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内容导航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2课时 篇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5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7课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8课时 篇9《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0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设计 篇11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2课时 篇13《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4《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
之四
佚名
一、破题导入 ,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板书:开国大典)
3、解题:通过预习,你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
(“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指盛大、隆重的仪式。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来加学以“典礼”的理解。)
“开国大典”就是指什么样的典礼呢?
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当年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吗?(放幻灯片。)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
1、用较快的速度,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 :
1)填空:
① 开国大典是在( )年( )月( )日下午( )时举行的。
②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 )门大炮齐发,一共( )响。
③ 阅兵式进行了( )钟头。
2)想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场面?(课后第1题的第(1)题。)
2、在学生交流几个场面的基础上,归纳板书:
会场
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4、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导读导语 ,讲读第一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填空:开国大典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估计总数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怎样介绍会场和主席台的呢?
男女生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在黑板上画“T”字形。学生在它周围写出各地点。)
3、典礼要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哪些词句反映了人们来得很早?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组交流:
(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人们都想早点赶到会场。早点看到大典的盛况。也说明心情很兴奋。)
相机学习新词:汇集,擎着,提着,给它们找近义词。为什么用它们?
4、播放纪灯,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呢?
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呢?
出示句子:“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指导朗读。
5、小结:
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哪些情况?
6、齐读第一段,读出当时人们激动、兴奋之情。
四、课堂作业
1、作业 本配套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2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个声音可能也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了国外,国外的华侨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也会高兴得流眼泪的。
【教学收获】
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此时此刻,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发表评论】
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是学生在语言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它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开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这样,学生就能较好的体会理解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全国人民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了。(评论人:王晓英)
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 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 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 “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 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 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指导教师: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林美蓉,云霄县云陵第二小学吴朝霞张立人
教者简介:
方进江,男,1993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云霄县云陵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云陵二小语文课题组组长。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课标版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让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③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副、委、协、宾、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等词语。
2、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会场的布置中感悟大典的盛大隆重。
教学难点: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l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l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引导感情朗读,体会人们心情
三、回顾全文,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场面描写,进行片断练习。
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十、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26开国大典
会前典礼阅兵游行
一齐掌声
激动自豪
十一、设计说明。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 在谈话中,通过了解北京,把北京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激发热爱首都的情感,进行情感铺垫;二是帮助了解课题。解读课题,通过字斟句酌,感受文字的奇妙,并学到读书时品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开国大典》这篇课文3000多字,按照课标要求的每分钟默读300字的速度就要十分钟。怎么办?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 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读熟课文,划出描写群众群众反应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时勾勾画画,写旁注的习惯。检查预习,掌握学生读文情况,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抓住‘一齐’,品读‘典礼’”。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部分。我抓住重点词语“一齐”,品味“一齐”含着的丰富情感,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习惯。品味词语的方式还是借助于朗读,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写法,也通过朗读表达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挖掘读写结合的因素,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表达。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们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也借助视频,了解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行情感铺垫。此外,我还把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课文。通过对第三个环节中感受掌声部分的激情表达,总结本课时的读书方法,进而运用于下课时的学习。
总之,本堂课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抓住文字进行语言训练,尽量体现语文的味道,尽量让学生得到方法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掌握"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规模巨大 盛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4、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要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感受中国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板书课题并齐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
(2)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列出段落提纲。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大典、擎着、瞻仰、旗帜、飘拂、检阅、肃静、秘书、隆重、电钮、排山倒海等。
2、我会理解了其中一些词的意思,并会用之说话,如排山倒海等。
3、我会较流利地读课文。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师及时到学生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生1:我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个场面:"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
生2:我知道了典礼前这部分: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生3:我知道了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生4:我知道了典礼后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天an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三)创作性展示
1、读了课文,我知道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
2、我想朗诵最令我激动的句子。
3、我想有感情地朗读典礼这部分。
……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描写场面的成语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3、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生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我体会到这句话的历史意义是: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生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我体会到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生4:"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我体会到"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搜集资料的展示
(1)交流描写场面的成语。
(2)交流有关开国大典的诗歌。
2、个性创作展示。
(1)读后的感受。
(2)朗诵改编的诗歌。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an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an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首都北京天an门广场。
3、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4、天an门的布置。画出天an门的示意图。
5、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an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6、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⑴ 写天an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⑵ 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⑶ 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当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八、找出�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7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课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华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xxx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课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①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2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大风采,体会中国
【重难点、关键】
1、理解文章叙述顺序。
2、体会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情感。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段,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阅读速度。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国歌引入:
同学们,这是一首,听着她雄壮的歌曲,老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新中国刚成立的场景。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揭示课题
1、板题,读题。
2、释“开国”:新中国刚刚成立。
三、检查复习
1、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2、师指导生字词。
3、课文讲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事?
4、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谁还知道有关这一天的哪些事?
四、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正确。
2、思考:
课文写了几个场面?哪几个场面?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为什么?
五、自悟课文
1、自然第一段:
⑴ 你读懂了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出简要文字。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
2、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⑴ 学生小组讨论。
⑵ 班级师生共同讨论。
六、练习提高
七、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三遍,听写一遍。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学习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3、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新词。
二、自悟课文
1、自然课文第二段:
⑴ 这段写了几件事?什么事?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你想应该怎么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个么?
2、自读课文第三段:
阅读盛况作者写了哪三层?
3、自读课文第四、五段:
⑴ 这两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 还有什么不懂?
⑶ 讨论学生不懂的问题。
三、总结方法
1、这篇课文很长,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得较快,回忆一下,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阅读快一些?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了些什么?
4、如果你是记者,会选什么镜头拍?请介绍。
四、巩固提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
2、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示意图。
3、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板书设计】
人海旗浪
奏国歌
宣布立国
开国大典 隆重庆典 礼炮轰鸣 庄严
宣读公告 激动
检阅三军
礼节祝贺
游行呼号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12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 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课时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副、委、协、宾、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等词语。
2、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会场的布置中感悟大典的盛大隆重。
教学难点: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l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l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引导感情朗读,体会人们心情
三、回顾全文,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场面描写,进行片断练习。
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十、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开国大典
会前 典礼 阅兵 游行
一齐 掌声
激动自豪
十一、设计说明。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 在谈话中,通过了解北京,把北京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激发热爱首都的情感,进行情感铺垫;二是帮助了解课题。解读课题,通过字斟句酌,感受文字的奇妙,并学到读书时品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开国大典》这篇课文3000多字,按照课标要求的每分钟默读300字的速度就要十分钟。怎么办?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 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读熟课文,划出描写群众群众反应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时勾勾画画,写旁注的习惯。检查预习,掌握学生读文情况,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抓住‘一齐’,品读‘典礼’”。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部分。我抓住重点词语“一齐”,品味“一齐”含着的丰富情感,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习惯。品味词语的方式还是借助于朗读,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写法,也通过朗读表达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挖掘读写结合的因素,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表达。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们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也借助视频,了解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行情感铺垫。此外,我还把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课文。通过对第三个环节中感受掌声部分的激情表达,总结本课时的读书方法,进而运用于下课时的学习。
总之,本堂课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抓住文字进行语言训练,尽量体现语文的味道,尽量让学生得到方法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
《开国大典》教案学案设计 篇14
(课前2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中华历史五千年画面的歌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 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老的中国,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年。正如歌中所唱,五千年的日月星辰,黄河曾多少次荡涤沧桑大地,可没有哪一次改朝换代可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次壮举媲美。你们听:(播放课件:毛主席在天an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是亿万人民迈向新生的脚步声,这一年历史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
今天,就让我们满怀豪情一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1949年(出示课题:开国大典)
评点:教师充满激qing地娓娓导入,和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画面、录音浑然一体,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我们看教材第一部分“历史性的盛会’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不忙回答,为了帮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带大家到这次大会的会场上去看一看。
生l:我知道了这一历史性盛会指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是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
生2:我知道了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有600多人,他们代表了全国人民。
生3:我知道了这次大会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召开的,也就是说这次大会的任务是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的。
生4:我还知道了这次大会做出了五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毛泽
评点:课文内容显巨学生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那你们能告诉我大会为什么把五星红旗定为国旗,它有什么含义吗? (出不五星红旗图片)
生:我们在思想品德课上学过,五星红旗的旗面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还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人民。四颗小星围绕在大星的右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
师:你能联系其他课上学的知识给老师以满意的答复,说明你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评点: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通过决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正式国歌。国歌是象征国家的歌曲。你们知道我国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吗?
(学生显然知之甚少,无人举手)
师:请同学们齐读歌词,说说你从歌词中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读歌词)
生l:我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歌词中感受到受压迫的中国人是多么坚强,多么希望翻身做主人啊。
生2: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毫不屈服、英勇反抗的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生3:从歌词中我仿佛看到了中国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段资料(课件打出《义勇军进行曲》的来历),请大家读一读,对你们理解这个问题会有帮助。
(学生兴趣陡然高涨,大声阅读起来。)
《义勇军进行曲》来历: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3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进了我国的东三省,还妄图把华北乃至全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当时,
田汉同志写了一部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影片的
主题歌。聂耳以巨大的热情创作了这首雄壮高昂、铿锵有力的曲子,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
歌很快传遍了全国。正是这首歌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成为国歌,她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鼓舞我们永远以昂扬、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2l世纪,她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自强不息、奋勇前讲。
(指名读,读毕,雄壮的国歌声响起)
师:雄壮的国歌在我们耳边响起,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歌的含义。
(学生听国歌)
师小结: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祖国的国旗,听到祖国的国歌,就能唤起我们对祖国的思念和敬爱。
评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拔,一步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期,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着形象的同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因美感的愉悦,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的注意、主动地接受,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瓜熟 蒂落。
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播放影片中截取的开国大典录像)
评点:教师借助录像,直观再现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加上教师恰如其分的解说,精心剪辑的配乐,可进一步渲染开国大典的盛况。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的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当时的盛况,同 时获得情感的陶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师:录像看完了,请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呢?
生1:我最喜欢升国旗这个场面,因为这是我们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她使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了。
生2:另我最难忘的是阅兵式,我们的军队是那么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生3:我最喜欢的也是升国旗这个场面,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可是我匡i第一面国旗升上天空啊!这表明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我看见五星红旗升上天空的时候,我暗暗地想:我一定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生4:看到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不禁想到了白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余年中,中国人民受到的压迫和屈辱,现在人们翻身做了主人,假如我是摄影记者,我会把欢呼的人群拍摄下�
生5:开国大典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深受感动,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她就像是黑暗中升起的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那欢呼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从这个画面上,我可以感受到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评点:巧妙的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感悟,并在交流、探究中得到发展。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说出了自己的感想。是啊,开国大典上,人们蹦啊、唱啊,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生l:因为新中国成立了,人们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不再受压迫。
生2:因为这是人们经过了100多年的艰苦奋战,才取得的胜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3:因为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中国这头雄狮不再沉睡,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书上有一段话可以对同学们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请大家齐读课前序言。
(学生齐读课前序言)
师:千百年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 课前老师布置,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
(学生纷纷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图片)
评点:适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的做法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探究学习的空间,可谓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获取知识的途径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
师总结:从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正在创造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巍巍中华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好吧,就让我们在《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旋律声中结束我们的课吧!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总评:这课教学,能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并根据社会学科的教学目的及其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源泉或经过人为的创设所再现的生活情境中,从感受形象开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更感知社会、认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