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内容导航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2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3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4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5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6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7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8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9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0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1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报告观察内容
调查时间:
观察内容:
幼儿园小小班不愿入园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调查内容: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六个大人一个孩子,以至于现在的孩 子都比较娇惯,孩子上幼儿园更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块送,孩子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刚上小小班孩子是不愿入幼儿园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调查了一下小小班孩子不愿入园的调查报告。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 “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
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20xx年10月5日——11月15日,我对我校店子二小四——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了解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xx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问卷人数回收问卷回收率有效卷
四年级3030100%
五年级3030100%
六年级3030100%
总数9090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设计的问卷,共21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实情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
三、调查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厌学情绪等。根据统计,这一类学生达到41人(当然,这其中有交叉现象,下同),占49%。其次所占比例较大的是社交障碍。在调查过程中,这类学生有2人,占2.2%。主要反映在不会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不爱主动与他人交往。自私,以自我为主。缺乏自信也是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类人群有5人,占5.5%,主要表现在胆子小,声音小,不敢说话,不敢发言,不敢与老师沟通。排在后面的是个性问题15人,考试焦虑15人,挫折适应问题7人,青春期教育问题8人,情绪问题12人,感觉无助的有2人,情感缺失和适应障碍各1人。总体看,全校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占全校的21%。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四、成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 态及反 社会行为。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改革中产生的负面现象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小学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中心论,读书无用论,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报刊、电子游戏及网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就产生了巴结权势,投机钻营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冷漠无情,思想复杂,缺乏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五、解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很多家长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从来都不过问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学校层面,学校应建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幼儿哭闹现象是幼儿在园时经常表现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但会影响到幼儿自我情绪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情绪稳定及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为了找到减少幼儿哭闹次数和哭闹时间的办法,让幼儿的良好情绪得到发展,我以自己所教的中班的4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幼儿哭闹现象的观察。
一、哭闹现象的类型
我们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岁左右,虽然他们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哭闹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根据我的观察记录,我班幼儿的哭闹类型分为依赖情绪型(新入园、换老师、分离焦虑等)、交往不利型(语言沟通不畅、争抢玩具等)、需要得不到满足型(喝水、上厕所等)、受到挫折型(完不成任务等)、受家庭环境影响型(父母离异、父母吵架等)、身体受到伤害型、被外界因素干扰型(其他幼儿哭闹等),其中依赖情绪型占8%,交往不利型占40%,需要得不到满足型占10%,受到挫折型占8%,受家庭环境影响型占6%,身体受到伤害型占18%,受外界干扰型占10%。
二、现象产生的原因
依赖情绪型:一般来说,中班幼儿不应再出现这种现象,但是由于幼儿的性格或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偶尔也会出现哭闹现象。相对来说,这种类型的哭闹持续的时间很短,教师稍加干预即可;交往不利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于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与别人沟通。但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严重,致使他们在交往中频频出错,所以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类型的哭闹只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或幼儿及时加以调整,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需要得不到满足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儿胆小或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受到挫折型 :幼儿是一个个体,他们需要成功,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现有水平不同,有的幼儿达不到统一的要求,从而产生哭闹。但是,同伴之间的帮助或教师的指导都能够减少这种哭闹现象;受家庭环境影响型: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情绪,父母离异与吵架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这种类型的哭闹持续时间长,一般在两小时以上,教师的劝说很少起作用,只有等幼儿自己自然停止;身体受到伤害型:这是一种必然性的现象,幼儿对于痛觉表现得非常敏感,所以只要他们被碰就会马上有反应,从而导致哭闹。但是这种类型的哭闹会伴着注意力的转移而停止;被外界干扰型:幼儿的自制力比较差,容易被外界刺激,所以其他幼儿的哭闹会影响到他们。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减少幼儿的哭闹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避免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的“恐惧”而害怕大人离去;二是创设和谐、温馨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地相互沟通。在活动前,对他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4
一、健康检查结果
我校共有43名幼儿,参加此次体检的幼儿有43人,体检率达100%。镇卫生院对体检的幼儿进行了身高、体重、心肺、血色素等检查和营养状况评估,查出咽部工肿大10人次,总患病率达23.8%,各项检查正常幼儿33人,占总人数的78.6%。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
2、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随着×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和二孩家庭增加,大部分家长对小孩过于溺爱,没有合理的调节幼儿饮食,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普遍,导致食欲减退或偏食,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龋齿发生率达20%。
二是农村幼儿保健意识差。据调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水平不足,农村家长缺少幼儿保健意识,特别"留守幼儿"营养状况差尤为明显。
三、对策与建议
综合我校目前的情况,可按"四个强化"加强幼儿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宣传,加强幼儿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大对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幼儿营养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咨询活动、举办科学育儿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家长避免过于溺爱幼儿,增强营养健康知识。
二是强化指导,大力推广平衡膳食。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育儿知识讲座,聘请专业医生对家长科学育儿进行指导,以增进幼儿的体格、智力发育,为未来储备体智双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监测,在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儿体格检查登记。学校要把幼儿体格检查登记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中。
四是强化控制,建立健全幼儿健康监测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卫生经费的投入,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背景: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我国农村卫生状况在不断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在相对提高,但农村卫生基础相当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以致农村社区卫生、医疗条件较差,农村卫生工作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完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卫生条件是目前当务之急。
二、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我所在村庄的卫生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了解村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难度的主要因素.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加大推动村卫生环境建设的力度,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走访居民和村级干部、实地察看等形式,开展农村卫生与健康活动的调查,提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建议。
三、调查内容:
1.调查时间:20xx年5月1日-5月20日
2.调查地点:北山镇荣合桥社区
3.调查人员:柳丹
4.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走访调查,通过提问、自由谈话等方式了解调查对象对农村卫生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5.调查对象:随机抽取荣合桥社区10户居民。
四、调查情况简介:
荣合桥社区位于北山镇中部,西与望城桥驿镇接壤,20__年由原新塘村、合心村、平田村合并而成,面积近10平方公里。共有农户1200余户,总人口4200余人,35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3348亩,共有167名党员,其中男性党员134名,22个党小组。社区干部5人,聘用大学生村官1人。
五、调查结果
1.存在的主要问
(1)农村环境卫生问题
一是有些村民卫生意识浅薄,环保意识差,尚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调查发现,农民一般随地吐痰,喝生水,衣服脏了不及时洗,吸烟酗酒,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行为比比皆是。尤其农村老人劳动强度太大,小孩缺少应有照料。常常有些小孩抱着小狗小猫;有的小孩在地上玩够了就趴在地上睡觉,以上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各种身体疾病的病源。
二是家庭放养宠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和环境卫生等等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福及宠物,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人类朋友的家庭中,成为富有或有特殊嗜好家庭的“特殊公民”。饲养宠物也成了一种时尚,但是多数家庭疏于管理,经常放养在外面,害得没有家长接送的中、小学生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提心吊胆。而且现在被狗伤害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这些宠物又很少有接种疫苗,极易引起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确实严重影响到了当今社会的和谐。
(2)农村医疗卫生问题
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程度较低。虽然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有所提高,现虽农村医疗费可报达到60%。但由于其筹资规模较小,其保障程度还比较低,导致生大病、重病的农民还是有着生命风险。二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村里没有正规的卫生诊所,更别谈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如有大病疾病便束手无策延误病情,使村民难以得到相对的安全保障。
2.分析与结论
农村社区卫生、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居住分散,信息不灵。有些村民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有些村民因为经济条件差,常年卧床不起也不去就医。
(2).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3)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缺少一支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三是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
(4)村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认为这都是上级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搞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就导致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卫生。
3.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分工负责,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农村设施,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严格按照中央、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2)引导培养村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对各种破坏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应在侧重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必要处罚措施,同时深入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提高村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觉性。
(3)增强村民健康意识,提高村民健康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增强村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例如定期进村举办健康培训讲座或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文艺活动等。借助中小学生和团员青年的力量,组织他们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在村民之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6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
在十几年前,“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字眼,直到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转轨,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及至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在中小学,我国一些学者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前国内还没有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如火如荼,可以借鉴的成果也非常少。然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却比任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必要及迫切。
目前,我们正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我们要接受风险、竞争、高节奏的考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些无疑对新一代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个体素质的优化,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整体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素质也可以直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的发明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现代社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呼唤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活跃,将来就业求职的双向选择,对将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解决好一些心理上的冲突,他们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更难面对挑战。正如江1990年10月13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词时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昌盛,都离不开国民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调查手段
调查工具包括
A家长/教师幼儿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B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C家长/教师访谈提纲
三、结论
1、对困难挫折态度。
所谓对困难挫折态度也叫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鄙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如果对这方面的症状不尽快地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 社会性格的形成。
①、从本质上讲,自责倾向隐盖了人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是人在无法实现对外在的敌意和攻击后转而向内攻击的结果。比如: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感和敌意-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此后孩子不能或不敢憎恨父母-孩子失去了憎恨的外在目标-于是憎恨的能量由外转向内部-形成自责倾向。
②、另外,老师和朋友的惩罚、批评与指责也能引起自责倾向。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被父母、老师和朋友责骂、惩罚,此后,他可能会感到无法生活或者是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并因此而对这些人(老师和朋友)产生愤恨与不满,如果这些愤恨与不满得不到顺利的解决,就会产生自责倾向。
2、冲动倾向是指易在某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出现带有暴发性或攻击性的话语或行为。表现在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等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
产生冲动倾向主要原因有:
①、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这种冲动倾向与其生物学的神经类型有关。对于冲动倾向特别强烈的人,就必须考虑到其是否属于先天的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
②、被强烈的焦虑所驱使。比如,在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就会增强。有一些孩子由于反复的人际关系冲突,出现了反复的情感危机,为了避免被遗弃,他们极力与人建立情感关系,而采取了过度的交往方式,使言行带有较强的冲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自我心像(对自己的看法)、个人偏好及目的性不清楚或紊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长期感到空虚,并伴有不踏实的焦虑感,因此,也容易有冲动性的行为。
③、后天的学习与模仿。有一些具有冲动倾向的孩子,其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也有较强的冲动性。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孩子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了父母的言行。
④、冲动行为的不当强化。有一些孩子在起初出现冲动性言行后,没有受到及时的制止与惩戒,反而得到了某种奖励,因而冲动性行为得到强化,并发展起来。比如,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没有如愿,于是,他发脾气扔东西,结果父母不但没有惩罚他的不良行为,反而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孩子就会习惯于用冲动性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大多数学生的冲动倾向与焦虑有关,部分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或与学生外向性格等遗传因素有关。教师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指导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在行为上设定清楚的界限以防止冲动行为的不断强化,并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7
一、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发现,警察、教师、医生是当今社会的高风险职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各种特质的人,多扮演着助人的角色,被称为助人群体,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枯竭。关心和维护高中教师这一重要而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无论是对教师自身、学生还是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早已被以往研究所证实。我国大部分学者在确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主要是从认知、情绪、人际关系、意志品质、人格、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等方面来考虑。
新浪网发放的一份问卷《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教师,在被调查的8699人中,80%压力较大,30%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20%的被調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者对工作不满意。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为
(1)男老师
(2)年轻教师
(3)工作量大的教师。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充满光环的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广东省某一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5份。其中男老师29人,女老师44人,其中两份未填写性别。
个别访谈的对象既包括非班主任、教学新秀,也包括富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和专家型教师,以使我们的访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一、高二老师问卷发放到各办公室,请级长收取,高三老师在中考期间完成。同时,为了更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部分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到选择做教师的原因、从教以来心态的变化及变化原因、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对幸福所下的定义。也对个别教师访谈了专业发展的历程及对新教师的建议。
3.调查结果分析
3.1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主要针对教师职业的总体满意感进行,结果发现,44%的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教师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2%和4%。“一般”是一个带有一些感情色彩的词,不是很满意但也不讨厌。
3.2教师工作量情况
教师的工作量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问卷调查了教师的工作量情况,对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工作年限及年龄与工作量进行了一定的比较。结果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上、年龄在40岁左右的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工作了16-20年、年龄在41-50岁的班主任、级长或行政人员感到工作量大,甚至是超负荷工作。此次调查共有三位50岁以上的教师参与,三人在工作量的选择上从正常到超负荷都有,但因为人数较少,我们并不能确定这部分教师的工作量情况。
3.3教师在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情
教师希望从职业中获得什么呢?高收入?高认可度?还是其他什么?58.9%的教师希望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自我实现,56.2%的教师希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希望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社会认可和高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2%和34.2%。
在日常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教师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调查表明在工作中开心的事情依次是学生考出好成绩(62.2%)、放假(43.2%)和发奖金(40.5%),公开课的成功及成功地改变一个学生也是老师们感到开心的事情。
3.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对教师心理状况影响最大的是考试和升学压力(78.4%),半数以上的老师(52.7%)认为工作量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很大。领导评价(33.8%)和经济状况(25.3%)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约1/3的教师认为领导评价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况,领导评价是否公正客观,是否给予了教师应有的尊重和鼓励。领导处事不公或评价偏颇也是部分教师在工作中经受挫折的重要来源。
三、讨论
1.收入是否会增加幸福感
从调查中发现,约34.2%的教师希望能从这一职业中获得高收入,40.5%的教师认为工作中最开心的事情是发奖金,25.3%的教师也认为经济状况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金钱、收入与疼痛、幸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收入的增加是否会提升幸福指数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__年6月正值金融大风暴期间,中山大学副教授周欣悦通过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即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即金钱有镇痛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金钱的效用并不持久。社会支持抵御痛苦的能力比金钱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有重要的“止痛”功能。
2.建立和借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一个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换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
3.创设学校良好的人文氛围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有被尊重、被爱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教师在学校、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作为“人”的价值得以体现,情感、需要得到重视。教师有了这种自我实现的环境,其幸福感相应的也会得到提升。
建立公正、公平、灵活的评价机制。教师职业幸福感并不是空泛的一个概念,而是立足于教师这一岗位,在教育教學中使教师拥有成功的体验。学校主要是通过评价对教师职业的成果和价值进行衡量。学校评价也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而不公正的评价则会伤害到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将会使得学校的评价机制更为人性化,符合教师的基本需要,让老师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8
按照某市九部门《关于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某县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切实开展了某县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培训
二、充分发动、全员参与
由于我县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厂矿单位比较多,此次调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中心卫生院领导高度重视,均进行了入厂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xx镇卫生院、某卫生院更是全员参与,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在此期间,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巡回技术指导,确保了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行动积极、效果显着
从20xx年1月4日到3月18日,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辖区内655家企业全部进行了调查核实。其中省下发企业数646家,新增企业数9家。调查的企业中关停115家,经核实后尚在营业的企业数为540家,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企业数为435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调查435家,调查率100%,纸质材料的填写和企业电子版本的录入、导入和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审核符合率为100%。调查发现,我县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所涉及的职业危害种类较少,主要为粉尘、噪声和co。
四、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发现,由于我县职业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在一定时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近两年来才开始职业卫生工作,再加上调查员素质参差不齐,前期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大部分企业对此次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意义了解不充分,抵触情绪很大,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不清、表格填写不规范、组织机构代码不填写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制定了质控措施,并于3月15再次对调查员进行了培训,要求调查员重新填写,重新录入,有效的提高了数据的质量,为后期审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针对本次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今后将努力提高人民群总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来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强化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督促企业组织接害工人定期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以保障接害工人的身体健康。
总之,通过本次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基本摸清了我县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群分布情况,但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9
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习惯亦随变化。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的提高,养成挑食的坏习惯,不注重饮食结构,致使营养失衡。好吃的零食,好吃甜食在学生中是存在的,这样的饮食对学生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
许多中学生不吃早餐,应付中餐,晚餐不在乎,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中学生面黄肌瘦,身体免疫力差,频繁生病。更另人担心的是许多人买吃的不看保质期,时常买到过期食品。而街头小吃的流行,更是加大了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除了饮食卫生,就是中学生的校食堂的问题了,有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餐具不干净,饭菜不卫生,不时会发生学生中毒事件,使学生、家长忧心重重。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有叫外卖的习惯,或是不在学校食堂吃饭,很有一些女同学也朝这方向去发展,为了形体的美,或者是说找一些借口不在学校吃饭,说学校食堂饭菜不好吃,排队时间太长,饭菜里有不干净的东西,不过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学校食堂的卫生饮食也确实有问题,例如饭菜里有石头、昆虫,甚至烟头等这方面的问题,食堂的这么不注意,当然就加大了中学生在食堂饮食的逆反心理。问题很明显就出来了。所以说如果说住读学校要求一定要在学校食堂就餐,那么食堂就更应该注意饭菜问题、清洁工作,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至于学生呢?要改变长期认为学校食堂漏洞的问题,出现问题要及时于食堂相关部门反映。这样学生与学校双方配合,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1、关于正餐的分析。
经过校内大部分学生询问得知,有许多学生有不吃正餐的习惯。不吃正餐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仓促,其次是为了减肥。只有少部分表示不吃正餐是由于饭堂伙食差,没胃口。不吃正餐,那些中学生就选择叫外卖、面包和方便面代替正餐,更有少部分人以零食作为主食。
学习任务繁重使中学生深感时间的不足。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使本来就紧张的时间更显紧张。为求学业和活动间的平衡,大部分学生会从生活时间中挤压,如吃饭、睡眠的时间。于是就有学生出现有不吃正餐的现象。饭堂的伙食是经学校管理,食物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营养结构比较科学合理,价格也比较公平。选择饭堂的伙食,不仅有安全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节约金钱。然而在饭堂打饭要浪费时间,这无疑使时间紧张的中学生舍而避之。而有的中学生特别是女同学,为了追求形体美,忍饥挨饿,以至营养不足,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健康这种盲目的行为无疑是不可取的。
因此,尽管时间仓促,中学生还是应该食用正规的正餐。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学生才应考虑以其它食品代替正餐。而正处身体发育中的中学生更不应盲目追求形体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2、关于中学生食品的安全意识分析。
中学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选择购买食品代替到饭堂吃饭,那么中学生对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又如何呢?
少部分的中学生在购买食品时会看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如知晓食品过期后不会进食该食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不高。只有约为一半的中学生会注意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中学生食物中毒的风险。在面对食物中毒的情况时,有的中学生会选择自行急救,或马上到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有的会先找些药吃,或因情况而定,甚至有的会置之不理。由此,我们可得知大多数中学生能正确处理食物中毒的现象,但仍有少部分中学生没有意识到食物中毒的严重性并及时进行处理。所以,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任重道远。
建议:
1、学习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正确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学习任务重,在加上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学生的时间十分紧迫。于是,大部分中学生选择牺牲吃饭、睡觉等生活时间,以求取得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平衡。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应适度调整时间安排,引导学生正确地安排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吃正餐对身体的重要性。
2、中学生应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中学生有不吃正餐的情况,可见中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认识不足。因此,中学生应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的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地安排时间。另外,广大中学生不应以身体健康为代价追求所谓的形体美。
3、因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忽视,才会发生各类的食物中毒事件,所以学校各宣传部门机构应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中毒的急救知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学习的本钱。中学生只有从运动、饮食等方面保持身体健康,才有可能有的学习状态。因此,面对时间仓促的问题,中学生应更注重时间的安排,做到使生活与平衡。
中学生在生活中应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购买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其他基本信息。另外,中学生选择食品时应更多地从营养角度考虑,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口味。
总之,提高中学生的的食品安全意识,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是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的责任。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0
一、调查目的: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是事实际上却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幼儿任性娇惯,边吃边玩,挑剔,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于。因此,怎样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成为我们一直关注的话题,通过对班级小朋友的饮食习惯进行观察,分析,并和家长取得联系,找出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法: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小红花幼儿园
(三)、调查对象:大上班
(四)、调查方法:观察法、访问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在昆明市教工第一幼儿园实习期间,我观察了我所在大一班全休幼儿在班级就餐时的饮食习惯,对于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不良饮食习惯做做出如下统计:
1、挑食、偏食 9人
2、吃饭时讲话 12人
3、进餐时间超过30分钟 7人
4、汤食5人
5、饭前忘洗手、饭后不擦嘴3人
6、饭菜撒在桌上 10人
7、吃饭情绪低落 3人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现象比较严重。通过调查,我发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有如下几个原因:
1、家庭因素影响
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现象在家中发生多于在幼儿园,因为家长的过分娇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对孩子总是百依百顺,这样就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有此家长缺乏相应的经验,或者因为工作忙,自己的饮食态度和习惯就不正确,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2、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老师和家长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的就餐情绪,而就餐心情的好坏能很大程度影响孩子进食。
幼儿在家零食不离口。或则在家吃早餐再来幼儿园,打乱了正常的饮食规律,不利于良好饮食习惯养成。
园伴饮食行为的影响,幼儿喜欢模仿,同伴挑食或速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周围幼儿;另外、同伴关系也会影
响进餐,例如同伴之间闹矛盾,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佳。
3、身体因素影响
大班幼儿正在换牙期,换牙期间会食欲不佳; 身体状况,生病也会影响饮食。
五、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一)合理组织,使幼儿有良好的用餐情绪
1、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
根据各个班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进餐时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应为他们提供可口的饭菜,不要强迫他们吃掉全部的食物。若幼儿长期饭量不大,但精神状态良好,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2、家园共育、控制零食
【摘 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进餐的能力,它有利于幼儿对食物的喜好,也有利于培养幼儿文明的的饮食行为。但是长期以来,幼儿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却一直困扰着家长和老师。本文通过示范法、鼓励法、选择法、诱导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的促进幼儿饮食习惯的形成,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饮食习惯;规律
1 饮食习惯的定义
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及佐料的偏好。饮食习惯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世界各国人们的饮食习惯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而十分多元。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偏食、挑食、饮食没有规律。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又称“膳食”)是指我们通常所吃的食物和饮料。所有的食物都来自植物和动物。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只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铸就我们健康的身体,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会影响个人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2 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2.1 饮食无规律的表现与原因
所谓孩子饮食无规律是指孩子主餐没有固定时间。例如早餐有时六点吃,有时则八点才吃,有的甚至九点才就餐。长期饮食无规律,就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饮食时间没有规律,孩子饿了
的时侯没有了饭吃,就没有精神在外面做游戏,看书、画画,从而破坏孩子的学习生活规律,影响学习休息。
饮食无规律的原因首先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不能按时回家,给孩子提供无规律的饮食条件,使就餐时间被迫推迟,或因还不到就餐时间就已经做好了,也会造成孩子饮食无规律。其次,孩子爱吃零食,是造成就餐时没有规律的原因之一。孩子吃零食后不会感到饥饿。到了就餐时间,就可能吃不下饭。等过了吃饭时间,食物已经凉了或者该睡觉时,又感到肚子饥饿了。长此以往,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再次, 父母的饮食习惯不符合孩子的生理需要。有的家庭一天两餐或三餐,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显得不够,因孩子的胃容量有限,每次吃不下太多的东西。另外孩子活动量相对较大,由于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而又必须多吃一些食物才能够有充足的能量,来维持孩子对营养的需求。所以孩子由于饥饿而不得不在非就餐时选择零食,以达到生理上满足。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饮食无规律的原因。
2.2 偏食的表现及原因
偏食是幼儿常见的坏毛病,幼儿偏食都是非常不良的习惯,对生长发育极不利。偏食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一旦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就会造成维生素的缺乏症,影响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偏食会导致某些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11
1、调查目的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本次调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的目的:
1.1了解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1.2了解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集中、多发群体。
1.3分析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2、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为广西百色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包括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师共280名。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整体抽样法。参加统计的学校为四所。
2.2调查工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量表由80项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组成,80项问题分出10个基本因子:
(1)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2)心理承受力差;
(3)适应差;
(4)心理不平衡;
(5)情绪失调;
(6)焦虑;
(7)抑郁;
(8)敌对;
(9)偏执;
(10)躯体化。
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
每个因子反映出被试者某一方面的症状,通过每一个因子的得分了解症状分布的特点。
每个因子得分低于2分表明该因子健康状况正常,得分在2~2.99分表明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得分在3~3.99分表明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明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调查数据收集过程
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被试填写问卷,当场回收。经持有心理测验使用资格证的教师认真审阅,筛除无效问卷后,确定有效问卷268份。
2.4调查数据的处理
各校利用OFFICE系统的电子表格软件将调查结果全部输入,将结果拷贝在3.5英寸软盘上,与调查表一起交由研究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
3.1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
表2中的年龄分为4段,1代表20~29岁;2代表30~39岁;3代表40~49岁;4代表50岁以上。
T12代表年龄1、2段,如果是正号,代表1年龄段比2年龄段得分高,如果是负号则相反。T13等依此类推。由表2可知,20~29岁和50岁以上年龄的教师与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差异,30~39岁和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30~49岁以上的教师(尤其是40~49岁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生活相对稳定,工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力量;20~29岁的年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心理尚未成熟,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因此,低于30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显著比年龄高于30岁的教师多。而50岁以上的教师中有一部分快到退休年龄,有“船到码头车到站”心理,面对教育改革中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他们的心态不如30~39岁和40~49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那么积极,一些教师仍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而目前国家又正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所以他们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一时难以适应,心理承受力和适应性相对就比30~49岁年龄段的教师差。
已婚教师在焦虑、抑郁方面比未婚教师好。
4、分析和讨论
4.1本测验结果的可信度
4.1.1标准化的取样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4.1.2本测验采用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经信度和效度检验都达到心理测验的要求。
4.1.3测试实施的时间是教师工作压力最小的时期之一,施测过程严格按心理测验要求去做。
4.2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高度重视
调查结果表明,在抽样的中小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问题;4.48%有中度的心理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心理压力大;适应性差——对环境及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对人不信任,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躯体化——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4.3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以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4.3.1女教师。
女教师在调查的总人数中约占59%(在小学和初中教师中较多),与男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要低。有些女教师依附心理较强,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缺乏主见,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另外,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女性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容易为小事心烦。
4.3.2年轻教师(特别是未婚的、工作量较大的、有升学压力的初、高中以及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
年轻教师心理问题较多的原因有:
(1)年轻教师在学校里往往做班主任,承担了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要求高;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展开,教材的更新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使年轻教师难以适应,感到心理压力较大。
(2)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面临组建家庭、孩子小、老人需要照顾等生活问题。
(3)年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加上心理不够成熟,面对教师的角色与自我冲突,教师的表率与常人的冲突,教师的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教师的工作负荷与自身价值的冲突,教师的职业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冲突等等,会出现烦闷、抑郁、心理承受力差和适应性等心理问题。
5、建议
5.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要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2转变教学效益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但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
5.3定时、定期测试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校要定时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的结果分别报给每一个教师,使他们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把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定期分析本单位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学校的角度采取一些措施,减少教师的心理问题。
5.4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减轻对教师的各种压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环境不良最容易引起教师心理压力。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性;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还要认真举办教师心理知识讲座,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