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卢旺达饭店》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1

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心境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明白它以往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此刻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向也以为,仅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能够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能够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我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当用自我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我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当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明白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先,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向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我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期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2

《卢旺达饭店》,一部老片子,放了很久,迟迟没有去看。早有影评,只怕不合胃口,平添失望。今日最终有了看的念头,不谈好坏,太多的影评,不少我的,我也不会。打开电脑,不知能否理解。

当一幕幕场景闪现、一张张面孔出现,我无法抑制自我的内心,更不能忍住盈眶的泪水。用这短短的文字,只是为了记录下此时的感受、留住拥有的感动。

在战争年代里,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手无寸铁的生命被惨绝人寰地杀戮着,却依然有无畏的心灵,舍生忘死用生命的光芒照耀和保护着人类永存的道路,让人心生敬仰和震撼。鲜活的生命面前,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那些金钱才有了价值。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自我的生命才能够放弃。所有的一切,又何足挂齿?!在残忍的、人性即将灭绝、痛心疾首的绝望里,生命的挽救者依然绽放着人类本真最璀璨的勇敢爱之花。潸然而下的泪光里,熊熊燃起的是人类期望永存生命之泉的烈火,洗礼着千疮百孔的心。升华着彼此的爱,拯救中我们的灵魂欢舞唱歌。

而和平年代,那些不堪的嘴脸,在他们自以为能够肆无忌惮、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却时时萌动着兽欲,坦露着欺骗、窥视着金钱。.。.。.他们的内心已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他们依然是人的外表下,毫无廉耻地裸露着他们那禽兽动物都自愧不如的需求和本能。因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泯灭他们自我人性的放荡。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3

这种电影在世界上总是需要的。有些电影是身体放松的一部分,我们都喜欢它。比如周星驰和金·凯瑞的喜剧。因为世界太累了,我们需要放松紧张的神经。还有另一种电影。它起着记录、提醒、表达、抱怨、坚强的作用,就像冬天的寒冷的草稿,从你的心中冷却过去。你会发现你必须面对现实,你并不完美,甚至丑陋,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到愧疚。”“卢旺达饭店”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可能会伤害你,但你必须看它。这是值得铭记的历史。

首先,告诉我这个故事的背景。事实上,这也是故事的核心。谁在制造战争?当西方殖民者来到非洲大陆时。作为不振的新人,他们总会捣乱,让当地的民族分裂,让当地的无知继续下去,那么他们就有机会永远留在这里了。中国没有这样的犯罪。人口分为不同等级和等级,将是侵略性的最好的治理方式。对于外国人的愤怒,由于实力和抵抗力悬殊,降到尘埃,对于男人来说,却往往不能接受,为什么会有分化,战斗往往更强烈反。这是谁在造成邪恶?欧洲人来到卢旺达,把国家分割成一个国家,统治另一个国家,等待殖民速度不够,把政权留给最底层的国家。怎么会是混乱?那么为什么在战争发生以前就反映了人性,真的不应该忘记这一帮始作俑者的罪恶。在这组世界各国甚至蚕食鲸吞,宽容是一种美德,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在卢旺达,一个民族的国家开始屠杀另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的民族斗争中,将会有一百万多人死亡,1/9人口将失去。普通人在民族认同上并不感到不同;他娶了另一个人为妻。他只想保护他的家人。但是她的妻子想保护她的人民。然后他也不得不保护他们。听起来很容易。简单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人说这部电影是一个非洲版的“Schindler名单。让我们看一看这部电影的表演,我知道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超过100分钟,大师的节奏就到位了。气氛也很合适。没有正面镜头,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在国家战争中给西方国家的。他们组成了一个国家分部,当战争即将来临时,美国和英国要求联合国第一次撤出维和人员。这才是真正的联合国。这是历史。这部电影将详细说明这一过程,谁应该反思,电影并不责怪,但只呈现。最奇妙的事情是卢旺达人民的自助。在西方国家被俘的普通人,显示了卢旺达主人的求生欲望和技能。但他的技巧,只不过是对人性的一种幻想。这是许多娱乐电影中的一部。你应该看看它,然后问:“那时候你能做什么?”。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展示屠杀的详细过程,但湖面的景象非常好,寂静岭的恐怖景象。在一个雾蒙蒙的早晨,沿着宁静的河流行驶,突然赶上了栅栏,停下来,看了看,一眼就看见了身体的周围,路的尽头,或者身体的那条路。血液不凝结而。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是自己的同胞。如果世界突然崩溃,睁开眼睛,所有的死亡,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剑断了。是的,谋杀的残酷没有显示足够的镜头。民族纠纷的背景还不够。但是演员够好了。导演对人类心灵的洞察力是充分的、合理的、非常敏锐的。

当大屠杀现场发生时,这位男子向记者表示感谢,记者无奈地承认:“你认为你所拍的东西会被人看到,所以有人关心这里的情况吗?”我不这么认为。他们会看电视,说:“哦,我的天,那太可怕了。”!最重要的是,那些坐在白宫和白金汉宫的人将不再愿意支持他们。他们只会出现在他们能受益的地方。你能从你身后留下的烂摊子中走多远?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好得多。无数次在每天7至十分钟后7:30,我们会看到那个消息屡屡出现在世界其他国家,生活在热水中的画面不是火、旱、或绑架,或是被杀,而是我们来自不同。也许你真的会说,“其他国家很可怕”,然后继续吃下去。谁关心弱势群体?与自己相比,主角的救助,受伤的自助,尤其值得尊敬。

显然,卢旺达饭店不会流传下来像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它在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一记耳光。S√★√chindler的名单是一个好莱坞的价值。当然,我不是说Schindler不好的清单。正如我记得拉贝日记,我知道有些人真的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卢旺达的旅馆会改变普通人的真实面貌,给我们一些希望,希望世界不好,我们必须,或者活着。同时,电影有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方法,你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这是难以置信的反映。如果是后面的救援,因为主角触发了某种人性,最初的开始,真的只对他的妻子而已。看电影。女人对男人有一些希望。芒果秀

让我们记住导演,Terry George,他把故事放在银幕上,也许是痛苦,只是为了我们,“噢,可怕”一个字,当我们想起这个伟大的人保罗,故事的原型。当我翻阅材料时,我看到了引言。当保罗和导演回到卢旺达时,当地人非常恭敬地向他们表示欢迎。历史真的不会忘记你是否值得。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4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

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5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卢旺达饭店1200字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时的中国就是那样,现在很多人都在回避那个时候,其实现在的当权者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他们所回避的也就是他们当初所犯下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篇7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想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来讲,为了保全自我,有意无意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是十分正常的,这也是物竞天择的规律在生死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选择。对于这部类似于辛德勒名单中的人物,费劲心思拯救人们,甚至抛弃自我深爱的妻孩,为什么主人公会这么做?可能是对职业的敬业精神所致。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酒店客房经理,对业务十分熟悉,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并且也擅长为自我捞得好处,甚至妻子也是想方设法贿赂别人才能接触到的,能够说是人情高手。可是由于致命的一条,找了一个与自我敌对民族的老婆,使他的家庭在战时状态遭受巨大威胁。刚开始时候,其只是想要保全家人,应对邻居遭受的苦难表示爱莫能助,只求自保。只是接下来的儿子受到心理创伤,妻女瞬间被推上死亡边缘,一次又一次,超出了他的本事和预判,他渐渐失去了保护全家的本事与信心,并且已经准备全家赴死,这个过程十分难受与煎熬。他寄期望于西方军队,寄期望于以前结交的部落将军,寄期望于酒店管理层,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是这几个都是其救命的稻草,只能寄期望地期盼,盼望着局势好转。我想,对于情商这么高的主人公而言,躲在饭店中是其保守的选择,首先自我的财产已经大部分用于赎回妻女的性命,难以金钱买通高层人士离开本地;借此,只能借助自身酒店管理层的优势,对自我和家人进行保护,恰好外籍管理层离开为自我最终能够做主创造力了机会,为保护妻女建立庇护所的同时,还能在外企高官面前展现自我的工作本事,便于以后升迁。在战争动乱时期有这样的确定,实属理性和最优选择。只是之后局势持续恶化,至亲眼见到大屠杀造成横尸片野,他也崩溃了,做好了全家自杀的心理准备。这是第一部分。随后,国外给予了救援名额,落在自我家人头上,他应当是感激上帝恩赐,只是这时候他从道义上讲,已经很难说服自我离开岗位,撇下自我管理的那些员工和难民客户等,只顾及自身安全。他不能允许自我这样,以往花费一切心思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此刻又让他重新放弃他们,他的良心受不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拯救者的主角,不愿自我之前极力保护的人再次受到生命威胁,导致之前努力白费。他产生了要对他们负责的强烈使命感,这时候自我就像上帝一样无所畏惧,不顾生死。这是第二部分。

此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非洲,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屠杀事件?电影也告诉我们,以往的殖民者比利时临走时的恶意遗留问题,法国军火商大发横财,西方联合军队只顾自我,这些西方人的嘴脸连他们自我国家的记者都感到羞愧。我们也见识到所谓西方礼貌是建立在以往排他性、残忍、唯利是图、血腥等等魔鬼式的特性之上的。今日,我们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仍能够看到当时事件背后鬼手的影子和痕迹,这些唯利是图不安好心自利自私的魔鬼们还在吞噬着那些动乱中可怜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