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山仔为大伙儿分享的7篇蛙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读《蛙》有感 篇1
昨天听闻姑家妹妹添丁大喜,兴冲冲地带妙妙去看宝宝,一进产房,迎面撞上姑姑复杂的眼神,糅合着母女平安的释然、没生个小子的遗憾还有忙活了一天的疲惫,哎,咱家里祖传的阴盛阳衰…,是个闺女,为了缓解现场略显低沉的气氛,我一改往日沉默谨慎的做派,开始夸夸其谈,姑,到年底,三胎放开生了,计生这个词是越来越淡化了,聪聪妹妹这才是一胎,再生上俩儿子,你可不许嫌多。姑姑脸上舒展开来,忽又激动起来,嗨,你说这个政策说变就变,想当年,一听计划生育组要来检查,你妈挺着六个月的孕肚跑到柳家亲戚家躲了起来,你奶奶被叫去问话,计生主任一声呵斥,你奶奶吓得尿了裤子……哎,也不能光怪政策,咱祖辈上就封建思想就重,不是自己非生不行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在妹妹大喜的日子里,还是轻描淡写地截断了姑姑的话头,不然她就这些个事能唠叨上半宿,还有一个原因对于不太好的过去,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性地遗忘。
晚上回去一口气读完莫言的《蛙》,这是莫言的诺贝尔奖之作,大体记得颁奖词是因为《蛙》的写法荒诞奇妙,在国外看似荒诞,但在一个与东北乡共享胶莱河的昌邑人眼中,在一个被计划生育影响了三十多年的人来说,看到的都是熟悉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俚语,就像乡里乡亲一样。看完《蛙》,被我的姑姑整天念叨的那些影像又浮上心头。
“藏”是贯穿一个“超生游击队”家庭的关键词。没生之前要藏,母亲作为一个新媳妇,开启了生儿子之路后,几乎就不在人前露脸了,反应了、显怀了都怕别人看出来,只要不太热,她都裹着厚厚的长袍大褂;生孩子要藏,万一邻居听到动静,被举报了就坏了,就像《蛙》里面说的,只要没出“锅门”的,被举报了一律刮宫流产,但只要出了“锅门”,好歹是一条生命,就等着罚款好了。除了大姐是在家堂堂正正地出生之外,我和妹妹弟弟都是躲躲藏藏出生的。说的这里,想起了之前一个同事的对象叫王小丁,他上面有两个姐姐,也是超生的,躲在一个姓丁的亲戚家出生的,直接取名小丁。生出来的孩子更是要藏,怎么藏,我家老屋设计地就像抗日时期游击队住过的似的,炕东头常年贴着一张年画,一有外人来家,年画一掀里面还有一个炕头,刚出生的孩子就躲进里面。妹妹四岁之前就没出过大门,更没有见过除了爸爸妈妈姐姐奶奶姑姑之外的人,偶然出门都是沿着墙根走,都不敢走路中间。这个事情直接导致现在的我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的嗤之以鼻,妹妹四岁都没有和人正常沟通过,最后也还是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的研究生,发展的也还不错,不用太焦虑孩子的起跑线嘛。对啊,我呢,我藏在哪里?我藏在姥姥家,出生六个月,我就躲在一个纸箱子里面由姑姑载着去了姥姥家,开启了漫长的寄养生活。姑姑引以为豪的是,穿过大街小巷时,我一点也没有哭,没有引起乡亲们的丁点注意。期间,我一次差点被送给舅母作女儿(她只有一个儿子),只是我三四岁了已经有些自我意识了,对于舅母的盛情表现的非常抗拒只能作罢,又一次是五年级时,在东北的一个不能生育的亲戚回来探亲,想带走我,那时正是做着各种瑰丽五彩梦渴望外边的世界的年纪,我同意了,姥姥同意了,沉默寡言的姥爷竟然反对,又作罢。我=妹妹的命运也是如此,刚出生时,父亲已经有三个儿子的单位领导就兴冲冲地来领养她,小车开到了家门口,像愤怒的狮子一样的爷爷拿着叉子要和父亲拼命,怒斥到,逆子,你要生儿子,我们不反对,往外拾孩子,这个不能行,这是作孽,祖上咱也是读书的人家,这样做岂不让乡里乡亲戳脊梁骨。留下妹妹后,爷爷去九干上开了一块荒,回来和奶奶说,放心了,孩子是黑户没地,我自己开了二分地的荒,够孩子吃饭的了。在我之前还有一个姐姐,被拾了出去,到现在也没有联系上。母亲作为一个旧式思想的妇女,没有对此表示出丁点抗议,随着父亲,一次次地想把这些多余的女儿拾出去,一次次期待着生下的是男孩,都有些魔怔了,怀妹妹的时候,在生儿子意念的强化下,这个可怜的妇人一直坚信肚子里怀的肯定是男孩,胎动和之前的三个女儿都不一样,结果还是一个女孩,听大姐说,为此,失望的父亲还给了母亲一鞋底,夜深了,这个脑子已经走火入魔的妇人竟然怀疑自己看错了性别,一次次掀开妹妹的小被子,念叨着不会是看错了吧,明明应该是个儿子啊。中间还流产一次之后,曲曲折折终于生了儿子。这次母亲总算是扬眉吐气了,记得有张照片,还在坐月子的母亲抱着弟弟开心地笑着,那笑容真地是从心底溢出来的呵,这年她已经36岁了,这些年她一直奋斗在生儿子的路上。她36岁之前,每次父亲喝醉了酒吵架的由头就是没有儿子,和别人不一样,心里难受。生育机器,这是我长大后对母亲的评价,母亲可不这么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一个对生儿子有执念的男人,自然得生生生。
儿子有了,但是拉警报一样的躲计划生育生涯也正式开始了,计划生育检查常常有,每次听到村里大喇叭广播“做好迎接计划生育检查”时,爷爷带着妹妹弟弟到九干的荒坡里边劳作边躲避检查,后来,爷爷锄完一趟回到地头发现,两个娃都被晒坏了躺着长长的鼻血后,躲避的地点又转移到看果园的小屋里,小屋里放着秫秸,掰开秫秸钻到里面躲起来,爷爷肚子里有的是故事,一个一个讲下来,有时候都能躲上一天。惊险的时候也有,妹妹在家睡觉,计划生育检查突袭,姑姑着急地来到我家,把门一关,抱着妹妹躲在炕底下,计划生育组把窗户都推开了,往里瞅了瞅没啥异样就走了,往常唧唧歪歪的妹妹竟然一声不吭,姑姑一个劲夸她有眼力界。1997年香港回归普天同庆,人口普查后我们这几个黑孩子有了户口,一家人欣喜若狂。除了躲在姥姥姥爷的我之外,她们似乎都活得正大光明了,只有我还是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在姥姥家我是个外户子,偶尔偷偷摸摸回趟自己家,恨不能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偏偏碰到没事总坐在胡同口上的妇人们,总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姥姥总是机智的说,这是儿子家孩子,来走姑姑家。我到底是谁,自己也不知道了,狡兔三窟,我是有好多身份,我的母亲一会是我姑姑,一会又是我的母亲。在家吃着饭,大门一响,我条件反射般地放下饭碗,跑到姐姐的卧室里面躲起来,一次,我一个人在家,竟然来人了,跑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强作镇定的迎上去,心里已经编好了台词,我是来姑姑家做客的,姑姑姑父都不在家。来人走到跟前,原来是我的亲姑姑,编好的台词用不上了。一个周末,我奉姥姥之命带着十几斤猪头肉骑着自行车气喘嘘嘘的回到家,正等着母亲夸赞我呢,母亲却冷着脸慌慌张张地问,谁让你回来的,各小组长都在道上开会量地呢,看到你万一问起来咋办,听罢,我扔下猪头肉连家门也没进,掉头又往姥姥家骑去,边走边流泪,失落到极点。有一次,我正色和母亲谈起此事说,既然这么多余,真地希望当时没有生我,那段时间或许有点抑郁,总觉得被迫活着,如果能自己选择的话,真希望从来没有来过这世界。母亲却是大宽心的人,孩子,你得感谢我们把你带到世界上,如果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个劲的想生儿子,哪有你,那时候还号召只生一个好,就大姐自己了呢。咯咯咯。这些在心大的母亲眼里都不是个事,却是我的纠结。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直到上大学,我才知道,我属于最早的一批留守儿童,留守的症状我一个也不少。在姥姥村的学校读书,其余小孩都清一色的姓李,就我一个人姓郑,为了不突显出去,我默默地在作业本上写了几年李亚飞,后来老师发现了问题,硬是给纠正了过来。家长会别家的小孩都是清一色的爸妈,我的是姥爷去开,卫生永远讲不好,脖子底下一圈黑,鼻子似乎总也流不完,作业不做,总能把姥姥姥爷蒙骗了。隔壁家的怪爷爷对我热情的不得了,不知道为什么傻里傻气的我突然变地敏感起来,坚决的明白这个总给我糖块吃的怪爷爷别有意图,于是再也不单独去他家,见了他绕着走,姥姥很奇怪我突然变地这么没有礼貌。我还悄悄地准备了一把小刀藏在身上用于防身,幸好直到我考上高中离开这里也没有用上过,却养成了外面阳光灿烂内心狐疑度极高的性格。现在成为母亲的我坚信,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庇护者。
又啰嗦了好多。当时我们村里还有好多这样计划生育户,我姑姑也是当村的,因为抢生,家里被搬走了电视机,疼钱的婆婆主动带着姑姑去计生站流掉了七个月的儿子,谁知接下来接连生了两个女儿,生小妹妹时,我奶奶和姑姑抱头痛哭,难道要成为绝户了。在农村,绝户是一个很毒的词,被骂绝户简直是直戳痛点。这也成为姑姑的心病,直到聪聪妹妹结婚怀孕,她又转移到了盼望女儿生儿子上,结果女儿生的还是女儿,姑姑有些伤心。
我的同学晓青,她有一个姐姐晓玲和妹妹晓晓,也是超生户,她英勇的母亲的壮举至今在村里流传着,怀着晓晓的她母亲坚信自己怀的是儿子,一次计划生育组突击检查,她母亲挣脱了计生主任的手,爬上后窗,跳入了后邻居厕所,臭气熏天,计生检查的实在无法靠前,趁这个空挡,她跑了。结果,生出来,还是个闺女,失望之极不再拼四胎了。还有一个和亚妮同学的名叫老五的小曼子,上面有四个姐姐,除了老大和老二,后面都没有取名字,直接叫三儿、四儿、老五。计生执行政策有时候时候粗暴无理,可是面对群众不管几胎非生儿子不可的畸形心态又有什么好法子呢?现在我在基层工作也深切体会到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处,是真地难。对于父亲非生儿子不可的心态我也推测过,估计无非是怕被人骂绝户,好面子,有男丁家里不受欺负,还有父亲是长子长孙,受到了爷爷父亲的偏爱,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肯定要坚定这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或许都有之吧。
小时候,我和姥姥说,长大后如果有了女儿,肯定不和我父母一样,搞着我觉得自己好像出生都是个错误,我要珍贵她,以她为荣。姥姥听了颇为震惊,你自己还没脱孩子皮呢,说什么生孩子的傻话。2014年,我生了女儿心里却惶恐了,担心父亲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冷脸对之,婆婆会怎么想,慢慢长大的女儿用一张一小甜嘴哄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团团转,成为家里的开心果。去年,叔叔得知我又买了一处房子,估计怕我手紧关心的问:“你就一个女儿,又买房子,以后女儿嫁了你留给谁?”打一个哈哈过去后,我心里明白,我没有把女儿当作一个好似活着的目标就是为了嫁人的妇人,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丰富的人,其次再是女人,她有全部的权利和义务,无关性别。
莫言《蛙》读后感1300字 篇2
莫言得奖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下子在学校里传开了,哪本书啊?《蛙》!写的什么啊
放假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急忙打开手机下载了一本电子书《蛙》,看了有好几天,人物有点多,肖上唇、肖下唇、袁脸、陈额、陈鼻这些古怪名字,看的我一头的雾水,但我还是想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整天唠唠叨叨老爸去给我买书。上完课回来,书没有买回来,我还埋怨了老爸几句。
书终于到手了,晚上就读了起来,之前有看过电子书,但我没有看懂,还是从第一页读起。读着读着,不知为什么,我居然少有的拿出了荧光笔,在洁白的书页上图图划划起来我不怎么喜欢看书,也没有什么时间看。说出来挺惭愧,上次我认认真真看书,是在小学了吧!法布尔的《昆虫记》。
那天读书读到很晚,我没有感觉,用手擎着笔,对着看似平淡的句子点点划划。手上的书已经成了一张唱碟,而这笔就俨然就是那播针,悠悠然,刷刷的划线之声就从中跳出。不,这不仅仅是一张唱碟,它还有图画:我们在吃煤,我们在嬉笑,我们的脸,我们的黑手,我们的姑姑,我们的时代我很想一口气看完,但是不行,太晚了,太累了,连到手上的荧光笔都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我,怎么,是没墨了么?
那夜,我睡不着,是因为我读不懂,我没见过这样写成的书。翻开目录,第一部~第五部,后跟话剧。开始的几十页是令人煎熬的,蝌蚪写的书信,很乱,就像断了线的珍珠项链散落一地,这就是所谓的大师?中国诺奖第一人?我心有疑虑,老外看的懂?更加使我加深了兴趣继续读着。姑姑登场了,我找到了线头,姑姑赶走了老娘婆,姑姑救下了陈鼻,小跑(蝌蚪),村子上的孕妇们。姑姑也变成了送子娘娘,是神。孩子多了,祖国先是奖励多生,后来感到了压力,又实行计划生育。姑姑坚决执行党的任务,严查超生,村民称她为魔鬼,到了时期自然遭到了批斗。我读到这,自然而然想到了刘少奇,姑姑相比也和他一样。血从头上流下来,姑姑依然腰板直挺
我想我一定是十分敬佩姑姑的,就像蝌蚪一样莫言的话语很俗,不是低俗,而是平淡,平淡到没有味道,所有人都能读懂。
第二天,我破天荒的和妈谈论了这本书,妈妈饶有兴趣的问我:为什么叫《蛙》?因为主人公叫蝌蚪,长大就是蛙了吧!我猜测着说,心中泛起了这样的疑虑:是啊,为什么叫《蛙》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翻开了书。
问题在最后有了答案,蛙-娲-娃就是这个,莫言的文字游戏,在第五部结尾,我大致有了答案。但是我又有了新的问题,五部之中还没有给出答案,好在后有话剧。我喜欢这话剧,悲剧性意味十足的话剧。陈眉疯了,陈鼻疯了,姑姑疯了,小狮子疯了,蝌蚪疯了,没错最后都疯了。那个社会也疯了,想到电视上那些事,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本是些我这个小孩,在这个年龄,不该知道的东西,因为它的频繁出现,循环播出有所听闻,有所通晓。人之初,心本善。时间推移,最后人心都黑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肖上唇的儿子肖下唇,考上了大学,成了大老板。陈额开起了代孕公司,发了财。小狮子、蝌蚪最终也沉沦了、最可怜的莫过于陈家了,陈额、陈眉不想多说了。一直看到最后一页,一只双头荧光笔也没了墨。
莫言是真正的大师。他是能熟练操纵木偶的木偶师,各个人物的行为,语气,神态,刻画,都能在心中留下烙印。在我心中有的是佩服,得诺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也是有遗憾的,没有那个时代的记忆,仅是历史书上得到的那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和我这十几年的经历,实在没法彻底理解那个时代,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蛙》读后感 篇3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为文中充满对蛙声的描写,而是因为它的谐音“娃”,突出了主题——生命的歌颂。
在文中,姑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两面的: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
当姑姑听到孩子即将生产的消息,从乡卫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钟。可是,有人说:“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生命?她的手上沾满了鲜血,她是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的'!”如此鲜明的反差是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乡村医生,人称“送子娘娘”;她也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们称她为“杀人狂魔”。对于她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痛苦之中。
读《蛙》其实会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的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莫言的书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下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又如曾国藩所说: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所以必自取灭亡。
心存敬畏,常怀悲悯,我们的情感将更加丰富沉淀,我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丰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从容不迫。
《蛙》读后感 篇4
前两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莫言老先生的《蛙》,跟着主人公一路从饥荒,狂奔到了小康,
文字中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真实。
主人公的笔名叫蝌蚪,文章的名字叫蛙,
两者之间有着奇妙关系。
看完文章才知道,蝌蚪进化成到青蛙的概率,着实不高,
那,一个人,在如此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完成能让自己不后悔的生命旅程的几率,又是多少?
从鼓励多生,要计划生育,甚至为了切实执行,多少孕妇和孩子丧命,
真不知是该感叹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还是感叹党的忠诚卫士的尽心竭力,
再到后来的借腹生育,这个注定充满争议,却也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想到很久前,久到忘了那部叫什么名字的电视剧,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小姑娘借给人家子宫成为妈妈,之后又是一场场夺子大战,不记得结局是喜是悲。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即使再冷血无情的人,在经历了近十个月的亲密接触后,又怎能不心生爱怜
突然想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想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其实都挺孤独的,
挺羡慕文中那一批的地瓜小孩,一把一把的兄弟姐妹朋友玩伴,他们的童年应该很幸福吧!
想当年为了计划生育的扎实执行,上下不知付出了多少,
现在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却又开始实行起了所谓的单独二胎,
感觉,其实也挺可悲的,
作为这个泱泱大国的公民,
居然连生育这样的权力,都要受着这一纸公文的制约和束缚。
愚昧如我,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真谛,只是读完,心中残存一丝悲凉。
蝌蚪进化成蛙,不成功便成仁
读《蛙》有感 篇5
《吃掉那只青蛙》一文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真理。它告诉我们,每一天上班的第一时间是用来处理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的,如何来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是要靠个人的判断力的。处理每件事都要有能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无关重要的事情上。不仅如此,作者还给我们分析了一个人要想成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个人的性格正是由个人的习惯养成的。所以说好的习惯才能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说了这么久好像都没有说到我要说的重点,言归正传了。我只是想通过《吃掉那只青蛙》中第17章中说到的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自从有了网络,有的手机,我的生活一大部分是被这些东西占距着。就像作者说到的,人一起床就是去看自己的手机是否有人未接来电,是否有短信没有看,是否会有没有看的留言……每个人的一天浪费在这些时间上的就不少于一个小时了。真正能不去关注这些的应该说很少很少,但是真理却往往就撑握在这一部分人手里。所以看完此书后,我就反思是否浪费在这些琐事上的时间太多太多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总会觉得是外在因素太多,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卸或是拖延时间,但是大多数时候自己的内在因素是占主要的。如果我能有计划,能坚持做好计划并一步步地去履行,一定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完美,生活质量也可以更高。这样下来的话,也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我的家人和朋友,让我的生活有更多的快乐了。电脑、手机、“黑莓”等这一代科技产品给又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呢?只是让我失去了更多能和别人沟通的时间而已,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努力的让它们不成为我的主人,要让自己真正主宰它们。这也是需要好好计划一下未来的人生的。
前些时候无意间逛论坛看到了一篇文章是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的退休感言。给我们这一代人很多真诚的忠告,它说到工作、说到生活、说到快乐……试想,人生在世不外乎这两件事,除了工作就是生活,而今工作也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尤其对于我们八O后这一代人来说。工作之内是工作,工作之外还是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之外的生活圈子也全成了工作之内的朋友了。所以说快不快乐,好像也不取决于工作,而取决于心态吧。看后让我反思很久,思考的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最后的结论是我们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我们要的也只是普通的生活,简单的快乐而已。
比尔·盖茨说博恩·崔西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不正是如此吗?它教导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下去,直到人生的终点站。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应该好好抓住,让我们的金字塔一块块的垒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抱。
蛙读后感1300字 篇6
利用假期前两天一口气看完了莫言获得诺@bale@奖的作品“蛙”,感触颇多,试着写下来。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_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_结束后便成为了捍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说,我总是会想,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人?我确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样的,同时我害怕我会是蝌蚪那样的。有这样一想,相信莫言先生这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
《蛙》读后感 篇7
《蛙》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