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期最新观后感优秀7篇》
《朗读者》中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朗读者第二期最新观后感”,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朗读者第二期最新观后感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1
昨晚在看董卿主持的以“陪伴”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朗读者》时,我数次落泪,听到乔榛老先生和夫人一起读裴多菲的诗时,我已经泣不成声。
两位老人用深情的朗读讲述了彼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
乔榛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安娜 卡列尼娜》、《哈利波特》等经典影视作品中,都有他精彩的配音。
但我们并不知道,从1985年开始,乔榛曾三次被确诊癌症,在患病期间,妻子国妹忍着巨大悲痛无微不至地照料乔老,正是有了妻子的陪伴,乔榛三次都战胜了癌症。
乔榛说:没有妻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我的命是妻子给的,感谢我的妻子。
听着两位老人的深情朗读,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的央视主播郎永淳。2010年,郎永淳的妻子患上癌症,一年后,癌细胞扩散到肝上,病情日益严重。郎永淳那时已是央视的顶梁柱,工作非常繁忙,便让儿子郎俣陪着妈妈到美国接受治疗。面对儿子留学和妻子的巨额医疗费,郎永淳被迫于2015年9月2日永远离开了心爱的主播台。这个男人,为了陪伴妻子,为了爱,就这样与心爱的事业别过了。幸运的是,在郎永淳精心的陪伴下,吴萍积极配合医生治疗,2015年年末,她的病情逐渐好转。郎永淳的倾情陪伴挽救了妻子的生命。
吴萍说:我以为得了癌症的病人是要被世界遗弃的,但永淳并没有抛下我,是永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就是我活着的理由。
安妮宝贝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在大多数人眼里,患了白血病的小朱能够活着回来,真算是一个奇迹。
2015年3月2日,好朋友小朱被沈阳陆军总院确诊为白血病,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打得小朱晕头转向,是丈夫小康的陪伴,让小朱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小朱得病后,小康辞去了工作,关掉了正在经营的通讯店,四处筹钱,凑够了50万后,小康带着小朱坐上了北上的火车,从此跟病魔白血病打起了一场硬仗。小朱先后经历两次大化疗,接受了骨髓移植,又经过长时间的术后调养。为了更好地调理饮食,他们在北京租了房子。
在此期间,小康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全能手,除了精心熬药,每天来回两趟陪小朱检查身体外,他学会做饭、做菜,还学会蒸馒头、包饺子、烙肉饼。丈夫的精心照料和耐心陪伴让小朱的身体迅速恢复,2016年6月在小朱的身体各项指标都趋于平稳后,丈夫带着几近痊愈的小朱回到了家。整整两年的时间里,二人患难与共,终于等到了属于他们的奇迹。
毕淑敏说:在生与死之间,人是最孤独的,人生旅途中若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
朋友的父亲患了直肠癌,前两天父亲做手术时,他患重症糖尿病、已经坐了轮椅的母亲,坚持要到县城医院来陪手术中的丈夫。无奈之下,朋友只能照办。听到老太太在手术室外的说的话,在场的所有人纷纷,落泪。她说:老孙头啊,你陪我走了五十年,这五十年我打你,你不还手;骂你,你不还口,没想到你这老头竟然憋着一肚子气,躺在医院里等着我呢。你快点给我出来吧,我再也不打你,也不骂你了。没有了你,我可怎么活呀!我想,一定是老头的耐心陪伴,才有了老伴这发自内心的惦念。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
陪伴虽然是最平常的,但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无怨无悔。在这一点上,乔榛老先生的妻子做到了,郎永淳做到了,小朱的丈夫做到了,朋友的父母也做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是一种坚实的力量,它可以创造任何奇迹!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2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董卿说,《朗读者》作为一档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黄金时段联合播出的文化节目,必须拥有社会的担当,通过节目为百姓打造一个情感表达的神圣殿堂,通过朗读的形式为平凡者发声。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3
著名作家曹文轩作为“告别”主题这一期的嘉宾,将他和父亲的真实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笔触中。在他朗读半自传式的作品《草房子》时,虽然文中没有明显地提及告别,但从这个他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故事里,观众分明感受到了告别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描绘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那时会有多么难过。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父亲当场又是泪流满面。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爱。
然而他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并没有提前想象,就那样来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父亲突发心脏病,想与他说说话。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又过了半个小时,曹文轩拉开门正要回家,接到了电话。那边一片哭声:“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说,文轩是个大孝子”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真实的告别”让他痛彻心扉。
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曹文轩说:“文学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留言道,“这一期的主题击中我的泪点,趁亲人还在,好好尽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轩老师代表了我的青春年华。《朗读者》是一个能让人找回感人记忆的节目。”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4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5
央视在诗词大会后又推出“朗读者”节目,我看的这一期节目中朗读的作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歌词,甚至是柳传志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发言,有一个朗读者讲述自己故事的时间远大于其朗读的时间,节目组及观众所关注的重点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诵技巧,而是朗读者与作品间的情感关联。
同一本书,不同基因、不同经历的人所体会的是不同的。
张爱玲八岁时便能读出红楼梦的续书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而我等十八岁读红楼都没有自己的对结局的理解,纵使有天分差异,张爱玲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
她的经历,将她自己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与之发生了情感共鸣。
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部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这个人本身。一个人对作品的选择,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十七、八女郎,定是要持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吗?我有位朋友,恰是十七、八女郎,却偏好毛主席的诗词,穷尽她的朗诵技巧,也不能表现出我心目中主席诗词的雄浑壮阔,但我却能从她的选择中,感受到她对豪情万丈的向往。
无国界医生选择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浪漫的花园主选择的朱生豪情书,在他们选择将这一作品带到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已经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才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朗读者”这一节目透过朗读看到了发声的人,而我们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许也不妨在朗读与阅读中,见自己。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6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篇7
“眼泪是无色的,但它饱含着生命丰富的色彩”。在这一期四位朗读者的朗读中,最最打动我的是演员斯琴高娃的朗读,从她的朗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一直饰演妈妈的演员,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斯琴高娃无可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拍片时受的再重的伤,她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可当她说自己的`老年妆使母亲流泪时,我心里的那根弦被深深地触动了———天下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快块的老去,她希望儿女青春永驻。在母亲心中,儿女永远是年轻地模样。
斯琴高娃已成为举世瞩目地出色演员,可她母亲仍处处为她担忧,为她牵肠挂肚。要知道,在母亲眼中,儿女永远是儿女,不管你地年龄,身份或是地位怎么改变,儿女永远是母亲牵挂地心头肉。这让我联想到我和我的母亲。
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妈妈比我还着急,每天帮我找错因,出题目,反复练习,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回来妈妈一见到我放松,拖拉时间,就无心备教案,苦口婆心地劝我努力。可我却任性地顶嘴,伤透了妈妈地心。晚上睡觉时,我也经常听到妈妈说梦话:“女儿,怎么办呀?”那时的我觉得这是当妈妈都有的唠叨,嫌妈妈聒噪。现在想来,那是妈妈在为不争气的女儿担忧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斯琴高娃的朗读让我为自己当时的逆反羞愧不已。高娃老师用《写给母亲》来表达自己的心事。她的朗读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那样亲切,那样深沉,读到高潮处,朗读者与听众都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被感动的泣不成声……
文中作者的母亲走了,母亲在世时,他嫌母亲啰嗦,可等他们娘俩阴阳两隔了,他却时刻都在怀念母亲,怀念她对自己的叮咛,呵护,怀念母亲生前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件事情……
人们往往都会如此,失去才倍感珍惜。庆幸的是,我终于意识到,我能每天听到母亲的啰嗦,听到妈妈发自肺腑的教诲,何尝不比斯琴高娃等名人幸福呢?我想,我不能向他们一样,任着母亲的叮咛、啰嗦与爱随着时光一起悄然溜走……
无色的泪,多彩的情。我要牢牢把握住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爱,这份情,我决不等时间老去而蹉跎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