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总结报告 > 工作汇报 > 舆情工作报告优秀9篇正文

《舆情工作报告优秀9篇》

时间:

不光是这一年,几乎每年都有这些事件。“舆情反转”越来越成为网络热点事件演进的常态,从信息初始曝光到关键节点出现,再到舆情主体回应,反转经历时间或长或短。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舆情工作报告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篇1

一、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辨析、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形成的特点以及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等方而。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的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土来华,其研究认为“网络舆情,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是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中。笔者认为,曾润喜的观点更广泛地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

(二)媒介认知能力的要素

媒介认知能力包括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认知首先包括媒介内容认知,即了解媒介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其次,媒介信息认知还包括媒介规则(convention认知,即了解特定媒介的表达规则。媒介社会认知同样包括两方而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媒介信息的政治、经济语境的认知;二是对媒介自身发展与社会进程互动关系的认知。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认知能力的关系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因特网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娱乐、体育、卫生、科技、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网络舆论最自接、最快速地反映了各个层而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它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的社会舆情晴幽表,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网络舆情的概念、表现特点来看,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媒介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传播与接受信息的方式。受众(网民)小仅从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民小仅可以从国家、政府等权威媒介机构那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民间组织和个体那里获取信息;获取信息之后,经过受众的分析与评价,又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最终形成网络舆情。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酝酿过程来看,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成为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发展的关键。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又进一步影响着网民对媒介信息的认知。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影响巨大,进而形成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体,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小仅起着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还起着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的作用。因此,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对于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形成、网络舆情向良性或恶性方向转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除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等传统应用方式外,又出现了博客(Blo乡、维基CWiI}.聚介新闻((RSS)等新形态的信息交互模式。互联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从2005年起,国内已经开始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到2010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基本上包括了这种研究的四个主要方而,即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研究、网络舆情的主体研究和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从南京大学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中所选取的}一大舆情事件来看,网络舆情的热点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层面。总的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全民化的舆论工具,网络舆情的兴起为公民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成为政府聆听民意、汇集民智的新渠道。但网络舆情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网络舆情监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是指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介、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关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系统非常多,但大多数只是炒作某一概念,尚小具备热点识别、主题跟踪、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等功能。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监控有VSP网络监控系统、TRS网络监控系统、方正监控系统、优捷网络监控系统和谷尼监控系统等。但网络监控系统只是一个软件,而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则是指研究人员利用检测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监测网络舆情产生与发展并提供决策建议的目的。

2.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没有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们-.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并迅速形成危机,让人碎小及防,看小清网络舆论的形势,把小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重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热点形成们-.们是速度快、影响而广,如果没有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事件和和会向小可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危及国家女全。从我国近几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来看,在事件的发生之初,并没有一个完善的J决速反应机制,致使事件发展到最后而产生小良的社会舆论。

3.网络舆情向正确或错误舆论转化的导向性小强

网络舆情在发生之初,完全是自发性的传播,传播者只是根据事件本身的性质(民众的兴趣点)加以关注并自觉传播信息,而大多数传者并小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更何况网络舆情是自发的流动传播,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4.对青少年没有专门的舆情引导机制

从comNIC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半数,他们既是网络舆情的受众,又是网络舆情的传者,但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却有待提高。在缺乏专门、有效的舆情引导湘L制及青少年媒介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2009年发生的湖北石首、邓玉娇事件说明,受众很难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大多是凭借从网络获取到的小完整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真相,这就很容易夸大事件的小良影响,而小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完整地看待某一事件。山此造成的网络舆论以及社会舆论,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而影响厂

三、面对网络舆情,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存在的诸多不足

媒介认知能力属于媒介素养的重要方而,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而,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能力模式”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青少年网民山于心理、生理年龄的特征及生活阅历较浅,而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特别是而对经过大量网民集中关注的焦点网络事件,更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很容易自从,甚至形成所谓的“网络暴民”。从根源上来说,还是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青少年对媒介内容辫别力不足

1963年,Newsom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小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即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小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小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助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青少年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因而跟小上时代的发展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时候,无法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好坏,小能批判地看待媒介内容。而对媒介内容的认知与辨别,则需要媒介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介社会认知能力。

(二)青少年对媒介传播规则了解有限

媒介传播规则是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传播原理,从信源、信道到传播效果,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传播效果则是受众接受信息之后传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受众产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子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子各种议题小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青少年没有经过系统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小了解传播效果理论,所以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小可避免地被动接受自己所接触的媒介讯息。

(三)青少年对网络舆情缺乏对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意义的判断

任何一种媒介信息都是一定政治及经济语境中的产物,媒介机构的生产活动与意识形态及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背后,隐藏着媒介信息的真实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都会在小同程度上对媒介内容构成一种制约因素。正如传播学者威廉·克赖斯特(WilliamChrist)和詹姆士·波特所说:“大多数(关于媒介认知能力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元素:媒介是在被建构的同时建构现实的;媒介具有商业含义;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含义;任一媒介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符码和规则。”青少年在而对媒介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时候,而是从简单的是与非、真与假中得出最基本的判断,而小能够从中角军读出深层次的含义。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而对网络良荞小齐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青少年网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尚小足以使他们应对当下的网络生活,然而网络生活却正在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让我们小得小把提高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提高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但具体措施却鲜有实施。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构建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的措施,小应该是泛泛而谈,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一方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女全,另一方而也自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此,针对网络舆情,构建青少年的媒介认知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四、针对网络舆情的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路径

(一)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内容的辫别能力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机制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有介适的信息位置。网络舆情对传播效果的要求就是要引起尽量多的网民关注与参与。而作为传播过程第一步的信息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信息能否引起网民的第一波关注,将自接影响其以后的传播过程,并决定其传播路径。这种介适的信息位置表现在两个方而:一是该位置积聚了大量的受众,即该位置上的信息会被许多人看到;二是这些受众可能会对该话题产生共鸣,并就该话题积极地表态和行动。(2)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所谓恰当的信息表达方式,是指信息表达应该简明、有趣以及日吻介适。当然,这并非网络舆情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它对促进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3)舆论领袖的传播。在卡茨和拉扎斯非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他们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舆论领袖对事件的传播,影响力将会呈几何倍数扩大。(4)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有权威性,通过传统媒体的参与和跟进,民众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件的正当性或严重性,从而使事件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因此,应当使青少年了解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机制,让他们能够分析和评价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舆情的形成,从网络媒介、传统电视媒介和纸质媒介等多个角度看待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小自目跟进和参与传播,使网络舆情能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了解“把关人”理论,在学习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赋权”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最早是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介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小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日,通过这个关日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青少年应该充分了解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过程模式,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而、多角度地了解信息,进而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传播有价值的、可信的信息,而小是自目跟il}}、肆意造谣,使网络舆情朝恶性方向发展。

(三)引导青少年学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提高分析信息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编码解码理论来自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nHa1D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并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复杂结构”。霍尔还以此为起点,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电视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是“制码”阶段。第二阶段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一个多义的、开放的话语系统。第三阶段是观众的“解码”阶段。在这个阶段,观众根据自己的地位、角色和生活经验开始对作品进行复杂的多层次的解读。青少年网民在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并小了解媒介信息是如何制作和生产出来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于青少年掌握大众传播的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青少年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码”甚至“编码”,了解媒介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批判地接收信息。

(四)安排与设置针对网络舆情有关的媒介教育课程

舆情工作方案 篇2

社会舆情对于公诉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在司法文明、公开、透明的大环境下,公诉人必须提高对舆情的认识,提升能力、建立长效的机制,才能实现办案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舆情;公诉工作;执法公信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对民意态度的高度概括,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不断迈进,这种畏民如虎的落后观点已经逐渐被锁进历史的保险柜,永远成为了过去。在司法文明、公开、透明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今天,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代表某一群体民意的舆情正关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诉工作承接着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关乎群众的财产、自由乃至生死,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舆情的关注,成为新时期做好公诉工作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作为公诉人,我们应当放下偏见,理性地思考舆情与公诉工作的关系,辩证地看待舆情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从而寻求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以确保实现公诉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正确认识舆情与公诉工作辩证统一的关系

1、舆情的人民性与公诉工作相统一。舆情是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一特定事件给予关注的社会群体所表达出的意见和看法。从舆情的形成过程和产生主体可以看出,舆情在本质上是部分群众观点和意见的集合,一定程度上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众所周知,公诉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环节,检察权来源于人民,法律的渊源来源于人民,公诉工作实际上是将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付诸实践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诉工作与舆情都具有人民性的根本属性,不同的只是公诉工作代表的人民性范围更加广泛而已。

2、舆情的思维过程与公诉工作相一致。社会舆情的产生,经历的是了解情况,寻求证据、分析判断、产生意见或结论的过程,并非一味地空穴来风。而公诉工作的思维过程与之相类似,不同的也只是情况更加清晰、掌握的证据更加全面充分、分析判断更加规范严谨,但在本质上还是相一致的。

3、舆情的价值目标与公诉工作相契合。实践证明,绝大部分的社会舆情追求的都是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呼唤的都是正义得到伸张,犯罪得到严惩。这与公诉工作追求公平正义、不枉不纵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

二、舆情对公诉工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辨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积极应对舆情对公诉工作的挑战,首先要分清舆情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舆情对公诉工作的积极作用

1、舆情可以在事前发现犯罪线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监督下,一切违法犯罪最终都将无处遁形。实践中,从发现犯罪事实,到提供抓获罪犯的线索,到侦查机关调查取证,到处都是活跃着群众的身影,回响着舆情的声音。近年出现的“天价烟”案件、“表叔”案件就是舆情揭露犯罪的有力证据。

2、事中提供有益参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诉人审查案件时处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角度,而舆情身后的群众则从另外的角度或层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有利于公诉人多角度的看待案件,实现兼听则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个人或专家、学者的声音,而这些意见对于公诉人办案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3、事后跟进有利监督。社会舆情对刑事案件的关注往往是长期的、全阶段的,在案件办结后,舆情会继续跟进,有利于及时发现公诉案件办结后遗留的问题甚至存在的失误、错误。而一旦案件确有错误,在舆情的呼吁下和监督下,有利于启动错案复核、监督、改正程序,推动公诉工作实现公平正义、案结事了。

(二)舆情对公诉工作的消极影响

1、舆情可能是片面的。由于社会群众对案件的了解渠道往往是报纸、网络等,而这些媒体一方面自己掌握的情况并不全面,另一方面,为了制造新闻效应、吸引眼球而可能对真实情况作出歪曲或夸大,导致社会舆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片面性,影响公诉人的正确判断。

2、舆情可能是非理性的。舆情体现的是社会群众的意志,而群众的思想是朴素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往往会导致舆论对于案件动辄喊打喊杀,失去应有的理性思考。而社会转型期在群众中产生的仇官、仇富心态更是容易让舆情走向极端。

3、过度的舆情可能会左右公诉人的理性判断。人非圣贤,公诉人不是执行法律的机器,不是在真空中办案,过度的舆情,群情激昂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对公诉人产生不利影响,使公诉人内心的天平失衡,影响案件的公平公正处理。

三、多措并举,积极应对舆情“双刃剑”

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关注,已经将公诉工作置于社会舆情的“聚光灯”下,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才能用好舆情这把“双刃剑”,才能在日渐公开透明的执法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公诉工作的执法公信力。

1、从意识上端正对舆情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所述,社会舆情与公诉工作在本质上是趋同的,有其积极的作用,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盛开的鲜花。公诉人应从意识上提高对舆情的重视程度,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给予充分的认识。对于舆论工作所体现出的对案件的看法和诉求,我们要心中有数,既要避免“媒体审判”、“民意绑架”,又要杜绝无视舆情和民意,应有意识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兼收并蓄、参考借鉴,在法律和舆情民意间寻找合法合理的平衡点。

2、从能力上提高应付舆情的素质,打好有把握之杖。任他风吹浪打,我自闲庭胜步,这是公诉工作追求的崇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提高应对舆情的能力则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公诉人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储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确保腹有诗书气自华,能从容地在法律规定、法律事实和如潮的舆情中游刃有余地行使司法独立权,依法独立做出审查判断;另一方面,公诉人应当加强应对社会舆情的能力,了解应对舆情的方式方法,寻求合法合理应对舆情的渠道。在内修公诉业务能力,外强应对舆情素质的前提下,提升公诉工作司法公信力则有了基本保障和力量源泉。

3、从实践中关注舆情的需求,加强释法说理工作。舆论的片面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掌握案件信息的不完整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加强公诉法律文书说理释法工作。公诉人应摒弃以往的不知说理、不会说理、不愿说理的错误做法和观念,以应对社会舆情、平息错误舆论,确保案结事了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加强公诉法律文书说理工作。法律依据充分、论证清晰有力的法律文书,必得有效应对舆情的关注和质疑,是公诉工作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核心举措。

4、从机制上畅通呼应舆情的渠道,加强信息公开。当前,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微博、微信都是舆情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与之相对应的,公诉部门也要有积极响应、应对舆情的通道,建立起自己的阵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适时、科学地建立起公诉部门信息公开、检务公开的工作机制,紧跟时代潮流,畅通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实践中,可以通过检察机关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公布案件信息,可以利用传统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发出我们的声音。在信息的时间上,也要在机制中予以明确,确保第一时间发出正确的信息,抢占舆论的至高点,也引导舆情理性、正确的发展。反应迅速、手段先进、渠道畅通的信息公开机制,将有力推动公诉工作执法公信力的提升。

舆情信息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油田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网络已发展为舆情和监测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成为企业发展、社会稳定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针对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油田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引导舆情,第一时间处置舆情,将网络舆情监测与精细化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切实促进实际工作,努力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将为油田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通过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实现精细化管理

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网络舆情监测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油田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既有利于自身的精细化管理,又有利于妥善解决非在职群体的利益需要和矛盾冲突,确保油田大局保持稳定。

胜利油田的企业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在油田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位置突出,在社会舆情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形势特点上结合自身实际,从舆情信息的采集、研判、处置和建立长效机制入手,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不断探索企业舆情预警监测处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初步构建起了具有胜利油田特色的企业舆情预警处置机制,为维护油田大局稳定和企业形象、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预警的基础,如果在第一时间获取不到信息,就无法做到见微知著,舆情预警就没有预见性、超前性。例如,在油田出现的中,有个别组织者,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虚假信息,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到其中去。如果在第一时间发现,就能将事态发展有效控制。在遵从油田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把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上报融入企业日常管理,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分类、鉴别、筛选、分析、归纳等,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增强网络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为舆情判定打好基础。

二、在建立完善多方联动机制等方面加强油田信息网络管理

胜利油田在1997年,国内网络刚刚起步阶段,下发了《胜利石油管理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规定》,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规定及相应的责任承担;1998年12月,为加快油田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工作更好地为油田生产、经营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进一步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胜利石油管理局信息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胜利油田管理局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先后出台;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油田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意见》及《舆情信息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从源头上保障了油田重要信息数据的网络安全和舆情动态的监测和考核。

在制度、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增强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从源头堵塞漏洞、化解矛盾;在监测处理网络舆情信息的过程中,加强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研究,广泛收集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情况的反应,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网络媒体特点,在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定期根据网上舆情动态召开研判例会,分析研判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准确判断网上舆论态势和舆情走势,及时为油田领导决策和有关事件的处理提供动态情况;同时并定期形成舆情报告,为油田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三、高水准参与,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由于网络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和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因此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方面要加大内部网站、论坛的管理监督,可以吸收在职的机关干部作为网络引导员,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不光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新纽带,也成为了解政策、形成正确辨识的新阵地;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利用不同的形势和渠道,为利益诉求者创造顺畅的网络信息沟通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引导,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网上舆论环境。

四、实现网络舆情自动搜索,舆情监测“全天候、不间断”

舆情信息 篇4

>>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及引导机制研究 优势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 生命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刍议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引导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微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探索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及引导处置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特性及引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22.

3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N/OL]. 楚天金报, 2008-10-11[2014-02-21]. .

5张向先,郑絮。我国信息生态学研究现状综述[C].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 2008:100-105.

舆情信息 篇5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舆情工作方案 篇6

舆论传播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原理与应用两个方面。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舆论的要素、中外舆论思想发展史、舆论的传播手段、舆论的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的形态、舆论传播的规律、舆论引导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舆论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根据舆论传播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可采取重视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与实地调查密切结合、注重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改革。

一、合理选择教材,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

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很多,有关舆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不尽相同,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本科生对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教材内容应该具有权威性、深入浅出、章节安排合理、案例丰富新颖的特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取百家之长,仔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众说纷纭的部分可以将全部观点展示给学生,供学生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理论研究观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课程,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认识与分析各种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关舆论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对舆论的要素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舆论。另外,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不是舆论,改变以往学生对舆论的错误认识。有关舆论传播手段、舆论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形态、舆论传播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大概应占教学学时安排的四分之三左右,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为掌握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打好基础。

二、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及移动互联终端飞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很难再生活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环境中。有些大学生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他们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这些移动终端的发展而被动地获知了一些信息。无论他们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接收这些信息,在当前信息爆发的环境中,作为学业比较繁重的大学生基本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鉴于他们年龄与经历的关系,往往难以形成对舆论事件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大量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客观分析和评价舆论问题。

舆论学教学案例的引入要注意典型性和新颖性两大特点。典型性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该原理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适合教师举例分析,以此充分说明舆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新颖性指教师在近期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面广的、部分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社会事件中选择与基本原理相关的案例,这类案例适合让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舆论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经常作为舆论主体的角色出现,而作为未来的传媒人认清舆论发展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技巧、合理运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对单件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运用基本原理,使教学效果得到即时反馈。

三、进行舆论调查训练,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舆论调查是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舆论调查的基本方法,对身边的重要舆论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内容规范的调查报告,是舆论传播学应用教学环节的必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近期的舆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各组调查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完成舆论调查任务、上交调查报告。这种实地舆论调查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调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认识到舆论问题的复杂性,这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通过对调查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训练他们具备写作规范调研报告的基本素质,并且培养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特别在自媒体时代,不要不加判断地随波逐流,更不能人云亦云,要重视调查法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四、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舆情工作汇报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舆情;应对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交互性强,且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舆情危机爆发且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新媒体环境下负面信息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大范围传播,进而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危害企业形象和稳定发展。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舆情管理,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下面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增加企业舆情管理的难度

新媒体是在现代新型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生成的媒体形态,如移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在大范围内得到普及,并被应用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相对开放,信息的传播不受控制,且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促进了信息公开。对于企业而言,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大大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质量的不可控,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滋生低俗文化,甚至出现利用新媒体任意散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负面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舆情管理的难度。

(二)落后的思想认知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管理的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媒体在年轻群体当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传统媒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媒体严重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仍旧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媒体形式开展舆情工作,进行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不注意与信息接收者的互动交流,就很难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工作。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舆情工作者年龄偏大,思想相对落后,又不能及时积极的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处理方式,对新媒体关注和使用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的舆情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依靠报纸、传统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进行,严重制约企业舆情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三)舆情发展演变方向难以准确把握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网络环境给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带来了方便,一旦发生舆论危机,如何准确把握社会舆论和大众情绪,有效控制和引导企业舆情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企业舆情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旦舆情发展方向发生偏差,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阻碍企业发展。尤其是对于石油企业,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垄断经营等关注度极高,如果企业主体不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向社会公布事故或事件的真相,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猜测就会迅速在大范围内传播,使企业处于风口浪尖,甚至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的改进策略

(一)灵活运用各类媒体,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舆情工作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知和应用,利用各类新媒体的优势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在进行信息和舆情管理过程中注意关注民意动态,灵活运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言加强企业与大众的沟通对话,加强企业新闻宣传报道的艺术性,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企业论坛,对于网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或转发,对于网友提出的问题要给予专业的答复,有效化解网友的焦虑心理。还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宣传企业的正面形象,并建立具有亲民性和价值性的话语模式,保证企业的信息机制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和需求,提高企业舆情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高效的企业危机应对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旦危机发生,企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来高效的处理危机,尽可能的弥补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舆论危机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帮助企业缓解危机。比如对于今年的“饿了么”3.15事件,被曝实体店卫生标准不达标,与网络宣传不相符,在消息发出之后“饿了么”CEO张旭豪在第一时间道歉声明,承认在食品安全管理上,饿了么确实存在失职之处,并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并加以改进。这对有效缓解企业危机,减少损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建立企业舆情监控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方向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舆情监管组织机构,建立舆情管理研判机制,设置舆情监测管理平台,并配备专门的舆情分析、监管的专业技术人才,运用现代新媒体加强对舆情实时动态监控,追踪舆情发展,做到舆情风险的有效控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其次,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即时汇报及反馈机制,舆情管理工作人员要将监测到的舆情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包括舆情产生的时间、主要内容、受众反应、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并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舆情应对方案。另外,当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利用新媒体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实时监控,抓住舆情关键点,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有效控制和把握舆情的发展方向,防止舆情的负面影响扩大,危害企业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为企业舆情应对工作带来了挑战,在新时期企业舆情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灵活运用各类媒体,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建立高效的企业危机应对机制;利用新媒体建立企业舆情监控机制,准确把握舆情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危机,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鸿宇。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应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岩。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与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9:325+365.

舆情工作方案范文 篇8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检察形象

执法形象是检察院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的第一印象,一支有文化、讲文明、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认可。因此,要围绕“群众满意”,追求群众认可,建设一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检察队伍。

(一)认真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

一是根据基层检察院练赛活动方案确定的练赛项目,认真组织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同时对各内设机构牵头组织的练赛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对敷衍了事、走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责令整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树立起新时期检察干警公正、高效、权威的形象。二是组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分组对抗的方式进行知识竞赛,从基层检察院选拔3~5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上级院的竞赛活动。

(二)提高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将群众工作方法培训同业务素质培训一样列入岗位练兵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专题培训,邀请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干部现场传授技巧和方法,以此提升检察干警与不同社会层次的当事人沟通协调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考核考评的工作机制,将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同业务考评、综合考评一样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将考评结果记入干警个人执法档案,考核结果作为干警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宣传人才的培养

建议基层检察院政工部门成立宣传科,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二、加强检察宣传,扩大舆论影响

加强检察宣传,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认知,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

(一)高度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

一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检察机关职能、性质、工作程序,了解各项检察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形成群众信仰法治、尊重司法,自觉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法治氛围。二是加强与上级检察院的联系,及时将基层检察院的亮点工作上报上级院宣传部门,争取在省级检察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三是与技术部门对接,在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上添加“案件信息公开”、“法律服务”等版块,不断丰富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便民功能。四是提高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将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区各部门及各兄弟检察院,同时建议每位干警将我院微信公众号推荐到亲友中。

(二)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宣传

一是加强与主要媒体的沟通联系,在主要媒体上设立专栏,定期对基层检察院亮点工作、经验做法、好人好事等进行宣传。二是各部门按照《关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案》要求,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三是制作介绍检察院的工作的一分钟以内的宣传短片,在公交车、街面显示屏、电梯屏幕上播放。四是采用动漫、卡通的方式对检察工作进行宣传。

(三)做好重要案件信息的网上工作

将基层检察院重要案件信息的范围及时告知给各内设机构,并会同案管部门就相关问题组织案件信息公开培训,请涉及到的各业务部门认真拟制重要案件信息,按规定经科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批准后交政工部门。

舆情信息 篇9

一、引言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博客、日志等个人话语表达形式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网络这种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意见与建议。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舆情”从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的时代已经来临。近期,涉及到高校的重大网络舆情都是由网络上的讨论聚集成话语焦点而引发的。从罗彩霞身份盗用事件到西安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参与高考阅卷事件,再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王圣淇的提拔门事件。这些舆情事件无不反映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思潮晴雨表,它不仅关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这标志着党对舆情研究的进一步关注。因此,研究和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的信息特征,监控与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从而准确地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管理的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I-Space模型的引入

英国经济学家(博依索特)在研究知识资产的过程中预言信息空间将是人们进行交流、活动的一个新的场所,它是全球所有通信网络、数据库和信息的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关联、具有不同民族和种族特点相互交流的“景观”,是一个三维空间。[1]为此,他建立了一个“信息空间”(即“I-Space”)模型,编码度、抽象度和扩散度构成了I-Space模型的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

(一)编码维空间

就高校舆情信息而言,编码的程度是用来衡量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可以针对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文字信息设计,主要对文字编码和语义进行编码,即识别舆情信息内容和学生的言论。

(二)抽象维空间

对网络舆情触发源事件的概括与描述就是一个抽象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抽象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其影响程度也就越大。舆情的抽象程度与舆情者综合概括能力及文学水平有关。从监测方面看,就是要提取舆情信息,并通过对舆情信息主题的合理分类,明确哪种类型的社会危机或矛盾更容易引发群体事件。

(三)扩散维空间

用于衡量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积,即被学生接触、了解和接受的程度。舆情的传播途径可以分为门户网站传播、论坛社区传播、个人空间传播和人际传播(如通过实时聊天工具、邮件等传播)。在传播速度和权威度方面,门户网站新闻高于论坛社区,论坛社区高于人际传播;媒体权威度越高,消息的真实度就越大,对参与者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三、高校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I-space的网络舆情内容构成分析,可以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始于舆情者,并通过媒体传播,对舆情参与者产生影响,而对舆情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又与舆情的内容及区域的和谐程度有关。因此,本文借鉴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一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2],参照了其指标设计思路,得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表1所示)。

从表1可知,高校网络舆情检测评估有四大二级指标:高校网络舆情者指标、高校舆情内容指标、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高校舆情传播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有若干个三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由叶节点指标构成,叶节点指标是指标体系中的最小指标单位。

(一)高校舆情者指标

高校舆情者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安全的重要指标,它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学生对舆情者所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鉴于学生对于不同的舆情传播通道关注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该指标依据传播数据源划分为舆情者影响力、活跃度和价值观这三项二级指标。

如果学生对某一新闻关注、感兴趣,他就会浏览其信息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关注的程度。新闻点击排行榜就是反应舆情活跃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排在排行榜首位的新闻就要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一定时期学生对于某一舆情信息参与讨论,的帖子数量越多,其活性就越强,所受的关注程度就越高。某一事件、话题、社会问题等的新闻评论数量体现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关注程度。新闻评论数量越多,该舆情信息活性就越强,其引起重视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

高校舆情参与者指标包含四个三级指标:负面指数,描述的是舆情对学生思想冲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程度;受公众影响力,衡量的是学生的回帖引发的共鸣程度;参与频度,指某一学生浏览或者点击、评论某一舆情的次数;监测少数可能企图通过网络传播来制造事端的学生;网络分布度,指学生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若某一城市的密集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那么学校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该舆情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网络媒体的层面来看,一个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冲击越大,政府新闻网站、重大门户网站与其它内容网站就这一新闻事件所做的“新闻专题”和“相关新闻”的页面通常也就越多;如果学生对某一事件、话题感兴趣,也会通过论坛、博客通道进行发帖、回复和转载等,其帖子数量也就会增加等。那么,通过各种网络传播通道所形成的对某一舆情信息数量都表现为可以搜索到的页面,通过对页面数进行科学地查询、搜索和统计,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扩散情况。此时,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方便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三)高校舆情内容指标

高校舆情内容指标强调观测舆情的发展过程及申明周期,特别是网名发表意见次数最频繁、最活跃的事情,这也是网民情绪急剧积聚的时期。信息主题敏感度,指通过本文挖掘技术的智能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得出一个数值表示其敏感程度的大小。

舆情内容监控包括对信息主题类别、关注度、信息敏感度的监控。信息主题类别就是网民关注什么样的事情,包括的内容很多,大部分舆情监控通常是热点、时政之类的。随后,就要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评估,关注度越高,其演变为网络舆情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我们还要对大学生所关注的信息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如果是敏感内容(如涉及中央、政府高层的负面舆情信息的内容敏感度就很高),则应及时采取措施。

(四)高校舆情传播媒介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通量变化值仅仅反映了在时间维度上舆情信息数量的变化值,还需要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用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用来判定信息流通量最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它常常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位的。高校舆情传播媒介指标旨在确定传播渠道和环节,着重分析网络舆情所在的传播和扩散阶段,其中,舆情扩散度指舆情信息在不同的传播方式中的传播速度。主要是根据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