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遗址观后感(优秀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圆明园遗址观后感(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1
法国大文豪雨果以前说过:“从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够造出的全部东西都集中在那里。请你想象一种大家不明白是怎样的、而又无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宫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我们今晚所看到影片里的‘圆明园’只是透过现代的科技制作的一种假象,但足以感受到昔日的圆明园有多么的美。
影片《圆明园》就是一场视觉大宴,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超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也能够欣赏到西方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我们还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所感受到的有以下三点。
一、建造的规模和特色。我信这是任何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感慨。圆明园的建设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建设,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的。当时清王朝入关后,由于皇帝不适应北京紫禁城内炎热的气候,就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建造了圆明园的前身畅春园,成为皇帝避暑的地方。之后逐渐扩建,到乾隆帝时,国库充盈,更是大兴土木。由此,圆明园的格局大体已构成,其面积也相当于此刻600个足球场那么大,能够任由你想象其规模了。圆明园的建设汇集了当时江南的若干名园林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皇帝也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于千变万化的景象当中。不仅仅如此,还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把欧洲的园林建筑特色与东方的园林风格相结合,最著名的就有‘大水法’。园内的各种亭台楼阁、洲岛、桥堤、曲廊等建筑群的整体布局让人感觉到了和谐完美。
二、中国古代和谐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贴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能够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能够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个性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当然,古代的和谐美在文学上也有体现,苏东坡就曾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么一句话。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三、东西文化的差异。在影片中有这两个情节,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礼貌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此刻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样能有阴影呢!
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到达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
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杯具。
如今是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了,但它以前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
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2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心中感受好像泉水般,涌现出那一幕幕可恨、可气、可悲的时刻。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打入北京,而皇帝和慈禧却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座空城和手无寸铁的百姓。残暴的敌军很快打入了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抢劫后,又下令:火烧圆明园,理由竟是看园的大臣不让他们进去抢夺东西。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现在,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心头:英法联军为什么敢在中国的领土上为所欲为?答案只有一个——清政府太无能。
当时在位的皇帝整天不务正业,把外国所谓的科技视为玩物丧志,可真正等敌人攻入国门时,却手握落后的武器去防守,结局当然是——全军覆没,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外的,也是情理中的: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被他们视为“玩物丧志的东西竟有如此大的威力”,没有想到我们和敌方的实力是那样的悬殊,可当清政府明白时,一切却显的那样不堪一击。由于清政府的无能,皇帝及大多数官员的贪生怕死,与入侵者签定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以此来换取太平生活。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手中可以把握未来,使这段悲剧不再重新上演。
游圆明园遗址观后感 篇3
记得一年级国庆节,我和妈妈去看望在北京学习的爸爸,经过两夜一天的旅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北京。
当天中午一下火车,我们全家来到了北京圆明园游玩,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方。一进圆明园正门,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金黄色的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给地面盖上了一层金灿灿的地毯。忽然,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真让人心旷神怡。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银的荷花池,绿油油的荷叶中冒出了一朵朵荷花,有雪白色、有淡粉色、有鹅黄色,有些已张开了几片花瓣,露出了金黄色的花蕾;有些还是花骨朵儿,饱胀的好像要破裂似的,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圆盘,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走过了荷花池便来到了圆明园遗址。刚跨进大门,两座高大、耸立的建筑物呈现眼前,像快要倒塌一样歪歪斜斜的,还留下了大火烧过的痕迹,周围有着许多被烧焦的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已被破坏得粉身碎骨的石头里躺着一头头四分五裂的石狮和石马,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从它们的眼神中能看到它们透露出来的憎恨和悲伤。通过一位导游阿姨的讲解,我才懵懵懂懂知道了原来是英、法联军野蛮侵略中国时给圆明园留下了如此罪恶,也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
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了。最后,我们来到了有趣的迷宫叫黄花阵。是每年元宵节皇帝和宫女们点花灯、玩耍的地方,也是圆明园遗址中唯一没被破坏的建筑物。我坐在爸爸肩上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迷宫。我像一个小指挥家一样,一会儿指挥爸爸左拐,一会儿指挥爸爸右拐,没过多久,我们就来到迷宫的亭子里。从亭子往下看,底下的景色收入眼帘:可以看见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道道高大的石墙,可好玩呢!就像漫画里新奇、有趣的世界。难怪就如导游阿姨说的圆明园就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简直就是皇帝的别墅。这次圆明园的旅游不仅让我饱赏了一望无际的荷花、游玩了有趣的黄花阵迷宫,还让我了解到圆明园的历史,更让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祖国,不能让我们的祖国悲剧重演。
《圆明园》观后感 篇4
前几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让我感受很深的。这一篇课文让我知道了外国人把我国的圆明园看作一块“肥肉”每个国家都想咬一口下去。这样的想法让圆明园只有了几根残柱。
但是现在我国人走向了成功之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都发向了太空。有了海陆空的兵,有了小康生活,有了……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人民己站起来了,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只有让祖国更加强大,外国才能不敢欺负我们,历史才不能重演。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我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让历史在我国的国土上重演。
有关北京圆明园遗址旅游的观后感300字 篇5
步入圆明园的大门,顿时有一种步入里历史陈迹的感觉。最引人注意的是那残缺不全但仍高高挺立着的石柱,从石柱上雕刻着的图案,我看到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殿堂;从石壁上黑色的痕迹,我闻到了旷日以久的烟火味。我伸手抚摸着它,似乎听到了沉痛的诉说,他把我带到了烟火弥漫的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闯入园中,他们见到那么多珍贵的宝物,就如饿狼一般,疯狂抢夺。能拿得都拿走了,不能拿的干脆统统烧掉,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这园子似乎也在诉说清廷的无能;中国人的隐痛一次又一次地在这里诉说。园子里栽满了许许多多松树和柏树,它们苍翠挺拔的气势给人极大的鼓舞。一簇簇的花朵,美化了这一片废墟。
圆明园作为历史,告诉人们:中国要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