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通用17篇》
内容导航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2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4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5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6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7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8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9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0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2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4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5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6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7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 新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季节里,同学们的到来,给我们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一片蓬勃的朝气,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在这里,我代表辽xx学院的全体教师,向你们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社会、学校、家长都对你们寄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你们不负众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应该树立起一个远大的理想,就像一棵树,正是有了对阳光的渴望,它才可能直插云霄;就像一只鹰,正是有了对蓝天的向往,它才可能遨游天际。只有有理想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才能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人生非坦途。同学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有很多困难。对于每位同学来说,大学的学习意义重大,然而大学生活又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完美,你会发现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朴实的、平凡的、甚至是艰辛的:也许原来你们向往的课程很乏味,大名鼎鼎的教师也很平常,期末考试的紧张和辛苦,甚至比高考还要累。但是,你也会发现,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丰富的:上课、讲座、演出、比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同学聚会,如果你愿意,你们也会忙得不亦乐乎。 作为教师,我们会本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成为你学业上称职、合格的导师,也会努力成为你生活中的朋友,遇到困难时,老师们将会给你一份力量,也会跟你一起分担。获得成功时,请与老师们一道分享。
最后,我祝福同学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是愉快的、幸福的,是你一生中,最骄傲和值得回忆的阶段。也期待着四年后,还是这个地方,毕业典礼上,见到硕果累累、更加成熟的你!
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2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和大家的交流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层,衷心祝贺同学们经过多年苦读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员,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孟子将“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同学们的到来无疑是我们郑州大学每一个老师的乐事。
第二层,和大家交流一下对学习的认识,这也是我和大家交流的重点。当年神光向达摩求法,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我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直乘,徒劳勤苦。”意思是说,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须勤苦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之人渴望成功只能是痴人说梦。修佛如此,要学好我们的专业同样如此,既需要有恭敬心,更需要立勤苦志。
在很多同学看来,大学不用像高中那样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战了,于是彻底放松了自己,这是不对的。大学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苏轼说:“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短暂的,有一个卖牛奶的做广告,从你出生那天开始,就喝我们的牛奶,每天喝一袋,只要坚持喝到36500袋,保证你活一百岁。百岁高龄也只是36500袋牛奶的事,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生活只有短短几年呢?所以经不起挥霍。
我给大家算笔账,本学期总共20周,140天,现在已经是第三周了,还剩17周119天,在这17周中,星期天占了34天,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放假又占了10天,还剩75天,每天休息8小时,另外,吃个饭,聊个天,上上网,遛遛弯,能剩下10个小时学习就不错了。这样一折算本学期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就不足32天了,平均到每一门课上只有几天时间。每一个学期也都大致如此,所以时间是如此地短暂,应该继续发扬高中时期枕戈待旦的拼搏精神。总之,与其潇洒做梦,不如努力圆梦,今天只有努力圆梦,明天才能安心做梦。
圆梦既需要我们夯实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健康的心智。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当发现周围人人皆是优点时,你就生活在了天堂之中;可是当你无视别人的优点而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时,你便生活在了地狱之中。放眼学界,立足专业,以长者为师,以能者为师,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这是学习的智慧。在专业学习中,要处理好课堂领会和课外巩固拓展的关系,须知课堂讲授强调的是整体接受,而课外学习则更能突出个性发展,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扬长避短,洪钟善撞,多向师长请益,必会有所成就。
第三层是一个期望。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除了需要自身扎实的学养之外,还离不开同学们的督促,教学相长并非虚话套话。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感谢同学们培养了我,不是哗众取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同学们指出了我的不足,让我在完善中成长。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如此,我们郑州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将更加辉煌。
最后一层意思是一个祝愿,真诚祝愿大家在郑州大学求学期间学有大成,为我们的人生涂上绚丽的色彩,为我们的生命作好坚实的奠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3
9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分别在闵行校区东田径场、中山北路校区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8900名新生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开学典礼上,校长陈群首先代表学校、全校师生和校友对全体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祝贺大家成为华东师大这个和谐、友爱、进取大家庭的新成员。
以20xx级硕士新生向婧怡同学曾在云南楚雄彝族山区支教为例,陈群希望每一名新生都能够从容自信、踏实努力地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作为校长和学长,陈群向全体新生阐释了师大内敛踏实的独特气质、自由浪漫的人文气息、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以及不断追求更高学术卓越和更大社会贡献的办学理想。对于大学生活,陈群用了“美好、辛苦、责任”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对全体新生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大家能够主动融入学校,不畏艰辛,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创造和享受美好充实的大学生活;希望大家不仅能够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在和老师同学的朝夕相处中学会理解别人、为他人着想,而且能够承担起“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华东师大人的责任。
作为教师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谈胜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分别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即使进入最好的大学,也不等于你会自动成为栋梁之才”,谈胜利建议新生要调整好心态,做好大学乃至人生的规划;要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善于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要停止求知的脚步、不要怕吃苦,要敢于做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担当的人。李政涛在发言中与新生分享了自己克服口吃、自我磨练的经历,并从“做谁的学生”、“做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成为这样的学生”三个角度探讨了“学生”一词的内涵,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我磨练的精神。
中国语言文学系20xx级硕士研究生周文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xx级博士生丁雪辰,与新生分享了他们在师大学习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周文波用充满诗意、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他眼中的师大和大学生活,建议新生在大学期间学会自主思考、勇于认识自己,不厌于平凡、不怯于挑战。“华东师大是一个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证明自我价值的黄金殿堂”,丁雪辰希望新生能够在华东师大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守高尚的心灵、保持简朴的生活,努力成为学院和学校的骄傲。
作为新生代表,商学院20xx级本科生张弛、软件学院20xx级本科生尤豪谦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张弛表示,大学是一个包容万象的地方,希望自己和所有新生一起努力,使大学的四年时光成为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精彩而充满激情的青春年华。尤豪谦则表示,大学对于新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肩负更多的责任与使命,“给梦想装上坚持的程序,就是永动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4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xx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
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着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5
亲爱的同学,家长们:
晚上好!欢迎来到人间天堂杭州,欢迎加入浙江大学!首先,我谨代表学校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刻,大家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兴奋、期待和疑惑。大学是什么?在浙大做什么?未来会怎样?今天世界的信息如此发达、瞬息万变,让我们一同去思考这几个问题。
同学们,大学的英文“University”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词语,由联合和多样即uni和vers组合而成,早期的大学也的确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管理的一种自治联合体。一千多年来,大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承,到发现新知,发明新技,服务社会,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但是,无论大学如何变化,学生始终是大学的主人,培养学生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大学,即使是哈佛、耶鲁、浙大这样国内外最好的大学,也只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和帮助。启迪心智的课程,深邃洞察的讲座,挑战自身的实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犹如百花园中肥沃的土壤,教师精心培育和细心浇灌,但是除了你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担保你会有成功的人生,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没有人催促起床,没有人督促作业,甚至连缺课也可能没有人知道,与中学不同,你的生活、学习都将由自己作主。迎接和适应变化,是你到大学的第一课,这门课非常重要,它将为你开启学习掌握自己命运大门,这恐怕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探索一生的学问。
同学们,加入浙大是你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最明智的选择之一。百年浙大,历史辉煌,以家国为使命,担当引领,开创先河,被美誉为“东方剑桥”。今天的浙大,校园如画,人才辈出,气势如虹,已踏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在这里,你们将接受中国最好的科学与人文教育,与名家大师一起研修经典,探求未知,与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一起遨游知海,规划未来;你们将立足中国最具灵性和开拓精神的浙江大地,汲取先贤智慧,修炼内心质朴,聚集创造激情。浙大,有浙江根,有中国魂,有世界梦!
竺可桢校长曾这样对新生讲过: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你们都会选择一个专业,课堂上,老师也会教给大家一技之长,但这显然只是你来浙大的一小部分。在浙大最重要的是学会“即事而穷其理”,成为一个有主张、有作为、头脑清醒、不盲从、求真求是的人;也只有这样,在毕业之后,才能不贪图享受,内心质朴强大,成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转移国运、引领未来的人。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做准备,未来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挑战与诱惑。几天前我看了一部电影——斯派克-琼斯编导的“她”,讲的是作家西奥多偶尔使用了由操作系统虚拟出来的萨曼莎,“她”睿智、幽默、敏感,使作家深深迷恋,不能自拔。这提出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命题,在信息和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如何保持和认识自我!尽管这是一部未来洛杉矶的科幻电影,却让人感到距离我们如此之近。高度发达的智能信息服务,可以让你在虚拟世界中纵横驰骋,也可以使你沉迷于虚幻和虚荣,忘却现实世界的艰辛和应担当的家国责任;可以让你在转瞬之间,行万里路,知天下事,也可以使你充斥焦躁与不安,失去理性的独立与判断。
面对既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的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内在理性和人文素养,更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决断能力。我们看到太多的人,宁愿听信似是而非的传闻,也没有耐心等待真相浮现;宁愿用网上信息做快餐式的拼凑,也不愿宁心静气地理性思考。互联网使世界越来越小,也使信息变得纷繁复杂、混沌不清,我们的社会是多么需要更多的理性与冷静,而这正是你们需要在这里学习和磨练的。我建议大家,多阅读人类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少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花边传闻;多用批判眼光审视现成的结论,而不是盲从和迷信所谓的权威;多花时间参加集体活动,锻炼沟通交流能力,而不要沉湎在虚拟世界的幻觉之中;更多地去学习和培养自己“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眼前的急功近利上。
大学如同一段时光匆匆的旅程。有人说它枯燥、艰辛,也有人说它丰盈、繁华。未来有一天,你会想起曾经的浙大岁月,无数午夜的灯火,温暖过学子的心灵,无数侧畔的光影,问候过求学的艰辛。1400天的本科生活,今天是第一天,要珍惜每一天。教室操场的老师同学,启真湖畔的风花雪月,紫金港的烟雨云霞,都要将它们收进眼底,摄入手机,刻于心头。
祝大家每天都过得快乐充实!
也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谢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6
看着你们欢快地走入燕园,我常常想起我的“初入燕园”。尽管路途辛苦,但满怀憧憬,无比兴奋和激动。不同的是,你们大多不必像我那样光脚走路和站乘火车了。这种“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这种进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父辈们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国家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今后几年的北大生涯将奠定你走向未来的深厚根基。怎样打好根基,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学会“包容”,养成泰山不弃抔土、河海不择细流的胸怀。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首先在于她的包容之大。今年暑期,杜维明先生给我写了一封长信。杜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燕京学社的前任社长,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他在信中说:“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对话的文明、包容的文明”。我对杜先生的这些理念是非常认同的。上个世纪初,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北大的辉煌。100多年来,包容始终都是北大人所坚守的传统。对同学们来说,包容是眼界、是胸怀、是气度,但也是修行。你们非常优秀,但我还是特别希望你们努力放下身段,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甚至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我校前辈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要求我们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认识并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人类的理想社会就能实现。
第二、学会“生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相比“绿色生存”,同学们可能更擅长“数字化生存”,网络上虽然可以“种菜”、“偷菜”,但网络上没有鲜活、多样的生命,更没有融会北大精神的美丽燕园。燕园的美不仅在于其古朴典雅,更在于和谐自然。为了使校园更加美丽,我们提倡“低碳”生活;为了支持我国政府关于“减排”的国际承诺,北大和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其他9所世界一流大学一起,提出并展开了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这一行动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希望各位新同学,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学习、生活方式。
第三、学会 “专注”,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努力从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校园有形的围墙不可能带给你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海量的信息会带来很多新的诱惑,很容易把你们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走,使你们忙着追热闹赶风潮。但是,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就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练就专注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好利用好学校为你们提供的优质资源。我还向同学们特别强调,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现有知识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1958年,我国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我们的校友邓稼先先生在接到任务后,回家对妻子说:“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从此邓老隐姓埋名,与世隔绝20xx年,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与邓稼先一样,我们北大还有很多杰出的教师和校友。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牢牢记住的是,只有当你将自己的生命和力量都奉献给了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北大人,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的主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7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欢迎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成为园的新主人。在此我代表全体教师承诺,将恪尽为人师者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中的职责,以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热情助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成才,不辜负“半国英才聚”的重托,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向同学们学习,与大家共同进步。
看到大家,我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自己参加开学典礼时,初入园的激动;想起作为辅导员迎来上一个五字班时,他们意气风发的笑脸;更想起在参加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听到的很多同学,也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同学,向我讲述的他们的梦,以及当时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正如录取通知书上所写的,“,是你一生的骄傲”。梦圆,是对大家过去几年中追求卓越、不懈努力的最好褒奖。这一刻你有理由为自己而骄傲,并得到我们最衷心的祝贺。
一个梦想的达成,也意味着另一个更远大征程的启航。如何由一名xx大学的新生,真正成长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xx人”,是大家需要用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这里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第一,是积极面对挫折的挑战,并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你可能正在憧憬着大学生活很多美好的第一次,但也将会和另外一些第一次不期而遇。你可能第一次遇到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状况,第一次发现“学霸”的称号似乎正在离开自己,第一次身边有这么多明明可以靠智商吃饭,却偏偏还那么努力的小伙伴,自己好像在哪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甚至,你可能会遭遇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及格。如何应对这些不如意甚至挫折,是你很快将要面临的考验,并很有可能成为决定你的大学生活是走向新的辉煌还是最终陷于沉沦的分水岭。
同学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当这些挫折真正来临时,无须恐慌,这几乎是每一个xx人必须经历的一课;也不必沮丧,它其实向你指明了突破原有极限,再次得到跨越式提升的方向;更不要一蹶不振、就此甘于平庸,而应始终以“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自勉,不忘追求卓越的初心。所谓“卓越”,并不简单等同于成绩或排名,最重要的是不畏惧任何困难、竞争和挫败,竭尽全部心智和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只要做到这点,你就始终可以像今天这样,坦然并自豪的为自己喝彩。同时,在战术层面上,也提醒大家有意识的去体会大学阶段知识和教学的特点,尽快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特别是希望大家能勇于求助,善于发问。每一位老师都将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
第二,是树立明确的目标,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朱熹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同学需要避免的恰恰是善于记书、精义,却忽视了志在何方。如果说今年六月之前你的目标聚焦于高考,那么身处之后,又应该为了什么目标而学习,为了什么理想而努力?这绝不是什么遥远甚至虚无的问题。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通过你自己的深入思考后自主选择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你主动学习、深入钻研、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而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抱负和担当外,还需要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由此明晰自己的人生规划。
今年寒假我和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交流,他们问我在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求学期间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了一系列选择,并最终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大一学年末专业分流,我从有悠久历史的土木工程系,来到了成立不久的建设管理系;大四又选择了房地产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完成了从工学到管理学再到经济学的转变;20xx年博士毕业时,房地产已经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行业,我却选择以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立志于为这个纷繁复杂的市场增加理性的力量。这些选择在当时看来都有点“非主流”,但每一次我都坚信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也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也正因为此,才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始终甘之如饴。至于社会上讨论的所谓“热门”专业等等,我觉得反而不必看得太重。无论哪个专业,我们瞄准的都是其中最顶尖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足够的空间成为我们的舞台。xx人应当有这样的眼界和自信。
同学们,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已经向大家拉开帷幕,园提供的无限可能正在等待你的探索。期盼着大家以初为xx人的自豪作为新的起点,在挫折中成长,追求理想不断前行。今天,你因为成为一员,而拥有一生的骄傲;明天,相信也终将因为自己卓越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而成为骄傲!
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教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来到我们的广院,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你们经过多年的拼搏,战胜无数的竞争者,成为这个校园的新主人。今天我有幸作为两千多名教师的代表在这里发言,非常高兴。首先,对20xx级本科、硕士、博士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30多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幸运地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名新生。所以,此刻,我能真切地体会到你们心中的那种喜悦和激动。我想我和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往传媒大学、敬仰传媒大学、热爱传媒大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你们来了,定福庄这个不大的校园增添了生龙活虎的新成员,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作为一枚血统纯正的“资深广院控”,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我想跟年轻的你们分享几句话,同时与大家共勉。
第一,不忘初心,坚持理想
我们是一所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我想说,大家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进入了传媒大学,是十分睿智的选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传媒事业与人类如影随形。我们的祖先最初是在岩石上作画传递信息,后来在绢帛纸张上书写传播文化,接着又发明广播电视,给传媒插上了电翅膀,让古人“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近些年又从无远弗届的电子媒介发展到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传播平台——然而,不论传媒的介质、渠道如何变化,它造福人类的特质都不会变。我们传媒大学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就是这样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责任重大,非常光荣,而且,不会下岗。近几年,随着传媒业界一些人的离开,当下对初心的铭记和对梦想的坚守,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力争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人,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二,刻苦读书,勤于思考
没有思想的媒体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传播力和影响力。优质的媒体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有速度的传媒人来打造。高考成功之后,考研考博成功之后,你们即将在心仪的广院开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你会看到很多高颜值的同学,也会面临很多的机会和选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诱惑,你需要先确立一个小目标。不是要挣他一个亿,而是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需要自己来发现、设计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并为此承担责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无论你在几年后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从今天开始都要静下心来,用功读书,少看手机,独立思考,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为之不懈奋斗,为将来进入媒体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我和我的同事们也会竭尽所能,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包括社会资源,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同学们,因为,你们是传媒业的未来,世界归根到底是你们的,我们老师将为学生当好铺路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继承传统,共创未来
我们学校虽然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八个大字不仅镌刻在校训石上,更是成为一代又一代广院人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准则和纲领。就拿我所在的新闻传播学部来说,老一代新闻教育工作者赵玉明教授、曹璐教授、王振业教授等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业务精湛,拥有金子般的人品,一流的学问,他们给我们晚辈后生树立了永远学榜样,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也培养出了以白岩松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传媒人。在教育部第三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排名全国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几代广院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努力,几十年的深厚学科积淀。跟我们求学时期的广播学院相比,现在的传媒大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从海量的图书文献资料,到各种精彩纷呈的学术论坛讲座;从优秀的师资队伍,到才华横溢的同窗好友;我们的学术环境越来越好,在社会上口碑也越来越响亮,我们的校友遍布各级各地各类媒体,成为传媒界的中流砥柱和领军人物。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营造出自由、开放、宽容的学术氛围。在这个美丽的校园学和成长,度过几年美好的时光,大家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现在,我们和你们需要做的是,将母校的优秀传统继承下去,用今天的拼搏和努力,创造中国传媒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传媒大学是很多人的梦想,祝贺大家今天圆梦“广院”。我知道,在每一位学子的心中,母校都是最美的。老师现在想说的是,有你们的广院会更美好。今天,你们从这里起航;未来,母校以你们为荣。
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9
20xx年9月6日下午13:0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在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顺利举行。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党委书记汪海萍,党委副书记万明霞、副主任代蕊华和李政涛以及各事务部主任、各系所党政领导和教师代表、教育学部全体新生与新生辅导员出席了本次开学典礼。典礼由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韩春红主持。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正式拉开帷幕。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袁老师首先代表教育学部全体教师欢迎新同学的到来。随后,袁老师以“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你们做好准备了吗?”的提问展开了一场关于“大学给了我什么,大学希望我怎样”的精彩演讲。
袁老师指出:大学会带给同学们丰富的知识,亲密的朋友,不同的体验,但最重要的,大学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经验思维转变为科学思维,经验思维缺少知识与理性。对此,袁老师认为同学们应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去认真读经典,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第二,由小我思维转变为大我思维。人是社会的人,要重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要有社会意识,关心、了解、参与社会。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更要有社会能力,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发展起来。因此,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改变和改造社会。第三,由消极思维转化为积极思维,对此,袁老师借创业者张一鸣的例子向在座的同学们提出有成就的人所拥有的五个特征。
一是永远充满好奇心,不断接受新事物。二是对未来世界充满乐观主义的倾向,相信变化会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关于选择“没有最好,只有选择一个不是最坏的”,人生一定要对未来充满乐观,而不要让悲观支配我们。三是不甘于平庸,“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从跨进校园的那天起同学们就应该树立崇高的志向,不断设立新的,更远大的目标。四是不傲娇,延迟满足感,要保持一定的定力。五是对重要的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走弯路。对此,袁老师表示,学校与老师都会提供帮助,但重要的是大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确立自己的目标。最后,袁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入学伊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改变思维,学会独立思考,汲取正能量,成为一个“基础厚、能力强、负责任、复合型”人才。
随后,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顾小清老师代表教育学部的250余名教师在开学典礼上发言。顾老师围绕自己在大学期间对自我认识、学科爱好的逐步探索与确立的过程,通过讲述个人的丰富经历,勉励在座的学弟学妹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兴趣所在,要一直保持着永不气馁的劲头,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最后,顾老师表示,教育学部的252名教师将在同学们未来的求学之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希望大家在师大、在教育学部的日子里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20xx级新生们的到来不仅让教育学部的各位老师们欢欣鼓舞,心潮澎湃,更是让教育学部的老生们认识到自己身为学长、学姐的担当和责任。典礼上,教育学部学生联合会主席陈建同学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在我眼里有梦想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对梦想的坚持才是真正的积极乐观”。陈建同学在发言中指出,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不忘初心,做追求极致的梦想家,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为梦想而奋斗。
作为对老师和学长的回应,新生代表、学前教育学系20xx级本科生郭璇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她表示地铁站中学长学姐的迎接,贴心负责的学导的帮助,辅导员耐心认真的答疑等等,这一切都让自己深切感受到了“爱在华师”的真正含义。并表示在学期伊始,自己也有三个目标:一是要有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不可松松散散背离了梦想;二是要积极主动,有自我追求,对自我负责;三是挑战自我,听从内心的召唤,拥有踏出自己安全区的勇气。随后,新生代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xx级硕士研究生柯婧秋发言。她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做到学习知识,关心社会,提高科研素质,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希望与在座的各位新生同学共勉。
简短休息之后,学部20xx级的本科生同学为在座的各位新生带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校歌》合唱。轻快昂扬的歌声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也道出了教育学部对全体教育学子们的殷切期盼。
在共同观看了教育学部的介绍视频之后,20xx年新生开学典礼下半场正式开始。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汪海萍教授为新生上了生动的大学第一课——说说华东师范大学。已与华东师大结缘36年的汪老师满怀深情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师大的故事。她通过介绍华东师大的前身、历任校长、名师大家,道出了师大的文脉传承。华东师范大学秉承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文脉和圣约翰大学“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优良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始终以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和以教师教育为优势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为特色,努力建设以培育全人为目标的、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学府。最后,汪老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的未来由全体师大学子共同书写,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历代师大人的精神风貌,始终怀着赤诚之心,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在师大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至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xx级新生开学典礼圆满落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新成员们将在华师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牢记师长们的教诲,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己任,努力将教育学部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0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和大家的交流包含四层意思。
第一层,衷心祝贺同学们经过多年苦读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员,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孟子将“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同学们的到来无疑是我们郑州大学每一个老师的乐事。
第二层,和大家交流一下对学习的认识,这也是我和大家交流的重点。当年神光向达摩求法,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我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直乘,徒劳勤苦。”意思是说,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须勤苦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之人渴望成功只能是痴人说梦。修佛如此,要学好我们的专业同样如此,既需要有恭敬心,更需要立勤苦志。
在很多同学看来,大学不用像高中那样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夜战了,于是彻底放松了自己,这是不对的。大学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苏轼说:“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短暂的,有一个卖牛奶的做广告,从你出生那天开始,就喝我们的牛奶,每天喝一袋,只要坚持喝到36500袋,保证你活一百岁。百岁高龄也只是36500袋牛奶的事,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生活只有短短几年呢?所以经不起挥霍。
我给大家算笔账,本学期总共20周,140天,现在已经是第三周了,还剩17周119天,在这17周中,星期天占了34天,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放假又占了10天,还剩75天,每天休息8小时,另外,吃个饭,聊个天,上上网,遛遛弯,能剩下10个小时学习就不错了。这样一折算本学期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就不足32天了,平均到每一门课上只有几天时间。每一个学期也都大致如此,所以时间是如此地短暂,应该继续发扬高中时期枕戈待旦的拼搏精神。总之,与其潇洒做梦,不如努力圆梦,今天只有努力圆梦,明天才能安心做梦。
圆梦既需要我们夯实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健康的心智。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当发现周围人人皆是优点时,你就生活在了天堂之中;可是当你无视别人的优点而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时,你便生活在了地狱之中。放眼学界,立足专业,以长者为师,以能者为师,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这是学习的智慧。在专业学习中,要处理好课堂领会和课外巩固拓展的关系,须知课堂讲授强调的是整体接受,而课外学习则更能突出个性发展,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扬长避短,洪钟善撞,多向师长请益,必会有所成就。
第三层是一个期望。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除了需要自身扎实的学养之外,还离不开同学们的督促,教学相长并非虚话套话。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感谢同学们培养了我,不是哗众取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同学们指出了我的不足,让我在完善中成长。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如此,我们郑州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将更加辉煌。
最后一层意思是一个祝愿,真诚祝愿大家在郑州大学求学期间学有大成,为我们的人生涂上绚丽的色彩,为我们的生命作好坚实的奠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1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3300多名20xx级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清华园里扬起理想的风帆,挥洒绚烂的青春!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喜悦和激动。你们和很多年青人一样都有一个清华梦。在你们之中有一位叫索朗旦增的同学,他的家在西藏靠近边境的浪卡子县,他经历了47个小时的旅途奔波后来到清华,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索朗旦增家境贫寒,在拉萨上中学期间每年只回家两次,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祝贺索朗旦增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也祝贺全体20xx级的同学们圆梦清华!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清华,你们将浸润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在清华,你们将有机会聆听学术大师的教诲,有机会到世界各地交流学习,在更具柔性的培养体系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在清华,你们可以在200多个兴趣社团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里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我相信,你们将在清华收获最美好的大学生活。1981年,70岁高龄的季羡林学长在散文《清华颂》中写道:“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的早”,“清华园却不仅仅是像我的母亲,而且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确实,在所有校友心里,清华永远是美丽的。今天,我想对你们说,“有你的清华会更美!”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你们可以发现园子里“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的诗情画意。秀美安谧的环境确实能涤荡人的心灵,让人憧憬、引人遐思。今年,同学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我送给你们的书—《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诗人亨利·梭罗的不朽名著,讲述了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作者在瓦尔登湖边远离尘嚣、简朴至极的生活和瓦尔登湖随四季变幻的湖光山色。当时的美国,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人们把追逐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目标。梭罗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反思,他不屈从于庸俗的现实,追求生活的本真,最终收获了超凡高洁的思想。一个多世纪后,我们仍能从《瓦尔登湖》中获得灵魂的滋养。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摆脱物质的奴役,在安静思考、默默守望、执着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万物得其本者生”,大学必须牢记并笃行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人才培养上。大学需要一个安静美丽的校园,校园的风貌体现了大学的品位和境界。在我心中,清华园的美丽景象还应该包括:繁花落叶间教授行走在去教室的路上,藤影荷声里同学们在长椅上读书,墨韵书香中校长与师生谈心论道。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你们已经迈进清华的大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此展开。我想,你们现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忘却曾经的成绩和掌声,忘却一时的满足和得意,解放心灵、释放真我,在宁静中寻找新的梦想。
希望你们在宁静中追问本心。青年人应该努力充实精神而不是崇拜物质,应该直面内心而不是随波逐流,应该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个人如果缺乏内心的指引,就很容易在一片嘈杂声中迷失自我,耗尽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多只能得到平庸的优秀和贫乏的成功。同学们,你们需要反复地追问,什么是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什么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你们前进的不竭动力。追随本心的召唤,你们才能铸就无悔的人生。
希望你们在宁静中坚守初心。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你们会面对很多选择,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抵御诱惑,才能不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刚刚毕业的20xx级经管学院本科生卢昌婷,进入大学后被戏剧的魅力所折服。她加入话剧队编剧组,创建音乐剧社,坚持早上7点朗读莎士比亚、易卜生、曹禺的作品……毕业时,面对进入投资、互联网领域工作的机会,她最终选择到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戏剧专业深造。我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卢昌婷同学就一定能够抵达梦想的彼岸。
希望你们在宁静中笃学砥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不仅需要安静的环境,更需要安静的内心。只有心无旁骛、潜心笃学,才能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只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才能超越自我、升华人生。清华校友、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因沉迷于数学而被称为“呆子”,他在追梦数学的传奇人生中,以“人家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的精神刻苦钻研,成为中国解析数论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创始人。同学们,勤奋是理想的阶梯,困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在宁静中笃学、在砥砺中前行,你们就一定能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在《人月圆·梅》这首词中写到“殷勤唤起,大地清华”,这里“清”意味着纯洁、安详,“华”意味着茂盛、希望。同学们,从今以后,美丽的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2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很高兴也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说几句话。今天正值教师节,接到学院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开始想应该说些什么?这时,我才忽然发现一个不期而遇的巧合,就是今年是我进入新闻学院工作整整二十周年,也就是我从教整整二十周年的纪念,新闻学院84年的辉煌历史,我也见证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岁月。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今天,1993年的初秋,不记得是否也象今天这样阳光温煦,只记得怀揣尚未捂热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博士学位证书,也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图书馆旁边的老文科楼二、三两层,新闻学院所在地。当时的院长,丁淦林教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一间简陋的堆满书报的办公室,让我坐在他的对面,看着我的眼睛,很郑重地对我说,你是从中文系来的,没有经过新闻训练,你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到媒体去实习,培养“新闻感”。于是,我怀揣着张骏德教授给我开的介绍信,开始闯入到上海电视台著名的“新闻透视”栏目组,跟随记者四处采访;几个月后,我又闯入“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组,开始跟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后来,则是中央电视台……,并以不同的方式与他们合作,这是我对中国传媒业参与式田野调查的开始,这要归功于新闻学院的传统。由此,我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与中国的电视发展与新闻发展结合在一起。
1993年,当时复旦新闻学院的广电专业尚未建系,虽然我们广电专业1984年在全国就率先创立,但是在我进入新闻学院的时候,广电只有专业主任张骏德老师,光杆司令,我成为他的第一个兵。现在张老师已经退休,我也成了广电系的老人,真是令人感慨。岁月匆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也已经上大学了,可以在现场与大家坐在一起了。从那时到现在,广电系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在全院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长足的发展。但是对我来说,真正的起点却是在丁淦林老师的办公室开始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无痛苦地被-迫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学象牙塔里走出来,从所谓小资趣味里走出来,来面对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剧烈的发展与变革,并从中寻求自己的学术道路。在这二十年中,我其实也是不断地回想和思考丁老师说的“新闻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学新闻的和做新闻研究的人来说,“新闻感”是最重要的?
20xx年9月,丁老师不幸去世。其亲属为他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作为纪念文集。这本文集既是丁老师的个人学术史,也是新闻学院的发展史,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见证史。我读完之后,才觉得真正触摸到一些他对“新闻感”的理解。在丁老师从教一生的经历看,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是两件:
一件是与第一线新闻实践的有机联系。1954年他在复旦新闻系大四年级的时候,大实习去安徽的淮南记者站,到淮南煤矿采访,走遍了主要矿井,竖井、斜井,爬行到掌子面,每次下井要走一二十里,手脸皆黑。到淮河大水现场采访,亲眼目睹工人家属把自己的房屋腾出了,让被淹的农民住,目睹穿着背心和短裤的几位干部在堤坝上讨论,其中一位是省委书记曾希圣。1957年,丁老师带学生在江苏徐州实习,下农村采访,和当地记者一样,背包里带着煎饼和咸菜,就着河水吃。睡到半夜,听到人大喊“水来了”,大家就一起转移到高地去,“的确很辛苦,有危险,但心无杂念”。丁老师,包括今天在座的很多老师,他们这一辈新闻学研究的学人,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获得“新闻感”。而所谓“新闻感”就是对社会发展脉动的把握,就是保证新闻实践的第一线永远是其学术研究问题意识的来源,这样,新闻与学术才能够生生不息。
另一件是丁老师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与执着。丁老师回忆王中教授受到批判的时候,新闻学院的师生挺身而出,批评当时的《解放日报》: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术问题?丁老师自己在学术道路上,务实求真。在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接触、查找、寻访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注重调查研究,不搞清楚不罢休。这种正直与诚实的学术伦理,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楷模。这种精神,也希望能够在新的一代学人中传承下去。务实求真,它也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新闻业坚守的职业伦理。在丁老师的时代里,新闻系在陈望道先生的引领下,复旦大学最知名的大师们都来到新闻系上课,群星璀璨,郭绍虞《语法修辞》、方令儒《大学语文》、周谷城、周予同《中国通史》、漆琪生《政治经济学》、胡曲园《辩证唯物主义》、贾植芳《苏俄文学》等等,我的导师蒋孔阳先生也曾到新闻系给本科生上课。今天,新闻学院本科二加二的通识教育体制的改革,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回归。它要培养的应该是真正具有学术精神和学术视野的年轻一代新闻人才。
诚然,今天中国社会已经与丁老师那一辈成长的环境完全不同了。甚至与二十年前也大为不同。二十年前,我坐公交车到电视台的栏目组,推开门就进去了。到新闻学院找各位老师,也是敲敲门就进去了。但是现在从电视台到新闻学院,到处充满了门禁,没有许可不得进入。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今天,农村来的新同学已经很少了。前些天,童兵教授作为志德学院的院长迎接报到的新生,有人问,是否有家境不好的同学,他说一个也没看到,因为他问到的同学们,都拥有手提电脑。
今天新闻业的发展与实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新技术、新产业、新兼并、新垄断,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也同时降临。媒体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大幅下降,社会对媒体的信任度跌破底线,新闻生态恶化,不实新闻和谣言充斥,传统媒体利润下滑,严肃媒体难以自保,资深记者纷纷出走……。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范围内新闻专业主义的悲观图景。因此,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无法避免地要扪心自问,我究竟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新闻,它还值得我们做什么?这些问题,也将决定并伴随着诸位新同学在新闻学院的求学轨迹。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坚信一点,新闻最终是要由人去做的,负责任的记者和负责任的报道是任何新闻业的基石。归根到底,新闻业是人的事业,也是造福人类的事业,任何违背这个原则的发展,都会受到惩罚。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最坏是因为失序,也正是因为失序,它也前所未有地需要重整秩序。公正而诚实的新闻业,是一个追求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无法割裂的内在组成,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只要你进入新闻学院,你就必然与这一使命联系在一起。都说复旦是最小资的大学,风-花雪月固然重要,但是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中,只看到风-花雪月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对学新闻的学子来说。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世界的暴-力、战争、贫困、饥荒,灾难,所有这个世界现实的甚至是恶的一面,不说为了同流合污,而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推进这个世界走向和平与公正贡献力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向丁老师这一代人学习,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学术生命与这个时代、社会融汇在一起,学习如何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传统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鲁迅先生在病重时,临终之前,最后的文字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愿以此与大家共勉。谢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xx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着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4
亲爱的20xx级新同学们,各位自豪的父母们,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最近几天,对全中国的不少年轻人来讲,都是一个值得用一生去回忆的日子,因为在你们的人生词典中,“高考”一词将永远成为过去时。对在座的各位同学来说,更因为你们的将来时将永远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富贵无论贫贱,无论成功无论失败、无论伟大无论平凡。在这里,我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全体老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借此机会对你们、你们的家长和高中老师对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信任,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座的各位,你们是最幸运的一代西外人,再有三个礼拜的时间,我们将迎来西外大的60华诞。《论语》中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一代代西外人开拓进取、发愤图强。近几年,学校面貌更是日新月异,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天的西外大,已是我国最好的外国语大学之一:是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双语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明年我校也将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XX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本科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给我校英语专业的评价是:“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我觉得,这一评价,其实是我校总体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一个真实写照。在今后的四年里,你们将充分享受西外大的优质教学资源,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朝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步步逼近。
同学们,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灿烂美丽,纯真简单。然而,这更多的是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的想法。对于在校大学生,某一段时间你也许会狂妄自大到觉得自己会成为steven jobs第二,甚至梦想用一个月的时间发明出iphone10。但另外一段时间你却会因为一次考试或者和同学的一点小摩擦觉得痛苦无比,暗无天日。
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大学生活。借此机会,我想就大学生活跟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你们分享三点感想。
首先,大学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除了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同学们的个人修养、理性思维、文化认知、社会意识和体能发展,使同学们将来成为积极自信、关爱社群、有诚信、能承担的社会栋梁。大学的责任不是培养“高富帅”和“富美白”,大学也培养不出“暴发户”和“富二代”,大学的目标更不是让大家都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我们的目标在于帮助同学们在智力、品格、心理、创造性、逻辑思维、社会交往能力、适应性、领导力、毅力、价值观、审美能力等等各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学们,在大学四年里,在以上各个方面,请帮助我们培养你自己。除了你的专业课以外,请走进图书馆去阅读,跟大师们辩论;去聆听一次哪怕跟你的专业风牛马不相及的讲座;去试试看自己能为同学、学校、社区或者家乡做点什么。这样,当你毕业的时候,你就会
(1)成为具国际视野、品行高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2)不但掌握学术前言动态,亦具有广阔的文化知识和通识基础;
(3)开放、宽容,具有独立探求知识的精神;
(4)具备批评意识和创新思维;
(5)具备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实践健康生活模式。
其次,我想强调,就学术精神来讲,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当下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缺乏创造力的煤老板、房地产大亨,相反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时代需要真正的批评意识和创造思维。不错,你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但千万要记得大学不是知识和数据的储藏室,大脑也不是储藏文件的优盘。我希望同学们大量阅读,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阅读后要进行比较和分析,看看每一位作者讲的是否正确,看看自己有没有不同见解,想想自己的见解用什么证据来支持。这样的批评意识和创造思维会让你受益终身。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有些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却成绩非凡。很多人非常欣赏阿迪达斯的广告词:impossible is nothing。我建议大家不要仅仅把这句话挂在胸前。对你们来讲,具有了创造思维,nothing is impossible。
第三,我希望同学们学会感恩,这一点对于你们成长在独生子女环境中的年青一代尤为重要。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涌泉之恩,滴水不报”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一种悲哀。我希望同学们在人生中真正体会到:只有懂得了感恩,我们才能走出自我、关注社会,体谅他人、奉献公益,珍惜友谊、收获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20xx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跟你们一样,带着激动与期待,踏进了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校门;4年前的这个时候,怀着感恩之情,我又回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讲台上。所以,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学长。你们算是我的儿子辈学弟学妹。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小学弟学妹们的四年大学生活充实、精彩而富有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xx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扞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
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着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6
8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20xx级工商管理硕士(MBA)开学典礼在中北校区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10余名MBA研究生相聚丽娃河畔,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书记任国华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玉光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冯学钢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MBA 项目主任易凌峰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许鑫教授、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副主任华春燕老师、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兼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蓝发钦教授、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勇教授、部分授课老师及中心管理团队出席典礼,专业学位中心副主任欧丽慧老师主持典礼。
副校长周傲英教授首先表示了对于20xx级MBA新生的欢迎和祝贺。他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环境优美,素有“花园学府”的美誉。MBA经历20余年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著名商学院的基础上,凭借学校对MBA教育的重视和经济学、管理学深厚的学科底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最后,他希望同学员们学有所成,一起分享学校的荣誉与明天。
经济与管理学部党委书记任国华教授在典礼上发表讲话,他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部欢迎新生的到来,并介绍了学部的成立历史,部门架构以及师资力量。他希望各位同学在重返校园时,能够依旧保持当年求知若渴的状态,做到志存高远、求真务实,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许鑫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典礼上叮嘱新生们要以“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标准确定未来两年、两年半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积极的“深入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来更好的达成自己的追求,同时也告诫新生们在工作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工作、学习与关爱家庭同样重要,务必调节好心态,让工作和学习成为幸福生活的原动力。
MBA20xx级毕业生张海燕作为老生代表发言,她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她强调MBA学习更多是一种交流学习,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她希望学弟学妹在华师大二年半的学习生涯中,善于利用案例大赛等平台,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努力修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争取毕业后成为学贯中西,知行合一的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
MBA20xx级六班许毅同学代表全体新生在典礼上发言,他从开学前经历的学校和校内团体组织的11次活动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三点体会:首先,他强调我们需要有放空的心态;其次,需要勇于挑战已有的信念;最后他认为,生命在于折腾。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认真对待来之不易的校园生活。
典礼当天,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全国校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理事朱小怡老师为新生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史,从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讲到新中国建立后的飞速发展,将师大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新生面前,希望每一位学员能以师大人的新身份而自豪。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开学典礼通讯稿 篇17
同学们,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此时此刻,你们或许仍沉浸在旅途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之中,或许还在为终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文山题海而如释重负;当然,你们更多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诉你们,大学迎接你们的不仅有梦想、荣誉、激情和浪漫,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经历挫折、经历失败。
第一次班会,你会发现自己思想不深、视野不宽,不再是群体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课,你会感到节奏太快、难以适应,不再是老师目光的焦点;第一次考试,你可能成绩靠后、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于是,你们可能会开始怀疑以往的读书方式、学习习惯,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能力潜质。同学们,挫败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经历挫败,从挫败中学习,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懂得反思、学会坚守。长期以来,你们接受的大多是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的教育,你们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作为知识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你们无疑是优秀的。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要为你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为你们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大学培养的不仅是已有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未知世界的创造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教给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着成功。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和没有预设答案的探索,你们难免会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价值,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学会坚守,就是在挫败中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在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同学们,只有懂得反思、学会坚守,你才能在挫败中把握自我、拥抱青春、走向成熟。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寻找自信、挑战自我。挫败会让人迷茫。很多人会在挫败中丧失自信、迷失自我,来清华之前还是“梦想家”,来清华后,可能会“梦”没了,只剩“想家”了。特别是看到各种知识、信息、机遇迎面而来,身边的“学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会更加迷茫和纠结,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学生活就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只有在挫败中发现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成功不取决于你过去的成绩和基础,也不依赖偶然的机缘巧合,而是来自对自我的挑战,来自挑战中的成长和成熟。面对挫败,只有那些不断壮大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战胜自我、找到自信,从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挑战权威、塑造人格。在中学里,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你们难免养成依赖课本、相信权威、听从安排的习惯,努力在既定的路线上比别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学,你们可以听到很多精彩的讲座报告,接触到很多学术大师。权威值得我们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从。
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清华演讲,介绍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实验。演讲的最后,在谈到自己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体会时,他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森来访,我们说起犹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没有什么著名的宫殿建筑,却在思想、文学、科学等很多领域创造了不朽的辉煌。犹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却获得了20%多的诺贝尔奖。交流过程中,谈到犹太民族和当今中国教育的区别,我说,在中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回家后,家长一般会问“今天老师问了你什么问题”;而犹太学生回家后,家长会问“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我问他,是不是这样?本萨森校长说,不仅如此,犹太家长还会问“你问了什么问题老师没答上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创造者,只有勇于质疑,敢于发现前人的局限,才能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和判断,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独立的人格;只有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和理论,也才能激发新的思想、创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