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8篇】正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8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1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些什么?(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是烛光)

3、你不知道的是什么?

(烛光关系到谁的生死存亡了?为什么烛光会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死亡?最后他们的命运怎样了?……)

4、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音,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 预习:故事主要讲了那些人物 ?(教师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

3、第厄普市在哪? 伯瑙德夫人和杰奎琳是什么关系?在这个城市里发生的这件事是什么事?(板书:情报)

(三)交流资料,了解二战,弄清原因。

1、我们现在还需要隐藏情报吗?为什么?(因为那是战争年代,需要这么做。)

2、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你有多少了解?(第二次界大战是1939.9-1945.9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战争。它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 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 量总人数超过1.1亿。伤亡总数达9000万。

3.引导学生汇报有关二战世界大战的资料。

4、当自己的祖国遭到侵略者的侵犯时,军人们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他们应该与敌人战斗到底,这是他们的职责。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是军人吗?(不是)她们为何也投入到这场斗争中?

5、课件出示战争的图片,帮助学生弄清伯瑙德夫 人和她的孩子们参加战斗的原因。

(四)关注情节,感情朗读,体会“生死攸关”。

1、伯瑙德夫人一家承担了什么任务?她们是怎样藏情报的?(先是……以后……最后……)为何要想这么多的办法藏这份情报?(板书:)

2、学生自读3-7自然段,交流故事情节曲线图。明确故事情节有 次起伏

3小结:烛光的燃起和熄灭牵动着一家人的命运,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性命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了

4、课件出示第3段,当事件第一次出现危机时,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妈妈这样做的,她的孩子雅克和杰奎琳该明白些什么?(要镇定、勇敢,还要动脑筋与德官周旋。)望着这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她必须镇定地面对。指名读伯瑙德夫人的做法。还有谁能镇定地读读这句

5、蜡烛吹熄了,一家3口的心情也轻松了一些。但是,这种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烛芯又重新点燃了。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什么了?(一种可怕,死亡正一步一步靠近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6、自己读读这一段体 会一下那种可怕的紧张的气氛。

6、指名朗读。

评价:是啊,蜡烛越来越短,死亡也越来越近,此时的烛光多么可怕呀!

7 再读读体会一下。请三名同学朗读这一段。

8、随着蜡烛的又一次点燃,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命运又跌入了低谷。同学们你们在想什么?(得想个办法把蜡烛吹灭。)

9、雅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5、6自然段

结果呢?(没有成功。)德军中尉怎么说的。(注意语气:厉声)你们意识到什么了?(厄运即将到来,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生命即将结束,情报就要暴露了。 他们的这次斗争就要失败了…

10、对死神的逼近,雅克什么态度?(坚持到底)他搬了一捆柴默默地等待最后的时刻,你们现在想知道什么?(最后怎么了?)

11 课件出示第7段,看到结局了吗?(板书:化险为夷)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好险呢,幸亏妈妈……雅克……还是杰奎琳……以后情报……) 12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伯瑙德和她的儿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感动,还有震撼。让我们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7段,感受那些扣人心弦的时刻。

13 再读课文,说说这三人中你最欣赏谁,欣赏他(她)什么。 (板书:冷静,机智,爱国)

(五)评一评,升华理 解

1、引发讨论: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配音乐,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 点燃油灯,吹熄蜡烛

中尉嫌暗,重新点燃 借口搬柴,端走蜡烛 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 拿灯上楼,蜡烛熄灭 爱国

结局 化险为夷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2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内容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新意。

2.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并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节。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便展示。

收集有关名人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会归纳总结本单元及本学期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⒈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异域风情的文章,你一定增长了不少知识,请你根据课件提示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2.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本组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他身上_______________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

我还有很多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心得。

4.进行交流评价。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交流完后办一份异域风情手抄报(或剪贴报、黑板报)。

[采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发布,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强化,思维得以发展。]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名人名言。

*你若要重视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重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普希金

2.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这几个名人。

3.熟读名人名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

(歌德的名言强调奉献的精神;雪莱的名言激励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事业上的困难,遇事不悲观失望;泰戈尔的名言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普希金的名言鼓舞人们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一切。)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这几位名人的哪些名言,读给大家听。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想想讲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手表广告》言外之意是说这家钟表公司的产品质量非常好;

《最短的科幻小说》给人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交通告示》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提示司机注意交通安全──市区内限速30英里;超过60英里,要接受处罚;超过80英里,就会有安全隐患与生命危险。

3.朗读比赛。

4.最后交流一下各自了解或搜集的趣味语文材料。

教师也可相机补充一些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3

学习目标

1.提高同学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他人的喜爱,让他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俺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沛的准备。

考虑“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

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用。

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身的产品。

“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

确定习作内容。

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如、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要求:

1、从学习写的角度,读懂例文《“门官儿”》,了解例文的中心思想和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具体材料,感受材料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通过讨论,弄清“习作要点提示”的要点,进一步明确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注重细节描写的意义和方法。

3、能按照作业的要求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的文章。

教学要点、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身边的同龄人,写出人物特点。

难点:选取两件相关事件,通过细节反映文章的中心。

课前准备:

1、布置观察人物,并指导观察方法。

2、每位同学重点观察一位身边的同龄人,注意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出示投影,指导观察画面,图上画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结合课题,看懂图意。

2、指导读例文,想一想,小作者县告诉我们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清楚言语行为的。?

3、学生阅读思考,教师点拨。

4、共同小结。

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

2、同桌讨论,交流:读了“习作要点提示”后,我明白了什么?

3、教师引导归纳,明确写法。

第一,写一篇文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

第二,中心思想要通过具体事例去表现的,因此,写文章必须围绕中心思想去选取材料;

第三,对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实材料,必须思考具体,最好能抓住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更加真实、生动。

4、学生读例文,仔细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方法。

三、运用写法,进行试说

1、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确定中心,拟定文题。

2、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们的同龄人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和别人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爱好、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方面交流。

爱好方面喜欢画画、跳舞、爱提问题等

特别的地方精神品质方面工作负责关心他人热爱集体

性格特征方面活泼乐观稳重大方

3、让学生说说本班级同学的典型事例。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1、选取事例时,不但要考虑能否充分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而且要注意事例尽可能富有新意。

2、要把所选的两件是写的具体,写的生动,就要把人物当时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神态有什么变化写清楚,特别是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着重描写。

(1)写人物的神态和外貌不能千人一面,要富有个性特征。

(2)写人物言语要防止“成人化”和“理想化”。

(3)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并不在于是不是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对这些动作的表述是不是清楚、连贯。

(4)要学会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捕捉一两点动人的细节描写。

(5)叙述时,要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过渡衔接,使习作前后连贯。

二、学生继续协作,教师辅导。

三、学生誊写作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四人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小组评价,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分组学习。

三、检查学习结果:指名读课文,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环绕世界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

②出示课文课件,学生朗读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06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③学生配乐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齐读最后一句话: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你对作者的选择有异议吗?

④出示作者小资料揭示课题: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齐读课题,认读“侣”。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

二、读书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①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⑥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过渡语:作者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师随学生回答总结板书(揣摩、续编、品味、梳理、想象、判断)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3、诵读名言,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师生互读。

4、作者号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学习。

3、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

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教程: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5、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件

一、设计理念:

利用传统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自渎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课文重点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段落。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诵读课题,启动思维

1、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根据预习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挑山工

(评析:此环节从整体入文检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而基础较好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体现出层次。)

(二)图揭重点,激活思维

1、文中具体描述的一位挑山工,作者把他画下来,请大家看一看。(把图端端正正挂在黑板中央)

2、找出与图相对应的小节。

3、根据预习,自由选择情感朗读

(评析:此环节利用传统媒体挂图,揭示重点,直达课文的中心内容,摒弃了繁琐的分析,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创造时间条件,并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自由选择情感朗读,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

4、读完这一节你们对作者的这种作法有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泰山美景那么多,为什么画这样一幅画?

(2)为什么一直把他挂在书桌前?

(3)我到底需要什么?

(评析:根据小节内容,自由思考,自由提问,教师只做整理、排序、筛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潜心会文,主动思维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果索因。教师提供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我遇到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

①看书说;

②看图综合说;

③自己感受说;

④指导读书。

教师相机点拨:印象深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等特征。

2、我见挑山工几次超过我们,为什么感到惊讶?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找出挑山工与游人的不同点,并相机板书。(见板书设计)

3、为什么挑山工能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呢?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并用投影展示那段话。

4、拟出关键词并板书。(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5、我从挑山工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

(评析:此三个问题围绕学生的疑问设计,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求索。)

(四)延伸表达,超文思维

1、自我检测自己的问题;

2、听了挑山工的话有何想法,对你有何启发?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曾经看过的寓言、童话。

3、激情总结:

其实,不仅那位作家需要这幅画。老师以及在坐的所有同学都需要这幅画。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你的需要?

(评析:此设计在理解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以及以有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自我认识)(评析:此设计在理解前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以及以有的认识,由表及里,内化为自我认识)

4、作业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7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 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布置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8

设计理念:

本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深沉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并留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这样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这也突破了本文的重点难点。然后通过后边的拓展延伸,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仿佛真的来到了二次大战时期,站在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人的面前,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敬佩与感动,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呼吁:远离战争 共享和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qing导课

1、出示有关烛光的几个场景,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几幅温馨宁静的烛光的画面。)

2、看到这样的烛光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总结:是啊,烛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与光明,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温馨,但还有这样的一种烛光。(师板书:生死攸关的烛光)

3、你知道它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提炼出重点的问题,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预习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课文预习的真不错。读完课文后,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说一下?(生:生死攸关)

3、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

4、谁来说说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板书: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顺序可以打乱)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了那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知道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点燃了蜡烛,危机一次又一次降临,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来感受那生死攸关的时刻

三、 抓住“烛光”  品读感悟

(一)感受第一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攸关?

2、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感受到生死攸关的?(出示文字:情况是危急的……生命即将结束)

3、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大家想想:为什么这段话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也就是说,他们会怎样?(死去。)

4、蜡烛熄灭,还会怎样?

生谈自己的理解。

5、情况是多么危急阿,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师指导朗读:“是啊,生命是宝贵的!而这一截小小的蜡烛却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死存亡,这真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作为母亲,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

(出示句子:她看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7、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聪明、沉着、冷静…..)

a、伯瑙德夫人很聪明

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师出示:来读找生读这句话?

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谁来试试?如果让你读,你准备怎么读?(后面几个学生只读书不说明理由。)

师:一个句子大家的体验不同,就有不同的读法。这就是你的读书收获。

b、伯瑙夫人很勇德敢。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从“文中找出词语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交流沉着、冷静等)

8、总结:通过刚才的读,我们体会到伯瑙德夫人在危急时刻虽然心里焦急万分但是却表现的非常沉着冷静,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二)再次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没有多久,蜡烛又被德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又降临了!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气氛的紧张?(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都读的很认真,相信收获一定很大。谁先来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气氛越来越紧张、情况越来越危急?(生读书)

3、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生接:不堪设想)

师:“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想像,后果很可怕。

师:后果会多可怕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1、2自然段找一找(生读书)

生:汇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汇报)

师:是啊,这份情报不仅关系到一家三口的生命、工作人员的生命还可能关系到战争的胜利甚至是国家的存亡!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请看,这就是当时战争留下的场面(出示二战时期的幻灯片一边出示画面,一边用一句话解释)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4、战争是残酷的,一旦情报站暴露,将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成了——(生接读: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啊,伯瑙德夫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的心——谁来读?(出示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不堪设想”学生接读

5、此刻,气氛是多么地紧张,情况是多么地危急啊!这的确是——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6、在这危急时刻,儿子雅克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五六自然段,想一想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他的表现?(从容)

7、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他的从容?

生结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

8、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从容来。(生读书)

9、我想找两个同学合作读读这段话,谁愿意与我合作?(师生合作读书)

10、尽管雅克想出了好主意,但他还是没有成功,失败后的雅克为什么还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假如你是雅克,你为什么要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呢?你在想些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

11、这是一个男子汉悲壮的从容!来,男子汉,读出他的从容来。(指一男生读书)。

12、多么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雅克啊!带着这份感动和敬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三)感受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马上就要燃烧到铁管处了。此刻,它那微弱的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我们感觉死亡正一步一步走近。再来读读课题(生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1、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10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娇声地对德国军官说:(点击幻灯片:一生接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师:她娇声地说:——(一学生再接读)

2、从杰奎琳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天真、可爱、聪明…)

3、这么有礼貌、可爱的杰奎琳,她的请求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师:这说明她的主意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是杰奎琳唤醒了他的人性之光和亲子之情啊!

4、你觉得杰奎琳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聪明,镇定).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她还想出这么好的主意,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5、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分角色来读读这段话吧。男女两组学生分角色读)

6、杰奎琳端着牵动家人生命,关系情报站安全的烛光慢慢走上楼,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生接:蜡烛熄灭了)

7、此刻,再来读课题的话,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

生:……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心情,再来读读课题吧!

啊!这——(生接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四、读写迁移 拓展延伸

师:生死攸关的烛光终于化险为夷,绝密情报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安然无恙。此时此刻,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母子三人说?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生汇报交流:……

1、出示配乐诗歌朗诵欣赏。

小结:是啊,他们都仇恨战争,渴望和平,有着一颗永远燃烧着得像蜡烛一样炽热的爱国之心啊!

2、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祈祷全世界人民永远地:远离战争、共享和平。(出示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铭记这段没有硝烟却依旧扣人心弦的战争,铭记这英雄的母子三人,再次发出来自心灵的呼唤:远离战争、共享和平。

课外拓展:

1、假如你在现场,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你有什么好办法化险为夷?

2、课下有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9

《院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认识“沁、脾”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留恋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欣赏北京有特色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定格在北京的四合院。

2、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对四合院的了解。

3、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图片的展示,资料的交流,促进学生对四合院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勾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快速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第1部分(1自然段):比较四合院和楼房的不同。

第2部分(2~4自然段):回忆童年在四合院里愉快、和睦、温馨、甜蜜的生活。

第3部分(5自然段):写虽然离开了四合院,但仍然怀念四合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精读品味,体会温馨

1、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出四合院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丰富多彩、神奇迷人)

2、为什么小小的四合院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呢?请默读3自然段。按照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作者回忆了小时侯的哪些事情?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批注。

★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有感情地读读你感触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快速捕捉相关信息的略读能力。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3、汇报交流。

(1)指名梳理回忆的几件事。(聊家常逗我、“探险”、和伙伴疯玩、尝饺子、吃枣子)

(2)交流体会:说说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自由畅说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吃枣子”。

“暗红油亮的枣子就像调皮的孩子直往下跳。”这个句子是把比作?从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童年的快乐和邻里的和睦)

“那枣子的脆甜,深深地沁入院子里每个人的心脾。”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是新鲜、成熟的枣子甜蜜。二是得到邻里的关爱,生活甜蜜。)

(3)指导朗读此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进行深入的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涵,在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对四合院生活和睦、温馨的感受再次得到提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

5、读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加上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呢?

6、体会总结对比的写法,强调四合院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领悟文章写法,为今后习作运用奠定基础。]

四、认读生字,选写喜欢的词语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一些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范例 10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给人启迪的事情、格言及漫画等,在交流中得到启示。

2、引导完成词语盘点的内容,学生朗读并积累格言。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启示,在交流中学习作人、做事的准则。

教学难点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富有哲理的作品,格言、座右铭以供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读准词语的字音。

2、记清词语的字型,注意易写错的字,用笔画出,全班交流,加深记忆。

二、交流平台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的课题。选择一篇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说说主容和所得到的启示。

(1)独立摘抄各课的重点词句。

(2)选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3)拓展。说说学了这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例如:对作者的了解,所引起的联想,对课文表达上的感悟等)。

三、日积月累

方法:(1)自读自悟。

(2)组织交流。可选择其中的一两句,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感受。

形式A: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选代表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是一句汉族谚语,意思是说,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只怕无恒”“有志者,事竟成”等。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欲:想,究竟:结果,原委;留心: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这句话点明了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的要性。

五年级语文教案案例 11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能认读“倭瓜、蚂蚱”等生字词,读通课文。

2、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3、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自身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qq农场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辨音

2、标注自然段序号,了解特殊段落。

幻灯片出示相应段落

3、整体感知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说说。

指名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预习,是教师们的常规做法。授课教师有选择、有重点地从“读音”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等方面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查,既更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又有机地融入了新知识的教学。]

二、探究文本,感悟特点

师: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请你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词语写到句子的旁边,做批注。

生自主画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教学:

(一)感受园子的美丽

(二)感受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较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地读书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将学习引向深入。本环节问题设置简明扼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心读书、用心默想,学习与实践阅读方法,教师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三、照应课前,拓展反思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课前聊到了qq农场,你觉得这两座园子相比,你更喜欢哪座园子?为什么?

2、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本环节通过与课前谈话内容的照应,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当下生活状况做一种朦胧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巩乃斯的马》

知识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值此之余,今天,我们就学习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二、三段

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势。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非常壮观。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

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势磅礴的?

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

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

生1:我从“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势磅礴。

师:为什么?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马,一匹又一匹从谷口往出跑,那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就像奔泄的潮水一般,作者不是用了一个“涌”字吗?可见,不是一般地奔驰,而是淋漓尽致地去享受奔驰的快乐,去追逐自由。

生2:我也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涌”字用的好。

师:好在哪?

生2:这里没有用“奔”,没有用“跑”,而是用了一个“涌”,就说明那么多的马儿在飞奔,而不是一匹马儿在跑,而且“涌”’一般是用来写水无法阻挡时的样子的,这里却用来写奔跑的马群,就说明马群是在疾驰,速度很快,而且队伍很壮大。

生3:我也想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写马群奔驰的场面,气势很壮大,似乎马儿听到了呼唤,都不约而同地往原野上冲,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都想在同一时间冲出山谷,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这里太壮阔了。

生4:老师,我想读一读,可以吗?

师:当然,你读。

生读这一句,读完,同学们都鼓掌。

师:为什么鼓掌?

生:他把马群奔驰的壮观读出来了,好像我们都看到了一样。

师:是呀,他读得很投入,用声音的高低变化把我们带入了那壮观的情景之中。

师:接着来谈!

生5:老师,文中第一句话“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进而的马都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就让人感觉到了马群奔跑时很壮大的气势,你看看,文中说仿佛所有的马儿都赶到这里来了,他们被自然鞭策着勇往直前,似乎要去追赶那很快就要消失的闪电一般。

生:……

学生在朗读之中受到了感染,课文结尾处有一句话:“它所给予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读了这句话,我让学生来提问。学生说到:“它所给予我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使我受用不尽?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认识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一致的。从而体会诗人在压抑的环境中看到自由的快乐、这也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者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能驾驭自己命运的痛快舒畅……总之,我觉得这一节课孩子们不仅仅学到了巩乃斯草原上马群的壮观,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的魅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让人心潮澎湃。

三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发扬“马的精神”吧!学习它尽情施展自己的野性、本能;学习它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性格;学习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不畏惧困难、进取不息的精神。如果你今后有坎坷的生活,又该任何面对呢?

四、作业

小练笔:我想成为巩乃斯的马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认识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 “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 )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出声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译成“的”。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拥有。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同学们可以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认识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________}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许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草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案例 15

课文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 这是什么?  (烛光)

这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  课件

生死攸关  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普通的、不起眼的烛光会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关乎谁的生死?

板书:夫人、雅克、杰奎琳

师:谁发现了这三个人的关系?

你从哪知道的?

师:关乎生死的是烛光么?    是什么? (情报)

保护的是怎样的情报?    课件 (绝密)

怎样的情报称得上是绝密的情报?

在保家为国的斗争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情报工作,那她想出了哪些方法来隐藏情报呢?

这次又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

绝妙  是什么意思?

这个绝妙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  课件

为什么把情报放在蜡烛里?

过渡:是啊,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办法,但也出现了意外,一天晚上,伯瑙德夫人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德国军官点燃了那只装有情报的蜡烛。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三、研析情节

师:故事情节围绕这半截藏有情报的蜡烛重点描写了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呢?课件

指名答   课件      板书:   德军   点     点     夺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课件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师: 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课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心情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有什么感受,可以在旁边简单的批注。

(板书:勾画   朗读   批注)

四、组织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

1、交流伯瑙德夫人的表现。

师:伯瑙德夫人为什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能从书中找出来么?  课件

情况是----危急的

哪些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吗?

可不可以用他们来替换“危急”呢?因为夫人知道什么?       课件

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试着读一读

师:就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呢?大家来读一读。谁能说一说?(汇报、 课件   板书:吹)

从这几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板书:勇敢、机智、沉着。)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下这几句话吗?

过度: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危机有没有过去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     课件

请你将红色的字再读一遍

师:这时的气氛怎样?    课件

谁来试试,把房子里那紧张恐怖的气氛读出来

2、交流杰克的表现。

师:眼看蜡烛越来越短,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带着雅克的心情来读一下,     (板书 :  端  )

引读:但是中尉快步走上前去,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说着一把夺回了烛台,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了,雅克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

师:从雅克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再读句子。

3、交流杰奎琳的表现。

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琳挺身而出。他是怎么办的?课件

师:你觉得她像杰奎琳么?

你能用杰奎琳那种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下么?

杰� 勾起少校的一丝柔情)

师:少校看了看杰奎琳,回答道:“当然可以,小姑娘。…….”   课件

杰奎琳有时间听么? 为什么?

他又急中生智   引读    课件

师:这时杰奎琳端起烛台,还到了声晚安,走上楼去,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意味着什么?       (   板书:拿  )

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儿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了,所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

4、师小结: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妈妈和哥哥呢?

五、总结

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紧张得几乎窒息又非常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保卫祖国、反抗法西斯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普通人。

六、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七、设下悬疑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优秀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 16

看到题目,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二是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法点睛

读题想象描述画面──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及文旨──细读课文,与自己的想象对照,师生探究作者怎样用人、事、景、物表达思乡怀乡之情──积累思乡怀乡之情之优美语句。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潺潺、点缀、浮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事、景、物表达思想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从人事景物的重点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审题,说说“小桥流水人家”会是怎样的画面。

2.读通读顺课文,注意读正确下列词语的读音:潺潺、婀娜、干涸、点缀、螃蟹、唱和(hè)。

3.跳读课文,按“流水→小桥→人家”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段。

4.本文描写了家乡小桥流水人家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之情。

5.自读思考,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作者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一、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及文旨。

1.读通读顺课文,生字正音。

2.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分段,说说每部分特点,按写景文格式归纳主要内容、中心。

流水:美丽 自然

小桥

人家:优闲 恬淡

(喜爱、赞美、怀恋、思念家乡)

3指导读出江南水乡“美丽、自然、优闲、恬淡”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领悟全文用人、事、景、物表达方法

(1)直接描写景与物“流水”(第一自然段)

A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B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A我的家→(舒适 温馨)描写介绍

B村民生活→(恬淡 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①抓鱼、虾、蟹②丢野花③摘茶叶④赏野花)

练习提纲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仿写开头、结尾。

3.写景文阅读迁移练习:黄冈新课堂《外婆桥》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17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的是红军在长征过草地时饥饿交迫。负责殿后的红三军团的战士,因饥饿而昏到在地。为了让战士充饥,彭德怀命令枪杀骡子,连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也枪杀了。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在记叙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彭德怀是一位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很刚烈,但他又很仁慈。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一路上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

1935年9月17日,陕甘支队在彭德怀的率领下一举突破甘南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 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同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由陕甘根据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同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长征到达的红二十五军合编组成)会师。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终于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与战士的深厚感情,体会彭德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受革命前辈当年战斗生活的艰难,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体会课文中蕴涵着的彭德怀与骡子,彭德怀与战士之间的浓浓的情感,感受彭德怀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

2、能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复习背诵:《七律 长征》

2、师: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上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在中国革命写下了艰苦卓绝而又灿烂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

板书课题:

14、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彭德怀。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一野战军司令员,率部转战陕甘宁地区,解放了西北五省。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朝鲜的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直指中朝边界鸭绿江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政府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于10月8日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率军入朝作战。

回国后,彭德怀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4、导读课文: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怎样一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笔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内容,多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彭德怀 警卫 轻轻絮语 帽子 碗 融进 御寒 燃眉之急

骡子 驮 篝火

2、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指导读好长句。

3、交流: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很多功劳,为了战士,彭德怀忍痛下令杀大黑骡子。)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简要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形。

(1935年8月3日,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到达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时,气候恶劣,变化无常。红军进入草地后,几乎天天下雨,到处都是泥泞和沼泽,一不小心就会有危险。由于行程艰难,走不到一半的路程,部队就没有了粮食,饥饿开始威胁着红军的生命。)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段,想想,课文这一段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起因)

五、作业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2、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3、抄写生字词。

课外阅读课文,画出能够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描写,体会彭德怀对大黑字的深厚感情。思考,为什么彭德怀这么爱他的坐骑,却又要杀掉它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过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的语段的反复诵读,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厚感情,体会彭德怀对战士的更深厚的感情。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革命,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面临着的威胁是什么?(缺粮)

在饥饿威胁着红军生命的时候,彭德怀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2-20节)

划出课文中描写体现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好好读一读。

思考: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一)交流:

1、你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彭德怀非常喜爱大黑骡子?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1)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3)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

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通过朗读再好好地体会一下。

2、你知道彭德怀为什么对大黑骡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读一读有关句子,体会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

3、导读课文:

一个铮铮铁汉,却对大黑骡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他为什么又决定杀掉大黑骡子呢?

学生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好好读一读,体会彭德怀的内心。

(二)交流:

1、彭德怀为什么决定杀掉大黑骡子呢?他决定杀掉大黑骡子是一时的冲动吗?

交流归纳:

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才下这个决定的。

出示:

(1)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到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2)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

(3)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了牲口解决吃的,或许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朗读。冲这些句子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彭德怀是那样的爱战士,为了战士,他才不惜杀掉大黑骡子。

所以,我们说: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让我们带着对彭德怀的敬佩之情一起朗读课文。

2、彭德怀又是怎样面对老饲养员的请求的,是用怎样的语气命令战士开枪的?

(抓住“不耐烦”、“怒吼”、“发火”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不耐烦?

他真的会向“你”开枪?

为什么不喝肉汤?不喜欢喝?不饿?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彭德怀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大黑骡子难以割舍的感情,体会当时彭德怀既果断,又矛盾痛苦的复杂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