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答题技巧与方法优秀8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
(1)位置:论点常在这些位置①题目点明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③结尾总结④文章中间
(2)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2、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
如果是论点,回答格式是:是论�
如果是论题,回答格式是: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是个疑问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3、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常见的有:⑴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答题格式是: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如果名言比较幽默,还要写上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⑵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答题格式是: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⑶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答题格式是: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⑷直接提出论点,答题格式是: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⑸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答题格式是;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还有一种开头不太多见。先提出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举出一些貌似能证明的事例或名言,与中心论点截然相反。答题格式是:提出错误片面观点,举出片面事例或名言,为本文树立批驳的靶子,从而引出本文论点。
4、本文/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5、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的回答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让人接受。
⑶对比论证的回答格式是:将--和--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常常考查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的道理论证),回答格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注意:“--的论点”,如果是从全文问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写中心论点;如果是从某一段或几段问,要写分论点,分论点往往在论述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6、本文/本段用的什么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种。作用都是证明了--的论点。
7、文段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按照谁干什么的公式概括。作用: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
8、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答题格式:(1)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2)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3)引出论点或论题。
9、“--”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一:不好。因为⑴“--”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⑵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回答格式二:⑴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不符。⑵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为本文/本段补充一个事例。
答题格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1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常见的典型思路是:⑴提出----的论点;⑵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
12、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感受/启发。
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13、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解题要点: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
⑵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①对比②类比
⑶要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14、说说某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考查的都是结构上的关键句,答题格式如: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的的--.⑵中心句,揭示了文章的--观点。⑶与--句前后呼应。
15、某某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一般往所在句的前边找,往往是前边的那句话,或那句话的一部分。(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16、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17、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严密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是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18、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不能。因为(1)该段阐明了--词语(多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和--词语(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避免读者产生误解;(2)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19、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1)--描写,描写了--人的--形象/品质等,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2)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3)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20、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答题格式:总分式或分总式或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分析是:(1)提出----的论点或用--引出--的论点;⑵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总分式分析只有(1)(2),分总式分析只有(2)(3).
21、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答题格式:--是正面事例论证,--是反面事例论证。
2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中观点和材料发表看法、见解与主张。或根据文中话题自提一个有别于文中论点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答题思路:(1)先提出论点,要注意用判断句;(2)再进行论证,最好用事例论证。
23、结合全文内�
答题思路:(1)从论题角度拟,可以用“论--”、“议--”或“谈--”的格式;(2)从论点角度拟,可以用“--是--”、“--应该--”的格式。
命题趋势 2
近年来中考议论文阅读部分的命题仍然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命题材料大多涉及备受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考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以片断文字作命题材料的将更少见,趋向以整篇文章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这是课改的发展方向,重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以及发展性的思考。
议论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3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解析 4
第1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也是对文中关键词的词义的理解考查。“和”是多音多义词,在“和而不随”和“随声附和”两个词中的含义不同,读音不同。结合前后文,前者是和气的意思,后者是应和的意思,所以读音分别为“h6…‘he”。对这类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了词义,再判定读音。
第2题考查理解论点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多是要求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前提下,从中提取相关词语组合成准确的解释。“和”的义项是“谦虚友善”,“随”的义项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和而{不随”是要将上述两个义项统一起来,其字面形式肯定一面否定一面,那么在解答时自然也应该如此。同时,表述语言应该是直接的,不应是描述性的。回避的问题是:
(1)谦虚友善而不跟着前辈的脚印亦步亦趋(这是描述性的,非直接);
(2)肯定别人的长处但也要有自己的独创(这不是从行为上解释,而是从态度上阐释,并且表述方式与原词没有对应)。
第3题考查对特定语境中的仿造词语的理解能力。这种用词现象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作者是为了增强表达的针对性,使表意更形象更准确,借用原词的基本l义项和形式,更换某个词而临时造出的,联系上文又十分紧密,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讽刺那些不讲原则、不尊重事实而根据领导的意见办事的人,将“唯(惟)命是从”改为了“官命是从”。第④段中“促退”是改“促进”而来,“服随”是仿“服善”而造,都十分恰切,有语境作基础,也容易理解。
第4题考查对文段内部层次间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第③段论述了提倡“和而不随”的原因,论述的方式是先从正面论述“不随”的积极性,再从反面论述“随”“和”的消极性。抽出来的句子是强调“不随”的积极的一面,自然不应放在c处。同时它又是对a处后一句论述研讨时“不随”的积极性的补充,所以放在b处更合理。因此,做这类题必须对文段的中心和层次关系把握准确清楚,否则很难做好。
第5题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也是考查文章层次问关系的理解把握的能力。对第⑧段论述了“和而不随”的必要性,第④段是论述“和而不随”如何做好,把握尺度是在第③段的论述上的深化。第④段的事例都是证明应该“随”好的、善的,以便借鉴求进,这是从另一方面补充了文章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全面。可见,论据与论点之间有直接与间接的关系,论据证明论点的角度也不一定相同。如果能够将这些情况分清楚,解答问题就不难了。
议论文具体题型的分析 5
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这种题目,我们就要从文章的标题、开头以及结尾进行查找,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都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如果没有,就去文章的第二段进行查找,有些作者喜欢将中心论点放在文章的第二段。如果第二段也没有就要在文章中间进行查找了,一般有承上启下句子的地方会出现论点,如果还是没有,就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文章中的分论点进行整合。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看看这个词语的周围,找到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是指代的内容。一般答案就在这个词语的上下文,可以直接抄下来,有的可能会需要你自己进行一些加减。
3、文章用到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相信老师在考前都为学生们总结和整理过,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背熟,在考试中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解说。
4、品析文章中句子的意义。
比较常见的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作用。或者是增加文章的趣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解析 6
第1题考查理解辨析词义的能力,命题设置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要紧扣选文内容。有的题还会要求“用自己的话”,并不是否定与选文有关联,泪反,选取原文中的关键词语自己再来组合成完整的答案,也符合题意。本题从话题“宽容”的反面选取两个成语“居功自傲”和“两败俱伤”设题,还能够突出对话题“宽容”的理解的考查。回答本题,应回避以下错误:
(1)十分傲慢、双方都受伤了(该答案不完全,有遗漏,如:“居功”、受伤的`原因)。
(2)有了功劳就骄傲自大,争斗双方都遭到失败(该答案没有遗漏,但都没有准确地联系上下文,缺乏准确性)。
第2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概括中心论点应避免这样的错误:将论题、论据当论点:用非陈述句表达中心论点:表述语言不凝练,没有典型性(文中相关信息较多,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例如:“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退让三尺,海阔天空”“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这些都是论据);“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宽容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为什么逞事不退一步呢7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这样的表述都是非陈述句):“人与人能宽容相待,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这句是一种推论,表述中有很强的抒情成分)
第3题考查概括议论文论据的能力。概括论据要联系中心论点,并且与题干中的例句的表述力求一致。例句“张英‘让地三尺’感化邻居”,“让地三尺”是感化的具体行为,“感化”紧扣论点中的关键词。与此对应,蔺相如、女售票员的具体行为是“引车避匿”、用纸擦痰,感化的人分别是廉颇和乘客。错误有:没有用具体行为概括,而是用表示宽容的宽泛性态度的词语概括,没有具体化、缺乏针对性。
第4题考查理解论证层次问关系的能力和辨析“宽容”这类关键词语的含义。前文举三例论证了“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论点,是从正面论证的:此句此段却说宽容有限有度的问题以及不该宽容的现象,是从反面立意的。这样可以使论述严密,避免了论述的片面性,使“宽容”的含义也更加明确。
第5题考查知识积累和关注生活的能力。提示“正面事例”是要求注意角度正确——宽容感化了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示“事实论据”是要求举出确凿的事例,同时作为论据,还要具有典型性,最好为众人所知所信,而不是随意编造的缺乏依据的事件或故事。答案不求一致,但表述要能明确“宽容”的具体行为,突出感化的积极性。
第6题考查理解论点的能力及其体验感悟审读文本的态度。从“感受”与文本的关系来看,有三种:
(1)印证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印证文章的观点;
(2)补充关系,用自己独特的体会完善文章的观点、论述层次等;
(3)对立关系,凭个人的经历和感悟来质疑文本,形成争鸣。回答这类题,三种情况不要求机械应答,只求将感受深刻处表述明确,能展示个人能力即可。语言上言简意明。
(答案本期找)
①这里所说的和,就是彼此推心置腹,谦虚友善。随,即跟着前辈的脚印亦步亦趋,依照别人的样子画自己的葫芦。
②和而不随的人倒也不少。侯外庐同志从前和郭沫若同志私交很好,彼此尊重和帮助,但在社会史分期问题上争论了一辈子,互不相让。宋朝的苏轼和王安石、司马光友情甚笃,书函来往,你唱我和,而在变法问题上与二人的见解都有不同,当时的士子不师荆(王安石)便随温(司马光),但苏轼却和而不随,尽管他对新法的态度亦有不当之处,但却不是全无道理的。
③一提起文人就很容易想到文人相轻,这是古已有之于今仍存。但在学术领域里,许多问题都还无法做出完满的结论,谁也不敢拍起胸膛说真理已全在他手,别的都是异端邪说,离经叛道。因此还需要大家相互切磋,左右探讨,上下求索,群策群力,方有所成。
(a)研讨时自以为是,互不服气,甚至争个面红耳赤并无不好。当然拍台摔椅,对别人的精深见解就听不进去,这对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就有害无益了。
(b)不过,和与随也常常是一步之差,如果太强调彬彬有礼,以名气辈分定是非高下.对别人的见解视为天衣无缝,毫无破绽,或震慑于对方的地位官职,谨小慎微,官命是从,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那也会走入歧途。
(c)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是有点道理的。一种事业之所以成功,学术上之所以取得硕果,要依靠真知灼见,精益求精,如果拾人牙慧,拿别人的成果来为自己化装,� 唐代的李白名满天下,过黄鹤楼时感到“崔颢吟诗在上头”,自知一时无法超越,因而不敢吟咏。白居易过三峡时秭归县令请他题壁,他知道刘禹锡在白帝城三年而未写成一诗,自己没有高于别人的新意,因而停笔不写,只吟诵沈诠期等四人的佳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白与白居易当然都是高手,名气和成就都比崔颢和沈诠期大得多,但在黄鹤楼上和三峡舟中却有自知之明。古人论及这类事时称之为“服善”。在佳作面前服随一时,借鉴求进,以便超越,这和坠入油滑庸俗的“毁”坑之“随”是全然不同的。.
⑤我们现在讨论问题,有的是披肝沥胆,各抒己见,互相促进的朝气蓬勃的景象;但独创者少,附和者多,互不交锋,冷冷清清的不景气现象也时有所闻。为了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在学术领域里,还应该提倡和而不随。
重点难点分析 7
议论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以辨析论点、掌握论据,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方法为基础,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考试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对论点设题,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
2。针对论据设题,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概述论据和具体论据。
3.针对论证方法设题。常见的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例 8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项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问,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阋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冶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盔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