速”,就可以用“物价飞涨”来概括。

第二,删繁就简。把一切与表达主题不太相干的多余部分删去,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和解释。例如,“我每次读了《邓小平文选》以后,总不免要动手动笔写自己的心得、感受”,就可以用“每次读《邓小平文选》,我总要写心得”代替。再如,“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物价稳定,不能随意提高物价,也不能乱涨价。”这里“随意提高物价”和“乱涨价”是同一个意思,结果是同一个意思前后重复地说了两遍。另外,论文要达到语言简练,就不必在那些已被人们熟知的事实或事件上过分展开。例如:我们在论述“只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这个论题时,往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但是由于我们是要论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50年代前期、中期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360年代前期我们注意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又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经济又开始恢复并健康发展上。对于“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可以赂写,不必做过多介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紧扣主题,避免枉费笔墨。

总之,我们这里强调语言要精练,是以能否清楚地表达思想为准。毕业论文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从实际出发,在准确、全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基础上,力争做到语言简练。

(三)语言要生动形象

毕业论文在具备观点正确、鲜明,语言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还要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让人读起来不枯燥乏味。“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7”(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可见要把论文写好,光语言准确、简练还不够,还要生动感人。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使毕业论文生动形象呢?

1.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

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的抽象性。但是任何抽象的概念都来自具体的事实。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把理论的概括同形象的描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会有助于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使理论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写“党八股”的罪状(之五)时,竞直接用“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来形象概括;写党内团结和同志间互助的必要性,则用“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等生动语言来形象说明,把深刻的道理写得明晓易懂,生动活泼。

2.用词要新。

我们在用词时,应当刻求新意,努力使语言新鲜、生动些。如果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总是在老套子里打转,语言就不会生动。要不断挖掘和发现语词中新的含义、新的用法,即不断发现事物的新意,并给这些事物以最准确、贴切、新鲜的表现。例如:著名作家王蒙写“事实”;“事实就是宇宙,就像地球、华山、黄河、水、土、氢、氧、钛、铀一样,既不像想象的那样温柔,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冷酷。”这一连串的比喻就比“铁一般的事实不容置辩”一类句子新鲜有趣得多。

3.要使用多样化的语言。

毕业论文的选词和造句,都要有适当的变化,切忌反复使用,这也是语言生动的一个重要条件。若能按照主题的需要把叙述、议论、设问、比喻、举例、解释等交叉起来使用,相错成文,这样,文章就会显得变化多,读起来有兴味。例如:毛泽东的《质问国民党》一文,语言活泼多变,生动引人,值得我们学习。“假如你们既没有什么对付日本久的‘蒙汁药’、‘定身法’,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地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这里运用多变的语言,不仅庄谐并作,语态潇洒,而且雅俗结合,内容丰富,文章生动有趣。

语言论文 5

1.合理的的主次分配画面单一的黑白构成看似简单,但是创作者却能合理的安排画面的空间主次关系,使整体布局协调统一。在大的黑白色块下,一些细小的线条也有所体现,例如人物的衣袖,面部表情,植物的纹理细节都详细的刻画出来。而正是这些疏密有秩的线条将主体人物和背景分离,有远有近,将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出来。同样是《青年思想家》这幅作品,主体人物位于画面中心与背景复杂的细线条分割开来,不论是对青年思考时眉头紧锁的表情,还是对于背景中人群和高楼的刻画都是细致入微,刀触的强弱,使主体突出,前后画面错落有致,又起到相互呼应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了每一个人物的形态动作,并能与他们当时的心情相契合,对于不同形象的准确表达,刀锋游走在画面上显得游刃有余。

2.丰富多样的画面形式麦绥莱勒木刻版画主要的画面形式可以分为:单幅黑白木刻,代表作有《死而无憾》《垄断资本家》;组画,代表作有《青春》《手》《岁月》;连环画,代表作有《一个人的受难》《没有子的故事》以及为罗曼•罗兰等作家的著作刻制的书籍插图。可以说他以不同形式将世界万物组成一个大型黑白电影,尤其是他的连环画作品画面连贯并富有极强艺术渲染力。

3.精准的形象刻画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创作题材涵盖了世间百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评价:“现代的画家和版画家没有一个能比麦绥莱勒更丰富的了……如果在大地上的书籍,纪念碑,照片和文件都突然不翼而飞只有麦绥莱勒近十年来可得版画尙安然无恙,那么只要根据这些版画就能恢复现代世界的全貌。”可见,麦绥莱勒将他所处的社会现状完整的记录下来,并且用生动形象,准确细致的艺术语言刻画出来。例如:他绘制的《手》这系列的组画,虽然每一个画面只刻了一双手,但通过仔细的分析可以分辨出这是属于不同人的手,有劳苦人民的,有资本家的,囚犯的手,简单的一双手却能表现不同身份人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创作者表现技法的独道之处。

麦绥莱勒之所以能够准确的描绘出如此多的形象不仅是他对于版画艺术执着的钻研,更在于他敏锐地观察力。高于常人的记忆力驱使他不断地记录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事物,大到高楼山川,小到一颗螺丝,如同作家收集素材用笔在纸上描述事件一样。他不需要模�

二、饱练世故的现实意义

在麦绥莱勒的艺术创作中,描绘对象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艺术符号,思想的表达高于形象的刻画。

1.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死亡,压迫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名词。可以说他的木刻作品与时代同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点吸引了鲁迅,并在中国新木刻运动时期将他的作品推荐给中国版画家。在创作初期的一系列作品主要表现资本家丑恶的嘴脸,像《享乐主义者》刻画了一个满脸肥肉的大资本家被酒肉簇拥着,一副不知足和贪婪的表情;组画《城市》中就将社会贫富两级之间的区别鲜明的呈现在画面上,表达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2.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经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几次访问之后,麦绥莱勒对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其作品一改往日阴暗压抑的画面风格,转为明亮,积极风格。主要以描绘人们努力学习知识和技术,投入到建设国家,反抗资本家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情景。他于1948年创作的《岁月》组画之二中,一个男青年正在认真的种植树苗,站立的女青年表情从容,向日葵围绕着他们,与黑色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颗茁壮的树苗象征着他们正在播种着光明和希望,积极的面对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简洁,明确,尖锐这些词贯穿于麦绥莱勒的作品中,对后世的木刻版画家进行艺术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不能像战士一样去战斗,艺术家只能用手中的画笔来宣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宣扬正义的时代精神。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与时代的“理性”—那种批判与介入现实的精神,以及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共时发生。同样麦绥莱勒的木刻作品同样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历史的符号。

语言论文范文 6

论文标题:

1.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现代日语语言学

3.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4.2014年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综述

5.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6.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7.《日语语言学》述评

8.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9.新时期我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0.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新尝试

11.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12.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

13.日语语言学家刘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支架教学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层次视角下的日语语言研究《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16.日语语言学举隅文化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日语语言学论文

19.博士(日语语言学)毕业后的去路工作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22.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23.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4.日本语言文化背景对日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25.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荐:日语语言学

27.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8.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29.日语语言学概论期末报告

30.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认知语言学入门

31.2007年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32.《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3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34.研究日语外来语的特点,日语语言学论文

35.日语语言学期末试卷

36.理论与应用(日语语言学研究入门)/考研必读系列

37.日语语言学丛书/会话分析

38.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_日语语言学研究毕业论文

39.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40.日语语言学历年真题中文版

41.日语语言学中瞬间动词的语义分析

42.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43.探讨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分析

44.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45.日语语言学复习题

46.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47.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

48.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二)

49.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日语语言学

52.日语语言学课堂重点题型

5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54.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55.广外日语本科 日语语言学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语语言学论文

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58.新日本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

59.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大纲(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

60.日语语言学考研调剂

61.日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言语情报処理

62.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

63.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64.日语语言学: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65.语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语语言学论文

66.日语语言文学

67.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68.18考研咨询帖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69.日语语言学考点归纳

70.日语语言学入门教案

71.日语语言学讲义

72.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师大日语语言学考研真题

74.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75.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76.日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精彩:《分析日语语言"沉默"文化的特点》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主干课程描述

78.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日语敬语新说

79.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80.2008年日语语言学研究动态

81.2012年深圳大学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试大纲

82.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3.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

85.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86.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87.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88.2015云南大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89.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考研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1.adobe日语语言包

92.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日语语言文学好吗

94.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5.2014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6.日语语言文学在职研究生

97.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98.浙江工商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语言论文 7

本研究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蒙古族在近年都市化进程中的怎样把自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传承方式和手段。美国文化人类学学威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人类是为自己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既然人类是悬挂在文化的网。那么、传承人类语言文化的渠道或方式是不会脱离这个文化网的约束、传承少数语言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也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的约束。具体说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渠道和方式不会脱离蒙古族文化的约束和制约。蒙古族要想传承自民族的文化给下一代必须依赖蒙古文化。本论文中“语言文化传承”置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语言文化继承给下世代的文化化的手段或脉络。

从关于蒙古族教育变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前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家庭、寺院和宫学三种渠道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的蒙古族教育有了极大地变化,蒙古民族学校和蒙古族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直到1980年每苏木有属于自己的一所民族学校。这种变化对蒙古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渠道从家庭、寺院、官学变为学校教育。蒙古民族学校成名副其实的蒙古文化传承基地。正因为如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并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但是要反映蒙古民族教育传承问题只关注学校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完全不够的的。因为,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而且这里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人”属于一个民族,“人”有他长大成人的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研究证明一个婴儿出生到三岁为止他的工作和学习能力的50%以定型,到八岁的时候它的性格和能力基本定型。我们不能忽视7岁的学童。当他们步入小学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已烙印了本民族的文化印记。他的语言、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或未来的追求、人生观、宗教观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同龄学童之间的区别往往就是他们属于不同民族或不同家庭而形成。所以,在民族教育这大框架里讨论民族文化传承是只关注学校教育是不足的。

我们必须关注学校教育以外的文化教育因素,那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必须做调查并做出解释的一项必要工作。只要给家庭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作出了明嘹的说明才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学生起到的作用做出明确的解释。这样才能认识与理解民族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方式。关于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多。阿尔滨的《家庭教育》、南丁,敖木巴斯尔的《蒙古族传统民本教育》、敖木巴斯尔,南丁的《蒙古族传统母本教育》、宝日础鲁的《蒙古族家庭教育》等。这些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下了一定的功夫。他们结合蒙古族家庭教育概念,蒙古族家庭教育中的禁忌、谚语、诗歌、故事综述了现代蒙古族家庭和儿童所面临的众多问题。这类研究成果对蒙古族家庭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文字资料。但,这些研究只对蒙古族家庭教育做了理论解释,仅限于文献阐述。没有做到社会和家庭的全面调查,形成理论与实际的不接轨。研究家庭教育首先必须理解家长的想法和思路。研究家长用什么方式,把什么东西,怎样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中我们具体讨论家长的思维模式,并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大板镇蒙古族小学五年级的80名学生的家长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0份,有效问卷63份。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放映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全部面貌,访谈调查放映个别家庭的现实情况。

(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第一、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第三、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关于学生电视电脑和图书的爱好。从图1和图2得知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视电脑和涂塑。其中,不太喜欢电视电脑的有3人,没有人不喜欢电视电脑的。相反,不太喜欢图书的有15人,不喜欢的2人。由此可见现代视觉媒体的增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左右能力。关于家长特意给自己的孩子购置的东西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图书,其次为蒙古特色玩具,很少人为孩子购买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但,我们从图1和图2得知学生喜欢的东西是电视电脑。从这里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不一致之处。

(二)家长的家庭教育依据从图4得知家长的家庭教育所依据的对象中学校老师的意见最高。其次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意见,然后是配偶的意见。从这一点看出现代蒙古族家长家庭教育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校老师。

(三)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多数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时使用蒙古语(图5)。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蒙语水平有信心。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用“还可以”来和“不太好”来评价的人数很多(图6)。这说明现代孩子的母语水平不如他们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母语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这些对自己孩子的母语水平有焦虑的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图书基本以蒙汉图 他们对蒙语和汉语图书的一样的重视。以上为从调查问卷得知的结果。以下是在访谈调查中家长对笔者的回答。这里把典型的几个回答拿出来分析。您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家长A:由于城市化很多孩子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他们没有蒙古语的语言环境所以他们的蒙语词汇量比牧区的孩子少的多。再加上孩子们根本没有接触过蒙古牧区的生活他们完全不知道牧区的有关生活常识和放牧工具的名称。所以我们觉得从小给孩子提供蒙古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最关键的。家长B:我的孩子现在和自己的爷爷住在一起。老人太溺爱孩子。所以出现全部教育依赖学校教育的状态。家长C:现在的孩子的普遍存在学蒙古语比学汉语吃力。因为他们没有蒙古语言环境。家长D:我们在家里常用蒙古语来交流。也很严格要求孩子说蒙古语。但一到学校,学校的孩子都在说汉语。我的孩子就学他们说汉语。不喜欢说蒙古语。我觉得学校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说蒙古语。养成在校园里必须说蒙古语的好习惯从这些家长的交谈中我们会得知,由于围绕学生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家长教育自己孩子时遇到很多的困扰。尤其是蒙古语言和文化的传承遭到极大地冲击。

四、结论

语言论文 8

想象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做到发音标准、语调规范,还要表达自然、简介。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表达和汉语负迁移、英语表达和汉语辅助之间的关系,尽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教学,减少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使用肢体语言,使课堂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二、高中英语教学语言艺术应用策略

1.吃透教材,巧妙进行教学导入。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想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只有这样,教学语言组织才会更加科学、高效,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导入是让学生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一环,巧妙的教学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巧用导入语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牛津高一英语必修第三模块里的unit3backtothepast一章lostcivilizations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对单元知识背景进行分析,搜索有关庞贝、楼兰两座古城的资料,然后根据学生知识储备、认知特点,组织教学语言、准备课堂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语言,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语言,才能为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应用提供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与教学。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优化,缩短师生距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如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goodmorning、goodafternoon为主的、例行公事似的师生问候方式,用校园趣事、社会热点或新授内容为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样,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用haveyougotit?canyoucatchwhatIsaid等问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检验自己的教学节奏是否得当。在提问学生时,为了避免语言的单调性,用please、Ihope等礼貌用语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在提问总结中,尽量用“总结很全面”、“值得学习”等奖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在课堂结束时,巧用归纳总结用语和结束语,如“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让人欣慰”、“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所收获”等,对课堂内容进行概括,布置课后任务,为下次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语言教育论文 9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目标下,落实感恩教育理念应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探析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出发,推导其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德育 感恩教育

感恩指有感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并乐于回馈的倾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不懂知恩图报之人会被群体所谴责与排斥,而感恩之心的匮乏必将导致人情疏离、社会冷漠。鉴于此,人人都应学会感恩,甘于回报和奉献,并乐于收获感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成就个人的品格升华。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绪的感化与理性的教化,传递知恩的认同感与报恩的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氛围,最终达成人格健全、价值观完善与精神升华的一种主题教育。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普遍存在的过分包揽与溺爱的养育模式,致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不仅过度依赖别人的扶助与照顾,还将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知足、回报与付出的意识严重缺失。这是道德的失落,更是教育的缺位。学校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互敬互爱的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下,在小学教育中推行感恩教育犹为迫切。

一、感恩教育

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 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

三、总结

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作者:王艳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3]严瑾,武立华。生命教育:品德课堂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3(34):59-61.

[4]陈昌兴,刘利才。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危害及其对策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18.

第二篇: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

[摘要]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化,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发展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开展“连环式”教学内容变革,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实现教育监督。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教育 模式创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日益提升。高职教育作为培育现代新型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未来发展前景愈发广阔。然而,社会生活中缺德、失德、无德问题日渐凸显,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在此情况下,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不仅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形势,影响高职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正日益复杂化、多样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效能大大降低,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

(一)重知识传授,轻道德教化

伴随着西方功利主义在中国的盛行,传统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日益弱化,人们也就仅关注那些可以获取现实收益的技术训练。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道德教育往往依托于固有的职业教育内容进行渗透,以期在进行技能学习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然而,由于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技能训练的专注以及个体对于功利主义的追崇,职业教育异化为了技能训练课,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理念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二)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训练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往往过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忽视个体课下实践、练习的重要意义。自明清八股取士之后,中国教育就患上了重书本背诵、轻实践训练之毒瘤,期间虽有仁人志士的改革,然而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制约,至今仍难以完全剔除。其 这是因为在传统认知上,人们往往重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训练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作用,却忽略了道德行为本身对于知、情、意的反作用力,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因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训练。

(三)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

我国职业院校同其他院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监督。也就是说,即使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德育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德育情感,也不断尝试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然而由于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缺乏一种有效的记录、监督、反馈机制,一旦个体行为发生错误、思想发生转变,原有的正确道德发展状态便会被打破,并无法修复,最终使个体的道德训练彻底失败。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路径

(一)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培育出富有道德感的合格公民。因此,高职院校应革新发展的理念,树立道德与技能并重的观念,特别是要使职业院校的领导干部、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在高职院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个体实际的道德实践进行记录,并通过标准化问卷等方式开展测评,以此全面了解个体德育发展状况;其次,应赋予个体道德成绩以一定权重,使其在总成绩中得以表现,以对个体形成督促;最后,由于职业院校大多同企业单位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同企业单位建立互联互报的机制,最大程度地通过外界压力来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

(二)开展“连环式”教学内容变革

当前社会对于理性公民的需求愈来愈紧迫。[2]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新型劳动者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行合理设计,使得道德和技能的发展有效融合。笔者认为,发展“连环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连环式”教学,就是将德育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相连接,通过任务单的合理、有序组合来促使学生进行技能和德育的双重学习,避免个体由于重视技能学习而忽视德育锻炼。具体而言,首先教学组织者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并通过任务清单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任务清单中必须包含技能学习情况和德育发展情况两种类型的要求,并努力使其穿插进行。其次,要对任务清单的完成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任务清单中内容的完成,避免出现仅完成技能型任务而不完成德育发展型任务的情况。最后,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个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跳跃任务,避免由于单个任务造成后续任务全部失败。当然,这一过程中对教学组织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学组织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德育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任务清单,也才能真正发挥“连环式”教学法的优势。

(三)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来实现教育监督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也应依靠现代化的工具来实现自身的优化和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可以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进行提升。

三、总结

简而言之,就是要搭建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线上线下对接平台,使个体的学习过程、德育实践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首先,职业院校作为培育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发展个体在职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要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即熟练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而这就为线上线下对接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因此,职业院校要依托学生在学校的学号进行系统设置,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德育教育账号。其次,职业院校要安排专门的教师为学生派发德育发展项目,使学生可以经常性地获取任务信息。当然,也可以将“连环式”教学内容进行输入。再次,学生在线下完成德育项目后,应对所做项目内容进行记录,以视频、照片、文本等形式通过自己的德育账号进行提交,以供教师检查。最后,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至此,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德育教育监督。

作者:邹新 梁钜源 陈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时效性研究现状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2(7):69-71.

[2]郭立强,梁莹.民主课堂:理性公民训练场的构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17.

第三篇: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

小学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小学管理工作紧密相关,做好管理工作对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

小学教学 德育教育 安全管理

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将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管理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规范教师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小学管理水平,建设和谐校园。

1改革管理理念

1.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

传统小学教学管理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小学管理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人本管理理念要求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小学管理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即要求尊重信任教师,理解关心教师,积极激励教师,赋予教师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德育教育和人本管理理念实质上属于柔性管理[1]。重视德育教育,把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中,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积极为小学管理献言献策,同时又可以使他们适应小学的发展,满足小学管理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2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小学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以往主观化的管理方式完全凭借个人经验,是导致小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传统管理方式,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势在必行。小学民主化管理是指由全体教师共同行使管理权力,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有包容之心,积极听取学校教职工意见。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合理分权授权,信任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集思广益,以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民主的关键是对人的尊重,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就是充分尊重学校教职工,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管理关系,这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学校内部管理关系好了,教职工就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效率自然会提高。

2严格规划安全管理措施,建设和谐校园

在小学教育管理环境中,首当其冲需要注意的就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它对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安全管理就是小学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安全管理搞好了,教师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生才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完成学习。再次,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年纪尚幼的小学生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同样地,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导致稍不注意就会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情况发生,受伤情况也在所难免。因此,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安全问题予以特别的重视,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以周密科学的考虑和措施来全方位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小学生人身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其打造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安全管理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给予全方位的重视,以科学的思路对学校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和建设:第一,校风建设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建设,良好的校风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文明健康向上的学生,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学生之间发生不文明现象,诸如打架斗殴等行为,校风可以说是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的大前提;第二,奖惩分明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严格规范校园行为的标尺,它能够使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适当哪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一旦有了明确的依据,师生的各种行为才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标尺来丈量。校园内任何行为的实施要有理有据,才能够使一切顺利有序地进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和谐建设非常需要一个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警示学生以足够的分量引起他们的重视,不仅如此,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制度也是一把明确各自责任及职责的标尺,若是发生什么状况,就能够按照制度规定有章可循[2]。第三,一个及时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是小学校园所必须具备的,除此之外,校园内要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内,要认真贯彻有关于防火防灾的基础知识,让小学生对灾害及一些急救措施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增加一些动手的安全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技能所急需的。在一些小学校园内,定期组织安全抬升演练,以平时的训练有素来预防危险来袭的可能,将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害率降至最低。

3结语

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措施都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划的,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将民主化、科学化融入教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传统管理模式进而改善现在的小学校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积极思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管理工作,以建设和谐校园为重要目标,加强各方面管理,努力协调好校园各方面工作,真抓实干,保障校园安全,为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孙凤岩 单位:梨树县金山乡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c版,2014,12期(12):129-130.

[2]张银红.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才智,2012,28(28):12-13.

第四篇: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创新方法思考

学校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优良素质的摇篮,德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优良传统美德、健康心理素养的基石,随着人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逐渐重视,学校需加强对小学生传统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创新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和法律教育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在拘泥于成绩、分数,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关注。小学教育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品格、优良素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教育意义,为促进小学生日后遵纪守法、健康发展起到一个根源作用。下面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创新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

现在我国教育体制虽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也打响了口号,但实际教育中仍然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还以学习成绩、分数为主。而且,某些城市将中学分为了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分数的看重。学校教育仍偏倚应试教育,考什么、学什么,目的以送小学生进重点中学为主,学生家长则以小学生进重点为荣,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校及家长均不重视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和教育,不考虑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德育教育被忽视的环境

1.2德育教育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

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采取说教,不予以实际行动,学校疏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德育教育对其道德素质、思想品格形成等的正能量影响。而且,学校由于不重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在校的一些行为表现又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家长也没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提供给学校,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出现无法衔接的状况,而且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将学生送至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教育情况都是学校负责,也会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困难性,进而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断档情况,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严重造成影响。

2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方法

2.1加强学校领导、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

要想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培训,提高领导与教师的重视度,同时设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通过切实落实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只有具备德育、才干双修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校领导、全体教师德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理解,德育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只是需要班主任教师或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教师德育教育正确思想的指导,在各科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均需适当对学生行为进行道德引导,促使学校形成一种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2加强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改变传统说教方式:

小学生处于人格逐渐形成时期,由于其未完全形成健全的道德思想,并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榜样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没有完全形成错对意识,对好与不好的行为都可能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与其空洞的教育学生,如不可以学坏、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可以随地吐痰等,莫不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说法来感染学生的行为,屏气传统说教方式,一味空洞的传教不如做一件实际有意义的事,其影响效果更大。或者请一位能够找到本人并乐于言传身教,做过好人好事的模范人物,到班级对学生讲述其事迹,让学生真实感受道德榜样的作用。

2.3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的衔接:

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是一项时间比较漫长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除了留有学生家长联系方式,通过不定期沟通来增进两者间的联系,学校还需要定期开设家长会,教师借助家长会机会对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在各自环境中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综合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4学校要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所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需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体会。学校可根据不同节日设置一些大型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学校可开展集体植树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植树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益处,真正了解什么是爱护环境,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树木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或者在母亲节父亲节时,开展感恩活动,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通过设计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爱,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王艳 单位:四平市平东路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23).

[2]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3]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9(08).

[4]梅瑰.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5]勾华.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

第五篇:有效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有效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工作现状,进而探究了有效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

小学 德育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不再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心主要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要求小学德育更为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在小学生的群体道德观念走向“多元化”趋势下,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深化德育理论,更要立足于德育实践,服务于德育实践。

一、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即便满腹才华,但若是没有最基本的道德,那么也不能算作是社会的安定因素。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比较容易接受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引领,同样也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抓好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性格与价值观的形成。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屡屡发生,而且这些犯罪嫌疑人越来越呈现出暴力化和低龄化的特征。我们在为这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遭遇感到痛心的同时,也需要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失败之处进行反思。由于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得到正确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慢慢走上违法乱纪,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可降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积极反思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全面把握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使之更符合小学生的需求;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一系列相关的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道德教育主要包含中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等内容,并且道德教育工作也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然而,仍旧和小学德育工作所提出的标准要求相差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

现阶段,由于家长与教育者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如“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等现象仍然存在。“减负”的外衣下,遮不住小学生的功课和作业负担的增加,学校的领导、教师均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工作的重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学校评价体系较为欠缺,德育实效难以保障。

(二)德育内容不符合具身认知

目前,小学德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身认知,还停留在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对德育内容进行灌输的层面上,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实践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从而导致小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抵触,或是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不相符。

(三)德育教育手段单一

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家长认为,一旦将学生送入学校,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而学校和教师有时也不能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导致沟通不及时,进而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断层,这对于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十分不利。

三、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小学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教育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重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主渠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达成德育共识,共同提高小学生德育素养。

(二)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要更新德育教学理念,提高德育素养,重视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教育,小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挖掘德育教育契机

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小学课本中的丰富知识,从中获得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地实现寓德于教。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能够开展德育教育的机会,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利用机会,适当地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强制性地灌输德育教育知识,有时会适得其反。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才能使德育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如在语文课中的一些词句的释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师授意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进行查找,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总之,教师只有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知识,才能有效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来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能增强视听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身心都能受到教育,提高教育效果。组织此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六)组织开展德育实践

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践,所以,学校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组织一些与节日有关的主题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提倡学生为父母洗脚,促进学生对家长感恩之心的形成;植树节组织学生去植树,促进学生爱护环境意识的树立。

四、总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知识,实现对学生的实时引导教育;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中,增强教育感染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工作,学校和教师需要为此不懈努力,在抓德育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运用丰富的德育教育方式,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者:陈达明 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鹿颈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英。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转变德育教育方式: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7):62-63.

[2]张凤荣,靳喜蜂。怎样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3):109-110.

[3]岑元媛。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87-188.

[4]王福英。论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现代阅读,2013(1):104-105.

[5]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6):98.

[6]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素质教育,2008(23):55.

[7]赵启卓。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学周刊,2015(23):79.

第六篇: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研究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从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为切入点,抓住衔接原则,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德育 评价 衔接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德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样的德育评价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就成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任务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然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和全方位的紧密衔接势在必行,德育工作的衔接不可或缺,德育评价方式是德育工作是“指挥棒、风向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也需要衔接,他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发展。因此,探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显得比较有现实意义。

2.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所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所属高等教育司),教育目标和重心缺乏统一性,增加了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难度,导致中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对接。据近年来的研究和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没有以长远、成长和发展的视角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下移,评价内容偏向于中小学德育,高等职业教育其德育评价没有以发展、完善和固化的角度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拔高,评价指标偏向于本科生德育;评价“重心”的下移和拔高,出现德育评价方式的断层,直接影响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成长,更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3.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但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大多散见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或培养目标衔接”和“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的研究中。但这些学术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从德育或德育评价视角探讨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较少。二是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缺少统一性、协调性、发展性的理论原则作支撑,出现了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价工作的断层。三是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德育教育的发展要从多角度去探索研究和完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教育对象来看,其年龄为15至20岁左右,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每一个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德育表现,而是要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性和阶段性,这就需要,教育评价者从学生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制定德育发展目标、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发展。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受教对象,选择怎样的道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作为受教群体,存在着性格特征、学习基础、道德素质等差异,施教主体应该承认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知行统一原则

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等简单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德育成长的情况,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较多从“知”的角度进行评价,忽略了“行”的有效评估,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德育方面“知、行”严重脱节,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在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有机衔接,就要注重和完善评价方式的“知、行”有机统一。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建议

1.制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脱节,其主要结症在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德育评价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无准确的工作目标可依,准确定位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经之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同一类型教育,德育工作同根同源,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落实,确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最终,中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德育评价。

2.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这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和途径,是德育工作需要开辟的新领域、新阵地。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课程-学习-实践-评价”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1)课程:学校根据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的网络课程体系,并采用视频、慕课、动画等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2)学习:创建中高等职业院校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要在德育教育平台上进行自学的学时数,并要修完相应的课程和环节。(3)实践:设计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一致模拟游戏平台,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模拟的工作、商务洽谈、谈恋爱等项目训练,找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以模拟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修养。(4)评价:在平台的设计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标准,并把标准融入到每个环节中去,到达标准的同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实施统一的德育“学分制”

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不一样,要求人们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优良传统和美德等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意识,这个内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细致而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学年制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教育成效,学分制的“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能更好的反映学习效果。德育采用学分制的评价模式,在中高等职业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评价中的“唯我独尊”思想,采用考核和评价方式一致的学分制;二是,学分制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中要互认;三是,在实施学分制时,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成绩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或者升学中会受到较大影响。

4.引入“三方机构”参与德育评价

在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德育工作的评价者,教师即成了“运动员”又成了“裁判员”,同时,中高等职业院校评价方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这为科学的评估德育工作效果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德育评价方式,让教师回归到教育者的本质,引入“三方机构”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使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分离,德育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准确。“三方机构”可以是家长组成的评价团队,可以是社区或团体组织,可以是社会正规的专门评价机构,也可以是前面几者有机结合构成的组织;按照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开展阶段性或整体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倒逼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和德育工作的进步。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将要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会改变;这就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建立“立交桥”,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与完善,已经引起了不少职业院校的关注,探索中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有效评价方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龚蒙 马萱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冯冬梅.五年制高职德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2014(3)

第七篇:榜样教育法高职德育中的现状及对策

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在德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是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中榜样教育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榜样教育法有效运用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 榜样教育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榜样教育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榜样教育法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针对当前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榜样教育法运用的对策。

一、榜样教育法的概念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榜样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用模范人物或先进典型事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认同,进而外化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与其它德育方法相比,榜样教育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能够将抽象的说理变成一种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吸引受教育者学习、对照和效仿,从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共鸣,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育方法。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对照它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矫正和完善自己的缺点,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增强不断前进的信心和决心。榜样教育法作为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自古至今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学科不同,德育过程中,仅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为理论体系往往都是比较抽象、高深的,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和接受。在德育教育中,运用榜样教育法把那些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道德内容,通过一件件现实、具体、生动的事件来体现,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德育效果。

二、当前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德育过程规律,榜样教育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

在高职院校德育过程中,对榜样教育法的实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安排和整体设计,很多时候是应付式的被动开展,带有临时性、随机性和片面性的特点。首先,从榜样的来源来看,主要还是以校外的、上级指定学习的人物优秀品质和 虽然学校每年都有定期开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但因各种原因,很多时候评选出来的先进人物代表性不强,在学生当中无法树立起榜样的真正威力。其次,从实施性质来看,榜样教育得以开展主要是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命令性要求,具有被动的性质,学校自身自觉自主实施的效能弱化。再次,从教育机制来看,教育活动开展了,但是学生学完之后的效果如何,没有一个后期的跟进和检验环节。榜样教育遇尴尬,“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现象普遍存在。榜样教育很多时候也只是一阵风、走过场,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忽视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效果不显著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差,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不善于理论思考和总结提炼,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也应该有所差别。而在现实的工作中,有些高职院校没有从学生的特殊性出发,在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依然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都是采取海报、报告会、座谈会等“快餐式”的理论宣传教育为主,缺乏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方法。

(三)忽视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是学生最现实、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高职院校德育中,有些教师则是说一套做一套,只要求学生向榜样学习,而却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在行为上更没有真正做出“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他 学校行政教辅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学生服务管理活动中,有些人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常常会有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不一致、有损教育工作者的现象。一方面在加强榜样教育,另一方面又在干着与榜样相背离的行为,使得榜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榜样教育法在高职院校德育运用的对策

(一)遵循德育过程规律,系统设计榜样教育内容及具体方法

榜样教育不是简单的经验交流,在开展榜样教育时,要对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教育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对教育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反馈,要注重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走过场。要从学校层面的高度去抓好榜样教育工作,从选树榜样到具体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法再到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反馈,形成一个统一的安排和合理的设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去挖掘校内校外典型人物事例,然后对“榜样”进行类别划分和层级设计。“榜样优秀品质的指向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利己优秀品质,如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知识丰富等;另一类是利他优秀品质,如爱国热情、正直无私、奉献精神等。”[1]在层级优化方面,可按照德育的三个层次来对榜样教育进行层级设计:一是必须层次(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即道德底线),告诉学生那些事情是必须做的,这是做人的底线和根本。二是弘扬层次(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目标),这是和谐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三是追求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2]对于各种类型的榜样要以主题的形式去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在专题选择方面应该按照榜样教育循序渐进地规律,从低到高递进式的实施教育活动。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挖掘、评选、宣传和学习等各环节的程序、形式、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活动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其教育效果。此外,还要根据学生后发践行榜样行为的结果要及时做出肯定评价和反馈,以此增强和巩固榜样教育效果。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学生在榜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如针对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的特点,在进行教育时,从榜样的选取到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应该要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相吻合,选择高职学生“能学”、“愿学”、“乐学”的榜样形象,针对不同的榜样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从心底接受、认可这种榜样行为,并愿意去践行榜样行为。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应“尽量少召开大型的报告会、交流会,而应该搭建更多典型模范和学生一对一、近距离接触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和典型人物共同就学习、生活、工作,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价值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扎实有效。”[3]

(三)强化教育者的“榜样示范”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德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要以身作则,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思想道德上的榜样,更要做出行为上的表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道德素质、言谈举止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2014年教师节参加北师大师生座谈会发表讲话时也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这里所说的“好老师”就是那些在思想、道德、气质、行为、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能给学生当参照,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老师。真正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学生的品性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向教师模仿得来的,因此,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更多,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好老师,让教师真正起到良好的模范榜样作用。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包括各级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及其他行政教辅人员,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践行,做好学生的楷模和表率。

作者:廖美暖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11):25.

语言教育论文 10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学前儿童语言观、语言发展观、语言教育观,把发展幼儿的言语态度、言语能力放在首位,总体上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日后学会学习打下基础。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时,要注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人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语言教育既要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又要专门组织相应活动使之落实到所有的幼儿身上,从而提高语言教育效益。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使幼儿不仅从中获得愉快体验,而且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城中

(一)在音乐活动中渗透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的一种艺术,幼儿普遍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可在大班开展听音乐、学语言的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更能使幼儿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用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幼儿歌曲中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产生自编自唱的冲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的,幼儿容易掌握的是那些熟悉、经常接触的词汇,而幼儿周围的生活及环境恰恰是他们最了解、最热爱的,因此要指导幼儿细心观察,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让幼儿在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前提下掌握语言、理解词意、积累词汇。外出郊游、日常散步、科学观察等都是发展口语的良好活动。教师应注意发现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对事物的最感兴趣的时机,用富有诱发力的语言启发孩子去探索、思考、交流,为他们多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得口语能力不断提高。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正规、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景,根据语言发展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有序的教学计划,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通过儿歌,训练幼儿的语音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儿歌教学是练习幼儿语音的较好方式,它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容易接受,学习积极性高,经常性地朗诵儿歌,对于纠正幼儿的语音见效较快。朗诵诗歌、念绕口令、猜谜语等都能较好地训练幼儿准确地发出一些困难的较容易发错的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

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新的教育观念中,讲述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述行为的发展为主,注意幼儿参与进述实践,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语言教学讲述活动中,较常用的方法有看图讲述、生活经验讲述、情景讲述、图画书讲述等观察讲述。此外,还应该注意听声音讲述,即听各种声音后的讲述,听任务对话后的讲述、听音乐讲述等,以及操作讲述,即操作玩具、用具等所进行的讲述如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以前过多的注重幼儿的语言知识转变到当今的注重技能教育上来。

语言论文 11

一。审美性的语言,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终于明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很自然的,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谛听天籁,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课文永留心中,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语言论文 12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是对画面的取景与布局。构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物体的色彩、物体的光源方向等。作者通过构图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获得相应的艺术感染力。漆画作者在绘画创作之前都会画一些小型的简单构图,反复比较之后再落幅。构图的基本形状有三角形、“S”形、对角线构图、井字形等,不同形状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觉,如,三角形构图比较稳定,井字形构图让人感觉严谨,“S”形构图给人流动的感觉,对角线构图给人爽利的感觉。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而言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包括主与次、前与后、高与低等,显示出画面的生动性和秩序性。漆画构图通过这些构成形式因素,使画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联想。各种形式的构图构建了不同形式的漆画作品,使得漆画创作的风格多样化,作品语言更加丰富。

2.造型

漆画造型能力指的是人们表现和刻画漆画形象的能力。漆画造型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理解对象;二是塑造对象,即把握形象特点,表现空间的形、体,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三是控制画面,创造个性化形象(艺术家个人特有);四是再现对象、完美共享,即把现实对象植入画面后与画面其他因素构成画者意图、情感思想在视觉上的共鸣,与对象的本质、内在气质、精神形成共享。

3.色彩

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才能产生视觉色彩。漆画的色彩来自于其材料本身的特色,漆画的材料属性是色彩表现的形式美。古代漆画多用银朱、煤烟、赭石、石黄、石青、石绿等矿物盐基性的金属化合物颜料,除了银朱、石黄、煤烟以外,大多不宜入漆,所以古代漆艺色彩较暗。随着钛白、酞菁蓝、酞菁绿等颜料的出现,漆艺能够调配出多种色彩,这使得漆艺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以上各种颜料都要与漆调和才能形成漆彩,作为入漆的颜色。漆画颜料和漆调和后的色彩,干后通常会比原来的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恢复到调制时的色彩,主要是控制漆的用量。漆画色彩在布局创作上也要运用基本的色彩对比,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等,使漆画的色彩从布局到组织再到色彩的感情渲染饱满有力,结合漆画的材料语言,共同构建漆画创作中的色彩体系。处理好漆画艺术的材质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挖掘漆画艺术内涵精神的关键所在,更有助于漆画事业的繁荣。

时代在发展,漆画艺术的创作实践需要更加深入,技法也要随之演进,更多体现时代元素的媒材和技法会在漆画创作中不断涌现,这需要漆画家牢牢把握漆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精神内涵,将丰富而有魅力的材料媒介通过适当的工艺技法表达出来,展现作品深层的绘画精神内涵,发挥艺术创作个性,创作出有内容、有感染力的漆画作品。

语言论文 13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语言论文范文 14

关键词:启发性;语文教师;语言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 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记得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寓教于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所以说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呢?笔者主要采用下面的几点方法:

一、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二、从设问入手,从而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而且充满无限生机。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使之自己解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解疑的最佳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让学生充分地去想、去思考,然后再启发他们。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教师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学生们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而且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是不会轻易去向别人服输的。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令他们生厌,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且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让教师的语言时刻散发出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语言教育论文 15

第一方面:备学生。备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基础,知道他们学习的层次,”即对每一个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层次等,这样,在讲课时,我们就不会没有目的,能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等,都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第二方面:备预案。教师在讲课的中途,往往会遇到很多突发的不可预见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应变机智了。如果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能考虑到这些即将会出现的状况,那不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之称为:预案。这个备课是很必要的,他是维系教师在课上处理教学机智的根本,以免出现课堂上面对突变不知道如何应对是好的尴尬局面,亦可节约教学时间。自己的应对能力不仅是教学中必需的一种有效方式,事实上也是教学艺术。

二、教学语言对于教学语言,要讲究修辞,从以下几点说明:

1.想象要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教案中的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向学生读了一遍,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一个教师用“没有感情的叙述、平淡的说和教、麻木呆板的表情”给学生讲课,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教学氛围要活跃,对课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渲染。读者对作品的意义也达到了更好地理解、深入、内化。

2.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大家都知道,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这是语文教师的亲身感悟。一个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生动而形象,丰富而有文采,更要说到做到。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可以用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述经典小故事,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优美的诗句,还可以用语言来歌颂伟大的祖国的繁华。这些丰富的知识,都会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达到词、句的升华完美,情真意切,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心中的情感才能被点燃,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再加上完美的肢体语言,更是让学生记忆深刻,一辈子可能都忘不了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这将促进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学习,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知识的种子。

三、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注意课堂语言艺术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放任而不乱,管理灵活。从以下几点分析:

1.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放开学生,任由思维跳跃

在我们老师中,一些老师习惯于师道,遵循于尊严;习惯于训斥的口吻讲课,这样的课堂就会受到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孩子们是不喜欢这样的课堂的,这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最后甚至厌学。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路,要开放自由,联想丰富。但是,我们也要管,即三“管”,第一、管住自己,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

2.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

课堂自由,并不是说,将课堂乱成一团。而是要让学生在自由有序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讨论。这个过程是有序发展的。由老师作为主导的。

3.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语言要生动、有趣,那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课上45分钟,在前1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这时候,教师要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讲得差不多为好,中间的那20分钟,学生已经对枯燥的听课有所迷糊了,此时,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改讲为提问,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这样,学生的情绪一定会被激发,探讨25分钟后,最后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学生这一节课下来,就会学有所成。

4.采用简短句式

对于小学生,对于语句的理解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采用不适合孩子们理解范畴的句子,尽量说一些浅显易懂的句子。学生能听明白,就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5.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循循善诱

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而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启发式的教学,才能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说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诱导学生去沿着路线去思考,这样,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能够很好的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提问的方法上,具有渗透性和启发性。

四、结语

语言文字论文范文 16

[关键词]史学工作者;语言;文字;修养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已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已来,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史研究在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史学工作者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主体。语言文字修养是史学工作者除专业素养外,其综合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史学工作者应该具备较高语言文字修养,这是由历史学的学科特性,语言、文字对历史、历史学的作用,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等决定的。

首先对历史、历史学、史学工作者和语言文字修养加以界定。

(一)历史

杜维运在《历史方法论》中说:“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1]16葛剑雄、周筱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2]杨燕起、高国抗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说:“历史:即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3]综上所述,还是《现代汉语词典》概括的最全面:“(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对过去事实的记载;(4)历史学。”[4]

(二)历史学

从方式上,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说:“历史学,以具体经验性的方式接触、经历以及研究的结果。”[5]从层次上,何兆武在《历史理性的重建》中说:“历史学,本身包含两个层次,一、对史实或史料的认识或认定;二、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6]从研究对象上,葛剑雄、周筱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学就是对历史的专门性研究,简称史学。”从功能作用上,杨燕起、高国抗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说:“人类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记忆、记载、总结,探讨自己的历史,以便吸取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就是历史学。”

(三)史学工作者

我们把从事史学研究、史学工作的人� 暂把他们分为两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系、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业余从事史学研究的人。这里仅论述前者。

(四) 语言文字修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修养”的解释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4]因此,语言、文字修养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文学方面具有的一定水平。

二、史学工作者应具备较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决定因素

史学工作者是史学的认识主体,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历史的学科特性、语言文字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社会功能及当前史学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都决定了史学工作者应当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一)历史学的学科特性

历史有一度性,也就是说一去不复返、无法重现。因此,史学研究必须凭借史料。因此,要研究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就需要正确把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这正要求史学工作者必须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史学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历史研究总要根据文献才能进行。正如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中说:“史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大小,一般地说,要靠史学工作者的主观条件和各种社会条件。同时也要靠史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及是否有准确的数量”。[7]第二 对文献本身的研究是史学工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历史文献的研究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方面。

研究历史文献,要通过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如陈垣先生曾指出,沈刻本《元典章》的《新纲目》中有“颁行四方已有年矣”一句,据元刻本“颁行”系“板行”之误。一字之错关系到《元典章》的地位:是朝廷颁行,还是地方刻版印行。

(二) 语言、文字在历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伴随着历史学的产生、发展,对历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最早的历史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当时人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将事情传递给周围的人以及年轻一代,年轻一代同样以这种方式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

历史记载的方式从文字出现以后,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其他多种记录手段,但文字仍然是人类历史最有效、最基本的记录手段。

(三) 文学与史学的关系

《尚书》和《诗经》是我们所见最早的典籍。《尚书》是历史文献的汇编,备有各种文体。《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雅》有不少历史内容。白寿彝在《历史学概论》中说:“《国风》大抵产生在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它和《雅》的一部分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离开历史内容的纯文学作品。后来出现的《春秋》可以说是一部不具备文学性格的历史书。历史跟文学的分离,事实上可能要比《国风》和《春秋》早,但就我们目前所见到文献材料说,只能从《国风》和《春秋》算起了。”[7]

(四) 历史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历史学是社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历史学把社会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又传播下去,这个继承下来过程中是一种扬弃,不是完全的继承,同时又把社会的创新和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添加到史学里。

这些是历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要想很好的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提高史学工作者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 史学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史学工作者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文字修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史学工作者理论、史法,史观的获得;史文的阅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离不开包含历史内容的文学作品。可见,史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这是其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六) 历史学的博学传统与人才培养任务

中国史学有博学的优良传统。历史学家应有比较广博的学识。因为史学的范围恢宏,且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刘知几在《史通》中首次提到“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主张“博学强识”。也就是在广博上既要有历史知识,又要不断开阔视野,兼融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识、见识。

史学研究除了“资治”功能外,还要对人进行历史教育。从而使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时代感,引导人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措施和方法

(一) 树立思想

树立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意识,首先要确立祖国语言的崇高地位。史学工作者要有史德。在这方面高等学校历史系,是培养史学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承担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史德除了指尊重历史秉笔直书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关注国家、时代和社会。

(二) 严于实践

严于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扎实文字功底和提高口语水平。史学语言最基本的应该做到:准确性、科学性。主要指选用词语贴切,句子组织安排合乎逻辑,对历史教学语言而言更是如此。如专有名词的读音:左仆射、单于,会稽。如词语的选择,曹操实现了北方大一统,不能说曹操当了皇帝,一点不能含糊或模棱两可。生动性。语言要富有活力。

加强对词汇的掌握能力。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词义也非常复杂,有些词汇,如同义词,词义之间的差别很细微;而古今异义词可能差别很大。加强对语法的掌握能力。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它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如词类的划分、构词法是词法范畴。如句子的成分、类型,功用等是句法范畴。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史学工作者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第一,在日常写作中多注意语法上的推敲,多查查词典;第二,主动地读一点语法书,认真研读中国古典文献并反复推敲,从中汲取营养;第三,在阅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时,顺便注意推敲其语法的正误。

史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教育者,是语言文字的直接使用者。历史语言应用本身不仅要做到生动、活泼、自然、多样化,更要做到规范和标准。

四、结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环境中, 历史要更充分地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语言文字修养就是其职业素养的体现。语言文字修养在历史研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学工作者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史学工作者只有在学习、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学习,努力呈现给时代以优秀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文化精髓和正确的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杜维运。《历史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剑雄、周筱。《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