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作文精选3篇》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广东省高考作文精选3篇,欢迎借鉴。
广东省高考作文范文 篇1
一、广东文献专藏建立的源流
1957年,文化部举办的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前馆长杜定友先生就“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作了专题的讲述,引起我国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关注。
早在1941年,广东省立图书馆于战时曲江复馆,杜先生(兼任馆长)第一次提出收藏广东地方文献为建馆藏书的核心部分。他说:“广东省立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①从此,省馆在杜先生的主持下致力于广东文献的搜集,并建立了广东文献专藏。
那么,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的思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916年,山东图书馆编制的书目中辑有“山东艺文”一目。同年11月,教育部咨各省区请通饬各省县图书馆注意搜寻乡土艺文,这是我国早期图书馆收集地方著述之例。1925年任广东图书馆委员之一的徐信符先生,他的南州书楼收藏了不少广东乡贤遗著,但当时省馆尚未设立地方文献专藏。1927年初,杜定友就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适逢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中山大学任职,承校委会委托到京沪各地购书。顾先生为此拟具了《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同年7月,杜先生把这份计划书作为中山大学图书馆丛书出版,并指出:“篇幅虽是很短,但含义甚深,计划周密”,“拟的十二(实为十六)大类,已把所有的材料,包括殆尽,更不容有所添减”,而在第四点“革命文库的搜集”中指出“我粤为中国革命之策源地,本校为中山先生所手创,自当以培养革命青年,完成国民革命为职志”。因此,“在搜求中国书籍之时,对此特别注意,广事搜罗,以纪念孙先生之伟迹,启迪后代革命之精神”。
由此可见,杜先生在顾颉刚的思想影响下,开始提出建立“革命文库”专藏的设想。1929年8月,杜定友先生再次回到母校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在他主持下成立了“南洋史料室”,专门收藏有关该校的史料,包括书籍、刊物、照片及一切纪念物品,进行爱校教育。
1936年夏,杜先生接受邹鲁校长之聘,又回到中山大学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此时中大拟建新馆,杜先生计划在新馆建成后建立“图书馆学研究室”、“校史资料室”等特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接着广州沦陷、迁校以致此计划不能实现。
1941年广东省馆迁曲江,在复馆时他再任馆长,并提出“一个省立图书馆,更有重要责任,就是保存广东文献”,这是杜定友先生正式提出与实践在广东省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特藏”的开始。
二、广东文献专藏的建立与发展
1.初建馆时期(1941.11~1945.8)
1941年11月,广东省立图书馆于曲江复建时,完全是白手起家,首先设立“广东文献特藏”,在所制定的“征集广东文献办法”中,明确提出“本馆为保存本省文献利便学者研究起见特设广东文献特藏”,并规定了文献征集的范围和编制了“广东史料、乡贤著述、名人传目、本省刊物”等四大部分的“广东文献索引”。从此,奠定了我馆“广东文献”的收藏范围的划分标准。
关于搜集工作方面,最初以经费购买,后因书价飞涨,经费无增,征集就成了搜集文献的主要途径,按当时的出版情况,除图书外,报纸、杂志只要图书馆征求,出版发行单位大多数都愿意赠送。尽管战时环境恶劣,但省馆仍竭力收集。到1944年,藏书量已达三万余册(其中广东文献千余册)。
为便于战时管理和方便读者使用,全馆图书报刊(包括广东文献)均开架陈列阅览,使用颜色书标和明见式目录。“地方文献”采用当时杜定友先生的“广东文献分类表”。坚持开放,直至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时期(1945.9~1949.9)
抗战胜利后,省馆要从粤北回迁广州,但原馆址已被省保安司令部占去,后经杜定友先生多方交涉,才收回原省馆藏书楼部分,馆舍问题算获解决。这一时期搜集工作使省馆的“广东文献”得到了较大的书源补充,主要是接收了汪伪“广东省立图书馆”藏书、住宅的藏书及前意大利驻穗领事罗斯未及运往台湾的藏书。而罗斯的藏书中以海南岛、东西南沙群岛与少数民族资料为最丰富;在接收广东省民众教育馆的藏书中,发现有孙中山先生亲手签的大元帅令。另外,还与中山大学图书馆交换广东文献。当时广州文德路旧书铺中,一般明、清刻本古籍索价不高,但因经费所限,只择广东文献购买。为了搜求广东文献,有时连卖废、旧破烂也不放过。例如孙中山演讲的录音唱片和近百张早期粤曲旧唱片,都是从这类摊档买回来的。省馆现存有三个不同版本的孙中山演讲录音唱片。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11月在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经技术处理后再翻录为音带发至全国百余个图博单位播放,反映很好。
1946年初,由于广东文献藏书已增至万余册,设立“广东文献室”(后改称“广东史料室”)。以半开架方式阅览。 1947年省馆成立特藏部,由到馆工作的徐信符先生担任主任。该部以收藏广东地方文献为主,兼藏其他非书资料。为方便读者检索,编印了《广东方志目录》(1946),《广东族谱目录》(1946),《东西南沙群岛目录》等馆藏书目。1948年,广东省立图书馆与广东文献馆共同举办了大型“东西南沙群岛资料展览”,以丰富的文献资料说明东西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这一展览,影响深远,为配合我国维护领土的斗争,提供了铁的史实。
1949年解放前夕,杜定友馆长为保护国家文献,毅然兼任广东文献馆主任及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他动员全馆人员同心协力,连夜印制、张贴数千张传单式的招贴,劝说机关及个人将书移赠给图书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建国后时期(1949.10~1992)
(1)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
1955年5月省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合并后,更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这段时间在文献的收集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1953年,省馆派人到粤东、粤中、粤西三十余个县调查并征集各县中没收的图书资料25000余册(大部分为广东文献),收到未入藏的广东方志和志稿20多种,其中有清康熙26年的永安(紫金)县、长乐(五华)县志等罕见本方志15种;1957年,再派人到汕头及海南专区征得56000余册图书资料,其中有四种未入藏的广东方志,以清顺治18年潮州府志为罕见。在海南收集的资料中,有日本海军特务部关于海南岛的自然资源、少数民族状况的调查报告及罗斯遗留的有关少数民族资料(多为广东文献)一批。从江西运来广州造纸厂的废纸中清理出来的老区革命文献资料中,广东文献就有2000多种(包括传单、资料和书籍)。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凡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应缴送省馆两份。进一步保证了广东文献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②广东省文化局曾拨专款购买民间藏书家的藏书,1954年,收购番禺徐氏南州书楼所藏的广东方志数十部,有清康熙14年广东通志,清道光2年广东通志,清乾隆6年南海县志等三种均为省馆所未入藏。
③1956年香港藏书家黄荫普先生赠书给省馆5000余册,其中广东文献939种,3709册。有约百种是省馆所未藏,还有数十种是善本、精抄本,如:明正统本《白玉蟾集》、明嘉靖本《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曲江诗选》、《白沙子》等都是弥足珍贵的版本。1957年黄子静先生的赠书中,有一部较精的明嘉靖37年《广东通志》。另外,还有容庚教授捐赠的明万历44年本《曲江文集》等都是广东文献的珍善本。
④以复制方法补充广东方志,1959年和1966年北京图书馆为省馆提供广东方志缩微胶卷和缩微照相本共66种。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1956年秋“参考研究部”兼负责编制地方文献专题资料、书目工作。到1959年9月止,省馆的广东文献藏书量从解放前夕的23000余册增至140D0多种,12万册(包括广东报刊)。已入藏的广东方志223种,乡土志92种。其中方志比解放前增加了79种。在当时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广东省馆入藏的本省方志是较齐全的。
为宣传地方文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广东文献资料举办了各种展览。如1950年的“近百年广东人民革命史料展览”和“鸦片战争以来史料展览”。1956年的“黄荫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图书展览”等。
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广东文献,编制了大量的馆藏书目索引:《广东方志目录》(1953、1956版)、《广东族谱目录》(1959)、《广东杂志目录》及续编、《广东文献参考书目录》及续编、《广东舆图目录》、《广东水利参考资料书目索引》、《广东水利历史资料目录》、《广东地质矿产参考资料目录》、《广东经济作物参考资料目录》、《广东土特产参考资料目录》、广东水产资料目录》、《广东土壤资料目录》、《南海诸岛资料目录》、《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广东抵制美货运动资料目录》、《广东红巾军起义资料专辑》、《黄萌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目录》等十数种。
(2)七十年代末至现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科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广东文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78年广东省革委会和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两次发出“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重申省馆为我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再次强调呈缴本制度。使广东文献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进入八十年代初期,省馆恢复特藏部。广东文献的来源,除了采购、呈缴本、定期征求、交换外还接受馈赠:
①自1980年2月起省馆已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中文大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浸会学院图书馆等进行交换,获得不少广东文献。如:罗香林著的《国文在香港之历史遗迹》、《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林天蔚著的《明代广东之徭区与徭乱》等。
②接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赠书,例如:香港著名文献学家黄荫普先生继1956年赠书之后,八十年代又先后两次赠书。香港何建华先生将毕生二万册藏书捐赠省馆,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亲自创作、亲手抄写、邮递的《淹留》期刊38期,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是难得的广东文献珍本。还有知名作家叶灵风先生夫人赵克臻女士,将叶先生生前所藏的清嘉庆24年本《新安县志》捐赠省馆。
③广东方志和广东族谱是广东文献中的重点藏书。自1981年起,通过联系,北京图书馆、故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单位为省馆提供了51种广东方志缩微胶片和26种(包括善本)方志复印本。到1992年7月止,入藏的广东方志354种,占全国现存广东方志的85%,入藏的乡土志等104种,占全国现存乡土志的94%。到1991年11月止,入藏解放后出版的各类广东方志844种。此外,广东族谱目前入藏411种,90姓氏。
随着我国开放改革的逐步深入,广东文献的使用进入了高潮:
①外籍学者经年不断,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的读者以学术研究常来馆查阅明清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历史资料。
②为编纂志书和学术研究的读者提供广东文献资料。例如:编写《黄埔港史》的黄伟先生十年来从未间断直至编写完成。秦庆钧先生(教授、金融学家)八十二岁高龄每周从黄埔来馆,为指导《广东财政发展史》的编辑工作而查阅资料。广州市文史馆编写《广州百年大事记》、《广州市志》的馆员,每天如期到馆查阅资料。广州第一制药厂原厂是三百年老厂,该厂编写厂史人员来馆查找实证,咨询人员千方百计查找出该厂早期的原始照片及己存百年之久的药剂说明书等资料,令他们对馆藏资料之丰富惊叹不已。
③为南海诸岛的问题提供了大量史料。建国四十多年来外交部等有关部门不断派员来馆查找有关国界史料。最近,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和档案馆又分别派人来查阅了两百多种有关南沙群岛地理和边界的历史沿革资料,为外交部的边界谈判准备材料。由此可见,广东文献中的南海诸岛资料,配合我国在维护领土完整的斗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十多年来,广东文献已为近万个编志单位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数以万种资料。1987年建立“孙中山文献馆”。现拥有孙中山先生的专著、传记、演讲录音唱片、照片、手迹、纪念物品、研究孙中山的资料及辛亥革命资料等共2000余种,3000余册。
1989年在广东文献基础上建立了“广东作家作品签名本专藏”。现有两千多册签名本。
省馆广东文献已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初步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而在专题文献书目方面有:《广东地方志目录》(1986),《广东族谱目录》(1986),《孙中山文献及研究资料目录》,《康有为、梁启超资料目录》,《广东辛亥革命资料索引》,《广东报刊指南》,《广东文献通报》等馆藏书目索引。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文献专藏经过半个世纪的搜集和积累,现已拥有广东图书资料(史料为主,不含广东报刊和孙中山文献)56000多种,133000多册。广东报刊(解放前后)11000千多种,广东舆图(解放前后)近两千幅,其他资料如图片、胶卷、传单等数百件,成为该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部分。
省馆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来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点,有待今后探索、研究与改进。
注:①《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杜定友编
顾颉刚,杜定友。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中山大学图书馆研究会。1921.《文献》总(8)
杜定友。广东文化论丛。广东省立图书馆。1949
顾适龙,李希泌。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文献》总(29)
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 1957
张世泰。我与杜定友四十年(未定稿)
高炳礼.黄荫普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图书馆论坛》.1992(1)
高炳礼。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广东图书馆学刊》专辑。1988
钱亚新。杜定友先生遗稿文选。初集。《江苏图书馆学报》专辑 1987
罗屏。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前身——广东人民图书馆和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沿革考。《广东文史资料》.第51辑
广东省高考作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广东省 高考 英语口语测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英语考试作为中国高考的三大科目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好不断加深的经济贸易全球化给广东省带来的外贸机遇,提高国人与外商交际的语用能力,努力打造外向型经济强省,广东省多年以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早至2001年率先开始正式把口语考试纳入普通高考英语考试范围,尝试以考促学,通过一系列的口语考试改革促进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向语用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和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回顾广东省英语口语考试改革历程,对其利弊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等进行研究探讨,对大规模高风险英语口语考试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省高考英语考试改革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教育部门为了顺应国际上英语测试的改革步伐,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广东省搞试点,试行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4年试点工作之后,在1989年把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总结多年试行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门推出了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这一更为成熟的高考英语模式。1997年,广东省率先于其他省市在高考英语中增加了听力测试部分,听力成绩不纳入总分。1999年起,广东省采用了全国卷高考英语试题(包括听力),听力成绩计入总分,共30分(2001年全国卷2听力部分的分数有小调整)。1999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广东省也随即开启了以“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为主的新一轮横刀阔斧的改革,之前在广东省试行多年的、包括口语考试的“英语复试”作为“X”科选考科目,报考外语类专业或者与外语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选考英语复试。自此,广东省英语高考设置了两个考试科目:NMET和英语复试。2002年,英语复试更名为“英语2”,在此考试中,考试时间由60分钟增加至90分钟,包括笔试、听力和口语。2004年起,广东省高考英语科目实行了分省独立命题,并推行普通高中范围内的新课程标准。2007年,广东省高考科目组方案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其中“X”科选考科目不再包括“英语2”,从此,同时设置两个高考英语考试科目成为了历史。
2012年,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颁发了《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部分考试大纲》,高考英语笔试与听力以及口语考试分开考,所有高考考生都需要参加高考英语科听说考试,卷面满分60分,考试分数折算25%后取整数计入总成绩。2014年,国家关于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9月4日正式,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仍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其中英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广东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还未公布,2015年广东省高考不改革,仍按现行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实施。
二、广东省高考口语英语考试题型改革的历史回顾
广东省包括英语口语考试的英语复试早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存在,作为四个教改实验区之一,广东省英语口语考试形式的改革以2004年为分水岭。2004年之前的口语考试采用“人人对话”的形式,即考生与英语口语考官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或角色扮演来进行口语考试,题型是角色扮演,分值为30分,考试时间为6分钟。在此模式中,导考员提前两分钟把口试试题交给即将进入试室的考生,考生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口试开始,考生首先来到甲主考官面前,和甲主考交谈两分钟,向甲主考问五个问题。接着,导考员把考生带到第二个试室,考生来到乙考官面前,乙主考问考生9个问题,其中的8个问题是考生与甲主考交谈时提到的内容,另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提到的,考生英回答“不知道”,与乙主考交谈的时间也是两分钟。两位主考分别给同一个考生打分,两位主考的打分相加即是考生的口语成绩,考试用时由倒时器控制。
2004年之后,广东省在口语考试的形式、题型等考试模式上进行了大改革,开发并实行了“人机对话”的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考试,即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考试,考生根据他们所听到的录音和所看到的文字画面做出反应。评卷员采用计算机远程网上评卷的方式进行匿名评卷,同一份口语录音有电脑随机派给至少两个评卷员评分,然后电脑自动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为该考生的得分,如果两位评卷员的打分相差超过一定比例,则该份口语录音实行三评。
2004年至2011年,广东省英语高考口语考试的时间由原来的6分钟延长至30分钟,考试形式改为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题型包括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口头作文/复述三部分,分值为30分,计入英语2总分。在A节模仿朗读部分,考生首先观看一段一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然后开始模仿训练:(1)阅读文字稿;(2)对照文字稿听录音。模仿训练完成后,考生开始对照视频片段的字幕进行朗读,要求语音、语调和语速尽量与视频片段播速保持一致。在B节角色扮演部分,考生先看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视频片段,了解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和将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看完视频片段之后,考生进入问答环节:(1)考生根据中文提示,准备20秒钟以后用英语提三个问题,计算机回答考生的提问;(2)计算机根据视频内容向考生提出五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自己刚才所听到的视频片段和计算机回答的内容来回答这五个问题,回答每个问题之前考生有10秒钟的准备时间。在C节口头作文部分,考生首先观看一段无声视频片段或者图片,然后根据提示进行一分钟左右的、诸如描述故事和表述个人看法之类的口头作文,在进行口头作文之前,考生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2012年起,C节题型改为故事复述,考生首先听一段两分钟左右的录音,录音播放两遍。然后,考生准备一分钟之后,需要复述自己刚才所听到的内容,要求尽可能多的涵盖原文信息点。
三、关于广东省高考口语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回顾广东省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随着改革的成熟和深入,高考口语考试这一考试模式也日益成熟完善,充分发挥以考促学的指导作用,现行的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从考生报名、参考、评卷以及最后的成绩统计,整个考试过程中都极大节省了考务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考务效率;(2)在考试过程及成绩的准确度、可信度和客观度指数方面,计算机辅助模式比之前的人人对话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让考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具体画面场景,提高了口语考试中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此外,还减少了人为出错或者考官主观原因导致的分数误差等的问题,极大减轻了考生面对考官时容易出现的怯场等人人对话口语考试的不良副作用, 使这一考试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考生的认可;(3)计算机辅助匿名评分系统比之前的两位主考现场打分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极大提升了口试评卷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客观性,口试录音可以随时复听,在线即时控制打分的有效度,及时复评。其缺点主要在于:(1)虽然电脑能提供具体的交际场景和考生需要的信息,但和真实对话交际相比,还是缺乏人人对话交际的一些典型社会文化因素,反应更为机械化,因此也难以完全反映出考生百分百真实的语用交际能力;(2)由于目前电脑技术的限制,一旦电脑硬件或者考试软件系统出现故障或人为破坏等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录音资料丢失或者试题泄露;(3)计算机辅助口语考试对电脑硬件设备要求高,需要相关部门投入相当多的资金,因为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乡镇地区考生来说,如果由于电脑设备跟不上而影响了备考训练以及考试结果,则会影响了成绩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刘建达。 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 外语研究。2008(4): 52-58.
[2]曾用强。 计算机化考试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广东省高考作文范文 篇3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书村网 )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来没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们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