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精彩9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9篇资本论读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内容导航
《资本论》读后感 篇1资本论读后感 篇2《资本论》读后感 篇3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篇4《资本论》读后感 篇5资本论读后感 篇6《资本论》读后感 篇7《资本论》读后感 篇8资本论读后感 篇9《资本论》读后感 篇1
“只是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F·A·哈耶克语——哈耶克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与演说家。
马克思只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那么他决不可能写出《资本论》,这是我从哈耶克语中能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点。
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
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
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
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
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总有一定的问题根源、思想根源,对“0<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的分析,它完全可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
“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 ,……货币额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G—W 际事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这种是的关系实际上指:“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是以吸收劳动量,是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即是,马克思对货币分割的分析是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从前人那继承过来的,并不是对托宾的偏见,主要在于说明《资本论》的思想性。
对此两个问题的分析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遍阅读之后的一点感受,第一遍阅读明显比第一遍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还是由于思维的缺陷,还有许多看上去不流畅之处,思维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维速度。我想也坚信。通过第三遍、第四遍……的阅读,问题一定会慢慢的解决。
以上是本人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感受,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一步体会到了怎样阅读,仅仅为了读一本《资本论》,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资本论读后感 篇2
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
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但是不要急先开始,想好了再去执行,只要你不停下来,就会做完,《资本论》1700页不就是这么读下来的嘛。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18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3、增加学习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读书,让我感触到了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有深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了。这本书翻译的有些绕口,很多内容其实读了也未必明白,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越看越想去理解,越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是涉及而上,一读就懂的文章知识密度应该是比较低的,不然不会那么容易读,而这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限。我希望通过读这种大部头书籍,来提高自己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是做到了。
4、渴望脑力的增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籍难度有点大,所以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力,4个月下来,对这种级别的内容越是迫切想看,如果是那种很容易明白的,一般我真的不想看了,在我的认知,娱乐性的都是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时间有限,钥匙还在这上面消费,那我的认知资本不久越来越少了么,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脑力呢。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如果放在时间这一维度上,那可是大大的滚雪球了,复利这一神奇的增长模式是一个奇迹。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资本论》读后感 篇3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篇4
《资本论》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与伟大的导师、精神领袖马克思对话的机会。
虽然这本书是刨析资本主义的名著,可是,每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苏共的钢铁洪流、越共的山涧地洞、中共的小米步枪……以及那暴风雨夜里,人民的怒吼。
对《资本论》的评 ”
这话说的一点也不错。阅读《资本论》,你一定会惊叹它的准确性,现在的经济泡沫化与垃圾化,不正应了《资本论》第一卷所讲的,为了扩大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商品价值吗?
再读《资本论》,你一定会感慨这部著作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一本19世纪中期的书,现在读来,依旧没有多少不妥。一本刨析资本主义的书,我却拿来修正王安石的新法……它真不愧与经典,圣经之名!
读《资本论》你总能从中体会到一股浓浓的情怀,一股红色的力量涌入你的心里。
在我看来,《资本论》是每一位学习经济的人该读的,无产阶级能从中汲取到力量与经验;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不过,如果你学了资本主义经济,它会让你放弃正在走的路,也加入到无产阶级这别来。
《资本论》读后感 篇5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透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再把思绪转向这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取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就应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务必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足、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资本论读后感 篇6
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
曾有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然会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与新的资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产。有了生产自身,它很快就将我们引向了劳动价值论的秘密之处,引向了解答。那里的问题表现为:突然间引入了时间——虽说依旧是量化的、静态的、非辩证的方式。劳动价值论导向了所有关于利润率、劳动小时数以及那些搞笑的变量组合的计算(这满足了马克思自己的兴趣,他对于数学与微积分的兴趣能够排在第二位)。然而突然之间,这些探究撞了墙:工作日的限制、法律对于工作日的限定、工厂法所要求的限制,突然间阻碍了资本必然的扩张。
因此,论述务必进入一个新的论域,一个新的层面,问题和解答在那里都充满着强度:赞美群众性或协作。马克思兴高采烈地称之为“赐予资本的免费礼物”:协作劳动以辩证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价值和产品。这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发现,而在那里它成了马克思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并非赋予生产以价值,而是赋予群众生产以价值。论协作的一章是《资本论》第一卷跳动的心脏。
然而,这一赞美是短命的。当协作转化为机器时,这一赞美人类的原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怪物。然而,这一全新现象从根本上转化了整个问题。它导向一种更复杂的新的时间理论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毁灭”了过去的理论,同时又导向以下问题的新解答:新的立法阻碍了绝对剩余价值,使之停滞。——提高生产力,强化价值生产却不延长价值生产,这一理论名为“相对剩余价值”论。
辩证地看,这一本来能够让马克思总结自己著作的新解答——机器、工业技术,却导致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两难。这一两难有两种形式:首先,节省劳动的装置突然导致了劳动者(个性是童工)工作时间令人震惊的上升。其次,节省劳动的机器本该压缩劳动者的数量,但是是以让工人失业的形式进行的。在这一事例中,我们的两难局面具有了另一种形式:如果价值源于劳动,假定劳动者越多,那么所生产的价值也就越多,可资本家为什么坚持压缩劳动者的数量
在这一点上,整个过程的真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马克思将决定性地阐明他所谓“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他在同一文本脉络中称之为“绝对”规律的东西。以下是我的引用:“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潜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当我们记起这一正式的响亮的表达——“产业后备军”——仅仅指失业者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更具戏剧意味、更容易获得的辩证悖论。它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是:增加财富和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增加失业者的数量。
此刻我们能够回过头来评价整部《资本论》的好处了。这是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抵达《资本论》概念顶端的是以下命题,即产业资本主义一方面生产出数量巨大的资本——这种资本在潜在的好处上是无法投资的,另一方面制造出人数不断上升的失业人群。当前第三阶段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的危机能够充分证实这一状况。
《资本论》读后感 篇7
记得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增加人的修养。我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今天我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资本论》全书一共有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我记得有老师说过“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但是事实却不一样。
《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上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卷是对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这一卷主要分析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这些分析,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补充和展开,由此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他只有在这种连续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另一方面是向《资本论》第三卷的过渡,或者说是第三卷的引言。
第三卷对资本运动的总过程的缝隙,既是理论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论分析的完成。因为这里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质层面上而是上升到社会的表面。由此,把资本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从里到外清楚地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读完《资本论》我知道我们需要提高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资本论》对时间再劳动生产上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出了日常的学习之外,我们应当适当的做一些时间管理。
另外我需要更加认真的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中得到成长。
《资本论》读后感 篇8
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提前读到《资本论》,作者是藏在茑屋书店背后的大BOSS增田宗昭。这本小书是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最喜欢的一本书,字数不多,却耐人寻味。
虽然像增田宗昭这类BOSS亲自写的东西,很难符合编辑的要求,在我看来实物书也的确是靠排版硬撑起来的。不过,书的价值不在于字数,而在于纸张所承载的内涵、思想、精神。
增田先生恰好也提到一个词:提案力——对顾客而言,有价值的不是作为物体的书,而是包含在书中的提案。乔布斯要卖给人们的也不是iPhone这一硬件,而是通过iPhone来进行生活方式提案。
从本质上说,商品本身具有地域性和选择性,所以才会有市场营销。要确定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通过这种方法制订销售计划。然而一旦越出单纯的物的概念,包含某种哲学,换句话说,包含了生活方式提案,那么商品就会获得超越国境、人种、年龄、性别的翅膀。
增田先生认为,书店的问题就在于它在卖书。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书店面临倒闭。而茑屋书店不仅活下来,还拥有1400多家店铺,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取得这样的成绩,增田先生的提案并不神秘。
最早的“茑屋书店枚方店”成立于1983年,它开创了录像带、唱片、书籍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在此之前,这种书店运营模式还被视为异端。因为这些商品的流通渠道各不相同,供货的批发商也不同。
但流通的麻烦并未将增田先生阻挠,他依然将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爱读钱德勒小说的人,可能也想听听主人公爱听的冷爵士。而有了茑屋之后,这些都可以在同一家店找到。
书是提案的载体,所有生活相关的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提案。这里的“提案”可以等同于“策划”,也可以等同于“设计”,就是既要紧跟时代,又要看清本质。
互联网、人工智能、各类新科技不断地变革我们的生活,难道变革就是为了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手机看吗?不,创新者知道,变革才刚刚开始,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精神需求是高级的、巨大的需求,茑屋书店不仅是一家书店,它本身正是为了满足顾客价值的生活方式提案,是一个颠覆的文化空间!
《资本论》带给我很多启发,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智力,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亦然。这里的智力更应该指知识维度的拓展、独立思考的延伸。随大流的人越多,知的资本(智力资本)就越宝贵,而我们要舒服地随大流,还是勇敢地拥抱自由?相信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
资本论读后感 篇9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而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也有相对应的客观条件:
①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②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③指导、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3)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①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的反应,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②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③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况下的指导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而《资本论》本身就是一个给我们很大发展空间和完善空间的理论体系,而且其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更是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教条、书本和经验,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去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与反思,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勇于剔除,使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