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最新4篇】》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高考命题作文【最新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命题作文 篇1
作文命题在“性格”与“气质”上,有感性与理性之分。感性的题目以抒情记叙为主,理性的命题则以议论思考为重。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偏向理性。在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下,中学的课堂作文自然也开始向“理”转。过去那种“记有意义的一天”“我身边最可爱的人”之类的叙事写人题目,已渐渐让位给对一种现象、一件事物、一幅画面和一句名言的理解和议论。
作文是对学生文字与逻辑的训练,更是对人文思考的训练。作文命题就像导游,命题方向往往成为学生阅读与思想的方向。可是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命题流行“假大空”,总是与社会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这让学生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
然而现实是无法屏蔽的,学校的围墙隔不住现实的滚滚热浪,人为的屏蔽只能造成校里与校外、课堂与现实、灌输与呈现的严重分裂,削弱学生应对现实、思考现实和改变现实的能力。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在整体上向现实靠近一步,但离现实内核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今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是诚信缺失,是食品安全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在作文命题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广东卷涉及慈善捐助,却未涉及慈善问题;江西卷反映了教学问题,却不敢反映教育问题。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现实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如果不敢向他们呈现社会真相,不敢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将来又如何能让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
除了作文命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之外,我们在评判作文优劣方面同样存在问题。现在的学生作文已经形成一种模式,那就是重古典轻现实,重抒情轻思考,把作文变成古人名人和格言警句的陈列馆,却鲜见毛茸茸的现实、活生生的社会与沉甸甸的见解。
高考命题作文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4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大题,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分析高考作文,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当然更有诸多现实意义。综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格局:材料作文包打天下
前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类型的多种命题格局并存;近两三年话题作文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半分天下;今年材料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的不二选择。在一统天下的材料作文中,除了江苏是“材料+命题”这种格局外,其他几乎都是自拟题目。这里应给今后考生一个提醒,拟题能力是必须提高的。题目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说,它是很重要的。
既然是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当然是应有之义。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在17则材料中,有14则为单则材料,所以对单则材料的审读能力培养好了,对多则材料的审读自然也不在话下。材料作文,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今年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命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揭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意义。这显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尤其考“关系”的题,像“忧与爱”,“人与音乐”,“生命的长度与高度”,“拥有与没有”,“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改革发展与责任、信心、困难、成功”,“希望与失去”,“救人与被救”等等。都是需要理性思辨,因此,要求今后的考生,特别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一些哲学知识、辩证常识、逻辑知识。材料是形象的,隐含的意义是抽象理性的,要把作文写的"深刻",必须理性思考,特别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说,只有讨论"关系"的作文,才可能是一流的作文。
3、作文材料:直击现实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
2012高考作文题中,直接选取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居多,在17个题中,有8个题是这样的。新课标倡导“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大多数作文题在主题内容上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如冷热、远近、曲直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功德、反腐倡廉、平等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孤独、承受力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事,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
表现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正成为主旋律。无论是叙事性材料,还是言论性材料、文艺性材料,无不直指人生三观,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实现选材的现实性。以往那种靠投机取巧式的背诵几个经典的例子、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已经没有"市场"了。
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鲜明要求。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4、命题立意角度:立意开放多角度,大多取消提示语
材料作文大多可以多角度作文。立意的开放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差一些的考生,立意就一般化;种能力强一些的考生,立意就深刻些。立意高下不同,得分就不同。
如,北京题,可从“敬礼”与“回声”的角度立意。课标题,可从漆工和船主综合角度立意。浙江题,可从“丙“的角度立意。辽宁题,从“人与音乐的关系”立意。还可以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的角度立意。
除了材料作文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外,有些作文命题还含有比喻象征意义,这里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是什么,也是考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立意的突破点。今年考题有8家包括大纲题、天津题、上海题、辽宁题、福建题、安徽题、浙江题、四川题等等命题中都有这种比喻象征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在整体上读懂材料,又要准确理解把握“喻体”的意义。
如上海题,“微光”象征什么?一切关乎人类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视为"微光"。"微光"有什么特点?细小微弱而不易察觉,稍纵即逝而难以把握。把这些弄清楚了弄明白了,才立意,才作文。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历来是受争议的产物,一方面它对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导引和提示,沿着一条类似的轨迹展开,让作文不至于“跑偏”,但它也使得考生思维与表达受到严重束缚,考生求稳避险的心理只敢在提示语规定的圈圈内写僵化作文,创新性思维、个性化表达难于实现。或许是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作文几乎都没有"写作提示语"。包括新课标题、大纲题、上海题、江苏题、安徽题、福建题、湖南题、山东题、重庆题、四川题等等都没有提示语。而2011年,课标题、北京题、江苏题、湖南题、天津题等等都有明显的写作提示。
二、备考策略
1、加强习得训练
揣摩作家时文和学生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主要通过研习作家优秀千字文去提高作文水平,而不是简单套用往年满分作文,此所谓“取法乎上”。但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结合。
2、读写结合,观察、感悟与写作结合
拓宽阅读和作文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人的视野和学识,杜绝“低龄化”或“幼稚话”思想或言论。关注生活,阅读和思考生活,体验和思考人生;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适当读一些中外名著,也很有必要回归教材。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分类阅读时,可以适时进行写作角度思考和分类写作训练。
3、强化能力训练
进行严密而简明的序列化能力分项训练,如审题训练、构思立意训练、文体训练、书写和写作速度训练及行文思路训练等。特别要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普遍运用到的无外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4、强化整篇训练
加强发展等级能力训练,力求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加强作文讲评。
高考命题作文 篇3
对高考作文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是2002年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2004年正式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响来自于语文考纲,考纲是《大纲》《课标》的执行方案以及观念的具体化。新课标、新考纲精神要求学生“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显然,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标准。据此,笔者对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了以下预测:
一、在“认识”这个话题上继续引申
引导中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全国卷的四个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还有其他省份的几个话题,都是讲“认识”的。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社会,才能融入当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全面发展,规划人生理想。因此,2005年高考,“认识”这个话题还可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二、从审美引申到文化
《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2004年的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这一方面的可贵尝试。当然,关于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局限于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对人的审美(帅、酷以及气质),也可能有对社会风尚及流行文化的审美,也可能有对传统文化中小说及诗、词、曲、赋的审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范畴。
三、考查语言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
《课标》要求“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考题:90年代有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反映环保问题;上海卷,近年来有假设从某刊物的几个栏目中选一个进行编辑;以前上海卷连续两年有写小作文、两分钟的发言稿,是从考查“说”的角度出题的。其实,还可以写讲演稿,辩论、采访、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既考了“写”,又考了“说”,把高考作文与语文活动联系了起来。
四、把课外阅读与高考作文联系起来
2004年福建卷,列了两组人物,每组5人,5人中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古今中外的5个人物都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那么,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两种体裁,一是写人,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速(缩)写;二是评论,文学评论或历史人物评论。因此,作为应对策略,除了读小说外,还应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没有阅读,便无从下笔。
高考命题作文 篇4
2008年全国十九套高考作文题命题特点
一、命题模式异彩纷呈
二、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三、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四、注重思辨能力
五、引导个性思维
六、凸现理性人文色彩
七、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高考满分作文十大秘技
一、标题引人入胜
二、语言妙笔生花
三、文体不拘一格
四、寻找最佳角度
五、展现创新之美
六、立意务求深刻
七、行文展现才情
八、真情自然流淌
九、材料意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