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热门33篇)》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33篇)
内容导航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7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8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9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0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1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2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4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5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6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7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8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9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0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1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2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4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5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6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7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8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9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0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1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2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减数丝
同点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次1.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只次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出现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等现象2.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发生联会
3.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或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3.一个体细胞形成2个体细胞
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4.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相同点1.细胞程中均出现纺锤丝
2、染色体在细胞程中都只复制一次
3.都出现有同源染色体
5.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1个精原细胞可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变形作用形成4个精子由于细胞质不均等1个卵原细胞只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逐渐退化消失;无变形作用
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间期;在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束时,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
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⑷、过敏症状:
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
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
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
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免疫的分类:
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
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
⑵、特异性免疫特点:
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
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
生物必修一学习方法
实验题是较难得满分的题型,它开放性较强,出题很灵活。但也有法可依:
1)认真复习书中的实验,学习常用的方法。
例如:孟德尔的测交试验---演绎推理法,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提出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同位素标记法验证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学生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常设考点,可见教材实验的重要性。
2)认真阅读题干,区分好“探究”、“证明”探究题比证明题要开放,答题注意:加入相同浓度的、等量的、用生长状态(长势)相同的植株等等缜密术语的使用。
生物必修一学习技巧
识图题。注意横纵坐标、交点、拐点、走势、正负半轴所表示的含义。平时要善于总结: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的图、光合+呼吸的图(区分好“净光合”即真实光合与表观光合,主要从坐标轴正负判断)等都很重点。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7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8
课题一菊花的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化: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出现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再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细胞工程
具有某种生物全套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即每个生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但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构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有: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作物;制作人工种子;培育作物新品种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结构和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材料: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植物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试验的成败。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年龄和保存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物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作材料。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选取生长旺盛嫩枝进行组培的是嫩枝生理状态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营养:离体的植物组织和细胞,对营养、环境等条件的要求相对特殊,需要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N、P、S、K、Ca、Mg,微量元素是Fe、Mn、B、Zn、Cu、Mo、I、Co,有机物有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蔗糖等。
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在生长素存在的情况下,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呈现加强趋势。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其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用量的比例等都影响结果。
4、操作流程环境条件:PH、温度、光等环境条件。
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将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配制MS固体培养基:配制各种母液:将各种成分按配方比例配制成的浓缩液(培养基母液)。
使用时根据母液的浓缩倍数,计算用量,并加蒸馏水稀释。
配制培养基:应加入的物质有琼脂、蔗糖、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植物激素的母液,并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毫升。
在菊花组织培养中,可以不添加植物激素
原因是菊花茎段组织培养比较容易。灭菌:采取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MS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是什么?与肉汤培养基相比,MS培养基有哪些特点?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所必需的无机盐;蔗糖提供碳源,维持细胞渗透压;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
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
外植体的消毒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选取菊花茎段时,要取生长旺盛的嫩枝。菊花茎段用流水冲洗后可加少许洗衣粉,用软刷轻轻刷洗,刷洗后在流水下冲洗20min左右。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的水分,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立即将外植体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取出后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取出后,在无菌水中至少清洗3次,漂洗消毒液。
注意: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就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植物的耐受能力。
接种:接种过程中插入外植体时形态学上端朝上,每个锥形瓶接种7~8个外植体。外植体接种与细菌接种相似,操作步骤相同,而且都要求无菌操作。
培养:应该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并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18~22℃)和光照(12h)
移栽:栽前应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其在培养间生长几日,然后用流水清洗根部培养基。然后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进行壮苗。最后进行露天栽培。
栽培
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被污染,原因有外植体消毒不彻底;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中被杂菌污染;锥形瓶密封性差等。
课题二月季的花药培养
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被子植物的雄蕊通常包含花丝、花药两部分。花药为囊状结构,内部含有许多花粉。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因此,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4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进入单核期时,四分体的4个单倍体细胞彼此分离,形成4个具有单细胞核的花粉粒。这时的细胞含浓厚的原生质,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单核居中期)。随着细胞不断长大,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单核靠边期),并分裂成1个生殖细胞核和1个花粉管细胞核,进而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生殖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将在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精子。
注意:①成熟的花粉粒有两类,一类是二核花粉粒,其花粉粒中只含花粉管细胞核和生殖细胞核,二核花粉粒的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另一类是三核花粉粒,花粉在成熟前,生殖细胞就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子,此花粉粒中含有两个精子核和一个花粉管核(营养核)②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四分体和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四分体不同。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四分体是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连在一起的单倍体细胞;而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是联会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由于含有四条染色单体而称为四分体。③同一生殖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其基因组成完全相同。
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即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花粉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为植物,另一种是花粉在诱导培养基上先形成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这两种途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注意:①无论哪种产生方式,都要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②胚状体:植物体细胞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产生的形态与受精卵发育成的胚非常类似的结构,其发育也与受精卵发育成的胚类似,有胚芽、胚根、胚轴等完整结构,就像一粒种子,又称为细胞胚。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诱导花粉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亲本的生理状况:花粉早期是的花药比后期的更容易产生花粉植株,选择月季的初花期。
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一般来说,在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
花蕾: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材料的选取: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但是,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材料的消毒
接种和培养:灭菌后的花蕾,要在无菌条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并立即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剥离花药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长生愈伤组织),同时还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与花丝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通常每瓶接种花药7~10个,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不需要光照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一般经过20~30天培养后,会发现花药开裂,长出愈伤组织或形成胚状体。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如果花药开裂释放出胚状体,则一个花药内就会产生大量幼小植株,必须在花药开裂后尽快将幼小植株分开,分别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上,否则这些植株将很难分开。还需要对培养出来的植株做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的相同之处是: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时期适宜的花蕾;花药裂开后释放出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些都使花药培养的难度大为增加。
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品质量
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
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疑难解答
(1)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
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在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2)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
(3)我们平常吃的豆腐,哪种适合用来做腐乳?
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高的豆腐制作腐乳,不易成形。
(4)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对人体有害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9
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_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可作为证明细胞全能性的实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起点:具有细胞核的细胞;②终点:形成完整的个体;③外部条件:离体、营养物质等.
注:种子发育成植株不叫全能性.
4、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
5、细胞全能性比较
(1)动物与植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同一个体: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3)同一细胞:刚产生的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0
1.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1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骨骼:Ca2+【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
的组成成分、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Zn多种酶的组成元素、I甲状腺素的原料)b、参与生物体的代
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实验2.1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2
1、(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1)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2)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3)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生长素(温特,琼脂实验):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3、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素,脱落酸,乙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必修三生物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
5.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必修三生物的学习技巧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3
1.停止光照,C3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O2固定进行,C3还原受阻
2.停止供应CO2,C5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3还原进行,CO2固定受阻
3.突触传递的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自分泌什么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
5.细胞膜的功能由哪三点?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6.婚姻法规定不能结婚的近亲指什么?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7.为什么酶促反应的水浴温度为37度?酶的活性最适应
8.生命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神经与激素共同调节
9.DNA四种单体的中文名称?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
10.画出DNA一个单体结构简图,并标上各部位名称
1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变异
1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13.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14.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多样性和适应性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4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生物科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仍属于“启蒙教育”,因为本届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的生物既不属于会考学科,更不属于中考学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7、脂类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大;
②分子结构复杂;
③种类极其多样;
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①氨基酸种数不同,
②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5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6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7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8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细菌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酶的活性。大部分的移动方向是5′→3′,但也有3′→5′移到的情况,如n′蛋白在φχ174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复制形的过程中,就是按3′→5′移动。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在DNA复制中起作用,是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形成链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
3.DNA连接酶:其功能是在两个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如果将经过同一种内切酶剪切而成的两段DNA比喻为断成两截的梯子,那么,DNA连接酶可以把梯子的“扶手”的断口处(注意:不是连接碱基对,碱基对可以依靠氢键连接),即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据此,可在基因工程中用以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与DNA聚合酶的不同在于:不在单个脱氧核苷酸与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作用是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对真核生物而言,RNA聚合酶包括三种: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Ⅱ转录mRNA,RNA聚合酶Ⅲ转录tRNA和其她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
5.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7.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事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8.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工程的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取自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然后配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培养。或用于细胞传代培养时将细胞从瓶壁上消化下来。
9.淀粉酶:主要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和肠腺分泌的肠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10.麦芽糖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麦芽糖酶和肠腺分泌的肠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11.脂肪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和肠腺分泌的肠脂肪酶,可催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微粒后,有利于脂肪分解。
12.蛋白酶:主要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链。作用结果是破坏肽键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3.肽酶:由肠腺分泌,可催化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14.转氨酶:催化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氨基转换过程。如人体的谷丙转氨酶(GPT),能够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从而形成丙氨酸和a—酮戊二酸。由于谷丙转氨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多,当肝脏病变时谷丙转氨酶就大量释放到血液,因此临床上常把化验人体血液中这种酶的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5.光合作用酶:是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
16.呼吸氧化酶:与细胞呼吸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17.ATP合成酶:指催化ADP和磷酸,利用能量形成ATP的酶。
18.ATP水解酶:指催化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释放能量的酶。
19.组成酶:指微生物细胞中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葡萄糖的酶。
20.诱导酶:指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合成的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乳糖的酶。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9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0
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
2.场所: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2C2H5OH+2CO2+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酸2C3H6O3+能量
(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条件时没有氧气参与。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酸,[H]和少量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步:丙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步:前两步的[H]与吸入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分解,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释放总能量2870千焦,其中1161KJ能量转移到ATP中,其它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
①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主要指绿色植物、藻类;硝化细菌等
②异养型(直接摄取有机物)人、动物、营寄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异化作用: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能量
①需氧型(有氧呼吸)人、绝大多数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②厌氧型(无氧呼吸)寄生虫、乳酸菌等嫌气性细菌兼性厌氧菌(无氧、有氧都能生存)酵母菌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1
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2
1、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2、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5、全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3
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4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5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6
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9.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0.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1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12.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13.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1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7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择材料用具。
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
(2)分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8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9
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0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_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n)卡门(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_(HNO2)或_(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1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2
光合作用
(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H20xx——→(CH2O)+O218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和类胡萝卜素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丙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
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H2O—→2[H]+1/2O2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
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吸水、失水
1.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2.植物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当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吸(失)水。
原则:谁浓度高谁获得水
3.植物吸水方式:
①吸胀吸水:无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干燥种子、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渗透吸水:成熟植物(具大液泡)细胞吸水方式。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由根运输到茎、叶,1-5%留在植物体内,95-99%用于蒸腾。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3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疑难解答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如:要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进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的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2使毛酶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课题三制作泡菜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分裂方式是二分裂。反应式为:C6H12O6
2C3H6O3+能量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抗生素杀死乳酸菌。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天之后食用最好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