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优秀2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内容导航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6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7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9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1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4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5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9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0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1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2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3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24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5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认识常见的几种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演示器,三角板,演示用的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角的度量
1、引入课题。
出示图片:
这两个角哪个大?(角2大。)
你能准确地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吗?(不能。)
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2、认识量角器。
我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刻度尺和常用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同理,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常有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7,用符号来表示。教师出示量角器,同时让学生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感知后,提问:你看到量角器上有哪几个主要的部分?
让学生回答后出示量角器,讲解量角器的构造。
(1)量角器的中心: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2)认识1度的角: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1度的角,记作1,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小格。
(3)认识内刻度的零刻度线和内刻度:从0。刻度线开始,按逆时针的方向往上数。2份所对的角就是2。;30份所对的角就是30;90份所对的角是90;170份所对的角是170;180份所对的角是180,为了读数的方便,给它标上刻度数,这就是量角器的内刻度;内刻度的零度所在刻度线就是内刻度的零度刻度线(指演示量角器),也是量角器右边的零度刻度线。
(4)认识外刻度的零度刻度线和外刻度(可以仿照内刻度线的认识来进行)。
3、教学角的度量方法。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怎样量角呢?
教师: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有度数的一面放在角的开口方向上,按照这么几步来做:
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接着提问:角的另一条边上有两个度数,读哪个度数呢?
指出:如果电了内刻度线的零度线,就读内刻度的度数。如果用了外刻度的零度线就读外刻度线的度数:教师指导学生量书上的之3的度数。量完/3后,指名让学生再按照下面的提问复述一遍量角的步骤。
提问:量角器怎样放?第一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第二步把什么和什么重合?角的度数看哪边:从哪儿的0。往上数?
为了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量角的方法,介绍一首歌谣。(贴在黑板上。)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
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量出教科书第123页上需要进行比较的两个角的大小。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对量角的方法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量完两个角后,提问:从上面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指出:龟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做一做。
教师注意察看学生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作个别辅导。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量角的度数,再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量实物中的。角,要注意察看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对有困难的学生
要及时指导,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量的结果。
教师要指出:一般三角板上的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即一块为30、60、90。另一块为45、45、90。这些角的度数今后用到的地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特殊角的度数记住。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先让学生量,由于没有学过角的计量单位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量的时候,若不得整度数,可取最靠近的度数,这样/1、之2应为56,之3是113。让学生回答后,可以进行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角的分类
1、导入课题。
用出示一组角。
问:这一组角有什么不同?
因为角有大有小,所以需要把角分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2、理解直角的概念。
(1)直角的度数。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其中一个直角,看是多少度?(学生量手中的图形。)得出结论:直角是90。(板书结论。)
(2)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直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举例说出周围实物中的直角。
(5)画一个直角。
注意察看学生画角的两边时画的方向对不对。(应从顶点出发画两条射线,以强化角的概念。)
3、理解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把用纸折出的直角展开。
提问:这是不是又得到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在哪?再看看角的两条边成什么样子?
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谁能说说平角的特点?
(龟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提问:平角有多少度?为什么是180。?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板书l平角=2直角。)
(2)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平角。
(3)画一个平角。注意要从一点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组成一条直线。
4、理解锐角的概念。
(1)认识锐角。
提问:用直角与下面各角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这些角都比直角小,也就是说都小于90。像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锐角。
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锐角?
板书锐角的概念: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用纸折一个锐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折叠,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折的情况;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锐角(要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见过的锐角。
(5)画出一个锐角:
先让学生画。然后再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锐角。
5、理解钝角的慨念:
(1)认识钝角。
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并写出结果。
提问:量了这些角之后,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角都大于90。,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说出这些角还都小于180。。)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称为钝角。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角叫做钝角?
学生回答后,集体归纳钝角的概念,板书: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让学生用纸折一个钝角,教师注意察看。
(3)用活动角演示器展示一个钝角(需变换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4)画一个钝角。
6.练习。
(1)做第125页上半页做--做的第2题: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出示三角板,指名让学生说说老师所指的角各是多少度。它们分别是O一种角。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
先iL学生填在书上。指名学生回答时,要求简要说明一下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再出示已画好的角的投影片。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哪几个角小于90。哪几个角大于9O.
四、小结
指导学生看书。并提问:
(1)这节课学习了几种角?
(2)哪几种角的度数是固定的?哪几种角的度数不固定?
(3)把这些角按照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五、巩固练习
(1)闭眼想--想各种角的形状: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提示学生做这道题时可以借助量角器或三角板,教师注意巡视;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先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再分别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电的度数: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量的结果,再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周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是360。然后指出:一个钟面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周角,也就是360。从而指导学生思考小时的刻度将钟面平均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所对的角就是36012=30。由此便可推算出各个整时数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地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升规范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将画图过程提升到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探究和分析的过程,并能用数学的方式表现出来。
2.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总结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合作中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感受合作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直尺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引入: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说画法与步骤。
(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的方法与步骤)
提问: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都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引入新课。
提问: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教师通过复习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活动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部分的内容。
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汇报: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引导:想一想长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想怎样画出这个给定长和宽的长方形?
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汇报。
阅读教材60页例4“分析与画图”部分的内容,观察画长方形的步骤,对比自己的想法,尝试画图。
3.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集体交流、评价,分享画图的经验。教师点评总结,提示学生养成规范作图的习惯。
4.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
课件展示画长方形的方法:
5.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提醒学生作图的关键:画长方形时,无论先画长还是先画宽,都要保证相邻的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验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所画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尺测量长和宽,看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6.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找学生边操作边解说画图方法。
活动2画正方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
拿出“课堂活动卡”(见本书192页),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作图。
2.讨论,交流,尝试作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作图过程,讲解作图的方法。
4.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回答后,师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操作指导
画图是一项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想怎样画这个给定大小的长方形,然后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画长方形的方法。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掌握画正方形的方法。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教学难点,学生作图难免会不规范,因此用多人展示交流、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分享画图的经验,提升规范作图的能力。
板块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巩固练习。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时,再讲解订正)
2.用画垂直线段的方法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最大的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展示操作方法)
操作指导
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指正,在相互评议中,正确掌握作图的方法。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画出给定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例4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都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画正方形的方法:根据画长方形的方法和步骤,总结画正方形的方法和步骤。
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在教学中,因为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所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最后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在学生实际画长方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长方形中邻边互相垂直,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的特点。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长方形并总结出画长方形的方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最后画正方形,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提醒学生画图要细致严谨,垂直和线段长度要精确才能画出标准的图形,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 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 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
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
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结绳记事、算筹等)
2、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计算。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
教学难点: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预习作业:课下搜集计算工具的发展资料
课前准备:师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学生每人一张阅读资料。计算器、算盘各一只。
学生可把家中的算盘带来。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
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学生发言。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手中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计算工具?
(2)算盘的结构是怎样?
二、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木棒、手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但这种方法不能记录大数目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想出样一种新的计数方法--算筹。
(2)介绍最古老的计算方法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是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师讲解26034的摆法。
学生用火柴棍代替算筹摆出6357、20435、1818三组数字。
第二版块:
小组合作,了解算盘的结构和指法。
三、介绍算盘认识其结构。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是我国同四大发明齐名的重大发明之一。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的指法:
四、合作学习:(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算盘)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到前边讲解。
(2)生报数,拨珠,如6125,4037……
(3)尝试:计算:70149+23867
五、交流:比较80与8在算盘上有什么区别?
体会定位点的重要性。
试一试:在括号里写出下面算盘上算珠表示的数(标记处表示个位)。
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
385 1378 5600 7432 60409
第三版块:
探索交流,认识计算器:
六、认识计算器:
师;刚才介绍的我国古代的一些计算方法和工具的使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工具了。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
1、介绍功能键:
计算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先来看看这一简单的计算器。
自主学习
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2、计算操作:
师:都有谁会使用计算器?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输入题目
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
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第四版块:
学以致用,我能行
我能行:
一、用计算器计算并写出结果,看看谁最快。
999999+123456=()
999999-123456=()
777×123=()
53372÷4852=()
二、先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个算式的结果,再按规律写出第四个算式的得数。
99×99=
999×999=
9999×9999=
那么:9999×9999=
三、小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揭示课题
1、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计算工具探索之旅。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屏幕配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有个直观感受)
2、播放短片——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叹计算科技的发展。
二、探索交流,进入课题
(一)认识算盘:
1、引出算盘:
(1)教师谈话同时播放算盘的声音,引出算盘生根据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大屏幕配合演示)
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中间的一横叫做梁,串起珠子的小棒叫做档,上面的珠子叫做上珠,下面的珠子叫做下珠,上面的一颗珠子表示5,下面的一颗珠子表示1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算盘小精灵解释原因,老师操作大屏幕配合演示)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3)使用算盘
注意点1:我们在使用算盘前要先定好数位,先将右边某一档定位个位,依次往左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分别拨出1、3、4、5、9、10
针对如何拨5,师生探讨拨法,再交流10如何拨,为后面拨多位数做铺垫。
注意点2:在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多位数记数时要从高位拨起。
(1)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数(利用希沃助手将学生拨的算盘投屏到大屏幕上,生观察描述)
巩固练习:男女生比赛拨数(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此处用了移动和倒计时的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
(2)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
学生说出老师课前在算盘上拨好的数
巩固练习:游戏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达到练习的效果)
(二)计算器的认识
珠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老师希望在我们同学的手中将它一直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和学习西方的计算科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生活中最常用的计算工具(出示生活情景)
—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内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介绍计算器
让学生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计算器在小组内介绍,并说一说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共同点。
(2)一起介绍计算器的键盘和显示屏(配合板书)
2、交流如何使用计算机(利用电子白板倒计时功能)学生自由使用计算器,并汇报自己用计算器做了什么,怎么计算的。探究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3、练习使用计算器
通过flash动画,接受机器人贝贝的挑战,比一比使用计算器谁更厉害,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提问:回顾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了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感叹现代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未来啊,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等待我们同学去发现和探索,也希望现在的你们为了以后更好的自己好好学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八册《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王老师就讲一段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水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请写下这个数。这太简单了!悟空、八戒提笔就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请写下这个数。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师:同学们,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把此句话删除你们能帮这个忙吗?谁会用数来表示半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均可,此处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生:上黑板试着写数。(学生应是争先恐后的上黑板用各种方法表示半个)
师:这个数字咱们以前可没见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此处过渡突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关注分数话题应是教师思考的问题
整个开头虽有趣,但缺新意,既然是赛课,应尽量能让听课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二、教学新课
1、自学交流:
(1)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2)同学想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95页的内容,看看你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学1分钟)
(3)师: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获得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尝试读分数:课件练习1)
学生自学课本的时间可稍长,不可形式主义,另外,学生看书时最好能带着问题,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很强,否则有无的放矢之嫌。学生尝试读分数的时间安排不够恰当,读分数这一知识目标应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感悟,而非教或非练,依我个人之意课件练习可去,当然我并不知道你课件倒底是何内容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师:星期天,丽丽到好朋友玲玲家去玩,玲玲拿出一块月饼和丽丽一起分享,猜猜看,玲玲会怎样分这块月饼呢?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份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1/2)
师:谁能将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吗?(把一个月饼平均)
师:学生集体将刚才的过程说一遍,同座位互相说一遍。此处强化有余,对分数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否则评委
此过程不妥,对分数的概念初步建立还不充分,为时尚早,另外,我个 (把一个圆)
(再叫两名同学说)
(2)教师取出长方形纸,问:怎样找出这张纸的1/3?(学生讲出方法,教师课件演示)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出几个1/3呢?(生说,教师课件演示)这一点的渗透很好,关注了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4、认识1/5、1/10
(1)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2、1/3、1/4,接下来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教师将学生随意报的分数依次写在黑板上)此处根据我上面提出的观点可能要重新作一调整,当然你全可不顾
(2)学生将书中例3、4的填空独立完成
汇报并板演,教师演示课件1/10此处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对认识十分之一在教材中安排的用意:认识十分之一是对一个计量单位的认识,当然这无需向学生说出,因为到五年级时认识分数的意义时对单位1的理解就包涵三个方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群物体等;
(3)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演完整)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分数概念的外延要扩展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有几道题要考考大家,请看题。是老师考考大家吗,此话不妥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你的教学理念来,教师在课堂中应是一个研究者、合作者,而后才是引导者。
(课件练习2:判断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1/4来表示)
5、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折出长方形纸的1/4(板书1/4)
(1)选几个有代表性折法上台展示。师:说一说你涂色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讨论:这几种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看课件讨论)此过程我已把它前置,不知你能否认可,若同意,此过程要重新调整并进行整合
6、刚才,老师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把哪些东西平均分?自己选一个分数,同座相互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7、综合练习
(1)课件练习3(1、在图上选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分数: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写下这个分数)
(2)课件练习4(判断)
(3)课件练习5(快速抢答:图中涂色部分是全图的几分之一)
(4)课件练习6(思考题)
练习不要板块式,给人没有一种轻松感,要少而精,且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既巩固所学生新知,又学得愉快读写分数的知识点可在练习中穿插安排,如可问学生:学到现在,你们会读分数吗?分数如何写?试试看当然,教师的语气应要更具启发性和激励性
三、小结
请你用我学会了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四、故事结尾,设置悬念
师:老师还要接着刚才的故事说下去。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热又渴,唐僧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汗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咱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什么,我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不行,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分到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附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同学们,悟空的话有道理吗?
师: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结语:教学中,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建构性及评价的多元性,本节课还需王老师你自己仔细琢磨,一堂课应像一篇美文,要讲究整体性、流畅性、变通性等。以上我提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全且不闻,毕竟我的看法有时也很有局限性。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 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 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 写作: 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 写作: 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 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 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 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 错误 )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 错误 )
第三关:精挑细选
1、 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 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通过对某地区不同时期的城乡人口分别进行统计,再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形成一种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该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二)本单元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学生观察统计表,完成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展示统计图。
(六)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1)学生观察统计表。
(2)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学生展示统计图。
2、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发现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①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②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①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②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①小组合作探索
②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③根据组里统计的结果计算出全班的结果,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情况。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2、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
3、汇报交流:做环保贺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候,宣传节约用纸,计划自己平日节约用纸的方案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并分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都是4。
2.继续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都是2。
3.教师引导总结:
强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二、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问:下面的式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强化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货从工厂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匀速行驶,下面是他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三、应用与拓展
问:给你一堆铁丝,你能用台秤测出它有多少米长吗?
1.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台秤是测物体质量的,那么铁丝的长度和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5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及课后做一做。
二、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理解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点
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四、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并掌握流程图的画法。
五、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1、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用一些语文知识开始这节课,好不好?那么请大家用“一边…一边”造个句子。指生回答。(及时评价,引导事件的。合理性)老师点评,能够同时进行吗?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自主探究引入探究内容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图片(课件出示)。大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师:他是老师的偶像,华罗庚(课件出示)。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因家境贫穷,从小就失去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但是他凭着自已对数学的一腔热情,自学完成了高中、大学的课程,勤奋学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数学,是数学界的英雄,也是中国的骄傲。师:华罗庚爷爷身上发生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华罗庚沏茶》,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课件出示)华罗庚有次读书到深夜,想喝茶。但是发现家中的水壶里有水垢(g?u),想喝茶需要洗水壶、接水,还需要找茶叶、还得烧水、洗茶杯、沏茶……怎样才能尽快喝到茶呢?师:要喝上一杯热茶,一共需要哪几个步骤?指生回答师:老师把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已经给大家统计好了。(课件出示)问题:请你帮华罗庚爷爷设计一种方案,让他快速喝到茶。
2、自主探究要求:
(1)先独立思考,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再将设计方案写在练习纸上。
(3)最后计算出沏茶所需的时间。
观察学生做题情况,指生上台展示(其它同学同桌讨论,看一看谁的方案更合理)3、学生展示:预设情况: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茶杯(2分钟)共11分钟问: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华罗庚爷爷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问:(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板书:顺序)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有先后顺序,我们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出现流程图)师:沏茶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其中却展现出了时间管理带来的效益。我们的华罗庚爷爷就是通过这件小事找到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提出了优化思想,帮助人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巩固练习
师: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大家不注意保暖的话就容易生病。
1、小红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她应如何合理安排下边的事情?
总结:合理安排时间要先考虑做事情的顺序、再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师:那下面这道题你会解答吗?课件出示
2、节日礼物马上要过元旦了,佳佳想亲自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送给妈妈当作节日礼物。佳佳仔细计算了一下时间,发现洗米需要3分钟,蒸米饭需要20分钟。另外,洗菜、切菜、炒莱共需要10分钟,准备碗筷需要1分钟。佳佳应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指生回答课堂板书合理安排时间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找茶叶(1分钟)1+1+8+1=11(分钟)洗茶杯(2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十八6、7、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及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通过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过直线外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教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平行,其中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怎样的相交才是垂直?
学生: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板书:相交成直角)
教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范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学生比对是否和老师画法相同。
教师:当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交点叫什么?
学生:垂足。
教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标明垂足,同时要求学生也在所画的图形中标明垂足。
教师:那什么又是平行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板书:永不相交)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优秀作品。
以上环节完成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数学书98页6题。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到台上视频展示台上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2.数学书98页7题。
同桌交流后,上台在视频展示台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3.数学书98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视频展示台或上汇报展示,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数学书98页9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最后展示互相垂直的线。
2.数学书98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展示: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7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3、尝试训练:825-138=26×39=312÷8=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9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x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x000与249x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x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x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0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1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习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习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习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2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既是对亿万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言语表述强等特点,而且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接触过较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前面知识的`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但随着数据的变大,相应的数位、数级的增多,对于部分学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并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迁移、探究的过程,归纳出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2、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台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
2.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书说说三亿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三级,亿级上是3,其他数级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三亿 写作:300000000。
②、这个数亿位上是3,所以在亿位上写上3,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0000000。
(2)、说说三十亿九千万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3级,亿级上是30,万级上是9000,个级上都是0,所以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②、这个数十亿位上3,千万位上是9,其他数位上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90000000。
(3)、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请2~3名学生写一写,并要求说说是怎么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分级,有三级,亿级上是7003,万级上是20,个级和其他没有数的数位上都写0占位,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②、这个数千亿位上是7,亿位上是3,十万位上是2,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700300200000。
2、练习巩固
(1)、出示以下题目:
①、今年6月份福建省经历了持续的暴雨洪水袭击,导致三十五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达到十一亿五千六百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达三亿八千六百万元。
②、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四十五亿零四百万千米。
③、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广东省有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人
(2)、让学生先读读内容,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3)、要求学生上台汇报。
3、总结汇报
先想想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4、出示例3
(1)、说说例3的要求是什么?(学生都题目)
(2)、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没有改写单位前它的单位是什么?
(3)、请一名学生说说200000000是如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
预设:
先分级,然后找到亿位后将亿位后面的0全都改写成“亿”字。
(4)、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后它的单位是什么?(即改写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请学生独立完成1000000000和530500000000的改写,并汇报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5、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3题。
八、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改写
写法: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改写:
1000000000=10亿 530500000000=5305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书只有课题,其余部分的设计只是在展台上进行了展示,但在黑板上没有呈现,这些内容应当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此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对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准确的写法起一个示范作用。其次,环节设计的不是很紧密,对时间的把控也不是很好,导致课上都没有做相关的练习。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24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钟=( )小时=( )天 =( )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 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 骤
1000(粒) 10000 100000000
25(克) 250 2500000
3、结 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 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19612368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9612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2、填空: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
②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数位是一级。()是个级,表示多少();()是万级,表示多少()。
③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页。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千万位……
数级:个级、万级、亿级……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例3,教科书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