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五分钟作文【合集4篇】》
感恩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五分钟作文 篇1
每年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成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星期天的下午,我做完作业后,就去马路对面的广场跑步,刚来到斑马线,就看到一位老爷爷持着拐杖正要过马路,他用艰难的脚步向前走,一辆汽车从远方缓缓驶来,按着喇叭,一点也没让礼的意思,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到老爷爷的'身边,把老爷爷拉了回来,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朋友!”我摸摸头,羞涩的说:“老爷爷,谢谢您的夸奖,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还是直接扶您过马路吧。”说完,我就扶着老爷爷一步一步慢慢地朝马路对面走去,紧接着我继续沿着道路一边跑步一边哼着小曲儿。
大约过了20分钟,跑累的我正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在小区门口看见一个瘸腿的老奶奶,驼着背,还一直不停地咳嗽。见她这般摸样,不忍心的我赶紧过去扶她回家,送她到了屋里,老奶奶表扬了我,说:“小朋友啊,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们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长把你教育的真好。”我一听,脸红了起来,说:“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今天是老人节,也是我们帮助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帮助老人的节日。
感恩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五分钟作文 篇2
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我陪奶奶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敬老节。敬老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奶奶是幼儿园到现在每天接送我的人,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一放学回家,爸爸和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我因为有作业所有没有帮上忙。刚做完作业奶奶就叫我可以吃饭了,看着一桌的美食,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我先洗好手,为奶奶乘了一碗汤,一个愉快的晚餐开始了。吃完饭后我们全家就到公园去散步,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陪伴,能和家人在一起是件多快乐的事!
感恩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五分钟作文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九年级(1)班的卡米里江,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国爱家爱校爱生活》。
当新的一天来临,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想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要热爱祖国,就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因此,大家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有句老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厌家贫。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的家,不管家现在多么贫穷或是多么不尽人意,我们都必须尊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家庭。而且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学校,尊敬我们的老师。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我们东买里乡中学努力为我们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同学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自觉地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学校的每一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快乐健康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以此来报答学校,报答我们尊敬的老师!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爱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质,爱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个人素养。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祖国的昌盛,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生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尊敬师长、爱家爱校的合格中学生吧!
感恩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五分钟作文 篇4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