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怎么学?将其各个时间的关系都弄清楚,这样可以更好的记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4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
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一(三)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高一历史必修一(四)
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高一历史必修一(五)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一、 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