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100000000)对,是1亿,1亿大吗?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二)引入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根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活动范例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纸摞在一起呢?猜一猜有多高。
2.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我们从1亿张纸有多厚研究起。
(二)确定研究方案局部推算整体
1.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2.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10张、100张、1000张……)
3.师:有没有想到362张、1510张的?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张数?(1亿不是362的整倍数,不好推算)
4.师:再说说我们要怎样研究?(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三)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1.师:知道怎么做了吗?那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A、B、C三组: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高度。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四)建立1亿表象
1.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1)A组: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
100000000÷100=1000000
1×10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2)B组: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
100000000÷500=200000
5×200000=1000000(厘米)=10000米
(3)C组: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
100000000÷1000=100000
9×100000=900000(厘米)=9000米
(4)师:为什么推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测量的张数越多,误差就越小。)
2.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
师:世界上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比,有什么感觉?(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了。
3.小结: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自己设计方案,再次体会
(一)确定主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
2.师: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三)汇报
1.1亿粒大米有多重
(1)100粒大米约重2克
100000000÷100=1000000
2×1000000=2000000(克)=2000千克=2吨
(2)师: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一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500=4000(天)
4000÷365≈11(年)
(3)师: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3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多长时间?
13×11=143(年)
(4)师: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够一个人吃一辈子还多,你有什么想法?
2.1亿秒有多长时间
(1)100000000÷60≈1666667(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日)
1157÷365≈3(年)
(2)师:1秒只是1眨眼的时间,1亿秒却有3年多,再说准确些大约是3年62天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
师:是呀,1秒钟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它往往不被我们所重视,但1秒1秒地累加起来,我们就在这眨眼之间浪费了3年多的时光,这就是“光阴如箭,岁月如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
1亿确实很大,但它再大,也是从1开始,积少成多。节约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做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 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习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正负数》教案 篇4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材设计了3种方式来认识“1平方千米”:一是以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来表征;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三是借助__广场和“鸟巢”的占地面积,间接的帮助学生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即有数理层面的联结,又有直观形象的支撑。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探索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情境引入。
在填写单位时,要先想象它的实际面积以什么为单位最合适。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出示例2的题图。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指出:今天我们共同认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平方千米也可以用符号“k㎡ ”表示。 板书:k㎡
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土总面积是多大吗?指出:我国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含义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1公顷是多大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3、尝试单位换算
4、“试一试”教学
5、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进率是10000,其余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7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2
(一张课桌)上面的面积大约是36
(一块黑板) 上面的面积大约是4
(校园)占地面积大约是1( )
请大家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能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小组中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在小组中交流换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纠错
学生在小组中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