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领导讲话稿(实用7篇)》
论坛领导讲话稿(精选7篇)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1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由江苏省旅游学会主办的“江苏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在这里举行。首先,我代表江苏省旅游局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江苏省旅游学会成立两年来为服务江苏旅游做出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
回首几代旅游人为之奋斗的30年,我们感慨万千。1978年5月,我国第一家单独设立的旅游管理机构――江苏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同年6月全国第一所旅游专业院校――江苏旅游学校在宜兴创办。按照小平同志“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旅游业伴随改革开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艰辛而卓越的历程。我们不会忘记30年前宜兴山沟里莘莘学子清瘦的脸庞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们不会忘记,1983年3月,江苏省成为全国旅游改革试点省;我们不会忘记,1991年3月,苏州被列为全国旅游行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们不会忘记,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我们不会忘记,20xx年7月,梁保华书记指出江苏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江苏旅游业因改革开放而产生,伴改革开放而发展,成为我省改革开放辉煌30年的缩影。全省旅游饭店从1978年的13家发展到1582家,年接待百万人次以上旅游景点从1995年的15个发展到68个;旅游从业人员从1981年的5456人发展到108.8万人;导游人员从1981年282名发展到3.7万名。接待入境游客从1978年10.2万人发展到51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738.2万美元发展到34.7亿美元;国内旅游从80年代的不鼓励、不提倡,到现在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生力军,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从1995年的4403.4万人发展到2.3亿人,国内旅游收入从261.1亿元发展到2508.3亿元。应该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是江苏旅游发展30年的主旋律,更是我们这代旅游人需要认真加以吸取的宝贵经验。
30年,弹指一挥间。总结新经验,谋求新发展。当前,我们更应当根据新的形式、新的变化,认真分析我省旅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研究制订应对举措。既不为旅游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的发展而满足,也不因为旅游发展新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而止步不前,而是统一认识,规划未来,努力探索旅游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突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旅游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更快的发展。
江苏旅游业要提高综合竞争力,不仅要加强硬实力,更需提升软实力。在我省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理念升级、产品升级、形象升级、管理升级、企业升级”,把理念升级放在首要位置,表达了我们对旅游理论指导旅游实践的迫切需求。江苏省旅游学会作为民间学术性社会团体,凝聚了我省旅游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其学术成果具有代表性、广泛性、权威性,对于促进旅游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旅游科学的普及和推广、促进旅游与经济结合、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等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衷心希望江苏旅游学会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江苏旅游新形势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有关旅游发展的前沿课题,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旅游主管部门和全省旅游业探索新思路,研究新问题、采取新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2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现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我的粗浅看法。
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谈到教学质量,首先要给教学质量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位。素质教育已实施了许多年,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健全的评价制度,社会选人用人方法的传统沿袭等不良影响,使我们总是无奈的、不自觉的把教学质量与应试成绩联系起来,促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质量观。
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交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
皮亚杰的观点非常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不断积累、提升,形成在品德、语言、思维、艺术、运动等方面的修养和多元智能、技能。品德、知识、能力的有效提升,就成了教学质量最基本目的和要求。这样的一种教育质量观,会使我们找准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初衷。
二、立足学校实际,探寻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离不开高超的施教艺术。这一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都曾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这里我想结合学校实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从制度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探寻一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建立严谨而宽宏,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最大潜能。
要办好学就要使用和开发好学校资源。作为学校第一资源的教师的使用机制,自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课题。
教师队伍是一个多元的个体组合,每个人的学识、能力、背景、品德都有差别。人是有惰性的,教师也不例外。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在教师队伍中,引领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势,并长期养成了习惯,就谈不上学校发展,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个人是能改变的,为了生存、事业的需要,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一个团队可以改变,一所学校也可以改变。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身上有一种良好的特质。在物质利益和精神价值方面,教师更看重自己人生的价值,故而将成就感看的比物质利益更重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校从制度管理与手,集合起来自教师的心声、需求,并加以引领,建立起以思想统一为基石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制度。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20xx年教代会期间,在广泛征集教师建议的基础上,我校对评价较为单一的《关于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的实施意见》,以及对教师产生不了多大实质影响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进行了整合、修订。出台了《关于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奖励的实施意见》,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批、学生辅导、考试考查成绩、工作量等进行全面评价。以综合评价成绩作为发放教学奖金,给予荣誉奖励、落实各项待遇的依据。该方案在原有基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第一,评价更趋全面;第二,顾及到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第三,扩大了奖励面,由原来的奖励教师数二分之一扩大到三分之二。第四,提升了奖励标准,扩大了对教师的荣誉奖励和待遇的适用范围。第五,没有惩罚的概念。该方案具备三个积极意义:一是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公平公正。二是更充分地体现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三是充分体现了制度的人性化。方案的出台,唤起了教师的职业自尊和荣誉感,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以往以“管”、“监督”等行政化手段管理,造成的矛盾和摩擦现象彻底逆转。
为了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实现名师效应,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20xx年新学期初,我校出台了《青驼中心小学关于评选十大名师、十佳教学新秀的实施方案》,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实绩、教研能力作为评选条件,每年一评选,并实行对获选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的办法。目前,“十大名师”、“十佳教学新秀”已任职半年,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名师效应初显,带动了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教学教研氛围。
在民办教师转正问题成为历史后,农村教师的职称评聘上升为学校的热点问题,已聘任的个别教师的不作为、甚至称病离岗现象,未被聘任的一些教师的工作消极现象,困扰着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好的现象和局面,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契机。我们注意到,教师们关注职称聘任,更关注聘任的公平公正。为了使职称评聘工作转化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动力,我校在坚决执行上级全员竞聘要求的前提下,将最能体现教学质量水准的教师工作实绩,作为职称聘任的主要依据,坚决实施阳光作业,并规定通过竞聘上岗的教师,在任期内不能履行职责的,作自动放弃岗位处理。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与落实,使教师分享了教育公平、公正的阳光,打消了教师干好干孬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心理倾向,触动了教师的内心深处,调动了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所学校要有所建树,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是不可能实现的。挂满墙壁的奖状、奖章,只会证明荣誉背后的作秀、包装与投机。具备积极意义的各项制度的制定、完善与落实,正是对教师主动工作、创造性工作的情感潜力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使制度管理逐步过渡为一种职业自觉,形成高尚的职业习惯、文化习惯,锻造出一颗执着于教育的事业心,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打造第一生产力。
(二)从学校文化中提炼学校精神,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去年召开的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把培植校园文化,创建特色学校作为会议的主题,是一种超越视野界限的远见。其用意主要是致力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实现个性办学,提炼每一所学校独特的学校精神,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最能表达一所学校的灵性、内涵,最能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就是传承和培植文化的地方,应该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
校园建筑、校园布局、校园美化绿化,是校园文化资产的一部分。一个童话般美丽的校园,无疑会催生源源不尽的灵感,带给师生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激励。很难想象一所脏乱差、萎靡不振、秩序混乱的学校了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奇迹发生。我校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尽力体现布局合理、错落有致、自然大气、简约优美,力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力求实现环境与人文的自然交融。从教学楼的造型到颜色,从校园布局整体与部分的协调,都做了反复的推敲。在绿化美化上,着重体现树、竹、草、石和文化艺术造型融汇一体的自然风韵。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质朴大气、智慧灵秀的气质与内涵渐渐彰显出来。当师生们将自己的学校引以为豪时,当接送学生的家长们送来赞许的目光时,我们着实感到了欣慰。
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或空洞的口号,它应该传递办学的思想、理念和培养的目标,凝聚起学校精神。同样,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所表达的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楼道文化、教室文化、校园墙壁文化,更能体现师生的参与和创造。例如,我校师生创作的墙壁文化就很有特色。 喷水的鲸鱼、闪烁的繁星、四季的花草、跳动的音符等,使用的颜色体现了朦胧的色调。使学生一走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童趣氛围,成为孩子梦想开始的第一片天空。我校还突出班级文化个性,创造班级文化品牌。每个班级布置都能体现美观、整洁、使用、新颖、创意、特色。走进每一个教室,就会被一幅幅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于个性的作品所吸引。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读书求学氛围。潜移默化,是学校文化效应的突出特征。我们现在做的,背后都有理念支撑,那就是创造氛围文化。也许现在还不能被更多人理解,没有关系,一点一点地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年复一年,就会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校的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更加灵活,更富于激励性。学校应积极创意学生文化活动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儿童节展演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给学生一个多彩的展现自我的舞台。校园文化活动要用一种文化或精神做根基,实现活动与文化的融合。使学生领悟活动的魅力,唤起参与的热情与激情,实现活动与学习的兼得。以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为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默默地为祖国祝福,立志为振兴中华读书,使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民族梦”联系起来。去年,为保证学校文化活动的开展,我校在县委宣传的的帮助下,启动了少年宫建设。少年宫内按省规标准配备了微机室、实验室、实验仪器室、音美器材室、声乐教室、器乐排练教室、绘画教室、书法教室、科技馆、技术教室。并在三楼大厅内建成了地方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大型展厅。少年宫成为我们打造办学特色的标志性工程,是学校有了一个单独的学生活动中心。为艺术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提供了舞台。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实现了学生的品德、行为、知识、艺术,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天真、烂漫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的身上,更容易造就出我们期盼的结果。在文化、活动中,侧重对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无疑会唤起学生生命的激情,实现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的最大成功 。
环境是学校的土壤,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如果单纯为提高应试成绩,只需进行高密度的灌输,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就会有成效,但却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即便短期有什么成效,最终只能收获一潭微澜不生的死水。要从学生一生发展的角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我们做更多深入、积极地探讨、尝试和引领。
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3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同学:
值此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之际,我谨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不辞辛劳,积极与会,交流研究生学风建设最新成果,指导和促进我们研究生的学风建设表示欢迎和感谢!
我校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召开已经是第三届了。
两年来,我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太规范走向规范,参赛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论坛在同学中影响也日益扩大,已经成了我校研究生群体中的一大盛事。这一切既是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的结果,也反映出了我校学风建设的成果。
学风是反映学校校风的一面镜子,也是折射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扇窗口。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学术研究则是研究生教育的精神魅力,而良好的学风是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与保证。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素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就是塑造一名高尚的人,一名专业或业务知识精通的人,而这一切都与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密切相关。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参加活动的一种表征。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气氛,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同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老师们,同学们,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我衷心希望导师自身要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导师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乃至导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希望研究生自身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要学作一名知识渊博的人;要有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生存和竞争意识,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谦虚、宽容的优秀品质。
真诚希望本次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既能在热烈的对话与交流中充分享受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累累硕果,又能在学术的冲撞与交融中细细品位研究生学风建设的精髓与魅力。让我们高举“传承鼎新 立人惠众”的大旗,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为把我校办成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努力。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在此跟大家分享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和实践,作为一名基层小学校长,我觉得用自己的工作体验说事,可能更为鲜活,也更有价值。我分享的题目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理念:有的学校高悬“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等等高深莫测的巨幅标语。这些理念的初衷是美好的,前景是理想的。但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其作用等同于空中楼阁。南阳市二十一学校是一所新办学校,做为学校第一任校长,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学校,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我面临的首要课题。经过充分的学习、研究、论证,我提出了“健康、快乐、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构建“健康、快乐、成功”学校文化为抓手,让学校精神引领师生成长,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几年来,我们探索构建了“健康、快乐、成功”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和课程文化,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健康发展,快乐生活,体验成功的乐园。但由于时间所限,“健康、快乐、成功”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仅仅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健康理念的诠释和探索。
我所提出的“健康”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健康,这是一个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二是指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思想前提;三是指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了健康的三个前提,才是真正的为人生奠基,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核心因素是人,这里所说的人是指教师和学生。让学生拥有健康,教师首先得健康。教师的健康最集中的体现是教师是否充满激情,是否有追求梦想的冲动与行动,是否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因此营造一个教育的“理想国”,点燃教职员工工作与生活的激情,形成强大的合力,是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幸福首先与幸福的观念高度相关,所以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幸福观,并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因为幸福与生理机制相关,所以要使校园充满乐观情绪,哪怕“盲目乐观”也好;因为幸福与人格有关,所以要引导和帮助内向型教师和学生扩大交往的圈子,消除他们的社交恐惧,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让他们有足够多的选择自己工作和学习目标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从而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幸福与文化有关,所以要改造学校文化,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自尊、竞争与成就的心理倾向,不鼓励“做人”,不鼓励为扮演好其社会角色而抹杀个人性格、独立性、尊严和成就感;因为幸福与经济条件有关,所以应使教师免于失业和下岗的恐惧,增强教师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免于应对将来生活的恐惧,帮助他们发挥个性潜能。如果教师收入过低,则应积极筹措资金,使其免于贫困;因为幸福与自由和权利相关,所以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为他们直接参与学校公共政策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关注生命感、幸福感的教育是“诗性”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将教育看成诗,那么教育将离开诗意很远很远。杜威用诗一般的语言这样描述了教育: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那么就不能被称之为教育。
为此,我们一直把关心教师生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管公事、私事,只要老师有需求,校领导在能力范围之内都不遗余力:教职工过生日,学校都会送鲜花以示祝贺;有教师住院,校领导出面联系好的医院,并集体探望;教师子女入托,校领导提前联系市政府幼儿园;谁家有生老病死、婚丧大事,都由工会出面组织,校领导亲自到场;教师家庭有矛盾,都由书记排忧解难。此外,我们更关注教师的学校生活,为教师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办公室布置,学校出资赞助;各教研组长都会按学校领导的授意,隔段时间组织本办公室老师集体聚餐、唱歌娱乐,而每每这个时候,校领导都会“从天而降”,参与大家的联欢。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年轻教师居多的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以年级、科室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奖项设计涵盖所有老师,不仅有团体奖、个人奖,甚至拉拉队也有份儿。这样的活动使得学校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活动的热情,都能真切体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乐趣和成就感。
为了活跃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全体教师的内涵和气质,学校还高薪聘请了舞蹈老师,每周一、周四下午集体学习国标舞。如今,高雅、优美的国标舞已成校园一景。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成败的关键也在于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生命质量和职业认同感,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作为校长,我倡导教师的幸福是改变了一个学生、是上了一节好课,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是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没有这些成功的作品就没有快乐和幸福。为此,我们有梯度、分层次提高全体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整体业务水平:满足个体,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立足课堂,以校本教研为重心;着眼质量,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探索有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对于老师们取得研究成果,学校设计统一封面,结集出版“南阳市二十一学校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系列丛书”,对于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评课稿、发言稿,学校除了在校报、校刊上择优发表外,每学期由学校统一设计封面,出版教师的个人作品集。看着自己的成果成为包装精美的书,老师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内心的自豪油然而生。
正因为教师具有了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才能潜移默化地迁移到学生身上,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打造生命化课堂,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健康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开发了英语特色课程和经典诵读特色课程,着力打造语言教育特色;我们成立了国家级“阳光体育俱乐部”,着力打造体育教育特色;我们开展器乐进课堂活动,并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组建一支学生管弦乐队,着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我们通过系列化、主题化、常规化、特色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年轻的二十一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跻身于南阳优质教育行列,更以高尚的师德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了教育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赞誉。
不管怎么说,让教师幸福地生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把学校建成师生精神文化的寄居地,应该成为一所学校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学校就应该求真务实,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应该诚实守信,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应该平和进取,杜绝一切急功近利;应该开放创新,杜绝一切故步自封。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走向和谐高效!
因为时间有限,我的交流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5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第九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深入贯彻落实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央企业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顾大局、谋发展、促转型、强管理的今天,本届论坛选择“提升管理·创造价值--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作为主题进行研讨,无论是对企业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对企业文化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在引领企业发展、凝聚员工力量、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是央企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它不仅有利于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走势,指导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程,而且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发挥振兴、导向、协调、凝聚功能,服务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国资委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评价工作。20xx年以来,国资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中央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以国资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到有统一组织领导、明确目标导向和具体工作要求的发展阶段。《指导意见》第十七款明确提出 “要在一定时间内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及时修正,巩固提高,促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既有工作内容、基本要求、实施原则、分类指导,又有检查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成为持续有效地推进央企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0xx年6月,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召开《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评审会,邀请10余名国内企业文化专家和委内有关厅局领导组成专家评审组对课题报告进行了评审。该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学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吸收借鉴中央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评价的实践经验,在进一步明确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暂行办法》,为在中央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为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企业文化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第一、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评价工作的领导。党委要从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开展企业文化评价工作作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对企业文化评价给予高度的重视,提出明确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切实加强并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和评价工作。企业党政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进一步深入推进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扎实有序地开展企业文化评价。企业以企业文化主管部门为主,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抽调相关人员组建评价工作办公室或工作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推进工作。近年来,央企按照国资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对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动员培训。有关领导带队深入所属单位进行调研,加强检查和指导,一些企业聘请专业机构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水平,保证工作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国资委宣传工作局积极参与认真谋划评价工作,制定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加强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企业文化评价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评价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效果。要正确把握和贯彻“导向、规范、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工作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开展企业文化评价与加强企业管理、改进结合起来,把评价过程变成促进工作的过程:一是提高认识,开阔思路。通过评价,进一步加深对企业文化建设意义和作用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作要求及其推进工作的方法,开阔工作思路,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搞好工作的信心。 二是通过评价,企业全面系统地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成绩和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从企业发展战略上进一步明确深化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形成完整的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体系。
第四、企业文化评价工作的建议。一是要坚持重在推动工作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引导、推动工作,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要具有指导性和导向性。因此,无论是指标的调整,还是评价计分方法的调整,都要从更好地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本质要求和企业实际,更有利于推动工作出发,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增强指导性和导向性。二是评价指标的数量尽量精简、合理、科学。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内在逻辑关系不合理的,要予以调整。指标含义表述不清、界定不明的,要进一步清晰明确。某些指标需要去掉,就去掉。要从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出发,把握重点和关键,对指标设计做合理调整,通过调整,争取使指标体系更加精简、合理、科学。
今天的论坛云集了很多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运用方面的专家,相信通过大家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使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有工作内容、基本要求、实施原则、分类指导,又有检查评价的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一流的企业文化引领战略、提升管理、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塑造品牌,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与在座的各位领导一起探讨关于绿色校园的建设问题。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希望!在城市水泥森林里,人们充满了对自然与绿色的渴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校建设上,加强绿化布置,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学校充满绿色,充分发挥绿色功能,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
一.正确认识绿色的功能
绿色,在学校环境中应当起到四个方面的功能。
1.绿化功能
绿化不是点缀。要在校园占地和建筑面积上达到相当的比例,国家和市区都有规定。按照绿色示范学校的创建标准,市级绿色示范学校的绿化面积应达到占地面积25%以上。这不完全是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个真正的绿色环境。
2.净化功能
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为了学校有一股清新的空气,必须加强绿化建设,使绿色成为学校的一片肺叶,让师生在水泥森林里呼吸一点充满绿意的新鲜空气。
3.博物功能
我校在绿色规划上,不从植物档次上去追求,而是从孩子能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校园的绿色布局。我们不求名花异草,但求让学生能通过学校的绿色植物充分了解自然。于是,我们在校园里大量种植易生易长的花草树木,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触摸与感受,去了解自然物种,使学校的绿化设施发挥较强的植物博物馆的功能。
4.教育功能
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了较好的绿化成果,那么除了绿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外,学校的绿色最应该发挥的就是教育功能。具体的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环保教育。环保教育的起点就是,保护身边的环境,保护绿色,保护植物。
其次,是感受自然。学校的绿化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长期目睹的,而且身感体悟的最现实的自然世界,倘若身边的自然绿色都不能保护和珍惜,何谈去爱护其他的自然环境。
第三,小学生的行为大多是非理性的。如何让学生的保护环境,珍爱绿色的环保行为习惯从非理性转化为理性的行为习惯,可以从身边长期生活感受的绿色世界入手,教会学生认识自然,感受绿色;保护自然,珍惜绿色,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形成一种爱护自然和珍惜自然的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氛围。
二.正确认识绿色示范学校的创建
创建绿色示范学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创建绿色示范学校,就是要充分发挥绿色功能。要通过创建,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师生环保意识,探索校园绿化管理的方法,发挥环境的整体育人功能,从整体上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
当今世界,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全球已掀起绿色的浪潮,本世纪将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世纪”。作为培养“绿色世纪”主人的“绿色示范学校”,强调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本。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创建绿色示范学校,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学校从各层面开展了环保教育和实践活动。
第一.环保主题队会。通过环保主题队会的开展,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强化。了解环保状况,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主动参与环保。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清洁,讲卫生,保护动物,爱护植物。
第二.绿色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就是老师,也要参加绿色实践活动。学生的绿色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考察生态状况,通过亲自动手参加保护绿色的劳动和活动,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我们与绿色共存,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环保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充分结合。环保教育,珍爱自然和绿色的教育应当走进课堂。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乃至美术、音乐等课堂,都有很多环保教育的内容和题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是加强环保意识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三.校园绿化与校园和谐
我在学校长期看到这么一个现象,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在早上或午餐后,都喜欢围绕操场跑都走上那么几圈,有的独自一人,有的三三两两;有的轻行缓步,有的健步而行。有的时而停下来,仰头看看天;有的驻足树下,摸摸树叶;有的在花台旁蹲下,观察一会花草;有的站立在花草茂盛的地方,做做深呼吸。脸上的表情自然而宁静,沉醉其中,物我偕忘。这种神情不由使我想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和谐。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养肺润脾,这早有定论。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也是巨大的。据一项调查研究证明:现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比例是很低的。当然,造成这种心理健康比例低下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工作事业、生活家庭的压力都可能使教师产生较多的心理顾虑。在学校里,诸多因素,如学生的不听话,工作的繁忙,也常会使教师产生焦躁难耐的心理不安和动荡。因为教师是一个心理活动异常丰富,敏感的特殊职业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心理的不安和动荡,因为特殊工作的原因,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一般都是积压在心头。久而久之,积郁成心理症结难以排解。所以,我看到部分老师喜欢在绿茵、花草间驻足沉思,流连徘徊,感到很高兴。因为这种现象和行为表明,学校提供的绿色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克服焦躁的情绪,排解心中的郁闷,从而达到一种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内心的和谐。这种自我的克服和排解要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
和谐校园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个体内在的和谐又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前提。焦躁的情绪、心中的郁闷以及紊乱的心态如果能得到适当的排解,释放和调整,趋于稳定、平和和宁静,便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如果这个关系成立的话,绿色,绿化的环境就成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调和剂,成为个体内心和谐的催化剂,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的说来,创建绿色示范学校,加强学校的绿化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荣誉,以达到校园建设条件的某种标准。它更是一个催化学校文明,促进校园和谐的过程,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是绿色,让校园获得生机,充满希望。
论坛领导讲话稿 篇7
尊敬的各位来宾、博士生同学们:
大家好!
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分别的时刻亦如期而至。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过2天紧张而愉快的交流活动之后,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系列活动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论坛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论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活动在广大博士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推动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以及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学术论坛共包括5个分论坛,经过论坛专家组的评审,共录用论文170余篇,出版了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在2天的学术论坛活动中,共有300余名博士生代表参与了论坛的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场特邀专家报告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学术思想盛会。
本次学术论坛,得到了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代表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学术论坛在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论坛举办的各项工作中,广大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学生志愿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本次论坛,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参会代表充满智慧、精彩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思维激荡,撞击思想火花,使论坛充满了浓厚的研讨氛围。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观点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博士生分论坛学术报告的发言,有见解、有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思想。这次活动,不仅对地学领域各方面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参会的各位博士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希望博士生们认真研究、消化、吸收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并切实应用到指导我国地学发展的实践中去。
我校将以这次论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构筑人才高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别情依依,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几天的交流与共度,我们的学术在提高,友谊更在升华。希望各位在回到母校后,把地大人的深情厚谊带回家,把地大人的美好祝福带回家。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地大的发展,继续保持与地大的联系,常到地大来作客。我们也真诚希望加强与各个兄弟院校的合作,真诚携手,共创学术辉煌的明天。
最后,我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祝愿广大博士生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