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优秀10篇),欢迎借鉴。
内容导航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2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3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5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6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7高中音乐说课稿模版 篇8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9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0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
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 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
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堂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中的第四节内容——《自然之韵》。通过这一单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明白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启发学生关注:从生命的诞生开始,直至生命的终结,音乐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通过不同作品的欣赏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能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同时通过本堂课《自然之韵》让学生体察到:人类就生活在大自然这个精彩的音响世界中。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常常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最为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声音。进而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进行理性的思考。本堂课重点欣赏《百鸟朝凤》,《异国鸟》和《海浪的嬉戏》。《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属于声乐套曲体裁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欣赏。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欣赏《百鸟朝凤》,《异国鸟》和《海浪的嬉戏》让学生了解作曲家表现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及景象的手法。
通过对表现大自然的音乐的鉴赏,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参与探讨鉴赏活动,能感悟到作曲家创作音乐的灵感来源大自然,自然界的声音最原始也最具生命力。
通过本堂课让学生认识钢琴与乐队,交响素描,音乐动机等音乐知识。
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不同声响,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品欣赏启发学生感受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音乐手段来表现大自然的不同音响和景象的。
真正掌握"写意"与"写实"的两种创作手法的特征与根本区别。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深刻的内涵。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创造的舞台,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性,让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贯穿始终。
为了更好地完成三维目标,确保所教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还要乐于接受,本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心理年龄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要做到让学生能够接受我认为就必须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其次要达到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目标就应当充分利用对峙的方法,在课堂上形成动与静,悲与喜等等不同角度的对峙,让学生在对峙中感受和体验美,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同时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要有对峙,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但又不能平铺直叙,必须有起承转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生审美疲劳,真正达到学生乐于学习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前氛围为新课的导入作铺垫
播放《地球之歌》(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谈听后感,老师进行总结。(引申环保,进行学科渗透)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刚才的《地球之歌》中我们听到了地球的哭泣声,()其实我们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声响和景象,那么作曲家们是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手段来表现的呢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作品,听后说说你所听到的音响和看到的景象。"(环节衔接自然)
(三)新课教学
播放《百鸟朝凤》
(启发学生进行不同乐器,音色,节奏,旋律等的听辩了解作曲家的音乐表现手段。)
2,学生讨论,回答。(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空间)
3,播放《异国鸟》,简介曲作者:梅西安
(从学生熟悉的中国作品《百鸟朝凤》到外国作品《异国鸟》的欣赏遵循了由浅到深的原则,同时又有中外作品的对峙,避免了审美疲劳。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写实"的音乐作品的特征。)
4,学生自我展示
"说说你听过的描写大自然的音乐作品有哪些是通过'模仿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的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也是对刚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做到讲练结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的作品,以及同学们自己刚才提到的一些作品都是作曲家们通过'模仿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大自然的声响和景象的,其实我们还有许多作曲家是通过'抽象写意'的方式来描绘大自然的,那就是印象派音乐。"
(由此引出印象派音乐及音乐家德彪西及其作品《海浪的嬉戏》,环节自然过渡)
6,印象派音乐及音乐家简介(让学生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7,播放《海浪的嬉戏》
(欣赏前对作品及体裁,动机音乐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有助于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8,学生欣赏并谈听后感。(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空间)
(引导学生重点欣赏感受作品的色彩和空间感并用心去体验曲作者的内心情感。)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印象派音乐《海浪的嬉戏》,此类音乐往往是利用每个人思想中固有的印象进行创作的,体现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就像德彪西说的:"我的作品不是大海的复制品,是大海在我心里的意象。"(对印象派音乐特点进行归纳)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今天分别欣赏了'写意'和'写实'的几首作品,通过对比欣赏同学们了解了二者的主要特征和根本区别,希望同学们回去后根据所学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作品下节课带来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看看哪位同学收集的作品既多又准。"(通过作业的布置对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是复习和巩固本堂课内容最有效的手段。)
(五)课外推荐:
对比欣赏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克内希特的《自然界的音画》。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进一不提高其审美情趣)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它是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能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将主要鉴赏学习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酒歌》。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本课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3)通过鉴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在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
4、教学准备: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课件。
二、说学法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法和学法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与学法,但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主动式”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听”“唱”“演”等要素,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完成能力目标,验证结论。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已经具备的音乐审美经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采用比较鉴赏法、亲身体验法等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聆听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阶、调式、旋律、节奏等)表现出来。
四、说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是鉴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策略中,我将采用“主动式”学习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创造情景,兴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已经多多少少地搜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材料,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领域的民歌风格?或能演唱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
待学生有所交流后,我接着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生演唱民歌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及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并引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
2、整体感知,体验风格
初听:
通过多媒体播放《辽阔的草原》和《酒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趴在桌上,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想像……
初听鉴赏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你有要说的吗?谁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复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作品,并提示学生注意听它们的节奏、节拍、曲调以及情绪,并比较它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复听鉴赏后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纸上,以小组互动交流,再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并根据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风格特点。
再听:简介音乐的民族风格(课件展示)
同学们先看一看鉴赏提示1、2,再看看屏幕展示提示,回过头来,再一边听,一边想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填写(音乐风格与民族关系的初探)学习卡片,再投放在展示平台上,互动交流,行吗?
“音乐风格与民族的关系”初探
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与民族性格
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式”学习的能动性。
3、探究分析,感性上升到理性
先由课件展示《辽阔的草原》简介
这是一首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歌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蒙古族年轻的女歌手宝音德力格尔带着这首歌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为草原人民赢得了金奖。从此,主这首歌便成了蒙古族的象征之一。
再赏析金曲
在赏析金曲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画图谱,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并让学生谈谈音乐在具体表现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对音乐风格的表现作用,从而总结出歌曲的音乐特点是:全歌为对比呼应的上下句一段体结构、羽调式。节奏
自由宽广,旋律悠扬舒展,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接着介绍蒙古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娱乐活动等)揭示出蒙古族的性格特征(勇敢、强悍、粗犷、豪爽)。并出示讨论与交流的问题: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与蒙古人的性格特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这样设计旨在通过鉴赏音乐,了解民族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了解当地文化进一步理解音乐,当学生由了解提升到了理解的程度时,再组织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请会跳蒙古舞蹈的同学上台为大家伴舞(或老师伴舞,学生轻唱旋律)加深学生音乐风格的理解。
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提出问题:通过本堂课的音乐体验,你认为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主要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举例分析。
这样设计旨在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因为一节课的容量毕竟有限,老师所能做的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才是学习的最大课堂。
5、结束语
如诗如画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欣赏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的民族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影响等。但愿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五、感悟与反思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音乐鉴赏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为我们老师开启了一片教育的新天地。我认为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有兴趣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主动获得感受与鉴赏、表演、创作、评价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完成审美教育。当然,这种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将努力改进,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南部之子》是一首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乐曲速度稍快,表达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乐曲开始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是以小号为主的爵士乐队演奏,当中穿插一段演唱。《不知为何》是诺拉·琼斯的经典爵士乐代表作品,在80年代的爵士乐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一首歌。旋律柔和,已被收纳到高中音乐课程必修。
通过本节课歌曲的学习与感受,学生能够感受爵士乐音乐特点,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二、说学情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教学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征,了解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逐步对爵士乐产生兴趣。
2、通过体验、对比、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乐的音乐特点,通过改编乐曲提升审美创造力。
3、认识爵士乐,了解它的发展和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难点是掌握爵士乐的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授——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分别播放民歌《茉莉花》和爵士乐《茉莉花》请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从而顺势导入到本课《爵士乐》的学习。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新课教授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针对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发先歌曲的特点、体会情绪,并能够通过进一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走进爵士乐,介绍爵士乐的相关内容,了解“布鲁斯”“拉格泰姆”音乐形式,并了解爵士乐的音乐特点。
其次,我会带领学生聆听《南部之子》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及演奏乐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之美。同时,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在完成基本的授课内容以后,适当地拓展课程之外的内容,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将乐曲改编成带有爵士风格的《小星星》
(1)学生小组讨论,根据爵士乐的特点进行创编,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演奏。
这样设计,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四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并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爵士乐”的材料。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5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
1、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姓名
2、了解学生音乐基础情况
3教育学生应该多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二、导入: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
(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
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
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二课时
[课题]: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
(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
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
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江之歌》
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介绍。
2、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作品欣赏
(1)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
(2)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3)复听歌曲
听前提出问题:
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
一、1、2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二、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分析、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拓展
思考、完成拓展与探究的1,3,5题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1,3两题,让学生自己把课上分析、讨论的结果填入书上相应的表格里。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采用提问的形式完成。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篇6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
1、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姓名
2、了解学生音乐基础情况
3 教育学生应该多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二、导入: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
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
(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
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
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
(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
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
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江之歌》
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介绍。
2、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作品欣赏
(1)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
(2)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3)复听歌曲
听前提出问题:
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
一、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二、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分析、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拓展
思考、完成拓展与探究的1,3,5题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1,3两题,让学生自己把课上分析、讨论的结果填入书上相应的表格里。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采用提问的形式完成。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本第二十八节。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知识与技能:搜集、阅读相关知识,认识国歌作者聂耳并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⑵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念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⑶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及运用举例分析、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金蛇狂舞》和《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分析聂耳的两部音乐作品《金蛇狂舞》和《毕业歌》
【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选用举例、聆听、比较、自行分析、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情感共鸣等分析作品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具体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为四个环节:
情景导入——聂耳生平及代表作——作品欣赏——总结讨论——聂耳生平及代表作——作品欣赏——总结讨情景导入——聂耳生平及代表作——作品欣赏——总结讨论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
㈠情景导入(5-8分钟)
⒈放映20xx年国庆节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片段,起立唱国歌。
①国歌每个学生都要会唱。大、中、小学的重要集会要唱国歌,引导学生思考唱国歌时要注意什么?
②情感教育人们唱起国歌,就会居安思危,想起祖国过去受侵略受压迫的苦难,想起拋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就会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我校每周一早上都要升国旗,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却会看见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升旗过程中有些人就是跟着国歌伴奏曲“哼哼”而已,有些同学甚至还手插在口袋里,不行注目礼,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唱国歌是师生表达爱国感情的一种神圣行为,奏唱国歌时应庄严肃立。我们不仅要学会唱国歌,而且应该唱的准确,唱的有情感。
㈡聂耳生平及代表作(5-10分钟)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聂耳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㈢作品欣赏(25-30分钟)
⒈赏析《金蛇狂舞》
①听由民乐演奏的《金蛇狂舞》,先不介绍作品。思考:谈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心里激起了什么情绪?
②学生回答思考题
③教师补充:乐曲是聂耳根据传统乐曲《倒八板》改变创作的民乐合奏曲,表现了欢庆的节日场面,描绘的是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在欢庆端午节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聂耳于1934年亲自指挥并灌成唱片。聂耳将乐曲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金蛇和狂舞个指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赛的龙舟狂舞——龙舟队争先恐后竞赛的场面
④介绍“螺丝结顶”概念:“螺丝结顶”是一种旋律写作手法,他将歌(乐)曲中的某几个乐句采用逐渐删减、收缩的方法,形成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的效果。师:大家看,这种句子越说越短,最后只剩下一个音在音乐中就叫“螺丝结顶”;一问一答就是“对答呼应”,这是我国传统的创作手法。这部分乐曲运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把龙舟比赛你追我赶、交替前行的场面写活了。
⒉欣赏《毕业歌》
①《毕业歌》创作背景;这首歌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讲述的是“9.18”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在毕业前他们欢聚一堂时唱了《毕业歌》。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起到了提示主题、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救亡战场的作用。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热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学唱《毕业歌》。请学生当指挥,全班齐唱。
㈣总结讨论(3-5分钟)
⒈《金蛇狂舞》是作曲家聂耳根据传统乐曲《倒八板》改编创作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
乐曲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船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⒉《金蛇狂舞》运用了螺丝结顶的发展手法来发展音乐。
⒊《毕业歌》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我们不仅欣赏聂耳的优美作品更应欣赏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代代传唱!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模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优美与壮美》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从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六个基本范畴中体验音乐的美。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钢琴独奏曲《夜曲》以及《国际歌》,这几首乐曲的选择突出了音乐作品中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感觉,对于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优美与壮美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的目标
感受理解《牧歌》、《国际歌》美的不同
2、能力目标:
正确区别优美与壮美这两种不同审美范畴的音乐作品,初步具有对音乐
的比较、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他们音乐文化的兴致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实际及对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音乐的优美和壮美的风格特征,理解他们的内涵。 难点:能够准确的辨析感受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注重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主要运用引导、练习、对比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将采用合作讨论练习等学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天鹅》和《红军不怕远征难》片段,让学生谈谈这两首音乐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行总结,引出书中音乐美的概念及介绍,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乐曲片段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的距离,更好体会到音乐美的不同。
2、新课讲授
1) 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画,提问:这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如果让你为这组画面配上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音乐作品,这样的设计是运用了美术的视觉感,音乐从视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要比听觉上获得的情感体验更快、更直接,从而为后面的教学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语言要素方面思考,随后让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无伴奏合唱蒙古民歌《牧歌》,欣赏过后,让学生说说《牧歌》带给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提问学生了解肖邦吗,有同学知道夜曲这种题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夜曲题材,引出肖邦的夜曲,聆听《夜曲》片段,请学生说说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方面进行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教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总结优美的特点引导总结。
2) 教师结合历史知识介绍《国际歌》创作背景,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巴黎公社照片,使学生从创作背景体会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引入更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随后聆听《国际歌》,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随后老师从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壮美的特点,总结后学生随多媒体再次欣赏《国际歌》并跟唱,体会作品情感。音乐的美是通过声音来抒发情感的,通过聆听学唱和音乐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壮美的音乐特点,初步感受与优美的异同。
3) 总结本课,通过音乐要素对优美和壮美进行比较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欣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片段
2、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主旋律,并要求能唱出《彩云追月》主旋律。
八、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突出重点、安排得当,乐曲欣赏和图片展示大部分都出现在多媒体上。
1、牧歌
优美的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诗情画意
2、国际歌
壮美的特点:刚劲、果敢、勇猛、粗狂、铿锵有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第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中的第一课,也就是整本书的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萧.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多声重唱-鸟儿在歌唱和风笛演奏-优雅,还有的就是排萧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还包括音乐知识欧洲音乐.因为学生普遍对音乐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我在讲音乐知识的同时会尽量结合作品,让学生轻松的接受.这节课我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贯彻思考,体验,探究,实践的原则,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轻松的学习,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知识时,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和影响资料,做到让学生轻松的接受,努力让理论知识变得不会那么枯燥.这节课的导入我用铁达尼号的主题歌的音乐来导入,着重让学生听有风笛演奏部分的音乐,并提问学生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由此来引出今天本课的饿主题-欧洲音乐.这种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让学生能从熟悉的音乐中感到亲近与轻松,并能从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一些音乐知识.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欧洲民间音乐的饿概况。
2,了解风笛、萧的音乐特点.
本课的重点是:从音乐中了解到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作品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
难点是:能从不同的声音中分辨出风笛与排萧的不同之处,并说出主奏乐器.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主要包括三首欧洲民间乐曲,我在整节课中会应用讲授法,体验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1)导入:我用铁达尼号的音乐来导入,特别让学生来注意前奏的音乐是用那种乐器主奏,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今天的主题-欧洲音乐.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从熟悉的饿音乐入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亲近与兴趣.在这里我主要应用欣赏法与谈话法.
2)我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写在本课开头的李斯特的名言,并指出今天的教学任务:欣赏几首欧洲民间音乐,并了解民间音乐的饿美妙与特点.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能从李斯特的名言中更加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的饿印象,使学生了解到民间音乐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是极具特色的,从而升华了今天的饿主题.在这里我应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3)完整播放<鸟儿在歌唱>,并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这首曲子的特点.他与美声唱法有什么不同?回答完毕,请班级上学过美声的饿同学来演唱,让同学们能现场对比聆听两种唱法的不同.完了之后,教师指出这是一种欧洲唱法-欧亚唱法,并结合作品来解释什么是欧亚唱法.在这里我应用的饿是谈话法与参与实践法,这样的饿设计意图是能让学生近距离的饿体会两种唱法的不同,并能通过请学生演唱,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4)完整播放<优雅>并提问:这首曲子用了那种乐器啊?学生回答;
风笛.
下面多媒体显示风笛的形状,教师简要讲解有关风笛的知识.完了之后,多媒体再弹出一个画面,是中国的竹笛.通过对竹笛的饿介绍让学生能分辨竹笛与风笛形状上的饿区别.
最后教师指出不管是风笛还是竹笛他们都是民间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这里主要应用讲授法,通过对比介绍,让学生能事先体会到民间音乐的美妙.
5)小插花,播放两段音乐,请学生来分辨主奏乐器.
(一段是中国的饿竹笛,一段是风笛).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准确,这时侯教师拿出两个乐器,对,就是竹笛与风笛,教师师范演奏,并请学生来学.当燃教师辉控制住场面,不会让学生太闹腾.在这里我应用了实践法,这样能让学生从亲自参与演奏中体会到民族乐器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完整播放<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饿舞蹈>,教师顺着音乐跳几个罗马尼亚民间舞蹈.完了之后,提问,主要由那种乐器演奏并出示排萧图示,简要介绍排萧并请学生来说明与风笛的区别.完了之后,再播放一遍音乐,请学生来体会这首曲子的饿情绪如何,并请音乐科代表来回答听后的感受.完了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并指出;
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对与音乐的饿听后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他没有固定的回答,并鼓励学生今后多积极发言.再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应用谈话法,设计意图是通过对乐曲的欣赏,来教育学生今后音乐课上该如何表现.
7)最后请几位学生来读一读上了这节课之后对后面的饿音乐知识最有感触的一段,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来讲欧洲音乐的特点,完了之后教师做补充.这里我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
六、总结
本节课秉承着体验,参与,思考的饿原则,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与教师的互动,让学生能了解到民间音乐的饿乐趣并升华了主题.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并喜爱贝多芬的音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介绍以及引导学生聆听及浅析,以《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片段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2、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及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等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贝多芬的喜爱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有初步的体验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3、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四、教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目标:让学生产生对于贝多芬作品的学习兴趣。
导入方式:音乐导入
导入内容:范唱《欢乐颂》合唱主题。引出贝多芬及其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
导入策略:通过范唱,以及对《欢乐颂》词曲作者的介绍,引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并简要介绍该曲的曲作者贝多芬。
(2)精讲:
精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内容,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初步的体验,
精讲内容:
1、介绍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及交响乐团的队形和编制
2、第九交响乐的基本曲式结构。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交响乐公演片段,重点让学生赏析:①前两个乐章的感情基调,②主题的出现意义及发展,③第三乐章的柔版男女声部旋律的交替运动,④第四乐章最后的高潮,⑤光明动机和黑暗动机的数次交织和碰撞。
3、从第九交响曲中探究贝多芬音乐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4、结合视频最终的观众特写镜头及相关历史时期的介绍,提炼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
精讲方式:体验法、提问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精讲策略:
1、先介绍交响乐和《第九交响曲》的大致结构特征(几个乐章组成,交响乐团的演出形式和编制示意图)。
2、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片段,教师在几处关键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浅析各乐章的主要动机,调性色彩和主题的出现、柔版旋律男女声部的旋律交替运动的意义以及最后全曲的高潮。
3、从第三乐章之后强调光明和黑暗两动机的碰撞。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作者在每一个乐章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斗争性和革命性。
3、探究这部交响乐的时代意义。对于贝多芬这个作曲家有一个新的更加具体的认识。
(3)略讲:奏鸣曲
讲解目标:让学生们感受奏鸣曲,进一步体会贝多芬奏鸣曲的结构并且能够哼唱《悲怆》奏鸣曲的主题。
讲解方式:体验式教学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
讲解内容:首先介绍《悲怆》奏鸣曲的大致结构形式和各乐章调性,通过播放软件分解过的音块图像。讲解贝多芬《悲怆》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让学生体验奏鸣曲风格,主题的两次出现有何区别。并找同学尝试哼唱第三乐章的主题部分。
六、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有关内容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以及这部作品和贝多芬这个音乐巨匠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毫无疑问,他的作品都是伟大的,经典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经典的音乐作品呢?给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定义并做一定程度的引申和升华。布置作业:
作业1:欣赏《热情》奏鸣曲,背唱《热情》奏鸣曲的主题。 作业2:搜集贝多芬的名人轶事一两件,充分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特点。