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研究论文》
《李约瑟难题研究论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李约瑟】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浅谈“李约瑟之谜” 1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中国近代科技的落伍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我们只有进行全民族的反思,才能彻底甩掉这些沉重的历史包袱。李约瑟之谜所要探究的,更深层次上看,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社会形态发展上的先进,与近现代的落后何以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说,“李约瑟之谜”的讨论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思考;现实意义
1 “李约瑟之谜”问题的提出
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欧洲,因此,科技交流的主体是从亚洲移向欧洲的。在中国明代之前,300多项世界性重大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然而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近代科学革命,并没有发生在充满智慧、有文化、有技术,一度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度,而是诞生于中世纪曾处于“黑暗”之中的欧洲国家。
非但如此,在震动了西方的“两次科学革命”和伴随而来的产业革命面前,中国无动于衷。根据资料显示,19~20世纪间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发明权没有一项属于中国人。中国偏离了世界发展的主航道,中国从荣耀的顶巅“突然”跌入屈辱的山谷,这一“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不仅引起许多国内仁人志士、专家学者的思考,而且也令一些海外学者困惑。
李约瑟,这位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怀着对中国古代文化浓厚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下问题:既然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如此先进,为何科学革命、近代科学仅发生在欧洲?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也称“中国难题”。有
2 “李约瑟之谜”原因的思考
2.1 从中西宗教差异上求解“李约瑟之谜”
中国原始民族的宗教中,分离意识比较薄弱是造成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科学精神的一个必需条件,是使我们个人精神向外分化以凝注于空间中分布的客观事物,即必须承认个人精神与客观精神、客观事物之分别。西方宗教承认上帝的存在,因此,西方宗教与近代科学精神的形式构造相似。而中国文化精神则缺乏主客分离的意识,中国原始宗教中也缺乏超越人之上的天神意识。
2.2 从中西激励机制上求解“李约瑟之谜”
在14世纪之前中国的技术创新率比欧洲高,是因为早期的技术发明源自于实践经验,中国人比较多,农夫和工匠也多,在长期的工作中偶然发明新技术的概率就大。14世纪以后技术的发明主要是从科学和实验中得到的,而中国没有及时地从经验发明转换到实验发明上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对于实验性的发明,需要专门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家,而科学家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实验方面也要受到良好的训练,这一切都要通过学习,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中国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的精英、优秀人物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了。因此,中国的学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科学和实验知识的积累,中国的科学研究缺乏人力资本。
2.3 从中西科技结构上求解“李约瑟之谜”
要形成循环加速的科学技术结构,科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构造性自然观的基础之上。构造性自然观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指必须从结构的角度来把握自然现象,第二是指理论必须是逻辑构造型的。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不重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因而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国古代科技的这些特点限制了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3 研究“李约瑟之谜”现实意义:中国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老一代科技专家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试验成功,我们所花的时间最少,而且都是在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尽管我国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依然偏低。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技教育较薄弱,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在综合国力的评估中,国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重要指标。科学素养指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理解水平,它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③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综合1992年、1994年、1996年3次国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欧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是我国的23倍。
3.2 影响科技发展的消极文化因素依然存在
新中国的成立,扫除了许多学者所关注的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特别是经过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创造了条件。但中国科技仍远远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之后,研发经费甚至不敌印度,这其中原因恐怕只能从既有形又无形的“文化”因素上寻找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更可能是一种文化问题。文化是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中国大地上的迷信、巫术、仍有顽强表现,且成泛滥之势,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之根深蒂固。
3.3 持续的技术升级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
15、16世纪在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使得实验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要机制,从而产生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技术日新月异。在前现代社会,由于科举制度所提供的激励机制妨碍了有才能的人获得除了儒家经典以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得中国自身无法发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在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只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选择产业和技术,中国将能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升级,这样技术升级的速度会较发达国家快。1979年中国开始以双轨、渐进的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模式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因此,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中国人民至关重要。
4 结语
过去的已经过去,失去的不会再来。研究 “李约瑟难题”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要准确把握它的内涵,也不是给我们展示古老华夏帝国辉煌的科技文明,张扬我们民族的自豪感,而是为了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实现与西方文化真正的平等交流,不是一边倒、一边流,唯有卧薪尝胆、努力发展并充实自己的新文化。这当然包括毫不留情地抛弃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民族优越情结”,摒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去认识和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飞速发展、遥遥领先于我们的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尽快实现东西方文化发展总体水平的基本平衡。这才是21世纪中国的出路!
1 刘钝。王扬宗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姚洋。高水平陷阱一李约瑟之谜再考察[J].经济研究,2003(1)
4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