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说明文 > 小学生说明文范例【精选8篇】正文

《小学生说明文范例【精选8篇】》

时间: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说明文,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小学生说明文范例【精选8篇】,仅供参考。

小学生说明文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对策

当天真浪漫的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浪漫时,当无邪的童心失去了原有的无邪时,我们是否能够感觉到曾经的美好正在逐渐远离我们呢,这一切的一切能不能引起我们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呢?我们都知道,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改善孩子的儿童教育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小学教育模式究竟应该何去何行,究竟面临着怎么样的尴尬地位?我们是不是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真正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纯真童年。

1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之间的联系

1.1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的初始源泉。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儿童文学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是乏味无趣,儿童文学能够唤起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学习欲望,它作为学习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枢纽,是孩子们认识这个崭新世界的唯一乐趣。1.2儿童文学是构建孩子精神世界的基石。儿童文学就像一扇窗户,孩子们可以透过这一文学形式来了解新的文学世界,然后通过这一文学形式去认识生活中真善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人性的真善美,才能够让他们今后的教育中发展成为德治健全的好学生。

2我国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学与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现状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表明,超过九成以上的孩子非常喜欢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教育不喜欢的孩子还不足一成;而脱离了儿童教育喜欢古典的语文教育的孩子也是微乎其微,这个数据也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更大,对比更加明显。这一明显的对比说明了什么?我们不难发现,说明了儿童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老师对于儿童文学教育认知的这一调查中,普遍的教师均能够认识到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但只是极少数教师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而更多地教师均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儿童文学应用在教学中话很有很多缺点,如: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缺少艺术的审美性,儿童文学作品经不起推敲,缺乏古典文学的启蒙作用等问题。大多数老师只是让孩子们追求小学语文文学成绩,而忽略了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对学习语文知识没有了兴趣。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偶然,众多学者做了很多系统性的调查,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分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对孩子们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由此笔者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学与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的紧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和漏洞。

3对于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不同步的对策

3.1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笔者认为教育是两面的,老师的教育质量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针对小学生。由于小学语文和儿童文学的这种紧密而微妙得关系,就决定这个每一个小学教师掌握儿童文学的必要性。只有提高老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3.2减少文化知识的束缚,适当增加学生们的情趣。老师们在对孩子进行文字语言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和道德教育。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不难发现教学承担的仅仅是文化的传承作用,孩子们拿起书本总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在家长和老师得双重压力下,学生们总是承受着太多太多的学习压力,我们都知道儿童想象力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而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想对比较弱。如果对他们单独的进行文化教育,首先会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话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相对于文化教育更应该注重儿童情趣的培养,只有不断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才能够让他们更加学习文化知识。3.3增加对小学语文课本的修改,增加课本的乐趣性。小学语文作品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编制的时候,可以先调查小学何时能的爱好,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制定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时,才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可以在课本中多配一些他们喜欢的动画情节,这样不仅仅能够方便小学生的记忆,也能够增强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因此,在编改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保留文化作品教育的用时,也要适当增强文学作品的趣味性。3.4减少常规文篇目出现的频率,主题多样化。众所周知小学何时能课本中主要以说明文和记叙文为主。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学习。”但是看过小学课本的我们都知道,当今小学教材往往都是以单一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有时候在一个章节甚至一本书中,所表达的的主题往往只有那么一个,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就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孩子们自身思维的开发。往往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思维都比较单一,不够发散,碰到问题就是单一的思路,在生活中处理问题方式也不会很新颖。创新能力相应的也会很失败。因此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应该使主体更加多样化,丰富学生们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小学生爱想爱思考的特点。我想这样的文学作品大多数的小学生都会欣然接受的。

4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小学生时代的教育更是以后教育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相结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对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秉承着文化教育和儿童文学共同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邓湘子.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J]湖南教育,2006.2.15.

[3]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6.2.

小学生说明文 篇2

一、利用设置悬念问题来实现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儿童具有好奇心和童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究心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而是应紧扣三维目标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都留有一定支配的权利,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课堂。例如,在讲《秋姑娘》这节课时,教师先把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不急于朗读课文,而是把设置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果你是秋姑娘,你将告诉大家什么消息?有哪些令人期盼的信息?”通过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比被动接受知识更容易接纳。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接着又提出问题:“秋姑娘的信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她通过写信究竟想告诉大家什么事情?”通过这样的设置,学生对这篇文章非常感兴趣。有个学生补充说:“秋姑娘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一定要穿暖吃饱,过上一个欢快的圣诞节!”真可谓一波三折,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把这篇文章演绎得韵味十足。通过设置悬念问题来留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语文核心素养。

二、通过留白艺术来实现恰当的提问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通过课堂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持续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恰当,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学生除了课堂提问之外还要在课外大胆质疑,不断探索,这样才能够将知识学透彻。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这节课时,当学到乌鸦只要一张嘴,肉就会掉到狐狸嘴里时,教师此时可以设置问题:“狐狸如何利用乌鸦的虚荣心,让它张开嘴巴?”大家各抒己见,小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发言之后又继续阅读文本,在进行阅读过程中,教师又开始提问:“如果你是乌鸦,当听到狐狸阿谀奉承之词时该怎么办?”这次又是一石击起千层浪。这些利用提问的方式展示留白艺术,让学生有了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民主。留白艺术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文本学习作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利用文本插图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小学语文课本的设计非常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特征,这些学生对五颜六色的插图非常感兴趣,所以,编者在课本上设置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例如,西门豹治邺的插图、少年闰土的插图、詹天佑的京张铁路设计图、神笔马良的插图等,这些插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渴望,让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可以有效地向学生暗示文本内容,这样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在讲文本之前,让学生先观察插图,能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去阅读文本。例如,在讲《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去看插图,插图就像一幅地图,学生能够通过插图了解到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按照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从午门出发,从中轴线向两边辐射,就可以对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一目了然。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仔细了解插图,对文章的叙事顺序梳理清楚,然后再去阅读,就会对文章结构和顺序了如指掌,这种留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内容。

小学生说明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写作兴趣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令许多学生感到畏惧的部分,许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这样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小学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打破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写作中的乐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将优秀的作品进行推荐发表,对于学生写作热情的保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唤起写作欲望

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和动力,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在不断的学习与训练中逐渐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乐趣,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小学生都喜爱做游戏,教师就可以趣味课堂游戏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有趣的写作活动中去。首先,在课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然后选择其中几项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如击鼓传花、词语接龙、抢椅子等。其次,在写作课上带领学生开展游戏,每堂课中学生们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有的学生是游戏的参与者,有的学生则是裁判,还有计时员、记分员、记录人等,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多不同的体验,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带给学生启发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饱满、充实。最后,教师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将游戏的过程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此时学生感情丰富、印象深刻,既能够将游戏的过程描写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文章的内容、结构更加合理,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写作兴趣的激发中,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题材作为写作要求,让学生在“有话可说”的同时,具备更加强烈的表达欲望。

二、传授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要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还要传授正确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只有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写作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要重视方法的传授。首先,教师要教授不同类型作文的基本写作方式,例如记叙文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这样才能组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说明文应全面、准确地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使读者真正了解文章说明对象。其次,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对于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作用不言而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尽早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好词好句等,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后,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和指导,有的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因此常常出现偏题、内容空洞等情况,因此,教师要反复强调认真读题的重要性,同时在写作前列出提纲以及写作要点等,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表达流畅、内容丰富。

三、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是推动其不断学习与进步的内在动力,同样,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使学生保持对写作的兴趣。如,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创作,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日益提升。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认真点评,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除此之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作品,如向报刊投稿,倘若能够发表,既帮助学生增强了信心和动力,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展示自身的平台;倘若没能成功发表,也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重点,不断完善自身。另外,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张贴在教室内供师生赏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总而言之,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信心,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突破。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实施正确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努力。因此,教师在采取恰当策略的同时,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探讨[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2019.

小学生说明文 篇4

理想的小说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叙述和语言上形成了成熟的风格,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学品格,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诗学,而且,不能忽视的是,小说必然可以给人以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这是美学意义上最高的小说境界。那么,苏童作为当今文坛重要的小说家,他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他在自己的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哲学内涵呢?苏童是个讲故事的好手,但他的故事不以情节取胜,在他的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是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对历史幽密的探寻。苏童一直是一个关注人性的作家,但他的大部分小说书写的却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缺失。在他的生命哲学中,人性的晦暗不随时间和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展示的是人性深处积淀的惰性和丑恶,并通过“人性之恶”,表达了对人性的悲观和绝望。在苏童那里,生命过程充满了种种苦难、不测、难以逃脱的悲剧宿命,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生存本身荒诞而虚无,理想和现实永远背离,青春是无法弥合的伤痛。而苦难的生命历程既无法逃离也无法救赎,唯有死亡是生命的最后归宿。   一、与生俱来的人性缺失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主要的人性学说,然而,不管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性都在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外在的环境影响下不断变化。尤其是在新文学以来的现代叙述中,人性的变化是启蒙现代性的重要诉求之一,五四文学的个性启蒙是期望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的现代思想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牢笼里解放出来,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成为五四思潮的标示。五四时代进化论的思想也认为人是不断进步的、人性向善发展。在鲁迅的笔下,他期待如若有革命,像阿Q一样的民众是会觉醒并投入到革命中去的,而青年总是比老年进步。这样的启蒙的进化论思潮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精英知识分子们。30年代以来的左翼文学则期待了人在革命中走向成熟,接收革命的洗礼并塑造坚强、刚毅的人性。当代文学中经典的红色叙事是典型的“成长小说”,人性在时间的流程中不断变化,趋于完善。   因此,在20世纪文学的主流叙述中,人性与成长环境、历史际遇密切相关。   但在苏童的小说中,人性却和历史进化无关,和时间变迁、空间转换无关,在少年、青年、老年的生命的自然流程中,不变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颓废。苏童拒绝鲁迅式的启蒙期许,后期鲁迅虽然明明知道人类改良的无望,但他依然在绝望中前行,“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1]177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苏童对人性也是失望的,但他既不反抗人性的沦落也不批判人性的黑暗,只是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看待他小说中的芸芸众生,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城北地带》写了一群少年们的成长,他们内心的暴力和无名的欲望,他们对自我生活和对他人生活的毁灭,但他们的心灵和性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熟,“成长的未完成”也预示了人性的停滞。《刺青时代》中,幼年时代的悲惨经历和少年时代的暴力梦想摧毁了少年小拐,他成了一个古怪而阴郁的少年。在“枫杨树”系列中,“我”的祖父陈宝年、疯疯傻傻的幺叔、逃跑的陈三麦等在小说中都没有性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苏童跨越了时间长度的叙事中,人性是基本不变的。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人性也仍然是历史的轮回,单不说《妇女生活》中娴、芝、箫三代女性重复着同样的悲剧命运,虽然三个女性跨越了三个时代,但她们的人性弱点却一脉相承。《妻妾成群》中旧时代的颂莲们在陈府大院里的互相争宠和《另一种妇女生活》中新时代里顾雅仙们的明争暗斗也是殊途同归,流逝的只是时间本身,而不变的却是人性的晦暗。如果说现代性叙事强调的是历史进程中人的变化,以及宏大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塑造和规约,那么,苏童的小说提供的则是人性的“不变”,人性深处那些不随时间改变的积淀和惰性。   既然在苏童那里,人性是不受历史进化影响的,人性是生来如此不会改变的,那么,苏童赋予他小说中的人物的人性内涵又是什么?说到底,苏童是个“性恶论”者,在他的小说中,人性之恶是贯穿了大部分小说的主题。但如果说人性之恶古来有之,那么面对人性的态度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批判现实主义者那里,作家面对人性之恶的现状痛心疾首,苦苦探询着改变人性的方法。   在自然主义者那里,文学的责任在于忠实地记述这种人性的现状,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在存在主义者那里,面对人性的困境和悖论,作家们揭示的是生存本身的荒谬。而对苏童来说,人性之恶是生来如此的,人性的丑恶、卑贱、人心的冷酷、人与人的疏离是人性的本质性存在。在《1934年的逃亡》中,祖父陈宝年逃亡到城市过着淫荡糜烂的生活,全然不顾老家妻子儿女的死活。大伯狗崽在自己藏铜板的铁盒子丢失后,把幼小的弟弟妹妹吊起来暴打。   祖母蒋氏一生在苦难的命运中挣扎,但她同样借机打掉了环子的孩子。《妻妾成群》中,为了争宠,二太太如云不仅暗算颂莲,而且直接把三太太梅珊送上了死路。而颂莲对雁儿的惩罚也让人胆寒。《罂粟之家》中,老地主刘老侠在他弟弟弥留之际买走了他的墓地,沉草亲手杀了哥哥白痴演义,农村无产者陈茂在当上农会主席后强暴了美艳的刘素子。而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米》是人性之恶的一个典型文本,在《米》的人世风景中,人性的阴暗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敌对,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妹之间、情妇情夫之间的卑琐丑恶达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厌恶和仇视、相互残害和憎恨让人触目惊心。苏童通过人性之恶的展示表达了对人性的怀疑,对人性的悲观和绝望。   在先锋作家中,残雪、余华、苏童都写到人性之恶,但苏童并不像残雪对人性彻底的绝望,即使人性的一点微光也受到质疑和嘲弄,也不像余华面对人性之恶的冷漠、冷静的叙述和极力渲染,使“人性之恶”在他那里成为一种的观念性的存在。不管是残雪还是余华,他们都拒绝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进行心灵探询,拒绝探寻人的善的存在的可能性。但在苏童前期小说中,虽然人性之恶是一个不变的主题,但他也写了人性的一点点温暖,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即使像五龙这样的人性之“恶”的集大成者,苏童也赋予他内心的悲伤,“我对他是抱有同情的,在把他塑造成恶棍的同时,我觉得他是一个被玷污的人,是一个内心充满悲伤的恶棍。”所以,虽然在五龙的身上集中了人性恶的因素,但五龙同时也是一个被伤害的人,他从被大水淹没的枫杨树家乡逃向城市首先遭遇到码头帮人的欺凌,如果说饥俄带给五龙的是刻骨铭心的伤害,城市的淫荡对他来说是另一种压迫和欺凌。在城市里,虽然五龙最终拥有了一切,可城市给他的恐慌和恐惧却像梦魇一样永远缠绕着他,他常常在恍惚中看到被大水淹没的枫杨树家乡,到处是悲恸哀鸣之声,在城市的土地上,他常常觉得自己仍然在那列逃荒的火车上,永远都在颠簸流浪的途中。所以,在苏童的小说中,他写了人性之恶,人性的顽劣、卑微和暴虐,但他同时也写了生命的艰难和无望的挣扎。虽然人性之恶是苏童前期小说的哲学基础,但他的人性之“恶”中却仍然包含了对人本身的悲悯,如同对五龙一样的恶棍,你可以痛恨、惊诧于他的恶,但同时又对他的挣扎充满了悲悯。苏童对人性是失望的,但他同时也悲悯地注视着他小说中的人物,不诅咒、不抗议、不作价值判断。#p#分页标题#e#   因此,苏童小说中的人性哲学是超越道德判断的。   虽然,他书写了人性的丑恶、卑贱,人心的冷酷,人与人的疏离,写了“枫杨树乡下”和“香椿树街上”沉滞、压抑、冷漠的灵魂,与生俱来的人性缺失,但不是从道德的层面上予以观照,他写了人性之恶的极致,却悲悯着人性的恶和不堪。   正是因为苏童小说中细致入微的心灵书写、敏感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在观念的层面上呈示出人性的缺陷,而是从文本中自然流露出来,让你悲叹人世沧桑和命运无常。在《妻妾成群》中,颂莲受到来自大家庭的妻妾争宠的威胁,但她同时也暴虐地惩罚了丫环雁儿,可颂莲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悲伤却冲淡了这种“恶”的书写。她的落寞和伤感、无助,她对这个世界的恐慌和对死亡的迷茫,在小说中形成忧伤的抒情语调,冲淡了对人性中乖戾一面的书写。因为在陈府大院,颂莲同样是一个虚弱的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她的挣扎、她的恐慌、她内心的忧伤和绝望,使基于道德判断的价值取向失去了绝对性。“香椿树街”上生活着的无数卑微挣扎的生命,也是不能以简单的善、恶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的。《城北地带》中,少年红旗怀着朦胧而狂乱的情欲强暴了少女美祺,直接造成了香椿树街上这个最美丽的少女的死亡,红旗的母亲为了挽救自己的儿子,要美祺承认自己是自愿的。   一个少年迷茫的情欲、一个母亲真实的悲伤,虽然直接导致了美的被摧残,但苏童仍然超越了道德判断的简单化倾向,他如此真实地描述了每个人内心的晦暗和真实的情感,让人性本身的粗粝坚硬地裸露。   如果说,善、恶的二元对立和对人性简单的道德判断完成的是一种明了的叙事逻辑,那么,苏童小说中人性之善、恶的哲学内涵则包含在厚重而芜杂的生活中,完成的是更为丰富的人性诗学。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中说到“:如果我们想在走出这个世界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那就应当放弃方便的道德主义审判,并思索这些丑闻,一直思考到底,那怕它使我们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部肯定受到质疑。”[2]233苏童小说对人性的探索在这个意义上开拓了小说叙事伦理的新空间,他弃绝了对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的伦理期待,在对人性之恶的书写中同时展示了道德的相对模糊性,超越道德谱系而呈现人性的多面性和多层次,而生命和人性的多面性正是现代叙事伦理的终极关怀之一。   二、苦难的生命历程   苏童的小说不是对幸福生活的承诺,也不是对苦难生活的抗议,他温和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幸和苦难。因为,在他的生命哲学中,生命的历程本来就是苦难的历程,命运的无常、生命的痛苦、生存的艰难是生活的本相。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因素,有关生命的诞生、过程、归宿,有关生命存在的形式、个体心灵的状态,在苏童的小说中都是以悲剧和准悲剧的方式呈现。什么是生命的本相?人在尘世的一切也许注定了捉襟见肘和无法超越,而精神的飞翔的梦想寻觅到的不过是另一种颓废的生命体验。   即使是逃亡、逃逸、飞越,也无法逃离厄运和苦难。   苦难是生命唯一的真实,唯有痛苦才是生命最有质感的体验,精神的逃亡之路注定是没有归途的历险。如果说生命的诞生在苏童小说中仍然是美丽的,但从出生起生命就不得不承受痛苦和苍凉的命运。   《1934的逃亡》中,祖母蒋氏在分娩父亲时无比的美丽,“蒋氏干瘪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生命的诞生是如此的美丽而庄严,但蒋氏的五个孩子最后被葬入了死人塘,最后一个孩子也被环子掠走,在城市的屋檐下沉郁而落寞地长大成人。在《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中,穗子生下的那些掉进河里的孩子,“都极其美丽,啼哭生却如老人一样苍凉而沉郁。”那些“苍凉而沉郁的哭声”也许预示了生命的艰辛与无边的悲怆。“在枫杨树河下游的村庄,有好些顺水而来的孩子慢慢长大,仿佛野黍拔节,灌满原始的浆汁。”野性和自然的生命蕴藏了丰沛的生命活力,但在衰败的枫杨树乡村,那些长大的孩子们也许会成为另一个幺叔、沉草、狗崽,在枫杨树乡里沉落。   苏童说“:孤独的不可摆脱和心灵的自救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和文学大师们关注这样的事实。”[3]1“孤独”是苏童小说中一种普泛的精神状态。《妻妾成群》中的颂莲在陈府大院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她的忧伤和落寞。就像她十九岁的烛光晚宴,她迷恋的是那种浪漫而忧伤的情调,而陈佐千虽然欣赏她身上那种“微妙而迷人的力量”,但他作为一个男人“更迷恋的是颂莲在床上的热情和机敏。”这样的基调其实构成了《妻妾成群》基本的叙事结构,颂莲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性和陈府大院的封建男权形成了结构性的疏离,她不仅注定是孤独和落寞的,而且必将被毁灭。《罂粟之家》中,从城里读书回来的刘沉草伤感地意识到:“在枫杨树的家里你打不成网球,永远打不成。”在心灵的孤独中他唯有在罂粟花香里沉没。《米》中的五龙虽然在城市里显赫一时,成为码头帮的帮主,但他的内心仍然是孤独的,他的精神永远游离于城市之外的枫杨树乡村,漂泊了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的五龙仍然觉得自己是在白茫茫的大水中孤独地飘荡。   在苏童的小说中,甚至是那些不谙世事的少年也生活在孤独之中。《沿铁路行走一公里》中孤独的剑,喜欢收藏那些死去的人的东西,喜欢沿着铁路孤独地行走。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他的淡淡的忧伤、他的孤独、他的渴望,都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奏响在自我的心灵深处。苏童说“:我每写到一大群孩子,当中都会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出现,像是一个游荡四方的幽灵,他与其他人的那种隔膜,还存在于同年龄的孩子之间,他们与整个街的生活都有隔膜,因此他们经常外出徘徊。”   [4]78《海滩上的一群羊》中那个沉默的男孩子,他的世界和成人也是隔膜的。父亲带他来看海,可他感兴趣的是饥饿的海鸥、海滩上一群羊,他无法理解牧羊人的痛苦。#p#分页标题#e#   一个孩子内心的孤单和成人世界深深的隔阂,使他的心灵只向自我敞开。《樱桃》、《那种人》、《平静如水》中,不管是个体与世界的对抗还是自我内心的挣扎,都通向无法救赎的孤独的生存之痛。   人的存在不仅是孤独的,而且生存本身充满了荒诞、虚无和真实的苦难。《肉联厂的春天》和《灼热的天空》等,讲述了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现实的背离,个体生存的孤独和悖谬,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却是不能缓解的。在《肉联厂的春天》中,一心想当外交家的金桥被分到了屠宰厂工作,而终于可以正当地离开时,却在一场意外事故中死亡。命运似乎总是在和金桥开玩笑,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里可以自由游走的他在现实中却捉襟见肘,纯洁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永远达不成协议,金桥给了沉滞的生活明丽的阳光,可这一缕阳光却太容易被现实淹没。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宿命、过程与结果,苏童借金桥的命运表达了生活的种种悖论。在《灼热的天空》中,单纯、鲁莽、渴望在战场上拼杀的少年尹成来到沉滞的夹镇税务所,夹镇的闷热、世故、奸诈使尹成犹如笼中困兽。那个随身携带的可以在阳光下自己吹响的军号,寄托了尹成在战场上自由飞翔的梦想。在炎热的夜晚燃烧的军号其实也是尹成燃烧的心,一个人的梦想和现实背离之后所产生的巨大的破坏力量,可能会毁灭一个人,甚至酿成更大的悲剧。青春对于人来说,永远是理想无法实现的伤痛,生命是一场备受心灵和身体折磨的恶梦。而且,在苏童的小说中,人生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悖论,无论怎样的反抗都无法抗拒宿命的悲剧,生命的苦难历程就是生命的本质。在《红粉》中,秋仪从被改造的人群中逃走,可她仍然无法改变自己悲剧的命运,世事无常,不变的却是生命的苦痛和无法自救的悲凉、无法抗拒的宿命。《妇女生活》中,三代女性却重复着相同的命运,她们和男人的搏斗、对男人的期待却不断地毁灭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会改变的,只有人的命运不能改变”。   既然生命是苦难的历程,逃离或者寻找另外的生活就成为反抗苦难命运的可能通道。但苏童的小说没有提供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通道,逃离依然无法逃出悲剧的命运,而寻找找到的也不过是另一种颓废的生命体验。《1934年的逃亡》中“,我”本想追寻祖先的足迹,以逃离“无根”的恐慌,可最终追溯到的却是颓废衰亡的家族历史。《外乡人父子》中的冬子父子从遥远的东北回到枫杨树故乡却依然找不到家园,即使冬子后来成了枫杨树乡村最好的竹匠,可他的灵魂却只能永远在枫杨树的上空孤独地游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中,“我”飞越那条浊黄色的河流,企图带回幺叔的灵魂,可最终发现“我”只能一次次“回首遥望远远的故乡。”《南方的堕落》中从乡下逃出来的红菱姑娘也没能逃出屈辱和死亡的命运。   在苏童的小说中,生命的悲怆和逃离的无望所见证的是用破碎和毁灭谱写的哀歌,人生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使对悲剧生命的反抗成为更深的悲剧。   三、无法获救的人生   那么,在苏童的小说中,那些孤独的心灵、那些疲惫的灵魂、那些在苦难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生命怎样完成救赎呢?救赎是可能的吗?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理性期待通过道德秩序和意义结构的重建来解决生存的终极悖论,而尼采则希望通过生命沉醉的酒神精神超越世俗的痛苦和人生的困境。然而,人生的终极悖论是可以解决的吗?人生的罪恶和痛苦是可以得到救赎的吗?苏童的小说表达了救赎的不可能,灵魂的救赎之路最后通向的是死亡,唯有死亡以实在生命的消失来结束人世生活的痛苦经验。刘小枫曾经说过,“当人感到处身于其中的世界与自己离异时,有两条道路可能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一条是审美之路,它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的生存虽然悲戚,却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另一条是救赎之路,这条道路的终极是:人、世界和历史的欠然在一个超世上帝的神性怀抱中得到爱的救护。审美的方式在感性个体的形式中承负生命的欠然,救赎的方式在神性的恩典形式中领承欠然的生命。”   [5]33但苏童的小说阻隔了在审美之路和救赎之路上聚合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他只是在在自己的生命经验和想象中重构了人生的种种苦痛、悲凉和忧伤,他讲述的是无法获救的人生。既然灵魂的救赎之路最终走向的是死亡,那么苏童小说中体现出怎样的死亡哲学呢?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有独特的理解,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死生亦大焉”,认为死亡的意义在于生前的作为,是通过生前的价值来表现,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有“杀身成仁”,孟子有“舍生取义”,所以,以儒家传统为正宗的中国文化是不太重视死亡的。庄子学派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属性,生与死都是宇宙的一个过程,生命如白驹过隙,而死亡则是向宇宙永恒的回归。佛家将生命寄托于来生,所以死亡不过是通往人生彼岸的一个中介。   但在苏童的小说中,“死亡”是一个经常性的事件,对“死亡”的茫然、恐惧,是苏童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且蕴涵了独特的命运观念。   在《妻妾成群》中,颂莲在目睹了梅珊被投入井中后因恐惧而发疯,她重复地说的是:我不跳,我不跳,我不跳井。   颂莲自愿嫁入陈府并在妻妾之争中用尽心机,可她终于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她最后的疯狂成为对企图改变自我命运的一种反讽。   《我的棉花,我的家园》中,书来因为恐惧死亡,逃离了玉米地里那个可能是自己叔叔的人的求救,死亡的气味使他深深地恐惧,他辗转漂泊,期待能够活下去,远离水和干旱、远离疾病和死亡、远离所有的灾难。但在他最后张开双臂像鸟一样要把火车拦下来时,却是不期然奔向了死路。《米》中不可一世、生命强悍的五龙最终明白他恐惧的只有死亡,想尽了各种方法试图治疗自己染上的脏病,对身体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强暴的五龙内心充满了虚弱和悲伤。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来世和彼岸的观念,死亡根本性的丧失无法在宗教和神学的意义上得到补救,所以死亡的降临意味着对所能感知的自身生命的丧失,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对生的执著和迷恋。#p#分页标题#e#   但苏童仍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反抗着对死亡的世俗化理解和解释。一个民俗学家在五棵松神秘的死亡,是“仪式的完成”,民俗的仪式也是生命的仪式。   (《仪式的完成》)。祖母面含微笑地离去,不是尘世生活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命关系的开启,她守候了祖父近六十年,凭着一只金锁和一把胡琴,她将进入祖父的世界。(《祖母的季节》)幺叔死后枫杨树乡村苍苍茫茫的罂粟花地绝迹、而晶莹如珍珠的大米、灿烂如金黄的麦子从此在枫杨树乡生长得浩浩荡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总之,在苏童小说中,死亡往往呈现出诗意的优雅,他以平静、优雅、静穆反抗着死亡的冰冷、恐惧和阴森。这种死亡的力量穿透了生命所有的荒芜和灾难,到达了一种模糊生与死界限的澄明。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从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接近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上的死亡哲学,就是唯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自我的个体性和具体性,把“此在”的“此”展示出来,“向死而在”和“向死的自由”成为死亡对尘世生活的超越和向神性存在的趋近。   另外,苏童小说中的死亡也具有偶然和无意义性,死亡是一个偶然的事实,他并不能把意义赋予生命。   《肉联厂的春天》中期待辉煌生命的金桥死于意外的冷库事件,《木刻收音机》中的医生在一个闷热而孤单的午后不期然地死亡,《午后故事》中的豁子死于桥头的斗殴。《U型铁》中铁匠神秘的死亡,《灰呢鸭舌帽》中老柯宿命的因为父亲留下来的帽子而死,而《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中的李先生为了一块肉被卡车意外地撞死。死亡总是不期然地降临,毫无征兆、不能预料。死亡只是这个世界无数个偶然中的一个,人处在死亡的阴影中却茫然不知。这接近了萨特的死亡哲学,他认为死亡无所谓等待,因为死亡不可预料,而且死亡不赋予任何意义,并进而指出,“死亡的本义恰恰就是:它总是能提前在这样和那样一个日子里突然出现在等待着它的人们面前。”[6]686萨特认为死亡不仅不能为“此在生存”提供意义,而是对生命全部意义的取消。在苏童的一部分小说中,死亡是因为无意义的琐事而造成的意外,或者死亡就是日常生活中不期然的偶遇,在这个意义上,苏童的死亡哲学就接近了萨特对死亡的理解。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苏童小说中的死亡哲学是对20世纪小说史中死亡美学的一种拓展。在启蒙文学中,个体生命的消亡往往隐含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抗议,死亡被赋予了社会和民族国家的意义。而苏童小说中的死亡回到了个体,回到了生存的本真状态,建构了一种个体的死亡诗学。对个体而言,死亡在神性的意义上可能是对尘世生活的超越,在世俗的意义上也可能毫无价值,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生命在现世的意外和偶然中的消亡。   总之,在当代文坛上,苏童是一个对人性、生命、死亡等有独特理解和诠释的作家。他对人性残缺的展示、对孤寂的生命历程的书写、对最终通往死亡的无法救赎的人生的呈现,都可以看到苏童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对20世纪文学的意义和价值,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判断,放逐了启蒙叙事对人生和世界未来的期许,建构了远离宏大历史叙事的死亡诗学,开拓了新的叙事空间。

小学生说明文 篇5

在讲清楚这个问题前,我想介绍一下创意写作。创意作文的提法,来自创意写作的启发。创意写作是英语国家开展了100年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学教育。它首先是在高校里进行的,因为20世纪之前英美国家高校的英语系长期以“古典文学”为正宗,学生必须学习古希腊文、拉丁文,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著作等,就像中国高校的中文系也是以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和古汉语为正宗一样,读古典文学、学习古典语言是英美国家高校英语系的主科。通过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学生会有比较扎实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底蕴。但古典文学的教学强调的是记忆,而且经典是不容篡改的,因此这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与现实脱节,尤其与日益变化的现代化步伐和日益丰富的社会文化场景脱节。最主要的是,以古典文学为主的教学,偏重于阅读,不注重写作,因此很多英美国家高校英语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写作能力。同样,中国高校的中文系也存在这个问题,长期对写作课不重视,学生不会写作,更不会文学创作。“中文系不必要培养作家”这种观点比较普遍,但非常传统、落后,对中文专业人才培育的看法失之偏颇。其实,中文专业教育包括三部分:一是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主要依赖中外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类课程的学习;二是中外文学经典阅读课的学习,阅读与鉴赏结合,让学生学会感悟文学,理解其他文章,并能对经典作品进行很好的解读;三是论文和作品的写作。写作是实践,是创造,也是潜能的激发、想象力的张扬,当然也是情感的释放。但目前,中国高校中文专业普遍缺乏第三部分课程,即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即便很多高校的中文专业研究生招生,也不考写作。不重视写作课程,不开设写作课程,也不注重对学生文字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中文专业教育的大问题,也影响了中文专业教育的质量。英美国家高校的创意写作就是在认识到传统英语系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后,才在课程改革驱动下设置的。可见,创意写作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传统语言文学教育的补充、修正和变革。创意写作就是创造性的写作,它是充分释放写作者的自由,并在激发潜能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字创造。创意写作求新,因此要突破常规,它不是主题写作,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模式作文。

对创意作文的理解,要建立在理解创意写作的基础上。理解了创意写作,就等于理解了创意作文。那具体怎样理解创意作文呢?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创意作文呢?这里,先来看看传统的作文。传统的作文,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类型。教师教作文,一般采用示范作文教学,即拿出一篇示范作文,通过讲解其特点和长处,让学生了解作文的规范和形式。示范作文一般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特点,而且记叙文一般要写“好人好事”,不强调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出发;议论文要表达正确的观点和升华主题,论证时要用事实、名人语录和名家故事来做论据;说明文则是对某一事物特征的描述,变成了介绍性的应用写作。传统的作文考试一般也是有模式的。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即根据一个给定的材料来写表达观点、阐明道理的作文。这种考试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评分,具有可操作性。但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证明,传统的作文教学效果总体比较差,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甚至是语文教师自己,目前对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无可奈何,或很不满意。有两点是人所共知的:第一,几乎没有语文教师能自信地说“我能教好作文”;第二,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而且也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与语文教育所承担的母语文化传承的使命不匹配,应该改革并使之更加适合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那么,传统作文怎么才能变成创意作文呢?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一直被当作模式作文,且语文教育教学的整套设计在目前的机制里也无法被其他方案替换,因此应该正视现实,将传统的作文教学朝着创意写作的方向进行改良和变革。

小学生说明文 篇6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学科,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学科非常必要和关键。因此,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兴趣是所有学习的良好开端,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语文作为小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不好语文,会影响其他学科的理解学习,成绩提升就变得困难。创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除了提高语文学习的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时期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许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的。对于新时期的要求来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呆板枯燥,教学理念不够新颖。这都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会影响学生接下来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由此可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办法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改变原有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2)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借鉴原有课堂教学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高效学习的语文课堂环境。采用新的教学载体,应用多媒体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展现语文学科魅力,让学生真正认识语文学科,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学,都是重视成绩而不重视学习过程。学生都是为了成绩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缺少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课堂外的语文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以上都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办法。

作者:李翠英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白湖路小学

第二篇: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一、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能够引导教学活动更好进行的一种方式。兴趣可以使得人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会使得学生们更加用心并且认真的去听课与学习。这样一来,老师们的教学就可以更好的去进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这门本就含有较为古板气息的学科,再加上被教者又是一些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孩子们,让这些孩子们对语文产生兴趣着实不易,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要让孩子们对小学语文产生兴趣,就要从老师开始做起,从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开始下手。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师生更好的相处,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使得学生们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拘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们就不由的产生积极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们就很容易产生对学习、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容易去接受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并且积极主动的去配合老师,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的富有活力,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并陶冶了学生们情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氛围不活跃的原因

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熏陶与引导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氛围总会显得严肃且无趣,学生们都难以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听讲与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为主要的也就是以下的几种:

1.语文本身的古板与严谨以及小学学生们活泼与灵动

这本就使得学生们对语文产生了抵触,而且在课堂上一些诗词歌赋的复杂难懂,就更使得学生们兴趣大减,也使得他们难以在语文课堂上放得开,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氛围难以变得轻松愉快。

2.传统教学的弊端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一般情况下主要是老师的讲授,强制的去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就会使得这些小学学生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导致无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3.老师的教学方法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大多的语文老师都会选择一些主要讲解知识的教学方法,一味的去讲解,不能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们着想,使得学生们无法融入到课堂当中去,进而导致课堂气氛的低沉。除了以上的一些原因,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我们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们根据这些原因,去寻求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

三、小学语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的氛围活跃方法有很多种,然而最为根本的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下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跟随老师在课堂上的思路,形成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想要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就要根据学生们的状况及兴趣爱好“对症下药”,选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增强实践,调节氛围。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儿童多进行实践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实践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作实践会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外向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进而生动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与听的形式。

2.设置悬念,引发气氛。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并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去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独自演讲,下面的学生静的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

3.进行相关游戏,活跃气氛。

小学生天性贪玩,对于游戏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如若将教学与游戏结合,学生们就会更好地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可以通过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们会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进行的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实还有着许多的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教师魅力激趣法、鼓励赞扬法等等,每种方法都能够很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调节好课堂气氛,最为主要的就是老师们要去了解学生,从学生们的切实状况下手,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让同学们都能够积极自主的去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却又积极奔放的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一定能够让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这门科目上取得更加辉煌成绩,也会让孩子们在语言交流及学习方法上得到创新与提高。

作者:娄宇宁 单位: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分析

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也是十分常见的教学部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往往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学生跟随教师进行齐声朗读,之后教师便直接进入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与讲解,朗读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在朗读后,教师并没有及时对朗读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评价,导致学生大多只是跟着教师念课文,嘴上出声,但头脑里却完全没有跟着一起活动。这种方式更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与情感,使学生对于朗读教学提不起兴趣,使朗读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导致朗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更无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基于这样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刻不容缓。

二、不同类型文本在朗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一)诗歌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常见的诗歌类文本主要分为三类,即儿歌、儿童诗与古诗词。诗歌类文本在朗读时有着朗朗上口的优点,这对于培养小学阶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奠定其语言能力的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儿歌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诗歌类型,以其简短通俗、趣味性强的特点,深受儿童的喜爱。儿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还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在其中。儿童诗通过新颖的构思、巧妙的意象组合和儿童式的奇特的想象传达出了浓郁的儿童情趣。古诗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数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优美的意境与深刻的内涵,古诗词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会受到较高的重视,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选取相适应的古诗词作品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景联想、修辞运用、抒情表达以及文本分析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与文学素养的初步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诗歌类文本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心理特征,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如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语感培养和准确朗读方面,教学方法要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泛读,以情感感染学生,并结合学生齐读、单独朗诵等方式,配合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并适时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发挥教师课堂评价的激励性,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在认识水平、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较快,理解能力提高,教师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理解和发挥的空间。与此同时,传授一些朗读技巧,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朗读效果,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有。

(二)叙事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叙事类文本涵盖范围相对较广,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小学生年级的增长而相应选择合适难度的课文,篇幅与内容深度上也随之逐渐变化。因此,在叙事类文本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小学生语言能力与心理素质成长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叙事类文本描述性语言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在朗读中对文本内涵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一二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自我控制与思维发展方面仍然很不成熟,因此在课文选择上,教师往往可用一些相对简短、难度低、充满童趣的文本,大多带有一定故事情节,这样能够更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所接受与理解。这一阶段的朗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为主,要创造轻松欢乐的朗读环境,设置有趣的朗读游戏,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朗读教学的目的。三四年级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课文在选择上也更倾向于因事明理、以事感人、节奏简朴。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朗读感情的体会,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语气感情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感情表达能力。五六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语言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对课文中的深层情感进行把握,这一阶段课文的内容会逐渐加深难度,并且对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朗读教学应该和课文精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深层情感并将情感融入到朗读表达中的能力。

(三)说明类文本的有效朗读教学

说明文在描述事物与知识时具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其语言往往简明准确。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对说明文朗读的语气多加注意。现代小学教材选用说明文时,一般会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往往不会选用内容枯燥乏味的文章作为课文,通常会选择一些语言生动形象又不失说明文自身准确性的文本,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对说明文的朗读教学,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说明文逻辑性与语言表准确性的掌握方面,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自己的朗读练习着重体会文本简洁准确的语言和逻辑性的行文,利用朗读训练使学生理清说明的层次,学会简明准确的表达,从而提高说明类文本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开展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特征,并根据朗读教学材料文本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使学生通过朗读从内心中产生共鸣,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葛东民位: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寄宿制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在了教学课堂当中,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表现出来,如:

1.对话式教学形式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流于形式化,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常都表现为“一呼百应”的教学形式。这种对话式教学严重缺少实质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很难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需求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种“包装”的形式,尽管这种形式的课堂具有很多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往往都很热闹和谐,但是却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2.对话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整个班级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相关标准当中规定:“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并且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能够推动学生健康地发展。”但是,在实际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单一的对话模式,最终导致教学水平低下。

二、解决对话式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但是,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独立的主体。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平等、认真地对待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语文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并且将对话的优势体现出来。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进行全面了解,并且不断引导学生,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游园不值》时,有学生对“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出了问题,学生认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万紫千红,为此学生觉得“一枝红杏”无法表达出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为此,学生与教师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教师问学生“: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将对话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重视课堂上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

实践表明,课堂上对话式教学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等。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要自觉地展开讨论,真正实现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学生将自己想成小鸟或青蛙,让学生和学生展开对话。应用这种对话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并且将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对话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无法真正地发挥出来,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张珍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赤东镇关沙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思考

1.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以及充足的思维时间,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来引导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四季变换这一课时,我们今天就以春季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不同种类的花草,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拿着这些花草对学生进行提问,问学生在这段时间问什么大多数花都开始开放了,草都长高了,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手中的一朵花,当问题提出后,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理,会积极的去思考问题,且都会争相发言。有的学生会说因为花草都睡醒了,有的学生会说因为太阳变暖了,有的学生还会讲因为花草想换一件漂亮的衣服给我们观看,虽然有些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那么准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锻炼了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时候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之后我们在拿着手中的鲜花、小草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接受,让学生明白因为春天来,天气变暖了,花才竞相开放的,由此引入四季变换这一课。在此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春游,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会学生怎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得提升,能够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归纳课堂的知识点,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堂知识的核心,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同时进行有效的点评和指导,并最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完善。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拥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上课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由讨论。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我们对

3.巧妙运用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能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发思考;而思考是启迪学生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通过提问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目标。提问应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应注意是为了考察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还是引出课文中心而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知还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提问,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即教师提问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而应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恰当把握提问的时机。如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这样通过提问,就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4.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结合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善于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作者:王桂贤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葛条港乡解官营完全小学

第六篇: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本理念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实现对小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担负着对小学生初步审美能力、道德认知、汉文化语境等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生本理念是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语文素养、语言沟通与理解能力、基本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儿童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新时期,国家对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够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为其未来自主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贯彻生本理念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贯彻生本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年龄特征,具有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有可能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出现学生溜号、不注意听讲、课堂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兴趣,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有趣的教学内容设置,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课堂秩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一)创造平等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关系

要想使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关系,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并逐步形成小学生美好学习生活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宽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做平台,小学生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占据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主动的态度接受教师预设的各种环节,进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达到加速学习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教学过程的乏味枯燥,进而使学生自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中探索学习的路径,并结合教师适时点拨,抓住学习重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三)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

在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生本理念为基础,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模拟课文进行表演,设计情境短剧,或者设计一些能够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语文综合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势,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参与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适当的户外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自然,并在自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生本理念,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课堂环境营造、创新教学方式,以及优化教学设计等多种途径共同着手,找到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贺国流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六坝学区

第七篇:信息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

语文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很喜欢,家长很重视。语文也常常是讲不清、说不明的,需要去理解,需要在长期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如诗歌,很难讲出味道,有时甚至是越讲越糊涂,并且每个人的理解本身应该是不同的;同样写一件事,有的写得优美,有的简洁,有的写得朴实。这些既是语文的难点,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需要用更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文的本质和意义。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讲解、朗读、默读等方法,现在逐渐又有了交流、仿写、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吸引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其实,我们应该持开发的心态,完全不必拘泥于以上这些方法,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用的,对学生有益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用,包括借鉴许多民间的传统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等。如果我们能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题材,选择多种方法运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那必能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方式和教学手段,不像数学一样往往是靠多做、多练而“学会”、“做会”的,语文更多是在熏陶、感染、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所运用的媒体应该更多一些,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喜欢语文,感受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在语文课中,我们传统常用的媒体有黑板、幻灯机、录音机、语言座、影碟机等,现在又有电脑、投影、视频展示台、网络、随身听等音视频综合平台出现。伴随着这些平台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信息的查找与收索、信息的筛选与分类、信息的判断与整理等等,庞大的信息集群,需要相应的方法。如果能恰当地、更多地将这些方法有效运用于课堂之中,让这些平台发挥更多的作用,必将能让语文课更丰富多彩,更美妙无比,也更能让学生在愉悦、忘我的境界中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三、加强多形式活动的开展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讲得多,做得多,语文教学是读得多、写得多。语文教学需要读(看)、需要写,如果纯粹地读(看)和写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语文课的读(看)和写必须与活动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上语文课无聊,不愿读(看)写,而网络、电视、游戏里的东西是白看不厌,而且半天半天地还不累。因此,语文课还要加强活动的开展。语文活动的开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语文活动的开展;二是泛语文活动的开展。这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要,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纯语文活动主要是与语文课堂教学、教材密切相关的活动,如课本剧、演讲比赛等等,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泛语文活动主要是与语文能力培养有关的,如成语接龙、故事会、辩论会等等,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的状况是教师会设计一些活动,但这种活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意识性还很不够。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够,二是能力有限,三是见识不多。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其实,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常规活动主要包括故事会、阅读比赛、游戏等,这些活动大部分教师都熟悉;而特殊活动如课本剧表演、创作比赛、情景模拟等,也可以从电视、网络上学习。只要我们改变了认识到,开了头,用心去做,就会让我们的学生对语文更加喜欢,让语文的学习充满更多的乐趣。

四、加强各科课程的整合

小学生说明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教学思想;主体地位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为了未来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符合学生年龄阶段心理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牢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坚持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等几个重要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和语文教师的辛勤培养分不开,更和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分不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想方设法地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又该坚持什么样的教学原理?

一、教学思想——“先学后教”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倡导“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质得不到训练与发挥,成为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并最终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低下。所以说,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切实履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大胆留给学生足够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的自豪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也才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因此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引领自己的学习不断走向深入。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可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先讨论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的,回来后花园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后进行反馈,一致认同回来前的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回来后花园是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又冷又荒凉。学生通过讨论反馈对比,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令学生不教自会。

二、教学情境———“生动有趣”

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甚至讨论激辩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课堂所呈现的就是生动热烈的形式。特别是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说,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接受并理解知识,形成较高的学科能力。所以说,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要达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巧妙地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如用语言来描述情境,由此巧妙地引入课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埋下伏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渲染情境,通过多媒体设备创造的声音与画面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予他们强烈的感官刺激,为学生学习情感的积蓄与准备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创演文本,通过活动来演绎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文本的面目,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完成与作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方法还有很多,至于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情境创设方法,则要视文本内容及学习者兴趣特长而定。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11课《去年的树》,讲到鸟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大树,大树却化成了灯火时,可创设一个小练笔:老朋友见面,小鸟瞪大了双眼,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此时它在想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小手高举如林。有的学生说:“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多么想你,你还记得我们去年的约定吗?现在我就唱歌给你听,但愿我们来世再做朋友。”有的学生说:“老朋友,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念着你,想着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纯真质朴的语言说出了鸟儿与树的真挚友谊,他们的语言感染了我,情到深处的我与学生一样泪流满面,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我适时打开了MP3,播放《好大一棵树》,师生齐唱,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课堂地位———“学生文体”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克服习惯包办学生学习内容与方向的固定思维,大胆尝试,敢于失败,善于从每一次的“放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直到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班级学情的学习模式。小学生才能在逐渐成熟的自主学习模式中学习成长,而教师“主导”以及学生“主体”的科学学习方式才能最终实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看似很难,实际上只要语文教师主导得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很容易实现,课堂学习效果才好。以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再亮出生字词,要求学生熟读并记下生字词,扫清课文阅读的障碍。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再组织学生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查阅关于“春秋末期的齐国和楚国”以及人物“晏子”的相关知识,为了解课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问题。最后再组织学生现编现演一下这个历史故事,引导他们再现历史,探讨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样的话,在一堂课上,学生就围绕着文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活动,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编现演这个历史故事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进行角色分配,要求学生带上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演绎。

四、教学方法———“据实出发”

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来看,有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方面的意图。特别是编排者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并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上,有意识地编排了富有人文气息与时代内涵的文本,积极地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得语文学科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温情感人,把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再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应根据文本的内容与体裁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与体裁不少,针对不同的内容与体裁可供选择的课堂教学方法自然也很多。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合适的?我们以为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有真正适合班级学情的方法才是最正确的。但是,不管怎样的班级学情,情境创设、启发引导、朗读感知、精读品味、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讨论明确、自编自演等方法都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则需要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时机灵活运用,根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则加以选择。例如,在教学科普说明文《太阳》一课,文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遥不可及的太阳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类似这样的说明文,教师必须把控好教材,决不能上走了样。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师的努力探索和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于香。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例谈[J].小学语文教学,2011(4).

[2]李淑梅。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研究[J].学周刊,2015(6).

小学生说明文 篇8

【关键词】群文阅读;多篇文本;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久以来一直以单篇文本的细读品味为主,侧重于字斟句酌和对课文篇章结构等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可以说,单篇文本的阅读和讲解方式已经非常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蒋军晶等一线教师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新型学习方式来对单篇文本学习做一个有效的补充和创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一、不同文体对比,发现文本秘妙

在通过群文阅读方式教授《松鼠》一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品味、欣赏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征”。补充课后习题《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动物世界解说词》中关于松鼠的三段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作品中的松鼠。师:读完这三段文字,大家有什么发现?生: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如《动物世界解说词》说“尾巴相当于一把遮阳伞”。《松鼠》里也说“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变得有情有趣。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生:虽然这三段文字的长短不一样,却各有特点。《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松鼠的大小说得清清楚楚。师:除了“翘”,还有哪些动词能让我们觉得作者把松鼠可爱的样子写活了?生:“躲”“竖”“坐”,这些动作让我觉得松鼠特别可爱!生:我还发现在《松鼠》的片段中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师:同学们真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笔下的松鼠变得有情有趣,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松鼠介绍语言准确,但趣味性不强,适合初、高中的学生阅读;《动物世界解说词》中的松鼠介绍对于我们来说又显得过于简单了。仅单篇文本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能大致感受到说明文在严谨准确之外也有形象生动、有趣活泼的语言特点,但肯定不如通过群文阅读在不同文体之间横向对比来得清晰直观、印象深刻。

二、资料补充引用,深化文本理解

语文教材内的很多文本都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后才能充分理解文义,这一点在高年段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钱学森的爱国情感,把1949年中国和美国的城市街景图文资料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有所发现。此时让学生作出选择,说出心里话,对比钱学森毅然的选择,从而深刻感受到钱学森宁可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工作待遇,也要报效祖国的发自心底的真情。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谈理解,到适时补充资料加深了解,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引向深处,钱学森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而立体。学生在字里行间、文里文外充分地感受到了,情感积蓄更饱满了,理解体会更深入了。

三、主题类文拓展,延伸文本价值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时也是追求开放和多元的,但缺憾在于文本的过于单一和薄弱,所以无法承担多元开放的讨论和学习的空间。这时,基于一个大的讨论主题,我们就可以引进数篇和课文地位相同、为开放主题服务的新文本。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补充其他三个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和《孟姜女哭长城》,借助表格将四大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阅读,表格涵盖主人公、经历的磨难、故事结局和主题四个方面。表格如下:四人小组合作,迅速运用关键词完成表格的填写,理清了故事的情节。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主角美好的爱情都遇到了权威反派的阻挠,但是主角会顽强地反抗,因此,多数民间故事的结局都带有些许的美好;爱情的双方以女强男弱身份的居多。同时,还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发现四大民间故事的共同主题: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不仅理清了故事的情节,而且深入地挖掘了主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思考和总结,较少关注单篇教学中字词的详细赏析、重点词句的推敲等方面。在针对多篇文本的短时间阅读中,锻炼了学生快速提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不同文本的快速跳跃中,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辨力。希望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能在我们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和优化,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施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32(01):33-3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