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13篇表内除法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容导航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2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4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5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6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72020二年级表内除法教案 篇8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9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0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1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22020二年级表内除法教案 篇13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
第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师:我们已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识
1、观察教科书P37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这个班的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庆祝欢乐的节日。我们小朋友也有欢乐的节日呢!(“六一”儿童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做好准备。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逐句读出图中学生说的话,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带着数据去了解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汇报,提出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以上的三条信息可能会分别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一共做了多少面小旗子?怎样挂这些小旗子?
(2)平均每组分几颗星星?
(3)心形气球可以摆几行?二年级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尚弱,教师可视其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4)可忽略。
2、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1,回顾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已经挂好了小旗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能看出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每行有7面小旗子,总共有8行。
师: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子?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生交流,列乘法算式,说算理并复习乘法的意义,说出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但对旧知识的忘记速度也快。将直观图形的信息落实到问题中,让学生去找“几个几”,复习乘法的意义,便于后期建立乘法和除法的联系。
(2)交换上题中的信息进行探究。
师:一共有56面小旗子,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有7面。
预设2: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式56÷8。
师:为什么用56÷8?
引导学生复习除法的意义。
师:说一说怎样求商。
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提出另外的问题,激发学生唤醒旧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活动。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思考,直至说出列式的依据以及计算的算理,也是检验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56÷7=?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师:你能用这个算式解读这个图吗?
【学情预设】一共有56面小旗子,每行放7面,能放8行。还有学生会分不清行和列,可加动作比画区分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要求表达清晰。
(3)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师:比较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都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独立探究。
3、自主解决分星星情境问题。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49÷7=7(颗)。
师小结:用“七七四十九”这句乘法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指名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丰富学习内� 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所用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既深化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又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性,使学生爱学、乐学。
2、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2)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样列式,再指定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计算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应先求出积或商后再来填空。
【设计意图】加大计算的练习量,是对本课时内容的巩固,同时也是把对本单元目标口算能力提升的锻炼落实到每节课中。多样化的练习方式,避免口算的枯燥性,同时对口算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方面,你有什么经验跟班上同学分享的吗?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一般求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接受式学 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
【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 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2、在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熟练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
预习要求:
查阅资料了解标本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为了让自己的标本制作的更加精致,今天他们去参观标本展,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去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2只蝴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图上的蝴蝶标本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1、图上的蝴蝶标本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5=10(只)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求5个2是多少。)
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其中2、5和1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每组有2只蝴蝶(每份)
一共有5组(份数)
一共用了10只蝴蝶做标本(总数)
2、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提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可以求作了几件标本?和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引导学生把两个除法计算的问题完整地提出来。)
一共用了10只蝴蝶,每件标本用了2只蝴蝶。作了几件标本?
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作了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他们分别怎样列算式呢?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1)可以求作了几件标本?
102=5(件)口诀是:二(五)一十
(谁能说说算式求什么?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2)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105=2(件)口诀是:(二)五一十
(谁能说说算式求什么?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刚才我们用一句乘法口诀二五一十,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对应的除法算式。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会常遇到这种计算,我们就可以借助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算式,这样更方便。)
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看口诀列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2、自主练习。
第1题:看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三个算式的方法。)
第2题:选择3个数列出乘除法算式。
(课前教师先把这些数做成卡片,装在信封里发给每个小组。练习时,可以创设找朋友的情境,先在一组示范,选出3个数,写出3道算式,让学生体会是怎样运用一句口诀来计算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
四、全课小结
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呀?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 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 4.45÷9=5(排) 5.(1)36÷6=6(顶) (2)36÷9=4(双)]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练习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4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3.通过主题图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教师出示乘法口算卡片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口算卡片,男生读题,女生说得数,再女生读题,男生说得数,轮流交换.
2.有15块点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点心?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电脑课件显示教材第48页主题图“欢乐节日”
同学们,你们看,“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地准备着装扮节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球呢!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数据.
你们收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从图上看,他们有三个小组,做彩旗的小组说:我们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每行挂几面彩旗”?做五角星的小组说:我们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每个小组分几颗”?做彩球的小组说;我们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可以摆几行”?]
(3)小组汇报,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除法计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教学例1
(1)电脑课件显示例1的画面,引出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
(2)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会吗?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我是这样想的:要把56面小旗挂成8行,求平均每行几面,就用56÷8,56÷8我用8的乘法口诀可以求出商.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面)]
(4)小组汇报,相互交流,教师板书: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变换条件,引出除数是7的除法.
有56面彩旗,要是挂成7行,每行挂几面?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7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呈现教材第26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让算得快的同学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是怎样想的。
(3)任意指一句口诀,让学生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4)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有快。
3、补充练习。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3)通过列式,你觉得乘法和除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4、完成教材第26页的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引导:4个□等于8,一个□等于2。12等于3个○,那么一个○是4。
三、巩固迁移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引导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
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2020二年级表内除法教案 篇8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4题。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15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8页,例1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今天孙悟空从天宫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桃子给花果山的小猴子吃,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几只猴子?
(2)出示课件(6个桃子,2只猴子)
(3)提问:把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孙悟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
老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用圆片代替桃子,港口行动,分一分
学生分好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认识平均分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3个,另一只猴子也分3个。
预设2: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2个,另一只猴子也分4个。
预设1:6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1个,另一只猴子也分5个。
师:这几种分法中那种方法让两只猴子都是比较满意的?
引出:像这样的分法,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2只猴子都很开心。
3、移多补少理解平均分
师:黑板上的另外两种不是平均分,你能把他们变成平均分?
学生动手移一移。
4、语言描述,内化平均分
师:假如孙悟空带来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猴子改怎么样分?请同学们再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学生动手将8个圆片平均分,同桌交流分法。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分的,再让学生用格式化的语言“一共有()个桃子,每()个一份,一共分成了()份”来描述分的结果。
5、联系生活,说说平均分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平均分的呢?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理解平均分完成练习三第1题。并说说理由。
2、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3、12块糖果,每()块一份,分成了()份。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平均分
同样多
第二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9页,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形成平均分的表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巩固平均分
1、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下面平均分的分法对吗?
请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
把18个桃子平均分长6分,每份几个?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预设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预设2:每个盘子放拿2个,再放一个。
预设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预设4:每次放3个,在放3个。
预设5:想到乘法口诀3×6=18
预设6:想到除法18除以6等于3.
刚才的分法中,�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后汇报。
2、开动脑筋,拓展练习。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4题。
知道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课件演示又来了一只猴子。
师:又来了一只猴子,咱们要重新分这24根香蕉了。
学生讨论。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课件演示猴子越来越多了,又来了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根香蕉?
师:通过刚才的猴子分桃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一题多解,开放练习。
教材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然后请有代表性的同学分享成果。
四、课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练习二第3、6题。
2、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能平均分一分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采集贝壳标本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倍”的含义,逐步体会“倍”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在理解“倍”的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理解背书与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观赏了青岛小朋友制作的蝴蝶标本和植物标本,今天他们又去干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课本情境图)今天他们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板书课题:采集贝壳标本)你们仔细观察,都是谁在采集贝壳呢?分别采了多少?
2.自学思考,谁知道“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小组讨论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师:为了便于观察,用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出示情境图中的统计表)。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从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汇报收集的信息。
师:大家提取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先来看看王丁和李飞拾贝壳的情况。(课件出示:王丁拾的`3个贝壳,李飞拾的6个贝壳)请小朋友们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他们拾贝壳的数量,比较一下,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李飞拾的贝壳多王丁拾的贝壳少、李飞拾的贝
壳比王丁多3个、王丁拾的贝壳比李飞少3个等。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他们拾贝壳的数量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李飞拾的贝壳比王丁多1个3、李飞拾的贝壳是2个王丁的那么多等。
师:拿出老师发给你的贝壳图片,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很容易地就能看出李飞拾的贝壳只数有2个王丁那么多?
学生想办法表示。
学生解释,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贝壳的摆法。
师:能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吗?你为什么要把3只分为一份啊?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王丁拾了3个贝壳,所以我就把3个做为一份。3个为一份,共分2份,所以李飞拾的贝壳是王丁的2份。
师:正因为王丁拾了3个贝壳,所以我们就把3个贝壳做为一份,这样呢,3个一份,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份。(出示课件: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说明6里面有2个3只,也就是说6是3的2倍。
2.教师引领筛选并确定重点问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李飞的贝壳数和王丁的贝壳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倍”。(板书:倍)看着这个统计表,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倍“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请小朋友们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动脑筋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出了办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课件动态展示分的过程。)
师: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试着来解决情境图中的其它问题,好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汇报交流。
1.动手拍一拍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真棒,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游戏一:请一个同学来和老师合作,老师拍2下,你拍出老师的3倍。
师:你们同意吗?想玩吗?那我们一起玩。为了整齐、和谐,要等老师说开始后大家再开始拍,中间要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有停顿,能做到吗?
游戏二:小朋友真聪明!那我们再玩一个新游戏,还是先请一位同学上来。请同学先拍(教师控制数量要小于4下),然后老师拍,谁能说出我们掌声数量的倍数关系?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我们互换角色(老师拍,学生拍),找到倍数关系了吗?
师:看懂了吗?想玩吗?(想)那么请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玩,或者回家后与爸爸妈妈玩,下次课我们看谁玩得最好,好吗?
2.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
学生动手摆,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②第一行摆小棒的根数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你想怎样摆?动脑想一想。
学生动手摆,师巡视指导。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学生猜,集体反馈。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自主练习: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让学生先把下面的方块按规律圈出来,再填空,最后列出算式。教师全班批阅,发现集中性错误,及时纠正,个别错误个别指导。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020二年级表内除法教案 篇13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