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优秀3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内容导航
大班说课稿 1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2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4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5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6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7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8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9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10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1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12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4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5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16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7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8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9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0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1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2幼儿大班优秀说课稿 23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4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5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6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7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8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9大班说课稿 1
一、本课设计意图。
《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是《沉与浮》单元的第三课,是继“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从科学学问领域来说,沉与浮实际上是对物体相互作用的讨论。把马铃薯放入水中,它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前面的讨论使同学只会关注到物体本身的大小、轻重等特征,而这一课的讨论将使同学的留意力转移到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身上——即关注到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而且同学通过兑一杯盐水的实践活动,发觉只有加入的盐达到肯定的量时,原来沉下去的马铃薯才可以浮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开头学会全面的、系统的、多角度的对某个现象进行观看讨论,使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班级同学熟悉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它里面隐蔽着特别深远的科学训练的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科学概念方面要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⑵、科学过程与方法方面是经受一个典型的“观看——发觉——推想——证明”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进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培育同学实事求是、敬重观看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了以下设计:
1、大小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种不同的液体中,观看。交换场地再观看。同学通过观看得到的事实,产生疑问:会不会是其中一种液体里加了盐?这时,同学观看的重心已经从马铃薯转变到液体身上。
2、围绕液体里是否加盐绽开争论,进行多种可能的猜想。如:摸、闻、尝等。强调平安第一,不能任凭尝。同学会说加了盐看不见,溶解了。老师适时进行追问:“既然你们那么确定加了盐,那你能不能把盐找出来?”同学这时会连续开动脑筋,想出烧干水等方法。于是,新的现象产生出来——白色晶体是什么?能不能证明是盐水?同学普遍认为白色晶体就是盐,于是老师拿出与盐类似的白糖和味精,请同学换个角度思索,假如把盐、白糖和味精分别放进水里,马铃薯会怎样?
3、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乐观地动手试验,发觉三种液体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同学心里已是几经波折,不用老师讲,他们也会思索“老师讲台上的是盐水吗?”
此时,老师要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总结,弄明白几个道理——
第一,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其次,水里要加到肯定量的盐或者白糖、味精,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学问目标:通过观看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让同学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与液体本身有关;让同学感受到在水中加入肯定量的盐、糖、味精等物体,就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科学方法目标:经受一个典型的“观看——发觉——推想——证明”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进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实事求是、敬重观看事实的求实态度,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时,不能妄下结论。
课前预备老师预备:水槽、蜡烛、火柴、天平、量筒、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植物油、糖浆、小番茄、软木塞等。
同学预备:马铃薯、杯子、小棒、毛巾、蜡烛、火柴、食盐、白糖、味精、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复习
导入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出示马铃薯,创设情景,引出讨论主题思索
回答
观看现象,试图解释引起同学对旧知的回忆,承上启下,引出今日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阶段一述:科学讲求实证,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是盐水。
老师让同学对提出的方法绽开争论,并对方法的实施供应关心。思索并想出多种方法证明。如:
1、闻
2、摸
3、尝
4、烧
5、称……让同学千方百计用求实证的方法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探究活动阶段二述:那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来连续讨论这个问题?分别兑制一杯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看马铃薯是否真的能浮起来?提出试验要求,明确所用材料及试验方法。指导同学兑制盐水、白糖水、味精水,明确观看目的,做好试验记录。
在详细试验中发觉水中加入肯定量的盐(白糖或味精)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但是却不能说明老师水槽里是盐水。发觉白糖、味精等兑制的液体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再次确认手中的证据不足以说明水槽中的液体是盐水。
问:放盐之前要先观看什么?怎样做好试验记录?(出示记录表)
小组争论、沟通
巡察并赐予关心分工合作、观看记录
汇报总结
扩展延长各组汇报刚才试验活动中的发觉。小组沟通共享知道盐水、白糖水、味精水等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感受到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液体三色瓶的消失,给同学思维形成新的冲击,发觉沉浮不仅局限于固体在液体中,液体之间也存在沉出现象。
出示液体三色瓶,上层是植物油、中间是水、下层是糖浆。把软木塞、小番茄等分别在天平上称量后,再一一放进三色瓶中。
问:看到这个液体三色瓶,你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发觉?
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8的形成》是中班上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是一节数的概念课。感知物体的数量、对应关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它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因此,数的形成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的形成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是在孩子们认识了7以内的数的形成,并了解了数与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时既巩固了幼儿以前掌握的数的形成知识,也为学习今后9的形成、10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说目标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它们是通过具体的听觉、视觉感知周围事物的,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 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 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3、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难点是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四、 说准备
《纲要》科学领域指导要点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根据这一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具:
1、小动物水果等磁性教具图片各8张,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
3、万能棋若干,铃鼓。
五、 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去动物演唱会"为主线的情境教学法贯穿活动始终,中间穿插运用了引导观察法、赏识激励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法,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幼儿作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法、操作法、观察法等各种方法,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流程:
本活动的接受对象是中班的幼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结合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我在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景,并调动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让幼儿在宽松、安全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活动主要分以下几个程序: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听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特别是有关动物的故事幼儿更是百听不厌。活动开始时,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动物故事导语:森林里最近非常热� (运用这种故事型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拍手欢迎小动物时也复习了7的形成)
(二) 创设情景,学习8的形成
这是该活动的重点、难� 因为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主要运用引导观察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新知识。
1、通过直观地演示教具7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的过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7添上1是8"
(师出示小兔子图片)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等等我——哟!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7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7添上1是8"(幼儿跟说)
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与数字8之间的关系,理解7与8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7)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7添上1是8)
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8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
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
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这里请幼儿上前摆队形,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变没变。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8的物体
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8)我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8(这里让幼儿自已找数量是8的物体,让幼儿从刚才的情境中走出来,在实践中认证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
在幼儿对于8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又设计了多种方式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参与,这样既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同时让幼儿通过听、看、说多种方式进一步感知8的形成及实际含义。
小动物们表演完了,它们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
1、听音说总数
老师敲鼓,小朋友认真听它敲了几下?
2、听音做动作
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做相同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这里还可以让个别幼儿上前敲碰铃,其余幼儿做动作,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3、看数发音
请小朋友看数字卡,发出与数字卡相同数量的声音:如学小猫叫、小狗叫等
(四)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于是活动最后环节我安排了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学具,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练习巩固,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小动物们又给我们送来了玩具,请小朋友取出和卡片上数量相同的万能棋卡!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大班幼儿思维处于抽象逻辑的萌芽发展阶段,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决定和推理。《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务必要让幼儿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等现象产生兴趣,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出现的某些简单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已� 我就选取本次活动《形色对应合成》,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事物的潜力和思维凝集力。
二、目标分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所以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根据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的动态来制定。活动目标分为三个:
1、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2、培养幼儿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齐的思维潜力。
3、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及记忆潜力。
三、重、难点
一个活动中最能体现目标的部分辨识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抓住重难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波澜叠起的功效。
本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难点: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齐的思维潜力。
透过情境表演,操作游戏来激励幼儿思维与记忆潜力,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综合决定潜力。
四、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游戏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带给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儿的学习是透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为此我准备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一份。
2、教师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红黄蓝颜色卡、“√”,几何泡棉、自制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盒子。
3、幼儿学具:几何泡棉;幼儿操作纸与蜡笔;和一段柔和的音乐。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的主角出现、围绕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渗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自由活动气氛中学习,获得有益经验。
在活动中我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情境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说一说、做一做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
“从前有个国王最喜欢穿新衣服的,可惜有一次被骗了,光着身子去逛街,大家都取笑他……”
1、形色配对游戏--设计漂亮的衣服送国王。
2、教师给幼儿发衣服学具。
3、请幼儿相互说说自己手中所拿了什么东西。
4、听音乐找到和自己手上所拿衣服一模一样的小朋友。
二)、出示情境挂图:
“这天国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欢的衣服,我们一齐来看看他穿得是什么?”1、出示挂图:
“国王的试衣室摆满了许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看!”2、引导幼儿整体观察挂图。
1)“看国王身上穿的新衣服是那一套?皇冠是哪一顶?”2)请幼儿观察衣架上那两套上衣和裤子是一样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二、布题:
1、出示图一:上衣、裤子、红、黄、蓝三色的方格与箭头。
“请小朋友上衣在红色方格有√,就在箭头下个方格里贴上红色上衣。”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操作:
1)、引导幼儿认识√卡,并明白√在那里表示意思。告诉幼儿√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颜色的××衣服。
2)教师出示左边的挂图,请幼儿找出正确的答案放在方框里。
3)教师在出示另一边的挂图,请幼儿找出答案放在方框里。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棒,明白√放在那就是要选什么的。”
1、教师出示泡棉拼图,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2、请幼儿看一看泡棉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多次练习。
三)、评价练习
1、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教师引导幼儿先做示范。
2、幼儿做评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情境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课堂气氛必须很活跃,幼儿的参与性也会很高,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幼儿人手一套教具,从能动手动脑,练习次数多,密度高,有利于幼儿熟悉地掌握两种物体的形色合成对应,保证了数学效果。老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情景化的语言讲述,将会给幼儿带来热衷探究的热情与动力。设置的层次分明易懂,层层紧扣、层层深入的过程,使幼儿的思维与记忆力得到相应的发展。能够说本活动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必须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了。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4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样做的?”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1)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
(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潜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潜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潜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资料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到达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齐。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简单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5、活动延伸: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纸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纸制品”、“音乐活动--——搞笑的纸乐器”“体育活动——报纸变变变”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纸”“手工区——纸艺制作、纸浆玩具”“科教VCD——纸的燃烧”等。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6到7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本活动中采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说课还很粗糙,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三、说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用情景导入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四、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数的简单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
活动难点: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邻数的含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六、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教学图卡组(数字卡若干)
3:房子图十副七、说过程1、开始部分:通过情景让幼儿找身边的朋友,初步理解”邻居“关系2、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请幼儿帮数字搬家,并提问让幼儿找找他们的邻居,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并帮助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2)幼儿自主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ⅹ添1就是ⅹ,ⅹ比ⅹ少1“为后面理解10以内相邻数(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打下基础。
(4)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5)拓展部分为相邻数找共同的邻居。
3、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八、教学反思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以情节性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感知和形成相邻数的概念。接着,让孩子比较各组相邻数的规律,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中间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一规律。再者,以操作练习”找相邻数“,验证幼儿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个别幼儿理解相邻数的概念。最后,进行扩展让孩子找出相邻的邻居。整个活动遵循了幼儿学习数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认识凡高生活经验美术经验种植向日葵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具体流程见图:活动环节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环节一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构图的感受: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活动环节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环节三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见附图2)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7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12级学前8班的xx,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美术活动《春暖花开》。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幼儿教育目标:“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中美的欣赏力。”由于桃花在我们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孩子们也缺乏了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桃花,并能学习运用吹画和棉签画的方法来表现桃花的特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其中的乐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桃树和桃花的基本特征。(认知)
2、能用吹画和棉签画来表现桃树和桃花(技能)
3、体验吹画和棉签画的乐趣。(情感)活动的重点:学习用吹画和手指点画的方法表现桃树和桃花的基本特征。
活动的难点:用吹画的方式吹出树枝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桃花,知道桃花的基本样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棕色、粉红色颜料、棉签、抹布、范例、纸张等。
四、教法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讲解法②示范法③范例法等。
五、学法再来说学法,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①谈话法②操作法③观察法等。
六、活动过程为了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本环节我将以春天为主题,谈话引出课题,如询问小朋友:“春天到了,花都开了,小朋友们还记得你们看到了哪些花吗?”
2、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桃花的结构通过播放桃花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桃花的结构、形状、颜色,并且我会通过提问幼儿桃花的基本特征来使幼儿更加仔细、专注地观察图片。
3、引导幼儿学习吹画的方法
(1)在本环节中我首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对范例的画法的兴趣,再分析范例,让幼儿了解桃花树的树干和树枝是用棕色颜料吹出来的,花朵是等颜色干后,再用棉签蘸粉红色颜色点上的。
(2)然后示范讲述吹画桃花方法:先滴几滴黑颜料在作业纸下部适当位置,对着黑颜料往前吹,并稍稍改变吹的方向,可向上、向左或向右吹,慢慢吹出树枝的形态。吹好树枝后稍等一等,待干后用棉签蘸上粉红色颜料,在树枝的适当位置画出梅花。此时还要提醒幼儿注意画面干净、整洁,画好后要在抹布上把手擦干净。
4、先交代要求,再让幼儿操作,同时给予适当指导。
幼儿在画面上练习吹画桃花。在幼儿操作时,要重点帮助幼儿掌握吹树枝的方法。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多吹几棵梅树,能力弱的幼儿掌握吹的方法。尽量使每个幼儿完成作业,享受成功的快乐。
5、总体评价,结束活动活动最后挑选出几张幼儿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再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创作经验。
活动延伸
让每个幼儿把桃花贴在墙上组成桃林,供大家欣赏。
七、教学特色
虽然是同一创作内容但是采用了棉签画、吹画这两种以前没用过的画法,让幼儿了解了“桃花”还可用不同的美术形式来表现,拓宽了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活动中幼儿能迁移以往的创作经验举一反三。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8
一、教材内容分析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和幼儿小结: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 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9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神奇的指纹》
一、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透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透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资料的选取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必须的挑战性;既要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资料,在活动 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资料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潜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潜力、发展水平与潜在潜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潜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透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潜力目标:透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用心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透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明白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带给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简单、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状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透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带给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但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能够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
(二)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向都是幼儿在透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
1、指纹印画一幅;2、印泥和白纸若干;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4、双胞胎指纹图;5、实物投影仪一台;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7、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8、破案小故事。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指纹印画,引起幼儿对指纹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啊?你明白这是用什么来画的吗?(手指印的)真搞笑,手指也能画出这么好看的图画,我们也来印一个手指印好吗?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并给幼儿发放大镜)分析:透过一幅漂亮的指纹画来引出了这天的课题,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二)认识指纹,观察指纹。
1、认识指纹。
师:请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纹理,有线条,像一个一个的圈……)师: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那你明白它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指纹
(1)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师:大家互相看一看,其他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一样吗?
总结:同伴的指纹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
(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指纹是不是相同;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父母的指纹图,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小伙伴的指纹原先和我们自己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他们的指纹和我们的一样吗?
总结: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3)比较双胞胎的指纹是否一样;师:(拿出双胞胎的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都明白双胞胎长得个性像,基本一模一样,那么他(她)们的指纹是不是一样呢?
总结:双胞胎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4)教师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分析:在“认识指纹,观察指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分层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身边的小朋友开始做比较,之后引申到自己的父母,继而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注意力的“双胞胎”身上,因为不能立即找到活生生的双胞胎,所以我在活动之前先准备好了双胞胎指纹的图片。透过几个层次的比较与观察,这样能够使幼儿更加形象地认识指纹的“异样性”。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两种常见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斗型,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看上去像水中的旋涡;箕型,纹线像簸箕似的,有一边是开口的)
3、师:赶快用放大镜找找看,你有几个手指头是斗型的,有几个手指头是箕型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分析:在此环节中,透过食物投影仪,能够使幼儿对指纹认识得更清楚、直观。最后让幼儿自己统计记录自己的指纹,这是一个很好的巩固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帮忙幼儿正确认识、区分指纹的类型。
(四)了解指纹的作用。
1、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忙?(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 )讲述简短破案小故事。
2、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忙,还有什么用处?
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1)指纹考勤机;
(2)光学指纹鼠;
(3)指纹保险箱;
(4)指纹锁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讲述一个简短破案小故事,这样不仅仅何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对于“指纹破案”这一作用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五)结束部分:
师: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仅能够帮忙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保险。不仅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伴着音乐声,幼儿愉快地创作,结束本次活动。
分析:以指纹画创作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不仅仅能够让幼儿得到一个休息,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科学与美术活动相融合,在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幼儿对指纹的形状、特征再一次进行巩固。
七、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本身的探索欲望,我将本次活动的眼神设计为--“让幼儿回去和家长一齐查资料:小动物们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这样不仅仅但是给幼儿继续探索的契机,也能够使幼儿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互动。
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神奇的阿拉伯数字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角落落,凸显着不可替代的功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幼儿认识它们,却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如:门牌号。它一般由三到四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自由组合而成,幼儿基本上能认识它们,却不知道在这个数字组合里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和功用。
《小动物搬新房》以小动物搬新家的故事贯穿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以幼儿帮助小动作做门牌的动机为出发点,了解门牌号的功用,理解门牌号的涵义,这样的认知结合着现实生活的认知,将生活中简单的数字组合成有涵义的门牌号。大班幼儿对数字是敏感的,门牌号的认识可以促发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字感兴趣,愿意去探索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涵义。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的目标:
1、复习巩固6以内序数的排列。
2、认识门牌,了解门牌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和功用,并尝试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3、对生活中数字感兴趣,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纲要》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过程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基本点。我班幼儿在平时的计算活动中,部分幼儿在数学方面表现的就比较弱,数字的涵义在他们的脑中处于含糊状态,更别说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几个数字组合而成的门牌号了。所以我将“认识门牌,了解门牌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和功用”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幼儿了解了门牌号的意义后,要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数字的重大意义。所以我将“能根据门牌号找到相应的房间“作为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具。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和活动内容的完成,我做了一下的准备工作。
1、动物楼房图片三张。(三间平房;每层只有一间的四层楼房;每层有两间的三层楼房。)
2、小老鼠、小乌龟、小白兔、小鸟、猪哥哥、猪弟弟的动物图片各一张。
3、各种背面写着门牌号的小动物图片若干,每层有两间或者是三间的三层楼房。
四、说过程。
活动环节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故事导入。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巩固经验。
此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幼儿为小动物搬家,巩固横向(从左到右)点数楼房的方法。第二部分设置故事情节:小鸟找不到乡下老鼠的房间。来引导幼儿为房子设置门牌号、贴门牌号。引导幼儿在设置门牌号的过程中慢慢探索认知门牌号上各数字的意义和功用。第三部分小鸟提出房子的弱点,幼儿重新造新房,让幼儿为小动物二次搬家,巩固纵向(从下到上)点数楼房的方法。
3、幼儿讨论。
此环节我用猪小弟提出房子的弱点来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让幼儿讨论小动物下一幢高楼的样子,引出第三幢楼房。让幼儿自己来找门牌、贴门牌,以此巩固幼儿认知门牌号的实际意义。
4、幼儿尝试操作。
此环节旨在让幼儿根据已学的知识,用门牌号找到相应的房间。
5、教师讲评。
此环节除了教师进行个别的点评以外,还利用了公共资源进行了集体点评。
6、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我以让幼儿去小动物家做客庆祝乔迁之喜来结束整个活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动物的造型表现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美术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袤的森林和宽阔的草原,去看看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吧!比比哪位小朋友发现的动物种类最多。(录像)
它们的生活真是太精彩了,你刚才发现了哪些动物?
小结:大自然真是伟大,创造出了这么多形态各异的动物。接下来让我们再进一步的去欣赏一下吧。
二、展开
1、欣赏图片:有这么多动物,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能对它做个简单的介绍吗?学生说动物身体造型特点和身上的图案花纹(板画)
2、这些可爱的动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动物雕塑作品。
3、你看了这些雕塑作品有什么感受?
虽然他们使用的材料不同,但雕塑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立体的能够站立)
4、我们今天也要来制作一只立体的能站立的动物。但用的材料却是一张纸,一张纸怎么能站得住呢?请小朋友帮章老师想个办法,怎样让一张纸很快的站起来呢?(请学生上来)
其实让一张纸站起来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折、可以卷……
5、今天我们美术课就采用折的方法吧。来制作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课题)
6、拿到一张纸你可以根据你想做的动物形象来选择:对折、二折、三折
7、“猪”的身体折了几次?(一次)
如果你要制作的动物头部和背部高度基本一致,你就可以把头和身体画在一起一次性完成。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能剪。
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鳄鱼、熊、豹……)
如果头部略高,你可以分头和身体两部分,把头部剪下来贴到动物的身体上。哪些动物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狮子、兔子、牛)
如果想做斑马,就要对折两张纸,把头部和身体再组合起来。哪种动物可以用这种方法?(长颈鹿)最后可以用画和贴的方法把动物身上的花纹布置好,一只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就完成了。
三、学生作业
1、通过折、画、剪、贴等方法制作一只能站立的动物。
2、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
四、作业展评
1、学着模仿你所制作的动物的行走或叫声到台上来,让同学猜猜你制作的是什么动物。
3、同学评价作业。
教学反思:
也许是我觉得学生比较喜欢动物,也许是我觉得上动物的内容课堂效果比较好,经过简单的挑选,我就确定了开课的内容——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在备课中我找到了许多有关动物的资料,并经过精选,挑选了一段介绍动物的精彩录像和一些动物图片。的确,学生被出示的画面所深深的吸引,所制作出来的作品生动,充满童趣。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12
一、说内容生成
最近几天:孩子们时常把报纸带到班级中,剪下重要的新闻贴在墙上,剩下的废旧报纸就堆放在一边。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惊奇地发现,小朋友们玩起了那堆废旧报纸,有的用报纸折飞机,有的把报纸撕成碎片,还有的用报纸团成球。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的宝贝。因此,我开始有目的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发现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报纸的玩法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报纸》。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能尝试多种废旧报纸再利用的办法。
2、增强爱惜报纸、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想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新、旧报纸许多,胶水,剪刀,水彩笔,白纸等,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听读过报纸、剪报的经验。
四、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
难点:想方设法利用废旧报纸做成各种东西。
如何突破重点?我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资源,丰富有关报纸的知识和阅读报纸的经验,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积极有效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动手,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已有的经验,初步感受报纸的用途。
教师出示一张报纸,提问:
(1)这是什么?
(2)你在哪里见过?
(3)你见过哪些报纸?你家里的谁最喜欢看这种报纸?为什么?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喜欢看报纸?
教师小结:报纸的用途可真大,报纸上有新闻,它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报纸上有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的本领;报纸有广告,它让我们了解最新的信息。
(活动开始通过出示实物,直接进入主题,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幼儿对报纸的认识有限,特意提出了比较贴近幼儿的问题:你家里的谁最喜欢看报纸?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是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在幼儿各抒己见后老师进行了总结概括,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
2、听故事《报纸的烦恼》,感知报纸的不同情绪。(主要教法:故事教学法)
(1)师:报纸真好,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请听故事《报纸的烦恼》。
(2)幼儿欣赏故事表演《报纸的烦恼》,充分体会报纸的情绪。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会报纸的不同情绪,故设计了报纸这一生动的形象,给幼儿一种直观的印象,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故事情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报纸最喜欢谁来拿它?最不喜欢谁来拿它?为什么?
(2)小朋友该向谁学习?如果你有一张报纸,你该怎样对待它?
教师教育幼儿:看完的旧报纸也要好好利用,不能扔掉。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幼儿懂得该怎样对待废旧报纸,以引出下一环节。)
4、尝试操作,能想方设法利用旧报纸。
(1)先引导幼儿讨论:用旧报纸可以做些什么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创造。师:今天,请各位小组将收集的信息变成一份小报,要求图文并茂且给小报取一个名字。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报最有特点。”
(3)、小组设计编制小报:请小组成员拟订方案。请幼儿分工合作制作小报。
(4)、交流小报内容:请幼儿欣赏个小组设计的小报。请幼儿夸夸其他小组小报的特点。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先通过让幼儿自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的、创造的,老师就会给予肯定。其中教师还很注重幼儿的合作,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的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5、组织幼儿用旧报纸玩游戏。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3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月光雨为开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月光雨结伴。在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幼儿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因此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运用视听结合欣赏教学,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月光雨》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诗歌中,月光雨跳响在树叶上,滑落在房顶上,描绘了一幅幅月光雨嬉戏的顽皮景象,这不仅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并且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月光下的雨滴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神秘色彩。散文诗中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把对月光雨的理解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领略诗歌中的语言美,迁移生活经验能根据散文诗的句式进行仿编,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说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本次散文诗欣赏《月光雨》目标定为:
1、初步感知散文内容,理解月光雨中,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2、通过学习,用“月光雨,月光雨,沙啦啦地跳响在XX上,像快乐的XX”的句式来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理解散文意境,学习词语:清凉、透明。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散文内容,理解月光雨中,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活动难点:通过学习,用“月光雨,月光雨,沙啦啦地跳响在XX上,像快乐的XX”的句式来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月光雨》白板课件,散文诗的背景音乐,《雨景》高清视频。
2、知识准备:观察过夜景,对月光下的树,小草,房子有初步了解。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1、讨论法: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欣赏是语言的范畴。
为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月光雨》的情景,并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强化了它的作用,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知觉,使幼儿对月光下的雨更加熟悉。
五、说学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
六、说活动过程:
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导入主题,看视频“雨”--欣赏理解诗歌--拓展经验仿编诗歌--诗歌词、句学习--配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我选择的"桃树下的小白兔"这篇故事讲得是住在桃树下的小白兔将桃花瓣寄给各种小动物,小动物们拿桃花瓣用做各种东西、故事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这篇故事人物形象鲜明,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语言生动浅显,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故事情节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又占优势,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故事较感兴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内容较丰富、表现手法较复杂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大班幼儿积累了不少故事知识和词汇,培养了他们活泼大方、富有观察力、好奇心,探究欲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喜欢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幼儿成长环境的影响,幼儿经常出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导致这些行 本活动通过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去发现关节、认识关节及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人体奥秘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勤于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幼儿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对健康方面的知识不是太了解,尤其是有关身体的奥秘,但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能较好的吸收新知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身体上的各个关节,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体验关节运动的快乐。
2、了解如何正确的保护关节,关节的重要性。
3、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在关节部位作画。
活动准备:
1、水彩笔若干、《健康歌》的音乐。
2、教师事先在手上画好“亲亲一家人”。
3、知识准备:幼儿初步了解四肢各部位的名称(如肩膀、胳膊、膝盖、手腕等)
教学方法:
1、整体教学法
集体教学,面对群体展开教学活动。
2、情景教学法
活动开始,创设“亲亲一家人”来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情景,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很好的导入活动。
3、游戏法
活动中通过玩“不弯曲手指关节拿东西”的游戏,让幼儿了解关节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会弯腰的一家人,引出活动。
1、导入部分。
——今天老师邀请了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你们高兴吗?咦,那他们在哪里呢?瞧,他们在这儿呢。
2、教师逐一伸出手指念儿歌。
——拇指是爷爷,胡子一大把;食指是奶奶,带着老花镜;中指是爸爸,排队站中央;无名指是妈妈,笑着把我夸;小指就是我,聪明又可爱;五指握握紧,亲亲一家人。
——这是多亲热的一家人呀,我们小朋友也把手伸出来弯一弯和他们打个招呼吧!(爸爸好!妈妈好!爷爷好!奶奶好!)
二、灵活的关节。
1、引导幼儿发现关节。
——刚才呀,老师看你们和这一家人打招呼的时候,小手一弯一弯的动得可灵活了,真奇怪。我们的手指头为什么会弯曲呢?(因为有关节)
2、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告诉幼儿各关节的名称,并让幼儿活动各个关节。
——我们的身上除了有手指关节外,还有别的`关节吗?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好不好?
(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等,并引导幼儿发现有了关节我们的身体才能弯曲。)
3、游戏。
——今天,我们认识了身体上的许多关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弯曲手指关节,你能拿到老师手里的东西吗?)
——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们说我们的关节重要吗?
4、如何正确的保护关节
总结:因此我们平时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是锻炼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以免损伤我们的关节,天冷了,我们也要保护我们的关节,给他们穿上衣服。
5、画关节
——亲亲一家人给小朋友送来了水彩笔,那我们就用它在我们的手指关节上画上各种礼物送给他们吧!
——画完后请你们试着动一动这些关节,看看关节在一曲一伸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弯曲自己的关节,会发现关节上的图形(毛毛虫、人脸)随着动起来,非常有趣。
三、我的关节会表演。
4、带领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活动身体上的各个关节。(老师播放《健康歌》的音乐)
活动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开头以“手指儿歌”这一形象的描述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在手指关节上画好“亲亲
一家人”的头像,并请幼儿一起和这一家人用手指头打招呼,想一想我们的手指头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
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想象在关节上画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儿的亲历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如果不弯曲手指关节,能不能拿到我手里的东西?”为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3、注重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理解。
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我强调了它是骨头与骨头之间可以动的连接部分叫关节。但有一幼儿说我们的舌头上也有关节, 于是我就问他:我们的舌头上有骨头吗?(没有),这样就自然地让幼儿明白了我们的舌头上是没有关节的。
4、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时,孩子们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直接说出答案;
当孩子们找身体上的其他关节时,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
孩子们在玩“不弯曲关节拿笔”的游戏时,老师可以提供操作台,让所有的孩子都看到。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理解5的分合。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2.尝试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在操作实物的基础上,理解5的分合。
活动难点:
尝试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一个信封、5个花生。
2.操作卡片1张、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碰球”(复习4的组成)。
二、点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我们拿出来看看。是什么呀?
老师给了小朋友几个花生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幼儿在小椅子上进行点数。(数完后花生收起来)
请个别幼儿说。
三、幼儿第一次操作。
1.出示课件。
师:5个花生我要送给方形宝宝和圆形宝宝,该怎样分呢?它们合起来又是几呢?我们小朋友拿着花生去试试,好不好。
2.幼儿进行操作。
(1)师:“你是怎样分的?”
个别幼儿说。(根据幼儿讲的出示相应的课件)。
(2)“和她分的一样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你们真棒”。
幼儿读分合适式。
(3)师:还有谁跟他们分的不一样。
个别幼儿说。(分的一样的幼儿举起手)
(4)“老师将小朋友分的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所有的分合式,幼儿集体读一遍。
四、根据顺序进一步理解5的分成。
师:老师也想来分一分,如果我方宝宝分一个,圆宝宝该分几个呢?(出示相应的课件)
师:方宝宝分2个,圆宝宝几个?(3个),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前面多了一个,后面就要少一个,后面的跑到前面来了)
幼儿集体读分合式。
五、幼儿第二次操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分成,老师要来考考你们。(出示幼儿操作材料课件)
(1)认识圈里和圈外的标志。
师:小动物要玩套圈的游戏,你们看这个表示圈怎样了,(套住了),那这个呢?(没有套住,掉在外面了)。
(2)教师示范一个作业。
师: 小猪拿几个圈玩游戏的,(5个),套住几个圈,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掉在外面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写上数字)。
(3)进一步理解5的分和。
师:5个圈分成了几和几,它们合起来是几?(幼儿说)
(4)讲要求,幼儿进行操作3个作业。
师:其他小动物又套了几次圈,套中了几个,几个落在外面,我们数一数,用数字记录下来,好不好!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六、评价幼儿的作业。
(1)幼儿互评。
(2)教师集体评价幼儿的作
根据幼儿自己分得结果,结合课件整理巩固复习5的分成的几种方法。
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 16
一、说设计意图:
线描画是一种绘画的练习,又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是指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装饰、美化、组合之意。线描画的装饰性极强,在充分表达了儿童的童趣、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体现了线描画的黑白分布的巧妙配置及线条变化所形成粗细曲直的节奏与韵律之美。线描画是一种利用最少的作画工具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的绘画活动,在这堂课里两支粗细不同的勾线笔和一张四开的白纸就是幼儿绘画的全部工具。
我设计的线描画《小蜘蛛织网》,是在孩子对线描画中的点、线、面、形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活动以小蜘蛛织网为主线,让孩子在认识线条的基础上,感受线条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然后欣赏、学习线条组合、变化,最后为了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我请他们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创作。
二、说目标
1.回忆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之分,再次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线条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
2.尝试将多个线条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包括点、面、形的有效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
3.学习合作,共同体验线条组合变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其中“尝试将多个线条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包括点、面、形的有效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过程
1、运用儿歌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孩子的兴趣。
2、观察回忆线条。
(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于调动幼儿已有线条经验的同时再对线条经验进行提升。不但让幼儿认识了各种线条,知道线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分清直线类线条和曲线类线条。同时还以波浪线为代表,认识波浪线弯曲度的大小、高低。转动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感受全新的感蹙。开阔了幼儿思维,拓展了幼儿视野,为幼儿进行线条的组合、变化打下了伏笔。)
3、观察图谱,感受点、线、图形组合变化的奇妙效果。
4、师出示范例让幼儿欣赏。
(这个环节,通过让幼儿欣赏师示范搭支架、观察图谱寻找线条,以及欣赏蜘蛛网,使幼儿感受到同样的线条不断重复或者随意组合就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两种线条不同位置、方向、长短等进行组合也会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图案。这样的欣赏、尝试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如何运用线条变化图案,同时,幼儿对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奇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5、孩子合作装饰蜘蛛网,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
6、评价作品。
活动反思
线描画涉及的元素很多,本活动只是选择了线条这一很小的点开展了活动。此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基本掌握了运用线条组合变化图案的方法,创造的作品也丰富多样,应该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例如圆形、五角星等)和线条组合新图案的作品,我及时进行了表扬。我想,有了今天线条变化的基础,孩子们再结合点、图形进行组合变化图案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由于是大班的孩子,而且前段时间对线描画我们有所练习,所在在写教案的时候,我觉得单练线条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而且过于乏味,因此我在原有的练线条目标基础上,又添加了装饰画的要求,先让孩子们用直线条画出蜘蛛网,再用各种线条在线与线之间进行装饰,课堂气氛非常好,但孩子最终的作品让我不是很满意,很多孩子的线条画得不清爽,全部混在一起,导致整个画面都是黑乎乎的,而且蜘蛛是黑色的,蜘蛛网也是用的黑色勾线笔画的,整幅画面让人感觉很压抑,这种缺失美感的画面会提不起孩子画画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再下次试上时改用彩色的笔来画蜘蛛网。由于目标提的有点高,孩子画起来并不轻松,这样反而效果达不到要求。经管老师的指导,我最终还是把活动的目标和重点定位在练习各种线条上。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数学活动《按物体的差异性排序》选自儿童之家出版社的数学潜能大班教材中的一个排序活动,要求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排除第二特征的干扰根据差异性进行排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按规律排序:家里人的服装可以大小排序、环境装饰上的规律排序、物品包装上的规律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美的感受。
2、设计意图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其实从小班就开始学习了,但基本上都是两个维度的有规律排序,而本次数学活动是三个维度的排序。大班年龄段的小朋友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规律排序的现象,有时也在美术活动中表现这种美,可是小朋友还不善于发现它们到底有什么规律,如何来表现这种规律。于是我选择了这个活动设计成小朋友喜欢的探险情境,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规律的秩序感与美感。
二、说目标
1、说目标。根据《纲要》精神并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我确立了如下认知目标:观察物体的特征,排除第二特征的干扰根据差异性进行排序。
能力目标:学习发现物体的序列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秩序感,喜欢并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2、教学目标分析
找规律的内容其实从小班就开始学习了。大班的孩子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喜欢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善于找出事物的细微差别。但在物体出现第二特征时,欠缺对同类特征的事物归类、排序的能力。此外,对于两两物体特征的分类,大班的孩子基本上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稍加梳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排除第第二特征的干扰,懂得发现物体量的差异性,如;由多到少,由粗到细,由高到矮,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的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发现学具中的差异性规律进行排序,并进行创意建沟。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地垫20个、数字1-10两套、各类特征的学具20套、工作毯20块、照相机。
四、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通过“探险”的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活动中通过给智慧大门镶嵌宝石以及给迷宫修路这两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差异性的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2、游戏法幼儿在初步了解排序规律后,通过1-10数字两种不同的排序游戏,让幼儿在活动的同时再一次感知数字的差异性排序规律。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多方位的。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物体差异性排序的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整体思路意图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根据学习内容,把活动内容融入故事情境,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中心”的原则,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音乐谷”“智慧大门镶宝石”“走迷宫”“智慧果排队”“自主操作”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故事情境中设计了以下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1、以“去探险”情境引入,在“魔法手号变变变”的歌曲中,初步感受音的高低,手位的高低。此时歌曲导入即使活跃课堂气氛,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开启。
2、设计“给智慧大门镶宝石”的活动,是作为主导作用的老师和主体地位的学生,双边互动的一个教学过程。大班孩子对于两两物体的物体特征都能清楚表述,当出现第二特征干扰时就不能准确的寻找到序的规律。这时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颜色种类数量形状都不同的宝石,并采取依照幼儿已有知识经验,让幼儿在不经意中,把已有的经验加以梳理形成新的知识点。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提高。
3、设计“修路走迷宫”的环节,是把孩子视觉感受的差异排序规律的经验,通过整理铺路材料让孩子自己探索寻找的过程,直观感受物体的差异性,并利用物体的差异性进行建构游戏摆迷宫、走迷宫,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寻找差异规律的乐趣。
4、设计“寻找智慧果,给数字宝宝排队”的游戏,是在充分利用修路的材料的同时,让孩子感知他们很熟悉的数字宝宝。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排列关系,也是一个递增或递减的差异性排序。
5、设计自主操作过程,目的在于给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学具,让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按规律建构出各种图案。让幼儿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建构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通过操作,幼儿对学具差异性排序有了认识,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蒙氏”中就有:我听到了,就会忘记;我看到了,就学会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从这段话不难理解,操作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六、教学反思:
经过周密严谨的教学活动的制定,我的这次活动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仍存在一些遗憾:
我的活动材料准备的很丰富,孩子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目标都已达到。但由于没有启发到位,孩子们没有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如果幼儿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这样便于教师知道每一位幼儿对数学领域的学习情况,能关注到个体,不至于“拔苗助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8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明白,钟表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东西之一。本节课要求幼儿对整点、半点的认识,是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选取此教材有必须的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一般来说,儿童每一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必须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状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潜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透过观察、操作了解时钟的功能、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潜力目标:
透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潜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潜力,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点、半点的方法;难点: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关系并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点。
教学准备:
1、各种动物时钟多个。
2.幼儿人手一只操作的模型钟。
三、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构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主动操作活动钟面,不仅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演示法:是指教师透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忙他们获得必须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透过展示多种动物玩具钟的实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认识钟面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到达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潜力提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用心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钟表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引导幼儿对时钟的运转规律有了一个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透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开始我用谜语引出活动资料,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必须要珍惜。(打一日常用品)(出示钟的实物)
第二部分: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活动中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师问:小朋友们仔细瞧瞧,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两根针,还有12个数字。)然后请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两根针的不同点,引出时针和分针的概念。再透过老师演示,拨动后面的齿轮请幼儿仔细观察一下,分针和时针谁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样走的?在幼儿主动探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有时针和分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但它们都从1到12的顺序转的。
第三部分: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只的钟,分别拨好了12点、1点、2点,让幼儿观察、比较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之后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立刻得以巩固,而且透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之后透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样变化的,进一步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之后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19
一、说教材
我以"求稳中求新"为自己定位,以我班幼儿的绘画、操作、想象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好形式"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力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依据这一教学理论及对幼儿平时的观察,发现幼儿在结束了前一节关于设计马路的课程后,幼儿提出:"马路太空了。"于是我就启发幼儿能够添点什么东西,幼儿发挥想象讲出了许多,借着幼儿的兴趣,找了大家都同意的主题"汽车"进行活动。在之前,幼儿已学会了几种汽车的画法,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的汽车还有很多。本课时让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可以扩展幼儿的绘画视眼。幼儿在掌握画几种汽车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画出其它类型的汽车,并想象画出新型的汽车,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这次活动中,我要求幼儿在学会画几种汽车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画出马路上其他特征明显的汽车,并注意画面布局。由此我制定了以下以下两个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绘画、涂色、剪、贴等方法,师幼合作表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自己创作中自然、朴实的设计,体验与同伴共同合作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想象、创作、制作汽车,难点是幼儿共同合作表现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因为我班孩子刚从小班上来,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还比较弱,这次绘画不但让幼儿表现十字路口的汽车,还要让幼儿合理布局避免"汽车"相。因此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些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幼儿在前几次活动中,认识并掌握几种汽车的画法,还让家长带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扩展了幼儿的视野,为这次活动做好铺垫工作,从而达到这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纲要》中指出: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因地制宜的创设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儿童的重要资源环境教育中很重视过程教育,提出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创设环境。所以将幼儿设计、讨论、想象、创作的马路及汽车布置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既可以装饰教室环境又可以参与区角活动、展示幼儿的作品,同时又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我分四部进行:第一、采用情境激励法,首先我们组织了一次"汽车展"让幼儿将自己家里的汽车的模型、汽车图片带来,让大家来欣赏汽车,观察汽车,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第二、采用讲解提示法,在对汽车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任意想象,第三、鼓励幼儿用蜡笔、纸、剪刀、胶水、来进行操作、创造,第四、首尾响应,以汽车展的形式再组织幼儿欣赏,并邀请幼儿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
现在说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我以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来介绍图片上的马路,来引导幼儿讨论马路上缺了什么?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汽车"这一主题。第二部分,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汽车形状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任意想象,提出"如果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汽车来"的问题,然后让幼儿讲讲自己想象中的汽车样子和功能。第三部分,让幼儿进行大胆的创作。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提供的操作材料来制作出自己想象的汽车。在这过程中,第一我提醒幼儿在设计汽车时要美观、特别、与众不同。第二提醒幼儿运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剪下的废纸放在箩筐里贴时胶水要涂满。第三重点提醒幼儿汽车贴在马路上时一定要注意布局,我特意在马路中间画了一个在指挥交通的警察,暗示汽车不能随意乱贴,目的就是让幼儿知道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最后一部分再次以汽车展的形式,组织幼儿欣赏,并邀请幼儿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请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0
一、说教材:
走进黑暗的世界里,孩子们要面对恐惧,他们将依靠各种感官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另一半世界,建构对黑暗的认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的一节课《不开灯的晚上》,让孩子们对黑夜充满好奇和无穷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夜晚的优美意境。
2、练习闭眼走,体验闭眼游戏的刺激和独特感受。
三、说教学重点:
幼儿闭眼游戏时,能自觉闭眼,不能偷看。
四、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讲述故事,让幼儿对夜晚产生好奇,同时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验闭眼行走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1、倾听故事,教师提问:落儿住在什么地方?每天晚上屋子里是怎样的?萤火虫为什么不肯进屋?落儿是怎样做的?
2、幼儿完整倾听故事。
3、练习闭眼走,一个接一个。
4、分组游戏“盲人取物”。
本节课整合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以讲述故事和游戏的形式。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1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前段时间我上过这么一节活动课: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线和色》。在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的思维非常局限,画来画去都是那么几条线条,一幅画没有具体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连幼儿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可见,他们对线条的想象程度还不深入。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可是,本班幼儿在这方面比较薄弱,针对我们大四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一大班综合活动《神奇的线条》。让他们从中进行充分的讲述,大胆想象,从而逐渐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能根据简单的各种线条(波浪线、弧线、锯齿线、直线等)结合生活经验编述故事
2)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重点: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难点:根据线条结合生活经验编述故事
活动中主要通过以幼儿为主,让幼儿充分讲述,大胆讲述,启发示教学法来突破重难点。
3、活动准备:《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精神我做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一张白纸(画上两个点为一排,一共三排)
2)白纸每人一张、勾线笔1支,地上画有各种线条的迷宫
3)音乐、磁带、录音机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并共同学习与成长。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利用走迷宫这个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极大地调动起孩子讲述的欲望。如:刚才我是从直线上走过来的;我是从波浪线上过来的等等。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给幼儿讲解,把事物和教具呈现给幼儿看,帮助他们获得理解。比如活动中我边画边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
3、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启发示教学法:当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幼儿无法回答或者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回答时,教师用语言或者动作给予启发。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讲述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升华了想象。
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师边画边讲故事,为下环节做了一个铺垫。
2、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教案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走一走、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线条产生兴趣。
3、操作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就采用了操作体验法,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用各种线条描述故事,同时注重幼儿的语言交流,体现了生生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本活动整个过程分为五个流程进行。
感受线条的流畅——能根据各种线发挥想象力线条象什么——利用线条创编故事——幼儿边作画,边编故事(播放音乐)——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感受线条的流畅
首先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以“老师带孩子们到线条王国玩”,“走线条迷宫”线索让幼儿走走、看看、说说引出课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其次是幼儿已有经验的体验,通过小朋友讲述线条名称教师逐一画出,并做相应的徒手练
第二环节:能根据各种线发挥想象力线条象什么
以两个小点点吵架的情节,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办法,许多孩子都能想到用各种线条来帮助他们,同时通过教师的演示,进一步提问,这些线条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激发幼儿的想象,为以下活动的开展做铺垫,这里其中也渗透了科学教案的内容即两点一线,其次是个别幼儿操作,其他幼儿讲述,有了以上的经验,小朋友的想象里自然会更加广泛。
第三环节:利用线条创编故事
之前所有的内容就是为这一环节做铺垫的。教师用各种线条一边作画一边引出好听的故事内容,然后提问:这条线条代表故事里的什么?为下一环节幼儿自己动手边画边编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幼儿边作画,边编故事(播放音乐)
这里,我利用轻柔的音 操作中由于幼儿的能力存在差异性,完成任务有快有慢,我请先完成的幼儿找老师或者已好的幼儿说说自己画里藏的故事,让孩子在等待中结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讲述活动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请了两位幼儿讲述,其他幼儿也有讲述的欲望,于是,我将活动作为延伸让他们与同伴互讲,从而满足他们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讲述语言的乐趣。
活动结束了,但是“活动”还没有结束。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因此,我让幼儿回家继续用各种线条编故事。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2
一、设计意图
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 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强调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中心培养幼儿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才能让幼儿对下面乃至今后的艺术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幼儿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会有影响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手脑眼并用的活动起来,《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以往我们的美术活动基本是以幼儿单独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忽略了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而合作画的关键是要作画的人之间默契的配合。这中配合说简单也不简单,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说难也不难只要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难完成。在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集体作画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就让幼儿手脑眼结合协调并用的,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是比较适合幼儿。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保护好他们对艺术表现的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
第一点是:通过活动,激发幼儿表现艺术美的兴趣。萌发幼儿乐意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情感。第二点是:在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协调好与同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协调能力。第三点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造型各异的建筑并尝试协作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纲要》中也曾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所以我把第一� 这条目标将会体现在我整个活动当中。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我会抓住这一特点让活动以不同于常的形式出现。比如:我会在课前带孩子们玩“我设计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让他们对幼儿园建筑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演示各种不同造型的幼儿园建筑进一步引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绘画时不是单一的想象而是手脑眼多种感官结合来进行。这样,让他们在新奇之余会跟着不自觉的丰富、积累经验。第二点是认知方面,虽然大班幼儿的美术技能掌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其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够完善。况且,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也不够所以要通过协商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件作品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就把他当作一个具体目标来执行。并且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美。第三点是我活动的难点。由于整个绘画是靠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与合作伙伴间配合好与否密切相关的。活动中难免发现问题。这时必须让幼儿学会解决这问题,其中的道理是幼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时时会用到的也就是说可以被幼儿持续所用的。因此我把它当作难点来执行。具体绘画中我不会强调幼儿所设计造型的规范性及准确性,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观看教师的演示指导后,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同伴适当的商量交流来尝试完成一件合作设计画。将他们现有的理解、想象引导到更深的方面,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希望幼儿园》这一美术活动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心理活动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观察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较为成熟,而抽象逻辑性思维则处于萌芽状态。简单地说他们的好奇心已不再仅仅是看别人表演而是想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来得以满足。幼儿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技能,在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把它们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有许多与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需要大家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美。活动中激起幼儿为他们设计一个漂亮的幼儿园的愿望,进而让幼儿在关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温暖,获得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同时幼儿能充分展开想象通过说说、画画使他们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需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的,这时绘画的人手眼要协调而与其配合的人动作也应是协调好的。活动中选择了“合作画”这种集体创作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可以用许多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虽然,这样的绘画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却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由于教材难易度恰倒好处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所以使整个活动成为他们满足自己求知欲,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也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达到掌握某种技能的游戏过程。这也正是响应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选择中提出的能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首先,要求幼儿在课前已有“我喜欢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活动经验;其次,通过家园共育活动方式,邀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幼儿简单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及有关帮助他们的爱心活动资料搜集。 这样,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激起幼儿合作创作画《希望幼儿园》美术活动做铺垫。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集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相关建筑,为幼儿参与本次活动课前知识技能的做铺垫。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图片和创设一个为贫困地区小朋友设计一间《希望幼儿园》的主题情景来贯穿活动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张全开的图画纸,油画棒等学习用具。
完成一次教育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可以了的,而是与其前延后续密不可分的,所以课前知识的渗透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另外,艺术氛围浓否对艺术活动的进行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要创设一个理想的作画空间让幼儿能轻快愉悦的进行作画。首先应有一个足够大的幼儿合作画的场地空间,然后还要准备适合进行本次活动的辅助材料和用具。当然,好听的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绘画时放一些幼儿熟悉的极富表现力的音乐,帮助幼儿再现一些生动的形象是能激起幼儿想象的。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照片、图片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激发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 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 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活动中老师为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和热情,积极创设了一个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领的情境,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进行交流,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八个环节:经验准备-欣赏引题―激发兴趣―幼儿操作―展示交流等五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 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说说我们们幼儿园有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幼儿园里的什么地方,还想在幼儿园里添加一些什么建筑?” 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融合再现的意愿。
1、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幼儿园的经验准备后,孩子对于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园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合作设计活动做铺垫。
2、欣赏重现,以谈论的方式,激发兴趣。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3、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三)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分组合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幼儿分组操作:在幼儿确定构思和意图之后,启发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由操作探索,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次活动的知识点(难点)。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幼儿园有哪些特点?新奇在哪里?从而体验审美愉悦,达到自我评价。这一环节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幼儿大班优秀说课稿 23
一、说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的内容、初步学习用欢快的节奏朗读这首儿歌。
2、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二、说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热闹喜庆的音乐和鞭炮声的录音;配乐儿歌朗诵;各种小动物角色图片。
2、经验准备:了解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些传统习俗。
三、说难重点
1、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学习用欢快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儿歌。
2、活动难点:感受歌遥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通过倾听、观察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四、说活动过程
1、听录音激发幼儿的兴趣(远处传来热闹喜庆的背景音乐和鞭炮声)让幼儿猜猜:“是什么事那么热闹啊?”
教师小结: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哈哈笑。
2、听听、看看、讲讲中理解儿歌内容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动物准备过什么节日?有哪些动物在迎接春节?它们是怎样迎接的?
3、欣赏儿歌。
(1)老师以开心的心情、欢快的节奏来进行示范朗读提问:儿歌的'名称叫做什么?听了这首儿歌,感觉怎样?
(2)再次欣赏儿歌。
提问:小动物分别是怎样过春节的?(教师逐一出示儿歌中的动物角色,与幼儿一起说说、学学小动物所做的事,并引导幼儿用儿歌的话语来小结。)
4、学习朗读儿歌
(1)引导幼儿看着动物角色练习朗读儿歌
(2)边读边模仿角色的动作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
(3)模仿用欢快的节奏朗读儿歌。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小动物们过年时开心的感觉读出来呢?(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并请一些幼儿进行朗读。)教师以两种不同的对比明显的朗读方法让幼儿判断,找出最适合这首儿歌风格的朗读方法。
(3)在喜庆的音乐背景下带领幼儿练习朗读,充分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4)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朗诵儿歌,并组织幼儿从朗读时的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评价。
5、集体完整朗诵儿歌。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4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三八家长助教活动中,班上有位家长为孩子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在魔术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异常地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表演,他们对这个魔术表现出了浓厚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根据孩子对魔术的热衷我设计了这节大班的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本次活动是把化学实验活动引进到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我不是追求一种严谨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把侧重点放在让孩子感知化学变化的奇妙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始终,不仅可以使孩子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奇妙,还充分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我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1)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过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目标重点: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幼儿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3.目标难点: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三)说活动准备物质准备:
1.碘酒、淀粉溶液(米汤)、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米汤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纸数张(事先用米汤画上小动物,晾干)。
经验准备:知道米汤、面汤内含有淀粉。
(四)说活动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制造神秘效果,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米汤画了小动物的白纸)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白纸里有东西吗?”“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它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们非常想出来玩玩,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它们出来吗?”(幼儿自由畅想)。
教师演示小实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样工具,我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小动物请出来。”(教师操作)教师:“哇,它们真的出来了,是谁呀?”(三条毛毛虫)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比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这一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个环节:幼儿实验探索,发现其中奥秘。
1.幼儿实验操作,请出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看,这些白纸里还藏着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请出来好吗,请小动物们出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碘酒,请你们自己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3.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4.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蓝色的?他们是怎样隐身的?”
结论:用米汤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显示出小动物。
5.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
第三个环节:游戏挑战,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师故事导入,引出游戏“捉小偷”。
2.教师提问:
(1)猜猜可能是谁把小鸡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隐身在哪里?
(3)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偷显身呢?
(幼儿自由讨论,各抒已见)
3.幼儿运用刚学过的办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幼儿“搜索”。
(2)幼儿讲述自己“搜索”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五)说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后,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变得更感兴趣,有些实验我们可以继续投放到自然角中去。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安全且易于操作、现象明显、容易准备的实验让幼儿进行活动。如“淀粉遇碘变色的实验”中,选用了两种含淀粉的材料——米和面粉。让幼儿加水、加碘酒进行操作,并提醒幼儿注意比较材料加入量的多少是否影响颜色的深浅。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拓展,为孩子提供“洋葱、白萝卜、番薯、藕、土豆等蔬菜切片”,“找找哪些蔬菜身上也有淀粉?”并让幼儿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让幼儿在实验中体会动手的快乐和科学的奥妙!
(六)说活动特色
1.本次活动趣味性很强,把幼儿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蕴含在魔术和游戏的过程里面,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了浓厚地兴趣。
2、本次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支持幼儿探究发现,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探索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孩子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孩子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孩子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
(5)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孩子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孩子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孩子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孩子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孩子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孩子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孩子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孩子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孩子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每个孩子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孩子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孩子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孩子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孩子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孩子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孩子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孩子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孩子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孩子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孩子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孩子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孩子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孩子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孩子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孩子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孩子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孩子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孩子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孩子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孩子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6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世界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因此,我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这样一起幼儿的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为:
1、幼儿认识钟表,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认识整点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三.活动准备
1、制作钟表一个。
2、幼儿每人制作一个钟表。
3、幼儿用书大班下册《科学与数学》
四.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谁?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大家猜猜他是谁?
引导幼儿学说:“钟表”
2、师:刚才的谜底是“钟表”,请幼儿说说钟表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钟表朋友。(出示制作的钟表)
3、引导幼儿观察钟表的表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表,钟表上都有什么呢?
有数字宝宝,有针,请小朋友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1-12
3、。老师拨动钟表调时钮,引导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幼儿学说:“分针”“时针”“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4、通过拨动钟表调时钮,认识钟表的“整点”。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拨动钟表的调时钮,分针转一圈从12点转到12点,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就是走了一个小时。引导幼儿说:“1点、2点、3点、4点……”)
板书:1点2点3点……
5、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听老师的口令拨动钟表。(找3-5个小朋友示范)
6、给幼儿每人发一个制作的钟表,幼儿听口令拨动钟表(老师巡回指导)。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口令,老师说几点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拨表,比一比,看谁又快又正确。
现在9点了,小朋友该起床了。
现在10点了,我们该吃早餐了。
现在12点了,我们该到室外去做广播操了。
现在1点了,我们该吃午饭了。
7、老师拨动钟表调时钮,幼儿看老师拨到几点,然后记录在纸上。
8、示意幼儿把幼儿用书翻到22页,听指令做题。教师巡视。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27
一、说活动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礼仪存在与生活中,礼仪包括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电话礼仪。这些礼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根据我对孩子的了解,发现孩子们最常用到的还是见面礼仪。孩子们对于见面礼仪并不陌生,见面礼仪是指两个人见面时如何打招呼。学会用正确的见面礼仪,能提高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大班小朋友已经有了前期的生活经验做铺垫,而且更加活泼,愿意与同伴交往,如果从小能学会正确的礼仪,将对其一生有影响。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分析,挖掘,特制定以下目标:
1、了解见面礼仪的方式、方法。(重点)
2、知道不同的见面礼仪适用在哪些场合。(难点)
3、感受不同的见面礼仪和同伴交往带来的快乐。
难点分析:大班小朋友的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思想。见面礼仪有很多的种类,对于不同的见面者、不同的场合都有着其特定的见面礼仪。大班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依旧比较缺乏,经常接触到的只是家人,对于这些礼仪显得比较陌生,尤其是对于不同礼仪适用在哪些场合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个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一段视频、一个小故事以及相对应的图片、小朋友人手一份的操作图片
2、经验准备:对同伴交往有一定的了解
四、说活动流程:
一、谈话,激趣
(一)提问:1、你们和好朋友见面,会怎么样呢?目的在于让小朋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并拓宽小朋友的思路。
(二)播放一段视频,提问:视频中的小朋友们、叔叔、阿姨见到好朋友了,都是怎么做的呢?目的在于让小朋友了解见面礼仪的方式、方法,并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植入故事,讨论
讲一个故事,在故事中“经商的爸爸见到了生意上的伙伴就握握手,在公园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就拥抱,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的这些礼仪不一样?目的在于让小朋友知道不同的见面礼仪适用在不同的场合。
三、经验迁移,转化为行为
小朋友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一些不同的场合、人物、以及一些不同的见面礼仪,连线为这些不同的见面礼仪找到相应的场合,巩固小朋友的知识经验,从而突破难点。
四、延伸
请小朋友在课外找寻其他的礼仪。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8
一、教学背景分析
㈠说教材:《汉语拼音h》,本课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由图画引出声母h的发音和字形。。第二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学习儿歌。
㈡说幼儿:我班共有28名幼儿,有些上过中班,有些未上过中班,部分儿童能够认读声母h,普遍对于声母的发音的方法掌握不够好,有的字母书写不规范,因此针对幼儿的学情,我将在教学设计中给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来进行矫正。
二、教学目标制定
(1)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声母h的正确读音。
(2)技能目标:能用标准的占格正确书写h,。
(3)情感目标:让幼儿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掌握h的发音难点:能用标准的占格正确书写h教具准备:拼音h的卡片,图片,。
三、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幼儿的学情,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1、律动{小白小白上楼梯……}
2、借助情景图引出字母3、通过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认读字母。
4、利用标音标图利于记忆的特点,识记字母。
5、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
6、通过描红练习,帮助幼儿学会书写h。
7、游戏激趣,巩固拼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寓教于乐,趣味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学前班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幼儿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在课堂上让幼儿开火车拼读音节,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使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2、幼儿主体,先扶后放。
幼儿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幼儿,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要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如:在教学与单韵母拼读的时候,我先领着幼儿读,当幼儿基本掌握发音方法后,我通过“当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幼儿来领读,这不仅让幼儿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自信得到飞扬,而且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3、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学习音节,如:当学完了声母相应的音节后,让幼儿用这些音节组词,造句,还通过读儿歌帮他们进行巩固强化,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幼儿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29
说教材
《采茶》是大班下学期的韵律活动,这4曲子分为四个乐句,讲述了春光明媚,采茶姑娘高高兴兴走到茶园,忙着采茶的欢快场面。音乐节奏欢快,每一句都以长音结尾,让学生比较容易地区分乐句。现在正是春暖花开,茶香飘逸的时期,苏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户晓。前两天还组织了学生到东山茶庄去亲自尝试了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为了能进一步深化这次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表达学生的内心体验,我选择了这个教材,让学生将生活化的动作向着细腻化的表达。
说目标
《纲要》明确地强调,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我班有部分学生信心不足不愿意表演给别人看,特别是韵律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趋向模仿教师的示范,创新意识不强。所以结合《纲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在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启发学生创编不同节奏、方位及幅度的采茶动作,根据图谱组成一只完整的舞蹈。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生采茶的活动录象资料
采茶课件一个
茶园情景布置
摄象机一个
活动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步骤分为四个
1、看采茶活动的录象资料,讲述自己是怎么采茶的,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
2、听音乐,了解音乐的性质。
3、看图谱创编动作。
4、拍摄录象自由表演。
观看录象,讲述生活经验,重点学习采茶动作。
1.提问:小朋友你们看电视里是谁呀?在干什么?那你们都是怎么采茶的?请你用动作试一试。
(这个录象资料是小朋友在采茶时拍摄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影象后会非常高兴,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学生会说“我是两只手同时采摘的”有的说“我是左右手交替采的,一根一根放……艺术允许学生自由参与,自由发挥,容许参与者将自身内在信息与外在信息广泛交流,这种开放性特点给学生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天地。
2.学习采茶动作,将动作细腻化,体现教师的引导功能。教师除了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之外,传播性内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将镜头定格在采茶姑娘的手部动作上,让学生观察她们是那两个手指动的,向什么方向动的,怎么动的?可以运用示范、讲解、练习的方法来学习基本动作。特别致意“凤点头”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节奏,接受力强的还可以提示他们通过提压手腕来夸张动作,将韵律感表现得更优美、柔和,协调性差的就将手关节动起来就行了。
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性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名字就叫《采茶》想听吗?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完整的感知。
3。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听了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园里非常热闹,有的托起茶篓,学生忙着采茶,有的寻找茶叶忙碌得很。通过提问总结将抽象的音乐,情景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有内容有动作可表达,而不是空洞的,将音乐于生活经验相结合,儿发展规律中的“建构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