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工作文档 > 工作计划 > 安全工作计划 >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汇编三篇】正文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汇编三篇】》

时间: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精选3篇)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篇1

1.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计划.考虑到我校所处的特殊位置,上学\放学时交通比较繁忙,因此学校最希望各位家长能时刻对孩子加强交通安全教育.1)。由家长接送的孩子也要注意安全。我们校区门口比较窄,上学放学时经常会塞车。孩子常常要在小车当中穿梭而行,有些贪玩的更是在当中跑来跑去,实在危险。请家长一方面家长有可能的话尽量骑单车回来,能不开小车就不开。开车时要听从值日老师和门卫的指挥,行车要慢,按指定地方停车。注意孩子。2。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家长时要在学校指定的位置,不要追跑。3。上学和放学时,走路回学校的同学固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路灯走,过马路走斑马线等。4。另外搭食的同学,家长要教育他们不能私自吃完饭后跑回家。有特别事情要请假,写请假条,班主任或家长签名。否则路上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方面:要对孩子加强游水方面的教育。去年,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镇王家村小学3名四年级学生在该区黄家崖村采石场一挖沙水坑戏水时,不慎溺水身亡。同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沣惠初中3名学生到沣河边玩耍,两人不慎坠入河中溺水身亡。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后方初级中学一年级4名男生在学校附近一水塘游泳时不慎溺水身亡。去年夏天顺得的中小学也有十多名学生因没有家长的陪同私自去河冲玩水而溺水死亡。教育:1)没有家长的陪同不能到河涌玩.2).游泳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到有救生员的游泳池。3)特别关注孩子节假日的活动。多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等.

第三方面:网络教育。黑网吧.容易学坏.家长要注意学生放学的时间.

很多家里都有电脑.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1).帮助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信息.

注意:1.网络游戏.两年前容桂一所小学的学生误杀事件.2.上网qq,从忙完成功课.影响学习.3.在网上结交陌生朋友,被骗.

防范于未然.只要耐心作好教育,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孩子是可以健康成长的.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安全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安全,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开展,把“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切实抓好教育安全工作,特别订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项工作目标:

2、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杜绝校内发生治安事故;

3、保管好实验室有毒药品,使用有毒药品要规范操作;

二、采取措施

1、加强领导管理、健全安全制度

2、学习安全法规、增强法制意识

3、严格操作规范、加强防范措施

4、加强监督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管理是安全的生命线,只有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才有可能杜绝安全适度的发生。因此,本学期学校要加强对校园设施的管理、学生骑车的管理、课堂教育教 学安全的管理、校外活动的管理、每周对学校的房屋、厕所、墙头、各种设施、校内电线实验器品等检查一次,做到有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根除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三、具体工作

(一)、思想教育方面。

1、利用安全教育课、晨会、班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出黑板报专题教育,使学生注意安全,警钟长鸣;

3、学生之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二)、体育卫生工作方面。

1、经常检查室外活动器具;

2、每月查看校园、班级有关设施安全情况;

3、备好医药用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4、每天注意饮水卫生,教育学生不喝生水;

5、每一节体育课、课外活动,督促并检查任课教师是否进行安全教育;

6、严禁学生在校内外玩火、玩水。

(三)、其他工作方面。

1、每天放学,教师要认真做好护送工作;

2、加强对骑自行车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3、学生之间发生伤痛之事应立即去治疗;

4、经常检查电线开关、线路,保证日常正常使用;

5、经常查看校门口动态,使学生上学、放学安全,家长放心。

6、凡大扫除、劳动课,班主任应亲自在场,督促学生注意安全。

五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篇3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学生能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初步能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部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连续多次旋转后图形,容易出现错误。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数与倍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少数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概念;虽然理解并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但在综合运用情况较差。

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感受了每个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少数学生没有理解表面积、体积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实际运用中不能准确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实际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贴瓷砖等)不注意观察实际生活现象,不能正确解题。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了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通分和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很多学生“量”、“率”不分;通分时找不到最小公倍数,导致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增加无谓的约分步骤;部分学生约分时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了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个别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往往不能对结果进行约分;在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学生错误率较高。

第六单元:统计

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了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生在求项数较多的一列数的中位数时找不到准确数据进行计算;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时比较片面,语言缺乏准确性。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在解决找次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个别学生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找出最优方法。在解题思路的叙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准确地用恰当的方式来合理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5、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6、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0

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及计算。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尤其是减法的性质的运用)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三、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册知识的系统归类、整理、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加强对知识点的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长方体和立方体 2课时

2、分数加减法 1课时

3、分数意义和性质 2课时

4、因数和倍数 1课时

5、图形的变换、统计、数学广角 2课时

6、综合练习: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