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最新《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心得3篇正文

《最新《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心得3篇》

时间:

《一生只为一事来》根据“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讲述了支月英在偏远大山深处的艰苦条件下,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初心,为大山里三代孩子带来重大命运变革的感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心得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影评 篇1

为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育人情操,引导全校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019年9月11日,团结小学全校教职工集中观看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随后就师风师德进行了大讨论。

王革校长在会上阐述了为什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怎样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以及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与日常学习活动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通过观看优秀影片,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幸福感。会上,全校教师纷纷表示要以影片中支月英老师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使我感触颇深。

1980年,年仅19岁,青春正貌的支老师不顾家人反对,远离舒适温暖的家,来到了海拔近千米、道路不通的泥阳小学,面对艰难困苦,永不放弃,甘愿担任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蜡烛”。

刚到此地,支老师就被大山深处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深深地震撼到了,但是怀揣着教育理想的支老师并没有退缩,她时刻记着,“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句话。”

农忙时期,孩子们被父母拉到了田地里去帮忙做农活,耽误了学习,支老师见状,便挨家挨户地去劝解家长,教育的时间性和重要性,即使她说的口干舌燥,即使她的双脚都磨出了水泡,她也不停下自己去往下一个孩子的家的脚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家长们终于被支老师的赤诚之心打动了,孩子们得以继续回到课堂接受教育。但孩子们心里有些怀疑,他们不相信从城里来的支老师会真心地待他们,也不相信支老师会为了他们甘愿满分作文网留在艰苦的乡村里,他们宁愿相信支老师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受不了苦,很快就会回到他们的大城市里的。于是,他们在课桌上放蚂蟥吓唬老师,或者把老师最喜欢的红本子偷偷拿去丢掉,或者根本不认真听老师上课。支老师看在眼里,却不责怪他们而是更加认真、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支老师在讲授《小马过河》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体会,于是带着孩子们实地过河。可意外发生了,一名学生不慎落入水中,支老师见状,奋不顾身下水施救,孩子被救上了岸,而她却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英勇的小狗跳入水中,死死咬着支老师的衣服,将她拖上了岸,支老师得救了。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感受到了支老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乡村里孩子们,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而我的老师不也是支老师吗?他们甘愿守着清贫,面对艰难困苦,甚至牺牲了自己个人的时间,疏于照顾自己的家和孩子,来照顾我们,我想对你们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篇3

《一生只为一事来》里的那条山路,仿佛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的遇见、选择和故事,都像是一条洞开岁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于泥洋村而言,一条路在脚下,沟通着山里和山外;一条路在心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于支月英而言,还有什么样的人生大事胜于这样一条“心路”?还有什么样的使命担当胜于千家万户的孩子的命运?

教育的庄严和神圣,可能在时过境迁的岁月回眸中更能凸显。面对生命中不可想象的生命蝶变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义才在“温故”之后而“知新”。当电影将闭塞、贫穷、破败、简陋的种。种情境与细节一层层展开的时候,我的泪水不止一次盈满眼眶。——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为自己的当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条件会略胜泥洋村。不过,一年级教室里确实也是在泥砖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块块乌黑的旧木板,据说那曾是拦猪的木板。

那地方叫云湾。校舍是当年贫下中农没收了那些大户家留下的祖宗家业。营构有制,冬暖夏凉。其外,白墙黑瓦,青树相拥。其内则回廊转曲,天井四合。特别是,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礼堂,地上铺了小小的青砖,那是我们全校集会的地方。

当年我还有一篇题为《我为四化刻苦学习》的四年级作文以墨笔抄了,贴在礼堂的那个宣传栏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八十多岁的母亲依然还清晰地记得此事。

学校之于村庄,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里,我们曾在校园里流连。黄昏的时候,老师们在球场上打球,长发飘飘的年轻女老师蹲在冬天的花坛边洗头发,那种淡雅的芬芳仿佛还飘浮在空气里。至今我还记得校长汤楚健先生穿着灰色棉袄站在廊下敲钟的样子,记得钟声的急促和同学们跑进教室的气喘吁吁;我还记得李茹曼老师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汉语拼音,她写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还记得杨广雄老师教我们图画,他在黑板上画一个孩子坐在木盆里,并取名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说法叫“沐浴”,还有帅气的屈正乐老师讲水笼头放水或注水之类的数学应用题……

几十年过去,村小的老师们已是久违不遇。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于他们的记忆却全都苏醒了。他们,就是我走出故乡的那条“路”,那条开满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乡谋食的同龄人,他们日后的生活里或许也遇到了种。种自私与贪婪、愚昧和暴躁、怨愤及其脏污,有无数冷漠的灰色曾给过他们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学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树下的那些日子,在铃声敲响的午后,他们都曾和我一起看见过文字里的光亮,看见过最纯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软内心,曾种下过美与善的种子。那里有人间最浩荡的丰沛,最温暖的干净。他们至少都曾被开示过。

《一生只为一事来》里还有特别令我泪目的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叫如意的孩子。

她母亲有病,家境清苦,却偏偏又那么懂事,那么好学,那么渴求以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却并没有许她以春天。她不得不默默接受它的安排,以那柔弱的肩膀独立担起生活的重压。

面对这种折断梦想的痛,支老师也不是万能的。除了抚慰与激励,她能做什么呢?影片里有句让人瞬间泪奔的台词,说的正是如意离校前夕和支老师的彻夜谈心。

“那一夜的月亮很圆,圆得谁也舍不得哭”。

此后,如意像一个村姑一样结婚成家,甚至不得不在建筑工地上谋生。生活的尖利,不断将这个女子内心的向往击成碎片。心痛身累之余,支老师才是这个世界对她的温情。那一行行、一页页的书信,陪伴着如意走过了漫长的青春,让她在坚忍中变得强大。多年后,当如意与支老师在教室相见,她捧出那些给过她最大温暖的信件,泣不成声:她并没有埋怨过命运的不公,而只是感恩生命里与支老师的遇见。

我想,在中国山村,在无数看不见的地方,在无数被人忽略的角落,像如意这样的故事,或许不计其数吧。支老师以及无数支老师一样的山村教师,她们并不是让他们考入了大学改变了人生,而是给了每个故事以最大的生命成全,让他们在最美的年华或最需要光亮的时候,得到了爱与关怀。

因为学校与教师,无数被贫穷限制了想象的孩子,在受尽生活的磨难之后,依然含笑看见了通向未来的路。

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来?或许有人不曾想过,或许有人不想回答,或许有人无从回答。我们就这样不约而同地成了时间之流上的漂泊者。可是,在人们一再强调教育的生命性时,这样的追问却意味着历史和未来的共生,起点与终点的相连。

在这样的提问里,分明立着一座高峰,它的名字叫哲学,生命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