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2023《八佰》观后感作文优秀11篇正文

《2023《八佰》观后感作文优秀11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细致的小编沉默帮大伙儿整理的2023《八佰》观后感作文优秀11篇,欢迎参考。

《八佰》观后感 篇1

华人皆如此,倭寇岂敢。

——题记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掀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同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这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一边繁华美丽、歌舞升平,一边是炮火猛烈,断壁残垣,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一河之隔的人,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希望渺茫,依然坚持战斗;明知此去不回,仍抱着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明知一去难见妻儿,仍愿为国捐躯……没有人想要牺牲,却有人为了和平,不得不牺牲,国难当头,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其中。八百壮士用行动证明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为蝼蚁亦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却仍有不屈之心。

电影中,租界里的人看着八百壮士浴血奋战却无能为力,现在的我看着那段黑暗的历史心潮起伏。电影展示的不是全貌,却也撕开了历史的一角,从中我看见有希望,从那无奈无助、无尽的黑暗中孕育。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血性一直如此,八百壮士代表的不只是战争的惨烈,更代表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决心。

没有战争不惨烈,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面对新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少,我们可以多了解那个黑暗的年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忘先辈为和平作出的牺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要铭记历史,毕竟,历史不是简单的白纸黑字,它是鲜活的记载,未来的灯塔。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炽热的爱国之情,为将来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添上自己的一笔。

观《八佰》有感 篇2

最近上映的电影《八佰》引发了热议,看过的同学有的说很血腥;有的`同学说故事很深刻,引人深思。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四行仓库大战一场,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的故事。

电影中一些场景令人难忘,比如日军在我方仓库墙壁上安装炸药包时,战士们自行背上炸药包往有日军的地方跳,每一位跳下去的战士大喊着自己的家乡和名字,和敌人同归于尽。还有战士们为了护旗,倒下了一批又一批,临死前都紧紧地护住旗子,直到最后一刻战士们仍然坚守着,最后旗子依然在楼顶飘扬,我被战士们那坚持不懈地毅力所震撼了。

影院里的人们都被战士们感动地哭了,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生活在和平年代,都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走出影院,妈妈问我:“这部电影可怕吗?”我摇了摇头,比起可怕更多的是感动。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谢团才说的话:“我们不只是在抵抗日本人,而是在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人还在,中华民族还没有亡!”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已经崛起了,国家也变得昌盛了起来。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他们那坚守的精神,这一种精神我们要永久地铭记。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3

“待我成尘时,你将看到我的微笑。”电影《八佰》是由管虎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通过极为纪实的镜头语言,极具内涵的光线色彩,和极为鲜明的人物群像,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性,一个生病自我救赎的过程,和已经麻木的国人的思想的觉醒。

《八佰》通过充满诗意极为纪实的镜头语言和大量的全景,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暴露在观众的视野,并让观众审视人性。在与日本官兵发生正面冲突时,一组通过手持拍摄的长镜头,手榴弹爆炸产生的摇晃感,子弹飞过产生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似乎让观众参与到了这场战斗,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压迫感。同时,大量的全景镜头,一条苏州河,隔开了两个世界。租界灯红酒绿,繁华一片。四行战场,横尸遍野满地废墟。租界里的人拿着望远镜看着这场残酷的“直播”。一个固定镜头,画面里的战士一个个绑着炸药包跳下去,用生命冲开敌人的防线。而这残忍震撼人心的一幕,触动了亿万万个生活在上层阶级的麻木的中国人。那时,思想的觉醒必定是建立在血肉之躯上的。

《八佰》里没有真正的主角,或者说人人都是主角。无论是正规军牺牲的悲凉,杂牌军逆境的成长还是租界人民的意识觉醒都在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张毅所饰演的老算盘,要么精于算盘要么胆怯懦弱。可在战场上害怕、自保、想家、逃离,这些往往是最真实的表现。可在经历了一个个战友牺牲后,开始学会反抗,不再蜷缩在墙角。而正规军也从开始的瞧不起到后来的互相关心惺惺相惜,通过相处、交谈、共战后,潜移默化的被杂牌军人的人情味感染。而这场战争牺牲成了一副良药,越苦越能唤醒这些病入膏肓的国人,唤醒了他们的民族尊严,唤醒了国人抗战的热血。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影片最后展示了如今的上海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静静地矗立在高楼之间,这也是对“八百”壮士壮烈牺牲最好的报答!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八佰》观后感 篇4

1937年8月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这期间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了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之久。而在这场战役的末期10月底,一场壮观的战争爆发了!而《八佰》,就真实地记录了这场战争的经过。

《八佰》主要讲述了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上海最后的防线——四行仓库的动人故事。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中华人民不畏战,誓与日寇决战到底的主题思想,令人刻骨铭心。

这部电影也是最令我震撼的一部国产抗战片。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一句话语是:“这边是天堂,那边是地狱。”它写出了中国抗战时期,上海大部分地区受到日寇的侵扰,如地狱般的景象,而在河对岸的租界中的西方列强却过着安逸的生活。由此反映整个中国都绿色作文网处于被日寇侵略的危机中。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是因为它原来现实中的战士是有血有肉的,是铁骨铮铮!

人,总得有个活着的理由!这些战士曾经都是农民,是什么使他们从原来的贪生怕死变为后来的英勇无畏,是什么使他们从胆怯畏战变为视死如归?是勇气和信念!这些战士虽然最终冲过桥,到达租界,然后又被列强缴械俘虏,但他们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他们是战士也是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我们不能原谅日本侵略者,更无法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但历史的车轮还要滚滚向前,所以我们唯有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这是新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适合我们的时代!我们唯有将过去的屈辱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祖国发展得更加迅速,更加辉煌!

八佰观后感 篇5

黄潇汉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角色就是端午了。端午本是一个在家乡种田的农民小伙,满分作文网因为战争和叔叔弟弟来到了将要沦陷的上海,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起初,他苟且偷生、畏战想家、多次想要逃回家乡,战斗时,他连枪都拿不稳,连敌人都不敢杀,是个被整个团蔑视的“懦夫”。但是后来亲眼看到叔叔被日军杀死,心里埋藏的怒火这才燃烧,他终于意识到逃避是没有用的。在他的最后之战,他为了保护战地里的旗帜不被日军打倒,不惜拼尽生命攻打敌军飞机,最终不幸中弹逝世,成为了全团的英雄,点燃了队伍的斗志。

端午从一位被鄙弃的“懦夫”渐变为被尊敬的“英雄”,这之间只有短短四天。是什么让他有这样巨大的改变,我想应该就是他的那颗爱国之心。只因这颗爱国之心,端午他点燃了全团的斗志,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河岸租界里的国民知道:宁作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时间的脚步在不断的前进,世间的尘埃在不断抹去,而历史是永不变的,那些拼命救了中国的烈士们,是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的。现在和平了,我们每天生活在安全的社会中,但遥想战争年代,中国的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当今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中华人民共和国伫立在世界的顶峰!

《八佰》观后感600字 篇6

影片故事很简单,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尾声,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三百余众(“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血性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唤醒了百姓守护国土的意志 。

故事背景却耐人寻味,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条约公侵略中国。蒋介石却认为赢得“友邦”的同情与干预是迫使日军停止进攻,坐下来和谈的唯一办法。淞沪战场只是他向国际社会表演的秀场。正如八佰电影中描述的,苏州河两岸,战士阵前百战死,美人帐下尤歌舞,断壁残垣隔着灯红酒绿;壮士决死,百姓尤欢,坐着飞艇的西方观察员喝着洋酒欣赏! 战后冯玉祥回忆淞沪战场:“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着,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

军队面临着全线溃退的局面。蒋介石还是认为留下一支孤军坚持抵抗,对于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有很大帮助。 此时的第88师也不再是全部德国装备的精锐部队。战争爆发后,第88师每20天就要补员一次,10月底已经补员6次。正如电影里描述的,这次补充到谢晋元麾下的战士来自湖北保安团。不过,也就是这些新兵战士,在已经随大部队撤退,明知留守闸北必死,得到命令后毫不迟疑地回到了阵地。

然而,蒋介石依靠外部环境来“休战”的希望破灭了。始终没有国家出来为中国主持公道,对日本一路绥靖。结果就是,数十万大军挤在无险可守的上海暴露在日军陆海空三军立体火力的猛烈打击下损失惨重;而在撤退的过程中犹犹豫豫,还在期待着“调停”,以至于原本可以做到的有序撤退沦为大溃败,间接导致南京保卫战的失利。

《八佰》观后感 篇7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无论大家以何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文明理性讨论。

《八佰》观后感300字 篇8

走出影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不论是影片中一江之隔的天堂和地狱;还是八十八师官兵绑满手榴弹奋身一跃;亦或是那句“娘,孩儿不孝”等片段,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他们又是谁的儿子、谁的父亲、谁的丈夫。 抗战胜利已经75年了,中国解放建国也71年了,长时间的和平年代,让人们淡忘了历史。

观影时,后排的一个小朋友再看到日本军队屠杀中国人民时,问了一句“爸爸,他们为什么不去国外”?听闻此话,不禁感叹中国教育的悲哀。

勿忘国耻不是一句口号,越是在和平的年代,更是要落到实处。文化宣传要侧重历史文化的宣扬,提高民族凝聚力,否则几十年后,国家将会忘却这段历史。

我不是一个体制内的官员,也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但当国难到来,我也一样会像影片中的陈树生一样喊出“河北,孟凡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江山无恙,我辈更应该自强不息。多年以后,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9

作为一部饱受期待的爱国主义电影,我在《八佰》上映的第二天得以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了这部战争片。我自认为我的泪点还算挺高,上一次哭成傻子还是在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但这部电影属实给了我很大刺激与震撼。出场时心情高涨,感慨良多,因此趁着热情写下这篇观后感。

《八佰》可以说是一部极其硬核的战争片了。它毫不避讳地直接拍出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尸横遍野,血流满地,无数战士中枪倒地,痛苦呻吟,中间一段拼刺刀的戏码更是紧张刺激,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员的化妆、现场的声效、场景的描绘都可以说是极其用心,剧情方面后期总感觉略微有点拖长,但作为门外汉的我无法给予正确评价,因此不过多赘述,总体来讲是一部很良心的电影。

接下来进入正题。

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日军侵华中,淞沪会战打的最后一场战役,由谢晋元和杨瑞符率领的八十八师以四行仓库为据点进行的防守战。蒋司令希望以八十八师的奋力抵抗与牺牲赢取来自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因此下令八十八军固守四行仓库七天。

不同于以往,从一个宏观的大局角度上描绘一个战争的进程,《八佰》采用了群像式演出,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每一类人在面对绝境时心态的转变,为观众呈现出脆弱的人性在面临极端情境时的摇摆。

在影片的开头,士兵们的命运便借营长之口宣告而出:这座仓库是坚实的阵地,更是我们的坟墓。近乎绝望的现实,不免让人催生逃跑的心理。端午曾经试图通过河道逃生,老算盘则是人如其名,无时无刻不在打算着如何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我们在批判这些人想要逃跑的小心思时,不妨深思一下倘若换做自己,自己又会怎么做呢?

战争总是要结束的,总有人要活下来的,我上有老下有小,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啊!老算盘跪下求着端午放过他的场景到现在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

是啊,试问谁会喜欢死亡呢?当士兵中弹倒下,绝望地伸手试图抓住战友,一句我想活下去!真是让我心都碎了。但军团身后,即为国门。失去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信仰,民族的意义更是不复存在。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无数战士挺身而出,一腔热血怒撒沙场,终是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那一个个绑着手榴弹跳下去的战士,我们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热爱的心,用自己的躯体筑成血肉的长城。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所谓的绝对男一号。每个人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后都多少有所改变。

端午从试图逃跑,到舍生举旗;老铁从不断牺牲队友,到自己最终国家拼搏;就连十三岁的小湖北的眼神,都从逃避,呆滞变得坚定,沉着。战争是一场血与火的试炼,它终究改变了所有人。

电影采用阴冷的色调和巧妙的运镜向观众传达了反战的思想。苏州河一面歌舞升平,一面战火连天。天堂和地域仅仅一线之遥,但却难于登天。

在保卫战开始之初,战士们拼死拼活与敌人抗争到底的时候,民众如同一群看客,点起的烟花让我心寒,仿佛眼前的一场好戏与他们毫无关联。鲁迅先生笔下所描绘的麻木的中国人,大概便是这样的一番神情吧。

但当民众们看到每一位战士的神情,意识到每一位战士为了国家付出的努力,他们的民族之魂终于被激发。嬉闹般的叫好声销声匿迹,有的只有信念与物质上的支持。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目的便达到了。区区几百人,面对数量庞大的敌人又能改变什么呢?但他们的努力激发了国人的血性,激发了四万万人一致抗日的决心。

或许旗帜的树立使得八十八军更快的遭到了敌军的疯狂攻击,但竖起这面国旗表明了中华民族将要抗争到底的态度。这是向敌人的宣告:只要这面旗帜还立在这里,中华民族便永远不可能倒下。

有的人故意抹黑,声称这部电影是给gmd洗白。但我认为,当倭寇入侵到家门口时,挺立在防线前的战士永远都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如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好好看看这中华男儿的气概。

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10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这是由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有“八百人”,这“八佰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以这一弹丸之地抗击疯狂进攻的数万日军,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接到撤退命令后,英勇顽强过桥进入租界的故事。

什么是一场战争的胜利?

消灭。是的,“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消灭对手——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豺狼虎豹进犯我们的家园,怯懦自私的“老铁”,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对母亲的割舍不下的“羊拐”,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要带弟弟回家的“端午”,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十几岁的“小湖北”,端起了枪,加入抗争,成为了勇猛之士……这就是那“八佰壮士”,在敌我军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四行孤军”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是一场必死无疑的战斗,此战,就是赴死。

死,是血淋淋的开始。树立起旗帜,主动挑战可能面临更快速地毁灭,偃旗备战可能还能坚持两天——为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他们选择了升旗,“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为此,“八佰壮士”用暴露在屋顶的生命迎接日寇飞机的扫射,前赴后继护旗不倒: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的战士,冲上来,被击中,血肉横飞,倒下去;再一个班……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太可怕了,为这无畏的牺牲,我哭到颤抖,他们秉持的信念屹立不倒,用生命换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陈树生身系炸药,从三楼跳下去,跳到手榴弹打不透的敌人的钢板护甲里面,爆炸!义无反顾,斗志昂扬,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年轻生命都用这样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原本是毫无意义的作秀——当时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召开,  伸手,牵手,拉手,抗争,奋战……

生命真好,战争过后废墟的镜头切换,随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阳光温暖,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这才是胜利的光芒。

电影《八佰》观后感1300字心得感悟 篇11

因为疫情,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电影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公司组织观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八佰》。

通过观影预告介绍,我得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战争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公司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这部电影《八佰》说实话画面是有些血腥,当然这些画面也是战争片场面不可缺少的镜头。在没看电影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电影取名八佰,在电影中段才看明白八佰是守护四行仓库的士兵人数,而且是个“虚数”。这个人数是故意告诉记者的一个虚数,目的是为了登报时迷惑敌人,不至于因为人少而让敌人感觉那么不堪一击。其实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才明白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为军人的那种不畏牺牲坚守阵地的精神。

在整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不少片段,第一处是在敌人强攻四行仓库想一举炸毁楼体时,国军的士兵在阻击失败后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每个人义不容辞的将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跳楼炸毁敌军来阻止敌人的进攻计划。当时每一位军人跳楼时的那种坚决,很是触动每一个人的内心,军人的执行力、军人的那种舍我其谁的豪情以及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决心,让我们深感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而在他们一个又一个跳下又大声的喊出自己名字的同时,我们又能看到他们对后人传达的信息确是那么的简单明了那就是:记住我们,不能让我们白死,我们会胜利的。第二处是军人们决定升旗的片段。可以说这是一件明知前路凶险偏要继续前行的事情。在升旗后,日军很快就派来飞机进行摧毁旗帜,在守护旗帜时我们的军人死伤惨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借用电影中谢晋元团长的话来说,升旗就是对敌军的挑衅,但升旗也是为了表明我们军人的态度,旗帜升起代表着我们不畏惧敌人的众多,也不畏惧敌人进攻的火力凶猛,代表着我们有坚持抗战的决心,代表着我们心中有必胜的信念,同时也是希望能唤起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的热情。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正是有中国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但《八佰》总体是正能量、让人热血沸腾的一部好电影。电影散场,我就问我自己,如果我在战场上,我会成为抱着炸药包跳下去的那一个吗?我认真想了想,坚定地说,他会那么做,尽管也很害怕,但那是一个军人的必然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部电影,致敬历史,更鞭策未来。愿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永远记住:实力是最好的名片,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