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记叙文 > 记叙文复习教案【优秀6篇】正文

《记叙文复习教案【优秀6篇】》

时间: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体。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记叙文复习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记叙文作文课教学设计 篇1

写人为主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型:

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的要点;

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第一课时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课内部分文章温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材料组织特点: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线索及作用: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情景交融· · · · · ·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 · · · · ·

8、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重点复习描写与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

描写:

按对象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社会)场面、细节;

按角度分:正面、侧面 按风格分:白描、细描

抒情:直接、间接

9、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我认为„„

比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教案 篇2

下笔成文,构思为先。我的学生曾经尝到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带给写作的甜头。所以,我认为,写前构思应该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我刚带的初一学生,他们在经历两次大考时,在作文的得分上出现严重的偏题跑题问题,我更认为这个事情,必须坚持。那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写前构思呢?我选择了分主题的构思训练。

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我旨在通过总结学生的审题、立意和选材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写前构思和素材积累。

想法是美好的,可在实操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无从下手,写出来的构思千篇一律:解读题意就是把关键词写出来;立意就是笼统的父爱母爱、为人师的责任、长大就是精神成熟了;选材更是雷同,都是简单的平凡的情节陈述。基于此,我在想,我要不要降低写作构思的难度,让学生从审题先开始练习,再一步步深入。可是我发现,审题立意选材在思维训练中是无法一刀切下去,将其精准的分开的。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的选材倒推,通过分析学生在写前构思中的选材来引导学生发现审题问题,习得立意策略。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以为课堂就可以行云流水般的,从问题到策略到训练一步步向下展开,达到构思训练的目的。然而,公开课的结果并不美好。作反思如下:

1、基于学情,定课堂容量: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的选材进行倒推,主要谈及了写作构思中的两个问题:审题和立意。并安排了两次训练,不合理的课堂容量安排,导致学生训练时间过短,课堂的生成少,不够深刻。回过头来想想,这么大的课堂容量,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着实偏离学情了。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我应该放慢脚步,将这一口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将这节课的容量可以细分成两到三节课。

第一节课,从材料反推,看审题问题,习得审题策略,在修改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再给予题目进行审题练习,抓住题眼,定准角度,明确中心。给学生留足时间下放到审题的训练,同时为第二节课的立意讲解埋下伏笔。

第二节课,还是从材料倒推,揭示学生在立意上的问题,由于中心的挖掘不深,导致立意不够深刻,对接的材料就不够精准了。那如何才能在写作构思时进行立意呢,基于学情,就提两点,一点是要有我,一点是化大为小——化笼统为深刻。在这点上,老师要厘清一点,立意训练和立意构思不是同一概念,立意训练是从材料出发,进行中心的提炼。而立意的构思,则是明确中心后,如何将这个大的中心化小,从小切口来进行素材的对接,为下一步选材的做准备。

2、厘清概念,定课堂环节:

这节课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写作构思概念没有厘清,环节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思路混乱。课堂没有准确的串成一条线,一时指向构思训练,一时指向写作训练,野心太大,以至于乱了方寸,事倍功半。同时,写作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维的训练有序可依,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要循序渐进,切莫求急求快,这样我们的课堂环节设定,才能井然有序,课堂的`进程,才能层层推开,达到预想的效果。

3、聚焦痛点,定训练重点:

写作课的重点,应该来自学生训练中的痛点。痛点来自学生在写作构思的最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这恰恰提醒我们,写作构思训练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学生总是习惯性的套作,从自己有的材料来生搬硬套,导致成文审题不当,立意不明。我想,这是缺少写前构思训练的结果。审题、立意、选材,还有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这些一个个写作路上的痛点,需要我们带着学生一同去聚焦,去进行序列化的训练,这条路,还很远。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写作构思这条路必须坚持走下去。

但这些训练重点,从何而定?教材!这是我这次备课忽略的最大宝藏,也是我这节公开课收获到的最大警醒。

记叙文教案 篇3

记叙文的复习复习要点及目标:

①概括故事情节

②把握人物形象

③分析环境描写

④理解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知识点拨

一、导入: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在近年的中考中作为叙事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被屡屡采用。

二、知识梳理:

1、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

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4、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常见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三、课堂练习:

记叙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2、通过景物描写片段的练习,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注意抓住特点多角度描绘景物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迁移,在实战演练中自觉运用景物描写

教学原则与策略:

本课本着学以致用,一课一得的原则,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启发——讨论——归纳——理解——运用——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还记得朱自清《春》中那片烂漫的春花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回顾感受景物描写的魅力。

思考:文章中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这一部分是景物描写。首句用拟人、回环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紧接着通过三个比喻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开展联想,运用超前夸张,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表现了作者对春日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巧妙运用。这包括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绘。

这节课我们将借助课本中的丰富文本资料,仔细分析其作用,体会其方法,并在片段练习的实战演练中培养自己进行景物描写的能力,使文章情景交融,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自主探究—重温经典

课文中我们还学过哪些写景的文字曾深深地打动了你,找到他们,重新回味,体会下这些景物描写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回扣课本,搜罗课本学过的文本资料自主研读,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并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四、展示明确——技巧总结

(一)学生分小组展示课文中精彩写景片段的赏析并从中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提炼技巧:师生借助经典段落的赏析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a.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烘托人物心情

3.渲染气氛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

b.景物描写的方法

1.抓住特征,加入修饰语,巧用修辞。

2.调动多器官,多角度描写。

3.虚实结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4.动静结合

5.注意安排好写景的顺序

6.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7.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实战演练——片段练习

1.教师出示情景设置: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放学了,我带着糟糕的试卷回家去。

要求:运用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篇幅可长可短,不少于150字,片段即可。

2.学生小试牛刀,根据探究所得进行微型写作。

六、修改评价——佳作欣赏

1.修改交流。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出示评改要求:

用红笔把景物描写部分勾画出来,并标注你所使用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如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并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其表达效果。

2.佳作共赏。对学生评出来的佳作教师引导进行共同赏析,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 阴沉的天空扯来一片乌云掩住了自己忧伤的脸。鲜红如血的分数,像把图钉洒

记叙文教案 篇5

一、[训练目标]

学会审题,使记叙文“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二、[写作指导]

符合题意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写作的一条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求,在高考阅卷中,虽然采取分项分等评分法,但文章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项举足轻重,即一旦内容不符合题意,中心再明确,主题再深刻,结构再完美,语言再生动也没有意义。所以,本次训练重点是审题要准确,中心要正确。

审题的要点:

1、把握题旨,明确要求。

高考的作文命题,大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题或材料本身,二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部分包括字数、文体、重点范围或表述的方式等的限定,这些都制约着写作,必须首先明确。

对于由概念构成的题目,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字面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以确定文章的立意。如《我的财富》,就要准确理解“财富”的各种意义“钱财、有价值的东西、有意义的道理、值得记住的教训、真挚而宝贵的感情”等,这样审题就会有多个可写的较准确的角度。

2、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全面,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揣摩。既要把握题目内涵,又要弄清题目的外延。确切地了解命题范围,明确命题者要我们写什么。

审题的准确与否,将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朝正确的方向展开,可以说它决定了文章的基本命运。如1998年大作文明明规定“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有的同学却闭口不谈或少谈自己,大谈别人,就是重大失误。

三、[审题例说]

一、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二、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三、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e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关键是审清结构,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入手,明确题目范围、内容、重点。

1偏正结构:

例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一次难忘的选择》《我的良师益友》等,对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中心词,中心词表明写作的对象和内容,而定语起限制、修饰作用,限定了要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的数量、范围和性质,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中"一件"限定了数量,"不该发生"限定了事的范围、性质,这件事必然是一件令人痛心、令人追悔或令人反思的事,其实就暗示了题目的旨意,故在审此类题目时,既要注意中心词,又要特别注意定语限制词。

2并列结构:

例如《我和书籍》、《昨天、今天、明天》,并列结构几部分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写作的重心是在二者或几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我和书籍》,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我""书籍",但这个"和"字限定了写作的重点在"我"和"书籍"关系上,即我对书籍的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和书籍在我成长进步过程中对"我"学习、认识、生活上的帮助。

《昨天、今天、明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重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更加明确今天的方向,立足今天,珍惜今天,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主谓结构:

例如《我了解了他》,《美,就在我们身边》《我爱我家》,这类题目的主语部分和宾语部分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内容,而谓语部分则表明了写作的重点,第一题中"了解了"是写作的重点,既是"了解"就有一个"了解"的过程,既是"了解了",有了一个"了"字,那么这种了解过程是一个由不了解、误解、甚至反感到逐渐以至完全了解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人物蕴含在内的'崇高品质或坚强意志。明确了题旨,甚至还可以确定欲扬先抑的笔法。

4独词题目:

如《心愿》《尝试》《窗口》《足印》等,此类题目只提供写作的对象、内容、寓意,而范围则是宽泛的,既可写自己,又可写他人,既可写事,又可写人,既可写一件事,又可写几件事。对此类题目的审题,要努力挖掘词语后面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作文的主旨。《心愿》命题者的意图决不会让考生写那些消极、不健康的心愿,必定让考生写积极、健康的心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

《窗口》一题,既可写景,又可写人写事,既可写"窗口"本身的变化,又可写由窗口所望环境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但无论写什么变化,写什么景、事、人、物,都必须是由"窗口"所见所忆所想引发的,从而以"窗口"为线索,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变化和风貌。

注意独词题目的内部结构,如《父辈》中的"辈",限定了应写群体的父亲们,而不是单个的"父亲",如果写自己的父亲,则必须将他放在一个群体中去写。

注意词的比喻义,《足印》是要求从比喻义、引伸义上写一段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或人生一段历程。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介于命题和自拟题之间,较为灵活好写,对半命题作文,应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不加限定的部分,所谓不加限定的部分,就是填空的部分或者选择的部分,要充分利用不加限制的部分,写自己熟悉的,确有感受的事。例如《我从走来》,这类题目不加限定的是场所。再如《我生活在之中》,可选的很多,如人群中、精神世界,也可以填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所填内容以有所经历、有独特感受为准。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体裁。有的作文在写作要求中队体裁作了明确的限制。有的作文对体裁的限制比较宽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如话题作文大都不限制文体,题目也可自拟。但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就只能按这种文体的特征去写,不能写成‘四不像’。

2、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文题都有限定作用。审题,就是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作文内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显然限定写自己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所作的选择,至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不限。

3、抓住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牛刀小试》,关键就在‘小’上。如果写成大干一场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某项活动,就离题了。

4、弄清概念的含义。作文中大量跑题现象,来自对题中某些概念的误解和文意与这些概念的偏离。如2001年高考作文满分卷《赤兔之死》,关于该文是否符合题意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在于对‘诚信’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诚信是诚实守信,即忠实信守原先的承诺,不骗人;忠诚是对某个对象尽心尽力,甚至效死以从。而《赤兔之死》满篇表现的都是忠诚,所以是不符合题意的,有跑题之嫌。

5、选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我们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在立意部分还要详讲。

四、[例文赏析]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着重测试考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同时更也能综合考查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能力。

《尝试》这一记叙文题目的基本含义包括:主人公的“尝试”,应是有意识、有明确的目的,是自觉自愿去做的,“尝试”的结果应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而且还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写作时,要时时围绕着这一灵魂,进行选材、结构,不要偏离,更不要违背主旨。而有的作文将“尝试”与“经历”相混同,写了自己生活的一段经历。

例文

尝试

人,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后才能长大成熟的。然而,错误有许多种,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它,或者我们能选择放弃,生活也许同样会回报给我们更绚丽的笑容。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或许是在那次运动会上吧,宁静而优秀的他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件“康威”T恤,一条深蓝色运动裤,显得既普通又有个性。

他上高三,每次我从他身边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他一眼,而他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让我回味许多。那是一双令我直视则怯,斜视不忍,不视不甘的眼睛。

后来听和他在一个班级的邻居说他脾气挺好的,待人随和,性格也比较开朗,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奇。终于,在元旦时,我鼓足勇气给他寄了一张贺卡和一封信,可那并不是什么“情书”,而是我认识他的经过,单单经过而已,末了我还注明要他回封信。因为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关注着的人不知道。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了自己的天真,自己的幼稚——他是不会在乎不会理会更不会回信的。因为我看到他和另个一位很漂亮的女生谈笑风生,并肩同行,他还为她扎紧了圈巾。当时我的心像被人用针猛扎了一下,一阵抽搐。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了?你是嫉妒了吗?深冬的风边面吹来,好凉好凉的感觉,一条温热的小虫似的东西在冰冷的面颊上蠕动——我哭了!

在厚重的夜幕掩盖下,我恣意地放纵着自己,一任泪流满面,释放胸中积郁了许多份感情重负,也把心中那个瑰丽的梦一点一点地撕碎……那些日子,我的天全都是灰色的!

新年伊始,经过传达室,偶然的一次驻足使我发现了一封已覆盖一层灰尘的信,那分明是我的名字,可字迹却是陌生的。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一个灿烂的微笑已悄悄地浮在脸上——是他的,是我盼望许久的他的回信!顿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一切都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那么美。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如此执着地喜欢着他。

可就在我整日沉浸在这甜蜜之中时,好友的一番话尤如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反我从梦中惊醒:生命中,有许多感情值得我们耗尽一生用地去呵护,而有时我们必须割舍和放弃,我心中的这份只能是后者。毕竟我们太小,青苹果园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女孩的禁地。可不管是有缘还是无缘,那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一刻,我才知道它是遥望而不可及的,可却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在夜色降临时,那已随风而逝的感伤又悄悄地回到了我面前……那晚,我失眠了,经过感情与理智的对白后,我用泪水埋藏起这段萌而未发的情感,将它永远封存于心底——除了放弃,我别无选择!

那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放弃!放弃的感觉原来这么好!因为我又重找回了那个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我。

点评:

这篇作文的考生由于写作时选取了亲身经历迫的事情,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自己内心深处情思波澜,刻画得很细致入微,将一名春心萌动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是得益于写自己的真情实惑,该考生才能将一个青春少女的微妙萌动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得一波三折。从对“他”的一见钟情,到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寄出的“我”并不认为是情书的信,继而又细致刻画了“我”苦苦等待时由那份焦急与企盼,以至“泪流满面”。作者没有就此收笔,而是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当看到“他”的回信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就在“我”陶醉于此的时候,听从好友规劝,“我”尝试“放弃”,并因此找回了一个中学生应有的生活。

五、[审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场并不大的风,竟然刮倒了一颗大树。许多人从它身边经过,觉得奇怪:这么大的树,怎么弱不禁风呢?从断口一看,疑团顿解:原来树干是空的,里面钻者一团白蚁。

请以“空心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记叙文作文课教学设计 篇6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复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了解常见题型,能够运用解题方法规范答题。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问题。二、明确复习依据(一)中考回放

1、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2014《五猖会》第21题

2、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3分)——2015《寒冷的冬夜》第20题

3、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2016《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

4、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3分)——2017《至深至纯师生情》第19题 5、从选文第④ ⑤ 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2018《回忆齐白石先生》第18题

从这五年的中考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人物形象分析类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分值相当大。

(二)《语文课程标准》、河北省初中语文考试说明: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 1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

明确复习目标

四、方法探究:首先我们结合学过的课文一起来探讨一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说出选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判断依据。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勤劳能干

依据: 母亲每天早晨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具体事件。

⑵(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父亲:对儿子伟大而深沉的爱 依据:动作描写

⑶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 2 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美丽的颜色》 居里夫妇:对科学研究的坚守与乐观 依据:环境描写

提示:环境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性格)的作用。

⑷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依据:用鲁庄公的急躁冒进、目光短浅与之形成对比,反衬出曹刿的性格特点。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⑸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单一的儒

依据: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议论句)

提示:议论抒情句——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二)归纳

总结

3 从以上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依据具体事件、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表现手法、作者倾向等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四、常见题型:

题型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提问方式: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xxx是一个怎样的人?(xxx的人物形象)

⑵从全文(部分选段)来看,xxx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常见提问方式:

⑴ 请简要赏析选文中某些(与人物有关)句子。⑵ 某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有什么作用?

⑶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说说某段或某句的作用。⑷xxx(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主人公是xxx,却用大量笔墨写另外一个人,为什么?)五、实战演练

(一)实践出真知,请同学们阅读文章《隐忍的痛,肆意的爱》,思考下面的问题,在实践中总结不同题型的答题规律。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4(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 5 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15)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1、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的形象。隐忍坚强:母亲17岁时拐伤了腿,只能靠着臀部的肌肉支撑走路,坚持了30年;勤劳吃苦:家里全靠母亲扛起重担,打药除草,低着头做饭等,一日夜都抱着孙子;坚强自立,关爱子女:母亲拒绝弟弟背着,不愿拖累儿女;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我们从没关注过母亲,而母亲却毫无怨言。

6 2、请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

运用动作描写,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表现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3、结合文意,文中第12段划线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阳光洒下来,落到母亲身上。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环境,衬托了母亲温顺,善良,隐忍,坚强的性格,突出了母亲高大的形象。

4、15段最后一句,“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抒情表达方式,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家的责任感和对儿女无私的爱。(二)归纳总结

题型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⑴审清问题。(明确概括“谁”的形象,是要求简洁概括,还是要写出对应分析)

⑵找根据。回归原文,逐段查找与此人物相关的内容。⑶ 整合概括,分点作答。

注意:文章有定性类的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可直接作为答案;分点作答时可以用标序号的形式,同时要结合分值,避免丢落。

答题格式: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具体依据

7 题型二:结合具体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判断写作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明确表达效果——结合文意具体分析

答题格式: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结合文意)

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等);

突出地表现了(烘托了、衬托了)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等)。

六、课堂小结

语文,尤其是大家认为最容易丢分的阅读理解也是有答题的规律的,只是语文的规律相对灵活,再加上更为灵活的阅读内容和提问方式增加了我们得分的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同学们按照答题思路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规范答题,在练习中不断巩固摸索,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预祝大家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