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内容导航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2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4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5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6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7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8《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9《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0《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 篇11《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2《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是实习老师马井建讲的第十二课《半截蜡烛》,这是一篇较短的剧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勾起大家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实习老师的内容准备很充分,PPT制作非常有特色,特别是在图文并列的那几张,制作精美,给人以视觉享受。在开头,老师导入剧本的学习,让同学能更为具体的了解剧本这一特殊题材;在讲解文章中,注重重点词的'说明;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系统回顾课本内容;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文中人物的颁奖词来塑造人物性格,很有新意,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们对这一点也很感兴趣。
但是,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在展示二战照片时,我个人觉得画面相当血腥,不应该过于清晰地展示给五年级的学生;第二,课程讲解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应该让同学们读一遍就可以了,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来进行记录;第三,有些内容,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大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回答,但是实习老师却直接呈现出来,缺少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最后一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纪律问题。
本次的课程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需要实习老师更较注重课堂的实际学习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2
一篇看似比较简单的写人散文,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师生共同推开了一扇扇文本的“小窗”,对文本进行了细读。结合课文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这种细读的方式。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宜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对两个信客分析,应该以年轻信客为主题。但是本堂课的设计,采用并行的线索。这样使得学生对两个信客的主次认识不是很清楚。另外,由于重点落实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对语言的分析比较少。其实余秋雨大师的语言很经典,很精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仿写他的句子。
但是本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很有特点,语言很精练,基本对仗,对学生在语言上也是有引导的。拓展中联系了现实,恰好能引导让学生去评价前段比较热点的事情,让学生相信我们的社会虽然缺少诚信,但是善良的人还是在诚信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作业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用本堂课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余秋雨的其他作品,让学生真正去认识大师。整堂课,思考的成分比较多,感觉上比较沉闷,但是《文化苦旅》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比较深刻,让学生去感受这个沉重的主题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也可 这类课文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使学生形成和提高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因为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
课文最后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课后练习时,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和阅读有关海洋的资料,写一篇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提提小建议:对保护海洋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你的想法,提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海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发大家的环保意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4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述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经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经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经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可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终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终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终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终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境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本事和培养孩子想象本事,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5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6
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会的时间、地点、原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以及流觞的情景,天气好,视野广,人心乐,盛会难得。课文中没有生僻的字词,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这部分的重点设置为朗读、背诵。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齐读、齐背、单独背诵,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短时间内紧张起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遗憾的是,由于学生预习时间有限,仅仅把课文内容结合课下注释通了一遍,甚至还有一些个别字词还不大明白,课堂上给的时间不多,达到大面积背诵的目标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赏者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的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会放慢速度,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复,学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的如剥笋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师大附中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一个又一个的回答把问题讲解的很透彻,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海上浮萍随波逐流。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通过和古人的沟通产生共鸣,都深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而对当时士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给予批判,同时暗示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悲叹人生短暂,努力大有作为。且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雷锋也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时王羲之能发出如此的感慨,不应看做是消极思想,而是积极的,难能可贵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课,怎样把握有限的青春,让生活更精彩。这其中渗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这样进行教学,满满四十分钟也算是有张有弛。仔细思考,这课还需改进。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础上,再把能体现“序”这种文体的语句从文中找一下,学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就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定义了。
既然是作公开课,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点,但对于一些细节可能会考虑不周,欢迎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让我成长的更高、更快、更强壮。谢谢大家!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7
《半截蜡烛》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1、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8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取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9
《月光曲》虽然这是一篇几十年的老课文了,但每次讲到这一课,我都有新的体验。这次,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先从课文的重点部分——第9段开始:
1、音乐激趣,感受魅力。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把《月光奏鸣曲》反复听了多遍,先让自己感受《月光曲》的清幽,和那汹涌澎湃的意境。带着这份美好的感受走向课堂。课堂上,配上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倾听这支曲子,想象由乐曲联想到的画面。学生谈到了浩瀚的大海,汹涌的海浪,翻飞的海鸥……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我直接过渡到课文第9段,让学生轻声自由去读,“这次,你脑海中又看到了什么画面”,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美读升华,促进理解。
在学生对曲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多种形式去朗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美读中表达出来。配上这支优美的《月光曲》,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听音乐、读美文,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文本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此时再回到故事的开头,“这支曲子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带学生走进那个月光缥缈的夜晚……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0
反思第三组略读《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样教?虽然同科头教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我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头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主角演一演;还能够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我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主角,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终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可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要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
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
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我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再读,重点感悟”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接着通过孩子的感情朗读、教师点拨使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在“三读,自主探究”这一主要块面上,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2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仔细解读文本时我备课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学设计时,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会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导思想浮现在我脑海中,于是备课时,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 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 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我特别关注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那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也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3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一、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二、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