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精选4篇】》
我们大家在学习高考满分作文时,还是要重点关注可以体现文章个性的内容,如“别具风味”的记叙方式、议论方式和抒情方式等。这次为您整理了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1
本报讯(记者 李雪萍) 6月7日是全国普通高考的第一天。记者从兰州一中、师大附中等考点了解到,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比较平稳,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精神,同时,今年的语文试题中首次涉及到了初中课文,对考生来说,语文试题较简单。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涂胜荣认为,由于语文试题整个卷面立足基础,立足新课程,立足语文素养,没有难题、怪题、偏题,预计今年语文成绩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波动。该校语文老师王文槐认为,考生在写作文时,应把作文试题所给的两则材料中的调查数字结合起来行文,不能单纯地谈读书的重要性。该校数学老师缑小锋、李树林认为,数学题和去年相比,稳中有变,3道大题相对都有些难度。
语文试题解析老师:立足基础未见偏题
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涂胜荣认为,今年语文试题和去年相比,有4个不变和4个新增或调整。4个不变为:试卷卷面结构没有变(30分-120分);试题量、试题赋分没有变;与课本紧密衔接没有变,如默写题出自课本杜甫《蜀相》、诸葛亮《出师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难度适中,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略有调整的原则没有变。4个新增或调整为:新增了19题图表题,并采用对画面说明文字表达的考查;18题调整为提取和整合信息的下定义题;20题调整为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和谐”为内容的造句题;21题写作题变化较大,是个介于材料和话题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学生的失分点在:1.图书阅读率走低与网上阅读增长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认识;2.全面理解所给的调查材料,选择一个怎样的侧面、角度去构思作文;3.脱离材料和含意作文,没有注意调查数据的作用;4.时代特征的体现,造成这种变化的内在因果关系。语文试题的前4小题:字形、成语、病句,语义衔接难度不大,较容易判断;《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绵绵土》两个现代文阅读设计的问题点难度也不大;《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节选)》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较为简单。古代诗词鉴赏选取的王炎的宋词一首,仅是内容的理解,没考诗歌常识。由于整个卷面立足基础,立足新课程,立足语文素养,没有难题、怪题、偏题。
据师大附中语文老师王文槐介绍,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比较平稳,试题较好地贯彻了《考试大纲》精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面临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试题的趋势。从语言基础知识到阅读理解、作文,各种题型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似曾相识”,作答并不难。阅读理解的几段文字选得较好。文言文选文出自《史记》,有不少考生在平时练习题中读过这段文字。现代文阅读理解较好地体现了社科类文章和名家散文人文性的特点。第II卷中的几道主观题,虽为“新”题,但在2005年的18套高考试题中,已多次出现类似的题型,作文材料切中时弊,设题要求明确,易于成文。考生在写作文时,应把作文试题所给的两则材料中心调查数字结合起来行文。不能单纯地谈读书的重要性。同时考生还可参考周国平的散文《波茨曼的诅咒》,这样写出的作文就有深度。此外,前不久的《作家文摘》刊登过这篇散文,如有考生看过,一定会有所帮助。从一年又一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学语文的诀窍在于日积月累。
学生:试题简单轻松答题
6月7日上午11时刚过,兰州四十八中的王姓考生自信地走出了考场。这位考生告诉记者,语文试题比较简单,答起来挺顺畅,基本没有太难的题。在选择部分里,正确的答案基本一眼就能看出来。默写的课文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诸如《出师表》、《浣溪沙》等,多数考生已经背得烂熟了。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虽然是没见过的材料,但由于平时基础知识学得还可以,所以做起来很轻松。
作文部分给的是一段材料,主要内容为: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随着电脑的普及,目前,在网络上阅读的人数极度增加,而能在图书馆阅读的人相对减少。要求考生分析这种原因并发挥陈述自己的观点。兰州一中一位考生认为,网络已被人们所接受,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能有深度地分析网络阅读、图书馆阅读,就能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数学试题解析老师:稳中有变难度略增
师大附中数学老师李树林认为,从整个试题来看,今年的试题比较难。单选题相对简单,最后的3道大题有难度,分值共为30多分。和去年相比,稳中有变,略难于去年。稳中体现在试卷结构中,共22道题中,客观题都是基础题,大题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题等和去年一样。今年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重了对概率的统计,去年数学期望值在填空题里出现,今年在大题中出现,今年又增加了抽样题,这都是意料之中的,大纲里都体现出来了。2.三角函数中,考纲对三个地方做了调整,由以前的了解变成理解。去年解三角形,今年变成了考查性质的求最大值,进行三角变换。3.立体几何,去年四棱锥变成了今年的三棱柱,线面垂直变成了今年的线线垂直。数列题中,由去年的20题调到今年的最后一道把关题。解析几何中,21题分值最高,由去年的纯解析几何变成了今年的平面向量综合。总体来说,今年数学试题没有“生面孔”,都属于考生平时复习过的。该校缑小锋老师认为,今年试题严格遵循了大纲要求,和去年比较,过渡平稳,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了连续性。试题中基本题比较大,后面3大题对考生能力要求稍高一点,整体以常规题、高中数学重点内容为主。考生如能在平时复习时把握好“四重一把握”,四重即重基础、重能力、重数学思想、重新教内容,一把握为把握好考纲,不做无用功。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2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一、今年试题与去年比较,从各方面看,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今年试题的长度,全卷学生文字阅读量6000 字左右, 答题书写量1000字左右,与去年大体相当,这对学生在考场上完成答卷比较适宜。试题的卷式分为Ⅰ、Ⅱ卷是比较科学的。第Ⅰ卷25个选择题,赋分60分;第Ⅱ卷是非选择性的文字表述题或填空改错题,其中一个现代文阅读大题20分,两道文学、文化知识填空题5分,一道文段语言改错题5分,小作文20分,大作文40分,第Ⅱ卷共90分。总的看,试题的长度、难度、卷式、题型分类、各类测试点的赋分比值等,除个别地方稍有变化外,与去年基本相似。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命题,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这就启示我们,对近一两年的试题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指导明年考生复习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启示我们,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加强运用能力的培养,再加临场较好地发挥,即可适应高考试题,完全不必猜押宝或大搞题海战术。
二、试题内容材料出自课内的不到10分,其它全部都出自课外,特别突出重在测试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既有利于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又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试题的测试点覆盖面比较宽,“高考语文说明”中列出的所有测试点几乎都涉及到了。这就启示我们,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中,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考语文说明”,全面、辩证地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点,不能有所忽视。今年与往年相似,试题内容材料绝大部分出自课外。这就启示我们,单靠对课内内容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重视培养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这一点应该从高一就开始注意,不应等高三总复习。
三、在语言知识及运用方面,突出了“语境”分析应用及联系实际生活。
第Ⅰ卷1——8小题18分和第Ⅱ卷第31小题语言运用修改5分, 这23分语言知识运用试题,虽然涉及到语音、汉字、词语(包括虚词和成语)、句式语法等等,但“语料”几乎全部选自实际生活。例如涉及到“经济协作区”、“新书征订单”、“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广播艺术团的节目”,等等。不少题语言运用测试联系到“语境”,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点。例如成语的运用“莘莘学子”、“不孚众望”、“趋之若鹜”、“万人空巷”;“延续”与“沿用”、“考察”与“考查”、“进行”与“提供”等词语运用的辨析;以及在一段文字中根据“语境”修改语言运用的错误;等等。这就启示我们,虽然语言知识的学习来自于课内,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应落脚于生活。学习语言,其重点不在于学习“死”的知识,而应重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年试题的这种导向,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学、文化知识测试方面,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积累,又突出考查了鉴赏能力,而且适当考查了知识的扩展。
这部分内容Ⅰ、Ⅱ卷5个小题共14分。 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今年是选了两首唐诗,要求考生比较鉴赏分析,显然比去年增加了难度。尽管考生得分很低,但其导向很有意义。文化常识的扩展,考了“五岳”的名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京剧行当的生、旦、净、末,题目虽然不难,但导向很好,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启示我们,高中学生应该增加文学、文化的知识,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鉴赏评析能力。
五、文言文阅读方面,共17分,材料选自课外,但测试点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都来自课内。这就启示我们,文言文的教学,首要的是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要以此为基础领会文言文语段的文意,万不可忽视文言课文的语言学习而去望文生义地猜测句义,囫囵吞枣。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3
今年是江西省新课标高考的第二年,跟去年相比,今年江西高考试卷的最大特点是:以稳为主,略有变化。
(一)“稳”字主要体现在结构、题型、考点、风格等方面。
一是结构稳。今年江西仍然延续去年的试卷结构形式——分第Ⅰ卷和第II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占36分;第Ⅱ卷除现代文大阅读最后一题为双选题,其他均为主观题,占114分。
二是题型稳。题型仍主要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探究题、语言综合表达题和写作题等。
三是考点稳。字音、字形、标点、语病、名著阅读、古文实词和虚词等知识点和去年保持一致,小作文也基本上延续了去年的命题特色。
四是风格稳。结合教材选材,重视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引导人们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丰富人文积淀,这是多年来江西试题在选材、设题等方面所形成的风格,今年仍然保持了这一鲜明的“江西风格”。
(二)“变”字主要体现在少数考点和选材等方面。
一是考点变。词语考查题由去年的实词、虚词和成语综合考查题改为单一的成语题,古诗文阅读中的断句题则换为信息筛选题。
二是选材变。名著题去年为清一色的文学名著,今年为三部文学名著加一部文化论著《论语》;古诗打破多年来选用诗歌作为题料的“惯例”,破天荒地选用词作为鉴赏材料。
二、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6道题30分。
今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延续了去年的三个“坚持”,即“坚持考核字音、字形的识记情况,坚持考测教材中的书面语词,坚持对标点符号运用能力的考查”。
1.字音题。侧重对多音字的考查,如:提、中、臭、监、拗等,也有对易读错字字音的辨别,如:歃、稔、渥等。其中不少是教材中的注释词语,如“青荇”“监生”“优渥”“熟稔”“锱铢必较”等。
2.字形题。侧重考查易误写的同音字的辨析,如“更迭”误为“更叠”,“九州”误为“九洲”;也有对形似字的辨析,如把“旁征博引”误为“旁证博引”等。此外,题料中的“家具”“蛰伏”等词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易误写。
3.成语题。今年考查的四个成语分别是:如数家珍,不刊之论,不同凡响,茹毛饮血。主要辨析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以及容易混淆适应范围的成语。
4.标点题。像往年一样,今年的设题涉及的主要是标点运用中最为常见又最不应当出现的错误类型:一是顿号的误用导致句意层次的混乱,二是逗号和破折号的同时使用导致标点用法的不规范,三是冒号所“管辖”的范围不清致使句子表意的混乱。
5.语病题。今年语病题三个选项设误选类型分别是不合逻辑、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值得一提的是,逻辑性语病是历年江西卷的“必考”内容,今年也不例外。
6.语言综合表达题。跟2011年相比,今年的语言综合表达题在写作要求上同中有异。相同方面:今年仍然侧重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文章写作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中“简明”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不同方面:一是加大了表达方式的运用难度——要求描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二是增加了疑问句式的考查内容,三是把语言运用中的“连贯、得体”换成了“准确、生动”。解答该题,首先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好写作的对象——“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真正“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方面,否则写出的内容很可能会缺乏真情实感。其次要具备必要的相关语文知识:一是表达方式方面的知识,二是修辞方法方面的知识,三是句式知识,文章的结构知识和语言的简明、准确和生动的知识等。
(二)文学名著阅读1道题3分。
今年是江西卷设题考查名著阅读情况的第二年,继续充分体现了“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原则。在篇目选择上,《家》和《三国演义》两年都入选。设题意图仍然定位在考生是否真正通读了原著,能否识记原著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要故事情节等。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题9分。
从选材来看,小阅读只有2005年、2006年为自然科学类文本,之后多为社科类或偏重于社科类的文本。今年有关“联觉”的文本,其特点类似于去年的“文化时间”,既涉及科学知识,又富有人文内涵。从涉及的考点来看,第7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联觉”含义的能力;第8题考查的是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第9题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考题——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活学活用,也是对理解重要概念“联觉”的深化和拓展。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题是多年来江西卷小阅读的热门考题。
(四)古代诗文阅读6道题37分。
1.古文阅读题。今年江西卷古文选材仍为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元史·彻里》。和去年一样,共设4道小题,只是把断句题改为了信息筛选题。
⑴实词题。涉及的4个实词分别为:“给”“劳”“胜”“籍”。这些实词的义项大多在教材中出现过,如“胜”——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籍”——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该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识记情况和迁移能力。
⑵虚词题。涉及的4个虚词分别为:以、且、之、其。均为考纲所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其意义和用法也是古文中最常见的。往年的江西卷均考查过这些虚词,其中“以”“之”考查频率最高,分别出现过5次。
⑶信息筛选题。要求选出“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可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篇4
高考本身是一个社会焦点,而高考各科题目中能够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的,就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尤其在全国一份考卷的年代,高考作文题目被赋予了远远超过高考和语文学科所能涵盖和承载的社会意义,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主流意识的代表或流行观念的风向标;脱离了语文层面、高考层面甚至教育层面,等于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近年来,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每年加起来十几个,社会的关注点被分散了,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本身的焦点地位仍旧在持续之中。
不过这种社会关注本身却在发生着变化,正在从把一个作文题目置换为社会公共话题,回归到语文作文考查的本分。前几年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随着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等作文题目形式的多元化,题目本身往往具有充分的开放性,面对一个作文题,考生立意的自由度很高,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思维特点与写作优势,不论选择关注现实层面、文化层面、历史层面,还是心灵层面、成长层面、成功层面、情感层面,都有话可说,都有文章可做。甚至即便是命题作文,都有着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最典型的是某年上海的作文题“面朝大海”,另外很多省份还通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来突破命题作文的局限,比如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___”、湖北省的作文题“站在_____的门口”。最近两年,不论从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本身,还是从社会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关注角度来看,都走出了“贴近现实还是超脱于现实”的争议窠臼,更多地从语文和作文本身的考查要求来出题,来讨论。
但是从近年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走向来看,在多元而开放的总趋势下,某些省份的命题角度和命题思路,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最典型的表现是题目与现实过分贴近,过分具体。比如今年的辽宁省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是材料作文,但围绕的是“明星广告代言”的话题,江西省的题目是有关“兽首拍卖”的议论文,这两件事都是今年的社会热点话题,明星广告代言问题甚至还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焦点。出这样的题目不利因素很多。一方面,题目甚至文章体裁的限制过于具体,考生的立意自由度降到最低,对于不擅长议论文写作或碰巧对这两件事关注较少的考生非常不利,结果就容易从考写作变成考时事。另一方面,拿此类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当作文题目,增加了猜题押宝的概率,为宿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样一来,一则可能造成一种客观上的不公平,二则难以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学生在立意选择和写作过程中固然不可避免地可能涉及到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考查,出题者的出发点应当源自语文的教学要求与考查需要,在符合乃至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不应该让高考作文承担语文与高考之外的其他功能,从而在客观上造成考查标准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